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寻父之旅

HD

主演:伊尔凡·可汗,杜奎尔·沙尔曼,米蒂拉·帕卡尔,阿玛拉·阿吉奈尼,阿卡什·库拉纳,Kriti Kharbanda,Donna Munshi,Abir Abrar,Beena Banerjee,Siddharth Menon,Adrika Shetty,Sameer Saxena,Kallirroi Tziafeta,Richard John Lovatt,Nipun Dharmadhikari,萨兰·萨塔耶,罗伊特·丹瓦尼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年份:2018

 剧照

寻父之旅 剧照 NO.1寻父之旅 剧照 NO.2寻父之旅 剧照 NO.3寻父之旅 剧照 NO.4寻父之旅 剧照 NO.5寻父之旅 剧照 NO.6寻父之旅 剧照 NO.13寻父之旅 剧照 NO.14寻父之旅 剧照 NO.15寻父之旅 剧照 NO.16寻父之旅 剧照 NO.17寻父之旅 剧照 NO.18寻父之旅 剧照 NO.19寻父之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寻父之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维纳什(杜奎尔·萨尔曼饰)是个典型的城市白领,过着忙碌、平淡和压抑的生活,有一天突然接到旅游公司的电话,告知他的父亲在车祸中丧生,让他去机场接收遗体。接着他找来“碎嘴”的朋友肖卡特(伊尔凡·汗饰)开车,接回遗体后准备火化,这时意外发现棺椁中竟然是一位老妇人,原来是货运公司发错了货,他们不得不赶赴逝者亲属家去交换遗体,途中又临时去大学接回逝者的外孙女——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坦娅(米蒂拉·帕卡尔饰)。于是,三人踏上了笑料频出的远方旅程,在欢乐、悲伤、争吵、热恋的过程中,三人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领悟着人生真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对家庭的信任拖旅行箱的女人无邪2020古墓丽影2谋杀不如跳舞反恐行动:独立日2046粤语孤叶三娇TV版米尔扎布尔 第一季我们的父辈3:一个面目全非的国家奇怪的夜晚风情万种野玫瑰南征北战1974大道薪火邻家僵尸GANGSTA匪徒幸福的错觉高玩救未来第二季教室的那一间太行山上德布西森林乡村爱情7失鞋战场穆尔克幸运怪兽

 长篇影评

 1 ) 谁的建筑师

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我的建筑师》有着很响亮的名头:以教科书级建筑大师的路易斯·康为主角,由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摄制。但是鉴于导演与我均对建筑一无所知,所以我更倾向于将之划分至家庭伦理题材,毕竟影片的入手点是路易斯·康丑闻级的家庭生活——他在五十岁之前靠妻子养活,成名后则在并未离婚的前提下接连与两位年轻女性育有子女,三户人家彼此相隔只有几个街区,却彼此默认了彼此的不存在。因此导演所尝试解决的问题似乎是:这个不曾让世人知晓我的存在的父亲,究竟有没有爱过我呢?假如他既不需要真情也不想付出真情,又究竟将身为人类所理应具备的情感需求投射到了何方呢?

带着这般略有哀怨的情绪,导演将三个家庭接连走访了一遍。讽刺的是,尽管片名为《我的建筑师》,但路易斯·康显然不属于他们之中的任何人。他对自己的亲人几乎不管不问,习惯在朋友家中度过圣诞节,待到72岁因心脏病突发而孤独暴毙宾州火车站时,人们发现他竟然用黑笔很彻底地涂掉了护照上的地址。然而,不同于同类题材对“成功人士与他的三妻四妾”鸡飞狗跳式的处理,受访者均保持了惊人的平静。康的其中一位情人(也是导演的母亲)独居在一座小岛上:“我是一个romantic fatalist,即使有人来了,我仍会感到孤独。”(于是路易斯·康也从未来过)另一位情人则表示:“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些人本质上是个大家庭。”近乎冷峻的口吻早就了几近荒诞的效果——经由对康的重婚的刻意美化,导演将重点转向了“孤独”:因才华横溢而难以觅到知音的人们,精神落点在更深更远的灵魂深处,只得用这种“另类”的方式来处置自己的孤独。

这种孤独被拉伸到极致,便成就了这场“寻父之旅”。人想了解自己的父亲、特别是在自己的成长中彻底缺席的父亲,究竟是一种什么冲动?凭我这23年的阅历,我所能揣摩到的答案大约是,当孩子从对世界完全懵懂好容易成长到稍微有那么一点融入其中时,他会格外地想知道从前高大威严得近乎与己无关的父亲,其实是以怎样一种人性化的姿态匍匐在地——我始终怀疑,带着这种心态上路的孩子,内心多少会带着些士兵的骄傲与胜者的昂扬。但纠结的是,导演的父亲乃是路易斯·康,他越是与父亲的建筑拥抱,就越是凸显了自己的渺小。

