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DVD

主演: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4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2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6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6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8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9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顺和纱厂,女工素芬(白杨 饰)与妇女补习学校教员张忠良(陶金 饰)喜结连理。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素芬诞下一子。忠良为子取名抗生后不久,便加入救护队离开上海,并机智地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存下来。 一九三八年,忠良母(吴茵 饰)带素芬和抗生回到丹阳乡下。但是乡下也不太平,忠良弟忠民(高正 饰)不肯做走狗,上山打起了游击。 一九四零年,侵略者吊死了忠良父。素芬只得背子随婆回到上海,以对忠良的思念和期盼为支撑,在苦难中挣扎求生。 一九四一年,被俘后成功逃脱的忠良辗转到达重庆,困苦中只得投靠故交王丽珍(舒绣文 饰),并慢慢被堕落的物质生活所引诱,开始迷失自己。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忠良和丽珍先后回到上海,住进丽珍表姐何文艳(上官云珠 饰)家。就在忠良与文艳厮混时,走投无路的素芬歪打正着被招入文艳家帮佣……变身杀人事件消失的情人节日本版亲爱的隐居先生山间传来牛铃声初夏之恋黑猫1972惩毖录朴烈海豚兰若刺客2扯平第一季邪恶力量 第十季斗破苍穹惩戒者2013幻听2022客厅里的棺材道士出山狙击精英:幽灵射手干旱罗马寻宝侦探第二季寄养家庭第五季黑狱断肠歌2之无期徒刑大唐妖物志杀人凤凰超能敢死队2021姐姐女访客新神榜:哪吒重生警贼兄弟 粤语小女上房揭瓦你好,执行者保姆惊魂夜大猫全实录关于在短时间内的某几个人的经过你是我的命运2005换子疑云偷自行车的人困狱生死斗北洋水师海角情缘爱情万万岁秘密和夏天鲁莽时刻猛虎嗅蔷薇

 长篇影评

 1 ) 佩服素芬,但绝不会做素芬

      素芬,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认可的优秀媳妇。她的许多性格特点都让我们由心地佩服。勤劳能干,体贴丈夫,孝顺父母,爱护幼子,忍辱负重。她的美德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家人的爱护,更体现她在乱世中,仍拥有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慈之心。
   但面对丈夫的背叛,她选择了解脱!僦她个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快活的办法。可她这一举动是否真的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否有为她那一老一小的伴儿着想过!损人不利己的事,我们尚且知道不要去做!但损己不利人的,怎么僦偏偏那么不三思而后行呢?
   等了那么多年,素芬都坚持下来了!除了凸显对那个男人回来的希望,也从侧面强调了:没有那个男人,素芬也可以维持下来!况且,那个小男人也慢慢长大了。素芬的死是个悲剧,是个不应该发生的事!

