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仲夏之恋
高富帅爱上乡村女,这样的故事发生过太多次,英式乡村的美景与平淡生活,美好的乡土少女,夏日的激情总归是激情,一时兴起的爱美丽却总带来伤害,因为责任是一生的承诺。
有钱阔少爷徒步乡间看上了农庄的少女麦根,激情一周后男主离开预备带其回家,在城里劈腿与另一富家女,农家女会农庄后死于难产并育一子,多年后男主携妻再回农庄了解之后深深的遗憾。非常狗血的剧情,花心男劈腿别旧爱的套路,只是换了个空间时间,换了个不怎么的男主和清新脱俗的女主,在华丽的氛围下也掩饰不住内心的谴责。
2 ) 心痛的故事
小学时喜欢看港剧,上了初中后重心转向译制片,主要是英、法、美的。那时候还没有看碟这一说,主要的片源是中央电视台周六晚上十点多的国际影院(后来改成名著名片欣赏)和周日的正大剧场。央视是大台,配音有水准,把关比较严,基本上都是一些制作精良、价值观主流又不太难懂的电视电影,那些时光真是美好的回忆。
A Summer Story大约是95年看的,当时译成《夏日的故事》。我家的电视是放在爸妈房间里,那天晚上是爸爸跟我一起看的。看完我哭了,我哭是正常的,这次流泪还不算多,看《魂断蓝桥》简直是哭成了泪人。难得的是我爹都觉着心痛如绞,所以我对这个电影并没有像他那样念念不忘。但确实是好片,后来一直没有找到vcd、dvd,反而搜到了电影的原著——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
前天在节目单上看到今天下午电影频道放《一个夏天的故事》(英国),觉得很有可能是十年前看过的老片,便和爸爸在家守候着。果然是呵,看完我还是哭,爸爸还是心痛,故事还是那个简单却动人的夏日的故事。
3 ) 还记得那年夏天的苹果花么?
典型的越禁越爱式悲剧,本来就不般配的两个人,因为禁锢反而越陷越深,女主似乎作为一种纯洁的代表,衬托出“教养良好”的男主的世故,悲剧有世俗的因素,难道就没有人性的因缘?看到转折处就不觉得讽刺批判有什么重要,也许人心就是那么摇摆不定,只是那份坚持尤为可贵,最后到底谁胜谁败,夫复何言
当年看到男主跟女主近在咫尺、却转头不见的情节令我十分震惊,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以至于连结局是什么都不记得了,看了结局表示释怀,情节有一点点像苔丝,而且这是部英国片,改编自英国小说,颇为意外,我一直以为是美国片,估计美国人才没那么多禁忌,会傻乎乎的爱下去吧,只有英国人才厚黑
女主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女主角海伦娜演过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难怪看着那么眼熟,对她的男装和不怎么动听的声音印象深刻,男主演过E.M.福斯特的《莫里斯》,和休.格兰特搭在一起还算养眼。看来两位都不简单呢
4 ) 仲夏之恋
有钱阔少爷徒步乡间看上了农庄的少女麦根,激情一周后男主离开预备带其回家,在城里劈腿与另一富家女,农家女会农庄后死于难产并育一子,多年后男主携妻再回农庄了解之后深深的遗憾。非常狗血的剧情,花心男劈腿别旧爱的套路,只是换了个空间时间,换了个不怎么的男主和清新脱俗的女主,在华丽的氛围下也掩饰不住内心的谴责。
5 ) 世俗的男人
阶级矛盾?男主的虚荣战胜了内心?资本主义对人性的物化?或许在富家男女的语境来说,对乡下女孩的艳遇,根本不值一提。从自由意志的角度,男主的内心是喜欢这个乡下女孩的。只是来了个90分的 80分的就不值一提?也许和城里女孩更有共同语言 我看未必 城里女孩更自私、狡黠 精致的淘气罢了 从人本身的角度来说 乡下女孩更有魅力啊 男主的本能也是知道的 只是最后的选择 主要面是屈于世俗便宜/资产阶级精致 另一方面是城里女孩和他哥哥的套路 最后一点是 男人本性中的一点自私 喜新厌旧 得到了就不珍惜 里应外合 最后的选择
6 ) “英国化”尝试
1、高尔斯华绥开篇即援引了穆雷译欧里庇得斯《希波吕托斯》中“这苹果树,这歌唱,这黄金”一句点明题旨。通过“苹果树”这一意象,现实与传说,当下与过去之间一下子具有了血脉关联。弗兰克与曼吉在苹果树下相拥相吻,姑娘潮湿的黑头发里还插着一小朵苹果花;曼吉临终前执意选择苹果树下作为最后的憩息地,可还是被当作自杀者葬到了十字路口。这些尽是小说作者所描摹的绘画“前景”,而真正浸透在画布里的,却是他或者说是弗兰克对于“这苹果树,这歌唱,这黄金”般人间天堂的怅然追忆。也许他们曾经都只离天堂一步之遥,但因为彷徨,因为怯懦,终致永远绕开了那扇进入之门,更以为“不可能找到能快活一世的避难所——无法同艺术作品相比”。于是,塞浦路斯女神阿佛洛狄忒对背弃她的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被诬蔑的驭手希波吕托斯被突然失控的马匹拉扯着,剧烈地冲撞向海边的岩石,粉身碎骨。但以复仇为快的爱神并不满足,一个冰冷而残忍的笑又一次浮现在她美丽不可方物的嘴角:曼吉淹死在不到一呎半的池水里,“她躺在水里,脸儿朝下。石头缝里长出一朵黄花,就在她头上面。”