随着影片的推进,所涉及的建筑物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多的意义被牵扯了进来:在费城为激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而据理力争,以老胡瓦犹太教会堂“用一个建筑团结起全世界的犹太人”⋯⋯抛弃了他的父亲将父权化作巨大的阴影向下投射,这阴影会远比他的生命延续得更长:一个巨型到无边无际、冷漠到无比疏离的父亲。导演本人表示:“我总感觉父亲并没有死,而是在某个地方活着。”这是当然的,因为父亲根本就不曾在他的生命里存在。导演只能从建筑文献中了解父亲,不仅家中不曾有父亲的领带,父亲的亲戚甚至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层层叠叠的铺垫,最终导向了孟加拉受访者的发言:“他就像摩西,给了我们民主⋯⋯他用一栋建筑物为我们带来了民主的机构。他可能轻慢了身边的家人⋯⋯但是他有大爱。”

鉴于权力与野心是一切伟大建筑的根基,所谓“大爱”,大约也是种干得了这类大事的伟人才能拥有的爱——影片想传达的意图似乎是,康的情感尺寸出离巨大,大到不仅落不进家庭这一方太过狭小的空间,更能将金钱这类俗事彻底置之度外(康在过世时负债累累),我们为康的大爱做出了牺牲。然而,正是由于“大爱”与“小爱”并不矛盾,加之我亦没太看懂“用一栋建筑为孟加拉带去民主”的推理过程(这个本该是重点的部分显然不是导演想表述的核心),许多情节——诸如康的好友在导演亮明身份的当场痛哭失声——才颇是散发出了一种诡异的不协调感:我既为有路易斯·康这样伟大的父亲而感到自豪,却又不能改变他并不大爱我的事实,所以为了在这两种情绪间达成平衡,我只能用更大的借口去遮蔽空洞与断层——倘若不能将路易斯·康无限抬高,之前所经受的痛苦则几近白白做功。据此,这种纠结带上了些许斯德哥尔摩的味道。

较之对家庭问题欠缺说服力的暧昧不明,影片中更为真挚的部分要数对“天才”这一概念的表述。经由照片与资料片呈现给观众的路易斯·康是个暴君式的天才,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将全身心都献给了建筑。他的传奇早在他自爱沙尼亚漂洋过海来到美利坚时就已拉开了序幕:儿时因他遭遇了烧伤,他的父亲当即表示“这个孩子我们不要了”,母亲却认为他今后注定要成为大人物。烧伤留下的疤痕、犹太移民的身份、167cm的矮小身材,三重特质造就了他普罗米修斯式的煎熬人生——当视野大到足以站在人类的前沿,人们往往会认为你疯了;鉴于创造力的本质就是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在为新想法的澎湃涌现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你也会因不确定它们的真伪而陷入巨大的沮丧;你的想法太超前,也就只好为了捍卫它们而孤身一人去应对重重质疑与拒绝;倘若你要做真正的大师,那就更是对灵魂实打实地拉扯——既要能看到巨大到超越现实的图景,又要有能力一砖一瓦地将之变为现实——于是渴望盗火的野心,亦将他牢牢地捆绑于周而复始的鹰啄肝脏之苦,这样才筑成了“指尖的、思想的、技术的奇迹”。

我们不妨回到前文的“孤独”之主题。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一群超脱的人怎样驻守着各自的孤独。于康,或许真的是成功人士在工作间隙精虫上脑;于她们,则是“倘若伴侣无法在精神上彼此满足,那又何妨在物理形态上孤独一生”。有的人满足于俗世的享受,有的人则注定要仰望星空;星空中乌云密布,仰望则颇是要花一番代价和功夫;于是有的人成为了路易斯·康,但更多的人无非是平庸的渣滓,以一种自欺欺人的迷醉姿态郁郁而终。你可以说这样的选择既不值当也不道德,可那个地方实在是太美了啊!所以他们还是要前仆后继地奔上去。Nature cannot make it, but human can.

 2 ) A life for Architecture

很久没有这样耐心地坐在电脑前凝神看完一部电影了,也很久没有看完后就迫切地在豆瓣上打五星并且评价说“希望能给更多的星”,同样也很久没有在看完后用很长的时间回味电影中的细节并急切地渴望写下一点什么。由于这些理由,我觉得我需要再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地来“谈谈想法”。

[关于电影]
如片名《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所透露的,这是一个儿子寻访父亲的旅程。如果抛开一切真实的环境,我想这个题材也可以拍成一部关于回归、关于内省、关于宽容和原谅云云的感人电影。儿子是一个私生子,他被父亲承认,可是不被公开,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六十二岁了,而在十一岁时父亲便离开了人世。在这短暂的十一年里,他只有与父亲很少的回忆。父亲偶尔去看望他和他的母亲,给他讲睡前故事,像所有父亲那样,可是,这样的温馨场景还是很少。在他的心中总有一种被遗忘,被忽视甚至是被抛弃的感觉,不能释怀。于是在三、四十岁上,他决定去寻找父亲,去了解父亲,去给自己寻找一个答案。而这一段旅程,便给我们呈上了一堂意义深远的建筑课程,因为他的父亲不是寂寂无名的普通人,而是——路易•康(Louis Kahn)

[关于路易•康]
在此之前,对康的了解很少,远远不如柯布、莱特这些如雷贯耳。知道康,是在做大二的“大师作品分析”的作业,班上一个女生选择的康的“Fisher House”,她并且说,“我特别喜欢路易•康的建筑。”这样知道了,也就是知道了而已,依然很少关注到康的作品,除了这个Fisher House,其它的大概看到了也没有用心去记住,仅仅是当别人说起康,头脑里可以冒出:嗯,我知道这个人,也是个大师

