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HD中字

主演:王学兵,孙海英,周显欣,赵有亮,周大勇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高考1977 剧照 NO.1高考1977 剧照 NO.2高考1977 剧照 NO.3高考1977 剧照 NO.4高考1977 剧照 NO.5高考1977 剧照 NO.6高考1977 剧照 NO.13高考1977 剧照 NO.14高考1977 剧照 NO.15高考1977 剧照 NO.16高考1977 剧照 NO.17高考1977 剧照 NO.18高考1977 剧照 NO.19高考197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高考197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他们将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却不知自己的明天将在何方。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这里,让年轻人们的心再次躁动起来。适逢农场负责人老迟(孙海英 饰)正在酝酿修路计划,只要在建设中取得良好表现就有机会受推荐去年大学。知青们为此蠢蠢欲动,而另有打算的老迟却把机会给了成分不好的女孩陈琼(周显欣 饰)。原来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王学兵 饰)是一对情侣,他打算借此将二人拆散,让潘扎根于此。然而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是会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还是随波逐流接受命运的安排?©豆瓣毛骨悚然撞鬼经2021特别篇古城宝藏曼殊沙华圣诞争宠大战吉米霍法之死罗莎·卢森堡凤凰城遗忘录(原声版)黑霹雳 第四季黑色少年杀死一只知更鸟小生作反1983夏威夷特勤组第五季梅花谍影影帝行动孔雀追忆迷局超级神仙石不露脸的老板风流家族盗案玄笔录前传之异域魔道舒克与桃花假面同窗会马林切:音乐剧制作直击414区此处与彼处阿拉丁和大盗之王女子公寓减法人生行尸走肉:存活之人第一季苏荷区之王奇迹赛季咱们分手吧第一枪娃娃屋2022天空鲨:终极武器侠客行2001芝加哥烈焰 第十二季内鬼探访惊魂我和我的太阳伊人再见非黑即白生生世世美人骨遍地英雄

 长篇影评

 1 ) 感谢那些美好的情感

今天有机会来华师大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在上海的试映。想着这样一部主旋律的片子时,心中还是多少有些顾虑的,可随着影片中这些在伊春的冰冻土地上挥洒热血青春的年轻人几次心潮的起起落落后,如果要给电影一个五星评分的话,尽管还有不足,但我还会毫不犹豫的给她四颗星。这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有好多话想说,不得不提孙海英,老戏骨的实力快要遮住了所有年轻演员的光芒,将影片中这位一口东北腔的语言幽默顽固到可爱的革委会场长发挥的淋漓尽致,为这部本来沉重的电影现场带来好几次的笑声,有观众一次次的热泪盈眶,有最后女主角考入北大后观众爆发出的由衷的掌声,当然也有坐我后排的几个疑似香蕉人的中途退场(这几个满嘴英文的中国孩人中途退场,电影对他们似乎没有吸引力,我更愿相信他们是因急事离去)。

感谢电影导演有决心和想法去触动一个时代的话题,去解开长久的藏于老一代人们心中的一个心结,去唤回他们那段回忆。然而我更想谈另一个话题,关于亲情关于父爱。动容于女主角陈琼和她父亲间的戏,久久不能忘记。当女主角怒吼着喊出无法原谅自己的父亲的同时,我有些怀疑这一幕的真实性,就算看完很久仍然心存疑惑,一位父亲到底该不该被原谅?

父爱如山
    几个十年到底能不能将一件事情永久的埋葬,对于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混乱不堪的历史,我庆幸自己没有亲身经历,难以想象那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十年啊,是血雨腥风吗?是人性被极度扭曲?人作为一个个体所受到的屈辱和践踏到底有多严重,我不敢去想象,但我想知道就算曾遭受了再大的磨难,该不该去怨恨一个人,尤其是当这个人还是身养自己的父母。是该划清界限还是咬紧牙关支持着对方。女主角那么纠缠的始终不肯原谅父亲的,是父亲被打为反革命分子所带给自己的苦难,或许会有人说当局者迷,所以置身事外的我才可以这样评判,“黑五类”所承受的不公正与歧视是时代给予你的伤而不是你那位同样遭受着失去身份失去亲人失去生活几乎失去了一切的父亲,作为飘萍般的个体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如此的无力和渺小,或许一个小小的插曲就会如蝴蝶振翅般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这样的艰难时世下,连最亲的父女都不能站在一起相慰藉,还有什么更大的伤?

