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bout Eve 是我高中老师推荐的一部电影。在已经有了彩色电影拍摄技术的情况下,导演依然采用了黑白基调。其中的原因大抵是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形象和关系,以及表达电影的诉求吧。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但辛辣地讽刺了娱乐圈里明星如同彗星一般的星路历程和男权社会里妇女的重重压力的关系。
其中彗星一般快速闪耀和陨落的路程可以从Margo被Eve取代看出,而Eve在影片结局里同样暗含被取代的命运。最后结局里那面镜子里的多重人影,暗含导演认为这种取代的现象将在娱乐圈长久的持续下的意思:以后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如同Eve一样的人重复这一场红颜易老,芳华易逝,空留满地唏嘘的循环。
但这个循环只适用于女性,Edison与Eve一样同样是这个剧的反派,只有Eve的阴谋被拆穿了。
Edison对于这个循环相当熟悉,他甚至能很好地利用这个循环:他的阴谋掩藏在一场场彗星美人的星光下,在背后默默地按他想要的节奏助推这个循环。开头导演安排Edison作为叙事者,亦暗含了他在娱乐圈屹立不倒的事实。他的轻蔑语调展现了他对于娱乐圈中一次次的花开花谢,理智到冷血的态度和看法。
至于Bill和Lloyd,他们犯错误的成本极低,对于他们之后的职业生涯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比Margo就可以明显看出来,她是最早发现Eve问题的人,可她的代价却大得多。
另外,娱乐圈里占主导地位的永远是男性:剧作家, 导演,影评家,他们是娱乐圈屹立不倒的中心。他们坐在楼梯上的样子,就是娱乐圈阶级的缩的缩影。自上而下的层级关系非常明显。而那个唯一的例外Karen,其实暗含她是圈外人的意思。女人,只能作为被快速消费的演员存在。女人在外抛头露面于当时的美国社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妇女终穷要回归家庭。
Margo选了一条对自己最好的归宿,也是她对生活和世俗最终的妥协。她大概是失去了和Eve争的力气和反抗娱乐圈约定俗成的规则、世俗框架及认知的斗志。这么多年,她迷茫了,也累了。最终Margo选择了和好友Karen一样的生活:带着荣誉回归家庭。(Karen曾是成绩优异的大学生)那一场异常“颠簸”的夜晚,众人皆醉的环境里,唯一清醒的Margo,在不被理解的困顿里用重复的悲伤歌曲为自己哀戚以后,默默接受了自己只是彗星而不是恒星的事实,滑向了彗星最终的命运。
即使是事先知道大致的剧情,在看得过程中我仍然为演员的精湛表演和其中不时闪现的精彩对白所惊艳震撼。我在看50-60年代的电影过程中,一直被那个年代的演员的演技和表现出的作为一个演员具备的舞台素养所惊讶折服。很多场戏,即使放到舞台上也不逊色,这是今天的电影看不到的。似乎当下的电影追求的是演员的表演归于平淡无形,这个平淡无形被太多人直接当成一种体验的方式去表现,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天赋,结果就是不忍目睹。所以,看这部电影时,我的内心一直在给这些优秀的演员鼓掌。 如果是一部近几年拍的片也许我会给四星,可放在60多年前太令人惊讶,编剧兼导演琢磨这个剧本花了多久不得而知,可是必须说实在太棒---永远不缺明星新人的浮华名利场,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直都是如此。故事安排,采用第三人的视角来叙述’All about Eve‘,加上那些透过剧中人讲出的世故的洗练的人世经验。我以为这样一个故事会有些压抑有些黑暗,可看完反而还好,只是间或感到讽刺嘲弄。 中文的译名曾让我有些不解,当看到最后,那个年轻的同样野心勃勃的女孩子穿着Eve的礼服捧着她的奖杯站在穿衣镜前,你忽然就明白了。彗星美人,难道不就是所有关于Eve这样的女孩,young and beautiful,她们最初都是那么纯真,谦虚,充满活力,那么热爱憧憬舞台,前辈们尤其是男人们怎么会怀疑她,只会认为this is all about Eve, that' all. 