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跑题,请见谅。
面对这个女教师,有些家长被气昏了头,连孩子都精神崩溃;可是有些家长觉得女教师还不赖——善良,负责——而这些褒奖应该还是出自真心的。
可是,达玛莉有一点可说得没错,她并没有强迫家长和学生为她服务。无论是选择屈从,还是选择反抗,家长和学长作出选择的过程是自由的,而他们也理所应当承担相应的后果。
所以,到底是谁的错?
当女教师在讲台前,在家里刷小伎俩的时候,大伙儿很容易聚在一块开个会把她批判一番。可是如果女教师不再是原来的女教师,而是一个懂得藏起来的聪明人,也不再直接地暗示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她从不出现,只透露出一条信息:伙计们,你们得自己努力,找出合适的法子来让我开心。这时候,人们该批判谁,反抗谁呢?
而无论是那种情形,您都得作出“正确的选择”,尽管您有作出任何选择的权利。
表面上,政治上的支配被经济上的自由所取代,但是经济上的支配往往被人遗忘,而政治上的支配归根结底依然是通过经济上的支配实现的。两个时代,权力的逻辑是不变的。
所以,批判女教师的时候,我们批判的究竟是什么,因为她难看的吃相,还是剥夺了我们选择的自由?还是说,女教师真的只是在影射那条“通往奴役之路”而已?
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造就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长大成人造就什么样的社会。有没有很亲切的感觉?这部有着奇特的风格,奇幻又幽默,但是那些轻巧又松弛的表达背后是沉重的主题,逃不掉的压抑感。一切都背离了那些宣教,而那些行贿者以及服从者从中获取利益。
影片的女主化学老师长得蛮清淡的,第一眼看到她时觉得她应该是个低调的好人,不然同事突然羊水破裂万分痛苦之时也不会点名想见到她。当然,伏笔也在这里产生了,两个男老师在一旁观看的时候还不忘在那里唧唧歪歪地说什么这个女主化学老师既没有孩子也没有结婚,言外之意,来了有个屁用,言内之意就是告诉了观影人,女主是个有点点年纪的未婚女人,用世俗的眼光来讲的话年龄不上不下有点子尴尬。听了这两个男人嚼舌根之后,再来看女主,就觉得用清苦来形容她的整个感觉更为合适。同事生产,女主就成了临时班主任,没想到的是,女主居然还不是正式职员,估计这也是她面色略苦的原因之一,也想得通,年纪不轻,工作还不稳定,随时都有走人的风险,压力山大。导致她面色略苦的原因之二就是,她的拖油瓶男友,好吃懒做,闲置在家,女主下班回家很累了还要给这个拖油瓶做饭,居然拖油瓶还嫌女主没有做个汤,女主没有和他吵,但也吃不下去饭了,个人觉得这段设计得很好,无须用激烈的台词来烘托出这段关系的疲惫,女主的表情和她的动作就胜过语言千倍很直观的让观众体会到了女主心里的那丝叹息,最绝望的答复往往是无声无息的。拖油瓶的出场其实很平淡,之所以说平淡是因为在他身上投射出太多平常人的影子,渣得没有那么张扬,固有思维的渣男都是那么出轨那么劈腿那么打人,所以拖油瓶的渣就在于他一点也不戏剧化,像极了家里的蟑螂,虽然讨厌但也是打不死就算了,而恰好也是这类人物离我们最近,最难察觉,也最难定义,导致了拖油瓶的登场会让观众心里不爽,但也不至于咬牙切齿那么强烈。写到这里就顺便介绍一下拖油瓶,他是个未出道的作家,女主的寄生虫,在家混吃混喝屁事不干,觉得理所当然。港真,我蛮佩服拖油瓶的心理素质,他短短的出场都让我嗅到了散发至他心中强烈的安全感,因为固有思维又告诉我,但凡男人赚钱女人没有工作的家庭,除非女方是有背景的非凡人一般都不会懒到这么理直气壮。可能导演想告诉观众女主身为一家之主,心里却是最没有安全感的那一个,她怕被抛弃,所以任劳任怨,拖油瓶吃定了她这一点才敢如此嚣张。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似乎社会也常常定义处于女主这样年纪的女人(目测大概三十几岁)就应该安静下来因为她们没有资格经历感情的波浪,她们是正在凋谢的花朵,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们失去价值的商品只能被选择,即便是在2017年的今天,女人从某些意义上来讲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
好在现在没有这样的教师,我们那个年代似乎只有嫌贫爱富的教师
时代背景下的大嘲讽
特别是最后结尾的镜头
女教师继续上岗 同样的操作方式 让人心寒
三位不愿被压榨奴役的学生家长,展现了小人物的心酸与卑微,好在三位同学最后的宿命没被老师改写
四星!……居然字数不够!提议改成一百字以内……提议改成一百字以内