 2 ) 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

虽然此片中白杨饰演素芬是主角,但我觉得演技最好,人物刻画得最生动自然的是上官云珠饰演的何文艳。电影前半段的女工素芬给人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这时的素芬,少了一分那个时代已经接受了新思想洗礼的进步女士的果敢朴实。在电影开篇素芬与张忠良谈情说爱中素芬流露出的娇羞扭捏和说话的语气在我看来更接近当时上海交际场上的柔弱的小姐。素芬这个形象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坚强与执着。总得来说,白杨的语言表演缺乏一种可以透出人物形象内心坚强的力度感,语言总给人一种软绵绵,不自然的感觉,话剧表演的痕迹有些重,一句话中能听出她在某些字上特意强调。白杨在表演上的这种缺陷可能与她与当时底层妇女的接触不够多,对人物内心的感受不深有关。素芬是糟糠之妻的典型,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勤劳能干,体贴丈夫,孝顺父母,爱护幼子,忍辱负重。她的美德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家人的爱护,更体现她在乱世中,仍拥有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慈之心。她对张忠良间拥有甜蜜的感情基础和如蜜月般的婚后生活。在她心中,丈夫永远是一个拥有伟岸身躯和高尚品德的近乎完美之人。在她们定情之夜,月亮是他们爱情的见证,离别之夜,他们再次遥望着明月。张忠良曾含情脉脉得对素芬说:我就是那颗卫星,你就是那轮明月,我永远围绕着你。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当素芬最后看到堕落变心的负心汉张忠良,她之所以没有经受得住打击,投江自尽,是因为她太看重这段感情,太信任之前的张忠良了。她与张忠良的感情是她精神的寄托,她之所以能禁受得住生活的重重磨难,正是因为心中有爱的寄托。但一旦这个早已成形的泡沫破灭之时,心中的苦水便一泻千里。
舒秀文饰演的王丽珍从头到尾给人一种聒噪的感觉,有她出场的画面,必定是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塑造这个人物比较容易,就算你留有表演的痕迹也没有关系。因为交际花本身就有作秀的成分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王丽珍就是一个“商女”。这样的女人一直都存在着。她们是社会的寄生虫,是利己主义者,一心只顾自己享乐。她们不能体会到亡国之恨,只关心与情郎间的虚情假意风花雪月,她们不关心有多少人吃糠喝稀,之在乎自己的party上是否有可口的牛排,她们体会不到战争的血腥残酷,只希望自己能安身与战火之外,她们感受不到衣不蔽体的刺骨严寒,只是担心自己慢慢的衣柜里缺了时髦的装备而不能出风头。这样的女人最在乎的永远是自己。在王丽珍身上,我最想探讨的是她对张忠良到底抱有怎样的感情。她是一个交际花,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重庆,身边应该不缺可以填补她感情空白的有些资产的公子哥,为什么会最后会选择当时一穷二白,还要靠她托关系生存的张忠良呢?我认为王丽珍对待感情有一种控制欲,她觉得自己才能是这段感情的主宰者,所以她不可能为了感情而牺牲。这一点与素芬对待她与张忠良的感情有着很大不同。王丽珍最后知道张忠良原先的妻儿还在世时,认为自己才是最悲惨最命苦的那个。她夸张的晕倒,嚎啕大哭,远不如素芬眼神中流露出的一丝哀怨更让人觉得凄楚。
同为糜烂的上流社会的女性,何文艳又与王丽珍不同。何文艳内敛,善于掩藏自己内心的情感,心思更缜密,颇有心计。她是以一个阔少妇的形象首次登场的。她拿出自己织的唯一一件抗战背心交给忠良。她织毛线背心,在乎的不是抗日战士的寒暖,而是背心的款式是否时髦。她前夫在抗战时与汪伪政权相勾结,发不义之财,抗战胜利后锒铛入狱。当她发现丈夫在外有情妇时,弃丈夫于不顾,将丈夫的财产改在自己名下。她需要张忠良替自己出面办事而接近他。他们俩的姘居关系应该是单纯的男女鱼水之欢的满足。她明白张忠良不会给自己名分,但仍想维持这段肉欲关系。当她知道张忠良的结发之妻就是素芬时,表现出的更多是嘲讽,怀着一种看热闹的态度。
影片男主人公性格的转变无疑是值得人关注的一点。张忠良的堕落让我联想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如果我们评论某个人时,说他善良或者聪明,评论另一个人时,说他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是我们总是将人这样分类。这是不正确的。人好比是河流,所有河流中的水都是一样的,到处都是同样的河水,可是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宽,水流平缓,有的地方河水清澈、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人类各种品性的萌芽,有时候表现出这一些品性,有时候表现另一些品性,常常完全不像是他自己,可是始终是他同一个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常常特别急剧,张忠良就属于这类人。他之所以发生这种可怕的变化,是因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则是因为相信自己,生活过得实在太艰难,如果相信自己,那么所有的问题就得亲自解决,解决起来往往对于追求轻松快乐的动物的我不利,甚至几乎总是相对立;相信别人,那么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一切都已解决停当,而且解决得总是不利于精神的我而有利于动物的我。不仅如此,相信自己,他总是遭到人们的谴责,相信别人,他常常受到周围的人的称赞。比如,张忠良按时上班,认真工作,忧国忧民的时候,同事们认为他这人假正经,有点不合时宜荒谬可笑。他吃喝嫖赌,花天酒地,置办时髦西服时人们巴结他,与他为伍。起初,张忠良也作过抗争,但是实在太艰难,因为相信自己的时候,凡是他认为是好事,别人都认为是坏事,相反,凡是他认为是坏事,周围所有人都认为是好事。结果,他屈服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转而相信别人。
影片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和细节意象的反复。张忠良前后改变的对比,国统区上层人浮华的生活与沦陷区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对比,张忠良的移情别恋与素芬的默默坚守的对比,素芬与王丽珍、何文艳的形象对比。在这种对比之中,更加凸显了人物形象和电影主题。这种对比又是通过各种相关联的细节来表现的。张忠良第一次去重庆公司时,在考勤表上第一个签上了自己的上班时间,鄙视了那些快中午才来,还在考勤表上签自己八点就到的人。可后来,他也成了这些人中的一员,毫无愧疚得在考勤表上写着八点到。
影片虽然反映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但其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堕落和良知的泯灭却是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事。导演高超的表现手法和拍摄技巧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3 ) 从中国伦理情节剧眼光简看《一》

