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是不是除了到处留情就别无所长?尤其是事业有成,风度翩翩有了外遇“资本”的成熟男人?当然特吕弗没我这么肤浅。影片《柔肤》,一部标准的特吕弗式情感悬疑片,讲述一个声名卓著的出版商,由于外遇导致婚姻和家庭遭到毁灭的故事。男人对寻找新的感情冲动总是乐此不疲,所谓“给我一点新鲜的刺激,让我忘了时间,忘了我自己。”而女人呢,其实一样经受不住感情的诱惑。说到底,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太孤单。只要不加控制的欲望如影随形,爱与不爱都摆脱不了悲哀。《柔肤》三角恋的剧情很俗套,可特吕弗对人类不知疲倦“越轨出墙”的两性关系的展示和探讨,以及男女主人公精彩微妙的表演,却很值得一看。
弗朗索瓦 特吕佛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坚人物,作者导演的倡导者。原是法国电影杂志的编辑,他的战友戈达尔曾经说:是的。弗朗索瓦 已经死了,我还活着,可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不停的诉说着忧伤,而我们的痛苦一直沉默。
戈达尔也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中坚人物,主要作品《中国女》《卡宾枪手》等。特吕佛的主要作品有《四百击》《祖与占》《柔肤》《最后一班地铁》等。很著名的《筋疲力尽》忘记是他们俩个谁的作品,因为我没有。
在香港的译名是杜鲁佛,亦舒的《玫瑰的故事》的故事中写到:杜鲁佛要看的,《柔肤》值得一看。。。。等等,要不全套都看了吧。是黄玫瑰的话哦,让心仪他的溥家敏神驰。说:你们看杜鲁佛也不叫我。呵呵。我这两天看的就是玫瑰说值得一看的《柔肤》黑白片。我那本《玫瑰的故事》是贵州人民出版社的1986年版,已几传人手,看的破旧,可是我居然记得,嘿嘿,我无懈可击的记忆力。那时并不知道杜鲁佛是谁,电影也看的少,没想到20年后居然看电影的兴趣压过读书,都成为习惯。
〈柔肤〉故事很简单俗套,以现在的标准看,当时不知道是否敏感题材,玫瑰要看的时候已经是经典,我是在玫瑰之后的三十年了。社会的变化很多很快,观念与标准也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男女之间的纠葛吧。皮埃尔是成功的作家出版家教授。经常出外讲演授课。有漂亮的妻子和乖巧的女儿,也是人人称羡的温馨之家。如果一直如此,就象你我,大概电影也没有拍的必要了。一次旅行中,他遇到漂亮的空姐,没有什么,只是有个细节他留意人家换鞋子。嘻嘻。唉,注意漂亮女人不是错,在旅馆电梯他又遇到她,这次,他心动也行动了,他借故打电话给她,她居然推搪以下答应与他喝酒了,后来当然可以想象了,很含蓄的,他们回到巴黎,他总是在想着他,就象他自己写下的便条,没给她:认识你之后,我好象重新为人,我爱你,爱你。他们制造一起出行的机会,一切都是有条不紊中进行,他工作他回家,她工作她回家,平静无波。但是细微的变化能套过妻子的法眼?很快她知道真相,她不忿不甘,她要离婚,他顺水推舟,计划与她的未来,而她 嘿嘿拒绝了他,呵呵,看的真痛快,而边的歇斯底里的妻子找到他,一枪轰了他,在咖啡馆嘈杂的声中,妻子露出微微笑容,幕落。
电影拍的细腻优雅,一切在平静不动声色中进行,没有大起大伏,很生活化气息,就象你我身在其中的生活,开车吃饭谈话等等。
