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就是战斗形态的罗列和场面的展现,该拍的都没拍出来。宗教斗争罗列了,但是没有展现民众信仰内心的纠结;威尼斯穆拉军队的失败罗列了,但是没有阐述其政治作用;舰队翻山罗列了,但是进入金角湾对战斗的作用也没讲清楚;君士坦丁十一世当时肯定是没有影片中叙述的那么淡定,毕竟威尼斯无暇顾及,热那亚左右摇摆,罗马教皇心有余而力不足。说白了,这部片子其实可以以很多视角来展现点深层次的东西,可惜被硬生生的塞进来一对奥斯曼民族英雄情侣来展现主旋律,连朱斯蒂利亚将军都被他干了,很难让我们对罗马帝国有情愫的人不去诟病。不多言,如果你只是想看看乌尔班的大炮怎么轰城墙的,奥斯曼的海军是怎么翻过山的,割喉堡是怎么截断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那么这部电影还是可以看看的。
一部伟岸壮丽的史诗片,不知分数为什么这么低。
奥斯曼帝国文明之盛,立国之久,疆域之广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占据欧亚非,绵延千余年,直到一战才告衰亡。
奥斯曼大帝的前几世子孙几乎沒有庸才,到穆罕默德二世即位时,己把其宿敌东罗马帝国压缩到君士坦丁堡及周边几个城邦。
及至穆罕默德大帝独权,奋六世之余烈,扫荡天下,攻无不克,公元1453年5月29日,发动决战,成功攻占君士坦丁堡,至此延续了一千多年、十多个朝代的东罗马帝国灭亡,奥斯曼王朝的疆域实现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包括整个安纳托利亚,高加索,波斯大部,阿拉伯半岛,圣城,安提克,埃及,这是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期间最伟大的文治武功。此后,穆罕默德二世继续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占领了东北部大部分地区。
与当今世界相反,这时穆罕默德的土耳其穆斯林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他兴办了各类学校、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对不同宗教采取宽容政策等等,在科技,军事,文明,时尚,等方面引领世界,而西方世界如同电影展示的一样,低级,野蛮,杀戮妇孺,抢劫和掠夺,并且愚昧。
可惜这位旷世君主准备征讨希腊罗德岛的时候因病驾崩,终年49岁,简直就是赢政大帝的西亚翻版!
从香火情来说,中国人的感情大概略倾于土耳其这边。毕竟突厥人是被大唐赶出中亚去的。看着自己的手下败将蹂躏基督教世界,心中不免暗爽。但又因为国人近年来的情感倾向,于是又有些和基督教世界同仇敌忾。
而为何今年来基督教在中国倍受欢迎,而伊斯兰教备受冷遇呢?无他,近代以来基督教世界强势,伊斯兰世界萎靡不振而已。追溯所有这一切的源头,便是1453年,征服者穆罕穆德二世君临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人的辉煌胜利,结束了东罗马帝国千余年的历史,使奥斯曼土耳其从亚欧交界处的小国迈向伟大,数十年后便兵临维也纳城下,并在此后的数百年雄视三洲,将伊斯兰教的版图推向巅峰。
纵观整个中世纪,伊斯兰世界远比基督教世界富足、文明,并且宽容、自由。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之后,在“刀剑不染血的人要受诅咒”的号召下,屠杀了阖城穆斯林,无分男女老少;而数十年后阿拉伯的战神萨拉丁重夺圣城时,穆斯林却没有进行屠杀与掠夺,大部分基督徒在交纳赎金后获得自由,许多交不起赎金的穷人也被放行,甚至一些男人死于战争的基督教家庭还得到了抚恤。
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土耳其人准许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继续教化民众,而西奔天主教的正教信徒却被迫改宗。事实上,拜占庭帝国与其说亡于穆斯林,还不如说亡于十字军。历次十字军途径东罗马帝国时,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特别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在其领土上建立起了拉丁帝国,此后拜占庭虽成功复国,但已是苟延残喘。故影片中的有的拜占庭将领甚至认为,与其将帝国交给教皇,还不如败给穆斯林。
不过同时,君士坦丁堡的沦陷这也将西欧从中世纪的黑暗中惊醒,随之而来的大量人员与典籍,引导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最终使欧洲走向理性,走向海洋,走向称霸世界之路。今日的欧美基督教世界,黑暗的宗教统治早已成为过去,科学和人本,理性和自由正引导着人民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而穆斯林似乎仍然陶醉在战争的胜利之中,那个曾经在科学、文学、艺术诸多领域独领风骚的文明,在此后数百年中固步自封,成为近东的“老大帝国”。直到最后分崩离析,欧洲领土除伊斯坦布尔一隅外丧失殆尽。直到今天也没缓过劲来,这又是为何呢?
这样宏观的历史问题,原因一定有许多。但其中宗教的保守,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当世俗化的基督教自由派拥趸越来越多时,伊斯兰教却一步步滑向原教旨主义的深渊,宗教和政治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建立起了政教合一国家。
当土耳其人在《征服1453》中高喊着“有信仰无所不能”,整部影片充斥着“安拉至大”的宗教自豪的时候,英美人却在《天国王朝》中对宗教狂热进行了冷静的反思:“你们的圣地坐落于遭罗马人拆除的犹太圣殿上,穆斯林的圣地位于你们圣地之上,何者更为神圣?哭墙?清真寺?圣墓?谁有权?谁都无权!谁都有权!”