       今天重看该片,仍觉得很有看头。用伦理情节剧的眼光分析下该片,也是整理下笔记,也梳理下自己想法,算没白蹭老李的课。
   1 家庭伦理情节剧模式
     建国前最卖座四部电影中,蔡楚生的占其三,分别是《都会的早晨》《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另外的第四部也是老蔡师傅郑正秋的《姊妹花》。这师徒俩称霸银幕的秘诀即在于立足于本土最广大观众的观影口味,创造出了最煽情的中国电影,这是最成功的票房保证。
今天再看《一江春水将东流》,还是会被打动,其核心元素即是东方传统的延续——人伦情感的魅力。中国电影传统的形式就是以家庭人伦悲欢离合的故事来透视社会人生。和蔡楚生同时代的桑弧亦是如此,二人的差异即在于方向的不同——蔡是用人物经历透视整个时代,而桑却是受传统戏剧、好莱坞电影影响,深入展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相比蔡更精英化,是“市民文艺片”的典型。
高中时看过点新版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它也是致力于大时代下单个人物心态、情感的变化,老电影中用张忠良这个有为青年理想的陨灭过程揭示国家、时代弊病,用素芬一家的颠簸展现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的重点不再,而将重点移向了个体情感、心理的纠葛。不论优劣,观众群体就已经缩小了。
可惜的是,这一对师徒开创的中国化伦理剧模式,到现在却无接棒之人。
 2 伦理情节剧与民族电影类型——发展脉络:
      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到谢晋,对应的经典作品从《姊妹花》(1933)到《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再到《天云山传奇》(1980),是中国大陆主流电影的发展脉络。(指最好地把握了新旧关系,并非艺术电影发展)
a 20世纪20年代 郑正秋:家庭/伦理情节剧,目的:娱乐+载道;
b 30~40年代 蔡楚生 社会/伦理剧,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戏剧性的日常故事,目的:批判为主
c 50~80年代 谢晋 政治/伦理,政治反思+传统道德的重置。
留下更多争议的是谢晋。他对政治运动的历史评判——用好人、坏人将政治简单化,政治伦理为皮,道德伦理才是实,把复杂的政治、历史现实简化为伦理情感的善恶斗争。谢晋模式曾遭到以朱大可为主的重火力批判,今天看来,他的作品确实避重就轻,不能正视纷繁的政治现实;然而对一个深处恶劣环境下的电影导演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聪明的办法,这在崔卫平老师的《我们时代的叙事》中有精到的论述。
3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成就
a 细节的挖掘
     今天重看《一》,依然觉得它好看,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其细节的扎实。比如家里漏雨,奶奶抱着抗儿蜷缩在半边阳台盼天明;张忠良在重庆慢慢堕落的过程,如从早起签到到逐渐“泯然众人”等细节。这和蔡楚生创作态度的严谨密不可分。蔡自知无沦陷区生活经验,便挨家挨户走访贫民区人家以积累素材。谁知踏破铁鞋无觅处,祖孙阳台盼天明的细节便是“民国第一老太”吴茵提供的。
 b 中国神韵——意境的捕捉
    最经典的便是片中出现的n次望月场景。这可谓是蔡楚生的电影名片了,从其处女作《南国之春》中就有出现。此外,单个场景段落上也追求诗词意境。不论片头的由黄浦江中景引入上海的大环境,还是上下片似章回小说似的衔接都很有意味。
 C 传统表现的丰富化——戏剧结构的严谨缜密
 (1)顺时性的结构方式——情节明朗,矛盾集中,有助于观众入戏。纵观全片,偶尔出现的闪回镜头也都是在观众了解情节过程的基础上回放重复画面,只能渲染气氛,不会引起观众疑惑。这完全迎合了中国特别是30、40年代观众对电影时空的观影习惯。
  (2)层层铺垫的戏剧高潮安排
人物与故事的纠葛大体上采用从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铺垫方式,逐步累加矛盾,推向情节高潮。
开头,片中主要人物都出现在上海,几个简单镜头就将女工素芬、夜校教师张忠良的生活环境、大致性格交代清楚。救亡运动将他们联系起来,两个反面人物——王丽珍、何文艳也有简单而传神的表现。如王丽珍在晚会上跳舞——娇气、虚荣;何文艳向前线战士捐背心,却只捐一件编织精美到夸张的,足见其虚荣、掂不清。而后抗战爆发,四人分开,奔向不同命运,慢慢张与王、何际会在一起。最后,高潮到来,四人相撞与狭小的何府舞厅,矛盾全面爆发,紧张的气息到此一触即燃。
( 3)多条线索的相互比照
    三条线索:张忠良、素芬、忠民。此条被写进教材,被人熟知。但我觉得将忠民另作一条稍嫌迁就,忠民极少的几次出现都是伴随着素芬的活动,如在乡下的秘密抗战、寄给母亲结婚照告知现状。忠民的活动全是虚写,虚实结合,倒取得了含蓄效果。
d 人物形象的鲜明化——现实主义的典型化: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化;
典型细节的处理对人物的衬托化。
    此条算是中国优秀伦理剧的共性,算是学习了巴尔扎克的经验。
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处:
(1)张忠良在重庆庞茂公公司的转变,用张的眼睛代替摄像机,捕捉职员们的各色形貌,推移到处,有沉醉麻将,有耽于娱乐画报,有看情色小说打发时日……
张与王丽珍结合之后,用庞茂公空运龙虾、螃蟹,张教众人吃螃蟹的情节表现这个群体的无心抗战、享乐无度,同时表现张的一步步沦陷。
(2)素芬在乡下难民营里的工作,展示的是与张全然相反的生活环境,从小孩到老人莫不惹人同情怜爱。
(3)抗战结束后,忠良返沪,大发接收财。以何文艳公馆为大本营,虚写战中温经理的汉奸行径,战后大发接收财的各色人等。上至庞茂公下至公馆管家皆是冷酷重利,色厉内荏。