最后,我想片尾也许会是这样结局吧,一种像《百万宝贝》那般给人一个郁闷的想骂娘的结尾,一伙年轻人无望的看着火车开走,仿佛有人在上天嘲笑的说“你丫再努力也照样完蛋!”;另一种,场长开着拖拉机送他们进入考场,他们终于赶上了这场人生中重要的考试,镜头拉长,随着老场长目送着他们走进考场,出字幕。这时结束也算给人一个充满希冀的结尾;然而感谢导演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温馨的结尾,从场长与招办负责人间关于陈琼成分问题的秘密对话,让我再次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期待之情,“私刻公章这种罪你敢不敢干?为了我女儿我就敢”那种发自真心的生怕下一代再被耽搁的呵护溢于言表。

藏于影片中的一个个小细节也如涓涓细流般沁入人心,两个偷书的年轻人被抓进警局,被放出来时一名警察还给他书包时在里面偷偷塞进教科书,片尾老场长那段如自言自语般对着空荡的农场广播高考成绩时,那种如自家孩子评上三好学生向邻居显摆时明明心里高兴,还要捎带的骂上几句“这个小犊子不成气”的恨铁不成钢的父辈才有的得意之感,真是让人面带笑容的时候还能心生温暖,感谢那些默默的在他人危难之时能一伸援手的人,感谢那个时代中让人温暖的人类所有的美好情感。

此文已交相关纸媒体,请勿转载

 2 ) 这真的不是影评

片子在中国电影报道里出现的时候
大赞孙海英的方言讲得好
“我真想左右开工给那记者一千四百个嘴巴子”
(见郭德纲《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
他那还算是说话吗?
随找一人,捏着个鼻子,学公鸭叫唤都比他那东北话好听

片子只看了三分钟,直接拉入回收站
北京人挤兑上海人的时候,我开始怀疑那什么部的审查力度
你都不允许加菲猫在屏幕上出现了,却审查通过了窝里反
这就是所谓的为了下一代着想的绿色计划?
再接着看见那叫什么小宝的人哭着嚎着要回家的时候
我就有了清空回收站的理由
到不求你入乡随俗 只是
辽阔的东北大地怎么就改造不了这么怂的一个人?

论文指导老师是东北人,今年已六十高龄
因为答辩和论文的关系,平时也多了很多交流
王老师是一个可爱的老头,憨态可掬,说不到三句必定用纯正的东北话惹得我们大笑,我们私下里都亲切的称他老爷爷,吃散伙饭那天晚上,全班所有人冷落了院长和书记,一个劲的叫着老爷爷,都想要和他合张影。

就是这么一个即将退休的老师,会在闲聊时问我“处对象了吗?”“抓紧时间,现在形势(校园里)多好啊,随便你挑啊”
他一不会上网打字二不会短信邮箱,但对待世事的态度却出奇地豁达,上课时从不会和我们翻脸,也会反问我们“离校后你们还会对这儿有感情吗?”也会自讽“几年后,你们会琢磨那老头死了没啊”,我们向他抱怨学校的过分,他会说“你们还年轻”

我们告诉他有那么几天好多学校的贴吧不让发帖子,好多词儿你不能写,他会听我们讲完,然后告诉我们那几天是特殊时期,十几年前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些事情,那个时候他在教书,但是因为一些事情,好多学生都不上课了,都去了北京,所以他也闲下来了。那个时候,北京很热闹,全是年轻人,刚好赶上有人访华,不得已只好在机场迎接,领导们很尴尬……于是,我们想不明白的都想明白了,不是端午惹的祸,完全是历史问题。
(看得懂就看吧,看不懂也别问我,怕犯错误)