康出生于爱沙尼亚一个犹太家庭,三岁随父母移民至美国费城,一个被他称作“小男孩可以找到毕生志业”的城市。在高中时,很偶然地上了一堂建筑课,因为这堂课,他确定了以建筑为其毕生追求的事业,“I realized,only architecture is the life.”但这条道路走得并不顺畅,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直到1951年他游历了埃及罗马等一系列古老的国家后,才终于明晰了自己的方向:设计现代的建筑,但却带有古迹的感觉和风格。这时他已过五十。

康被成为建筑界的诗哲,他钟情“静谧”和“光”,追求建筑从质朴中表达永恒和不朽。在影片中,以Kimbell Art Museum为背景,康说道:“艺术作品不是活生生的东西,不会走路,也不会跑,但是光线的控制,却可赋予艺术品所有的行动力,照亮了人类手指的神奇,照亮了心灵的神奇,照亮了技术的神奇,照亮了他有多么真实,照亮了他有多么超越。”

而康却也像许多执着于追求艺术,忠于自己思想的艺术家们一样,单纯而偏执,不善交际。他总是不分昼夜地工作,也不管工作室里其他人并不能承受这样的生活,他会在凌晨三点打电话给合作伙伴大骂一声“你做的那模型实在太烂了!”旋即挂断电话。得说,是业主、同伴以及家人的包容成就了康。康是孤寂的,于是他总是在路上,他是那种随时会打个包出门游历,某一天又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人。而他生命的终结,是在宾州火车站的厕所里,几天后才被人发现。一位朋友说:“虽然说死在火车站是个悲剧,但是却与他的人生很吻合…他的心才是游牧民族。”当人们找到康时,却发现他护照上的地址被涂掉了,他有三个家庭,他却不知自己的家在何方。

[关于家庭]
“康喜欢女人”,一位老友这样说,但他对女人的态度,却是被许多人批评的。他有三个女人,第一个是相伴终生的妻子,生有一个女儿。而后两个女人,他各给了她们一个孩子,却都没有娶她们。三个家庭相距并不遥远,而直到康的葬礼上,三个家庭才第一次相遇。

可以说康是那种埋头于事业的男人,对三个家庭他几乎给与了同等程度的忽视,而三个女人都不约而同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这点很是让我惊讶。被采访的第一位,Ann Tyng,康的第二个女人,也是个建筑师。在那个单身母亲是种极大屈辱的年代,她怀了康的孩子,康得知后,却说了句很无厘头的话:你得从“哲学的角度”看开一点。垂垂老矣的Ann说起这件事依然很哭笑不得,“这意味着我的余生都必须很‘哲学’。”她独自躲到罗马生下了女儿,然后回到费城和康一起设计了一个淋浴房的项目,一件被康称为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作品。被采访的第二位,即这个寻访者自己的母亲,一个景观建筑师,在说起往事时,会感到屈辱。她与康一起参与Kimbell的设计,而因为她与康的关系,她有时会被锁在工作室里独自工作,后来的落成仪式,也因康的妻子的阻挠而不被邀请参加。但回想起这些,眼中闪着泪光的老人依然说:“…那就是我必须付出的代价…我觉得值得…”而康的妻子在拍摄之前已经去世,只留下了一段曾经的采访录像,录像中她说起他们的生活,其实这个家庭一直是她在支撑,因为康并不会经常接到项目,直到康去世,她还替他背负了几十万的债务。想到的是《增广贤文》里一句老话:妻贤夫祸少。应该说,这位大师能取得至高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外,背后这三个女人的支持与包容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于建筑]
这样一趟旅程,自然不能不提建筑,因为之前对康的疏忽,这便成了我的一次“补课之旅”。康的建筑是我所钟情的,现代的,有工业化的意味,却又给人古典静穆的感觉。在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Salk Institute,在他那著名的流水广场上,一条水渠如中轴线伸向远方,两旁是秩序井然的联排大楼,整个广场上没有一块绿地,没有一棵树,反似一个苦行僧的朝圣之地。在观影同时,我一边翻看着建筑史的笔记去寻找曾经也许一闪而过的康的作品,而在这一次我才强烈地感觉到,当你看到真实的建筑,看到它三维的影像,看到有人置身其间活动,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栋建筑。比如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印度管理学院,当看到当时协助设计的印度建筑师多西坐在学院的路易•康广场上聊起这个设计,聊起康此人,这一组建筑群才真正进入我的脑海,否则它大概就只会停留在笔记本里那简单的一行:印度 班加罗尔 印度管理学院 多西 1962~1974。不知为何教材里在提到这个设计时甚至没有提到康的名字。而也只有进入到孟加拉国达卡的国家会展中心内部,才能理解到那些孟加拉平民对康的尊敬,才能理解参与设计的孟加拉建筑师韦尔斯为何那样激动地说:“对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说,要有这种建筑几乎是不可能的…自从我们邀请他来后,他觉得他有这个责任,他要成为这里的摩西…表面上他给了我们这栋殿堂,而实质上却是给了我们民主,我们从这里才开始得以提升…”而未能付诸实践的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会堂,大概是康最大的遗憾吧,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没有为自己的民族设计出一个伟大的犹太建筑,作为康,一个追求完美的大师,这是人生一个多大的缺憾。

