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怀孕的奥黛莉从多伦多返回法国小镇,探望许久未见的父母,却发现一本来自外婆露易丝的日记,通过露易丝私密而悲伤的文字,逐渐揭开了家族中深藏已久的秘密。在朱莉·洛普-库瓦执导的影片《秘密日记》中,故事背景跨越半个世纪,现实时空与日记内容交叉组合的双层结构,细腻地展示了三个世代的女性的迷惘、困惑与误解,从而主体化地呈示出三个不同年代背景成长的女性内心世界。
朱莉·洛普-库瓦是法国备受瞩目的才女导演,首部长片《没有季节的海边》就斩获了戛纳金摄影奖,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将女性角色置于银幕中央,她们不再只是欲望的客体抑或欲望的能指。她们的身份是“母亲”、“妻子”、“女儿”,更是一个独立的、不依附于男性的“女人”,所以导演在片中运用了一个很重要的道具----日记。“女性写作”作为社会性别政治实践,构建富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叙事文本,以此来表达女性的真实经验。当她们身处压抑与迫害的处境,这种接近于意识本原的写作,更能将内心的苦闷、痛楚释放出来。写作者的生理属性并不规定仅限于女性,男性也可以参与其中。他们通过写作本身的过程,来反思自我、寻找自我 ,并跳脱性别的设置,去与权威或暴力相抗衡。
影片刻画了三个女性:女儿奥黛莉、母亲玛婷、外婆露易丝,以及描绘了女性之间最复杂的一种关系:母女关系。上野千鹤子曾在《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中写道:“无论是回应母亲的期待,还是背叛母亲的期待,只要母亲还活着,女儿就不可能逃离母亲的束缚。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母亲都一直支配着女儿的人生,直到死后。女儿对母亲的怨恨,表现为自责和自我厌恶。女儿无法喜欢不能爱上母亲的自己,因为母亲和女儿互为分身。对于女儿,厌女症总是包括母亲在内的自我厌恶。”奥黛莉在找到露易丝日记之后,看到其中一张合照,才知道她的样貌,因为吉尔(露易丝丈夫)在她离开后,烧毁了她所有的东西。通过邻居老太太的描述,我们了解到露易丝的背景:出生于优渥家庭,是个大美人,嫁给一个体贴的老公,有数不尽的漂亮衣裳,但总是让人有距离感。
露易丝的故事发生在五十年代,而“女性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结构主义思潮中的一次运动,目的是改变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体制,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能毋庸置疑地辨别出露易丝学摄影、上英语课、自己搭乘公交车的一系列行为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人们并没有她偷情的罪证,但她脱群的叛逆行为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谣言缠身。她的丈夫不允许她工作,甚至是他自己经营的店铺,他给她应有尽有的洋装,让她做一个花瓶式的家庭主妇:岁月静好地相夫教子,与同阶级的主妇们闲聊、聚餐,衣食无忧地享受生活。他深深地爱着她,唯独不懂她。
电影《时时刻刻》中描绘了一个类似露易丝的形象:朱丽安·摩尔饰演的劳拉·布朗生活在1949年的洛杉矶,是个让人羡慕的家庭主妇,但她深受伍尔芙的小说《黛洛维夫人》的影响,不甘心没有自由的平庸生活,她决心像小说里的女主角那样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萌生了自杀的愿望。露易丝最后选择了出走,但她却没有成功,因为她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一举一动都掌握在丈夫手中,即使是精心地进行出走计划,最终却被丈夫识破,并被暴怒的丈夫惨杀。
奥黛莉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三十岁出头,有着热衷的事业,平时居住在离父母遥远的加拿大。她美名其曰的归家之旅,实质上是寻找答案,亦可谓逃避现实的一场旅程。她有着前卫的男女关系:以朋友的形式交往,深知彼此不合适,却发生了性关系,但从未想以此来束缚彼此。直到突然的怀孕,打乱了一切的节奏,她回到故乡——一个安静、缓慢的法国小镇,来思考她是否要成为母亲,是否要将肚子里的生命带到世上。她与母亲关系恶劣,甚至待在母亲的住处就无法安心工作。她来到外公的住处,一栋现已无人问津的老别墅,没几天,她就开始改造厨房,想给厨房升级。导演特意选择了厨房这个地点,这是露易丝也就是家庭主妇们最常待的地方,片中母亲曾对奥黛莉说:“科技的进步能解放女性”,奥黛莉给老旧的厨房安洗碗机,虽然由于水管需要修正未能成功,她却发现了露易丝的秘密日记。借由这本日记,她们穿过时间的阻碍而相遇,奥黛莉和露易丝一样追求自由,大环境的改变,她也拥有自由,她甚至对于过多的选择不知所措。她不知道是否生育这个孩子,不知道自己能否承担母亲一职,她拼命了解露易丝出走的真相,实则是想通过母亲的经历来摸索答案。