然而,这一重文学上的双关意味似乎并不能被镜头语言所表达。为此,电影干脆剥去全部的希腊悲剧内容,改由弗兰克这个颇具诗人气质的法学毕业生对天真浪漫的曼吉念一段济慈的《无情的妖女》:
I met a lady in the meads
Full beautiful, a fairy’s child;
Her hair was long, her foot was light,
And her eyes were wild.
…
She found me roots of relish sweet,
And honey wild, and manna dew;
And sure in language strange she said,
I love thee true.
这一改编并不与故事情节脱节,是很好的“英国化”尝试。
2、小说里由斯妲拉弹奏的几首舒曼乐曲被爱尔兰小调《温柔少女》所取代。这首歌总共在电影里两次“亮相”。第一次是弗兰克蹬着自行车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急速飞奔时,打心底里欢快地清唱出声的。当时的他,像极了一个多情的勇士,全身心投入到追寻爱情的“事业”上,一如戛然而止的前半段歌词所示,整个儿陷入一种狂喜状态,而与忧伤、别离、痛苦、挣扎还毫无牵绊:
There's one that is pure as an angel,
And fair as the flowers of May.
They call her the gentle maiden,
Wherever she takes her way.
Her eyes have the glance of sunlight,
As it brightens the blue seaway.
And more than the deep-sea treasure,
The love of her heart I crave.
当弗兰克坐在同样美丽的斯妲拉近旁,在她娴熟的伴奏声中再一次完整地唱起他所熟稔的《温柔少女》时,脑海里浮现出的仍然是曼吉那“洁莹似露”的小脸吗?如果说小调的前半段还会让人疑窦丛生,那么接下来的歌词却显然指涉明确:
Though parted and far from my darling,
I dream of her everywhere.
The sound of her voice is about me,
The spell of her presence there.
And whether my prayers be granted,
Or whether she pass me by,
The face of that gentle maiden
Will follow me till I die.
电影处理得非常巧妙的一个细节是,在歌词转入后半段时,镜头也随之由暖色调的室内切换到冷色调的室外。斯妲拉的影像渐渐模糊,而曼吉的小脸正被入夜的凉风吹得通红,她再也不愿静静等待下去,于是提起小小的行李箱,赶了十几公里夜路,心里一定还充盈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而这时的弗兰克却安逸地躺在旅馆大床上,早已泯灭了之前的勇士幻梦。场景色调由暖变冷,以及弗兰克由动变静,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关键性地预示着影片将不可避免地被安排一个凄凉结局。
英国等级观念太强了,下追上是痴情绝恋,上追下是高傲的蔑视。——k君
wilby完全能驾驭这种渣少爷角色啊><
小时候在中央六看,很经典啊,很感动的片子,赞一个~~
我见证了,一张英俊帅气的脸,因为这部影片渣的故事,变得恶心不堪。//一个人在适当的时期可以染上爱情,就像传染上麻疹一样,然后也会像麻疹病人一样,靠一贴牛油和蜂蜜的合剂,在婚姻的怀抱里舒舒服服地渡过难关,从此不再传染上。—— 高尔斯华绥 //名言评价:爱情是生命、是灵魂,婚姻仅仅只是世俗的生活。
说不出话来,让我先去郁闷一会儿
3.5;改编自高尔斯华绥《苹果树》,优美的乡村风物,怅然的幻灭感情,一个被演绎过无数遍的负心郎/痴情女故事;那样一个夏天,适合发生所有爱情。即使明知面对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仍要不管不顾栽下去,仍要说出无法践行的誓言,仍要多年以后怀揣罪恶的隐秘去检视当年的恶果——多么残忍,又多么真实,当他把一切错过归于“天意”时,内心的天平已失衡,在命运的计量筹码上,他潜意识作出了选择;她在小巷里苦寻的身影,仿佛与初见的背影重合,成为他余生再也不能摆脱的阴影。
一切都因为一188的大汉跳个矮栅栏崴了脚.......不忍看james wilby被虐就看他演渣男好了....
