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问是《人间指南》编辑部吗?”
听到这句话,不怕暴露年龄的小伙伴一定马上就能描绘出当年和爸妈一起看这部剧时全家一起乐呵的场景。
这句经典台词以及这本《人间指南》杂志都出自1991年出品的“中国首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
如果你实在对它没有印象,那某火腿肠广告一定能让你想起它。
“冬宝,干嘛呢?”
“想戈玲呢!”
葛优饰演的李冬宝以及他所明恋的戈玲(吕丽萍饰)是《人间指南》编辑部的青年代表,他俩和牛大姐、刘书友、于德利、总编老陈,一起在编辑部里各司其职。六个人个性迥异,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有人总结道:
权术专家——陈主编 谨小慎微——刘书友 巧心钻营——余德利 马列主义老太太——牛玉清 文青鼻祖——戈玲 人见人爱——李东宝
于是,编辑部的故事就以这6个人为中心展开。开篇第一集,编剧和导演采用对比的手法,寥寥数语就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西装革履、很有经济头脑的套路王于德利(侯耀华饰)VS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又带着袖套扣扣搜搜的老派知识分子刘书友(张瞳饰)
年轻时髦前卫的戈玲VS张口闭口政治口号的牛大姐
仅用6分钟,编辑六人行中的4位核心人物之个性就一览无余。接着大家话锋一转,提到组稿困难,杂志越办越差,从而引出压轴出场的男主李冬宝。
人见人爱的李冬宝并非浪得虚名,不仅一张嘴特能侃,接下去的每一集你就会发现他负责人、有原则、坦荡善良的本性。而且对戈玲的一往情深也让人动容,尽管戈玲一直若即若离地晾着他。
开篇的矛盾正是为了前两集“谁主沉浮”的主题做铺垫。其实编辑部的故事是以杂志效益不好,面临组稿困难,编辑懒散,前途一片灰暗展开的。
这本杂志不好的什么程度呢?陈主编在路上遇到一个大妈买了十本《人间指南》,老陈问她,买这么多,是因为杂志好看吗?大妈不以为然地说,是因为纸质还不错,可以拿回去给孙子包书皮!
作为主编听到这样的话是很桑心的。奈何其他5个编辑早就因为杂志不景气和萌生了离职的想法。特别是李冬宝、戈玲、于德利三位青壮年,纷纷到人才中心另谋高就。李冬宝甚至明确表示,如果没有戈玲,他早早就撤退了。
这时候,陈主编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宣城自己即将退休,并且将在编辑部内部提升一位主编人选。
果不其然,这一消息刺激了整个编辑部,人性也在此时展露无遗。大家开始拉帮结派,窃窃私语。李冬宝和戈玲终于也为了此事在深夜幽会,谋划“夺权”大事。
刘书友更是把非君子行为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老陈面前把编辑部的人各打五十大板,就为了表示自己是最合适的主编人选,虽然被陈主编四两拨千斤拨回来。
接着又是讨好李冬宝,
又是跟于德利摆资历。
而余得利呢,早就以“余主编”自居,到处拉广告,提升杂志的赞助业绩。
正当众人忙得不可开交,也打得鸡飞狗跳的时候,陈主编老神在在地打着太极练着功。等他掐指一算估摸着时候到了,才慢悠悠地晃回编辑部主持大局,并告诉告诉大家,自己这一举动,无非就是想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让大家正式杂志没办好的原因,并且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重振《人间指南》。
终于,在第1.2集老陈carry全局的情况下,编辑部回到正轨,并且开始真正地让《人间指南》成为大众的指南。
为什么要推荐近三十年前的这部《编辑部的故事》,首先因为它台词幽默,金句频出,看问题的方式比我们现在许多人的三观都要正。
(余得利妈妈对于追求自我的觉醒)
(顽固刻板的牛大姐也有这种体悟)
在好听的京片子互怼耍贫中,也常常让人深思。随便拿出一张对话截图就可以赶超现在的段子。
(这句话最早出处在这里啊!)
