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是1912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2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正蓬勃发展,逐渐进入垄断阶段,而工人被更多地盘剥和压榨,却没有发声的权利。
原著剧作家J.B. Priestley作为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在此剧中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工人阶级的同情和对资产阶级的斥责。在国内,我们也有‘雷雨’这样的题材的剧本,以个人命运荒诞悲剧的切入点,直指社会和时代之恶。
Mr Goold说, 对于这个女孩的悲剧他想知道Why it happened?
我们可以说时代之恶滋养了人性的恶。
剧中的Arthur Birling代表了典型的资本家的麻木不仁
Eva的阶级出身也注定了她命运的坎坷
在Priestley眼里,这应该是个非常糟糕的时代。所以在剧中他一再暗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上帝对人类的罪恶的不满而降临的天谴,上帝以战争的形式拜访人间,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财富分配,新的时代诞生了……
尼采曾经哀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应该没有想到过了百年之后,人性还是停留在他的那个时代。
Priestley也应该不会想到即使在他一心向往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可以在富士康这样的地方找到Eva.Smith,也可以轻易在东莞遇到Daisy.Ranton
经典著作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切换了时代背景,我们发现人性还是一样不堪。
Arthur的贪婪,sheila的妒忌,始乱终弃的gerald,虚伪冷漠的母亲和自私懦弱的儿子还是在不同的时代一次次重演。
当Gerald指出这个他们所认识的女人可能不是同一个女人,更巧妙地使这一戏剧化的特殊巧合更具普遍性。
‘为什么相信上帝
因为不能相信人,总得相信点什么
不然会无尽地坠落’
这种对人性的深深的绝望,在各个时代回响……..
看到这几年积攒起来的评论,我觉得有必要在文章之初来一个压缩版的结论。毕竟很多人看了几行就迫不及待地来批判我了。
一个好的作品,可以探讨时代的缺陷,可以让观者产生共鸣思考社会的弊端。它会塑造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却不会告诉人们应该去恨谁,更不会帮任何可怜的人开解。而一个居心叵测的作品,它会告诉你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它会告诉你一切的不幸都可以以惩罚坏人来解决。令人惋惜的是,这部作品是后者。
-------------------------------------------------------
以下是几年前的原文。
首先我必须承认这部片子的演员表演力、场景布置、服装等方面做的的确非常不错。我一直很喜欢描述这个时期的电影,百货公司里女主穿的黑裙子简直太美了好吗!
可是。。。。。这部片子的三观我真是完全理解不能!
首先是姑娘因为罢工被开除。好吧,在长期的教育下我们是一向很同情这样勇敢罢工的姑娘的。可是无论从当时的社会还是从雇主雇员关系来看,一个扰乱工作秩序的雇员是理当被开除的啊。(你可以试试因食堂饭菜不好吃而鼓动同事集体罢工两天试试看,相信任何一个有理智的雇主都会对你有所行动的。)诚然,有人会反驳说姑娘们的房租一直在涨,而工资两年都没变过了,plus有公司确实在发25先令的工资。可是大家也别忘了片中有提到她们的工资是符合普遍标准的,所以就算老板没有答应涨工资也不见得可以批判老板是什么罪恶的资本主义家了。(你可以试试以投行年薪200万为由去找老板涨工资,就说大家的工作性质都大同小异。如果老板不同意就召集同事罢工两天,效果绝对酸爽。)
其次是百货公司的桥段,这段我觉得是唯一可以被称作”飞来横祸“的一次。但是不管是当时的社会还是现在,那个姑娘看到营业员偷笑自己不会生气火大呢。不过anyway,让我们姑且认为这一次是无端端丢了工作。可是一次倒霉可以是运气问题,许多次所谓的倒霉就只能怪自己了。从百货公司事件后,这个姑娘就走入了自作孽不可活的深渊。
第三个上场的是未婚夫,这一段在我看来就是天上突然掉下一个馅饼,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个帅哥拦下你说要给你吃给你住,让你开开心心过日子。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姑娘的黄金时间,她大可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找工作,认识更多的人,要求新朋友或者情夫(别忘了他可是男爵的儿子)帮她写推荐信等等。可是她没有,她什么也没做,甚至连情妇也没当好。从未婚夫的那句“我对她的感情肯定没有她对我的深”就可以看出姑娘是以怎样的方式在和情夫相处。你也许会说她之所以什么都没有做是因为她想和情夫永远在一起啊,所以她不用找工作什么的啊,是情夫抛弃她才造成的一切,是情夫的错啊。可是别忘了,姑娘在找夫人的妇女委员会求助时时怎么说她的第二段男女关系的,她说她和那个男人不是一个阶层的人,所以不能和他在一起。从这点就能看出,她是清楚地认识到了她攀上一个有钱人过一辈子无忧无虑生活的渺茫可能性的。
最让我怒其不争的是她情夫和她分手后,给了她半年的生活费就走了。一个正常的没有工作的姑娘怎么会跑到海边去挥霍两个月!!!!!!!!!你说你需要散心来疗养情伤可以,可是两个月啊!!!!而且你还没有工作啊!!!!!正常人难道不应该整顿一下就努力依靠现在的积蓄去找工作吗??找工作啊!!!!可是姑娘还是什么也没做,除了去海边吹吹风,散散步,照照相,写写日记。如果这都不叫自我堕落了我都不知道该叫什么了。。。
然后姑娘挥霍完钱后又开始去“出卖肉体”。(如果没有她美丽的面容迷惑,任何人都会把她归为失足少女好吗?!)这次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大大的馅饼,一个痴情的、愿意娶她的有钱人家的少爷。我真的不赞同探长质问少爷时把姑娘描述成他的一个物件,少爷为了这个姑娘去偷钱,而且还主动求婚,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心一片的小少年(至少在当时是这样)。虽然姑娘因为少爷不够爱她和偷钱而拒绝他的求婚和资助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这无论如何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啊,为什么到最后又有理由怪到少爷身上呢?
