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一天,我是本场主持人,今天我们讨论的最后一部电影是河濑直美导演的《萌之朱雀》,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在组委会有阿姨铁粉的存在下,《萌之朱雀》的入围自然要通过重重考验,但是事实证明,抛开处子作这个标签,这部电影也具有很大的魔力。说实话,在选片的时候每天都要观看大量电影,看每一部电影几乎内心都很烦躁,但是《萌之朱雀》巧妙地稀释了这种烦恼,所以我看完马上决定入选主竞赛。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萌之朱雀》是我第二遍看了,我打了4星。原因很简单,河濑直美是一位用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拍摄电影的导演。爱在她的处女作中被完全的展示,很动人。
场刊嘉宾 @脏脏豆
狠稀饭《萌之朱雀》,所以给了4星哇。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都能体会到其中的魅力,从景物到人物都充满了情感,日常起居,日起日落,每天都在穿过那条索桥,但是每天都有人告别,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将身边的人的笑脸认真记录下来,穿过树林缝隙的阳光忽明忽暗,都让人超感动!还有钢琴曲这种利器,看完已经泪流满面了。
场刊嘉宾 @Not Here
《萌之朱雀》给了3星,观影体验似乎做了一个梦,河濑直美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吸引我,每次响起那段配乐都心神恍惚。
我看大家都要说到“讲述故事”、“认真记录”、“展示”这些关键词,而电影本身也穿插了纪录片的元素,譬如失踪的父亲的摄像机对准村民,大家如何看待这部电影中剧情片和纪录片两种类型的混杂?
场刊嘉宾 @脏脏豆
我感觉没必要将电影割裂成剧情和记录,好的剧情片必然是对生活的真诚记录,哪怕是加了很多自己的东西进去,但是打动我们的跟我们的记忆也密不可分,就像《小镇》给人带来的感觉一样。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我觉得很真诚。诚然,《萌之朱雀》也是一部略有社会性的电影。它讲述的是正在逝去的山村生活,而河濑直美用来与之对抗的或许是一阵吹过的山风,又或许是一张张村民淳朴的面孔,还有什么比这更真诚呢。
场刊嘉宾 @Not Here
我觉得生活的样子不可能完全被真实记录,但剧情源自生活,便与生活真真假假地相联系。
场刊嘉宾 @脏脏豆
其实纪录片也不可能是对于生活完全真实的记录,我认为只要在镜头前就会有一定表演成分。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而且也可以是被拍摄者主观选择的。
场刊嘉宾 @Not Here
想到这里我有点儿难过,因为真实的东西总是更冷漠一些。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据我了解到《萌之朱雀》是在奈良县西南侧的一个城市拍摄的,某种意义上这部处女作也是河濑“奈良宇宙”的开端。而在本片众多被记录到的景观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个碧蓝色的涵洞,关于“情感的通道”要怎么去实景化它给到了很好的答案。(真的很想拉踩一下《兔子暴力》里面那个从头到尾乌漆嘛黑的置景)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那个隧道真的充满魔力,像是盛满了记忆与生命的隧道。
那看到大家有提到这个涵洞/隧道,排去大家前面所说的生活的部分,电影里是否也展示了一些类似这样“超现实”的元素呢?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或许吧。就像爸爸拿着摄影机去山里拍摄,然后就从此消失了,这不就很“超现实”吗?他消失在了他尝试去拍摄的客体里。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像是枝裕和在处女作里写外婆失踪,就写得很“实”,就是去追逐故乡了,有这种明确的动机。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理解的意思是父亲和山融为一体了,正好最后大家也都离开了山。
场刊嘉宾 @Not Here
我感觉全片最“超越现实”的还是那段音乐。宛若天堂之音,响起时便脱离了现实,自己不存在了,只是默默地看着。
最后我想问的是,大家怎么看待电影当中的,展示在家庭内部的这一段或两段感情?