[其他]
在影片最初让我激动的,是看到了“活生生的”菲利普•约翰逊,看到他从他那著名的玻璃盒子里走出来跟你打招呼聊天,然后是看到笑盈盈的贝聿铭,很想说贝老这老了的样子其实跟外国人长得也差不多了,后来,后来又看到盖里,在他的工作室里。一下子看到这么真实的大师们,真是内心激动啊,曾经这些人对我来说,也仅仅就是书本里一个个生硬的名字而已。也看到康在宾大授课的录像,印象最深的一段是:
“如果你要让某些东西有存在的价值,你就必须跟大自然商量,然后才开始设计。
以砖块做例子。
你问砖块:‘你想成为什么?’
砖块说:‘我要成为拱门。’
你说:‘拱门很贵,我可以用混凝土结构取代你,你觉得呢?’
转快说:‘我还是想成为拱门。’”
满堂学生都笑起来,康接着说:“尊重你所用的材料是很重要的,你要了解材料想成为什么。我们必须尊重砖块,让砖块发挥最大的用处,不能让砖块觉得委屈。”

[结语]
写下来发觉自己写的有些过于长了,超出了自己原计划的时间。坐在图书馆里,本来是准备先认真看看康的作品集再来写的结果竟然一本都没找到…只好找了两本综合作品集出来,里面只收入了少得可怜的一点信息。
很让我感动的一部纪录片,里面有很多话,因为原话记不清楚,所以不能复述。这里有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是对社会,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昨天刚好看了董豫赣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路易康的《秩序是》,喜欢他文章最后对于康的一个总结,引来作结:
“所以,在康所认为的人类三大愿望:学习的欲望、会聚的欲望以及健康的欲望之外,恐怕我要说,那里还有一种独处的欲望。
因为在独处中,人们才能远离大众并将自己沉没在静谧的非光(lightless)与非暗(darkless)中。
沉在非光中,外在的感觉才能得以被静谧与光明的秩序照亮。
没在非暗中,内在的思考才能抵达现实的真正起点并被度量。
非光与非暗正是康对静谧的分别解释。
分开来,只是为了便于思辨。”

 3 ) 建筑,生命。

一个儿子的旅程,为了寻找留在自己模糊童年的建筑师父亲的痕迹。

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他的建筑遍布全世界,却划掉自己护照上显示他身份的部分,最后因为心脏病却无人可通知,孤单地在车站接待室离开人世。

他是个私生子,他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一个和他有同样的命运。

他为了建筑的感动,生命的感动,感性而直率地活着,临走之前手头有无数因为各种原因未完成的建筑项目,被人们认为风光的名声背后债台高筑。

他的身材矮小,却在天堂留下长长的影子,这就是Louis Kahn。

了解卡恩的建筑始于孟加拉国会大楼,被水包围的建筑群带着静穆的气质,由无数比例优美的几何体交错连接而成。电影中卡恩的儿子喜欢将摄影机镜头缓缓摇向父亲每个建筑的穹顶,在投射的光线下,建筑开始和上帝对话,竖起耳朵听,寂静中仿佛回荡着神谕。

寻父,可能是好多电影的主题,而这个儿子寻找的却是25年死去的父亲,他想得到什么答案?他找了好多人,犹如侦探小说的线索,循着父亲在人世间留下的痕迹,在人世间寻找肯定。

无疑,卡恩的建筑在现在看来还是如此的美妙,正如儿子在拜访贝聿铭(影片中儿子拜访了很多现在尚在的建筑大师,飞利浦约翰逊、贝聿铭、富兰克盖里、詹姆斯斯特恩……)时他留给他的一句话:建筑的生命是长久的,也许在建成的几年间无法得到肯定,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它的表面侵蚀剥落,设计师的思想却在此时永存。这种感动无需言语,当画面经过降格处理后,建筑安静地纹丝不动地伫立在天地光影行云流水的变幻之中时,犹如宇宙间孤独而虔诚的祈祷者,超越时空,光芒万丈。

相信每个优秀的建筑师都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不然他们是无法成就这人世间最宏大的设计物,而这种爱是反观自身的深省再遍及他人的博大。

谈及生命,我无法避开摄影机前那一双双诚恳的眼睛,他们或在知情后黯然落泪,或在娓娓道来间浅浅微笑,是这个建筑师带给他们的美好,令他们的眼中闪着动人的光辉。

儿子的旅程还在继续,而他在不断的拜访中了解得更多却更加迷茫,甚至后来他反问自己的母亲,她到底是否确信父亲爱着他们并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母亲坚定,儿子在行程的最后一站前仍怀疑。

直到他飞去印度飞去孟加拉,拜访了父亲留在那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站在孟加拉国会大楼的广场前,看着熙来攘往的异国人民,听着他们的讲述和赞赏,他们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溢于言表。当他在国会大楼的走道间采访他的最后一个采访对象——一个孟加拉建筑师时,他说他将片子的最后十分钟留给这个建筑。那位设计师惊异:十分钟?!他觉得十分钟对于这个倾注了他父亲最后的心血甚至在他去世时还未完工的建筑,实在太短。说着说着,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终于决堤,这位设计师解决了儿子的疑问:也许你的父亲对家庭,对爱人确实关心得不够,但他将对你们的爱全倾注在了这些建筑中。