接着姑娘就去找妇女委员会了。假设你是妇委会的委员,一个自称是你家的人的怀孕姑娘,编造了一通被丈夫抛弃的故事,说到找工作支吾不清,而且孩子父亲的情况也说得不清不楚找上门来,你会怀疑她在说谎吗?如果再考虑到可能有一千个申请者和500个资助名额或者其他的限制条件,你是愿意把钱给这么个疑似骗子打水漂?还是给一个找不了工作的残疾单亲妈妈?
其实就算退一万步说姑娘如果真的得到了妇委会的资助,很有可能这笔钱也会像上一笔可以用半年的钱一样被她挥霍殆尽。。。
最后生命是自己的,一个有手有脚年轻貌美的姑娘选择自杀也只能说是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懒惰导致了最后的贫困潦倒,自己的不知感恩导致了最后的怨恨,自己的消极导致了最后的放弃。唯一让我感到同情的是她腹中的孩子和那个明明知道自己要当爸爸了却眼睁睁看着一尸两命的少年。
罪恶之家,英文却是 An Inspector Calls,直译过来是一个探长的来访。看之前只是知道口碑爆棚,所以看到中英文名还不太了解:这翻译是什么情况?
大致剧情是,一家人正在庆祝两大财阀联姻,忽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探长Goold。表明身份后边说明来意:一个女孩自杀了,就刚刚,在医院,她留下了一本日记本。Mr.Berlin是一家之主,他说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探长报了名字,Mr.Berlin有点小慌张,但还是表达质疑,于是探长给他看了照片。于是他慌了,因为他认出来了,便说出了原委,原来两年之前,是他工厂的员工,却因领导了小小的抗议而被辞退。但那都是两年前了啊,她现在的死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女儿走了进来,探长又把矛头转向了她,给她看了照片!原来被辞退后她找了份工作是百货公司的员工,却被这位大小姐的脾气给搅了,间接地导致了她的又一次失业。
走投无路之际,她去了酒吧,听到这里,女儿的未婚夫愣住了,这个女孩她在酒吧邂逅了,玩了几个月后又把她抛弃了。又一次,她陷入了困境。
看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间接的刽子手,都是有罪之人,所以中文名才翻译成这样啊!我继续看下去,轮到夫人了,女孩实在无法生存了,来到了妇女救助的地方,夫人是主席,决定是不是施与帮助,但是听女孩自称说是Berlin夫人,还说自己怀了孩子,但是跟孩子父亲不能在一起,是两个阶级。夫人觉得她在扯淡,决定拒绝帮助。说出缘由的夫人质问探长,你应该去找那个男孩啊,把她肚子搞大你来找我们干什么?女儿这会儿突然明白过来,跟她母亲强调,难道你还不明白么?那个男孩?Oh no!就是她儿子啊!
作孽啊!可怜的女孩!碰到了一家子的”恶人“。
探长说完该说的,走了。留下惊魂未定的一家人。我默默祈祷,那个女孩没死,不要死就好了,最好让男孩去接她回来(我真狗血)。跟着探长的步伐,来到女孩楼下,探长向窗户望去,女孩坐在床边,正在记日记,她看了一眼楼下,空无一人,她把照片夹在日记本上,离开了家,走到一个露天场所,喝下准备好的“毒药”...还是死了
而那家人突然醒悟过来,这个所谓的探长。根本不存在,还打了电话问了医院是否有个女孩自杀,得到结果是没有。打去警局查询这个探长也不存在。他们放心了,开始庆祝虚惊一场。然后这时,铃声响起,医院打来的,一个女孩刚刚自杀了...
