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etman”是2019年上映的英国电影,讲述了Elton John传奇的一生。风格有点类似2018年大火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这种类型的电影本来多少都有点夸大主角的天赋值,而且电影是由Elton的老公John花了近20年制作的,情节应该是美化过的。根据这部电影,Elton没学过钢琴立刻就能上手弹一些旋律,十一岁就拿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奖学金了。
记忆中的Elton John:
还记得那是在王牌特工2:黄金圈里第一次见到Elton John的真容。当时还没把他和超喜欢的狮子王插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红磨坊插曲“Your song”联系到一起。只记得他是个穿着异常夸张,弹钢琴超棒的明星。
后来经过搜索,发现他的好多歌都好好听,我和朋友婚礼上都用到了他的歌。小时候喜欢的英国组合Blue也翻唱过Elton的歌”Sorry seems to be the hardest thing”(Elton还在Blue这首歌的MV里弹钢琴和演唱了一部分)。
缺爱的童年:
这部电影讲述了Elton缺少关爱的童年(父亲冷漠、母亲自我),和因此产生的一些性格缺陷(内心极其敏感孤独)。看了这部电影后才明白他夸张的造型是一种伪装机制,是为了不让大家看到他脆弱的内心。根据电影,Elton有和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同款慈祥的外婆。当初识Elton音乐才华的时候,是Elton外婆带他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参加面试的。
“Rocketman“目前豆瓣评分7.2分,IMDB评分7.3分。我觉得这部电影是被低估了。电影的代入感极强、剧情流畅、配乐都好听、Elton的造型也很用心(据说换了几百身造型)。很推荐大家去看!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电影火箭人上映于2019年。之前只熟悉一首Elton John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童年有经历过《狮子王》的朋友应该都听过这首歌。可能那时因为年纪与经历的原因,只记住了旋律,却没有认真听过他的歌,也就没有对这个人产生过兴趣。 最近刚好在跟某患者的治疗阶段进展到“内在的小孩“,一个治疗团队的同事便推荐了这部电影《Rocketman》。 从开场的张牙舞爪,掰掉恶魔的犄角,褪去华服后的一身睡衣,到最后与小Regi的拥抱,从电影的角度可以说很形象的描述了Elton在参加成瘾治疗小组一步步打开自己、旧伤痛的浮出、正视问题、接受与放下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这个四口之家里,长期不回家的父亲,对自己毫不感兴趣的母亲,以及这个家里唯一的温暖来源外婆。小Regi听说爸爸要回来了,就满心欢喜的期待,期待从未得到过的父亲的拥抱。父亲回到家,别说拥抱,连一眼都不正眼瞧他。小Regi觉得委屈时,爸爸除了一句“don´t be soft“(别软弱)只剩寂静。小Regi的妈妈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把一切归咎于他,爸爸不回家不爱自己以及这错误的婚姻都只是因为怀了他… 幸好,家里有一台钢琴。幸好,小Regi的天赋被外婆听见并支持他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爸爸说:“离我的东西远点,想碰我的CD先请求我的同意。“ 爸爸说:“不,我不需要你的CD,因为不是我喜欢的音乐类型。“ 爸爸说:“不管怎样他都会变成怪人。“ 在Elton面前,爸爸一把抱起起了二婚妻子的孩子。。。 妈妈说:“可以送他去钢琴课呀,这样他就再也不用围着我转了。管你什么皇家音乐学院的考试,周六我可没空。“ 妈妈说:“你是同性恋的事完全不用告诉我,我早就知道了,但是我根本不感兴趣。“ 妈妈说:“你注定选择了永远孤独的人生。“ 爸爸不是不懂爱,只是从战场归来满心疮痍,需要港湾却没有港湾。 妈妈始终在要求爱,从丈夫那里要求,从儿子那里要求,可因为以前受的伤害而高筑的心墙即包裹了自己,也阻止了别人。 他们唯一的儿子从渴望被爱,一丁点怜悯就被人牵着鼻子走直到遍体鳞伤。伤心,害怕,失望,愤怒,自毁式行为,以至于浑身竖起的刺把始终支持自己的朋友从身边赶走。 幸好,他还有他的外婆、音乐、朋友、有他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 从开始不愿接受自己改名,到接受现在的自己,可以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 这不只是一部传奇音乐人的传记式电影。