这个故事现在发生的太多,都没有讨论的必要,只是如果是现在的妻子大概不会这样过激了,何必为一个见异思迁的男人陪上自己的性命,何必陷自己于不义,不值得的啊。开始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中年男人如何因出轨被妻子枪杀的故事。如果非要说这部电影表现了什么,那就是主人公有多么自以为是,他沉浸在自己幻想的王国当中,就像他妻子对着路人大喊的:(主人公)「认为全世界女人都为你着迷」。不同于好莱坞式传统叙事——出轨对象对主人公的「用后即弃」。猛烈的当头棒喝之下又企图寻回旧日温情,才发现曾经的港湾已向他关上大门,门上甚至钉满锋利的刺。这一设置也该让主人公以及观众意识到,地球并非绕着你一个人转,你不能随心所欲什么都想要,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
结尾的枪击场景处理是极其出色的,双线剪辑将完全不同的节奏拼接在一起,放大了两者的对比,更加强化了其一静一动的特点。在此处可以轻易捕捉希区柯克对特吕弗的影响,正面的车辆行驶镜头、交叉剪辑、枪击后拍摄妻子的俯视镜头等,无一不在像这位伟大的悬疑片导演致敬。
但影片整体的节奏是偏松散的,用户获得信息十分有限,直白说就是「不够吸引人」。特吕弗已经在《四百击》中表现过自己将日常变为动人故事的能力,《柔肤》或许本应更好。
弗朗索瓦•特吕弗作品《柔肤》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下午15:32—16:0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弗朗索瓦•特吕弗作品《柔肤》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淑金、何吉、金爱武、马以乐、傅佩影、陈华、陆晓莉、张晓云、陆伊俐、孙凤凤(观影者:朱松法、徐雪吟、陈放、范大茵、周甘麓、孟乞、姬伯庆、姜希珍、朱剑云、赵钧懿、龙仁基、章毓光、章毓苏、周洪泽、姜天鸿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图片2>
<图片1>
《柔肤》不算特吕弗最重要的作品,其酿成的悲剧故事,有一定的教益与教训意义
范达明:《柔肤》是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作品,我们曾在属于“大师经典展映”季度的2012年1月份做过一个“特吕弗电影月”,展映了他的《四百击》《射杀钢琴师》《偷吻》三部影片。本片不算特吕弗最重要的作品,但是它很细腻地写了一个知名作家因为偶然的机缘而发生了一段婚外恋情,造成了他在第三者与自己妻子之间的顾此失彼、两头为难,以及最终在与妻子的冲突中酿成惨痛结局的悲剧故事,应该是有一定的教益与教训意义的。
我看片中那把猎枪是双筒的,子弹有两颗;为什么妻子不再开第二枪呢?
王淑金:影片的突变是在结尾,我们看到,妻子最后是采取了开猎枪的方式来对付自己的丈夫的。猎枪是干什么的?是用来对付野兽的。可见在作家的妻子看来,他丈夫有了外遇,就不再是家畜而是成了野兽了。对野兽,就要一枪结果了它。我看片中那把猎枪是双筒的,子弹有两颗;那么,为什么妻子不再开第二枪呢?——所以,导演在此做得还不彻底,应该对那个女孩也来一枪。这样,影片就更有可看性了。
<图片3>
<图片4>
面临离婚,凡是采用暴力手段或有暴力倾向的女人往往是有很强报复心的女人
