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题材非常新颖,讲述了殡葬行业的一些规矩,包括好的坏的,优点和诟病。当中那些杀马特的表演还真是大开眼界,做丧事时候一边看表演一边嗑瓜子,大概也是喜丧的一种吧。剧中三个妹纸走投无路,电费都交不起才误打误撞进了唱丧这行,好在她们就唱唱歌不用哭爹喊娘,唱的也挺好听,关键颜值在线。
他们老板这人其实是个很牛的男人,是相当有想法而且能坚持己见的一男人。总体来说,这片子拍了有点意义了,比现在一般的国内题材要深刻的多。
但这片就是又要讲梦想又要讲现实,有点忙不过来,有些特别正面的点也就隔靴搔痒了,还不够更加深刻。比如有一场丧礼,貌似是同性恋不被接受而选择了自杀。这个其实很隐晦,但把这说好了就会是个很吸引人的点,我就感觉隐约是那样,就结束了没然后了,该稍微再透一点再深一点,现在接受度没那么闭塞的,角度也会更宽广。
然后男主自己常说做这行晦气,女孩子做别的更好,别掺和进来。我倒是觉得这行女孩子也干的挺好,因为看到过现在最新的家属观看遗体的清洁告别仪式,那个小姐姐做的很到位,他们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穿的很正式,正装出席给老人最后一次敷面膜清洁身体穿衣梳妆。这样的告别,是件很认真很严肃的事,即使是告别仪式现场只有儿子一个人和三个朋友。
然后今年过年期间又逢亲戚家99岁的奶奶去世,参加了那几代同堂、宾客满堂的本地人的喜丧,吃了顿特别欢乐的豆腐饭,白事酒水还不亚于婚礼排场,全程三天的丧礼流程下来,全家连同近亲都疲惫不堪。
一年一场的两场葬礼下来,我也对死亡和葬礼产生了点特别的想法。死亡,不可避免,就如同我无法选择出生一样,自然而然。但做给活人看,其实意义不大,大多活人也就是求个心安,图个理得而已。死者已矣,他们究竟是不是泉下有知我们并不可知,他们还是否会看到感知到一切我们也不会晓得。我们为死者安排的后事只是我们力所能及所能给到死者的最后的一份体面,其实说到底,是给活人看也是给自己看的,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但其实我身边看多了生前人情单薄,死后哭天抢地的做派。包括我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我还真不知道死亡到底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十几岁的年纪还不会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唯一会伤感的一件事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在当时丧礼上的时候,我就只是脑子一片空白和麻木,无边的麻木,麻木到眼泪都无力掉下来,最终仰头把盈眶的眼泪给憋了回去。但当时开追悼会的现场,那些他们健在的时候,也没来看过他们几次的亲戚们简直哭的死去活来,还说哭越大声越好。我到现在也做不来这件事,最多只能默默掉掉眼泪,真没办法那样去表现。
所以我自己一直认为,在亲人还健在的时候多多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吧,比如孝顺父母、怜惜伴侣、珍惜挚友等,毕竟谁死了就是永远诀别了,或许还能活在活人心里,但活着的那个只能在漫长的年月中独自怀念了。后来,终于懂了如何去爱,但想去爱去珍惜的那个人不在了,人生也不可重来,那岂非憾事?
还有,最重要的是自己,现在到底是虽死尤生,还是向死而生呢?怎么算活着?我以前也没想太明白,现在也还是没完全明白,但觉得我活着一天就多享受了一天,多看了一眼世界。世界很大我很渺小,只要做我自己,享受活着的过程,好好对我爱的和爱我的人更好一些,尽力活的更好一点,这样就有余力再去做点对我来说有意义的事,那就行了。
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的人还活着,但已经死了。但寻死不是勇气,而是懦弱,真正的英雄主义确实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能热爱生活。活着受苦比一死了之更加需要勇气和爱,勇气是去直面惨淡的人生,爱是为值得的人去保重自己。所以,比死更需要勇气的是好好去活。
三位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孩,误打误撞成为殡葬歌手。在这里她们结识唱丧姐妹,目睹种种人间告别。从起初的“我们唱不了”,到后来的“那就干出点儿名堂”。就在逐渐理解和接受这个舞台的时候,女孩们却接到偶像公司的邀约。最终,她们会选择怎样的道路,她们能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吗?