老师还年轻的时候,作为先进分子,步行去首都看主席,那时候,各乡各村都有红卫兵接待站,走到哪儿都有饭吃有地儿睡,现在根本不可能的事。以前,男学生女学生一起从黑龙江走到北京,纯洁得很,“这要是换到现在,还没到北京,孩子就有了”。我问是不是背一句语录就可以坐火车,老师说那就相当于现在的公费旅游,一路从吉林延边玩到了上海。老师在北京待了大半年,所以几年后的某晚,北京热闹完了之后,听好多学生的描述,他还能告诉我哪些路上发生了一些冲突。我告诉老师,电脑里还有一些那晚卫星拍下来的视频,全城都不让开灯不让上街。老师说有这么回事,现在他还能记起当时广播里说的原话。

再后来,老师结了婚有了孩子,他带着儿子去北京,儿子看着水晶棺里的毛主席,贴着爸爸的耳朵说“毛主席睡得呼呼的…”老师和我们讲起这段的时候,脸上满是笑容。老爷爷讲着那时候可爱的儿子,很是可爱。恢复高考后,好多学生直接留在了北京,之间还提到了白燕升,说他们那些人都很幸运……

老爷爷那天下午和我们讲了好多,由于部分历史原因,可以插得上话的也就只有我,当时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出了好多电影,“走在大街上,保不齐你就能遇见一明星,大家那个高兴啊~~”

1977年的人们活得很舒服,仿佛褪茧那一刻的蝴蝶,事事顺心,时时高兴,他们没有烦恼,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除了恢复高考之外,那一年中央音乐学院也开始扩招,谭盾,苏聪,叶小刚,瞿小松,都是首批77、78届的学生。
后来,苏聪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奥斯卡奖获得者,88年,《末代皇帝》包揽奥斯卡九项大奖,最佳作曲者之一就是苏聪;07年,《卧虎藏龙》获最佳原创音乐奖,创作者正是谭盾。

傻孩子,看,我没骗你吧?

 3 ) 《高考1977》是且只能是颂歌

1970年代早期,我还没上学之前,就被父母告知,要学一样乐器。那个时代学乐器的目的,跟现在孩子们学乐器的目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出路,只不过他们现在是为了“赢在起跑线上”,而我们那时候只是为了避开“上山下乡”。

那时候,我们这样的军干子弟,逃避“广阔天地”的唯一办法就是当兵,而当兵有两个去处,——要么去野战部队当普通一兵,要么学点玩意儿去当相对舒服的文艺兵。那时候我学小提琴,就是为了将来当文艺兵。

“广阔天地”什么样儿?我没见过但听说过,总之是苦。像我们这些生在军营中、长在大院里的孩子,对此只能敬而远之,能逃则逃,能避则避。再说了,当兵难道就不算干革命了?所以,对家里安排学玩意儿,哪怕百般不情愿也得坚持,总之不要上山下乡就好。

十月一声惊雷响,揪出万恶四人帮,但上山下乡并没有因此马上停止;而且根据“两个凡是”的精神,一切似乎都不会有什么改变。真正的改变,是在1977年,那一年邓公复出了。

邓公复出十几天之后,一个消息传来:邓公拍板,当年即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一代人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命运因此改变,于是,我的命运也改变了,不必再每天皱着眉头“歪脖儿拉”。

电影《高考1977》的故事,就开始在邓公复出首度公开露面的那个时候。那一天,是1977年7月30日,邓公到北京工人体育场看了一场足球赛。当时,现场观众掌声雷动;后来,这掌声也出现在放映《新闻简报》的电影院里。

《高考1977》一开篇,知青们在露天地里看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就是邓公看球的那部新闻纪录片。而知青们在这一幕中的兴奋和激动,实际上已经定下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歌颂。

就恢复高考这件事情而言,把它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来看待,其实并不为过。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或者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那么,你会发现,《高考1977》与其说是一部剧情片,倒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来的合适。

据说这部电影让很多人感动,但我也听到一些指摘的声音。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很明白人们为什么感动,也很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些指摘,盖因角度不同耳。

我不能不承认,作为一部电影来说,《高考1977》有很多的毛病,譬如主题先行,譬如结构不够精巧,譬如人物性格单一,譬如某些主要人物的思想转变过程缺乏铺垫、比较突兀,等等。而对一部电影来说,这些毛病甚至可能是致命的。但我也不能不承认,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亦即创作者是真诚的,而且你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这种真诚。