(李冬宝的撩妹技能满点)
(来自戈玲的吐槽)
其次,剧中所讨论的几个话题,到现在看来分分钟可以上“热搜”。比如侵权问题、人工智能、小保姆、大龄青年婚嫁问题等等,甚至在女性独立方面,其中,人工智能这一集的名字叫做“飞来的星星”,是不是想起前些年大热的韩剧?
虽然是喜剧,但是它并非一味追求完美大结局。
关于侵权话题的那集,虽然编辑部的同仁们个个都是人精,但是也因为一时贪念,导致落入他人的合同陷阱,最终被告上法庭并且败诉。结局虽然大家都垂头丧气,但从中吸取了很大的教训。
《小保姆》中,胡搅蛮缠,无知任性的小保姆米继红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刚结束了对米继红的厌恶,下一集就阐述了夫妻关系的主题,老婆明明是个母夜叉,却在众人面前装可怜,而丈夫懦弱无能,在李冬宝他们为他主持公道时偏偏又打退堂鼓。
这两集让人家不禁反思,人们常常以为的弱势群体,是否真有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么“可怜”。而要求人人都必须为他们伸出援手,是爱心使然还是道德绑架?
而在《飞来的星星》中讨论到人工智能机器人,更是让编辑部的所有人展现出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在机器人的挑拨下,为了一己之私互相揭短,互相陷害。眼看着大家同时陷入危险而不自知,搞笑的剧情中却也令人汗颜。
早在九十年代初就会有这么犀利的对白、时髦的话题以及看似光怪陆离却又无限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剧情。来,让我放上百度上关于这部剧的基本信息。
总策划郑晓龙,执笔编剧有王朔、冯小刚、马未都……现在一下子可以理解剧中那些金句是怎么来的吧。再加上以下无法复制、超级豪华的“打酱油”阵容:
濮存昕扮演的诗人
张国立扮演相亲青年的赵永刚
刘蓓扮演的歌女双双
于谦扮演的警察甲
甚至连冯小刚、英达都进去友情客串过。
除了演员阵容,剧情走向,看事观点等等,还有剧中的每个人都真实且接地气,他们缺点很多,优点也不少。这一集让人气得牙痒痒,下一集就让人心生敬佩。没有绝对完美、高高在上的大主角,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每一个人的身影。因此,在看剧的时候总会想到,如果是我的话,我可不会这样/我也会这样。因此,不管过了十年,三十年,还是六十年,也许这部剧,依旧让人很快入戏。
李冬宝说,活着不易,是个人都饱经沧桑。
所以,不管人间值不值得,这本近三十年前的《人间指南》,也许还能在现在给你一些小小的生活建议吧。
END
建议和97年贺岁电影版一起看,可以感受到葛大爷强大气场的提升。
*本公众号图文消息为「黄金妖」独家创作,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
*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乐、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还没开始 坐那我就开始乐 没皮没脸的乐 等着 说不准 谁就要出来 给你贫感 此时看彼时 现在的腕 意外出现 就像看所有人的青葱岁月 满脸的真实嫩劲和痞气 昨儿看到第13集,甜蜜的腐蚀 莫怀远 北京大老爷们儿 委实的典范 挖社会主义墙角 糖衣炮弹中透着那股坏劲儿 咱不怕 道德败坏 咱个儿高 夹眼缝 微举颌 的痞气 一张嘴 浑身就是劲 别不服 不服就上辙 东宝 也忒坏 最后发起围攻啊 愣是把 莫怀远 挤得 没辙了 看 看 看 就感觉跟看历史回顾片似的 曾经的景儿 一道道的又出现 现在广告词也改了 不再是 东宝:想呢?想葛玲呢呗! 那时候是最北京的时候 北京人就是这么贫起来的 有时候 我在想如何理想主义还未曾抹灭 我也肯在末日前 多吃几份儿红烧肉 会不会就没有遗憾了呢 管他呢 反正现在我只关心打卡一下 打卡二下 其实我还想说很多 但是跟他们比起来 我真是没词了