在豆瓣上讀到一篇有關《搖滾太空人》(Rocketman, 中國譯《火箭人》)的評論,當中談到電影真誠的表達和其「照實還原」,本人無意發動筆戰,只是觀賞後認為電影雖具娛樂性,而且製作水準頗高,但與真誠有很遠的距離。
要了解為何我說《搖滾太空人》不真誠,首先要知道製作公司的背景。《搖滾太空人》其中一家製作公司Rocket Pictures是由Elton John與其丈夫於1996年共同成立的,自2001年,該公司已四處找尋投資者製作本片,當中華特迪士尼影業(Walt Disney Studios)和焦點影業(Focus Features)都曾接手,但一直未能完成製作,直至後來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接手,拖延了近二十年電影才面世。
近二十年的努力,可見Elton John非常努力希望完成本片。其中一個原因必定是因為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流傳萬世,希望下一代知道他的「威水史」。而作為主要出品及製作公司之一,Elton John必定有干涉製作細節及提供資料以豐富劇本,雖然電影揭示了不少他過去的黑暗面,亦有不少成人情節,但當中有多少部份有修改潤色,有多少位置美化了他,則只有他本人知道。加上劇本創作過程必定會把事實戲劇化,當中的真實程度應相當有限。
當然,故事的整體結構仍然是源於人物的真實生活,其荒淫的生活惹來極大爭議,但正如Elton John本人說:「我的人生從來都是兒童不宜的 (I haven't led a PG-13 life)」。據知他初夜發生的經過是真的、穿著誇張衣服逃離演唱會前往戒酒會也是真的、主角的家庭關係也大致準確,但故事亦作了不少修改。
首先是他的名字。Elton John這個名字很有趣,他的姓先於名,在外國是很罕見的。多年前戇豆先生Rowan Atkinson曾在棟篤笑中直接質問為何不叫自己做John Elton。在他的藝名,Elton這詞來自他舊樂團中友人,而電影中說John的來源是披頭四(TheBeatles)的約翰連儂(John Lennon)。但事實上,根據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John一詞是致敬Elton John年輕時的導師 — 另一藍調歌手Long John Baldry。
事件發生的地點和時序也經過大幅修改,例如Elton John並不是在Troubadour演唱會後的派對認識他的新經理人John Reid,而是在另一個聖誕派對才進行。以及電影中引述Elton John 1979年與Renate Blauel結婚,但事實上他直至1984年才結婚。
另外,電影並無跟從歌曲創作的時序而出現,而是根據人物處境和心情發佈。當中最主要的分別是I’m Still Standing一曲並非創作於Elton John戒酒後,但電影安排此曲於戒酒會後播放。當然,這些安排或能夠讓電影昇華,歌曲安排也與劇情更緊密,但亦是其「非真實性」的來源。
電影不少的內容也讓我質疑電影對「誠實」的看法。
例如其中一幕有歌迷稱讚Elton John的歌很誠懇,寫的都是他的自身經歷和感受,但其實這句稱讚的說話是錯的,因為他的歌詞並非出自他本人手筆。Elton John認為自己不懂填詞,所以他只負責作曲部份,大部份的詞都出自友人Bernie Taupin之手。或者我們可以說Bernie對Elton非常了解,所以寫出能夠表達出他的世界的詞,但這並不是來自Elton John本人的真誠,而是第三者寫的世界。
其次,電影出現過至少兩次由Elton John說出“I’m sorry”,而對方也是回應“I know”;而當Elton John在電話中向母親出櫃,其母亦表示她早已知道,認為他沒必要說出來,她不欣賞他的誠實(don't appreciate his honesty),這也顯示出故事的人物並不重視誠實。
而最重點的是,當主角游走於Elton John這個「虛構」的自創角色與自己本名Reginald Kenneth Dwight之間,他最終卻選擇了繼續以藝名生存,完全放棄本來的自己,我認為這代表著Elton John放棄真誠,選擇繼續以這個五光十色的虛擬身份渡過餘生。
當然,這些不真誠的地方並不阻礙對電影的觀賞。電影首半非常出色,我尤其欣賞歌舞的部份,節奏明快好看。除末段太多的交代和煽情部份讓人感到一刻的冗長外,整體而言我認為比《波希米亞狂想曲》更出色,而且Taron Egerton的發揮空間很大,表現也不錯。《搖滾太空人》是首部荷李活主要電影有同性性行為情節,Taron Egerton當中放膽的演繹自然讓人質疑他的性取向,雖然他曾在Instagram的帖文稱呼男性友人為小可愛(cutie),但他後來澄清了,自己是直的。所以,戲內的東西,甚至網上的東西,都不要當真啊!