我必须承认的另一点是,观看这部电影,我是投入了一些个人的感情在里面的,毕竟我曾经耳闻目睹过1977年的那些事情。

有批评者指摘人物缺乏真实感,但我不以为然,因为从片中人物的身上我经常会发现我所熟悉的人的影子,——譬如孙海英扮演的农场场长,你可能感到他的戏有些过、表演有些夸张,但我可以老实告诉你,当年很多“工农干部”其实就是那个样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有批评者指摘这部电影太“政治正确”了,我也不以为然,因为据我揣度,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部致敬之作,本来就是为当年的恢复高考唱出的一曲颂歌。你说它把知青当傻瓜、把观众当傻瓜也好,把历史当傻瓜也罢,但1977年的那个时候,情况大致与电影中描写的不差,而且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也好,知青们也罢,对邓公是感激的,当时“拨乱反正”的一系列政策,也是受到广泛欢迎的,所谓“得人心”即此之谓。

其实,《高考1977》远算不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它却可以算是一部基本忠实反映了历史现象的电影。你当然可以批评它浅薄、煽情、缺乏对历史本质的探寻。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基本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皮相,虽然它可能因此缺乏灵魂。

当然,《高考1977》的这个题材具备拍一部史诗巨片的基本条件,但这不仅要看创作者的功力、气魄和胆识,还要看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是否允许。凭心而论,对于十年文革,对于三十年前开始并延续至今的改革,我们所拍的电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是缺乏表现而是缺乏追问,不是缺乏视野的宽度而是缺乏思考的深度。

所以,《高考1977》是且只能是一曲充满激情和怀旧的颂歌,绝不会变得冷静、理智。不信,可以回头翻一翻2007年国内媒体对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那些报道,看看那些报道的基调和人们的回忆,你也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会看到这样的一部《高考1977》。

电影尾声处,赴考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突然抛锚,为了赶上开往考场的火车,知青们在山野上树林中一路狂奔,正当他们看着火车无情地远去、即将失去机会的时候,场长开着一辆拖拉机及时赶到,知青们挤上那部没有后斗的拖拉机奔赴考场而去。这一幕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而这,也恰恰是那个年代的极好写照。

 4 ) 1977年,我的爸爸

夜深,困,寥寥数语罢

1977年,黑龙江双鸭山,煤矿场
之前,这是爸爸从农场调到了这个煤场
那一年,高考恢复了
当时,老三届知青的梦想与前途似乎早已泯灭
小学、初中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
却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更进一步
更因为成分问题没有任何的希望
只有这次高考,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路上来
过程同样的一波三折
按照当时的政策,已经27岁的爸爸因为年龄原因必须赶上这一年的高考,否则就可能永远地错过机会了(虽然后来修正了,直到1979年仍可考,但是当年并不知)
但是终于,通过煤矿相关领导的大力协助,终于在报名截止前搞定了介绍信
而爸爸也如愿进入了大学
那是一次生命的转折

这当中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爸爸和妈妈说那段在北大荒的往事

1981年,爸爸毕业,1982,我出生
然后爸爸从初中老师到中专老师到大学讲师到大学副教授到大学教授
期间翻译了译林出版社版的《魔戒》等书
这一切的开始,是1977年的那次高考——
那一次,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5 ) 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孩啊

我坐在电影院里,看最早的一场,情节时不时地扎着我,提醒我: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孩啊!

当我回来告诉每一个遇到的人,这部片子必看时,他们显得有点惊讶:你一个压根没有这段历史记忆和经历的人哪来的共鸣?没有共鸣又哪来的感动?
我回答什么呢?只能一遍遍地催促他们:无论如何一定要看。


这个世界还是人情味重要,陈琼他爸不和老迟谈人生理想政治大义,他们谈感情,谈做父亲,在身份情感上潜移默化你;
也如后来老迟问改卷处的领导,关于陈琼她爸私刻图章:如果是你孩子,你会这么做吗?领导回答“会”,老迟贼贼地一笑:我也会。
这当然是虚构的,但我宁可看到这样掺假的美,多温馨啊。这世界并非什么都是讲理的,还要讲人情味。

这样有历史背景的民生大片有几个套路,比如说肯定会有一两个人是要死去的,其中又有几个高潮起伏的,光是记录性质也不是个事儿,女人要显一下的,这样才显得主题深刻宏大叙事又不乏一点说头,本片也不例外。

