-->
这应该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也是2个多小时每一秒都没辜负我期待的一部电影。
无论是转场令人惊诧的床戏,还是细胞,病毒与舞池灯光的映衬。无论是整个组织激烈的争论与运动,还是男主Sean到病入膏肓时的沉默与绝望,配上80年代的配乐,克制住虚假情感的冷漠真实描写,以及适时的慢镜头,结束电影是让人只想打响指【然而我并不会】。
相对于cmbyn原著小说的热卖与纯情,一下子就失去了所有的兴致。我对于一段仅仅是爱情的故事没有一点被打动或者是吸引。BPM却是自始至终都让我着迷的类型,大时代背景的残酷与急促,镜头是留在每一个,螺丝钉的特写之上。你明明知道这小段的短暂和易逝,但更让人想握紧这段故事的每一细节。
aids的描写,我在平常心中已经看到过的温情与感动,被BPM的导演烧的灰都不剩。疾病被如同沙盒机制般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感情纵使是力量再强大,仍旧抵不过生命的自行流动。参加组织的众人,既是贡献于actup组织的无私的成员,奋不顾身的在大街小巷,医药公司,首相官邸宣传活动,也是身处于巴黎的自私的众人,享受于夜晚的灯红酒绿。
//
Maybe also like opera, you have the duet, this love story, but you know from the beginning that it’s a tragic love story.
Campillo: I wouldn’t say a love story, because that’s too big for me. A story. An adventure. Because it was very quick; the couples were together for like six months or one year. After one of them was getting ill, then the other was obliged to stay. You can call that love. But you don’t have time to consider. But because of the illness, Sean needs Nathan. And since Nathan was not there for his first boyfriend, he’s trying to get things in order, to do better. So it was very interesting to interrogate: What is a couple?
So it’s not a love story—they need things from each other.
Campillo: Of course, but I think a love story is always that. You know, we are with someone for some reasons which are not only love. And it’s not impure, it’s not something bad. It’s life. You need people.
//
当聚焦于Sean和Nathan之间细线一般拉扯的关系。我相信是 没有这个身份的人难以引起共鸣的部分。各自拥有坎坷的感情经历,轻易走到一起的交叉路口。正如导演所说,an adventure,a story, rather than a love story。之后你们所感动的照顾和留守,you can call that love。【BUT IT'S NOT】。然后,从相互吸引,到相互需要的责任。导演将疑问往后继续延伸,what is a couple?
不能同意更多。我甚至在想,Nathan做出最后一个举动的时候,是真的在为Sean做,还是为自己。
正因为这种,被人们统称的爱情,毫无坚固,亦或是有所影响。Nathan才会在Sean去世之后立刻找到新的发泄出口,然后痛哭,之中,或是因为悔恨自己,或是因为想起Sean。相比较而言,Sean从最开始的激烈而精彩,到出于病痛的直率与冷漠,让人叹息。唯一不需要任何叹息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
延着Sean病情发展下去的时间线,让人如同Soundtrack之中最抓耳的一首,smalltown boy,一圈圈,一圈圈的随着主角们的人生拉进电影之中。
另一方面,
很少会谈及,lgbt这个问题,或者是同志这个身份,因为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现状的平衡和平等觉得是满足的。
可能是跟我所待在的环境有关,大家或是戏谑,调侃,掩而不谈,避之不及。最开始,我眼中的他们是需要理解的人,因为政治正确风行的今天,他们在少数的群体里,也有选择不公开自己少数的权利。
我错了。
不论是ACT UP。还是如今能在一个一个国家推动法案的活动组织,靠的不是在少数群体里默默支持的人,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沉默让少数的群体,往更少数的地方发展。