1) ‘Rocketman’: Fact-Checking the Elton John Biopic, Rolling Stone (//www.rollingstone.com/music/music-news/rocketman-fact-check-elton-john-biopic-842902/)
2) 梦想和真诚, DA 评论 火箭人 @豆瓣 (//movie.douban.com/review/10223075/)
3) Rocketman (film), Wikipedia (//en.wikipedia.org/wiki/Rocketman_(film)) *可順道讀讀Rocket Pictures的介紹
4) Rowan Atkinson - Interview with Elton John,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Nl0HqlbX7dc)
5) Elton John: 'They wanted to tone down the sex and drugs. But I haven’t led a PG-13 life', The Guardian (//www.theguardian.com/global/2019/may/26/elton-john-in-my-own-words-exclusive-my-life-and-making-rocketman)
剧本写得不算出彩,搞成了个没头没尾的故事似的,感觉主角换成任何人都行。歌很好听,但感觉在电影里用得有些泛滥。感觉更像是一部适合做成百老汇音乐剧的作品
仅从传记片角度,成熟过《波西米亚》。配合艾尔顿·约翰华丽的舞台风格,影片也呈现华丽的视觉风格、歌舞片的和多处想象片段。去关注他的才华、欲望、童年的不满足以及痛苦,而这些爱与痛,也成为创作的源泉。当然,最棒的还是音乐,当那些熟悉的音乐从他手中流淌出来,这就是天才,只有崇拜和感动。
关于《火箭人》,有两点背景知识个人认为十分重要。第一,此片制片人是Elton John的丈夫、从事导演工作的David Furnish,制作公司之一是Elton John与丈夫共同设立的Rocket Pictures。Elton John本人虽然也挂名监制,但从后续访谈来看,因为尊重影片创作过程和本身演出工作繁忙,他并没有过分介入影片的具体制作,甚至今年的戛纳首映也是他本人第一次看到成片。第二,如果细心看影片结尾字幕,会看到Elton John正预备从巡演生涯退休,回归家庭生活。事实上,从2018年底开始,年逾七十的Elton John已经开始了一场名为Farewell Yellow Brick Road的长达三年的世界巡演,作为他给全世界乐迷的一场盛大的告别秀。而《火箭人》在今年的问世,无疑正是这场谢幕大戏的其中一环。
(关于本片的一些细节注解,请移步电影笔记:All This Science I Don’t Understand)
如果了解这两点,这部电影的意义不言自明。《火箭人》是对Elton John辉煌创作生涯的回顾,是他的人生伴侣David交给他的一份充满爱的礼物,同时也是Elton John在退休之际渴望向全世界传达的人生感想。
当今时代提到Elton John,也许多数人的固有印象会是gay icon、抒情歌手、乐坛巨富,关心八卦的话或许还会知道他是喜欢发脾气上头条的乐坛大姑妈。尤其是对华语世界的年轻一代,或许熟悉他部分名曲的旋律,但往往对他的人生经历十分陌生,对名曲背后的含义一知半解也并不罕见。很惭愧地说,在看《火箭人》之前,我个人对于Elton John的了解也仅限于他在七十年代创作巅峰期的几张专辑,97版Candle in the Wind,再加上《狮子王》的名曲。Elton John所代表的Piano Rock在当今的时代也许的确显得不够“酷”(甚至有人戏称为mom rock),Elton John本身也并非David Bowie或Mick Jagger这样的sex symbol,年轻一代和他之间的距离感并不难理解。以亲身经历为例,我有幸看过2015年Elton John的香港演出,并多次在香港院线看《火箭人》(港译《摇滚太空人》),总体观察是,观众群体里年轻人的确不算多数,来自欧美的外国观众更是占据压倒性的比例,在现场常常有种置身他乡的错觉。
而对于这样一部半传记幻想题材的电影,这正提供了其它音乐巨星所难以拥有的巨大施展空间;不拘泥于符号和具体事件,跳脱时空限制,真正呈现巨星作为人的血肉与情感。电影里,我们能看到Crocodile Rock梦幻般地出现在1970年的Troubadour俱乐部(实际创作时间在两年后),Elton John的艺名John玩笑似地指向一张披头士照片里高光的John Lennon(实际来自Long John Baldry,Bluesology的核心成员,Someone Saved My Life Tonight里的主角人物),I’m Still Standing天衣无缝地嵌入Elton John九十年代离开戒瘾所时的创作(实际创作时间在八十年代初,进戒瘾所前十年)。这些都服从于电影的叙事语言而非史实,毕竟,严谨遵从史实甚至不是摇滚纪录片的惯例(最近就有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作为例子)。更何况影片主体的叙述角度是来自进入戒瘾所、回顾过去疯狂人生经历的“火箭人”,我们进入他的视野,由纯净的青少年时代推进至声色犬马的顶峰,正如跟随火箭升空,陷入癫狂和昏眩。这些改动对于了解Sir Elton的乐迷而言也并无伤大雅,细节的改动并没有牺牲人物的完整性,反而更让作为绝对主角的音乐无比突出。
