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64年

完结

主演:泷正则,木村佳乃,新井浩文,永山绚斗,山本美月,萩原圣人,高桥和也,入山杏奈,村上淳,吉田荣作,中原丈雄,段田安则,柴田恭兵

类型:日剧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昭和64年 剧照 NO.1昭和64年 剧照 NO.2昭和64年 剧照 NO.3昭和64年 剧照 NO.4昭和64年 剧照 NO.5昭和64年 剧照 NO.6昭和64年 剧照 NO.13昭和64年 剧照 NO.14昭和64年 剧照 NO.15昭和64年 剧照 NO.16昭和64年 剧照 NO.17昭和64年 剧照 NO.18昭和64年 剧照 NO.19昭和64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昭和64年日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D县县警三上义信(皮埃尔泷 饰)现在警务部秘书课广报室担任新闻发言人,他的女儿(入山杏奈 饰)总认为自己容貌丑陋,最终下落不明,该事件令三上及其妻子美那子(木村佳乃 饰)痛苦不已。不久前D县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三上被高层命令封锁肇事者的姓名,从而令媒体记者大为光火,争吵 不断。本就为工作和生活搞得焦头烂额的他,突然又被警视厅长官命令调查在昭和64年(1989)发生的一起悬而未决的少女绑架杀人事件。曾经也是办案人员之一的三上重新走访受害家属以及当年的同侪。一系列事件背后的真相昭然若揭……   本片根据横山秀夫的原作改编。和全世界一起爱你我的间谍前男友 (国语版)小木人4北极远征朱迪茅山学堂战斗天使天气之子TayNew的美食约会喜剧之王1999爱没错错在朋友也爱2棒球伙伴小小迪特想要飞科丝姑娘幻想巨塔苦役列车完美的他布拉格恋人弹味中的婴孩999谁是凶手(粤语)特别难解之谜出题篇武馆粤语居酒屋新干线欢乐八仙奇妙的圣诞节营救徐九附属美丽杀之恋(普通话版)决战江南母亲的悲伤爱与性,我们的30岁我不是凶手童子功人小嘴大伟大的遗产星守之犬巨齿鲨(原声版)EDA记忆清除公司第一季善良医生马丁·盖尔归来路上的路花

 长篇影评

 1 ) 久违的观影点滴

在看完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却还没看原作的情况下,整理一下仅针对影视化的感想。


【整体节奏】
尽管做了一定的心里建设,但这部的节奏再次刷新了我的心理预期,毕竟我个人对于影视剧中日本的“警察/公安内部争斗”内容,不管在哪个片哪个版本里,大都是一种想要略过的状态,但之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没有去略过,是因为忽然发觉,这种“想要略过繁冗直追主线要点”的心情,可能也正是主角的心情——想要略过,但无法逃脱——一种无意识的映射和轻微的重叠。

真相揭示环节所落的位置,常规而言的确太靠后(很久以前看《半自白》,虽然现在记不清具体情节,但也留下有些相似的布局印象)。如果说是原作者蓄积了大量“意力”,那么在和文字时间感受方式完全不同的影片中如何顺利传递和还原,想想也是蛮大的挑战,毕竟作者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多少有点好奇他在这个改编过程中的想法。

那么说到结尾,电视剧版的结尾对我来说是恰到好处的,电影版的记忆点则是新结尾中被稍微强调的“惩罚”,但那结尾中过多的台词描述一下子减弱了本来就稍弱于电视剧版的“现实感”,或说“纪实感”,也许初衷是想要来一个醍醐灌顶,但却打破了原本慢慢收拢起来的圆融之气。


【剧情细节】
也没有必要重新梳理了,只说一个地方。

打无声电话这条线,属于“最简单的东西最难刻画”。在一个脉络如此层叠的框架里,要把一个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的做法的内在力量表现出来,在为之添加的“佐料”时,难度不比描绘一个精巧的诡计低,对演员在这一块表现力的考验也更大,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看到什么”,更是以“小”见大的“意识到什么”,而最好的佐料就是“时间”。
如果无视这一点,只认为所有其他的佐料“应该”在一开始一下子到达该到达的地方、发挥最“合理”的作用,那便不是这样一部关于“人”的作品。


【选角配置】
电影版的卡司配置无疑很强大,只是警察(包括记者)这块重要角色太多“热门主角脸”,于是一种谜之“并驾齐驱”的感觉伴随了我很久。
电视剧版则偏重一种选角的层次感,都是熟脸,却融合度非常高。

主角方面,之前觉得佐藤浩市高层官僚感有些重,看到后篇这种感觉倒是弱了一些,相较剧版的三上而言,这个三上的“苦”可能表现得更外放更适合大银幕吧,大概是“沉重”与“凝重”的区别。

至于坂口健太郎这个戏份……换成别人有差吗?