讲述这个不无荒诞的故事,其实有一定风险。因为提起青春,人们已经习惯了九十年代的校园。《哀乐女子天团》几乎不具备中国近年所谓青春片类型里惯常的特征,却分明又饱含着热烈的青春气息。它将青春提纯,去除现实杂质,以一种纯粹的姿态站在面前,和你谈谈梦想这个词。它不扭捏作态,一如片中的主角落落大方。
作为一部网络大电影,《哀乐女子天团》的意义,不仅在于以匠人的姿态,用电影的语言,讲述了这个完整的故事;它更是一张证书,证明少有人走的路上,有未曾得见的好风光。
我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
以往的中国青春片,离不开校园这一场景,主要角色关系以同学为主。时间线索一般跨越数年,通过毕业后的社会遭遇,来对比校园时代青春的可贵。再加上堕胎、出国等情节的屡屡出现,时代音乐、道具作为符号被反复使用,仿佛所有人的青春都被描述成同一种模样。
它们讲的其实不是青春,而是阶级,是物质条件,是时代命运,是现实如何将青春击垮。
在《哀乐女子天团》里,这些事情变得不再重要。我们不了解主角毕业于哪里,父母做什么;不清楚她们具体在哪座城市,正经历怎样的大时代。即使是交不起房租的那个铁皮屋子,也并非北上广青年们普遍印象里的合租房。墙面上印着“五百英里”,是一首民谣名字,亦仿佛音乐梦想路漫漫的心声。
影片里的一切元素,都以女孩们的音乐梦想为核心。观众只需要知道,这些女孩渴望拥有一个舞台,来实现她们的梦想。这不单强化了青春积极的一面,也突出后来主角误入殡葬业的心理反差,更巧妙地规避掉大量的狗血情节。人物之间的冲突,不会是你比我有钱有地位,我比你有颜有男人;而都围绕着对音乐的理解,对梦想的选择。
梦想往往幻灭,反衬青春伟大,留下一点点回忆可好——这是国产青春片常见的套路。似乎梦想如果成功,青春便没那么不可替代,伤痕才是荣耀的记录。《哀乐女子天团》并非一路高歌猛进,它也刻画了许多彷徨无助的时刻。说的是梦想有资格成功,但你需要知道其中的代价,并能够以及愿意承受和付出。它所说的青春,是尽管迂回曲折,却始终向着天空生长的。
“我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是明白爱是信仰的延伸。”
用审丑的方式审美,以丧的姿态乐观生活
淡化了时代、地域、阶级等内容,片中的角色能给人真实感吗?不着现实过多笔墨,纯粹言说梦想,会不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这样的困惑,被殡葬元素的融入而解决。
殡葬乐队在现实中本身存在,送别故人,给亲友以慰藉,是许多地方的传统民俗,影片中也有提到喃摩、对棚等内容。殡葬元素将影片被部分架空的设定,重新拉回土壤:这一定是一个中国的故事,或至少是东方的故事。只有东方人,才这样对待生死,要以独特的仪式作为告别。
同时,殡葬元素也是影片的对抗力和喜剧点。它首先解构了不容置疑的梦想,又在之后温柔地将其重构,为梦想添加新的层次。失败与成功,丧和幸,看似站在对立面,实际往往同时存在,彼此补充——要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于是,《哀乐女子天团》否定单一的价值评判体系,认同多元性,认同每种人生存在的合理。在故事里离世的角色身上,都可以发现这种特质。下辈子接着唱的摇滚老炮,不被家人认可的同志朋友。他们不是社会的主流,或许是边缘的,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同样配得上深重的情谊,配得上理解和尊重。
不了解死亡的意义,怎能明白该如何活着?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日本电影《入殓师》,或类似的职业剧。而《哀乐女子天团》更为轻盈,它带着一种脱力系的气质,承接亚文化的环境与丧文化的精神,在审丑的过程里发现美。时而嬉笑怒骂,不必直说伟大。即使对结局成功的表达也是克制的,重要的不一定是成功,而是成长。
“可是你没说这是网大啊!”