《火箭人》作为音乐剧电影有非常神奇的魔力。虽然个人并非音乐剧的忠实拥趸,对近几年好莱坞大银幕的音乐剧风潮也持保留态度,而本片是绝对的例外。且不论Elton John本身对音乐剧的偏爱(他曾参与多部音乐剧的创作,包括《跳出我天地》音乐剧版),音乐剧本身有色彩缤纷与坎普的特性,正与Elton John本人的同志身份与华丽大胆的演出风格不谋而合。而音乐剧本身朗朗上口的旋律与叙事性强烈的歌词,更与Elton John/Bernie Taupin创作组合成为绝配。电影中曾借两位旁人之口描述Elton John的音乐,都十分精到。其一是音乐经理Dick James所说的“tunes that grey haired old tramps’ll whistle in the street”(“白头发流浪汉都会在街上吹口哨的旋律”),其二是与Elton John有短暂婚史的音乐制作人Renate Blauel所说的“your music is always so personal and honest”(“你的音乐总是如此私人,如此坦诚”)。这是Elton John的音乐扎根在几代人的生命体验里、并传唱至今的原因,也使它成为《火箭人》里无坚不摧的利器。Your Song和Tiny Dancer的场景都是对Elton/Bernie创作过程的忠实还原,如果你爱这两首歌,相信一定会是重磅催泪弹;Honky Cat是电影里最花哨最甜蜜的一组场景,也最接近音乐剧舞台效果,同时也巧妙地融合进了Elton John本人的嗜好(收集美术品,收购足球俱乐部);Bennie and the Jets本身是我最爱的歌曲,电影里将它演绎出了难以想象的糜烂与黑暗(a song for the sober people!),但也让我进一步领会到Bernie的歌词是多么深不可测;I Want Love是最令我惊艳的改编之一,它本身是Elton John在五十岁的创作,却完美地融入了忧伤的童年家庭群像,不但扎实地呈现出Elton John的音乐是如何成为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更看到个人的生活如何沉淀在歌曲当中并进行自我疗愈(据说戛纳首映上Elton John本人看到这一段也痛哭失声);最标志性的仍属Rocket Man,它是电影坚实的核心,从童年幻想里的管弦乐团(仔细看会发现墙上还有一个小火箭),到泳池底的幻像、救护车、洗胃、从病房直接运往道奇体育馆的奇观(可怕的是这与事实几乎一致),这是Elton John人生最戏剧性的缩影,精妙无比,Taron Egerton这里的表演无论看多少次都让我感到震撼,衷心希望能得到应有的赞誉。
在音乐剧的华丽外衣之下,《火箭人》尤其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舍弃了好莱坞一朝功名成就的英雄叙事,不但呈现出巨星的脆弱和不完美,且始终聚焦Elton John个人的自我认同与和解,直到核心都十分酷儿。它不止一次让我联想起LGBT题材的经典之作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摇滚芭比》),如何逃离困住童年的邪恶小镇,创造出梦想中的令人自豪的自己,如何面对往昔。戒瘾所里Elton John的橘色恶魔装扮渐渐瓦解,回归一个朴素的中年人。他向来自父母的敌意说不,舍弃无可寄望的感情依赖,并终于认同了Elton John这个创造多年的身份。影片初期曾借黑人乐手之口说出“you gonna kill the person you were born to be in order to become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你要杀死原本的自己,才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而让人欣慰的是,这并非Elton John的最终选择。戒瘾所里Elton John给了童年的Reggie Dwight一个等候已久的拥抱,作为个人危机的正式结束,这是Sir Elton借此片传达的最有力的信息,这也真正让我明白了他曾说过的“人生最大的成就并非音乐,而是戒瘾重生”。另一点让我注意的是,虽然Elton与David的婚姻举世闻名,影片仅在末尾字幕很简单地写了一句25年前他们相识,终于得到了应有的爱,David本人并未出场。这种谦逊的呈现方式对于缺爱了一辈子的Elton John来说尤其意味深长。或许这才是应有的爱,人正是要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得到他所应得。这也使《火箭人》明显有别于此前出现过的许多名人自我沉溺得到拯救的故事,是Elton John站在过来人位置上的循循善诱,真正的酷儿之光。