     最后说说这些亲爱的演员们。白杨演得太紧了点,可能是太多话剧表演经历的缘故,舞台腔有点重,直到最后投江一段才放开了。相比之下倒是戏份不多的上官云珠更出彩,虽是小三专业户,但比《太太万岁》里的更有心计更会处事手腕,还时不时流露出一种我见犹怜之凄楚;舒绣文是三女主里长得最霸气最不好看的,很凶悍很给力。演抗生的小演员太让人爱了。陶金把张忠良的转变演得挺够味,就是身形有些肥大,前边怎么看也缺点有为知识青年的韵味。庞公身边那些个配角一个个或油头粉面或形貌猥琐也挺出彩。
     相比桑弧的《太太万岁》,我还是更喜欢《一》,因为它充盈的细节,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心态的转变之生动真实庞茂公。一个充满理想斗志的青年逐渐沦落为行尸走肉,这在今天的现实中,亦是每天上演的故事。




 4 ) 《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分析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1947年上映的影片,分为上下两集——“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原片全长7个小时,1956年剪成上下两集,共192分钟。

本片讲述了爱国青年张忠良与素芬结婚生子后不久随救护队前往汉口结果被俘,又去重庆报名考学无果,投奔上海旧识王丽珍,在其干爹公司工作,逐渐腐化堕落,抗战胜利后先于王丽珍回到上海,与其表姐何文艳暗通款曲。而妻子素芬,在8年内扶老携幼,苦盼丈夫不归,被生活所迫到何家做工,撞见丈夫,张母和儿子也随素芬去确认,结果却遭到张忠良的抛弃和王丽珍的侮辱,素芬绝望,投江自杀的故事。

本片的视听语言信息表达非常高效,开篇只用18分钟就将中忠良与素芬从恋爱到结婚生子的过程全部表现出来。以“我妈让你去家里吃饭”一句话就让观众明白了两人是恋爱关系,以结婚照、鸳鸯枕、男女两款拖鞋的快速剪辑来表示结婚,以绣着“小宝宝”三个字的棉袄就暗示了怀孕,以张忠良在医院走廊踱步和素芬躺在病床上两个镜头就表示了生子,手法非常简洁。