引用一句话:
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60下,LGBT需要每分钟120击——因为只有每分钟120击,才能让我们不受践踏的活下去!//movie.douban.com/review/8841187/
★★★★☆ “人前笑语花相映,人后哭泣倩谁听” 多见LGBT的情情爱爱,这部电影确实直面了背后的真实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 sean说出“我害怕”“我好想你”时候,心都碎了,他哭起来好像一只小绵羊,好想保护他 影片不仅很负责的教会我们怎样保护自己,而且也折射出了少数群体的无奈。这部影片其实应该获得戛纳的一种关注奖
全片135分钟,几番明示暗示"沉默=死亡",让我想起了陈奕迅的「浮夸」: 你当我是浮夸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 似木头 似石头的话 得到注意吗 其实怕被忘记 至放大来演吧 很不安 怎去优雅 世上还赞颂沉默吗 不够爆炸 怎么有话题 让我夸 做大娱乐家…… 句句回响,时代阉割理性,「浮夸」是Sean们的挣扎与反抗 《每分钟120击》作为LGBT题材类电影,有其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以纪录片的摄制手法,讲述在民间抗艾组织Act UP的活动中,患有艾滋病的Sean与Nathan相爱,通过记录一个抗艾组织的内部对冲与外部抗争,折射边缘群体的个体处境和公共命运,随着镜头的推进,爱情、欲望、死亡、沉默、呐喊、争吵、病痛、反抗、利益、尊严、恐惧交织捭阖,陪着一首冷调的“浮夸”。 ‖ “即使弱小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有伙伴” 相比起《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马修向死而生且力挽狂澜的个人抗争和《费城故事》同性恋个人权利的争取,《每分钟一百二十击》更着力于突出“群体的愤怒”。Act Up即"Aids L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艾滋病人联合起来释放力量)的简写,对内冲突,开会及活动在片中过分频繁出现,响指与嘘声混杂,冲突与对抗逐渐激化;对外抗争,紧张与危险并存,勇气和友谊也慢慢升华,当这种内部矛盾与革命友谊相碰撞时,摩擦出来的正是导演罗宾·坎皮略追求的真实。 扔血袋、血染塞纳河是对二月革命的粗糙复制,逃不出民间组织的草根性;自主研究开发、抵抗制药部门无作为是对生命权利的热烈追求,闪耀着边缘群体的生命性。 ‖ “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不同于同期大热的《call me by your name》,像一个童话,没有守旧的思想和歧视的目光。《120击》中Sean与Nathan的爱情是不安且流逝的,病痛与死亡就像艾滋病毒消耗免疫细胞一样,侵蚀爱情的浪漫与美好。当Sean躺在床上,骨瘦如柴,盯着Nathan说“我害怕”时,Nathan吻他,抚慰他的下体,给他高潮的快感,帮他擦眼泪,对坐着说笑,独独没有陪他悲伤。 “很抱歉那个人是你” 上帝视角上的悲剧结局,结局必然晦涩,从没动过分手与抛弃的念头,还有时间,口腔被真菌感染也想吻他,带他去海边,为喂他吃药,陪他唠嗑,好好看他,祝他安息。 “我准备好了。你不要为此生气。替我结束它”故意戛然而止之前,爱情之外更多的是愧疚与不安。 ‖ 融入的艺术及灵魂的裁剪 就艺术性而言,《120击》获得棕榈桐奖实至名归。前期节奏较快,与Act Up激进的行动相照抚,让观众沉浸在反抗的激情中,也创造了一种病毒迅速破坏与机体迅速衰败的同步体验。后期节奏逐渐松弛缓慢,无形中带入Sean与Nathan的悲剧情感,回归生活原本琐碎平凡的一面。 片中剪辑功底深厚可见一斑,塞纳河源源的血红、时空延续的性爱、骄傲游行的渐变……尤其是狂欢排队空中散落的飞灰和3D的病毒在体内感染增殖两个镜头渐出渐入,悄然无声的扼杀交缠着末日狂欢,声嘶力竭的求救被主流正派文化活埋 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因为存在即原罪的悸动与爱 因为污名化的斗争 因为沉默意味着死亡。
同志题材电影看的不多,这部电影对我有两个触动点,一是第一场床戏过程中的对话,“你是和我做爱的人里第一个坦白自己是HIV阳性的”,这关乎人之间的信任,事先都不知道自己身体状况的就另说,所以戴套很重要;二是第一场同志骄傲游行中摔倒后站起来的男生,这站起来的过程时间变慢了,仿佛垂死之人弥留之际看到了光明。结尾大家都在讨论主角是否是被安乐死的,主角睡前说到“我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他男友注射药剂时并没太多表情特写镜头,而且安乐死药剂注射完还会好好放回抽屉吗?不得其解