最重要的是她们年轻美丽。女人的第六感或直觉永远会更快更早,先是Margo然后是Karen,她们很快就会明白,男人嘛,也许是花点时间吃点亏才会发现,也许有的永远也发现不了。像Bill那样拒绝了Eve,还真是让我惊讶了一下,也对,总有例外。 想起还有一部类似题材的影片,《一个明星的诞生》,也是讲一个无名的女演员的成名过程。不管本人有意或无意,成名看来就是个踩着他人的主动或是被动的垫脚石登上顶峰的过程。能不能下来重归一个人的普通平淡,就看个人追求了。Margo的潇洒放手让人有些佩服,有些喜欢,她没有放弃爱人和被爱的机会,也没有放弃友谊。 也许那个年代新旧交替仍然需要资质天赋和时间,在现在这个互联网瞬间传递一切的年代,加上公关宣传的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花样,或许就是一夜之间,昨天还籍籍无名的路人,今天就成当红炸子鸡。新旧交替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东西都变得像速食面的感觉——闻起来很香,吃完第一口就立马明白根本不是那个味道,实在肚子饿没得选时会吃完,但吃完就会后悔。 我觉得一个演员的演技,即使她/他天赋异常,真正做到驾驭角色炉火纯青,不假以时间和历练是无法到达的,然而矛盾的是,演员尤其女演员的青春貌美却又不能于此完全同步,所以在30代能兼备演技和美貌的演员如今越来越少,40代演技有了可片商开始青睐那些20代的新人,如今许多片让人看不下去的原因常常少不了这个。 所以看完片子时,我竟然有些感激过去的电影人曾经做出这道大菜,让我这个观众享受了两个多小时的心满意足,故而语无伦次在这絮絮许多。 PS:推荐几个精彩的片段:Margo举办宴会中众人坐在楼梯上谈论戏剧;Margo因为Eve背着她成为替身而发脾气,之后与Bill在舞台的布景道具中对话;Eva和Karen在没油抛锚的车里的对话;Eve威胁Karen的那段;世故奸诈的剧评人跟Eve的每次意味深长的对话。。。
用电影来拍剧院,有极难处,亦有轻巧劲。极难在于戏剧不仅会束缚电影生命力之一的空间表现力,而且处理舞台千头万绪,人际关系琐碎而少提炼,即使有主题有方向也很容易写歪写得轻飘。轻巧在于戏剧其本身与现实间迷人的暧昧关系,名利场里无限的盘旋迂回实在是太过诱人的艺术母题。想要四两拨千斤,不容易。
《彗星美人》在几个方面堪称美国式经典电影的教科书
其一,影片人物的台词。
雅致机智,戏谑反讽,密度高,压缩的信息量大。在好莱坞还没有完全沦为影片加工厂时,台词还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如影片中两对夫妻平时的互相谈吐和打趣,毫无半点拖泥带水,游离于“推进情节和展示人物”这条陈旧魔咒之外,好似从美国文学作品中摘录出来——短促的冷嘲,机智的回击,点到即止的忧伤。在影片中,台词几乎由类型而自成风格。让人几度想及比利怀尔德,刘别谦。由女主人和女仆的系列对话可略见一斑(主仆设置想及《控方证人》)
其二,对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灵巧处理。
与竭尽心力,殚精竭虑挖掘或抹除现实与戏剧之间差距的作品不同,本片用一种半嘲讽半认真的方式混淆戏剧人物(观众)对现实的准确感:女主角玛戈钱宁在宴会上发泄自己醋意和紧张感时完全用的是舞台化的情绪表演(半认真)更妙的是,她用一种自反性的方式提示在场的编剧“这么戏剧性的舞台发展,你竟然让我们去睡觉?”(半嘲讽),还有什么把表演和现实融在一起更合适地展现一堆戏剧人的矛盾和纯粹呢?又如eva自己也完全迷失在阴谋编织的明星梦之中,同样精妙的是,当戏剧评论家在人物矛盾冲突的高潮处揭破eva的秘密,女人崩溃之时,他却坦言“今晚将是你表演生涯的巅峰”多么迷人的戏剧人的永恒诅咒和悖论——舞台的虚幻之下饱含真诚,生活的真诚里全然是欲望的深沟。这也是我觉得这部片是修学戏剧专业的人可以揽身自照的一块镜子。而这样富有灵韵的段落在影片中比比皆是,点缀其中。
三、妙极的空间调度
我喜,剧评人审问Eva一场,盥洗室半掩的门对心绪状态的暗示。宴会小高潮一场,众人坐在楼梯上的安排仿佛剧场观众。抱着她人戏服在镜子前谢幕,身体语言胜过旁白千句。
