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人种优化,极权暴力和精神洗脑,它不仅仅是对纳粹的控诉,也是对极权的展示。面对这一切,除了深切的悲哀,更多的是无力感。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我们的社会结构还是上、中、下的分层,政治秩序依旧破漏混乱,维护体系仍然崇尚强权依赖暴力,我们看得到问题却无法可想。也许直到人类消亡我们都无法摆脱,因为它源自于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控制欲。
话说回来,现在已初露端倪的基因选择,不就是人种优化的更精确控制么。虽然一段时间以内都将存在激烈地伦理争论,更是但我相信迟早是要普及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无神论者很难拒绝这个选择权吧。到时候,信徒们的煎熬想必不少。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二场电影,八月的雾,看完心里非常压抑。影片几乎是完全白描的手法,没有特别的渲染正义或者邪恶,只是把这段二战真实的过往拍出来,让观众自己反思。每个生命的逝去都悄无声息,围观的人也默不作声,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难得高潮就是一个敲钟的哑巴大叔在发现自己一直很照顾的聋哑小女孩死去后的放声大哭,以及男主小男孩在敬爱的护士去世后,痛苦大骂院长是杀人犯。
而影片最后一段几乎寂静无声的画面切换,只有些若有似无的乌鸦扑楞翅膀的声音,那种张力,几乎把影片的压抑黑暗情绪推到最饱满,心脏似乎也快停止跳动了。所有打着伟大,庞大目标旗帜而做的行为里一定隐藏着人性最深的恶!
(文/杨时旸)
“他们也是人,也许无法劳作,可他们会笑、会痛、会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德国历史学家、记者格茨-海达-阿利在自己的著作《累赘——第三帝国的国民净化》中这样写到。那本书揭开的是一段在如今看来几乎无法想象甚至无法相信的历史,第三帝国期间,大批生活无法自理的病患、智障和身体残疾人士都被默默地执行了一项“安乐死”计划——当然,被称作安乐死或许并不准确也不道德,因为那些人走向死亡并非是自我诉求,而是权力强迫的、无法选择和逃避的终点。在那样的语境下,“安乐死”变成了对暴行变成了一种装点,矫饰又虚伪。像那本研究著作一样,这部《八月的雾》也同样直面了那段历史。故事选择了一个孩子的视角,见证了一座“病院”之中生命的消亡史。
战乱之中,无人照顾的埃勒斯被暂时寄养到这家病院里,这其中的很多患者都是无法治愈的终身残障人士,智力低下、身体残缺,绝大多数都无人问津。埃勒斯是个正常的孩子,调皮又善良,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之于这座沉闷的病院,他成为了一个闯入者和窥探者的角色,他在同龄人之间打探消息,在一个又一个病房之间来回穿梭,在帮忙之余也成为了一桩桩暴行的目击者,他开始试图阻止这一切,但自己也沦为了牺牲品。
从影像呈现上讲,《八月的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它故意克制的拍摄手法在不经意间消弭了很多强烈情感的冲突,让整个故事走向显得平淡甚至平庸。但从主题上讲,这是一部提出的问题远远大于影像本身的作品。它拷问了道德和人性的众多层面,更重要的是,那些叩问放置于今天,仍旧不会显得过时。
病院的院长是一个稳重的男人,他妥善管理着这家机构,对孩子们悉心陪护,对国家和社会有着炽热的爱与责任感,就是因为如此,当他接到命令,需要为“民族、国家的未来”而销毁那些“无用的生命”的时候,他才表现出了一种决绝的态度。他不但坚决贯彻执行,而且还极尽专业能力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能够更高效地、更悄无声息地让那些生命消失。从注射药剂到发明出一种毫无营养的“类食物”让病患自然饿死,这是这位院长的一种“忠诚”。他没有一点私心,甚至也还承受着某些心理重压,他认定自己的所为是为了国家更纯净的未来,是为了减轻不堪重负的社会负担,但是他却在系统性地杀害人类,他是一个倒错系统的受害者,也是那个系统中的施害者,他抱持着自认为的最崇高的情结进行着最低劣的杀戮,到底该如何对他进行道德判定?