92年的时候,我8岁,那时候总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觉得要是到30岁都特遥远,觉得要活80岁的话简直是种煎熬。那时候的歌感觉都是诗情画意的那种,邓丽君的好多歌还有毛阿敏的思念感觉特别美,特别浪漫。那时候最喜欢的运动就是骑自行车,总想着赶快长大,能骑更大的自行车去更远的地方,甚至幻想过爬上我家不远的铁道线上的火车,但是害怕回不来最终作罢。 20岁以前,我相信自己未来很多可能,我相信我会很早结婚佳偶相伴,我还相信我永远不会再跟我的家乡有任何交集,我相信很多事儿一定会发生,有着莫名的自信和无限的希望,那是一段充满情感和幻想的时光,那是一个段充满精力和梦想的时光。 九几年第一次看《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好笑,挺好玩的,里面说话的风格跟别的电视剧都不一样,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冯小刚冯氏幽默的专辑啊。那时候我对本剧最大的意见就是很多故事没结局,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开放式结尾这么个说法,总觉得是没播完。冬宝和戈玲这种轻熟龄的打情骂俏和办公室恋爱还看不太懂,就觉得冬宝你到是直接点儿,上啊!太墨迹了!看那个《飞来的星星》那集看到冬宝和戈玲喝交杯酒了,特兴奋,觉得终于好上了,然后戈玲又不认账了,觉得戈玲特坏,冬宝被耍了。但到结尾导演都没明说让戈玲和冬宝结婚或者谈恋爱,觉得导演特不厚道!还有当时看到那集说地球要末日了,我还觉得自己要抓紧实施地下堡垒计划呢。从小我就一直都有一个梦想:我要挖一个地洞,特深那种,然后自己在遇到战争和地球末日的时候能藏起来,躲过去,而且要谁都找不着那种!我还做了很多准备呢,因为遇到很多困难就没实施成,现在我都觉得地堡这方案有机会还可以实施,觉得自己小时候就特有远见。 今年我2021-1984=37岁了,虚岁都38了,回头再来看这部剧,真是感慨万千啊,特别是本片的一个个大美女啊。吕丽萍当年感觉特别有气质的一个女人,还有演歌星双双的刘蓓、演小保姆的马晓静、爱上老师的大学生王澜、演假智能机器人的李玲玉、跟赵永刚(张国立饰演)相亲的田珉,都是绝代美女啊!天哥皇后李玲玉排第一,至今单身啊,田歌的妹妹田珉必须排第二,也是至今单身啊,新疆塔城人王澜排第三,后来患癌,也是单身,吕丽萍只能排第四,在本剧里真是本色出演,和张丰毅离婚后三婚下嫁现在的孙海英,马晓静排第五,剧里剧外都是个小作精,后来被B X L给B Y了,刘蓓真论颜值必须最后一名。刘蓓一婚嫁给张健做张健的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嫁给导演张黎,做张黎的第五任妻子,后来小宋佳(还TMD是我们哈尔滨人)第三者插足,张黎为了小宋佳和刘蓓离婚,离婚后小宋佳上位后又把张黎踹了,他俩也没结婚,张健又把刘蓓给追回去了,两人复婚,刘蓓继续做张若昀的后妈了,这些年发生在这些大美人身上的情感历程都关注着呢。不只是因为关注美女,还以为这些人都是时代的先行者,他们到经历真的是一种参考。纵然岁月无情,但是再看到这些大美人仍然是激动万分,坐卧难安的感觉啊!转眼快30年了,搁到今天也都是旷世美人啊!真是又要感叹美人迟暮了……
赵宝刚拍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其实编剧最早是王朔,后来剧本不小心弄丢了,冯小刚把剧本一个字不差的背了出来。于是冯小刚从美工摇身一变成了编剧,模仿着王朔的语言又写出七八集剧本。早年冯小刚就能整本的背出王朔的书来,冯小刚求郑晓龙给自己引荐结识王朔。后来他说认识王朔,就好比“抬头看见北斗星”。这两个人都是冯小刚的贵人。再有才华的人也得需要机遇,郑晓龙和王朔就是冯小刚一生机遇的开始。
葛优年轻时候可真歪瓜裂枣
