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书写着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历经40多年的奋斗,中国有8亿多人实现脱贫。纪录片《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用镜头记录下贫困户们的故事,展现各地脱贫计划的实施过程,尤其是基层扶贫人员、贫困户等行动者的共同努力,让观众在纪实影像中感受脱贫扶贫过程中最真实、最动人心弦的力量。
纪录片第六集,摄制组来到了湖北咸丰县茶林堡村。在这里,有一个唐吉诃德式的屡战屡败的人物,杨直东。曾经,他外出打工,开面粉厂、学兽医,大大小小七八回创业经历都失败了。在精准扶贫的浪潮中,他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以贫困户合作社的形式,流转村里300亩土地种植茶园。但麻烦事儿一件接一件,海椒育苗不成功、白茶染上了炭蛆病、洗车房被房东收回,想开蛋糕店又缺钱,可谓困难重重。
接连打击下,杨直东并没有灰心,而是积极面对。他的这种特质让我们看到了新留守青年在脱贫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后来,政府的帮扶及时抵达,土地流转的资金补贴,农技人员的诊断建议,给杨直东带来真实的希望。2019年初春,杨直东终于收获了他的第一次新茶。茶林堡村的茶厂也开张了,村民们第一次在家门口卖出新茶。
记录基层扶贫,真实动态展现中国扶贫方案
茶林堡村的贫困户,并非都是“杨直东”。五保户张新华属于扶贫“政策兜底”的类型,村里帮他建了新房,但不到三个月又变得脏乱差。村支书王章红为了督促张新华,叮嘱他每周打扫干净有50块奖励。脱贫更脱志,村支书王章红要长期做张新华的思想工作,还要不时关心杨直东的种植园进展,展现出一个真性情、真诚解决难题的扶贫村支书形象。在贫困这个人类难题下,中国的基层扶贫从输血式到造血式转变,多方力量参与其中,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基层人员的日常帮扶,所有行动者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脱贫。
村民杨直东的脱贫故事,也折射出该村乃至全国的脱贫历程。在纪录片摄制组拍摄的三年间,杨直东和他身边的村民们,正是中国脱贫历程中无数奋斗努力的小人物的缩影。片中杨直东在艰难低谷时仍信心百倍奋斗,我们置身其中,不由地为杨直东的品质而感动。村支书与农技人员等基层扶贫干部的付出,让我们想到全国无数奔波在扶贫路上的行动者,也看到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决心与行动!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那些令人感到温暖的脱贫故事仍在进行中。
我看过的最好的扶贫纪录片
这,也是中国
平凡而伟大
这里面最好的一个章节是《落地生根》,修一条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路,村子人除夕夜裹着厚厚衣服露天看春晚,男孩很可爱,民谣也很好听,真挚浓烈又伤感。
很喜欢,很感动
比起其他过于追求正面效应的纪录片,这部记录了不少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官民矛盾,分配不均等问题,对驻村干部的描绘更加立体。去年连续看了几部扶贫题材的纪录片,事迹固然真实动人,但内心依然五味杂陈:所谓脱贫也仅仅是脱离绝对意义上的贫穷,离真正的共同富裕还差太多,道阻且长啊。
看了年轻人+黄河之水两集,觉得还行吧。
非常接地气的一部纪录片,将贫困户异地搬迁的全过程完完整整地展现给我们看,这里有贫困户因为离开故土以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有抓阄分房时的喜悦,有进县后依旧勤劳工作的平实,当然,也看到了扶贫干部工作的不易。这是一部难得的题材让我们一窥城市化下世代农民的变迁,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耕生活必将经过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洗礼,仔细看,纪录片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非常值得推介。
很真实的故事,平凡且伟大
89怒江
偶然看了黄河之水,又都看了其他的。敬佩那些充满勇气带领一群人去改变的人。
@@@@@(2020-08-22)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1-10)(中央九套纪录片,讲脱贫攻坚。没有啥叙事性的剪辑,很朴素。《从赵家洼到广惠园》岢岚赵家洼村。《工作队里的年轻人》一家都在扶贫一线。《云中的莲花》墨脱。《洪湖水岸》渔民上岸;原来洪湖不是指洪泽湖呐。《山路弯弯》《茶林故事》《这一年》《落地生根》上、下,终于有就地扶贫了,不过是旅游扶贫啊,不太靠谱吧。《黄河之水》黄河滩区。)
乘风破浪会有时
很朴实的讲述
最近对怒江一直很关注,追了第八集上下的直播,对滇西北的落后和贫困会心痛,然而看到驻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努力然后让村子发生了改变就感动得想哭,果然最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最可爱的。里面的一首插曲《怒族小夜曲》温柔惨了!
镜头里客客气气,镜头外呢?
很难得有这么朴实的片子拍到底层,且没什么戾气,很不容易了。
看完一半了,很有感触,等全看完再梳理梳理想法。
落地生根
不忘初心,承担使命,一路勇猛向前的中国,终于回过头来。。。看看落在她背后的人民。。。在其位谋其政,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了的同时,要共同富裕。。只是可惜本片立场没有突出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没有突出站在个体人民群众个体的喜怒哀乐立场上,没有突出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没有突出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而是从救世主、施予者、上位者的视角来看待、拍摄、展现,美其名曰客观专业,其实完全没有客观专业,看看无穷之路受欢迎程度和本片的被冷落程度就知道,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的观影也是清楚的:立场决定一切,只有站在人民群众集体和个体的立场展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才能感染人民群众集体和个体的感同身受啊!本来就是国家责任,迟到了70年才想起来尽责任,不是更应该记录展现这些极端贫困人口几代来的勤劳辛苦和无奈绝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