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女性,一直对女性意识的主题很感兴趣。《喜福会》这部电影就以四对母女关系探讨了女性意识的时代流变,对于女性的弱者的地位,与女性为求改变的不断抗争,进行了描摹。 旧中国的妇女,与美国的新时代女性,绵延半个多世纪,甚至将近一个世纪,女性在不断的找寻自己的位置,从被压迫与被欺凌的旧中国,到女性可以参与社会事务与男人平起平坐的、号称世界上最民主最开放的美国,可说是两重天,这个电影,给了我们展示女性地位变化、人格命运演变的最好的舞台。 女性找到真实的自我了吗?从外表上看,女儿们不再有母亲所要经受的父权与夫权的压迫,而精神上呢,女性自身对自身的束缚,却并未远离。 从血缘中,从慢慢追述的历史中,母亲们期望着的是,自己身上的悲剧不再重演,可是那些创伤已经渗入她们的骨髓,在对女儿们的教育中,她们将那些过高的期望、被压迫者过分的敏感与自尊一股脑压在女儿的身上,结果,造成了母女之间深深的隔阂,以及女儿残缺的人格。 周彩芹演的林朵阿姨,是个性鲜明、开朗直爽的母亲,从小靠自己的力量从包办婚姻中逃离,到了美国后,对女儿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女儿有下国际象棋的天赋,得冠后照片被登上杂志封面,这位兴奋的母亲就一路拉着孩子向人夸耀,孩子并不喜欢,母亲就冷眼相向,当孩子向她请求谅解,想继续下棋,她却说了一句,想下就下没那么简单,这句气话,挫伤了女儿的自信,从此她觉得天赋远离了她,再也没赢过,不肯低头的母亲,就这样把孩子的信心给毁了。 女性的抗争,体现在家庭的这一层面,以女儿作为载体,结果是对女儿的成长造成了创伤,不仅不会成功,反而是女性对女性的进一步伤害,目的过于明确的教育,把自己的好强强加于女儿身上,是对另一个独立的心灵施加的强权,剥夺了灵魂独立性的教育,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却使得母女之间产生了深深的代沟,女儿们的心灵在畸形的教育下扭曲,成为心灵上的弱者,这是女性对女性的伤害。 心灵上的弱者,是真正的弱者。回看母亲当年,面临着体制的社会的压迫,她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了抗争,并成功地从那里逃离,为自己找到了自由,而她们在女儿的心里造成的伤口,却令女儿们找不到自己。结果,四个女儿都走了弯路,或者婚姻不幸,或者生活失去目标,之所以成了“不完整”的人,是因为她们的人格不完整,是扭曲的,一直都为别人活着,或者是为母亲,或者是为丈夫,而从未想过按自己真实的意愿去活。 母亲们后来意识到了这种伤害,由于过高的期望,或者自己残缺的人格对女儿的影响,她们向女儿们伸出了手,鼓励她们。 卢燕饰演的阿姨的女儿,赢得了一位学校里家世显赫的男生的爱情,但在婚后,她却放弃了学业,一心为了丈夫与家庭,一切都从丈夫的要求出发,直到失去这份感情,到要离婚,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她不想再为丈夫,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她的萌醒的自我意识,却帮助她的丈夫重新发现了她,他们又和好了。 另一位阿姨的女儿,要和丈夫过严格的AA制生活,这种生活在蚕食着女儿的尊严,母亲想起自己的生活,被寻花问柳的丈夫骂贱人,那种伤害令她意外溺死了自己的孩子,伤口终生不愈,母亲告诉女儿,你是值得被尊敬的,离开他,后来女儿找到了珍惜她的人,获得了幸福。 母亲和女儿的这一对关系,既有对立也有和谐。在童年时,过高的要求,对女儿们产生了伤害。成年以后,母亲又用自己的人生阅历,为女儿解开心锁,帮助她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信心。女性与女性最终不再对立,而是成为伙伴,这是摆脱弱者地位的一剂良方。 女性应懂得自尊,母亲们告诉女儿们这个道理。自尊自爱,然后才能去爱也才能被爱。 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预先在心里就为自己设定了,那就势必无法摆脱,而女性的抗争首先要从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的人。只有有了这样健康的心态,女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对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一生从没为自己活过,都是在为男人,父亲或是情人,甚至不惜为此作贱自己,扮鬼脸、受虐待,完全没有自尊可言,这样落败的女性意识,还不如十多年前的一部《喜福会》,还要被作为“神”来加以讴歌,简直是莫名其妙。《喜福会》探讨的女性意识的流变与挣扎,与女性发现自身价值,挺起胸膛为自己活,其意义不独对女性,对每个弱者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把普通话说好点会更好...