何 吉:你这个解读,完全不是编导的本意。我认为,在面临离婚的情况下,凡是会采用暴力手段或有暴力倾向的女人,往往是那种有很强报复心的女人。
婚外情,有的是有感情的。但本片中的婚外情,是慢慢地淡化了
金爱武:这部影片显然是一个悲剧。婚外情,有的是有感情的。但本片中的婚外情,是慢慢地淡化了。勒尼对于空姐妮可,有畏缩感,感情并不太深,例如他在与她的身体接触时,显得并不太有热情,所以让人觉得两人迟早会分手。在勒尼与妮可的相处中,他显得优柔寡断。当然,他处在妻子与外遇这两个女人与两种感情上,确实有诸多无奈。对于影片所表现的主人公的婚外情,说真的,我看了以后一点也不感动。
<图片5>
<图片6>
勒尼既想浪漫,又生怕别人知道了丢失面子,他很在乎自己的社会影响
马以乐: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在作家与其妻子关系中的那种激情已不高了,显得平淡。男方在家里的时间也少,妻子可能有抱怨;而空姐妮可接触交往的人很广,她被作家约出去,也很正常。问题是勒尼的情况:他是既想浪漫,又生怕别人知道了丢失面子,因为他自己已是个名人,很在乎自己的社会影响。
影片的悲惨结局,应该从男女主人公即夫妻俩各自的个性特点上去寻找原因
范达明:其实他要带了妮可外出参加社会活动,也无不可——可找个借口,说她是他们杂志社的人,是他的女秘书等。如果能让她也介入他的社会活动之中来,就完全无须这样偷偷摸摸了。他的做法显得迂腐,不洒脱。有人或许会认为这和影片所写50多年前的法国社会有关;其实那时的法国社会已经很开放了。导致影片这样的悲惨结局,我觉得我们应该从男女主人公即夫妻俩各自的个性特点上去寻找原因。在西方社会,包括今日的中国社会,婚外恋或婚外情,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在现代中国最典型最为人所知的就有大画家徐悲鸿从与蒋碧薇的私奔到与孙多慈以及廖静文先后的异情别恋或婚外情了。但是,真像影片这样的,女方居然对自己的丈夫因有背叛自己的行为而举起了猎枪,应该说是很稀罕很奇特的。这倒不是说特吕弗的这部影片不真实或不典型——导演,恰恰是在女主人公身上寻找到了这样一种刚烈或暴烈的行为,才为影片故事最终得以落下一个悲摧的结局,从而惊醒我们,告诫我们:如果在某种特定条件的作用下,要发生像影片中这样的结局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这当然是有发人深省的意义的。
妻子发现丈夫有婚外情而发怒也可理解。因为这超越了她心目中的底线了
傅佩影:我看主人公本来有个不错的家,因为与妮可一见钟情而破裂了。但因为空姐的工作等关系,最终他俩也分手了。我认为妻子发现丈夫有婚外情而发怒,也可理解。因为这超越了她心目中的底线了。
<图片7>
<图片8>
影片的所谓“婚外情”,在“情”字上还体现不出来
陈华:从作家勒尼已有了一个女儿的情况来看,应该说他正面临着“七年之痒”。他对外面的女人开始有新鲜感,但又不想抛弃自己原有的家庭。而妮可对于勒尼也是玩玩的。就这个意义上说,影片的所谓“婚外情”,在“情”字上还体现不出来。
最应该获得的教益就是:作为一个女人,情绪的控制很重要
陆晓莉:我觉得,大家谈得太多,却没有抓住要害。这部影片不过是讲了一个故事,其实最应该获得的教益,就是:作为一个女人,情绪的控制很重要。难道你觉得一个妻子把丈夫一枪打死了,自己好受吗?其实在她内心里是比自己死了还要难受呢!