但剧情还是让人牵肠挂肚,强子满怀信心去徐汇区高考报名处报名,却被告知得原工作单位开证明,可这一来一去就会耽误考期。我开始为他担忧,十分理解当晚傻坐在墙角的强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再等一年。而那些有志青年已经等不起了,11年蹉跎岁月啊。
再就是一伙人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坐拖拉机赶火车去考场,却不想拖拉机中途故障。他们一路奔跑一路挣扎,摔倒的不让同伴扶,掉东西的自有同伴帮忙捡起,狂奔呼喊,简直到了生死关头。火车,到了时间就要开,阿三和老婆都朝火车站长的老爹跪下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依旧赶不上。他们顿时倒在地上,我相信这一刻的他们脑子一片空白,看着前脚刚离开的火车,汽笛声,浓烟飘,赶不上,只能再等一年。
我一度以为事情就这么发展了,或许是再等一年。当我已经做好准备看悲剧时,转机出现了。
先是黑龙江农场给强子发来了电报,说是给他报了名要他速回赴考;然后是当大家都绝望时,老迟开了车来接他们了,准时把他们送到考场。
那一刻,我哭得唏哩哗啦。

这是等了太久憋了太久又极有才华的一代人,他们握着白色的准考证,穿着厚重的大棉衣,心急火燎地进入考场。可如今的我们呢?
我想,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当年的高考。我却几乎没怎么想,可能是没有相似处吧,然而我知道,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气喘吁吁的话一定是考不出来的,老师家长也会千交代万嘱咐,从容进场答题,看来时代真的变了,高考早已不是那件惊心动魄的事了。

关于恢复高考,先是陈琼他爸知道了消息立马带了基本教科书前往东北看望女儿,然后是阿三告诉了强子,强子无意中透露给了老迟,到这个时候,早已让根宝、陈琼他们蠢蠢欲动了。“恢复高考?”这意味着什么啊?或许把这话去跟一个今年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去说,他一定会把这个决定骂个狗血喷头,这没什么不对;然而当你转身看那个阶段,或者再来看这部电影,尤其是当你还有理想还希望做点什么的时候,恢复高考,我要读书,这样的期待显得特别真实和温暖。
多少你的父辈们在当时告诉自己“这下有希望了!”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都吸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无疑是前方突然冒出火光。,感谢那个时代中让人温暖的人类所有的美好情感。

我承认,我是被这里的气氛感动了,或许是隐隐约约的感同深受,我一直以为,有点理想有点追求总是美好的,比如,为高考而熬夜复习。这当然是马后炮,身处高考前夕未必能想得这么透彻。而事实上,片子也是很多小段落构成的,恢复高考参加高考是一条大绳脉拴住了他们。
强子带头绝食,小潘和陈琼无缘无故地激情了一回,两次想要自杀的根宝最终还是“英年早逝”,还有前面的大伙儿观看邓小平复出,为高考扛包获取名额。那是我们回不去的时代,虽然物质贫乏,但精神上却是那么的丰盛。他们有梦想,有激情,有那么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求,是我们现在所无法企及的。
以前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对上大学有着那么疯狂的向往,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们上大学或多或少好像也是为了圆他们的一个梦,我一直无法满身心地承认高考是为了自己。而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理解了他们,在那个年代,知识、高考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方式。

清明回家和大人(咦?我还小孩?)聊天,又说起高考,唉,家庭饭桌话题永远有这个,先是我考大学,再是表妹去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今年是堂弟高考,每年都有为这个话题议论一番的理由和现实,直到近日,大人们还是把它看得无比重要,好像人生就仅此一搏,好像过了高考什么都解决了。
还好,弟弟妹妹都不在,和我这个已经大学毕业的人讲这个问题,当然方式和内容都要变变的,那就说他们的高考吧。

姑父,现在的XX学院院长,当年是80年的大学生,要不是他说,我还不知道,第一年也就是77年强子他们高考的那年,考完后他们的入学时间是次年的2月,而78年的9月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学生入学,也就是在我姑父之前虽然是3年,但有4届的师兄师姐。说起那个高考的年代,姑父至今感慨很“难”,他所在的高中是最好的,6个毕业班,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人,但当年被大学录取的只有4个,其他学校头几年的录取率都是零,以至于今天他回老家,只要报上名字,老师同学都会知道是那一年的大学生,可见多么珍惜宝贝!