中国女性苦逼史
“我们宛如上楼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命运。”
想要引导观众的主观情绪太强,因此感情戏要么是浅尝即止要么就有点渲染过头;但不失为是一个好本子,囊括了当年中美最热的华人女演员这点也足以加分。
真正温婉又强韧的女性力量,不见刀锋而锐利有力的文化差异和代沟,李安相比之下太懦弱。喜福会里一个个都是顶尖、实打实的中国美人,老的小的。很久以前看的,已经有些忘记了,昨天电视里重播,才发现剧中赵家玲的老公居然是我心目中最纯净的男性青春偶像Andrew McCarthy,他一直都那么漂亮!
当时看小说的时候就看得要哭要哭的,结果看电影完全一样。改编得很好,俞飞鸿、邬君梅和周采芹演得很好。这个拍得好的话非常容易产生共鸣的,不仅放在第一代移民母亲和女儿之间。一方面的确父母皆祸害(电影这点上比原著淡化),另一方面也确实"mother never gives up the hopes for her daughter."
当社会学助教时第一次听教授说起,她说天啊你们这些中国人竟然没有看过喜福会!充满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意淫,情节牵强,只要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会觉得造作—能在美国被捧得这么高说明这帮人真是对中国一无所知。一星给学生时期嫩葱般的俞飞鸿,一星给邬君梅的美貌
这部电影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寥寥数语根本不可能说完,母女之间的缝隙是话题,女子的处事态度是话题,传统和时代性也是话题。但我还是会觉得,它对“中国”有负面影响,四个母亲都有着悲惨的遭遇,像是“中国”所特有的,影响了她们的一生,也影响了四个女儿。人的韧性多么大,可以卑微的骄傲,也可以骄傲的卑微着。
可以理解这部作品当年在美帝的走红,原著作者谭恩美是华裔二代移民,她所写的母亲一辈的故事,大概来源于长辈对旧中国的描绘,虽是道听途说的风格,却满足了西方对中国的猎奇想象;而女儿一辈的故事,取材于她在成长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提炼出来非常真实,让一大批华裔移民看到自己的影子。
似乎探讨中国一二代移民的小说在美国长盛不衰?然而作为美籍华裔,从上一辈的叙述中拼凑出的东方,总是差了一点感觉的。(以及Agent May年轻时真的好美,而且容貌特别温和)
妈妈从不会指望女儿人生有多么辉煌带来多少的报答,妈妈只是希望,希望女儿幸福,希望女儿一生能过得跟自己不一样,她总是急切的想把自己所有受过的伤总结成经验让女儿牢牢记住,而女儿在当时却显得不配合或者反感这一种“操控”..呵,因为女儿总是像妈妈的,哪怕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中成长
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女人电影、最好的小说改编片。每一对母女身上都能看出自己家族女人们的影子,苦难也好理解也好,从头至尾充满了共鸣,忍着不去沉浸,但最后的结尾还是抑制不住地哭了。
「All of us are like stairs,one step after another,going up and down,but all going the same way.」「Everytime u hoped for something I couldn't deliver,it hurt.It hurt me,Mommy.And no matter what u hope for,I'll never be more than what I am.And u never see that,what I really am.」
温情戏过多泛滥,有点消化不良,王颖的台词果然一向薄弱,国人看来很别扭。。几对母女之情仍是相当感人,女性在争取自由自尊路上千难万难,不是有了绿卡就能振翅高飞了;以喜福会为据点,展开环形结构,以一历史横断面剖析人性。
百年中国女性的苦难,翻山越岭的在基因里残留。在这片被极权和奴性深植的土地上,男人尚且被阉割了灵魂,还有什么力量作为女权的支撑。既然什么都靠不住,姑娘们,靠自己吧。
多线程叙事,多重结构,是西方人的长项,王颖对此明显不擅长,每一段故事的展开都采用了同一手法,过于单调。故事太多,也会弱化细节,彼此之间构成妨碍,即使有着相同的主题;镜头依然很棒,王颖特别喜欢使用近景镜头和特写,这对演员的要求很高。
文化的冲突在片中四对母女生活中体现,她们深爱着对方,以自己的方式,却不知道,有时这种爱也会伤害对方。
(短评已被删,补记)中国女人受难记啊。三对母女的遭遇皆是来自于旧中国或是社会道德的压迫,或者是遇人不淑,造诸多艰难困苦,最后都在一块净土得到了允许反抗机会,嗯,就是美利坚。全片主题褒美贬中明显,如果要剖析旧中国之于美国的文化差异,又不如李安的父亲三部曲那样来的深刻。7.5
相比雪花秘扇,这部接近20年前的片倒更显得有值得称赞之处。庞大的结构,四对母女的故事都可以说是旧社会亲人关系女性地位等等的写照,但也各不相同。或许妈妈和女儿的感情比较容易让我动容吧!就是收尾有点不力,内心腹黑一直期待什么劲爆结局之类。。。(哥还是对一群中国人讲鸟语无法适应怎么办)
回国的飞机上看的,结尾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了。作为一个Asian,我们每个人的皮肤里都被融入了亚洲的掌印,什么时候都逃不脱的。作为一个Asian,我们身上背负了太多、感受了太多,而且似乎是越活越明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不可磨灭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