【音画效果】
音画基调各有千秋。
剧版的细节更为犀利,在皮埃尔泷镇住全场的昭和气质下,做一些偏现代的设计、以及加入大友良英的配乐,都是游刃有余别有格调;
而影版的色彩更为浓郁复古,在细腻的配乐下不偏不倚地散发着三丁目夕阳的光(吉冈秀隆式微笑)。


【其他】
关于“松本清张接班人”这个说法,个人以为,二者性格“情结”不同,这个介绍词可能还是会让初步接触他作品的读者,对这位个人特色非常强烈的作家带有一些错位的期待和笼统的判断。

 2 ) 普通人的故事:控诉还是反思?

自己并没有看过电视剧而是直接看了电影,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前篇将故事展开,从普通人的遭遇延伸到警察内部的腐败与争斗,似乎给人一种推向高潮的感觉,但我个人觉得上篇最重要的并不在此。在我看来,高潮部分是强烈突出了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额不幸却无人关心,而警察还在拼命掩盖自己的失误。简而言之,上篇给人一种故事被“写大” 的感觉。而下篇就有一种被“写小”的感觉。 可能会有人觉得后篇是在拖拉剧情,偏离重点,甚至是强心催泪。电影院里,一些本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纠葛的对白,竟然有很动人听了之后发出了笑声。当然,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我觉得对后篇的理解可能争议会比较大,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对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来讲,按照一般的逻辑,沿着上篇的故事发展,我一开始想着故事的结局可能无外乎是真相大白,进而牵扯到警察的腐败,当事人赎罪忏悔等等,但事实上是我想错了。这个故事在下篇的发展与上篇的铺垫相比要“小”很多,一直围绕着当年的受害者、参与调查的警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设局抓住当年的真凶,本来以为会成为讲述中的上层斗争的“大”的内容成为了次要内容(可以认为是完全让位)。电影这样讲述故事我觉得应该是与上篇的核心主题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即我在上文所写的,这部电影中的最大的对比是“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的不幸却无人关心”,“小人物”的遭遇往往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部没有讲述太多的警察内部的争斗,重点展现的是受害者,男主为代表的希望能后真相大白的部分警察的努力,也就是回归到上篇所讲述的主题,即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这一事件本身:受害者的遭遇和为抓住真凶的不断努力。套用一句话,那就是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为什么天皇的去世引人注意,普通人的遭遇却被遗忘。更讽刺的是,14年后这个事件被再次提起,竟是东京本部为了加大对群马县警局的控制而提起的由头。上层与下层的对比更为明显,从这方面看,似乎是一种控诉。 回到剧情中来,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理解下篇的“转向”是更合理的?电影中的一些支线剧情可以作为旁证: 1、男主一开始觉得科员对去世老人的调查不重要,后来发生转变 2、与记者俱乐部的交涉中,告诉记者老人的故事 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展现了两个重要的点: 1、男主希望昭和64年的事件真相大白的动机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更多的是警察的责任,后来,与受害者的交往,反思自己与女人的关系,幸田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揭发之中等等,许多事情让男主更多以被害家庭的立场,以一位父亲的立场,来理解为什么要揭开真相,抓住真凶。男主妻子说他认为他善于以别人的立场思考,女儿讨厌只把自己视为警察的父亲等等,也让我更进一步理解男主对身边事情的态度的改变。也许最后男主说他对群马警局的感情也是其自身感悟的流露吧。 2、媒体长期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关心,而忽视普通人的遭遇。昭和64年关注天皇和改元,平成14年的交通肇事关注肇事者的高层背景,两起事件的受害者看似却无关紧要。商业导向的媒体的报道倾向也或多或少表现了社会大众关注精英而忽视普通民众、身边小事的状态。 总而言之,电影中对受害者、警察、媒体以及背后的社会大众形象的塑造视为整部片子的核心紧密联系的。上面我说到,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对比似乎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但更对的其实是一种反思。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官本位的,上层精英本位社会必然为多元社会所取代,但最难转变的并非是这种看得见的社会特征,而是看不见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脑海中的定式思维,即我们不善于关注和关心普通人的遭遇和故事。 瞎联想一下,我们很多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事件,以学术研究为例,即使是抱有一种揭发不公与黑暗的心态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是一个个“没有情节的悲剧”。即使研究者不带价值判断,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过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伤感迷茫,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会幻想出现救世主,或者是回到某一个时代。当然问题很复杂,也应该是没有答案的。但我想,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家对自己,对普通人的关注的缺乏。 举个例子,就事论事,媒体关注官员的腐败等等,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淡漠,因为这类新闻太多的,希望传播的某些信号其实力度是很有限的。为什么会这样?用大白话讲,那叫“事情没落到我头上,爱谁谁。”换句话说,叫缺乏危机感。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依靠群众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呢?类似这部影片所反应的这样也许可以,即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比如谁谁草菅人命,搜刮钱财,媒体,有关部门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无辜群众是如何被迫卷入其中,平静生活是如何被打破的。这一方面也是对每一个人,对事情真相的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能更多地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套用一句话:“提升参与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跟以前做语文阅读一样的,大多是我的臆测。但毕竟是蛮喜欢的,在此跟大家分享。 如果说的不好,请不要太直接喷我,毕竟我很脆弱(本人电影白痴,演技、镜头处理什么的无知)~