<图片9>
<图片10>
<图片11>
我的体会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婚外情的发生是因男女双方心理上的空虚
张晓云:我听大家说了许多。我的体会就是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陆伊俐:影片婚外情的发生,我看是因为男女双方在特定的情境下心理上的空虚。
妻子不顾一切地做出复仇举动,说明她的“爱”因达到极致而转变成一种“恨”了
孙凤凤:知识分子那种遇事怕前怕后的弱点,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了。应该说,作家勒尼对于自己的家庭还是爱的,但在这个家里,他也确实有一种沉闷感。妻子最终不顾一切地做出如此的复仇举动,说明了她的“爱”因达到极致而转变成一种“恨”了。
<图片12>
影片其实是一部男性电影,是站在男主人公的立场或角度来展开叙事甚至审美评价的
范达明:《柔肤》作为特吕弗的作品,有着导演自己的立场或倾向性。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许多人确实有自己的朴素的看法与感慨,却是站在非导演的立场——第一个发言的还边说边唱起了《上甘岭》里的主题歌《我的祖国》: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老王他确实了不起,他看片子,有他自己的一个发现:既然妻子在片尾举起了猎枪,那么他开枪所对准的对象,肯定就是“豺狼”。他是以这样倒因为果的逻辑来推导的——显然,老王完全是站在了妻子的立场,而妻子此时实际上是处在疯狂或癫狂的状态下,此时她把自己的丈夫当作了豺狼已经丧失了合理性,因而是个极大的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丈夫当下与其外遇已经分手,他坐在他历来习惯坐在的那酒吧里,恰好正在考虑怎么改过自新,准备回归家庭,与妻子重归于好。中国俗话有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而从影片实际的表现来看,他又哪一点还像是豺狼呢?歌词里的豺狼是要吃人的,“猎枪”对准它就完全是正当防卫,那么开枪就是正义的。而这与影片里的情况并不相仿,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老王的看法确实并非影片的本意。在我看来,恰恰要把老王的说法倒过来说——此时妻子已经武装到了牙齿,所以她才是真正的豺狼;而她丈夫勒尼,则是没有预料的,是不设防的——他还以为自己回心转意、“浪子回头”了,那么妻子也一定和他想的一样呢;反之,勒尼如果对此能有预感,就会有所设防,也就不会像影片里那样坐以待毙了。
影片其实是一部男性电影,它基本是站在男主人公即作家勒尼的立场或角度来展开叙事甚至审美评价的;它还凸显了这样的思想: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她的一言一行,她的相貌,她的衣装包括高跟鞋等等),对于像影片中作家勒尼这样的男子来说,是有着怎样的吸引力,甚至在一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又会发生怎样的风流韵事(直至像影片中那样能够去接触她青春的肌肤与身体,而为此点,当事人甚至不惜去冒可能的风险乃至付出巨大的代价)。影片非常真实具体地表现了一个男性作家是在怎样的具体条件下导致了艳遇的发生,又是用了怎样的方法或手段而导致猎艳成功或完成了偷情的。而这一切最终又是如何遭到失败的——他的偷情(或曾经的偷情)是如何被暴露,又是如何遭到疯狂妻子的疯狂报复的。也可从另一角度来考察:一段时间里一直被瞒在鼓里被自己丈夫所欺骗的妻子,是如何逐渐感觉到自己确实是在受骗,由此她突兀醒悟(或神志错乱地)不再消极或被动地忍声吞气,而是第一次积极地行动起来(包括她凭借丈夫不慎遗留在西装衣袋里的冲洗照片凭证而从照相店取得那批照片),以至于导致了像影片的结局那样的悲惨事件的发生。