以上二加一点,奠定了《彗星美人》美学上的精巧得当,相比于多年后《鸟人》的愤怒戾气,这部更潜藏着对这个行业矛盾交织的爱意。“爱到深处自然黑。”
草草看过细节后,我们再拉高视野,从宏观上看一下影片的主题导向。有人会说这是一部十分精巧工整的关于三个女人权利争夺的剧情片(我不会说三人间的情感拉扯是影片做得优秀之处)只是背景设置在戏剧后台罢了。我更愿意把这个名利场的寓言当做是对美国梦——不谋手段的成功的一种反讽,我们好像又绕回到了伍迪艾伦在《蓝色茉莉》中提出的道德命题:我知道这一切都不属于我,可我想要,这有错吗?即使只是运用了一些诡计和谎言。褪去舞台上的层层光环,观众层层的爱意从脚边升起。暴露其下的是名利追逐过程中对人性的一次次背叛和扭曲,对欲望的永不停止的追逐,算计、威胁、离间无所不用其极“只有有最强意志力的人才能留在剧院,才能出名。”影片结尾,新来的高中女生渴望再一次复制Eva的成功,这场名利追逐中失却了太多,而它循环不息。在奥斯卡商业和艺术(社会洞察力)相结合的评判标准下,本片无疑实至名归的看到了光鲜背后宿命的堕落。
我认为在演员现有演技的加持下,本片可以做一些其他方向拓展的尝试和修改,单就剧本角度来说,我之前说三个女人之间张力关系的营造有些许不尽人意,相似的,男性角色方面,剧评家人物色彩最重,导演次之,编剧最次(几乎就是沦为剧情工具人,配角的功能也不具备),所以我认为在男三角和女三角方面可以做一些修改,女三角完全可以拿掉凯伦加强eva和钱宁之间的对峙戏码,在影片中段,钱宁对逝去年华的伤感完全可以渐渐被一种年长女演员的老辣和复仇欲代替,从而与风华正茂Evad的精巧诡计进行迂回而紧张的对峙,而不是退缩家庭主妇的“免战”,这其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商业性”,好看程度。同理男三角拿掉编剧一角,加强导演和剧评家人物立体性,多面向,挖缺其纵深。形成四角对阵。
自己的两个彩蛋:1梦露的美国女郎,少女式的天真。见之难忘,那种天真仿佛不是表演出,而真的是一种外散的本质。奇。
2我曾构想过一段场景,用戏剧式的表演在合适的时机介入生活,与生活融合一体,用虚幻性瓦解棘手问题的坚实(好似用脆生生的方程解素描)此片多少给了我一点启发。
工于心计的人普遍都活的更好,能拉的下脸皮不择手段的人也似乎更容易成功。可是我想,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即使这样,也请不要放弃自己的真情。名利终会随风而逝,而只有真情,才能越酿越深。
1.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称为“心机女上位”的故事,并且深有同感。人性永远不会过时,确实,不仅仅是在娱乐圈,任何“圈子”里都有这种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这些人可以满口谎言,可以背信弃义,可以为了达到目的出卖身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我们当然对这样的人恨的牙痒痒,且不说你我的利益可能就被TA们切切实实地伤害过,更可怕的是TA们实在是德不配位,明明龌龊无比却过着世俗上“成功”的生活,还以白莲花的嘴脸蒙蔽了一堆“不明真相的群众”为其摇旗呐喊。
正如影片开始所描述的画面:在一场颁奖晚宴上,笑容甜美的Eve接过了奖杯,并发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讲,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可是在观众席上,镜头一一扫过五味杂陈的各人:被Eve当做垫脚石的迟暮美人Margot,Eve利用其陷害自己好友的Karen,差点为了Eve抛家弃子的Royde……只有他们才心知肚明,Eve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可是Eve在乎吗?看起来她并不在乎,因为她得到了她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收获了一枚“小粉丝”,愿意为她鞍前马后——她终于活成了自己心中偶像的样子。她真的成为Margot了吗?