而父亲就不同了,据说那年他在公社已经当了干部,装模作样地报了名,还为此把旅店门锁搞坏赔偿了5角钱。而进考场时,身后还插了一本地理书和一把凉扇,大模大样地进了考场,自然是要被老师没收的。随随便便考完后还理直气壮地问老师拿书和扇子,很坦白地告诉老师“我又不是来考试的!”回到公社他就接到任命的通知。

如今的两位长辈,一位是学校,一位是报社,虽然和高考的缘分不一,但都算功成名就(我爸后来工作了才读了浙大的函授),说起那个1977,却都有感触,毕竟是年轻时候的记忆。


(写着写着像是在写要上交的观后感,那么多义正言辞那么多官方的感慨,可是,是片子的魅力吗?恰恰让官方成为了我的内心话语。)


PS
孙海英演的革委会场长老迟最逗的是那句“怎滴了”,东北话溜溜的,从头到尾尽管透露着迂腐专制,我却从没把他看坏,他是一个很可爱的老者,出门进门不关门(出门其实是关的),想法也很简单:你们都去高考了谁来管理农场?“先掂量掂量肚子里的墨水吧!”这话他说了两遍。

赵有亮是国家话剧院第一任院长,我知道他是在《孽债》里,他演小美霞的父亲。几年不见显然是老了,脸部肌肉都松弛了,而这个父亲始终也不是什么核心角色。

周显欣刚一出道就被誉为小巩俐,那张白皙干净的脸蛋怎么看都不像在农场8年的姑娘。而因成分问题对父亲的冷漠我一点也不觉得惊奇。

 6 ) 不算影评的影评。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所以,他们看杂志、看报纸、看广告、看电视、听电台,
希望从中找到答案,希望让别人来告诉他们,他们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80年代末的人,对于恢复高考这一类的事情都是从书中,父母口中得知的。所以我们的感受当然没有经历过这一时期的他们来的真切。感触也不尽相同。

我是2004年进的高中。
当时进高中交了1万5千快钱,至于那个钱叫择读费还是代收费或者是什么费我已经不记得名字了。
进了学校一样不没有认真学习过,哪怕一天。
2006年2月6号 当时我面对了人生的一个选择题,
因为把高三复读班的人打的比较重,要赔钱。
班主任不要我了,把我赶回家。
我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继续这样读书混下去还是干别的什么。
那个时候我在想,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父母,面对亲人,面对这所谓的生活我应该怎么办呢。
那个时候是真的觉得自己受挫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像现在,当时我还是有好大大的理想和抱负。

我还记得当时全年级化学考试,一个选择题只有我和我同桌两个人写错了。问什么可以灭火,我跟他两个人选的是C,答案是酒精灯。试卷我是抄的他的,他是题目都没看瞎填的。
后来想不能这样下去,所以留了个级,又花了一万快钱。
当时想着必须要认真学习了。
到最后还是一样,每天都是玩儿。
导致最后就读了两个高一,高二高三都没有度过。
进高考考场也就是进去了就开始睡觉,一直睡到可以交卷。
数学考完的时候,我爸打电话问我考的怎么样,
我回答说三分我还是有把握的,我只会做一道选择题。
从读小学起老师就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是革命先烈
用鲜血换来的,我一直觉得那是扯淡。


扯远了。
如剧情简介所说,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
和现在的我们比起来,一个是想读不能读。一个是能读不想读。现在是大学生多如牛毛,随便抓一个人都是大学生。以前是大学生好多人里面才出一个。
现如今,有的人已经不再选择高考。前段时间不是有一万多个人拒绝高考报名吗。读书无用论充实在很多人的大脑里。读大学,读技巧学技术早就业,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选择。恐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不想抨击当今中国的教育制度,我的思想也达不到那个高度。即使说也是装逼。在此略过。 我只知道,小学初中高中12年的书,要是没考上真正正规的大学,12年就算是白费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派不上一丁点用场。
很多家长都还以为,现在的大学就跟他们那时候的大学一个样。包括我的父母。 大家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都做了什么?他们除了爱,什么都没做。 打网游,泡吧,找姑娘傍款爷。 我不幸也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不否认还有一部分人在认真学。