本片的意象使用非常突出,以月亮和长江水为例来进行分析。

月亮这一意象在片中出现了6次,前5次为圆月的影像,最后一次为街上卖艺人的唱词,月亮已不再是圆月而是“月牙儿”。月亮六次出现暗示了张忠良和素芬关系的逐渐变化。圆月第一次出现在两人恋爱时,张忠良对素芬说“你为圆月我为卫星”,并且一直强调“永远”“生生世世”“同甘苦共患难”,表现了他极为擅长甜言蜜语的形象,为后文他屡次和王丽珍赌誓做铺垫,并将承诺的永恒与实际的背叛形成对比。圆月第二次出现是在张忠良和素芬离别之时,二人相拥看月,张忠良说:“每当月圆的晚上,在这个时候我一定想念你们。”第三次是在张忠良被俘虏时望月想起素芬,想到素芬在战乱中抱着孩子在战火中流离,然后磨断绳子逃跑。第四次和第五次是接连出现的,代表二人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第四次,张忠良到王丽珍房里调情,张忠良说房间太热去开窗子缓解尴尬,结果推开窗子看见圆月,但仍然投入王丽珍的怀抱。而在上海素芬望着月亮想起丈夫临别的话语还在微笑,但是月亮很快就被乌云遮住,下起暴雨,屋漏窗破,素芬冒着大雨一边修窗子一边哭泣。乌云遮月和大雨具有极强的暗示意味,暗示了素芬被背叛和抛弃的悲惨命运,也令观众为她的处境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担忧。第六次是在街头卖唱艺人的唱词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呦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团圆聚,几家流落在外头。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呦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哟流落在街头。”第一个唱段是从素芬向厨师讨要剩饭满心欢喜地出来开始,在找抗儿的过程中,运用了大景深,将窗内的丰盛宴会、觥筹交错与窗外素芬母子的生活境况形成对比。抗儿听到吃饭的兴奋和祖孙俩打算一根肉骨头吃几天的满足和辛酸与下一个镜头王丽珍”肚子涨死了的撒娇形成对比,将张忠良一个过失导致的小家的悲惨和他个人富足生活的对比突出出来。也反映了阶级差异的巨大。张忠良已经完全成为买办资产阶级的走狗,素芬和张忠良之间的矛盾已经从情感和被家庭矛盾上升为阶级矛盾。月亮是中国的传统意象,用来表达思乡思亲思人之情,从古时起就有望月寄相思的民族的普遍的习惯。通过月亮来表现二人情感变化,是将电影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传达民族情感的一次成功尝试,非常值得学习。

另外一个意象“长江水”在片名中出现,可见其重要性,这个意象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题目就奠定了影片的感情基调。长江水首先是人物生活的环境,整个影片发生的主要地点——上海、汉口、重庆都是在长江沿岸的城市。张忠良从上海像到汉口和刚到重庆时,在向上游走的路上他都还是一个爱国抗战的好青年,但是在重庆他的思想发生了腐化,然后再回上海进一步腐化,这样一个向下游走的路中,“一江春水向东流”上游流走的是张忠良的忠厚善良,流到下游素芬那里的是愁苦。长江水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比如张忠良刚到重庆受不了重庆懒散堕落的生活时就望向窗外的长江水以寄愁闷,张忠良把素芬好不容易寄来的信撕碎扔进江里,影片最后素芬也投身长江,含恨而终,此时的愁已经变成了愁怨和愁恨。

本片的第二大亮点是对比手法的使用。张忠良原来对被嫌弃服装的不平和对服装的追求,原来要把头发梳平,后来要梳飞机头这些细节都反映了人物前后的变化。还有对比蒙太奇的运用,张忠良在干爹家吃珍奇海鲜和素芬母子和婆婆在难民营因偷大米而被赶进臭水沟形成对比,张忠良和王丽珍跳探戈的舞步与日本兵追击难民的脚步形成对比,素芬要剩饭和宴会的丰盛形成对比,祖孙精打细算吃一块骨头和王丽珍吃到胀肚的对比,突出了阶级的差异。