 3 ) 《64》原著、电视剧及电影的不完全对比

横山秀夫的小说《64》,基本情节和评论,见之前的书评://book.douban.com/review/7886124/

昨晚看了电影,趁还没有完全忘记,对比一下原著、2015年改编版五集电视剧和此次上下篇两部电影的各自特点。

1. 电视剧剧情与原著基本没有变化,但电影下篇对结局进行了重大创作,与原著无关。
电影上篇cover了电视剧1—3集的剧情,从三上夫妇“认尸”开始,交代了三上身为广报官的职责与困顿,刑事部和警务部、地方和东京的矛盾,到“64模仿案”发生为止,叙述角度上几乎以原著为蓝本,非常好看。下篇后四十分钟几乎都是原创剧情,重点表现原著中没有写到的部分:逮捕了原64犯人之后,警察能否及如何将其定罪。这部分电影编剧发挥得十分尽兴,因为猜不明结局的走向,演员又很用力,观影的时候让我难得紧张了半天。我不知道原著作者横山秀夫对这里的“续写”如何评价,至于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它依然延续了原著的“抑郁”基调:警察无能且腐败,三上的努力及刑警本能,以及,受害者的执念——一遍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听到那个声音为止。这样的压抑,是我紧张感的来源,和原著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和电视剧里都没有明言D县位置,仍以虚言实,但电影倒是大大方方地把故事安在了群马县。这一改变,估计是想让异常重要的“D县,58万户,182万人”这一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观众更加有概念吧。
<图片3>

2. 电影卡司虽大,但在主角的选择上,电视版似乎更胜一筹。
主要是在男主角三上义信的选角上,原著对三上的外貌有过直接的描写,特别是和其夫人作为“D县警花”相较,真是其貌不扬。这也是三上和女儿之所以有矛盾的外在原因——“我要整容!我为什么要长得像你,这么丑!”电视剧的三上夫妇是有皮埃尔泷和木村佳乃饰演的,对比电影版的佐藤浩市和夏川结衣,对比显著多了。
<图片1>
<图片2>

在人物塑造方面,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颇有戏份的D县警务部“地下人事部长”的二渡,在电影中几乎等于二向箔,没有实质上的作用。而因为是人气偶像的关系,绫野刚饰演的广报室股长诹访和瑛太饰演的《东洋新闻》的记者秋川戏份都很多。这两个角色在电视剧里大概也是“偶像”来演的,一个是新井浩文,一个是永山绚斗,瑛太的弟弟。兄弟俩都参演了同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还饰演同一角色,难免会被拿来比较一番。我个人虽然很赞赏瑛太在其他作品中的演技,但在这两部电影里,给他的空间似乎并不多。再加上电视剧在先,弟弟表现的也很不错,这一场比试,瑛太不能算赢。而且,电视剧里秋川这一角色的一句台词,原著中也出现的,不知何故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在三上向记者俱乐部的记者报告孕妇开车撞死老人案的情况时,公布完孕妇和死者的姓名后,三上接着把广报室主任藏前搜集来的关于死者(铭川次亮)的信息,以期唤醒记者们的新闻初衷。记者们的确被打动,也接受了三上,但记者俱乐部的代表秋川说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词:
“还有,这个还给你。”
秋川把两张钉在一起的纸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原来是铭川次亮的身份调查。当他离开记者室的时候,把这两张纸连同声明用纸都一起贴在白板上了。
“我们什么都没看见,也没什么都没听到——这原本就是我们的工作。”
<图片4>