public transport跟澳村的一樣好!// JW唱歌了==//兒子真漂亮 // bgm好聽
纯粹为James Wilby。女主也很清新。
3+ 什么字幕都没有啊混蛋!故事就看得有些不自然,人物各种好看!
转瞬即逝的美好,当最后主人公看见自己从未相见的儿子,那是一种怎样的悲欣交集的感受啊!
JW黄金时代代表作之一。原著《苹果树》高尔斯华绥自诩最好的小说,记得最清的是故事开始的那首诗“那歌声,那金子,那苹果树”,女主人公梅根是自杀,基督教墓园不接受自杀所以被埋在大路边。电影让梅根与弗兰克有了孩子不知何用意。电影把小说唯美意境大致表现出来,小说更唯美,因为那是英国文人心中希腊神话般美好的田园牧歌,电影有些写实,梅根应该像精灵般的女孩而非村妞。JW非常符合小说里的男主,高大英俊热情冲动,片中他展现了如太阳神一般美好的胴体和金发。不觉得他扮演的弗兰克渣。因为这是一种显而易见又无奈的选择,但即便如此,谁也无法否认当年弗兰克对梅根不情真不意切不炽烈,在阶级森严的英国社会无论谁早晚都会回归各自的位置。小说也没想批判谁,只藉此纪念如诗般美丽易逝的青春初恋,同时表达所有人都难逃命运早已注定的安排
柔美版的《呼啸山庄》。梅根的美,是德文郡乡野之美,生机要溢出来似;斯苔拉则是富裕海滨小镇观光贵妇之美。一念之间,却也是十几年社交与诗书教养的必然所致。同样是讲英格兰西南部的长恨往事,比《二月之夏》好太多。JW对故态复萌的上流人士之形态拿捏甚好。阿婆老家托基原如此风情!另外尺度略大…
看片时以为能靠夏日爱情抵消持续的山间阴雨导致的抑郁,最后即将重逢瞬间的经典镜头,虽然能依稀记起,实在还是太让人心碎了;ost美好到 看完之后又重看了一遍(而因为太爱james wilby,所以角色再渣也恨不起来,真是憋得慌了
1.哪有那么多fate,只不过是choice罢了。2.所谓爱的勇气,就是面对前方的岔口,你是否准备好选择那条陌生的艰难的路,一直到底。3.你有多爱对方,只消离开TA回到自己的生活,再一次作出选择时就能明白。4.不要轻易给对方灿烂的承诺,当你还无法确定自己的爱是火星还是阳光的时候。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对方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了个擦太渣了简直 选wilby来演渣男是为了缓冲观众的心情吗 就算是wilby演的我也要大骂三声渣男!渣男!渣男!!!
美丽的爱情,一时的冲动,夏天的热浪,意料中的出轨,偶尔的背叛,酿成一个悲剧。
话说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原版英语小说(对!不是飘什么的!),《苹果树》是个中篇,电影拍的和长篇改编也没啥区别。这个故事讲诉门当户对似乎是世界传统,不光是哪国才这样。情窦初开的年纪需要看看这部小说。电影太老了画面美,音乐也少,没有字幕不习惯英音连猜带猜,要不是看过原著真是太吃力了。
夏天你是诗人吗,为什么总是诞下些痛苦的爱情再埋藏起来。
看到一半发现原著我是看过的。选角真心赞,梅根简直就是想象中的样子,James Wilby演这种涉世未深的贵族青年实在太贴切。“您有自己的孩子了吧,阿什顿先生?”吉姆忽然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