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买东西的时候就很喜欢跟市场的小商贩们说话,因为他们很有烟火气,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技能努力着,日复一日,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真实,有血有肉。
而这部电影,恰恰就是从我最喜欢的视角去讲述。
一个快要破产的奸商,本来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却在囧途之上遇到了一个一往无前的小孩。小孩儿的坚持往往透露出人性最初的善良,也像一面镜子,照亮了达志诚内心的柔软。
一个只想赚钱的闪送员,在金钱和梦想(摩托车)之间来回摆荡,在是非面前来回徘徊。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嘛?能经受住金钱诱惑的人只存在在课文里面,能够徘徊,但最终做出正确选择的,才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啊!
大学毕业的理工男,一心只有自己的课题,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这像极了屏幕前的我们,每天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在疫情的大环境之下,他逐渐把内心放大。“机器人”,“机器”还是人?他原本只认识机器,最终他懂了“人”的意义。
疫情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每个迷茫的人,让大家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太真实了!
疫情题材的电影,又何必喊口号呢?
感谢电影人,平凡的讲述普通的故事,给观众带来内心最大的震撼!
每一个平凡的你,都值得这部电影!
本来是冲着喻恩泰去的,演技没问题,但是剧情真的很失望,这一年了我对这类型的电影宽容度真的很高,但是这个片子给我的感觉,真的赶不上一个编导本科生出来的东西,剧情总感觉似曾相识。很多尝试性的都很无语,一开始武汉封城都不知道,就算动车没信号,面试官总会说吧,要是我没记错疫情前几天武汉已经很严格了。真的太垃圾了。一星都不想给!
一星都不想给,本来一个大框架下的电影,讲的又是小人物的故事来映射大时代的,你的人物故事起码要贴近事实和生活吧,文学作品可以戏剧化,但是你这又想将搞笑和感动联系起来起码得起承转合吧,每个事件关键转折点都很突兀。 第一,父子组合:遇见一个孩子藏在自己后备箱还被警察抓到了,你还敢带他独自上路??不怕被判拐卖吗?一个孩子伶俐得实在过分了,在路上车已停运了,一个小孩子就自己找出路?太聪明了吧,司机那些看到了也不会报警之类的吗?为了剧情而剧情,搞笑点非常突兀。 第二,方舱医院:作为一个高学历的学生,导演可能就是想讲在生命危难中还坚持自己的学习呀,或者陶冶情操转移注意力之类的吧,但是!!!你这男演员演的就完全是不把病看在眼里了,赶机器人的进度到疯魔了吧!在隔离呀,医生忙的不可开交了,抓着要别人要手机来研究,医生小姐姐完全就是为这个男角色而立起来的,就作为这个男角色的开导角色,领路角色。
第三,志愿者:这个故事其实就不错了,人性刻画得很真实,善与恶其实就是一线之隔,在大是大非上要有正确的是非观。
总得来讲,故事太多,导演揉捏的不够好,太杂太乱,人物感情转变的复杂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为了结局来结局,没有让观众深入到这个感情里来。
三个平凡人的故事,三段疫情时期的大爱温情…… 影片并未刻意针对新冠肺炎这一命题上升高度,而是下降到普罗大众的真实反应上,相比理论更容易触动心弦。 店老板的故事最有意思,不速之客、婚姻濒危、事业告急,三个背景交织下引发了诸多闹剧,例如50元一桶的泡面、村长挥刀拦路等都实际发生过。不过小男孩台词分配过多,有些刻意煽情,每当两个人一起抒发感慨时都有些许尴尬。 送货员借职务之便高价贩卖口罩,这个也是比较真实的。从不义之财到志愿者救助,弘扬了正能量。 机器人将一个人的梦想在方舱医院隔离期间展现出来,虽然有种科技感,却没有把那种紧张急促的氛围烘托出来,男主情感上有点薄弱。 对于凡人英雄这一主题,剧情上来说还是可以的。
明明是发生在19年末的事情,怎么看电影的时候还觉得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感谢这么多千千万万努力奋斗的平凡人,才能让武汉涅槃重生迎来春暖花开,很真诚的电影,我打算跟父母再看一遍~推荐大家去看,谢谢每一个默默奉献的人们,是你们才可以让我们可以安心度过每一天,希望疫情赶紧过去,大家生活都能越来越好!