3. 关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点联想。
电影的“续写”,在原著三对父女关系——雨宫和被害的女儿、三上和出走的女儿,犯人目崎和“被绑架”的大女儿——之外,电影又分别上了一重这三位父亲和目崎小女儿之间的“父女”关系。未免剧透,在此不便明言。
这三位父亲都有失去女儿的经历,都完全明白且懂得那种痛苦:
“你们到底明不明白?女儿不在身边的时间有多么难熬!用这双手……牢牢地抱紧她。你们连这点也不明白吗?连这种同理心都没有的人可以当警察吗?”
只可惜,故事里的父亲和女儿都没有得到幸福。所以,我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4 ) 难道现在日本推理电影只有社会派了?

整部剧没有侦探,所有警察都是一脸茫然。到最后也是仅仅凶手自己说出来了,没有任何的实质证据。

对于前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失败的调查,没有推理; 对于后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没有推理,最后凶手自己承认了,没有证据。

本剧硬伤:
1。受害者父亲完全靠14年之前的声音记忆打电话来找罪犯,在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把电话放到电话簿上的时代,碰运气找到了凶手?这是推理么?况且这个现实中失败率很高且无法作为上庭证据。
2。一个警察局花了14年来隐瞒录音机故障的错误有意义么?每个人都像知道点什么,甚至还有个当事人把自己关了14年禁闭来忏悔,完全是神经病啊,有14年时间忏悔不如跳出来曝光事件对吧?而且知情人不是为了职务隐瞒,就是为了良心隐忍,这个完全是神经病操作,还有个有良心的警察辞职不干换了3个工作,你要是这么有良知直接找媒体曝光啊。剧中媒体是完全不会被警方控制的,想要真相的知情人随时有机会利用媒体翻出警方的失职。
3。就算警方有失误,但这个失误并不是直接导致绑匪撕票的原因,该处分的处分完了继续积极调查啊,就此为了隐瞒案件也不怎么查了,这不是有病么。
4。主角从头到位就在纠结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听领导的安排呢?听了就昧良心,不听又没工作。所以全程主角没有任何作用,除了内疚和纠结在要不要编制。
5。对于案件本身没有任何直接铁证,完全是等运气,无推理,这是本剧最大问题。

 5 ) 昭和64的刑警

今天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昭和64年的上部和下部。只是说的我感受,抛砖引玉。

本人是喜欢横山秀夫的,但是没有看过这本《昭和64》 的原著。

看上部的时候感觉这上部拍的又臭又长,难看到不行,铺垫了半天都是隔靴搔痒,当时都在考虑要是还是这个水平下部我到底看不看了。但是我最后思考了一下,感觉看剧不能看一半嘛。

但是看了大概一小半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了看小说时候对横山秀夫笔下刑警的那种硬汉的温柔,搜查一课的那种骄傲和暗底下和二科相互擦屁股的温柔,甚至包括记者们对宣传一课的温柔。喜欢横山秀夫笔下的刑警一定也会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人物。所以,且不说故事如何,人物已经足够还原了,很满意。

然后找到一个很有趣的镜头,可以说是略微穿帮吧。

1:37:15秒左右目崎刚刚落水,第一个特写镜头,他的左手是背在后面的:



1:37:20秒第一个全景镜头,目崎的左手拿到前面了:



1:37:23秒这个视角的镜头也是左手在前面:



1:37:28秒第二次给目崎的这个镜头,他的左手又放到后面了:



然后我自己在床上模拟了一下这个动作,感觉除了手有意识的摩擦摩擦,不然一般不会去做这个动作,会很不自然~~

好鸡肋的发现。

 6 ) 和韩国电影《那家伙的声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6日本悬疑片《昭和64年 后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3。

前篇铺垫,后篇侦破,因此后篇要比前篇好看很多,前篇过于剧情化,后篇才展开侦破脉络。

故事很有日本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味道,不是简单的犯罪侦破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影片并未在凶犯的犯罪动机上着墨过多,更多的是体现凶犯以外的角色们如何在时过境迁14年后寻获陈年罪案的凶犯。

由于时间跨度14年,所以影片有些难以服人的硬伤,比如说,有人模拟14年前的路线犯案,但14年前的地点在14年后全都在,这未免缺乏真实性,要知道14年来会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再举例,影片结尾时找到了14年前的那辆车,难道这个地方14年前后一直原封未动吗,那辆车14年来没人动过吗,光是被人拿去卖废铜烂铁的可能性就很大,怎么可能14年来还在原位呢?

