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3年11月4日)
老旧的小镇,斑驳的船坞,静默的水流,绵延的河床,神秘的小岛,错落的树林,随船出行的少年,落魄流离的浪子……杰夫·尼科尔斯执导的影片《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Mud)》从伊始就呈现出了吸引人的特质,令观众仿佛被一股具有怀旧气息的风烘托着环绕着,被带入到影片所营造的舒适氛围中,静静地聆听着一个关于心碎和修复的故事,同时影片也具有一种文学气质,有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既疏离又稠密的气息。
通过少年的眼睛来述说故事,是一个容易打动人心的表述方式,以这种角度拍摄的影片不乏经典之作,比如朱塞佩·托纳多雷的《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这部《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以少年的视角讲述了爱情的美好与心碎,成长的付出与代价,具有初初的美好的感觉,也在修复和治愈方面做得适度,不横添枝节,也不卖力煽情。
这部不具有明显时效性的影片,是导演杰夫·尼科尔斯的用心之作,据说故事在他脑海里已酝酿了十多年,或许正因为如此,该片的剧本扎实,故事设置巧妙,人物设定也很具代表性,两位主要人物,一个是长不大的老男孩玛德,一个是急于长大的十四岁的男孩艾莱斯,不论老男孩玛德,还是少年艾莱斯,都在憧憬着并力图实践着自己的爱情,只是一个经年不退,一个情窦初开。
可以说,影片设置了三段情感来促成艾莱斯的成长,两个主要,一个辅助。主要的是浪子痴汉玛德对詹妮弗的爱情以及艾莱斯自己那还没展开就已夭折的初恋,而作为辅助的艾莱斯父母的即将破碎的婚姻,则是艾莱斯将对美好感情的寄托转嫁于玛德和詹妮弗的诱因,而不羁的玛德那看上去为情付出一切的狂放做派,也令艾莱斯痴迷。
菲茨杰拉德说:“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来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因为无法重来,有些爱的终结便是不可避免的,特别像玛德这样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是无法回到想要的当初的。同时,玛德的爱也带有一些盲目性,他就像乔治·艾略特所言的那样——“爱比愤怒和嫉妒都更能让人失去客观。”为了心爱的詹妮弗,他可以付出很多,打斗砍杀自不在话下,这份出脱于客观现实的爱显然无法达成美满结局,而真正决定了两人如今的情路模式的,也恰是玛德那份过于强烈的爱及不安定的性格。
影片关于爱情消亡的瞬间,都给人一种无声的痛之感,又恰似一种美好的遗落。例如玛德最终向詹妮弗告别时,詹妮弗立于汽车旅馆的二楼,看到玛德就站在楼下笑着看她,那一瞬间大约所有关于这份爱的经年的感触都拥上了詹妮弗心头,她一脸的悲喜交加。都说“少女的恋情如诗歌,成年妇女的恋爱是哲学”,詹妮弗年少时的恋情大约如热烈的恋曲,如今她的爱已被锤炼地过分现实,那个空有热情和计划的浪子早就退出了她的心房,然而这个告别,还是令人顿感悱恻。可以说,玛德这个角色是为马修·麦康纳量身定做的,不论他在岛上修补破船,还是邪邪地和两个少年做交易,都给人天生如此的感觉,他的表演也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当他带着笑告别爱人时,人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少时痴情的少年玛德,虽然少年玛德从没入镜。玛德的挥手道别,是告别了詹妮弗,也是告别了那个远没有成熟的自己。而艾莱斯的心碎则来得出乎他的意料,因为出乎意料,所以才让他自以为得到的爱跌落地掷地有声,小演员泰尔·谢里丹的表演让人为之感伤。