玛婷是三个女性中性格最为复杂,也是导演最为精心考量的一个角色,同时她也承担着影片中描绘母女关系的核心人物。她是露易丝的女儿,同时是奥黛莉的母亲,虽然身份位置不一样,但这两段母女关系都不是很愉快。她被生命中两个重要女人相继抛弃:母亲追寻自由而离家出走,女儿因为梦想远离家乡。奥黛莉尝试说服她去阅读露易丝的日记,来改变露易丝在她心目中的冷漠形象,但她拒绝了奥黛莉。她对奥黛莉说:“这就是你想待在这房子的原因?翻箱倒柜找东找西?你的心思应该放在未来。”玛婷拒绝回忆,她认为时间一直在流逝,所以要向目光看向未来。但实际上,“过去”和“未来”同样重要,“过去”虽已发生,但我们在探索时,仍需打着手电筒,仔细查看掩盖在灰尘之下、被忽视的细节。而对于充满问号的“未来”,则需要从“过去”中找到提示、指引,甚至答案。
相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于女性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并没有清晰地解释女孩如何最终认同母亲,并放弃对父亲的依恋及爱意。玛婷外表冷酷,内心脆弱、敏感,不愿别人提起曾被母亲抛弃的经历,也从不谈论母亲和童年,却从不离开家乡,甚至不愿让老宅被卖掉。她是父亲思想的捍卫者,批评母亲穿着父亲做的漂亮洋装躺在沙滩上休息,却遭到母亲的一耳光。她对父亲充满敬意,不容许大家在父亲的别墅聚餐时,对父亲略有不敬的言谈讨论。她传统、保守,却鼓励女儿去追求自由,就像母亲露易丝曾经做的那样,鼓励她好好学习,找份好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她隐约知道母亲被杀害的事实,但同时知道一旦面对真相,她又会失去一位父亲。当她和奥黛莉共同面对这个触目惊心的秘密时,彼此才开始真正地走到一起,奥黛莉帮助她了解过去、认识过去、并接纳过去,奥黛莉也开始体会到她内心饱受真相的折磨,以及亲情所带来的枷锁。
影片以女性为主角,但没有弱化男性角色的力量。奥黛莉的父亲,是家庭和婚姻中的支柱,多年来陪伴着玛婷;奥黛莉的外公,深爱着露易丝,犯了错误后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奥黛莉的情人,想要孩子,却从不强迫她。父亲抗诉女儿,一直让母亲唤起有关露易丝的回忆,因为女儿认为母亲之所以缺乏母爱,和她曾被露易丝抛弃的经历有关。父亲是否在场,是否出现在她的成长经历中似乎不是那么重要。而与之相反的是,当母亲在外工作时,是父亲一直陪伴着她。值得一提的是,有关“秘密日记”这一道具的设置,外公吉尔至死都没说出真相,他烧毁了露易丝所有物品,唯独没有烧毁露易丝的日记本。日记本被藏在橱柜里,有木板隔着,和露易丝藏的位置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彻底的大清洗,根本不会被人翻到。但终有一天会被人看到,看到日记本所呈现的真正露易丝,或许在吉尔心目中,想要保留露易丝真正的一面吧。
该片用现实时空和日记内容交叉组合的双层结构来进行叙事,借助日记本这一形式,使死去的露易丝得以以幻影的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导演选择这样的叙事时空结构,在某种意义上,使三代女性同时“登场”,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人在承担“母亲”“妻子”以及“女儿”身份上的不够完美,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对立,折射出女性在追求自由时所面临的困境。朱莉·洛普-库瓦试图刻画出独立的“一种性”,而不是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将镜头聚焦于她们的内心感受、心态、情绪,以此来解释她们独特的心路历程。影片结尾,玛婷穿上奥黛莉送的洋装,上面有她曾讨厌的都市元素,幻影中的露易丝对她说:“你看,她穿上那件洋装了”,奥黛莉收拾行李准备回加拿大,但她打算再停留一会儿,这场归家之旅最终也以两对母女关系的重新建构画上圆满句号。
朴实而自然的镜头语言,往往有着摄人心魄的动人力量。80分。
女性题材作品。是努力成为独立自主、拥有智慧的社会强者还是甘愿做个相夫教子、平凡度日的家庭主妇?这是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选择,都丝毫不会减少她们对子女的爱。导演的手法很克制,近似于白描,只是这个“真相”也跟着白开水化了,让我有点反高潮。
看到第77部芙芙,听到她的声音就已经软了。这片子实在太普通了,Marina Hands一团糟的生活,母女关系和朋友关系都一塌糊涂;然而片中消失的外婆所面临的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却是久久地持续影响活着的这些人,外公至死都守住秘密,说不出的阴暗和痛苦,却无法追究或责怪。这故事后劲蛮足的。
一个家族三代女人的故事,结尾还有点谋杀的惊悚,而电影本身没什么看点,只是我觉得一个家族里就是这么各怀鬼胎,沟通不畅,以至于多年来亲不亲情不情,尴尬个好多年。而且最后没有释怀的情感也很多,并非结尾的豁然。弄个谋杀增加戏码,其实效果不好。
法式情怀,双线叙事。里面一处YP的桥段很亮。【电影资料馆】
讲故事的方式在法国电影里并不常见,外婆的形象一直都只在幻觉和想象中出现。这样的角色CD这两年演起来越发的得心应手,but,她家闺女简直是太丑了!PS:就个人而言太有特殊意义了,所以给5星,不存在任何引导性!