Goold就是God。上帝来过,来警示你们;上帝来过,带走了痛苦的女孩。
我看的这个版本的英文字幕相当到位,一开始探长进来的时候,女仆介绍的是goole,而最后再回想的时候,介绍的是goold,但是被我们的中文翻译,全部翻成了古尔德。这个是相当致命的错误。
为什么?
因为这个探长本身就具备了双重身份:
Goole是Ghoul (幽灵)的同音词,Goold是God (上帝)的谐音。
对于伊娃而言,古尔德是她的上帝,而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古尔是比尔林之家的幽灵。
这个故事创作于1945年,背景是1912年,从故事的结构可以看出是控诉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上层阶级对底层人民的迫害。
可是一百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故事对现在还有启示作用么?
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到现在,比尔林一家还会被控诉么?
好,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如果我是亚瑟:管理着一个上千人的工厂,突然冒出来一个女工,专门捅娄子,还威胁要策划罢工,我能留她么?她说你凭什么两年不涨工资。我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公司运作成本太高,同行竞争太激烈,再涨工资公司就要亏本了,再说,市场经济嘛,你觉得待遇不好,就去别的地方呗,谁让你赖在这里了?你走没人拦你,但你敢策划罢工,绝对是违反员工守则的!开除!
如果我是茜拉:光临一家高档服装店,比如LV,顾客难道不应该是上帝么?上帝我本来就他妈的心情就不好了,你作为一个“仆人”竟敢嘲笑我?你这叫自作孽,我的投诉只是给你一个教训,让你知道如果没有服务精神就不配做这一行!
如果我是杰拉德:在酒吧里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被调戏了,出手相助还不好?邀请她喝一杯不行么?请她吃饭不可以?我有空余的房子,火中送炭借她住难道还错了?我对她付出那么多,可我没逼她爱我啊。我有对她承诺过么?感情的事情不就是你情我愿嘛?
如果我是比尔林夫人:那就更无辜了,老娘我每天要接待那么多下岗工人,我吃饱了撑的一个一个调查过来?你说的话哪句像真的,一问三不答,答出来的又破绽百出,还要我分钱给你,我怎么向广大纳税人交代!?
如果我是艾瑞克:我是真的爱她,我需要她,需要她陪我说话,需要她抚慰我孤寂的心灵,那天我是真的喝醉了,我没想到结果会让她怀孕。我也没有抛弃她,是她自己选择离开的,我还去爸爸的公司里偷了钱给她继续生活。我……我……只是个无助的孩子……
所以,这一家人真的犯了大错么?
如果他们都可以被理解,被原谅,那么只能怪伊娃自己倒霉咯?
胡适的这段话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真的如此么?
比尔林一家,哪个不讲规则了?
亚瑟开除员工?
比尔林夫人拒绝施予援助?
茜拉投诉营业员?
无可否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世界上有好规则,也有坏规则,但是从古至今都没有完美的规则,因为——
不可能有任何一条死的规则,可以解决无限多可能性的活的人之间的矛盾。
所以在规则之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用西方的说法,叫做:“善”,用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叫——良心
在这里,八哥想到了一本书对我影响相当大的书:《公正》
本书的作者桑德尔教授30多年来一直在哈佛大学讲授一门名为“公正”的课程,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书里涉及的话题非常多,有一个观点给八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越多地将自己的成功看作是我们行为的结果,那么我们就越少地感觉到我们应该对那些落后者所负有的责任。
这句话怎么理解?
首先,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么?
当然不是,不公平的不仅仅是财富,智商,相貌,健康,甚至是性格与机遇。
其次,成功学的根基是什么呢?
只要你愿意用正确的方法去努力,你就能获得成功。
这就是二十世纪最大的骗局。
因为就连“努力”这件事情本身,都不可能公平地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明白这一点,才是 “善”,“良心” 或者我们经常所说的 “感恩” 的理性基础。
说了半天 ,比尔林一家是无罪的么?
用“规则”的标准去衡量,自然是无罪的,但是用“上帝”的眼睛去看,他们一定是有罪的,这不是法律之罪,而是道德之罪。
这就是剧情出现大反转的必要性——当他们得知根本没有什么探长,也没有自杀的女人之后,他们完全把曾对一个底层女性造成过的伤害抛在了脑后,迫不及待地为逃脱了惩罚而庆祝。
其实这个道理,在电影里有直接的阐述,探长离开比尔林之家时说的那段话,基本上可以理解成这个老故事在当下社会的启示:
世界上还有无数的伊娃,他们的生死,希望和恐惧,他们的挣扎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我们的观念、言辞、所作所为息息相关。我们没人可以独立于世界,我们应该互相关爱。要是一个人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那时候人们要忍受烈火,血肉和遍体鳞伤的洗礼。
微信公众号: 冷面八哥
微信号:LM-EightG
侦探打开Eva 的日记,翻着纸页,翻到夹有照片那一页,照片镶着边,Eva立在栏杆边上,脸颊憔悴瘦削但带着笑,是个金发的美人。侦探拿起照片,摸着镶边仔细又看了看,翻到照片背面,背面干净整洁,只有一句话:
“我去一个幸福的地方,他们的后半生都将在罪恶里。”
侦探把照片放进怀里,放下日记,走了。
前半部分非常精彩,人物表现和情节展开堪称完美。但是后15分钟耍小聪明又牵强。我完全看不到Mr. God做这一切的动机,对于电影里的世界,不去救那个自杀的女人,反而去帮那家人做好思想准备?英国电影难得如此不合逻辑,尤其是对于逻辑推理片来说
上帝来过!