有时年轻人的爱,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当艾莱斯搬家后,对着新邻美女漾起唇角时,他已经走入新的生活了。理查德·福特说:“当你成年以后,年轻时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再重要了。尽管当时并不知道,我现在算是明白了。当时我们实在是太年轻了。”此去经年,等艾莱斯长到玛德的年纪的时候,或许会这样想吧。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90785019_d.html 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英文原名为mud,直译过来就是污泥的意思,同时mud也是片中男主的姓名。对于污泥和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这两个译名来说,我更喜欢前者,因为本片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布满污泥的河流旁的小镇上,而故事中每个人的经历与命运似乎都如同污泥般浑浊。剧情的节奏并不算快,但在这缓慢的叙述中却轻易的敲动我内心最深处的那根神经,使得在电影结束后整个身心为之战栗。
本片的剧情故事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复杂。十四岁的男孩艾莱斯和伙伴奈科波恩生活在一个被密西西比河横穿的一个小乡镇上,两人在一次偶然的冒险中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结识了一个叫玛德的男子。他说他为了女友而错失杀人,现在正被势力强大的仇人追杀,因此策划和女友珍妮弗见面并私奔。两个男孩虽然对此表示怀疑,但内心善良的二人仍然选择帮助了玛德,却在帮助过程中印证了玛德说的话。
全片围绕小男孩艾莱斯的视角展开,他就像世上所有处于那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单纯勇敢不谙世事,散发着青春的朝气与荷尔蒙。更与处在那个年龄你我一样,以为抓住了一只蝉便能抓住整个夏天,以为看见了彩虹便能拥抱全世界,以为生活最大的烦恼无非就是完不成的作业与父母的唠叨,以为生活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下去。那时候眼中看到的世界,非黑即白;崇尚的感情,非爱即恨。但却在突然某一天的某个时刻,我们才发现,一切只是我以为罢了。
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法用对与错简单概括,每个人与每份感情都很复杂并且难以真正了解。而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我们将那一刻以及那一段历经创痛的阶段称之为成长。
污泥正是讲述了艾莱斯青春时期成长的这段历程。成长必会带来不可回避的创痛,就像蝴蝶必须历经疼痛与苦难才能破茧成蝶一般。艾莱斯也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苦痛。第一次是父母感情出现裂痕,父亲想待在这个河流小镇安稳度日,而母亲却想去城市中改变生活现状,对未来人生的不同规划使艾莱斯的父母走向离婚。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以及跟随母亲离开热爱的河流与小镇是艾莱斯面临的第一道坎。
但艾莱斯还是保留着心中对纯爱的那份坚持,任然相信既然相爱那就应该在一起。秉持着这份信仰他决定一定要帮助玛德和他的女友逃离这里。然而,这一次也出乎他的意料,在万事俱备后,玛德的女友珍妮弗逃避了,她不愿跟一个杀人犯过上四处奔逃的生活,即使彼此相爱。艾莱斯带着玛德的分手信找到珍妮弗,看着珍妮弗哭倒在床上,那纯澈的眼眸突然蒙上了薄雾,他看不清,也看不懂,为什么明明他们相爱却不在一起。而击败艾莱斯的最后一击是艾莱斯爱上的女孩,他以为她真的喜欢他,却发现她只当他是个小孩。当自己的一片真心被他人践踏与嘲笑过后,艾莱斯对这个世界有些绝望了,那稚嫩的脸上透出了一分成熟的面庞。他将一切对生活和爱情的质疑和恼火发泄在玛德身上,之后意外掉进蛇窝。玛德不顾被人发现和自身暴露的危险将艾莱斯送进医院。之后玛德在逃离的夜晚与艾莱斯告别,却在这时遭遇仇人的伏击,玛德为了吸引敌人枪火纵身跃入满是污泥的河流,一去不返。在艾莱斯痛苦的嘶吼中,我明白了,这便是他成长的尾声。