2.
很多人认为,Eve的例子是极端的。但影片聪明的地方在于,导演最后告诉我们,Eve是普遍的。Eve不是“一个人”,她代表着一类人,一类追求欲望的人。
欲望不止来自于金钱和名利,也可以来自于方方面面。比如公司的一次晋升机会,比如喜欢的某个人。更可怕的是,在看到某个片段甚至某个眼神的时候,我们会暗自倒吸一口气:没错,我们都有欲望,也都为了满足欲望或多或少当过某部分的“Eve”,Eve不仅仅是你我身边一定会存在的那个“心机女”“腹黑男”,更是“你”“我”。
欲望啊,它就像毒蛇,不断诱惑着伊娃去摘下禁果。
3.
影片中的“过气女星”Margot乍一看是失败的。她爱的男人居然去心疼那个楚楚可人的Eva,她的闺蜜为了帮Eve故意让她赶不上演出,批评家对Eva都赞不绝口。最后,没戏演,没知心朋友,别人都只当她性格乖张……但是她却活得通透。在漏油的车里,Margot知道自己赶不上戏了,身为“戏霸”控制欲极强的她,此刻并没有发脾气,而是静静地点上了一支烟,无奈又带点辛酸。
“女人啊,为了攀上事业的高峰而牺牲一切。却忘了当你回头想再当女人时,你还会需要什么。天底下所有的女性,都有一项共同的事业,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喜不喜欢,那就是当个女人。终究,一切都比不上,当你坐在餐桌前,或者睡着的时候一翻身他就在你身边。”
从这一点上看,Margot是成功的。爱她的男人爱的是她的全部,所以她不需要时时刻刻伪装自己,也不需要卑躬屈膝去讨好别人。她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有一身才华,天赋过人。所有她获得的东西,她都得来不费力,只需要“做自己”就行了。
4.
女权可能会对Margot的独白不屑一顾,但不妨暂且理解为“虚情”与“真情”。我们习惯了在职场上官场上情场上带着面具跟所有人打交道,可是再多的钱和地位,如果不能用真性情相待,那又有什么意义?
《红楼梦》中对此的思考更为深刻。宝钗和黛玉。圆滑世故与真性情的对比。从表面上看,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赢了。宝钗如愿嫁给了贾家(不是宝玉,只是“贾家”)。而黛玉,消香玉损。
可是从真情上看,谁是赢家,谁是输家?黛玉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当然哭的更多些),活的坦荡;宝钗只能通过假扮别的女人,才能嫁给宝玉。
5.
哪一种更有意义?通过“假情假意”获得欲望的满足,还是扮演“真性情”,不去骗别人,也避免被别人骗?没错,不管是影视作品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多外都是工于心计的人活的更好,能拉的下脸皮不择手段的人更容易成功。可是我想,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即使这样,也请不要放弃自己的真情。名利终会随风而逝,而只有真情,才能越酿越深。
6.