场刊嘉宾 @脏脏豆
都有乱伦的意味在里面。
场刊嘉宾 @Not Here
但是都很隐晦,不会有人挑明。
说到乱伦,大家也可以想想主角男孩和家里其他人的微妙关系,他从头到尾的处境一直都是一个“寄居者”,而一个镜头在暗示奶奶将要过世了,那这样的话反倒是他留下来了,这点很有意思。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我喜欢这部电影中的情感很美好,情感或者爱这种东西是很纯粹的,我们当然可以用世俗的标准去规训、限定它,但我们无法否定的是,爱一定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而细腻地将它展示出来是艰难的,而河濑直美显然是做到了。
场刊嘉宾 @脏脏豆
对,这部电影当中的情感处理就像是山会重新变绿一样自然。
#FIFF21#DAY1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一直片名好奇,总不知此萌作何解释,翻阅资料才发现,萌是日语中萌芽的萌,代表了绿色。而朱雀即四神之一,掌管南方。再回望影片,那种夏日绿茵萌发,满目苍翠的情状,呼之欲出。
河濑直美曾说:“人生的些许欢乐,些许忧伤,都只是时光的永恒流动中的一点涟漪,淡淡飘逝在轻风中”。相较于萌之朱雀的不知所云,我更喜欢简单直白的《暗恋家族》和《绿色的朱雀神》,这两个译名。前者翻译的不知所云,但似乎是抓到一点点本片的精髓,如果要理解剧情,还是暗恋家庭更准确一些。当我再去回味,似乎还是《萌之朱雀》好听一些。
印象中,那长长的光之隧道,像是记忆的长河,也像是时光的隧道,从此地可以通向过去,似乎也可以通向未来。
如果同样的恋母和恋妹情节,交给一个西方导演来拍,肯定会安排大尺度的吻戏和床戏的,本片的导演河濑直美,却处理的非常含蓄,就像一首老歌缓缓的从闪烁着蜡烛光色的小木屋里飘摇出来,如果非要找一首歌,那就是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是谁在敲打我的窗,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回升出我心坎。
据说这是河濑直美的第一部长片,为此他准备了四年,胶片电影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试图问自己。就好像打捞一段古早的时光,或是误入他人的梦境,亦或是捡到了他人的相册,既有熟悉感,也有陌生的体验。
我喜欢纪录片部分,那些乡村农人的笑脸是如此动人和有穿透力。记得片尾镜头始终对准奶奶,当一家人逐渐飘散,老人家的眼神也变得涣散了,曾经的炯炯也不知去了哪里?我在想,这样的人情世故,如果发生在中国大陆,会是在哪里呢?在西部,在偏远的山区,似乎还有这样的人情味,但是大陆的村庄已经开始凋敝,这样的人情味未来还会有吗?
日本《萌之朱雀》,影片的结尾我哭了,被一家人演绎出来的人类的念想打动了,小满还小,她的念想会被引导,小荣的念想是重头再来,丈夫的念想是给村里通铁路,不辞而别显的厚重而坚定,妻子的念想是丈夫,老奶奶的念想是一家人的团聚,生命会在一瞬间被放空。小时候是念想最容易被满足的时候。这是一部感觉会留在心中很长时间的影片,没有情节和台词被想起,就是感觉。最后丈夫相机里的照片就是丈夫念想的来源,他希望铁路能给予家庭更多的机会。另外,影片里满山遍野的绿和大自然的美好让人宁静,但如果没了念想,这一切只会把你禁锢。