该片是送给成年人一份回忆少年时期的礼物,我们在当时也许无所察觉,长大后再回顾那段青涩的时光,有点想嘲笑自己的傻气,又有点不可思议,觉得自己那时候怎么这么不“懂事”。成熟的确要付出代价,我们在不断成长中逐渐磨平了我们的棱角,甚至可能成为了我们原先最讨厌的那类人,但成长就是这般叫你又爱又恨。你感谢它给你带来了成人的规则,感谢它教会了你成熟,却也怨恨它让你失去了纯真,失去了无所顾忌的去爱的能力。成长的利与弊一直是争论不休得不到答案的话题,但争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显得有些幼稚。年少的我们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长大了之后,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个人认为本片关于玛德的结尾是个败笔,并不应该交代他最终获救并奔向自由的结局,这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就应该让他最终神秘下去,让这个故事有更开放的结局。
长大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就发生在一瞬间,发生在艾莱斯父母离异的那一刻,发生在与玛德诀别的那个时刻。而我们也在这一个个不经意的瞬间逐渐成长,逐渐与属于青春的年轻气告别。
我们都曾是艾莱斯,我们都曾义无反顾的相信一件事、爱过一个人,我们也都曾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到达心之所向。你称这为幼稚,而我却说这是青春。
戛纳国家电影节中的国际影评人周(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注定是个才情导演甚至投资预算的孵化器。在2011年以第二部作品《寻求庇护》荣获该单元大奖后,美国34岁的导演杰夫.尼科尔斯就能顺利接受预算更大的制作,并找来马修•麦康纳和瑞茜•威瑟斯彭两位明星出演新片《污泥》。或许是由于对尚未被制片人指手画脚的独立作品《寻求庇护》热爱有加,导致坐我旁边的多哈电影节国际项目总监暨选片人的Cvilova对杰夫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污泥》放完后,这个奔波于全世界选片参赛的荷兰女人表示了失望。
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是一个不好也不坏的故事。它有着儿童冒险片的趣味,有着惊悚悬疑片的提心吊胆,更有着逐渐揭示深爱的脉脉浓情,让圆润流畅的叙事去让观众自发代入影片主人公——14岁男孩埃利斯——的视角,让懵懂的他看到爱情、相信爱情、并失望于爱情。“人需要慢慢学习如何去爱,在我的生命中,爱情导师总在某些幸运的时刻出现,这些人不仅仅是我生命轨迹中的过客,而是在有意无意间,慷慨地给予我需要的宝贵建议。当然,不是所有的建议都是正确的,但在这当中,最珍贵的经验往往都来自于当事人的失败经历。”正是这种对弥足珍贵失败经历的仔细找寻,让杰夫.尼科尔斯拍成了这部弥漫着密西西比河雾气的《污泥》。
电影有着两类类型片的常见场景,交待人物生活空间的,是密西西比河流经阿肯色州的宽阔水面,那里有着住在水上船屋中的男孩埃利斯和伙伴莱克勃,有着埃利斯关系并不融洽的父母,有着莱克勃以打捞生蚝为职业的叔叔,更有着河中心岛屿上一个因意外杀人而来避难的神秘男人“污泥”,在那里,孩子们初始了爱情的面貌和影响力;引出人物冲突空间的,是不远的小镇,那里有着搜捕“污泥”的警察,决心以命偿命而布下赏金杀手的死者父亲,让男孩们进一步认清爱情面貌的高年级女生和“污泥”恋人。
“污泥”打算避过风头后,找回爱人并远走高飞,这种简单的思念彻底打动了家庭关系不合的男孩埃利斯,他决心让这面被迫破碎的镜子重圆。于是,冒险、阻挠冒险的势力、对强大势力的反抗,一步步的将剧情矛盾引向高潮。
导演为埃利斯认清爱情的旅程设置了两段并行不悖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一,就是“污泥”与触手不可及的女友的相依相恋,让男孩相信爱情的模范事例;其二,则是男孩自己初尝芳泽的兴奋与焦虑,高年级女生随口说出的不靠谱承诺,成为他日思夜想的紧箍咒。两条爱情脉络的美好和痛苦同时到来,欢欣无比又绝望难受。让14岁的埃利斯相信爱情又失望于爱情。
可是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无奈,哪是孩子可以理解充分的?叛变与失信,让他开始认为女人都是水性杨花,就像大河上的浮萍,永远别想抓牢踩稳。欲擒故纵、被迫放手,让经历浅显的男孩不再相信爱情。世间一切都难以永恒,只有大河向着海洋奔流,历久弥新,亘古不变。
一个孩子眼中的爱恨情仇,对爱的憧憬向往迷离伤痛和成长~知乎上有人问“爱一个人到底什么感觉”,有一条答案是“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