《火箭人》有它不够完美的地方。以选曲为例,曾看到外国歌迷的一个意见,虽然电影覆盖了多数名曲,但是疏漏了75年的《Captain Fantastic and the Brown Dirt Cowboy》,一整张探索Elton John的创作经历、性取向、以及与Bernie Taupin的关系的重要专辑。影片中段看到了Bernie明显的缺位,也许加入一首We All Fall in Love Sometimes能够更好地巩固Elton/Bernie的创作关系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另外,对于不够熟悉Elton John的观众来说,《火箭人》并不是一部非常容易进入的电影,尤其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去年横扫全球的前提下,大众显然给它设置了一个并不十分友善的预期和门槛。以个人经历为例,第一次院线看《火箭人》,除了五光十色的画面和熟悉的音乐,我并未感受到太多,只觉得信息量大,需要慢慢消化。而当我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并有缘看了第二遍院线(以及更多遍),才开始认识到种种片段的巧妙,被电影背后的真挚所打动,享受它充满魅力的每分每秒。
《火箭人》中除Rocket Man外,最重要的歌曲当属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在影片最开头尚未进入正片的时间就是它的旋律变调,影片进行当中多次在Elton沉浸回忆或独自一人时出现,后面独具匠心地拆解为Elton和Bernie的争执,最后更伴随着Elton John离开麦迪逊花园广场前往戒瘾所的一路。就出现的频率而言,几乎超过Rocket Man而成为电影真正的主旋律。这是Elton John最成功、最受推崇的歌曲,而仿佛注定一般,它正是关于回家、返璞归真,关于告别。我非常喜欢这部作为告别的《火箭人》,也期待着能在这三年的告别巡演里再见一次仍然活力四射的大姑妈,好好说句感谢,以及再见。
去年商业片中最大的一匹黑马毫无疑问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关于传奇摇滚巨星、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的音乐传记片起初并不被看好,甚至在公映前夕惨遭北美一众媒体差评。但凭借着高居不下的观众口碑和强大的粉丝效应,该片最终累计斩获了高达9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音乐类传记片的各项记录,获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
在好莱坞霸权的商业电影市场上,传记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商业价值欠缺的电影类型,音乐类传记片的发行规模更是小得可怜。仅以过去几年的境况来看,真正在商业上取得瞩目成就的音乐类传记片,不过也只有《波西米亚狂想曲》和《冲出康普顿》仅仅这两部而已。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一部与《波西米亚狂想曲》非常接近的音乐类传记片揽获了一众电影媒体的赞誉,甚至被部分媒体评为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优秀、更可能卖座的音乐人传记片。它便是由《波西米亚狂想曲》补拍部分的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Dexter Fletcher)执导、塔伦·埃格顿、杰米·贝尔等英国男星主演的《火箭人》(Rocketman)。这也是德克斯特·弗莱彻与塔伦·埃格顿继《飞鹰艾迪》之后的再一次合作。
影片《火箭人》讲述的是英国国宝级歌手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成长经历,片名Rocketman取自艾尔顿个人传唱度最高的同名歌曲。艾尔顿·约翰的本名是雷吉纳德·怀特,自上世纪60年代以“艾尔顿·约翰“这一艺名出道至今,他取得了包括格莱美奖在内的无数奖项和荣誉,个人唱片销量累计超过3亿张。1998,因音乐成就和慈善事业的突出贡献,艾尔顿·约翰被英国女王授予了爵位。
艾尔顿从小便展现出对钢琴的浓厚兴趣,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是他未来成为音乐巨星的先决条件,但童年的伤痕所造成的敏感人格,似乎才是他的音乐能够触动听众心灵的深层原因。
生长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环境当中,艾尔顿的童年过得并不如意。父亲对他的态度始终过于严肃,甚至带有些许恨意,未曾给予过艾尔顿足够的关爱;母亲尽管担起了自身职责,内心深处却对艾尔顿有所芥蒂,认为他的存在破坏了自己的婚姻。争执不休的父母最终还是以离婚收场,年幼的艾尔顿所感受到的温暖几乎都是来自于祖母和音乐。
长大成人的艾尔顿在当地的酒馆兼职弹唱,他出色的钢琴演奏吸引了小有名气的音乐圈人士的注意,并被对方邀请参加某乐队的巡演。在巡演的过程中,艾尔顿也逐渐地萌生了做歌手的念头,并很快找到唱片公司,请求为自己制作发行唱片。
在唱片公司方面的要求下,身为无名小卒的艾尔顿开始为唱片公司所提供的歌词稿进行谱曲,并因此结识了此生的挚友,伯尼·陶平(Bernie Taupin)。伯尼是这些歌词的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艾尔顿和伯尼首次见面聊得很是投机,两位音乐品味高度一致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很快便成为了室友,共同创作音乐。