老父亲凭借对罪犯声音的记忆寻获凶犯,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韩国犯罪片《那家伙的声音》,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是侦破陈年旧案,二是警局内部斗争,凸显男主在警局内部斗争的泥沼中中把持正直、坚持正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职业品格。

前篇在片尾有后篇简介,后篇在开头有前情提要,前呼后应,这使得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视剧一样。

影片有一处硬伤,就是片尾男主与凶犯搏斗时,凶犯其实根本没有可以搏斗几个回合的机会,因为男主是刑警出身,制服罪犯轻而易举,根本不存在和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招的机会。这种硬伤在其他电影中也见过,当然,如果警察一招制敌,电影就看着没啥意思了,电影是要有戏剧性的,不能太写实。

 短评

最悲怆的推理,对于64绑架案的父亲来说。

6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力荐

人物情绪,用太多低级的闪回镜头来表达;大咖云集,但表演太扁平,张力完全不够;案件高潮过早曝露,续写的缓解警民关系的结局是狗尾续貂。说实话,电影上下篇也就比五集剧版压缩了不到一个小时,真没有拍摄的必要,日剧光是片头就能秒杀之。

7分钟前
  • 吴松张
  • 较差

加戏累赘。

11分钟前
  • 淹然
  • 还行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13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从重现64案结束以后就变得很无聊了,后面30分钟左右有种硬凑加上去的感觉~

16分钟前
  • Ying_0111
  • 推荐

后半段哭成狗。相比前篇,后篇一层层揭开谜底的时候,真的太揪心了。这个世界的恶,总是善良的人被惩罚。

18分钟前
  • 小柚子×旅行家
  • 力荐

后篇当然也看过啦

23分钟前
  • Miss1708
  • 力荐

没看过横山秀夫的任何小说,但是从电影里却感受到了当年松本清张的味道,两部电影四个小时下来展现了两个时代背景的下的体制悲剧,正义人士的难以作为,警方和媒体之间的博弈,就是因为有些事情你知道是对的却做不了才是最悲哀的吧。好的改编电影让人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再翻一遍原著,反正本片是做到了

2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siff连映,除了犯罪,更多涉及到警局的腐败,中年危机职场和家庭之间平衡的关系。一切前面的铺垫在最后昭然若揭,全篇不是激昂的结束,而是life gose on....3.5

28分钟前
  • cœur
  • 推荐

瞎鸡巴改。

33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很差

#SIFF#第十三部。尴尬啊,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主义了,最后还强煽。日本电影这样结尾不应该啊。前篇铺垫的倒是不错,略显可惜了。洼田小哥的妆谁给画的啊,让小哥连哭都得绷着,演戏都没法演。

38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佐藤浩市和三浦友和同框就很让人振奋了

42分钟前
  • shawnj
  • 还行

接不到的电话,终于放下的树枝。延续了一下官僚压迫和城乡矛盾,但马上转到伦常破案复仇了。两次引蛇出洞政治不太正确啊,好惨好无奈,最后却也算解脱

43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拍得很细,但是需要一些警察组织和记者俱乐部的背景知识,如果没看过社会派或者警察小说会不太明白,能听到很多观众的议论,大牌云集,镜头一晃而过的熟脸太多,不是单纯的推理悬疑,所以略水土不服

44分钟前
  • 二力
  • 还行

记者们为什么不自己出去调查呢?都等着警察报,再凶也是被动啊。

46分钟前
  • roja
  • 推荐

后半部分发力,精彩看点:1、年轻发言官对记者,即佐藤的救场;2、昭和64年失踪女孩父亲按照电话簿一遍遍试出真凶;3、善良警察导演的一场假绑架案;4、警室部长为了自保不顾真相,不顾受害人家属的心情太卑鄙。PS:柄本佑演的小发言官好可爱。

49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修改不反对,但现在这个结局确实有点别扭。原作通过三上的视角展示了<64>事件深不见底的“黑暗”,不仅是事件本身,从个人到团体,再到整个社会都被这股"黑暗"笼罩着。所以最后<64>事件真相大白后的那道“光”或许是最美好的,而不是现在这个结局所展示出的三上个人英雄主义,正义感变得只剩违和感了

50分钟前
  • xxhhcc
  • 较差

后篇扳回一局。以父爱复仇父爱,毅力感人。

54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复仇戏码很刺激,谜底类似圣女的救济有种典型的日式执念。如果杀人的是我这种姓ZHU的十五年都找不到吧……#SIFF2016# 18 June @ 上海影城

55分钟前
  • Wendy Zhu
  • 推荐

8.7/10

59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