本片在张忠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也相当成功,非常合理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转变。在影片一开始,对素芬的情话就暗示了他是一个情场高手,但此时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两人追见的甜蜜;在巧取素芬含羞藏起的绣着“小宝宝”的棉衣的用言语转移注意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手段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机灵和小聪明,战场上救护伤员时,队相信双方交战不伤救护兵的原则结果牺牲,而张忠良却用队友的血抹在脸上装死。在被俘后也可以随机应变骗过日本,暗中磨断绳子逃跑。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是他性格上的活泛为他后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后来他去报名考学和找工作无果,只好去找王丽珍求助。这反映了国民党控制的大后方社会环境也是不给底层穷苦人民留出路的。他做了王丽珍用关系托来的工作,这是一步腐化。他第一天上班7点50就到了,结果推开门,办公室里的职员们竟是在盖着棉被呼呼大睡,9点20、10点20来的人来得这样迟,嘴里却说着“早”,并且在签到册上全都签的是8点正,只有张忠良是特别的,并且办公室里的人上班时有看小说的,有玩纸牌的,有画美女金钱的,有打麻将听曲的,他走了一圈回到家里感到非常愁闷,认为“没有抗战的氛围”,却被王丽珍嘲笑,王丽珍给他钱让他去休闲享乐,后来他也成了10点半到签到、上班画画的人,这是第二步腐化。他投入王丽珍的怀抱是第三步腐化,在王丽珍干爹面前阿谀奉承是第四步腐化,背着王丽珍与其表姐何文艳偷情是第五步腐化,不认错悔改、要与素芬离婚求得王丽珍原谅是第六步腐化。

从张忠良身上反映出来的不仅是一个现代陈世美的问题,更是陈世美为什么会成为陈世美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张忠良的腐化堕落既有他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大后方社会环境的原因,抗日救国的积极思想在大后方成为了另类,就像张忠良在饭桌上看的那份报纸上写的一样“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是慢慢被浸染改变的。就像张忠良在酒后喊出的:“我总觉得,有一个东西要来征服我,比鬼子还厉害,我有点抵抗不住。”“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也不认识我是谁了。”从张忠良身上反映出的其实是大后方国民党上层和买办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的社会风气问题。

 5 ) 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在“战争时期”,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拍了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甚至是战后的革命战争电影,它们都饱含革命的热情与激昂高亢的爱国情怀,大多表现了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从人民的角度展现战争对中国人的摧残,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

而来自私营厂的导演蔡楚生,没有直接地或大篇幅地展现抗日战争,而是通过描写一对普通的夫妻,戏剧的背景只是这个战火连天的时代,他们甚至都谈不上是各自阵营的主角。但导演与编剧通过一个跨度很长的时间,完整地描绘了人物的发展变化。《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电影,它没有像我一开始说的抗战剧那样有恢弘的战争大场面,也没有塑造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它是带有“私人”性质的家庭史诗,是几个人的秘史。这样的叙事角度在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不仅是剧本的题材,导演更是用娴熟的视听技巧有力地将剧本更有视觉上的戏剧化和吸引力。

1 自然景物的戏剧作用

在本片中,导演用到了很多的自然风景的空镜头。最贴合电影标志的是流淌的河水,这个风景在影片一开始便出现,滚滚东流的空镜头中打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字幕,直接奠定了电影的基调,本片讲的就是一个“愁”字。每次江水的出现,也必定是主人物内心情感最丰富的时刻。比如,张忠良初步踏入腐化的资本社会,心中的良知仍有挣扎。此刻,他愤怒地关掉了广播(放的是《何日君再来》,小资情调的代表),一个摇镜头来到窗边,往外望去,是月光荡漾的江水。反应镜头则是张的愁容。这里的江水是极美的,但又是惆怅的,是张情绪的主观意像,用无言的江水来诉说他对生活的失望,借景抒情。下一个关于江水的镜头出现在,张得知妻儿还活着,控制欲极强的王丽珍即将得知真相时,张撕碎家信,一把仍进江中。江水继续向前,带着了信纸,带走了张最后的本心,彻底的与过去割裂,这也是本片的一个转折点。江水在这里又起到了一个“目击者”的作用,记录着这段秘史,同时也记录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的秘密。而最后一次江水的出现,直接参与进了叙事中,就是素芬跳江。这个戏是全片的高潮,最悲痛故事的终结,。导演巧妙地把“江水”这一个景物,让它参与进整个叙事中,为影片的戏剧性增添了一道更自然更唯美的外衣。