印象中是不喜欢的风格
王朔、冯小刚、马未都、赵宝刚、郑晓龙、刘震云这几个基本上奠定了这部戏的风格,外加葛优这几个,这部戏确实活了,也就火了。基本上也探讨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也算是紧跟时代脉搏,现在看,不失为一部当时社会反映的活化石。后来这几个都是腕。8.5
今年过年重看了一遍,修正了小时候的一些印象,余德利没那么坏,编辑部有个这样的人还真是省了很多麻烦,换现在的话就指望他创收了;戈玲真的很潮,很多衣服现在看依然好看,可能材质不太一样了但很多配搭绝对现在也看得上眼,后几集的妆容居然跟现在正好契合,怨不得那时会被牛大姐们看不上眼;李冬宝是文艺青年,小时候还以为他是流氓小混混;老刘最蔫坏,为了占便宜不怕打脸,推脱责任遇事就躲,不过好歹是善良的,牛大姐稍好,但思维方式实在有问题,说不到正题办不了正事;总编老陈超厉害的,面儿上绝对是个好人,其实老江湖深熟谙社会行事规则,既有方法有原则也有心胸和逻辑,是个好领导。台词简直值得青年编剧逐句背诵。后面有几集编的松散,逻辑偏一根筋那种,不如前面来得爽。看完这个再看《我爱我家》会觉得不够犀利。
上世纪90年代过去了 我大概要用一生去怀念她。
中国最早的情景喜剧???
理想主义情怀还未曾全部泯灭......
我就是這么貧起來的~
就凭我对葛大爷各个时期不分黑白的喜爱,我也不可能是颜控啊~————————————————这个剧的精髓全在片头曲里了,25集就没跳过片头,听了25遍。此剧拍于1992年,而每个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年份意味着什么。因此它就成了理想主义的尾声,市场经济的前奏,首都的小老百姓渐渐过得好了起来,仍然在谈论地球宇宙和人类之爱。价值虚无之前的荒诞和计划时代的社会性互搏,解构的意思总在那儿一拱一拱的,可是都不彻底,因为最根本上,是社会人间充满善和爱的主题在那儿托着,这说明,80年代还没完全过去。戈玲特别酷。而且戈玲剧中每一身衣服都好看,穿搭特别有参考意义,果然时尚是个圈。
至今仍是中国顶尖的情景喜剧之一。
好段子真是隔二十年还是好段子啊。
北京话普及剧
-东宝,想什么呢?-想葛玲儿呢~
必须五颗星,全剧每集一个故事,个个故事都精彩纷呈。编辑部里个个儿都是人精,全都戏精上身,把人物都演活了。每集看得都乐得前仰后合,太逗了。
重看一遍,小时候不懂。它里面的冷嘲热讽放在今天仍然不过时。社会基本没什么进步,除了每个家庭的钱比1991年多了一些。
同《我愛我家》一樣,《編輯部的故事》也顯示了中國90年代作為過渡時期的語言特質:老幹部牛大姐和主編老陳,滿口革命語言和大道理,而80年代的新青年李冬寶和戈玲,則對這套正統話語缺乏信賴,並不斷加以虛無主義的解構(戲仿、調侃)。他們點評人生百態、社會問題以至國際事務,其《人間指南》編輯部,正試圖像上帝一樣指導人間的生活。這顯示的是90年代初期的一種文化想象,即出現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態,替代原有的黨政機關履行職責,告訴人們怎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2020年4月疫情季於海甸島家庭影院。
4.5;台词密集,嘴炮不断,抖机灵得恰到好处,知识分子的冷幽默雅而不俗,结合时代特色,针砭时弊绵里藏针,细品之余大有深意;六位主角性格各异,形象立体,戏剧冲突制造得极为自然,堪称社会缩影;配角也是大腕云集,红花绿叶皆出彩;国产剧的盛世,可赞可叹。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这个电视剧只要在电视上播,我肯定要看的。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又下了全的看。
北京人所向往的充满希望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