其实,不只第三帝国时代,很多科学界人士都有过对于“净化”的痴迷。美国在冷战时期也曾系统性的对一群智力和身体残疾的孩子进行过人体试验和研究,那一切被写成了一本名为《违童之愿》的书。所有对于基因进行“净化”的初衷是对于逐渐衰弱的未来的恐慌,他们企图用纯粹科学的方式剔除那些给当下和未来可能造成负担的生命。但问题在于,这种行为不可能抽离于现实,被限制在纯粹意义上的科学范畴内,它不可避免地涉及伦理和人性,它会让整个社会陷入恐惧,那将是更大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那些“净化”的标准是人为的、游移的、完全无法客观化和确定的,最初,人们觉得一切标准都显而易见,无论智力还是身体残缺都有指标可循,但问题在于,什么样的状况才真的符合要求呢?比如,其中有一项指标是“外表让社会觉得恐惧”。麻风病患者的后遗症可以被纳入,那么长相丑陋,审美不符合大众喜好的人群该不该同样被净化呢?更何况,这些标准还可以无限拓展外延,那些反对派,挑刺者,该不该被消灭?就如同《八月的雾》之中的小男孩埃勒斯,他在病院里到处破坏那场行动,院长不堪其扰,决定把他也纳入名单。助手小心地说,“可他是健康的人啊。”但结果呢?还是沦为了牺牲品。这种“溢出”是不可避免的。自然选择的优胜劣汰,一旦被人接管了选择的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僭越,人篡了神的权,最终会让一切不可收拾。
小男孩没能看到那一切被废止、那些人被审判的那一天。但更令人心寒的是,在现实中,多年之后,当一切水落石出,那些受害者的家人对那一切要么故意淡忘,要么讳莫如深,仔细想想,那难道不是另一次冰冷的谋杀吗?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在阳光灿烂中缓缓铺开。这么多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让人觉得这大概不会是个悲剧。可是看着看着就觉得连阳光都开始代表残忍。因为每一次太阳的升起都代表着至少三个孩子的死亡。片尾的乌鸦让人觉得在那个年代生而为人不如死后化鸟,至少拥有一双自由的翅膀。
导演选择的小演员表情倔强,眼神中有动物般的戒备,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角色。叙述缓慢而深沉,就像是一本回忆录一样。可是,这些又是谁的回忆?
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院长笑容可掬的进入病房,孩子们见到他如同见到邻居叔叔,其中一个戴着腿部矫正器的孩子不停的要求他做旋转木马,他笑眯眯的抱着孩子旋转,画面还很美好,转瞬间他就在生死簿上划去了这孩子的名字。是他讨厌这孩子吗?并不是。这只是“工作”。他内心深处也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是为帝国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的,所以在发明出“冇饭”而被帝国的将军赏识时,会兴奋的手足无措,连走路都带着风。这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的矛盾的人物。
[cp]#八月的雾[电影]#一直都挺抗拒二战题材的电影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还要看这么难受的电影真的很勇敢[微笑] 相比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部电影的压抑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过道貌岸然的院长 心地善良的修女 心狠手辣的护士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勇于面对自己国家曾经的错误真的很佩服德国 勿忘国耻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 或许好的作品是反映时代背景的良药*
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战争的残酷,用儿童的纯真善良来抵抗肮脏的世界,用最德国的方式来批判德国曾犯下错误。
向来不啻以最坏的恶意面对人性,团体,政党,国家。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估计真的已死。
德国二战题材影片,全球第一
选择克制的表达方式并不等同于平淡的叙述。最终,Lossa变成了一只黑色的乌鸦,飞到心爱女孩的窗前停驻,萦绕的低语,虽有不舍和未达成的愿望,但它告知了灵魂已到达自由之国的喜悦。八月的雾,浓烈而冷寂 弥漫开来,将他的生命扼于其中,期待风吹散雾的那天,有你垂头哭泣的痕迹。
并与朋友们团结在一起,企图破坏这个计划,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令人震撼的一段历史,以及人性的善恶,二战时超过五千名儿童死于纳粹安乐死计划
如果你向叶尼赛人许一个愿望,他不能拒绝。
压抑
冷门好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之一,莫过于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权利决定另一部分人的生死。
拍的很棒,从画面到剧情都属上乘。灭绝人性的长官们、善良的中年护士、被洗脑的年轻护士、犹豫的男医生、态度暧昧的教士、麻木的解剖师、天真无邪身患残疾的儿童及我们最善良的小男主角,角色特点显明。埃勒斯被迫害了,但小女孩和大家说他去了美国,这是希翼也是深深的绝望。而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
每年都有这么几部以孩童的视角来表达的类型片,有的叫嚣呐喊,有的像本片样涓涓细流。都在面对历史,总有人让你别忘记他们。挺好。
人性,人心,人先
怎样一种共鸣才能震撼人心
拍的很克制,包括几场高潮戏份都没有太刻意煽情,反而是几个小孩角色间的情谊更让人感触。只给三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类似题材确实太多,如果单纯的以为从孩童视角入手便可先声夺人获得满堂喝彩,那么导演就想的太简单了。客观上来讲,本片在诸多方面都仍存在些许不足,在同题材中仅算中等,远非优秀。
沉重压抑
人性的泯灭
可怕的犯罪
太沉重了!真的无法想象人性到底有多阴暗
当人类将自己所不需要的孩子和敌人的孩子都以“关爱”的名义消灭时,我们还何以配生存于世上?
非常典型的德国电影,两个多小时看似沉闷却暗藏波涛,踏实的剧本稳重的节奏揭开了人性的两面性以及所谓优胜劣汰的残忍和披着宗教的杀戮。影院上座率一半,大多数都是一个人来看,没有一个迟到的,没有一个随便说话制造噪音的,没有一个提前离场的,最后结束掌声整齐的响了起来。都是尊重电影和自己的人
理性克制把感情给克制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