以前瞎写的影评😵 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老师,或认真负责,或尽职尽责,或苦口婆心,或呕心沥血。而在影片《老师有问题》中,讲述了一个极具个性的老师的故事。新学期的第一天,师生初见,这位名叫达玛丽的女老师手拿一个已经磨坏了一个角的黑色本子,点名的时候,将学生们父母的职业一一问清,且不时往本子上记上几笔。若以为她只是想要更细致体贴地对待学生,就大错特错了。殊不知,这是一场噩梦的开始。在“文凭改变命运”的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家长们只能惟命是从,将达玛丽奉若神明。若你不服从命令,得罪了她,你的孩子便会被孤立、被蔑视、被打……美好的生命甚至也因此而凋零了。 达玛丽老师要求修理工家长修理家里的电器,作为残障人士的家长要早起去替她排队购买日用品,还让摆菜摊的家长给她送蔬菜,甚至让一位家长把蛋糕寄去禁运的俄罗斯…… 这是生活的一处投影,当代中国,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在外面与亲朋好友吃饭时,也能听到大人们为这些事情而发牢骚。孩子出现成绩不理想、在课上捣乱、打架斗殴等情况时,有些学校便会提出“劝退”的意见,免不了请老师吃一顿饭,或是买些精致礼物、几张超市购物卡送给老师以“略表心意”。我们为什么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服从一些老师的淫威之下?因为这关系到孩子在学校的“待遇”啊!怎能不上心呢?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特殊关照,部分老师可利用职务方便自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此类事情便愈演愈烈,一些家长便因此养成追捧老师的习惯。自古以来,我们都提倡“尊师重道”,而这种变了味道的尊师重道你还会喜欢吗? “真是噩梦一场,大家都这么害怕。你们真的活该,这么爱服侍那人,她说跳,你们就跳。”尽管有人这么说,仍然有不少人追随老师的脚步,对达玛丽言听计从。是啊,谁愿意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家长们真的做的对吗?费尽心力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吗?而他们不断地讨好、妥协,也在孩子面前塑造了一个错误的形象,悄悄传递了一个负面信号:费尽心思讨好他人,能给你带来好处。学校本应是一个纯净的地方,而这种家长却把这里变成了充满了功利、贿赂和攀比的污秽之地。孩子们便早早地失去了应有的纯真,去承担这个年纪本不应拥有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的孩子,便容易对生活失去希望,患抑郁症甚至选择自杀。 影片中的小女孩古丹卡,上进积极,是一个认真的好学生。可是因为父母无法完成老师所拜托的事情,便被达玛丽忽视、指责、孤立;她看到自己一向正直的父亲总是在贪婪的老师面前恭顺地低下头颅,开始对正义失望,对生活失望,并试图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已经看不到光明的世界。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的人生轨迹产生极大的影响。每个人的人生中,几乎都有一个老师在他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老师的一句夸奖、一个肯定的微笑,学生或许会开心一整天;因为老师一句过重的批评、一个怀疑的眼神,学生或许会消沉不前。有时老师一个不经意间的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人生的转折点。 重要的并不是家长能给孩子带来多优厚的物质生活,也不是老师能给孩子带来多少特殊待遇,他们所共同创造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就是给予孩子的最好的馈赠。
难以送出的蛋糕,被监控的前研究员,作弊敌不过真实数据,隔着话筒鸣枪反击,认死理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团结起来,是否能给予沉默大多数一个改变命运的投票机会?“也许她内心是个好人。”九十年代,从教俄语变成教英语,最后一幕那就是跨越意识形态人性之恶了
一开始实在没法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去观看这部电影,它无法不勾起学生时期的灰色记忆,千愁万绪会涌上心头,但越往后看反而越平静了,因为老师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罢了,而这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而且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经历也许会磨砺一个人,教会他怎样去面对屈辱和不公,使他迈向成熟。
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造就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长大成人造就什么样的社会。有没有很亲切的感觉?