相信爱情到不相信爱情只隔着一层纸的距离,但可怕的是有人会在这纸上捅来捅去。两孩子演出很赞,几个镜头甚至有点四百下的感觉,男猪帅哥就是卖肉来的,后面情节稍微显得繁杂了点力度变弱,也许mud死在一片污泥之中更为悲情和点题啊。
父权的坍塌、移情与再摧毁。在男孩的世界里善恶本分明,而成人的世界中善恶本身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同是美国南方,对比南国野兽与送报男童,淡化了对恶劣自然的白描与悬疑气氛的营造,却让人物的命运与这片土地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在荒蛮的世界,只有变得更野蛮,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馬修演不完的美國大農村
摄影音乐很美,剧情舒缓温吞,很难看下去……观感像是在看今年的《南国野兽》。短发小男孩Neckbone太像《伴我同行》时的River Phoenix了
今年看到的最好的电影。剧情紧凑,表演到位,节奏张弛有度。尽管这部电影采用Ellis的视角,但Mud的表演几乎喧宾夺主。导演对几处冲突的表现干净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只可惜结局似乎并非必要,不如把悬念留给观众,把宽阔的密西西比河留给Ellis和他的朋友。
成熟了很多。不过气质是相通的。关于成长,学习并了解成人的爱
早熟少年对爱情的见证,南方湿地的传奇诗篇,拥有《冬日骨头》的凄寒与《南国野兽》的灿烂。
尼克尔斯拍了一个米国南方少年的传统冒险成长故事,真正讲的却是值得我们去执着奋斗,同时也需要我们放手的,那些没有回报的爱。剧本滴水不漏的精致。
影片很粗糙,两个小男孩的表演非常好,加上一个长不大的大人,所谓的爱情都是男人不同年纪时的幻想,另外你得忍受很长的铺垫。
成长是污泥,爱情是不染。
四星半,拍出了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基调和对密西西比河的敬意,通过孩童视角去审视成人爱情,原本认为爱情是永不凋零的蓝莲花,但逐渐发现它是谎言的污泥。河流(孩童)主宰全片,污泥(成人)则贯穿主题,两者融会贯通,带来一个成长的过程。结尾对玛德的交代画蛇添足了。
14岁的少年渴望懂得爱情,他需要懂得爱情。他将自己心目中的“真正爱情”小心翼翼的放入蚌壳,完全不知道最终孵出的是珍珠还是沙砾。Mud无论作为人名还是比喻都很巧妙,壮阔密西西比河的河床确实可以容纳下太多的东西… 美国南方河流的骊歌。
外表是罪犯Mud借助孩子的帮助脱逃的故事,内核真是超级纯情又令人感伤!当一个孩子意识到爱情不再那么无瑕(不论是父母、他人还是自己),他就真的长大了。影片寄托了导演对宽阔无尽的密西西比河的厚爱,尼克尔斯前三部可以算是三部曲吧,确实一部比一部好
很精致的剧本,很喜欢这种以孩子的视角告别最后的童真的片子,通过孩子的眼睛,让人看清楚所谓的爱情、善恶道德和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无奈。片中每个男人或多或少都没有遇到“好”女人,有些人不再相信女人和爱情,也许只是因为有些人不懂得放手,因为有些人运气不好。★★★★
剧本非常精湛,两个年纪不同背景不同却对爱有着惺惺相惜的相同体验并从中得到成长进而获得自由的角色,折射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浑浊的河水之上的普通生活的切面。我们从失去中得到成长,又从成长中得到自由。
麦康纳再次令人震惊!有几个关于人世之爱的特别动人的瞬间。有味道,有感触。
杰夫·尼克尔斯的内心里住着一个单纯并且浪漫多情得无可救药的南方少年。这部片子之后我才觉得马修·麦康纳正式转型了,总算演出了水平,不过这自然也少不了尼克尔斯对演员越发精准的调度和指导。杰夫他哥本·尼克尔斯和他乐队Lucero的配乐绝赞,完全与电影融为一体了。
非常完整又充满诗意的属于南方的一部小说,但不是诗歌。它没有那么美好,却尽显成人世界里尖锐的伤害无尽的背叛和粗粝的幸福感。而从孩子的视角展现更是给这个残酷的故事和不得不面对的成长予以温情。最后那场所谓枪战戏景看得我差点老泪纵横。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要么没有,一旦有了就牢不可破。
7.75 中规中矩的睡觉片,我反正是没被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