显然,在男、女主人公两方,影片尤其通过设计安排了片尾那个惨烈结局,最终就把主要的批判矛头从原本有所针对男的一方而完全转移到了女的一方了。这些都是导演注入影片之男性立场或男性倾向性的充分证明。影片从故事开始,就着力写作家勒尼接受国外文学界的讲座邀请,要赶巴黎到里斯本的飞机,差一点误了那个航班——假如他真误了那个航班,也就不会有与那航班空姐妮可的相遇,也就根本无从产生那一艳遇了。影片的剧作构思在此设计了来到作家家庭的一对亲戚夫妻,不仅让影片的角色丰富多彩也更贴近生活真实,更由于其男亲戚是驾驶小车的高手(他替换了作家的妻子原本要来为他驾车的司机职位),最终是以不惜被交警摩托紧追而遭受罚款的超速度驾驶而赶到了机场,也赶上了那个航班。这个在片头成功的“追赶时间”,与其说是追赶航班,不如说是追赶空姐——它显然是为作家在冥冥中能成功地追求这位航班的空姐提供了机遇。同样,在影片片尾,我们也看到出现有一个“追赶时间”的环节:作家勒尼按照亲戚妻子的忠告,要向其妻表白自己的悔过之意,然而在那个没有手机而必须使用投币公用电话的时代,他因没有更多的“代币”而被人占先了一个通话机会,这个占先通话人的冗长通话,最终使他的“追赶时间”的通话(或许可能缓和妻子最终所计划的行动)付之东流,这是与片头那个成功的“追赶时间”正相反的失败的“追赶时间”。它是导致影片主人公之最终命运无法获得逆转的重要因素,某种意义上还是个决定性因素。这里,我们还有这样的一个发现,就是“打电话”这个行为动作在整个影片剧情及人物命运与机遇的转折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作家勒尼是记住了空姐的宾馆房间号码813而在半夜里给空姐房间打通了电话而获得了空姐的积极的回应的,他与她也正是在那813房间里最终达成了一夜风流,这正是他们的“婚外情”(刚才有发言者对所谓“婚外情”不认同,是不合乎影片本身的叙述的)。同样,在片尾,作家勒尼在企图恢复同妻子的关系时,也仍然是采取了“打电话”的行为方式——也许他曾经有过打电话取得成功的先例而对这个行为方式很有自信,但是这次他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假如他打电话被人占先而没有与妻子直接通话成功(只与家中的家政女子联系上却没有解决问题),他干脆放弃“打电话”的方式而直接奔赴家中去与妻子面谈,那么或许就真能够避免那个悲惨结局的发生呢!在本片中,这“打电话”的行为方式对于勒尼来说是个关节点,它说得上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我们知道,特吕弗的一些影片常常是带自传或半自传性的,而在《柔肤》中,应该也是有他自己生平经历的一些影子的——据资料介绍,正是在拍摄本片的前后,女主角空姐妮可的扮演者弗朗索瓦•朵列,恰好就成为了导演特吕弗的情人。这个弗朗索瓦•朵列(Francoise Dorleac)是何许人也?她就是后来被称为法兰西第一夫人的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的姐姐,她生于1942年3月21日,是“比妹妹凯瑟琳•德纳芙更早出道,但却在即将走红时死于了一场车祸”——她逝世于1967年6月26日,那年,她才刚过25周岁。我想,片名“柔肤”一词,言说的对象是妮可,其实也就是朵列,无疑是寄托了导演与妮可扮演者朵列之间正在发生或有过的那份情愫的。据说,在朵列去世几年之后,特吕弗又把感情寄托到了朵列的妹妹凯瑟琳•德纳芙身上。后者一度也成为了特吕弗的情人。凯瑟琳•德纳芙,大家应该知道她——我们影吧曾放映过的一部影片《白日美人》,就是德纳芙主演,她也是特吕弗晚年导演的最重要影片《最后一班地铁》的女主角。
2016年3月29-30日整理,3月31日与4月2-3日补充。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15篇纪要。
<图片13>
<图片14>
<图片15>
![]()
恒庐艺术影吧弗朗索瓦•特吕弗作品《柔肤》屏幕镜头四
<图片17>
<图片18>
<图片19>
观影笔记:Soft Skin
1.全剧最香艳的镜头就是片头字幕时摸来摸去的两只手,然后就归于空寂了。