在形影不离的相处过程中,伯尼意外知晓了艾尔顿的同志身份,但他完全不介意。两人敞开心扉谈天论地,逐渐产生了对彼此的依赖感和默契,他们两个人注定要在未来宏大的音乐事业上相辅相成。
艾尔顿和伯尼的珠联璧合最终打动了唱片公司的老板,他同意在一年内为艾尔顿发行三张专辑,并为艾尔顿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民营音乐俱乐部“鳟鱼”安排多场演出。鳟鱼俱乐部时常会有音乐界的名流、媒体和星探出没,不少明星便是在这里被好莱坞发掘,俱乐部演出关系着艾尔顿事业的成与败。
尽管压力巨大,但天生我材注定必有用,艾尔顿最终以非凡的演出在这家俱乐部一战成名,赢得了美国流行音乐界的大力追捧。夸张的着装风格和表演方式,以及细腻而多样化的音乐成为了他的艺术标志。
在一次聚会中,好友伯尼因与自己心仪的女性亲密攀谈,而冷落了一旁的艾尔顿。艾尔顿看似外向而活泼,实则内心却脆弱不堪,向来过于依赖伯尼的艾尔顿在此失落之际,遇到约翰·里德(John Reid)。约翰几番花言巧语的讨好很快便俘获艾尔顿的心,约翰很快便成为了艾尔顿的爱人兼经纪人。
艾尔顿在名声大噪后,曾去探望过他多年不曾谋面的父亲,彼时容颜苍老的父亲已经有了自己新的家庭,对于艾尔顿的到来,父亲并没有表现出与童年时有何不同的变化,这种冷漠伤害到了艾尔顿,他在父亲这里注定永远也得不到爱。
而当他不惜抛下电视台的重要演出,鼓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向电话那边的母亲出柜时,母亲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艾尔顿,自己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了艾尔顿是同性恋的事实。“你永远不会得到应得的爱”,母亲这句直接而冰冷地表明自己态度的话使得艾尔顿备受打击。
成为艾尔顿经纪人的约翰也逐渐地暴露出了自己的品性,他消费着艾尔顿努力赚来的钱,持续不断地出轨、背叛艾尔顿。艾尔顿尽管愤怒,却因为签订的合作条约而无法摆脱约翰的控制。母亲和约翰就像两条水蛭一样附着在他的身上,贪婪地吸着他的鲜血。
艾尔顿的世界充满了冷漠和欺骗,为了麻痹自己,他疯狂地酗酒和吸食毒品,事业开始一蹶不振,甚至还有过自杀的冲动举措。骗婚、逼走挚友、自甘堕落……艾尔顿做了太多错事,但所幸的是,在这一切还不算太晚时,他醒悟过来,开始戒酒戒毒,原谅那些曾经伤害他的亲人,重拾自己的事业和朋友……
截至目前,《火箭人》已经斩获了近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无疑是继《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后又一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音乐类传记片。但同样是改编自英国乐坛的顶级巨星真实事迹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和《火箭人》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拍摄方法着手的作品。
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常规传记片典型思路,它以线性叙事为基础展开,讲求的是人物、事件、场景的精确还原度,譬如电影最后那段演唱会精细到莫库里每个动作细节的还原。
而《火箭人》则是带有些许的实验性质的作品,它套用歌舞片的表现形式和倒叙来呈现整个故事,并不强调现实逻辑,不同阶段的艾尔顿·约翰之间,甚至还可以超越时空展开对话。
显然《火箭人》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意识流叙事的电影作品,它甚至使我联想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那部美国歌舞片史上的杰作《爵士春秋》,两部电影均以精心设计的歌舞场面来传达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凭借《王牌特工》走红的的英国男星塔伦·埃格顿(Taron Egerton)出演了艾尔顿·约翰一角。埃格顿毋庸置疑是近些年发展前景最好的英国演员之一,《王牌特工》之后,他接连出演多部磨炼演技的电影,这些经验使得他在《火箭人》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媒体们集体的盛赞。
埃格顿优异的嗓音也在影片中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而且整部电影并未像《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使用莫库里的原版演唱替代拉米·马雷克的声线,而是全程由埃格顿本人完成演唱,完成度相当令人惊喜。
尽管有不在少数的观众普遍认为《火箭人》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加尊重事实,没有恶意篡改和规避敏感问题,甚至《火箭人》还有涉及到同志性爱的大尺度场面,似乎在各方面都要远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放得开。