建筑因为生命而动人,生命因为建筑而闪光。

 4 ) A Nomad at Heart

我一度在疏离它,似乎它并不值得我热爱。我对设计这件事一直是如此态度。然而在我越来越远离它的时候,康改变了我,给予我启示。
设计态度本身,还是对生活的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吧。
他让我热泪盈眶。

Louis Kahn 。他孤独地死在了火车站,并涂掉了自己护照上的地址。这样一个真正无家可归的男人,尽管他拥有三个女人对他的爱。
康本质上就是一个内心的流浪者。
我写下这一句话的时候,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只是深深感受到一种来自宿命的召唤和无奈,并深深被他感动。


■ 关于寻找

从社会属性角度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异常感同身受的理解康通宵达旦留在工作室的生活。与其说那是一种生活,不如说那是一种探索性的热爱与激情。五十一岁之前,他都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存在。然后有幸与它相遇。神性和人性在某一刻许下共同的诺言,那不是荣耀,而是静谧和光。

我始终认为,创造者与灵感的相遇,是一件上天注定的顺其自然的事情。它与时间无关,它与永恒有关。

其实我并不想在这里说太多康的作品,很多人都了解。就如同加州沙克学院那通往无尽天空的广场之存在一样,我只想说,在我看来,康的作品每一个都是新生的婴儿,却无一不带着起源的记忆,延续着新的生命。以至于他设计的孟加拉国的国会大厦在1971年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进行的独立战争中没有被敌军的飞行员炸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以为这里是个古迹。

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课堂上曾经讲过一段很有意思的演讲。

去表达就是去驱动。如果你想做出某些有价值的东西,你就必须跟自然商量。设计正是从中萌发。
例如,你想使用砖块,你就要问砖块,“ 你想要怎么样,砖块? ”
砖块就会跟你说,“ 我要成为一个拱门。 ”
如果你跟砖块说,“ 要知道,拱门很费钱的。 我可以在你上方做个混凝土过梁。你觉得怎么样,砖块? ”
砖块说,“ 我要成为一个拱门。 ”
学生们哄堂大笑,康接着说,“ 这很重要,要知道,你要尊重你使用的材料。不能随便说说,反正有很多材料可以用。我们可以用这个,也可以用那个。这不对。你必须尊重砖块,才能去使用它。应该使它获得荣耀,而不是去敷衍它。”

这段话也让我笑了起来,他用这么轻描淡写的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尊重。
一个迷人的人,往往总是那么漫不经心的流露出他的魅力。


在康的心目中,建筑和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愿望。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他一直在追问空间的本质问题。他说:“因此我相信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回过头去聆听最初的声音。”这最初的声音,就是建筑及其空间得以生成的文化源头,是人们第一次搭起棚屋时的朦胧认知。
所以,他站在每一块尚未建设的土地上,体悟着建筑本身的需求,而借由自己的设计之手让建筑还原在其本就该归属的土地上,让生命和生命开始对话。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建筑物都带有历史起源的内蕴,冥想和思索,静谧和光。
对他人来说,也许那都是一个个带有精神特质的艺术品,诞生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手。
但对康自身而言,建筑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建筑本身就是信仰。



就如邀请康去阿穆达巴设计印度管理学院的印度建筑师多西描述的那样,
“ 你很少能碰到有人会以精神的方法去呈现物质。他很关注那种虚无感,很关注寂静,很关注神秘的光线。这不是常规的说法,不是常规的阐述,这正是我们为之着迷的,也正是他乐于探讨的东西。当有人理解了这些,那他一定不是普通人,他一定有着开化的灵魂,我们称作导师,我们叫他修行者。 ”
“ 所以对我们来说,他是从此处出发的,我的感觉是认为他真正到达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大彻大悟的境界。在印度,我们常说,没有人会死去,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那是一种轮回。肉身幻灭,灵魂不死,意识不死。而Lou就到了那样的境界,超越了意识。对他来说,一切皆生生不息,一切皆在此种轮回之中。如果你进入寂静,你就会聆听到他。绝对地,你会听到他的声音。 ”

所以,关于寻找的结局,康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尊重生命的起源,从此处出发,便能在此处到达。



■关于爱

康和三个女人的爱,其实都是他不愿谈及的隐私。而他身边的建筑师们也很少听到他关于家庭的描述,有的甚至并不知道他已有家庭。因为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创造,和旅途中。这个伟大的建筑诗哲,在人类的情感上,真实而不受约束,像个不成熟的孩子,对家庭缺乏关爱。我们很难去苛责他的社会属性上的偏差,却丝毫无法去怀疑他的真挚。
那些写给爱人和孩子的信,直接而不乏温情。而他的爱人们,大概都是爱他的内心和才华的。所以也只能在“哲学”的下半生里,承受女人需要承受的苦难,却依然给予他宽容。

他童年的好奇心让他着了魔一般的去壁炉里拿起火红的煤炭,从而导致了脸部的烫伤。这岁月逐渐雕刻下的斑驳的脸孔,犹如上帝之手,驱使他更加专注的去探索内在。

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人一定需要用完美来成就自己。
残缺,也不妨成为另一种完美。