回到电影里,小根宝扛包的那一段我觉得忒假了,他明知道他自己扛不过去,他也猜的到他只要扛了即使没成功大家也可能投他。这是完全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现在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或许软弱,或许无助,但是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我实在是不喜欢。 我当年也愤青过(又要被鄙视),也觉得这个世界没劲,厌恶这个世界的一切也没有想到过死。 小根宝他连死都不怕,他还怕好好活着么?

看到他们从拖拉机上下来,跑去赶火车的时候。
我像个爱哭并且矫情的姑娘差那么一丁点儿就哭出来了我草。
我这个人俗,压根儿就不会写什么影评什么的,
本来这一段想说点什么的,想了半天也想不到。





回到现实中,
我现在在一建安公司上班,说是上班其实也就是靠我爸的关系进去混时间,顺便学点东西。
要是有人问,中途辍学,读书的时候不认真,现在整天整天的都在工地上你后悔不后悔,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你会怎么选择。
我会回答他:
我觉得我起码经历了这么多,我遇见过一些有趣的事,见到过一些有趣的人, 并且明白了一些道理,我觉得这就够了。
  


我只是企求,别让我对这个世界太多恐惧和失望,
别让我变得浮躁和失去质感。
内心要永远强大,永远向那些平庸和愚笨的事物开战,
并天真地向周围的一切表现着积极性,
认真的生活起来。
  
  
我们并不完美,但现在我们精力充沛,想象力十足。
我们会为了幸福和想到的东西去努力。
  
  
  
我感激着这样的现实。

 短评

叫知识分子的不一定有知识。知识分子应该离开这儿,难道我们转业干部复员军人就有义务呆在这儿吗?恢复之前,我们歌功颂德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高考?

4分钟前
  • 飞天PP猪
  • 还行

那一场大火真轰烈。

9分钟前
  • 我就是Outman
  • 推荐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这样了,假的让我想掩面而逃……一群演员里面除了老迟都应该去学学怎么表演,或者说学学怎么不表演

14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较差

毕竟隔代了,没有那种感动的感觉。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好片子。

16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看的有些触动,接触过不少知青子女,电影拍的太美好,一个农场里哪有那么多考上的,多数知青还是留在了当地,在当地成家立业,若干年后挤破头把子女送回大城市。虽然拍的过于煽情和美好,演员的表演也令人着急,但这个题材还是要鼓励一下

19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哭了

23分钟前
  • TinvanG
  • 力荐

一块钱的小面包

27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重大的变革过度时期总会有牺牲。。。该怎么感谢邓小平爷爷。。。

31分钟前
  • KO DAN
  • 推荐

一群人也是一代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回忆,于这些年轻人而言,1977或许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也是春回解冻前的先兆。最难忘的场景,是清晨拖拉机在半路上坏了,准备赶考的知青们在雪地里一路夺命狂奔,跌跌撞撞又狼狈不堪,其实他们追赶的是时间,被耽误的十一年青春,亦是在追赶希望,改变一生的宝贵希望……就诚意而言是感人的,也相对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质,幸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避免了扁平化的俗套,假如少一些煽情的戏剧性冲突,多一些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入挖掘,成效可能就更好吧。

34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x

37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那个年代。。。

41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还行

lj

45分钟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还行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硬是把它拍成了鸡肋。

47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又到一年高考时……突然想起我大概是不会再参加什么考试了……

48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很感人的。

53分钟前
  • 一天清晨
  • 力荐

高二考试过后在学校的小剧场看的……和小燕燕、鲍鲍、豆子、小珏一起~

56分钟前
  • 啼幽
  • 推荐

很真实

1小时前
  • 双木临峰
  • 力荐

孙海英怎么就让我那么别扭!!!

1小时前
  • jiji
  • 推荐

唯一的看点是各种腐

1小时前
  • 杜扬Seatory
  • 还行

导演手法实在很拙劣,3月12日【讲堂】

1小时前
  • 私享史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