如果号称伊斯兰世界最世俗化的土耳其,都沉溺于辉煌的历史不可自拔的话,那整个伊斯兰世界将没有明天可言。这,对于一个诞生了《一千零一夜》,近代大学,萨拉丁,凯末尔的文明来说,真是极大的悲剧。
最后评价一下《征服1453》,作为土耳其人的第一部大片,本片线索混乱,情节断裂,人物性格单薄,而史诗也没有悬疑可言,就剧情而言实不足观。不过片中服装华丽,音乐优美,俊男靓女,也算值得一看。
土耳其红色主旋律爱国主义史诗战争大片,差不多就是中世纪土国版的建国大业吧。特效和服装还是不错滴,只是这情节么……几百年过去了,土耳其人终于不用看着现在的世界地图捶胸顿足,好好缅怀了一把奥斯曼帝国昔日的荣耀。
天主教十字军,罗马教廷,东正教派系分支与穆斯林,相比好莱坞喜欢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不同,这部电影带着很浓重的宗教主义色彩。
对于历史,胜利者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演绎伟大与正义,解释其战争的合法性。不去谈意识形态,虽然影片把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的屠城变成了圣光下的信仰自由与民族大融合,但有些段落连我这个“身经百战”,自觉还算看过些电影的人都有点趟不牢了!
尤其最后一幕,当默罕默德二世以征服者的姿态,高傲的安抚占领区人民时,突然发现,那手法跟38年鬼子进村后对相亲们说的那套竟然一模一样。硬是把一场毫无正义可言的宗教战争给拍成了自由解放战争。于是,东罗马帝国就这么在伊斯兰的山呼海啸声中被历史吞没……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在攻城前,土耳其苏丹用基督教的方式向拜占庭教皇打招呼,拜占庭教皇用穆斯林的方式向苏丹打招呼。很多不懂得人都没看懂这个。而且土耳其最后的确保护了很多当地的基督徒,直到现在土耳其境内仍有大量基督徒,非穆斯林。基督教圣母产子的地方在土耳其境内,土耳其政府也一直在保护这个基督教圣地。很多黑子什么都不知道,就在这里讽刺土耳其,真的是显得特别的无知。 无论是土耳其,还是伊朗这样的伊斯兰教国家,国内都有大量的其他宗教信徒,并且保护他们,伊朗前段时间还给境内的拜火教,基督教教徒修建了新的教堂。
有些黑子啥也不懂,意淫的黑化,无知又无脑。
看完此片, 我确信imdb的8.5分是穆斯林组团去打的。
事实证明,他国人民刷了IMDB
结尾有点假,还是《天国王朝》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那段拍得比较好。
土耳其主旋律电影·符合正发党政府试图糅合凯末尔民族主义与自身泛伊斯兰倾向的思潮
站在自己的角度演绎伟光正,是每个民族的权利。虽然把攻陷后的屠城变成了圣光下的信仰自由,但总算没把数万对1万演成八百破十万。人物塑造神马的都是浮云,哈桑帅哥和女铸炮师战场调情还有了私生子,真不违反当时的伊斯兰教义吗?好吧,我又矫情了。可看,但也就那样了。
平淡了点,两个膀子男火拼那段太无聊了。归根结底:在习惯了富勒的记述之后再看土耳其的视角,接受不能。
一场大而无当乏善可陈的集体[删除线]手淫[删除线]礼拜,在这样日子看这样的片还真是应景呐(苦笑),两星全给片里的长发酷哥翰大波妞。结合IMDB8.5的打分,曾经身为伊斯兰世界世俗化标杆的土耳其现在是个什么操行可见一斑。
史诗大片儿
臥槽尼瑪的流水帳電影...穆罕默德2世的高段外交術完全沒拍出來...巨炮、兵種、戰術一個也沒有。全劇貫穿著把妹、屌絲國王的各種惡兆...蘇丹一夜變屌絲。
无信仰的人难以理解不同信仰人之间的战争;两个半小时没一点乏味,虽然中途做了个饭;bd-hdc
8万人(一说20万)打1万人打成这个鸟样子,还好意思吹;明明是买通热那亚人进入的金角湾,片子里却成了打败热那亚;明明进城大杀三日,却成了童叟无欺,信仰自由,我只能呵呵。小白帽的不要脸秒杀棒子啊。
号称土耳其当前投资最大的史诗电影
土耳其的大国崛起
抛开历史不谈,电影本身还是有一定水准的,如果不了解,我绝对不会想到是土耳其的电影、、、
画面效果还好。君士旦丁堡经过第四次十字军的洗劫,基本不可能还是那么完整。另外黛夫尼宫,赛马场等等在拜占庭末期都残破不堪了。尼西亚帝国光复了之后,皇帝都住在城内西北边的Blachernae宫殿群,而不是穿越到黛夫尼宫。。。
战争场面还是挺宏大的,编剧过于美化了自己的信仰和荣耀。
土耳其主旋律片,根据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陷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改编。特效和战争场面很不错,好莱坞水准,远超国产片。但过多的美化和史实的歪曲,几乎成为意淫片。甚至出现身中数箭就是举着红旗不倒的场面,就差喊出还有党费没交!
苏丹是冯德伦减肥后演的,末了俩长毛汉子对杀时不到结束我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的。整个气势有些恢弘的意思,渲染的还行
这就是一部土耳其的《赤壁》啊。特效场面密集而虚假,人物普遍缺乏深度,充满了狗血的宗教口号。动作场面精心编排过但没什么新意,大量夸张的慢镜头让人想起印度电影。最后的宗教宽容情节很好。
这部影片是土耳其版的《建国大业》,当然,就电影的质量来说,它5倍于建国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