一部非常奇妙的纪实风格电影 摄像机同时捕捉着农村的沉重与清逸 开幕映入眼帘的绿油油与结尾相机里的昏黄形成一段历久弥新的记忆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少数不可捉摸的那类,没有意义的直接锚定,只是一段生活的呈现 但即使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极其私人化的生活摘录中,我们也能寻得一些普遍的痕迹 少年不经意间的成熟,少女隐秘的情愫流露,大人们的苍老与无力感…… 像是自然的新陈代谢一般,绿意化作枯黄,而后又长出新枝 影片下的农村影像呈现着这样一种心理的微妙变化,而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 从单纯的孩子走向稍稍成熟的青年人,这中间经历的15年被影片省略了 先在画面上给观众一种15年前后的连贯感,而后再将隐秘的变化娓娓道来 15年过去了,铁路依旧没有到来,就像是这个村子的命运的隐喻一般 将一个家庭的肢解缓缓呈现 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家庭的肢解”并非全然痛苦不堪,只剩下生命的沉重 而每一个失落的家庭都有一个被压抑的父亲,也正如这部影片所揭示的 父亲死前的相机更多对准的是乡间的绿木,和气融融的村人,还是一种对生命的期许 8毫米的田园景观与低沉的钢琴声交织,构成了电影的全部记忆 离别总是痛苦的,乡村更是如此,在雨中木然踱步,在树上静静发呆,在屋顶上瞭望天空 每个人都有独自发散的时刻 但也总有相聚的时刻,一家人认认真真坐在房间里静静看完父亲最后留下的对这个世界爱的讯息
两年前的初夏标记了这部电影,两年后,我终于在一个春夏之交的雨天把它看完了。
影片伊始,面向远山的房屋似乎天然就具有一种避世感。森森的树林,孩童的嬉戏,卖鱼人与主妇们的说笑,在极度灿烂的阳光与浓郁的绿意之中呈现着前现代的诗意与美好。一家五口的野餐的情景不免让人想起是枝裕和。祖辈,父母,孩子。在核心家庭中,祖辈的存在似乎更具有了传统意味。
一个转场之后,时间迅速跨越了十五年。
十五年之后的第一个场景是在稍显昏暗的家中,舅妈向荣介提出去他工作的地方上班。没有过多的铺垫与描述,仅以轻描淡写的一个请求便交代了家庭的现状。
随后,镜头跟着长大了的美智来到户外,从私人空间进入了公共空间。父亲孝三与邻居攀谈,通过谈话交代了他们将要把老人送往疗养院。同样也是不动声色地便交代了一个更广泛的时代境况:老人逐渐年迈,子辈却无力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只能交由疗养院。
紧接着下一个镜头是大伙儿在一起开会,讨论的是村里无法通火车的问题。这一信息点关联着影片诸多重要片段,比如荣介和舅舅孝三,以及妹妹美智穿过废弃的隧道;还有美智到车站搭乘巴士上学。
十五年后的生活便以这连续的三个场景铺展开来:危机重重、充满沮丧与失落。
影片拍摄于九十年代,尽管影片中并没有明确标的时间的事件与物品,但从十五年的跨度来说,不难推测出这正是从昭和末年到平成年代的时间。
昭和时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整个社会迅速的文明化,使得日本人成为最自信的人。阳光与美好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而随着90年代初泡沫经济溃败,日本经济出现大衰退,由此进入了所谓“平成大萧条”时期。
在影片中,失去父亲的家庭逐渐走向了崩溃,荣介对舅母的暗恋,妹妹对哥哥的暗恋,不断累积着不安的因素。
而父亲拍的影片多次出现,这些人的笑脸充满的温情与光明。而当一家人看完父亲留下的胶卷时,这些明亮的影像却酝酿为怀旧的感伤。
最终母女两人离开,哥哥与祖母也将要离开,大家都要离开这个包含着美好过往的屋子。整个影片便全然成为一种怀旧。
既是这一家人对彼此依恋时光的怀旧,也是对那个自信阳光的时代的怀旧。
哥哥与舅母淋的大雨,握了不愿放开的手,在车站翘首以盼的妹妹,摩托车后座……导演谱写的一首夏日恋曲充满了含蓄、隐忍,带着欲说还休的酸涩。夏天过去了,青春与美好也就消散了,不可避免地成熟、不可避免地凋落,这种丧失感囊括了一个时代逝去的哀婉。
——————————
刚开始直接在网站写,一下卡住,文字就全部消失了,只能重新写过。人生真是随处充满失落,只不过幸好还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通向桃花源??