2 导演积极接受西方电影剪辑技巧

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工作者与学者受到美国好莱坞经典叙事风格与格里菲斯的“古典剪辑”的影响,开始探索剪辑在电影中的更多可能。在这段“蒙太奇运动”过后,蒙太奇理论不仅冲击着好莱坞的古典剪辑,也启发了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家们。《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剪辑方面既有传统的连续剪辑,还有几段令人影响深刻的快速剪辑。爱森斯坦将剪辑比作一种神秘的过程,每个镜头宛如一个发展的细胞,而它膨胀到极限时,就会爆炸而分裂为二。显然,在日军扫荡农村的这场戏中,日军与中国农民的矛盾愈演愈烈,从言语上的冲突发展到暴力攻击——日军放狗去咬一个中国妇女。此时的剪辑基本由这两个矛盾——妇女与狗组成,狗与妇女的特写镜头反复剪辑,两个镜头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直至二者甚至要重叠,快速的剪辑与妇女尖叫的反应镜头和音效,激烈地冲击着观众的同情心。爱氏的撞击蒙太奇将戏剧发展快速地推向顶峰,营造了激烈尖锐的暴力镜头,即使妇女没有流一滴血,撞击蒙太奇也发挥了魔术般的力量,真实而有力。包括后面男孩穿梭在角马群般的车流中,撞击蒙太奇再一次发挥了它的魔力。

其次,导演运用的先进蒙太奇技巧都带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众所周知,蔡楚生是“左翼电影”运动中影响力颇大的编导,导演的蒙太奇技术直接服务于这种意识中:两处的快速剪辑都在表现人民劳动者在矛盾冲突中的流血事件,是站在平民的角度上反应他们的悲惨处境,艺术形式与内容都富有同情心,并用激烈的形式激发观众的愤怒情绪。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剧本设计了多个矛盾,故事的走向也是依靠矛盾的不断深化而推进的。最具戏剧性的是平民阶级与富人阶级的矛盾,蔡楚生用了大段的交叉剪辑来描绘两个天差地别的世界。影片可以分为三幕:战争前,战时,战后。占时比最多的是战时,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跟随张忠良的视角,进入了一个骄奢淫逸的社会。两个分离的夫妇的视角,构成了对比鲜明的差异比较:富人们在饭店里胡吃海塞,穷人们在沦陷区食不果腹,甚至生命朝不保夕。这种贫富差距的真实体现,更加激化了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突显男人的不忠与堕落和妻子的忠贞坚韧的优良女性品质,平行剪辑一步步地将这些矛盾持续激化,将最终的高潮与矛盾的终结抬到更高的高度。

3 现实主义的力量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在保留“影戏”的传统上,更注重电影作为表现现实媒介的作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是如此地具有生命力,大大的加深了电影的艺术深度。

演员 吴茵

当吴茵饰演的母亲在影片的末尾打破了“第四堵墙”,并以悲怆的感情说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时,电影从未离我们如此的近。电影在此刻上升到了“反思”的层面,而且是对集体的,全民族的反思,质问。

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绝不是简单的事关一个家庭的伦理剧,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片子中的人物都具有了代表性。电影带给我们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越了戏剧本身,电影中涉及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它们都是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小到个人的命运,大到国家的安危,现实主义的力量令我们为之震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疑是中国电影史的经典之作,它兼具电影艺术性与现实意义,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6 ) 当下人人都渴望成为张忠良

读了李翰祥《三十年细说从头》,因为其中一段陶金李丽华的情感八卦才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吓了一跳,距今72年前的故事和当下几乎完全一致啊,片中张忠良的人生轨迹基本是当下底层年轻人的梦想成功方式,你瞧瞧,开始是个热血大好青年,梦想破灭后被富家女包养,继而有车有房有事业开始声色犬马酒池肉林的醉生梦死生活,影片结束时张忠良那善良的母亲向一江春水发出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的那绝望的眼神。听说这片的几位创作者和演员基本在解放后都死于非命,下场像片中的素芬一样凄惨。唉。编剧水平一流,演员其中演张忠良秘密夫人上官云珠的演技简直好的令人发指。

 短评

当时爸爸是放映员 妈妈翘课去看电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这部 也可以说爸爸妈妈就这样相识了 (*^__^*) 嘻……