前半段堪称惊艳,然而跟导演前作《东方男孩》相比,影片的节奏掌控力在后半段尤为让人失望。影片在第二次夜店特写尘埃时觉得要结束了,在集体躺尸抗议而且响起一首疑似片尾曲的英文歌的时候也觉得要结束了,在塞纳河水变血水又觉得要结束了。尽管最后的死亡段落冷静克制,仍然觉得累赘。
还是那个寓言:猎犬追捕一只兔子失败,猎人责怪猎犬追不上兔子,猎犬说我只是为了饱餐一顿,而它却是为了生命在奔跑。
一部自信的电影,拍得沉稳自信,演得诚实自信,自信地面对疾病,自信地面对身体,自信地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自信地去激辩,去抗争,去生存,用陈丹青的话说,里面每个人都长了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很惭愧啊,别人的电影在自信地关注自信的问题时,我们的电影还在猥琐地关注猥琐的话题。
这条路太难太艰辛,何时我们才能像说发烧感冒一样谈论它。想到我的hiv好友,在得知他生病后我们依然亲密如常,同食一碗饭,而他至今都不知道我知道他患病,这可能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事
还是熟悉的「墙壁之间」或「东方男孩」的味道……比类似题材「平常心」拍得好,但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稍弱。重点其实是社会运动和群像,这片处理的得还是有点散。但剪辑是真好,全靠剪辑提气。感觉影帝应该没跑。
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60下,LGBT需要每分钟120击。
与其无声消匿,不如直面迎击,无畏面对是最后的骄傲,携手抗争,你并不孤独;前半程肆意飞扬,后半段沉郁悲哀,病痛的吞噬被寸寸放大,揪心的叹息飘扬在红色塞纳河上,处理死亡的细节剜心,结尾甚感人;特别喜欢几场夜店戏,飞舞在尘埃里的光芒,纠缠在阴影里的爱与死,受损的生命亦在倾力渴求自由。
A Celebration of love, sex and life 把疾病处理得如此沉重、愤怒和紧迫但又毫不悲伤,反而像游行像抗争像夜店像爱情像性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这群人就像被历史遗忘的尘埃,如此精彩且有意义的活过,个体死亡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悲剧,更多的是继续抗争/生活下去的动力。
一些转场真是花哨而巧妙,让人叫好!被高中女生叫fag的时候拉过Nathan的一吻,吻得尽兴而骄傲
非常有尊严和力量的一部电影。对于没看懂最后在家里吊唁场景的朋友,直到2017年6月20日,在法国因为艾滋病去世的人都没有权利得到殡仪服务...
舞池里的浮尘遇冷凝结暴风雪,浴缸中的血水外流染红塞纳河。19岁的欲望烈火干柴可以点燃暴风雪,26岁的骨灰扬清激浊翻涌塞纳河。绚烂的彩条中,舞动的啦啦操好似欢庆我19岁的骄傲;躺倒的队伍里,怀抱的十字架如同哀悼他26岁的早夭。会前宣布肖恩的死讯,大家打起响指假装若无其事,只因战役尚未终止。
新鲜的内容,独特之形式,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无愧。按我的看片感受,它比获金棕榈大奖的《方块》(又译《广场》)和或评委会奖的《无爱可诉》都要更胜一筹,因为表情精彩,达意清晰。只是明显两段体的结构影响了主角与主题的深入和丰厚。法国人的风格、品味着实特异!
看完全场没有掌声,只有响指。抗艾之路像一条血之河流,染红了巴黎的天空。每一个每一个死去的人,连灰烬都在对无视之人呐喊。同志题材电影的标杆。
三星半,前半部分更好,社会运动拍得特别热血,剪辑,摄影与配乐全面配合。不提主题,它也是一部很好的社会运动题材。后面逐渐从面进入点,个体情感描述之后,反而落俗了。
今年最重要的同志电影,完完全全拍给同志看的、让同志感同身受的生命乐章。激荡的群体运动和个体的爱、病、死交缠在一起,以每分钟120击的强度澎湃敲打心脏,灵活多变的剪辑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在抗议还是在开趴体。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也是HIV阳性。真正该得金棕榈!
又一部即将在戛纳载入史册的LGBT电影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赶在这个时候看了这部电影,感受到无尽的青春和生命力,虽然是关于艾滋病和人权,但片子的基调没有一丝沉重,反而能让人感受到这群年轻人的活力,在死亡面前,越发凸显出那份残酷。影片的第一幕非常完美,从一群人到一个人的生与死,一部非常同志的同志电影,可以入年度十佳了。
电影放完,大家打了响指
开年第一部。当多数求新的同志电影都在力图把“同性”回归到“爱情”时,BPM回归到了更本质也更同一的“生命”。格局上虽由大变小,实际却完成了从集体到集体组成、从抗争到抗争意义的递进。飞舞的尘埃诠释着散落个体的灵动魅力,血红的塞纳河一如群体运动逝而不息的壮丽。多次以瞬间提升整体,观感非常法式多兰。
我看到的是民主最纯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