新的与旧的。可以说出来的与藏在心底的。留下的与离开的。河濑真的好爱大自然。尾野真的是天生女優。
镜头意境美得令人感动,尤其是最后一幕镜头从陷入熟睡的老母亲逐渐上摇越过屋顶,逐渐远望定格在绿色群山,整部电影所诉说的琐碎小事乡土情怀在这一刻更加汹涌
河濑直美处女作 & 尾野真千子银幕首作,获戛纳金摄影机奖。1.每一个镜头都是生活的味道,细腻,恬淡,隽永,尽管不易进入,但属实是愈品愈有真义的佳作。2.关于童年的玩趣,劳动的辛累,自然的丰实,铁路的兴停,暗恋的情愫,村庄的衰败,难免的离别。3.乡土之息像极了侯孝贤早期作品,多次复现的摩托车前跟运镜亦令我忆及[南国再见,南国],隧道、吊桥与猝然出走逝去的丈夫则同质于是枝裕和[幻之光]。4.【光】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自然元素,生活中的神性透现其中:隧道尽头之光,妻子白伞上的叶影光斑(想及莫奈[撑阳伞的女人]),洒入室内的晨光,医院出口之光,放映机之光,透过树林的日光。5.穿插的三段录影涌溢着生命的本相,那些质朴、辛劳而真诚的面庞呵!6.荣介一路跟随舅母(骤雨),牵着表妹的手走过夜市,暗夜上屋顶玩闹。(9.0/10)
《布米叔叔》似乎有借鉴此片。感情高点处理得比较潦草,比如屋顶看星星一段,比较MV。
很喜欢的风格
感觉就是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人想象的电影
河濑直美的长片处女作竟然如此舒服,天然去雕饰。那些8毫米机器拍的村民片段很美
不错啊
河濑直美早期的作品这么隔绝,似真实似梦境,晦明之间的影像是太多情绪的喷发,没想到最后一个摇镜之后忽然回忆大量涌入,让人猝不及防。河濑直美继承了小津拍吃饭的风格,拍少女单纯又复杂的状态简直美到无以复加,尾野真千子表演风格奠基之作。整体来说太散乱隔绝了,不过感觉这也是河濑直美珍贵所在
四星半,河濑直美处女作,明显比她最近的两部片子好很多。
四星半入;重看@电影博物馆;09年初看不快时分最好的治愈剂;不仅直接启发《沙罗双树》,更直接提到,很多桥段的影子;屋顶的且听风吟,隧道的幽深神秘,索桥承载的时光重量,欲言又止的暗涌,廊下清凉的风铃和奶奶安详的面容;尚未离去便已怀念,现代化的侵入和离开故土撕扯的痛。
90分钟版。河濑直美的影片具有一致的气质,却不拘泥于形式。用极少的人物语言略显导演自我制约的表现人物关系与从容自然地延展看似简单却又蕴含饱满的主题的剧情时空,河濑承接了小津对衣食住行的日本生活置之于女性化个人童年生活化的表述,残缺的拼凑的家庭,模糊关系的爱慕,离去与坚守,美景亦在
抬眼就看到的绿色,生命一样无常。
7.8;為著離棄這塵世,沒法睡著亦要睡,你不肯睡我都睡
淡泊到近乎冷冽的画面。虫鸣。静夜。一次短暂而冗长的握手。一个未曾发生的吻。
4.5,27岁就摆脱了故事的绑架,创造出自己独特美学观念,摄影机像一名家庭成员,默默触碰着他们情感轻微的律动,奈良呈现轻柔的油彩质感触手可及,从没出现过的山外却逐渐改变山里的诗意和封闭,最后一切的喜怒哀乐被远山眉黛和屋外风铃轻轻扶平,赋予全片奇异的私密感和柔韧的植物性
开始注意时间
无语,凝视,离别,实录光阴流逝,非全知全能叙述,五次音乐,结构性段落酝酿离散情绪。河濑直美有些源于个人经历与记忆的标识,比如乡野自然,风吹草动雨落,男孩女孩的懵懂情感,父或母的离去,慈祥老人的歌谣...这些在第二扇窗里还有。这部主要讲对故土的坚守,隐隐的伤感。4:3的坡路构图,戛金摄
看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东西。你说它烂吧,它还有点腔调,但是看完了就是感觉昏昏欲睡,浪费时间。钢琴曲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