总体评价是值得一看。
以往看电影,绝大多数影片剧情都是虚构,但是这部影片不是,对于全国人民来说都可以将自己放进去去看、去品味。如果公众一开始就是想着看那种大片或者跌宕起伏的剧情,可以不用看了。因为这部影片的名字是“凡人英雄”,其定位注定不会是美国好莱坞或者当下火的发紫得到WJ那种高大上英雄情节。影片讲述武汉新冠疫情爆发时不同角色人物的经历,以三条主线阐释了武汉人民(其实也是全中国人民)疫情到来时的历程。如何展现那段时光?换做我们是编剧,那么大的一场抗疫战斗,很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但是我们回想当初,疫情刚刚来临时全国人民经历的事情,无非也就是那几件事情:一是口罩问题;二是身居武汉乃至湖北的人逃离被“优待”;三是全国医院的援助抗疫;四是全国各地的各种援助。基本也就是这些了,影片在有限的时间里也不可能全面展现所有情形,紧紧抓住三条线去尽可能展现当时的情形。比如口罩,当时全国各地口罩一罩难求,各种哄抬物价的“奸商”出现;又比如当时春节全国各地的封村、封路,都在剧情里体现了。整个影片其实是以小见大,展现的全国人民的共同经历,我想每个人看了都有感触,都有多多少少相似的经历,哪怕不是当初,后来持续至今的疫情每个人无一幸免地参与了。影片拍得是疫情刚刚爆发式的武汉,三条线选的也很准确,换做拍现在,或许就是这三条线了,而是封控、隔离、核酸检测这些了,更多的可能展现的是如今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医生、警察这些。我看有人说没有展现一些别的情况,我想说的是一部影片一是不可能全部展现出来,此外就是一些情况不是导演或者编剧能都确定的。比如,当初各地出现一些工作人员或者个别人不配合疫情防控的情况时有出现,但是这些在影片里难以出现的。凡人英雄,没有太多的高大上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以他们的经历展现了全国人民为抗击疫情所做的牺牲、奉献,在这场抗击疫情中,每个人都是英雄,包括你、我、他。
疫情还在继续,持续多久无人知晓,希望每个人在疫情中能够思考、成长。
再次想说,影片值得一看,但不要以艺术角度去看,而是以生活角度,把自己、把自己当初的那些经历放进去去看、去想,相信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有点抗疫版《人在囧途》的意思。
喻恩泰这条线最好,有点抗疫版《人在囧途》的意思,衣云鹤其次,打着志愿者名号高价倒卖口罩的人设蛮新鲜,当然也知道结尾还是得回归到正能量上。做机器人的研究生这条线太无聊了,演员也很生涩,拉低了整个片子的档次。疫情对各行各业影响都太大了,除了表彰医务工作者之外,我其实想看到更多关注平民老百姓的电影。
演员和故事没撑起来,但是还可以
中国电影的通病就是开局一团糟,但最后都会结局圆满。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爆发。本地酒店小老板达志诚(喻恩泰 饰)正想尽一切办法出手亏本了大半年的酒店;研究生江小天(陈昊 饰)怀揣着自己多年研究心血智能机器人冒险来汉参加面试;有着赛车梦想的东北小伙儿刘火火(衣云鹤 饰)在武汉干着一份岌岌可危的闪送员工作。疫情爆发,武汉封城,三个人分别陷入了人生最大的困境。濒临破产、工作泡汤、不幸入院……道路虽难,人生倒也处处充满了温暖和希望,惊喜和力量。三个人的受难记逐渐升级为一场顽强抵抗、乐观逗趣的全民抗疫大联盟战斗。故事以独特视角切入疫情选题,采用幽默诙谐的笔法,三线并进相互勾连的形式,谱写了一幅特殊时期的小人物群像,展现抗疫洪流中既平凡又温暖的人性之光。
中规中矩的一部剧
小人物战疫,有人在囧途既视感。
虽然已经两年了,但是看到这么真实的一幕一幕,还是很能感同身受,医护人员真不容易,志愿者真不容易,一个濒临破产的酒店老板真不容易,一个找爸爸的孩子真不容易,我们都那么不容易,但是因为团结,我们一起挺过来了!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就俞那部分可以
又是一部关于疫情的电影。这次拍摄的故事不是关于医护人员的,而是普通人。但没什么可看度,也就喻恩泰的那部分还勉强能看看。陈芋米小姐姐笑起来真好看。
喻恩泰这条线最好,有点抗疫版《人在囧途》的意思,衣云鹤其次,打着志愿者名号高价倒卖口罩的人设蛮新鲜,当然也知道结尾还是得回归到正能量上。做机器人的研究生这条线太无聊了,演员也很生涩,拉低了整个片子的档次。疫情对各行各业影响都太大了,除了表彰医务工作者之外,我其实想看到更多关注平民老百姓的电影。前期搞笑后期感人温馨。全片还蛮不错的看着挺感人。
主旋律片,非常中规中矩甚至有点刻意,各种剧情走向啥完全可以预测,一点意外都麽有,志愿者买卖口罩,研究生毕业答辩结果住进方舱医院,卖酒店路上莫名其妙捡个孩子,惊喜基本没有,太流于表面
拼凑,煽情,大BUG
当个小品看吧!最喜欢秀才那条线
打分高了,自欺欺人,不符合“实事求是”的中心思想;打分低了,怕被人骂汉奸,不爱国,只能不打分了。
这个戏好多情节都胡编乱造,或者抄一点疫情期间的网络热议片段,为什么快两年了,疫情题材的影视创作依旧拉胯……能不能真诚点,还有武汉话讲不标准可以不讲。
全片都在煽情
可以忍受,毕竟任务。看的首映,怎么说呢,现在对这种任务型的电影宽容度很高,大家都要活,都不容易。和导演编剧无关,只是因为准备时间太短了,不可能出好东西
结合疫情的背景,穿插了几个小故事。大点设置经不起推敲,一开始见到小孩,不是就应该给家长打电话了吗?怎么结尾才打,才揭露结局。另外,说小鸡苗是生命这个,我可有意见了哈。全世界一年消耗4000亿个鸡蛋🥚,每只母鸡一生只能生1000个🥚,这需要4亿母鸡。你想,一年之内消耗了4亿母鸡,那当时诞生的4亿公鸡去哪里了?都被流水线粉碎做成所谓的饲料了,当做猫粮狗粮猪粮等了。所以吃鸡蛋,这个产业就意味着对公鸡🐓的毁灭性影响。我也不属于什么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宗教保护等组织,但是我吃素,除了不吃肉🥩,也不吃鱼,也不吃鸡蛋🥚。一切有生命的都不吃。
前期搞笑后期感人温馨。全片还蛮不错的看着挺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