1、Julie Lopes-Curval很PP,用大牌不露怯,自编自导有前途。2、三代母女恩怨情仇,母亲和女儿的关系略靠《秋光奏鸣曲》和《高跟鞋》,而导演却不在摄影机后化装成男人。3、细腻,闪回用的很好,虽然片子透着浓浓的Ozon气……
法国女性电影,挺细腻的。
挺不错的片。导演很可爱,回答问题环节提问人和翻译和导演各自都超级啰嗦。
女性主义话语分析 4-5000字,题材,主题,叙事艺术
女导演的电影真的视角完全不同唉。20120621@中国电影资料馆。
误打误撞看的一部电影。剧本不错,一本日记带出一个家庭3代女人的心境。。。就是忒忒忒文艺了。。。
典型的法国电影哦...女主角的造型真是简单,强悍的混搭看到外公发现外祖母要出走的戏,就猜到真相了...
三個女人,錯位嘅三代人。生活在老美,工作能力強且獨立嘅Audrey,一直以來與母親Martine相處上稱得上系「生疏母女」。但意外懷孕嘅Audrey打算藉此機會回到法國探視父母和順帶讓忙碌生活停下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佢發現咗一本屬於外婆嘅日記,其心中嘅不安意外地被外婆筆下嘅私密文字觸動,原來自己背負著前兩代人嘅情感包袱。Audrey通過日記發現外婆悲劇性嘅命運時,也瞭解到呢個祕密造成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隔閡。正視自我內心系關係修復嘅開始,兩人嘅距離亦得以拉近。套戲三線發展,拍得唔算流暢清晰,通過對日記簿中的過去進行回憶,嚟解開複雜嘅家庭關係。Deneuve嘅戲份還是少了,儘管如此,佢仲系交足功課,完美的演繹了一個外表強硬,內裏柔軟嘅母親。
说道亲情,总难逃对立与难以分离的冲突感,片中倒是有了这种冲突,但总觉得处理的有些生硬,少了点细腻。对人物的塑造也难免单一,尤其是外婆那条线,人物更像是自由的代名词,少了点人味儿在里面。
原题母亲与女儿更为贴切 音画极美 看似平静的电影实则暗涌强烈 稍显冗长
资料馆2012.6.21.7pm 一个家庭三代女性的自由之路,她们之间的隔阂最终被创伤化为一场五十年前的谋杀。美国式欧洲家庭伦理(文艺)片,整体都蛮好的。
慢慢开始喜欢上法国片,优美舒缓,娓娓道来;就像与旧日好友在某个午后的花园饮一杯淡茶,就着茶香互相诉说着各自的心事,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一切是那样的恬静和温馨,余味深长……说的真好,就是这个感觉,巴黎的空气中都有淡淡的香味。
最近看女性主义的电影有点多,可能是比较感兴趣吧……其实是北电电影学系作业和《时时刻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用了三个人来表示女性主义的三个阶段,但是《时时刻刻》是在表达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这部电影更简单的去表达了女性主义变化的三个阶段思想解放,地位解放,身体解放。革新,迷茫,成熟。三个阶段对应着三个女人,但是最后外婆的悲惨结局其实也是一种对男性统治的一种悲观。整部电影相对于《时时刻刻》艺术性不够,可是又渴望去用慢节奏打造一种生活的文艺性,在电影的艺术上落后于前者,但是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却更加通俗易懂,可以为女性研究做一个很好的参考唉,最近女性主义看的够多的了,歇息一下,看几个商业片爽一爽
“我始终认为女性是应该追求自由的。”...女性电影,欧洲节奏很慢的人性片...心情不好于是一路循环着《抛物线》,到影院独享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