但如果认真观看本片,我们同样会对“尊重事实”这四个字提出质疑。《火箭人》的剧本和拍摄得到过艾尔顿·约翰的帮助,我们需要考虑艾尔顿本人提供的帮助是否包含了美化自我的成分。这种怀疑尽管无法得到完美的考证,但我们也能轻易地觉察到电影人物的塑造有失偏颇,仅从约翰·里德这个同样出现在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的角色身上便可以发现端倪。
影片《火箭人》中的约翰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的小人,他背叛并不断地榨取艾尔顿。但现实却是,约翰作为一个谋略过人的音乐经纪人,帮助了皇后乐队、艾尔顿等人登上了他们的事业巅峰,约翰与皇后乐队、与莫库里有着一段友好的合作关系,却唯独与艾尔顿闹了不快……约翰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已经陷入了罗生门的语境,《火箭人》中的约翰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
对《火箭人》的过高期待,也导致了很多观众在看完本片后感到了一定程度的失望,这与《火箭人》在今年戛纳展映时,媒体过度夸张的宣传有关。结合《波西米亚狂想曲》去年北美正式公映前惨遭一众媒体和影评人的差评,最后却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的情况来看,观众评价与媒体评价间的反差,已经无法不令普通观众质疑这些所谓的权威媒体的公信力。
但总的来说,尽管存在被媒体过度宣传的嫌疑,《火箭人》仍然是一部表现不错的音乐人传记片,相较于《波西米亚狂想曲》保守工整的拍摄,它显然更有影像层面的趣味和活力。
不管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是《火箭人》,这些重现传奇巨星不凡生平的传记电影都蕴含着它们永不变质的观看价值。之于粉丝,传记片是一种缅怀与致敬的方式;之于普通观众,传记片是对那些掌握在少数成功者手里的私人化经验的吸收。
我们或许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成为备受瞩目的巨星,甚至无法过好自己的一生,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在短短一部电影的时长内与这些触不可及的巨星同行,这是电影艺术作为一种伟大的造梦艺术的美妙所在。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B+】好像大部分的音乐传记电影都逃不开“缺爱童年”“名满天下”“自我迷失”“回头是岸”等标准模板,好像这就是人物传记类电影的全部了。相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工整制作与完美还原,这部《火箭人》更加着重于视觉的华丽感和歌舞艺术的结合,几场歌舞戏真的看得我相当享受,那种梦幻与现实所不断摩擦碰撞融合的感觉真的不能再更棒了....
变得非凡还是平凡只是天才的烦恼,坐上火箭还是舞台都是普通的工作。父亲只是受同事委托请他签名,母亲并不想与他分担性向的痛苦,恋人在泳池边胡搞,朋友打算回家犁地。把自己装扮得花枝招展,喝得酩酊,似乎就能忘记自己的寂寞。像独自飞向太空的火箭人,选择注定孤独的人生,想念地球上弹琴的男孩。
完胜《波西米亚狂想曲》,因为电影把Elton的创作真正还原到了故事和生活中,这让每首歌曲都有了深刻的意义。形式上的坎普和浮夸,恰好贴和Elton的舞台形象,并不突兀和违和,反而令角色更加生动。塔伦的演技和歌喉搭配绝对可以帮他冲击来年各大奖项,我的心头好Jamie Bell也超棒。另外,《Your Song》的段落真的哭了出来,超级有杀伤力,猝不及防的温柔一击。
仅从传记片角度,成熟过《波西米亚》。配合艾尔顿·约翰华丽的舞台风格,影片也呈现华丽的视觉风格、歌舞片的和多处想象片段。去关注他的才华、欲望、童年的不满足以及痛苦,而这些爱与痛,也成为创作的源泉。当然,最棒的还是音乐,当那些熟悉的音乐从他手中流淌出来,这就是天才,只有崇拜和感动。
剧本写得不算出彩,搞成了个没头没尾的故事似的,感觉主角换成任何人都行。歌很好听,但感觉在电影里用得有些泛滥。感觉更像是一部适合做成百老汇音乐剧的作品
整部影片的处理方式无疑比「波西米亚」高出不少段位,以音乐剧的形式+R级场面串联起Elton John的名曲以及他的经历,这才该是一个乐坛巨星所应得的。但作为一部传记片来说,人物形象依然没有立起来,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也较为仓促
3.5 跟“波西米亚”相比,这个片子讲的才是一个人的故事,你看到他把挣扎、痛苦和纠结都转化为音乐,仿佛又扮成一部音乐剧的样子,疑幻似真,蛋蛋演完飞鹰艾迪又能演大姑妈,相似和可爱各占一半。
太太太太太好看了!!the rocket man fucked the bohemian out of shit! And Taron don’t need to fuck Rami cause not even a fictional superstar would like to fuck a bloody pathetic impersonator.
