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当警察的姐夫照顾
一个妈妈要接他去美国
两家人都把对面的小孩当成不三不四
所有的路都被激昂如大河却又枯败如煤灰似的野狗青春冲动毁掉了。看见开枪的时候在笑 看见流血的时候呆若木鸡。
动物凶猛里面说的 不要惹十六七岁的男孩 因为他们真敢动手。
十六七岁 神憎鬼厌
十六七岁 正当时
十六七岁 一不小心就永远定格
昨天夜里网上冲浪时,我看到了《马男波杰克》中的一句话:我认识到,人们不会因为想要改变而改变,他们改变都是因为走投无路。作为一个学习者,我开始思考人会为别人改变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剧作中的人物是主动改变的还是被动改变的?看完这部和《活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的电影《少年吔,安啦!》,我想我的心中有了答案。在许多拥有宏大叙事的电影作品中,主人公往往作为无法对抗宿命的时代尘埃的形象出现。在《活着》中,福贵是赌输所有家产,经历几次生死攸关的战争,才展现出他坚韧的品格和小人物的悲哀。在《少年吔,安啦!》中也是如此,城市和社会的无序是扰乱两个年轻人视线的“大雾”,他们在“大雾”中热血狂烈的“试探”,却掉下“大雾”后方的悬崖。时代造就了两个悲剧个体,逃不过的命运让人唏嘘。
虽然感觉我并无资格评价这部影片的不好之处,但我依旧觉得这部影片有一个小小的缺口。那就是影片对于女性人物的刻画过于平面化、刻板化。比如影片中高捷最后计划去救阿兜和阿国,MOLI却带着这哭腔问了两遍“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一点点?”,而这句台词在女性视角下其实是极其不合理的。更为贴切真实的女性视角下的把MOLI的台词改为“你到底有没有为你自己考虑过一点点”更为贴切真实。再如影片最后的小琪,在目睹杀人场景后躲在浴缸哭泣,在阿兜反复多次的询问阿国之后依旧呆若木鸡,除了发抖毫无反应。前者把女性刻板的习以为常的贯之以自私为己的形象,后者则刻板的把女性刻画为胆小、遇事就发抖哭泣毫无用处的人。我并非否认影片中角色刻画的合理性,而是略认为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有些男性视角下的刻板。这或许是因为在成片之时,剧组中少有女性创作者的原因,亦或许是因为90时代的思维限制。总而言之,希望以后可以看见越来越多的女性电影人的女性视角创作!
可能台湾一直有中华文化情结,人走茶凉从少年嘴里意味深长变成船过水无痕,少年比老叟还稳如泰山,反而里面的老头们要不滋哇乱叫要不哭哭闹闹,少年一直都很安啦,结果还给安息啦,这种阴阳互换的表达有点怪。台词比较碎,受小津安二郎影响画面非常考究,罗大佑是全片唯一高潮。实在写不够140字。实在写不够140字。实在写不够140字。实在写不够140字。
阿国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生时嚣张如烟火,死时可怜如野狗。
他甚至可能致死都没有思考过,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他甚至都不觉的自己有什么错。
自己只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自己只是嫉恶如仇
自己只是不想随随便便被欺负,被嘲笑
这个故事里,没有对错
有的只是在时代迷雾中
走丢的人
看的仍然唏嘘不已,又无可奈何
在时代的大雾中,个人的选择极其有限
阿国的姐夫说,阿兜他们是不三不四的人。
阿兜的家人说,阿国他们是不三不四的人。
其实都是时代的可怜人,苦命人,而已。