最后想说说玛丽莲梦露。她只出场了五分钟,却在黑白片里吸引了所有的高光。艳惊四座这四个字来形容她,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啊。
超爱贝蒂戴维斯
这片子证明,40岁的女人是争不过20岁的女人的——哪怕她真的很有才华。这世界是男人主宰的,男人们宁愿拉低自己的智商,也要相信和同情那些正值20岁青春年华的女人们。
一个明星的诞生,后浪在演艺圈上位的故事。一代代美人如彗星般登场和落幕,野心是通行证,谎言是墓志铭,循环往复的勾心斗角跟今天并无不同。梦露惊艳亮相演了个自己啊~~~~
从剧本、台词到演员的角色诠释,堪称完美。Bette Davis演的女主角虽表面孤傲自负,为人却真诚善良直率,让人喜爱;然而讽刺的是,观众和媒体需要的却是无限的媚俗和浅薄的表层上的更新换代。但纵使深刻不能换取媚俗所带来的时效性的荣耀,也能经得起时间的挑拣和过滤,唯有时间能贯穿整个艺术史。
戴维斯不输K赫本
影片结尾的一幕太让人印象深刻了。数面镜子堆砌出成千上万手握奖杯骄傲着微昂起头的少女的身影。“没有哪个行业需要如此专业、渴望、野心及牺牲”,她们为了光荣与震颤费尽心机,但是到头来,总是同一个故事在重复上演。她们都是同一个人,她们都只需要是同一个人。
情节很吸引人 那个时候还是很重视剧本的
11.24 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稳重一个急,投机蒙骗耍嘴皮,拼上一切当奴隶。社会怪异的价值观之所以能够不断传递就是因为这个社会从不缺少野心家。被利用的爱看来多么凄冷。成功只是社会大学的毕业证,是极具破坏力的改造。小心备份你心的初稿,终有一天会发现,这才是你想要的。
最难忘的当属也只剩结尾一幕了,整部靠对话衔接而成的电影反而到最后这种静谧时刻才焕发光芒,为之加一星。你别顾着捧金杯,你转头放眼看看那些黑暗中沐浴光的女人,似乎更像不见边际的复制品在成批生产。你说,那都是镜子里的自己,其实,那是无数个将要替代你的你。
获得创纪录14项奥斯卡提名,卡司强大的黑白老片。剧情不算新颖独特,但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讲故事能力和贝蒂·戴维斯、安妮·巴克斯特两位女主的绝妙演技。台词深刻,结尾的镜子一幕十分经典,而梦露的龙套出演也算惊艳。影片不仅大胆揭露了演艺圈的弊端与内幕,所呈现的"成功之路"实属无国界的讽刺。9.0/10
1这应该算是文学作品;2今天只有话剧和电视能翻拍此作,如今的电影是无法实现的;3“剧院剧院”台词原来出自这里;4比起其他作品梦露在这里更美;5此片主题多次被援引借鉴至今天各影视作品里;6本来看了一半就吐个槽准备休息,可大半夜的没忍住还是全看完了。准备看第二遍!
以这个导演的平庸手法撑起这部2小时18分钟的片子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演作为古典编剧很爱写对话,有些对话写的也还可以
很理解margo。 bette davis演戲實在好!
《彗星美人》是隐喻好莱坞甚至美国弊端的佳作。
梦露首次亮相 惊艳死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三个女人一台戏,必有一个心机婊;都不是什么正经人,还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从惹人怜爱到恨之入骨,伊娃真正演绎了什么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幕故事结尾,新的故事拉开序幕,这故事还在延续,循环往复的收尾点睛之笔;好莱坞果然看透人性。4.5/5
这根本是个恐怖片,后一个小时精彩地可怕,汗毛倒竖。
简直是个鬼故事,故事与明星的最佳结合,分给梦露的角色简直让人不要太难过。贝蒂·戴维斯把女演员的神经质与边缘感表现的太精彩了,安妮·巴克斯特的男孩子气成就了蛇蝎美人的危险诱人,不过重点是,margot不该如此傻白甜的对一个来路不明的粉丝如此亲切,这究竟是自信呢?还是世界正在下沉呢?
那时候的电影剧本好重要。
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