2.男主角皮埃尔真是作啊。
当空姐飞来飞去抓不住摸不着时,他为她着迷。可是当她为了他一句“还是穿裙子好”而趁着汽车加油的档赶紧把牛仔裤换了裙子后,他就开始怠慢她了,以冗长无聊的聚餐、得意洋洋的演讲让她无尽等待,甚至在从剧院出来时由于有别人在场而假装不认识她,在黑夜的咖啡店任由她在外面被无赖搭讪而不冲出去给她解围。
与妻子谈着谈着离婚就谈到床上去了,后来还是要走。
兴高采烈地买新公寓要跟空姐结婚,结果被空姐甩了
本想给妻子打电话说不离婚了,可是由于等着别人用电话而被耽误了。最后被妻子的猎枪给毙了。
3.他妻子最后杀他时的表情好平静。好像一切都终于结束了,空虚的中年生活。
要说人到中年,名声地位金钱,有妻有子有房有车,拥有的好像比青年时多好多呀,可是人为什么会不开心呢?是因为过得太安逸而对安逸产生厌恶了吗?最近发现,好多男人到了30岁都想换一种活法,可是有得就有失,改变现在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到了老了才会认命吧,时间快结束,所以也就这样了。
水性杨花空姐美,怒火中烧妻子严;爱情好似谋杀案,妻子杀夫不归路。
俗套的故事给特吕弗拍出了温情,每个人的行为都自然合理,虽然结局是噩梦。多雷阿如果活着,成就大概会超过德诺芙,女人的脸加女孩的眼神,很有表现力。
【导演剪辑版】干净利落的结尾,悲剧化的处理令人唏嘘。就剧作来看,不太符合新浪潮的风格,跟《祖与占》比不像是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但是从相识到婚内出轨整个过程拍得非常精细流畅,特别喜欢婚外情的部分,有一种看初恋纯爱片的感觉。飞机上空姐留在火柴上的电话、野外的摄影、利用出差的时间差偷偷幽会、加油站偷偷换上他喜欢的裙子、赶着店门关闭去为她买丝袜......看着看着甚至一度想起《廊桥遗梦》,没有过多探讨婚姻的道德感,但传递出的情绪却非常真实。抚摸肌肤的镜头拍得很美。
泥萌以为这么无聊的婚外恋故事是特吕弗拍就不会无聊了么:) 不过他一定是丝袜控 几部电影都还要把丝袜牌子都说出来 不过人物细节还是可以看的 最后那个微笑比消失的爱人可怕多了【2015.11.8 法国文化中心】
特吕弗把女人拍得真是好理想化,小三的形象是如此的机灵轻盈和曼妙,既是有敏感多情的时候,又是来去如风说走就走如此不可捉摸。原配遭遇感情背叛后不堪受辱,成了玉石俱焚也要殉道捍卫尊严的烈女。相比之下男人的形象就是很生动具体的白描了,社交应酬时的道貌岸然,感到女人们的纠缠依恋时的避闪厌烦,被小三老婆拒绝两头不着落时的仓惶窘迫,第一次求欢被允后的雀跃和后面几次悖德赴约时兴奋鬼祟如同孩童附体,偷腥同时精神状态也仿佛年轻了十岁那种如沐春风的快乐是肉眼可见的。男猪把房间里的灯一盏接一盏打开,电影开场时手指戒指的大特写……诸如此类的镜头表达的意图简单明显到了连我都能get到的地步😂,这部特吕弗一点也不“新浪潮”,变得好“亲民”,难道是真被戈达尔刺激到了?ps还看到“日以作夜”里那个“野猫吃早餐”的镜头了。
特吕弗最天才之处或许是将镜头前的情人拍得如此之美。如若没有最后一枪,这样的故事还会反复上演,重点不是为何会如此,而是描摹必须会如此的发展过程,男主犹疑软弱且又见猎心喜的性格,折射出前期的婚姻必定亦是如此。
渣男啟示錄。小三Françoise Dorléac魅力滿點,看屋告別那段加分,正妻到處開火亦痛快。以貓吃門外早餐或保母看隔間拉上趕忙帶走小孩代替床戲頗幽默。房子機關太多,窗戶太少,難怪不愉快。度假用TLR拍的照片太犯規,文編能拍出雜誌等級的肖像照根本設定錯誤。
男女主角电影都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女主侧脸特别有 凯瑟琳·德纳芙 的年轻时的神韵,也是法国电影的美人之一,只是自己阅片量比较少吧,孤陋寡闻了。越过DVD影碟直接高清欣赏,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影片,但是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大师操控下,影片今天来看依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结局算是“出人意料”,但是也是电影娓娓道来的近2个小时的一个“豹尾”,也让故事带给观影者一个继续思考的余地。影片从开始到最后,男人那种对女性的“兴趣”一直在保持,而当女孩子对他依附时,他那种的犹豫和怠慢让女孩子心里产生了“恐婚”,他可以为了面子,把女孩子抛在一边又不想和朋友解释,冗长的酒会、電影点映等繁文缛节让他喜剧般的在情爱和工作上分身乏术,加上家庭妻子的看护,更让这个男人顾此失彼。婚外情,或者是歌颂或者警示,而导演是戏剧化