与《波西米亚狂想曲》水平差不多,个人总体观感略好,视觉表现更华丽,配角形象更丰满。缺点也相似,容易沦为流水账似的片段堆积,试图表现主角内心挣扎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Taron Egerton表演很加分。
2.5 I’m still standing!!! ♥ ♥ ♥
华丽,好听!皇后乐队值得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好的自传,但大姑妈完完全全当得起这部“火箭人”!世人会传唱他的金曲,会八卦他的性向,会嘲笑他的奇装异服,只有他知道:自己永远是那个不合群、缺少爱的小男孩。除了音乐和性向,也是纪念一对五十年的直弯好基友。蛋蛋从头唱到尾,真的是太太太能carry了!(说跟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知道这俩片就是一个导演吗?)
5/10 真是没想到会难看 蛋蛋很努力但剧本真是太无聊 五分钟就相识到结婚又离婚 无论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相当单薄 除了最后一首歌以外该燃的也没有燃起来 结尾也是够突然的
难看至极
相比皇后那部而言,故事是完整的,但表现手法匠气多过灵气,不痛不痒。
影片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但实在是太浅了。整体就像流水账一样,观众情绪全仰仗歌舞,人物塑造也只是流于表面。
真的从头哭到尾your song my song 摇滚明星本来就是R级人生 one persona all the way down worlds conquered! 工整是唯一缺点。
按理说,故事的完全度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好,但各有所长。如果说皇后乐队那部传记片是一出流水账,那这部【火箭人】就是舞台剧电影版。前者情感更爆满,后者基本上就像男主角的服装一样,情感像浮夸的塑料花。把埃尔顿·约翰的一生浓缩到一段AA互助小组的分享会,从原生家庭的成长开始,把一切归于缺爱,因为有原型人物的参与和掌控,片子保留了同性恋和毒品的部分,但还是被美化的像成人传记片的模板,把他的一生用几首歌浓缩成了几首MV,每个阶段都有大量MV式幻想场景,很难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更像是看埃尔顿阿姨打开家里的衣柜,把衣服借给蛋蛋,上演了一场大型的模仿秀,既没有拉米·马雷克演牙叔的神似,也没有最后Live Aid演唱会时的情感冲击力,不得不让人把这片子归为【波】之后的跟风之作。
内心没啥波动,好多剧情元素和波西米亚太像了,又缺少像波那样的情感煽动,而且一些东西讲得太快。最终还是因为对于这种一朝成为巨星然后搞砸身边一切最后再重拾自我与所有人和解的这个过程无感了,再拍得没那么特别,就直接是看得没得感情。但是!麦登登在这里实在是HOT AS HELL!真的太帅了,很久没在电影院里感觉一个男人这么帅,和蛋蛋谈恋爱的那几场戏man爆……要命。宝藏男人。
三星半。比《波米》好的点太明显了:起码尊重史实,直面主角嗑药和同性的经历,光这点就要大大大大大大大赞赏!歌也好听极了一直跟着唱!但歌舞和传记杂糅导致情绪断层,剧本也有问题,三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偶见突兀,如果专注传记拍法口碑会更好。但很钦佩电影只展现了Elton的戒瘾之前的故事而不是大俗讲他如何是gay icon以身作则影响了一代人的众所周知的历史,这样才让最后的gay也能找到真爱格外催泪。记于台湾树立亚洲榜样的第一天。
四星半。这是好莱坞主流商业片LGBTQ元素最大尺度的一次汇聚,但这并非影片成功的关键。超现实与音乐剧模式的结合,令埃尔顿·约翰绚烂却糜烂的生活,真实还原。而影片最大的成功则是选择了塔伦·埃格顿出演埃尔顿·约翰,埃格顿超越几乎全部同时代演员的表现,让一切变得无比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