伦敦西区三大名剧之一,If you do have fear of God. We are responsible for each other. ,旗帜鲜明的左派观点。不过剧中人物的“罪行”,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简直不是事儿
就算探长是上帝、却什么也改变不了、真的探长来了之后、又能怎么样呢?两个孩子的反应、对得起自己身为资本家的父亲吗?如果结尾真的探长来了、和大家把酒言欢、那毫无疑问是五颗星...
又是一个评论装x犯多如牛毛的电影,打一星exo me?我觉得拍得很棒,剧情在意料之中,但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一系列的事件逐渐划入深渊这一点并不能说不真实。结局卢平教授的一番说教我觉得并不仅是说教,而是想让这家人醒悟去做补救,然鹅到处都是麻木不仁,就像现在的社会一样。
讲不清谁对谁错。只能说女的作,那一家都太坦诚。
原话剧精妙的剧本、对白、场景、悬念,甚至演员的演技,很好的通过电视电影的形式展现,并无限放大其精髓和魅力。故事本身已经通俗而精彩,结尾反转让巧合的剧情披上新意、赋予寓意,看完意犹未尽。只是电影版还是话剧感太强了点,特定场景里意料之中的轮番登场、角色脸谱化都略出戏。
一定要拍成这样吗,我感觉我受了90分钟的教育……
本担心过多的巧合与惊人的集中会毁了一出戏,谁料话锋一转,一个不幸的女子变成千千万万个不幸的女子,格局一下子开阔。谁没遭遇过求公义而不得、求爱而不得的时刻,被人无心之失而承受责难的时刻?在那些时刻,我们都成了Eva。Eva成为了受难的象征,就连Eva这个名字也是意味深长的。
我认为此片并没有包含太多的逻辑推理部分,“探长”站在道德高点施展威压而推动情节发展,五个蒙太奇,“五宗罪”,通过一个圆桌审判联系起来,不同人物不同阶段的台词变化也很有意思。如果没有最后15分钟,这可能是一部另类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而正因为这15分钟才点明主题:待人以善,与上帝同在。
一个轮番打脸的上流家庭故事会,也只有腐国能把耳光pia得这么慢性优雅了。虚虚实实的结尾很有黑色气息,充分满足了我的恶趣味……
一气呵成的经典。贪婪,妒忌,色欲,无情,懦弱这累累孽障是重重的石头,一层层压在善良正直宽容的土壤上,那棵绿芽是在上帝的注视下扎入黑土去往天堂的,这是嘲讽悲剧人间的完满的结局。了不起的剧作家J.B.普利斯特利。话剧舞台到大银幕,魅力不减!无耻的人从不知道悔改,TA的内心即是TA的地狱!
明明只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却被那么多人冠上"圣母婊",电影与现实,如此契合的讽刺。我们都不是圣人,每个人都会在有意或者无意间犯错,而社会之所以还能让人感觉到希望,不过是取决于事情发生后,"喝酒庆祝的三个人"多还是"反思弥补的两个人"多。
简单幼稚得像五四热血青年排的街头剧,为了阶级仇民族恨硬生生拼凑出一个英国白毛女来~
你们曾有过重新一次的机会...
一直在疑惑督查到底是什么人,直到看评论说是上帝我才意识到。看来心里没有上帝的人就是真的没有吧。
BBC出品电视电影 改编自已经问世70周年的同名经典话剧 逻辑强大 在步步逼近、氛围紧张的对话中推理出真相 也更加洞悉人性的卑劣 结局设定非常巧妙 对白直指人心 表演堪称完美 体现出优秀的戏剧冲突和间离效果 美指功力深厚 服化道具也都非常精致 年代感和文艺色彩浓厚 令人回味
信仰即是苦难人生的底线。
人性如此狡诈,永远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需要偿命,付出惨痛代价的那一刻,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但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自食恶果,而是在决定作恶的那一刻,你已经出卖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走入魔鬼的阵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可惜世人皆无明,永远不懂,审判你的从来都是因,不是果。
人吃人的故事 我们的生命互相交织 彼此负责 没有人可以独活 节奏紧凑 后20分钟更出彩 音乐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