大银幕重看,三星改五星。当年下载的版本实在太糙了,修复版真是画质感人,色彩音效都太棒。粗粝生猛的台湾往事,少年人有自己的路要走,这条路只有混流氓,只有死在街头。宿命与无奈,果决与残酷,堪比马丁斯科塞斯。配乐一流,刘元的梦桃花实在太迷人了,台湾电影中最爱的两张原声之一,唯一的遗憾是专辑没收林强和罗大佑的《大家免着惊》。因为最近收了黑胶,每天洗澡的时候都在听,以至于看电影的时候很难忍住不跟着唱出来。谁人知影日子是什么,将来是欲去佗位。
真好看,少年义气与遗憾。大银幕看台湾黑帮片,这是上海放不了而北京能做也应该做的那类放映。惊喜是唱《皇后大道东》的罗大佑。更伤感的是戏里幸存的谭志刚戏外却早早离开了,那些伤感念白回忆兄弟的台词仿佛读给自己。#12thBJIFF@深影国际影城
“雨很大,像天在哭,雨一直下,像我的悲哀,好朋友要走了,留下我一个人。”两位主角,谭志刚在拍摄完后不久便在车祸中丧生,而颜正国,后来也因为各种罪名入狱,少年吔,安啦!罗大佑和林强太帅。
啊 一股子令人怀念的台湾新浪潮味 虽然故事还是那样的青春残酷物语但看完感觉就是非常放松 可能属于是舒适区内的电影
1. 几处场面调度处理的很牛逼,比如开场的枪杀,KTV干架;2. 侯孝贤和陈国富保证了好故事;3. 《牯岭街》里的“小马”谭至刚演完本片后两年死于车祸,不到20岁;4. 高捷复仇那段,台上唱《皇后大道东》的是罗大佑和林强,爆吊;5. 伍佰演唱的《少年吔,安啦!》超有feel。
没有未来的少年,看不见希望,回不到曾经。若无目的前行,他们又将去往何处。原生家庭的残缺,令他们的生存现状,陷入一种狂热的无序性:野蛮生长。典型台湾新电影运动作品。侯孝贤监制,很像《南国,再见南国》。触法不良少年的街溜子生活。因意外持枪,他们获得某种曾生活过的底层所不具备的底气,也可以视为一种权力象征。当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开始了肆无忌惮地闹事挑衅。这种冲撞的转变感,蛮强烈。他们变得暴力,始于黑社会回乡亲属的带动。内外的复仇内核,成为黑社会交火的逻辑情绪根基。影片以大量长镜头、摇臂,来完成叙事画面的建构。更接近于一幅特定年代台湾基层社会的浮世绘,毛细血管里充满了偾张的血液。影片结尾,无法掌控情绪的少年,最终倒瘫于河边,落寞地死去,为影片最后一笔“压抑”做了结尾。全程的紧张、窒息感,达到顶点。
X 厦门,鹭江宾馆,哈哈哈哈哈哈
被出生,像条狗,被丢弃,像条狗,被操纵,像条狗,被忘却,像条狗。仗着子弹和烟雾挺直着腰板,却舍弃不了电话亭里的找零硬币。风车呼啦啦转动,霓虹闪烁模糊成少年再也看不清的光斑。十七岁,我参加了我的葬礼。
台湾残酷青春物语,与《艋舺》比起来,该片要接地气得多。香港有个徐小明,台湾也有一个,一个擅长动作片,一个专情青春片,一个成了影视大亨,一个转而当了制片。
民国和抗战时期,打仗前指挥官给前线士兵写信,都是以弟自居,称底层士兵为兄,因对方为自己卖命。高捷婚宴射杀阿文,让手下阿标打掩护,阿标为高卖命,高只需给阿标点一支烟,互相便认可了信任产生的某种超越当下的高贵。婚宴枪击表达出一种恍惚感,开枪前是一组小景别侧逆光,开枪时是大景别顺光。高捷走时说一句“抱歉”,不是耍帅,是恍惚与害怕,众目睽睽下不知道说什么。旅店戏拍阿兜吃米粉,前景后景都有人不断靠近,无明确戏剧意义的动作和调度上的不断暗示,让人由未知产生对暴力的联想最后一个镜头真好,清晨的湖边,一个极干净的地方有个被枪杀的少年,有神性。像《动物凶猛》里描述小混蛋的死:“小混蛋三个月后被人拿刀扎死了,在他死前我们又见了一面,我握了他的手,很柔软,像女人的。” ——顽劣的孩子死了 但他最终是个孩子
【北京电影节展映】30周年TFAI4K修复版。想起同在90年代初的《牯岭街》《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片,都是表现不同世代地域的少年在青春期阶段的叛逆躁动,受社会和大人影响,有模学样地想成为大人的冲动。少年吔即使吸食了安非他命也无法“安啦”,沉浸在枪支毒品的暴力快感中发泄无名之火,也注定会不可逆转地一步步坠入深渊,迎来令人唏嘘的悲剧宿命。颜正国一看即是本色出演,那股血气方刚的疯劲冲劲无法克制地喷薄而出。谭至刚的气质和经历也与角色相符。影帝陈松勇和高捷的演出极为出彩,戏份不多的小角色也是由太保、雷鸣这样的实力戏骨演绎。从VHS录像带画质跃升到4K的修复效果极佳,勾起我很多台湾回忆。尤其是那些构思精致的长镜头,在大银幕上极为清晰鲜活。配以林强伍佰罗大佑演绎的原声配乐,时代感呼之欲出。至今仍为经典佳作。