“巴黎不适合我们。”婚姻以外的情感,是在触碰a soft skin,一次情感的越界,特吕弗送上了两颗子弹。特吕弗只是把道德困境当成故事片来拍,而已。太剧情化的特吕弗,穿插了太多文学引用,只有抚摸大腿那一段给人喘息的机会,不像侯麦对道德的哲思。子弹解决不了困境,只能悬置而已。
7.9/10。①中年已婚男与年轻空姐因意外陷入婚外情,最终空姐与他决裂、发现出轨的妻子与他离婚并杀了他。②漂亮精致的可称高水平的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运镜/调度(契合角色们的精致气质)与利落(制造轻盈气质,但感觉这种轻盈与文本/角色关系很小甚至错位,一定要说的话就是与轻喜剧的影调相关?暂不扣分)的剪辑/转场皆可称精准娴熟,开头一段的运镜/调度更是可称高水准。③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戏剧性较淡,扣0.5。
特吕弗的第四部长片还是不错的,剧情铺陈,细节点染颇显沉稳老练。
细致流畅,干净利落的作风让该作的生命力持续到现在都不见衰弱
講了個拖泥帶水的知識分子與美麗空姐偷情被更年期妻子發現之後繼續拖拖拉拉的悲劇下場。全片中很喜歡Françoise Dorléac在加油站裡換了裙子走出來的一幕;她只活到35歲便離開人世實在太可惜了。
特吕弗的电影就像书店里一摆一大排的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精神上让人强烈抵制,生理上让人欲罢不能。柔肤就是这样,男人的摇摆和女人的坚定被描绘得无比真实细致,失败的爱情被解析得无比透彻有趣。与侯麦不同,特吕弗的爱情不在某一道德的瞬间,而在于全部不道德的过程。
资料馆2015.12.19.3:30pm 接受劝告向家里打电话试图劝慰妻子却被一个漂亮女性阻断,导致相差一线命丧餐馆的结尾颇有意味。和空姐在旅途上的相识、在巴黎的偷情与小镇的尴尬,都拍得极富质感。这类关于情感-性爱-激情-权力-责任的小品,总有着多于语言的纠缠。
三星半。优雅与龌龊往往是知识分子的表与里,但“龌龊”绝非贬义,而是中性的,人性的弱点而已。若不伤及他人,“龌龊”又如何?比如侯麦的“六个道德的故事”,讲的便是如何优雅地“龌龊”。但《柔肤》中的男人纵容了自己的“龌龊”,这就有风险了,而风险的极致便是自己崩盘了!
特吕弗第四部长片,标志着他脱离新浪潮、重回早年曾大力抨击的古典主义电影。拍得精致细腻,略带感伤和喜剧色彩,然而并不能将这个简单的婚外情故事从俗套平庸中真正拯救出来。Delerue的配乐一如既往地好听,舞蹈场景也让人眼前一亮。对谨小慎微的男主和妻子的前史发掘得不够。(7.0/10)
男主好像大島茂。女主好像德納芙,連聲音都像。油管上有完整的可看:http://goo.gl/QTLMs 男生,尤其是成熟男子,有些文藝氣息的,都不能用來當老公,因為他們除了自己誰都不捨得愛。妻子們在變成歇斯底里的糟糠之前自動撤離吧,好歹給自己留點高貴美好的顏面。
这个结局,怎么说呢,就比较情节剧了。但是其余部分的细节真是好。
从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段来说能看出特吕弗有意地与新浪潮的先锋隔了些距离,但又不想沦为一个平庸的家庭伦理剧,所以在一些剪辑的处理上做到了凌厉且精准,由此铺陈开的情绪也是异常到位,尤其以作家出差和女子幽会一段为例,动作的慌张传递出了心理的不安,也直指婚内出轨的弊端,当然最后那个简单粗暴的结尾还是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