就讲一件事:封闭权力系统里的道德困境。讲好不易,拍得高级犹如登天,但它做到了。魔幻的是,类似的现实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发生,小到学校,大到事业单位,主角可能就躺在微信工作群里,不管说不说话,存在犹如一道黑影。
中国的大部分学校敢组织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师和学生家长看这部片吗。全文:https://www.douban.com/note/633527373/
中国没得这么傻的老师,他们不会找孩子父母帮忙留下证据,他们只会要现金,说白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就在这些地方,这年头,孩子都要拼爹,社会越安定自然会慢慢腐化,事实确实是如此可怕。
非常现实,而现实的面目也无比可憎
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影子,从【十二怒汉】那类话剧,到【穆勒老师必须离开】和【杀戮】,它中间每组家长和学生的剪辑又非常的电影,很好的削弱了它的话剧感,片子的完成度非常不错。这个弹劾老师的故事,直接被导演拍成一种恐怖片的感觉,这位的女老师应该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出现过吧,电影里太惨烈了。
十二怒家長。配樂喜歡
三星半。片子里的好些个桥段都觉得似曾相识呐…
相似的背景,熟悉的味道。人性之恶,借助着制度之恶,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好在他们只是在回顾历史,而许多地方仍是现实。
杰作。篡改人性,压抑一切美好,黑暗的东西当然会滋长。为什么必须要臣服于这样的教师,不过是因为逼仄得没有选择。
这个老师有毒!但是我国这样的老师也数不胜数吧?
卧槽这种垃圾老师。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如果说是讽刺,我想即使是换别的老师来教也有类似的问题;或者“没办法我们还是要给她加薪”。把问题只归结于“这个老师”有问题,明显是一个令人作呕的说辞。并不好笑也并没有意思。
这种隐喻很直接,表达很准确,叙事很生动,问题是世界的,任何时代都无法解决的,会让人会心一笑的烦恼。
欢迎来到“1984”的世界,以一场虚构的家长会展示东欧集权主义的荒谬。一直以为《哈利波特》里的乌姆里奇是最邪恶的女教师了,结果被这片刷新下限——如此为人师表的角色当然是Communist(微笑脸)
必须给五星了,真是一部好电影,社会主义下的滥权压迫,小到一个老师的格局:为虎作伥者,趋炎附势者,懦弱者,反抗者,各色人物反衬这见微知著的社会,影片画面极冷静,里子里却极躁动,画面质感十足,
3.5。看似是一群家长弹劾坏老师,但故事背后的政治讽刺却极为深刻。正所谓,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什么样的体制。
某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登记册上父母职业都写得一清二楚根本不需要老师去问呢;在某优越的社会制度下造就出的优秀人民教师与家长 于是他们的孩子也重复着他们的轨迹;一个扭曲的社会 其问题必存在于消灭了良知与道德的教育之地的学校;东欧解放对那些可恨之人仅仅采取放逐未免过于仁慈
为孩子贿赂老师这种事不就是你我日常嘛,捷克就拍出不一样的格局,就像伊朗的一次别离,离婚事件也可以以小见大。操蛋老师作恶,制度就是帮凶。家长连署事件很十二怒汉,精彩纷呈,叛国帽子男沦为擦玻璃工人,是在致敬布拉格之恋中的托马斯吗?影片当然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意味,捷克的1983太TM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