#12th BJIFF# 4K修复版。映前视频里徐小明说要感谢侯孝贤导演以及台湾新电影的很多人,影片中也是看到侯孝贤御用班底悉数客串,陈松勇、李天禄、游安顺、陈淑芳,主演之一则是曾出演《牯岭街》的谭志刚,最惊喜的是林强和罗大佑客串演唱《皇后大道东》。少年的台湾往事,青春的狂妄伴随着那些留不住的,在血泊中逝去。
#2022金馬奇幻影展# 3.5 榮幸看到修復版的世界首映,原聲帶太優秀以至於全片最搶戲鏡頭是林強跟羅大佑的特別演出,太純正的台灣黑幫電影,音質跟顆粒感真的太棒,依然看到很多影圈熟悉的大人物:陳松勇、李天祿、游安順、高捷,但裡面的人被問話都死不開口,西咧靠北膩😍😍😍🔪(勇伯口吻)
Pub里的林强和罗大佑,皇后大道东,少年非道天涯路,关于台南黑帮的命题,作为编剧的侯孝贤和陈国富随后延伸出各自的《再见南国》和《只要为你活一天》,电影很文艺,都不像徐小明拍的。
#12thBJIFF . 一把枪抚平了少年的不安也助长了少年的疯狂。眼看他一步步走向深渊,只剩无尽唏嘘。音乐真好听。(已经在台湾电影里学到大量闽南语脏话。)
安啦,通常都是兄弟之间互相安慰的话语,好让对方不再担心即将发生的事情,但基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该不安的还是会不安,该躁动的还是会躁动,那是无所事事的少年内心深处的怒火与忧伤。少年亲眼目睹大人之间互相欺骗,互相背叛,互相抛弃,不甘心就这样被人呼来唤去,迫切渴望打破现状,盲目相信刀光与枪火是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然而他们并不明白,在江湖这个残酷的赌局中,他们唯一的筹码只有生命,最终如同野狗一样悄无声息的死在路旁。少年不断游走在台球厅、KTV、宾馆、无人荒野,因为早已经无家可归。前几场枪杀戏都是突然发难,阴影中爆裂闪现的火光,随即消失于夜景街头,凶猛血腥,让人心生恐惧。直到最后一幕阿国手握着漆黑冰冷的枪管,鲜血染红了白色浴袍,像个还没登场便死去的英雄。原来那些叫嚣背后的柔软,都藏在少年的日记里。
终于修复了。当伍佰的贝斯声响起,激动无法言表。 “父亲”们塑造着两位少年:阿国丧父,姐夫担当父亲的角色,用手铐困住他、用巴掌拍打他;阿兜的父亲没有死,但也不过尸位素餐。无法顺当进入象征界的“儿子们”,只有在失语中去冲撞新的路径。他们手握枪支,在城乡之间游走、叫嚣,宛如暴露癖,四处夸耀自己的“模拟阳具”,用暴烈的阳刚气质,宣告成人。影片英文名为Dust of Angels,指涉“天使粉”。它使人暂时力大无穷、失去痛感。枪支是少年的“天使粉”。阿国死时,仍旧挎着一支机关枪。他的枪成了他的十字架。如坠地而粉身碎骨的天国之子,他也沾满“天使的尘埃”。
4K修复版。前面20分钟拍得很棒,找到了侯孝贤的感觉,结果后面的部分泯然众人了,大失所望。
4.6 2010.06.04 中國電影資料館,話說此場高捷真身也在。
白色的少年,像白色的鸟,无枝可依。对着这个变异的社会,他们甚至还没准备好台词,就怀着过度炽热的真诚或者恨意,在街头像似英雄般无聊地死去,死得像一只野狗。一只狗靠近闻了闻,随即远远走开。我还看见太多这样的少年,有些跑得太快,跑着跑着就跑丢了;还有玩水的少年,一个猛子扎了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飙车的少年,当他们还略显稚嫩的身体在空中最后一次飞起来的时候,他们模仿飞,听见的却是风的声音……他们没有成熟,成熟就是结束。对于若许斑驳的人世,你不用责怪他们,也毋需心疼,如果不甘于浑浊,那么就努力擦亮,一瞬后的黯淡,直到完全松开,拥抱永世沉沦的黑暗。少年的骨头是不需要拾起的,本是散落在地的星星,毋需回望,毋需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