所以你不能从一般的意义上去探讨他做了多少流芳百世的建筑,也不能从一般的意义上去谴责他的家庭温情的欠缺,而是需要抛开这一切,从他遗存下来的建筑生命体中,从天顶落下的那一束静谧的光中,从潺潺流动的流水声中,发现他对生命的博大而深沉的爱。

关于生命中的残缺,逆境抑或困难,康的态度是,绝对不逃避掩饰,而是去凸显它表达它,然后就能得以解决和释然。这是他对自己设计的建筑的态度,也是他对自己生命的态度。
犹如康在65岁完成的作品Salk Institute的空间所特有的精神特质一样。它空阔辽远,中心没有载一棵树的广场是一个辽阔的面,笔直的通往天空,在这里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的书房,可以毫无阻碍的看到太平洋。它又斑驳质朴,就像那一面面在建筑建造过程中自然产生疤痕的墙面,毫不掩饰的表达着这样一个生命原始变化的过程。
我在康的建筑里,看到了他自己。

和康一起工作过的孟加拉国的建筑师萨姆·维威士,在听到导演说在这个片子里还有十分钟可以给孟加拉国会大厦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眼中的泪光,他说,
“ 你不能这么对待这个建筑,这几乎是办不到的,对我们的这样一个建筑而言。三五十年前这里还空无一物,只是稻田。我们邀请Lou来以后,他感到他有一种责任感,他想成为这里的摩西,他给了我们民主。他不是搞政治的,但实际上,他给了我们民主的机构,我们可以在此发展,这是意义重大的。他不在乎这个国家有多少钱,或者他是否能够完成这幢建筑,但他以某种方法,已经完成了,他构建了这里。这是他所做过的重大的项目,就在这儿,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 ”
“ 所以我想,他付出很多,他花了一生在这建筑,这就是为什么他很伟大,而且我们要记住他。但他也是普通人,他的伟大伴随着他在家庭生活上的失败,都是无法改变的了。但我想他的儿子会理解他,不会对他有怨恨,或者被忽略的感觉。他用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但那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理解。从社会角度来看他的人生,他就像个孩子,一点儿也不成熟,他不会对任何事情说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有这幢建筑。我没有其他的方式去真正理解他,”此时,萨姆眼中噙着泪水。
“ 但我想他给了我们这幢建筑,所以……我们能够永远感知他,所以说,他把爱给了我们。他可能无法给你等同的爱,但对我们来说,他给了我们所有人民那种经久不息的爱。这很重要,你必须理解这一点。他的爱很博大,他爱所有人,因为爱所有的人,有时候他会没办法顾及身边最亲近的人。要理解他,你必须要知道这些。”说完这些话,萨姆的眼泪流了下来。

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他只在乎纯粹的东西,土地和人们需要的东西,历史起源之上的东西,并愿为之倾其所有。所以他在残酷的人世间最后的命运是身体透支,破产和负债。

但是,爱留下来了。
有了这样的爱,他内心的光,才照亮了他斑驳的脸庞,让他变得独一无二,令人深深的尊敬。
有了这样大的爱。他的爱人们才会给予他理解,宽容,和岁月中绵长无限的深情和无悔的等待。
如同康死后25年的缅因洲,已经白发苍苍,眼含泪光却终生不悔的,本电影导演纳撒尼尔的母亲,康的第三个爱人Harriet那样。
儿子问他,你经历那么多的孤独不痛苦吗?为什么不找个其他人和他分享你的生活?
Harriet回答,我是浪漫的宿命论者,就算有人来了,你知道,我还是会孤独……

关于爱,时光在孤独中流逝真的不算什么,只要你认为值得。
说得更本质一点,爱本身就是孤独的。



■关于流浪

他做了一本手绘小书给他的儿子,叫做《疯狂船之书》。上面画了很多种船,有用汤勺做的船,有用饼干做的船,也有用香肠做的船,用牙签支撑让它在水上保持平衡。当时,孩子并不知道,爸爸Lou真的要做一艘疯狂的船。

他真的做了。
一艘看起来很奇怪,像是凡尔纳小说中的怪物一样的船。那其实是一个钢铁做的海上音乐驳船,可以开往全世界各地的小镇,船舱打开之后,就是一个音乐舞台。主人Robert Boudreau是船长也是乐队指挥。
夕阳的光辉从一个个圆孔中透进船舱时,美妙不可言说。
入夜的甲板变成音乐的舞台时,梦仿佛进入了现实。
当导演告诉Robert他就是Lou的儿子时,Robert不由的哽咽了,他想起当年的康和他只有6岁的儿子不禁潸然泪下,哽咽着说,you are Lou.
这样的眼泪里,是人们对康的爱。也是在他离开之后,依然留给人们的爱。这是爱的共生。

我模糊的双眼中依稀分辨出那一艘漂泊的船上载着康漂泊的灵魂。他的意识存留在每一个他设计的建筑体中,孤独而强大。

而他又是那么矛盾的一个人。心有牵挂,却步履不停。全世界的光线等待他去捕捉,全世界的土地等待他的召唤,全世界的人们感恩于他的馈赠,然而,他的心却没有一个家。
他死的时候,涂掉了护照上的地址。
Harriet说,那不是一个谜,他一定会那样做的。
有幸的是,他爱的女人,都宽容而充满智慧。

流浪与爱,其实是无法分开的。
任何一个宁愿四处漂泊的人,心中正是有着深切的爱的人。
只是,他还没有找到停留的地点。
也或者,他的停留,并不以寻常的一些地点为载体。可能是虚无的,向内的,精神上的,无止境的,超越意识的,在他的建筑之间流动着的,在生命止息之后的另一种生命的开启。
这便是我对这个内心的流浪者的解读。


Lou said, how accidental our existences are, really,and how full of influence by circumstance.
我们的存在实在是充满意外,变幻莫测,世事无常。

更多的感动深在心中,我想止于言语。
一遍遍的,在有生之年的岁月里,在荒原之上,繁华之上,在静谧和光之间,聆听他,感知他吧。

但愿我可以用我生命中的爱,执着,宁静,从容,向康致敬!