8分钟前
  • 还行

苦,陈世美,八年抗战,未了的结局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叹服于一些细节的塑造,比如抗战胜利以后平头百姓只有反复确认才放心日本人是真的走了,比如佣人们恰如其分的嚼舌头。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这样的设置可以和乱世佳人对照,但缺少郝思嘉这样的核心人物把故事撑起来,另外修复的算还不错。

17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时长太短,故事又太长,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不过依然充满野心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厚重的民族史诗,对战时战后各阶层的反映相当传神,张忠良的内心嬗变也具有典型意义,甚至挺古典,与文学名著比也不逊色。相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也许很精湛,但人物的苦闷与纠葛更像无源之水。另,评论区张口闭口文G、讽C者颇多(不知道是中二还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当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贵,他们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继续革M的必要与艰难。

24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25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

28分钟前
  • yasashin
  • 推荐

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滚滚江水终究载不动许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恒命运与负心陈世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与现实中反复演绎;多线并行穿插对照,情感张力加剧,左倾明显,笙歌漫舞与自发抗击的兄弟比照;同一片月色朗照九州,时代翻云覆雨,个人颠沛流离,从奋发到沉沦,心灵的极度毁损。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本的掌控能力。三个小时,有败笔,无赘言,体现的只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上座冠军自然要得。还是最爱史诗片啊。另:竟然能够如此露骨的讽刺党国在重庆的现状,可见当时审查较当下之宽。

35分钟前
  • 竹傲风
  • 力荐

前半部讲国,叙事沉稳,不着过多色彩,未做详实剖析,如纪录片一般的敏锐观察与流畅展示,将那个复杂年代以含蓄、蕴藉兼磅礴、澎湃两个维度讲得明白、透彻,讲到中国人的心坎儿里,8+;后半部叙家,手法轻巧,力若千钧,完美且无限延展了有限内容的叙事空间,堪称老舍、巴金、曹禺的结合体,10!在那一刻,导演的表现有如神助吧,以我微薄的见识,能够用声画/声光电表现二十世纪初中国顶尖作家所绘所创世界的华语导演,屈指可数!请收下我的崇敬!导演的掌控稳如泰山,演员亦灿若繁花——素芬、忠良母持谨如横,忠良、丽珍、何文艳驾域从容,大开大合地拉展出两个维度的面目,甚至完美诠释了人魔转变的复杂,康生则带来了儿童的趣味与跳跃。啊,多宏大、细致的图卷,多美好的夜晚!月照华夏,今古同情,家国明暗,江水东流啊!

39分钟前
  • 妍春
  • 力荐

7.0;剪到两小时之内也绰绰有余,前半部分音乐滥用,后半部分明显出彩很多

41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八年离乱的,不只是家与国,更是人心。三个多小时弹指一挥间,彼时上海与重庆的生活景象一罩,思想与腔调都走马入梦。一厢是典型的百姓悲歌,出路仿佛只好如此似的,还是另一厢耳濡目染的蚀骨,更见文人笔力,尽管口吻与思想宽度已随时代变更。上官云珠演得最精妙,陶金落拓时很帅,吴樾有点像他。

4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普通人在乱世的挣扎与选择。这不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45分钟前
  • 叶子窝
  • 力荐

siff #10. 在中国,这算是一部经典。有史诗之情,无史诗之气。流水账式剧情推进,舒绣文过度夸张的表演,长度只是因为塞剧情。悲剧与矛盾冲突的几场戏还是很经典。素芬与张忠良,这两个上一辈没可能不知道的名字。

50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所谓史诗的尝试,实在是很容易沦为大号流水账的

5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现代中国人家国之思 理应重读重拍 20171103二刷@天津百丽宫

54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原配夫人,抗战夫人,接收夫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知多少

5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再不该错过的片子! 上官这姨太太演得真是绝了, 发狠都是媚态哎~~旗袍架子, 伟大的旗袍架子啊, 简直美得流眼泪!

1小时前
  • GREY dreams
  • 力荐

中影史: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动人脉络清晰,具高度概括性,多情节线索交织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画卷,具强烈现实意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使影片写意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具浓烈生活气息;这部史诗巨作被认为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

1小时前
  • ZHANGWANHE
  • 力荐

经典老电影。其实就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结合当时的环境,男猪脚忠良的转变,是时代的使然,亦是人性自身的本质使然。编剧给力,演员给力,拍摄手法给力,不愧为经典。三个小时,木有震撼,却是荡气回肠。

1小时前
  • 许多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