 5 ) 路易斯康的设计

【我的建筑师】2003,由纳撒尼尔·康导演,Louis I Kahn(路易斯·康)的儿子,以他对父亲的追忆而组成的纪录片。采访一些与父亲有些交往的人,当然包括一些有名的建筑师。 最喜欢的部分是看到喜欢的设计师,如出现了Philip Johnson和他那个四面玻璃小房子(他竟然住在那里),国际主义风格之作;后面还有I M Pei和Frank Gehry等人。 逐步了解路易斯康的建筑,善于用光,表现出一种神圣,懂的人或许为建筑的伟大而感动落泪,不懂的只是作为能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罢了,都好,我倒很喜欢他的沙克学院和孟加拉首付国会大厦的设计,还有一处图书馆,不太记得名字,温暖的光线照射下来……

 6 ) 建筑: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这是一部关于建筑师路易一康的纪录片,康的儿子在他过世以后,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他追索父亲一生的旅程。

呈现在影片中的路•康:可以用以下关键词来描述:
天才建筑师,理想主义者,工作狂,偏执、孤独、旅行者、不负责的情人,亲切而疏离的父亲。

作为建筑师的路易一康(Louis Isadore Kahn),人们习惯地简称为路•康,和流水别墅的设计者赖特并称为美国上个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师。和同时代的建筑师相比,康的风格更倾向于传统古典,或说是现代与古典的融合——以现代主义的风格来体现古老建筑的神韵。

个人风格的形成源自一次埃及之行,穿越时空亘古矗立的金字塔,触发了建筑师的灵感之光,他坚信建筑物本身具有穿越所限时空的存在和表达的愿望,并且把这种愿望看得比功能和需求更重。

他的作品长于用光,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萨克尔生物研究所、耶鲁大学美术馆、孟加拉国会大厦……规则的几何平面上,布满虚空的窗洞,光影游移其间,带着隐喻般的哲思,用转瞬即逝的光线表现出永恒的主题,不可思议,却又千真万确。使人漫步其中,油然触摸到宗教般神圣的心灵荡涤。

康尊重建筑原料,他的名言“一块砖的理想”被广为传颂,“即使是一块砖也会有自己的尊严”,(Even a brick wants to be something ),面对原料,建筑师应保持谦卑,不因选材的丰富而随心所欲,是他所坚持的观念。

一个很有趣的片段,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授课:课堂上,他以一块砖举例:
“你对砖说: ‘砖,你想成为什么?’砖块说:‘我喜欢拱’。你对砖说:‘你看,我也想要拱,但是拱很贵,我可以在你的上面,在洞口的上面做一个混凝土过梁。’然后你接着说:‘砖,你觉得怎么样?’砖说:‘我喜欢拱’。”
满堂学生都笑起来,康接着说:“尊重你所用的材料是很重要的,你要了解材料想成为什么。我们必须尊重砖块,让砖块发挥最大的用处,不能让砖块觉得委屈。”

康是建筑师中的完美主义者,也具备所有完美主义者的通病:顽固偏执,不肯变通。因此常被人批评为“过分理想主义”,他不懂得交易,从不向业主妥协,在一个经济导向,理想被普遍搁置一边的年代,其最后的境遇可以想见。为此他经常收不到合同规定的设计费。最后因心脏病突发死在宾夕法尼亚的火车站里,他死的时候负债累累,衣服的口袋里装着一本被涂掉了地址的护照,和一堆欠帐单。留下那些他设计的建筑——更多的是模型,美仑美奂,只有在它们建成后,他的执着才被人们接受与承认。

除去了天才建筑师的光环,身为普通“人”的康,和大多数天才相似,拥有事业的坎坷和家庭的不完美。——他于57岁成名,74岁去世。片中的导演纳撒尼尔•康,是路•康的私生儿女之一——一个不被承认的儿子。康在婚姻之外有过两个女人,分别为他生下一儿一女。这些女人为他的事业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理解与包容。

纳撒尼尔是路•康最小的儿子,康去世那年他只有11岁。面对童年记忆中缺失的父亲,他和世人一样仰慕他的天才,却也无法释怀他始终不曾给与他们母子的家庭和名分。带着这样爱怨交织的复杂情绪,他开始拍摄这部影片,遍访父亲生前的足迹,他的工作室,与他同时代的建筑师,他的同事与员工,他的合作者,他的妻子和情人,他另外的儿女,他最后倒下的车站,他的建筑作品……父亲的影像在不同场景中浮现,在一块块碎片的拼贴中渐渐鲜活完整,他开始接触到另一个不曾了解的路•康。他面对每个人,听他们讲述着父亲的一切,他们出现在镜头前,表情平静,面带微笑,或黯然神伤。那个给他们童年带来深深伤害的古怪白发老人,开始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儿子的面前。他走进父亲留下的每座建筑,在寂静中,感受到与他灵魂的接近。

对孟加拉国会大厦的走访,被安排在了影片的末尾,这座由康赋予了生命和永恒的建筑,倒映在粼粼波光中,映衬着流云水色,天地光影,静穆有如神谕,像是与上帝的对话。

这座建筑,曾在1970年的印巴战争中被当作古迹文物而免于轰炸。

平凡的人们出现在摄像机前,感谢着建筑师带给他们的美好,“在这个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我们不曾想象过拥有这样的建筑……““他不是政客,但他把民主带给了这个国度……” 此时,距离路•康的辞世已经过去了25年,建筑师的博爱与生命,透过不朽的建筑,完成了穿越时空的馈赠。

儿子的旅程还在继续,他将在静默中,达成对父亲的理解与释怀。“当建筑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它将迸发出无可量度的品质,其存在的精神接踵而至。”因此我们在康的作品中总是被那些最本质的东西所感动,康使它们和我们一样有生命,有精神,和我们一样在表达。

情感无需语言,敬慕,在此也将成为感动。 2个小时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于此到达终点。

 短评

不太喜欢这部纪录片过强的个人情绪——对亲子关系和积怨的反复强化、对建筑本身的无知

3分钟前
  • motongg
  • 还行

when a man loves all people, sometimes he may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very closest ones...

5分钟前
  • 蘭女
  • 力荐

Louis I. Kahn

8分钟前
  • Sharpeipei
  • 力荐

all about my father.....这位父亲简直真实得脸谱化了:工作狂,有个人魅力,激情,理想主义,完全不适合monogamy,爱建筑超过爱家人......不完美的伟人都是一个样子吗?大概还是因为,他和所有类似的人一样,首先,他只是一个...人...

1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感慨

12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推荐

客观地说制作水准一般,摄影与剪辑上并无出挑之处,更关键的是论述上不是很有说服力,能杀出重围还是因为主人公名头响亮。感觉是导演推销自己的作品:我有一个渣度爆表但赫赫有名的爹,他好容易死了,我得抓紧时间消费消费他,圈点钱和名来开展我的其他作品。好思路啊。

13分钟前
  • 柴斯卡
  • 推荐

多感动啊,那个小男孩在广场上滑排轮的长镜头……

15分钟前
  • 加班的猫
  • 力荐

羡慕这种寄情于物的职业。虽然很多人不理解路康,不同意他的理念,可是但凡爱他的人都终生爱他,敬他的人终生敬他。贝聿铭是一个成功建筑家,而路康是一名艺术家。

17分钟前
  • 灰_faye
  • 推荐

五年前我在费城火车站遇到了Nathaniel,我们一路聊到我在纽约下车。走的时候他说:“我拍了部电影,有兴趣你可以看看。”今天我独自在火车上看完了这部电影,也觉得现在才是看它的最佳timing。

19分钟前
  • 平平无奇小天菜
  • 推荐

Louis Kahn是一个形而上学家,一个工作狂,一个执著的布道者,一个无限追求完美的柏拉图主义者,一个用玄思掩盖简单事实的演说家,一个刚愎自用和家长作风的人.他爱自己的理念胜过一切.

22分钟前
  • 'lock_樂.
  • 力荐

路易斯康-空间的精神性。

25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康超过了5星,片子不到4星。

28分钟前
  • 离净语
  • 推荐

后半部分不错。

30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How accidental our existence are, really, and how full of influence by circumstanceI just want to make my last remark in reverence to the work that has been done by architects of the past.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and wha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

35分钟前
  • 力荐

豆瓣为什么没有6颗星啊。。。。

40分钟前
  • 涣影
  • 力荐

45分钟前
  • XixixixixiX
  • 推荐

一个建筑师,通过建筑的存在,其实,一直在说话,即使你已离开人世,我们一定要珍惜每次的发言。影片最后孟加拉建筑师说这个建筑给他的感受时,他哭了,我也哭了。建筑的力量,有时真得很大,不扯远的社会责任,做出一个有内在精神力量的建筑,再退一步,做出一个漂亮的建筑,其实都是在行功德呀。

46分钟前
  • fwb
  • 推荐

我的导师

47分钟前
  • 蒼間
  • 力荐

「你很少能碰到有人会以精神的方法去呈现物质。他很关注那种虚无感,很关注寂静,很关注神秘的光线。这不是常规的说法,不是常规的阐述,这正是我们为之着迷的,也正是他乐于探讨的东西。当有人理解了这些,那他一定不是普通人,他一定有着开化的灵魂,我们称作导师,我们叫他修行者。 」at柏林的夜

48分钟前
  • 达达ZEN
  • 力荐

理解自己的父亲和理解一栋建筑一样,因为没有参与全过程,所以需要时间,以及精神的物质化。站在不同的角度,身居其中、其外,将建筑视作表达,视作一个人展开自己的历程,视为为他人修筑精神寓所。LK的建筑,如同孩童的狂想,又带有神庙古迹之感,回荡着流浪者的演讲。

50分钟前
  • 永夏之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