《哀乐女子天团》由青年导演刘博文、桑木天联合执导,是他们的长片处女作。刘导毕业于中戏,桑导毕业于北电。学院派基础令作品具有规范的剧作和视听语言,而优秀的审美,则为电影添加了的许多网络大电影罕见的氛围和意境。例如片中的烟花、浪花等镜头,不具备明确的叙事意义,却使得情绪饱满动人。
在点映场的采访中,两位导演坦陈对《海街日记》等影片有所借鉴。吉他待在墙角,海风吹乱头发,这些颇为浪漫主义的意象,是含蓄和写意的,在以强感官刺激为多数的传统网络大电影环境中较为少见。不少人称《哀乐女子天团》是网络大电影中的一股清流,甚至好过不少院线片。
事实上,《哀乐女子天团》本身也拿到了龙标。网络作为这部作品的发行平台,亦似乎片中,大演唱会现场之前的哀乐舞台。电影里的艺人经纪公司认为殡葬行业晦气,网大也一度被许多院线电影工作者认为不入流。而FTgirls用她们对音乐的诚意和对人生的领悟,得到了听众的支持;正像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和机遇,新锐电影人们用对电影的真挚热情,创作出的优质内容。
电影的几组预告中,有一则很燃的“殡葬版”,对关于音乐梦想的故事主线进行了精到的提炼。感受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预告片里的“音乐”换成“电影”,“殡葬”换成“网大”: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坐在真正的电影院里,拍着自己喜欢的电影?”
“你们几个天生是属于电影的,而我,将给你们提供这个电影。”
“这就是你说的电影吗?”
“这就是电影啊,这不是电影什么是电影啊?”
“可是你没说这是网大啊!”
“我们走,我们拍不了。”
“我们就这种风格,你能拍拍,不能拍滚蛋。”
“你们懂什么叫电影吗?”
“你管我拍什么样,我拍得比你赚钱不就完了?”
“连网友都不放在眼里,你们师父光教你们拍片,不教你们做人啊?”
“你们连给网友拍片都拍不好,当哪门子导演?”
“我决定了,我们回去,至少那是个电影。”
“虽然网大这个行业我们不是特别了解,可是我们想试一试。”
“那就干出点儿名堂。”
当然不仅是音乐或电影,对于任何行业的人来说,这个道理都一样。人们都渴望实现梦想,都在过程里经历现实落差。但无论在哪里,始终不忘初衷,心怀敬畏,能对得起自己所作所为,是最基本的前提。只要梦想还在燃烧,青春就不会结束。
想来,也是《哀乐女子乐团》会让人感动的原因。
哀乐女子天团
有梦想,有情绪,有感动
一个冷,一个暖,一个中性
三个偶像派女子,为了音乐的梦想。偶然与殡葬行业发生了交集,题材新颖,不脱于俗气青春片。
值得肯定的是借用这并不怎么高大辉煌的行业,却衬托出了音乐人的梦想,有一个舞台,就能够歌唱。
深入了解后,更加体会到这个行业的感情与牵绊,种种人与逝者莫不哀鸣的悲伤情绪。但带给我们的却是逝者已逝,生者自勉,怀揣那昂扬向上的希望。
挚亲很少,遇到一个值得珍惜。
好片很少,遇到一部值得珍惜。
说下片中提到的对棚,可能年轻人不太了解,电影中说是殡葬中最凶险的情况真的不是夸张或搞笑的用词,老家农村的,前段时间爷爷过世老家长辈请了殡葬团的人一边谈丧葬事宜一边闲聊的时候了解到,对棚一般不是像电影里同一家请2个殡葬团体,常见的情况是两家街坊邻居同时家里有人去世,一般传统都是人死就要搭棚,每晚村里人都闲了就开始登台表演,一直到死人入葬,当2个戏棚撞在同时间表演的时候那么对决就来了,1来是主家花了钱都想自己的亲人葬礼最热闹隆重,要是自己家花钱请的殡仪团表现不力,街坊邻里都跑到另一边去了主家会觉得丢脸,农村人最好面子过后很可能少给,甚至不给表演费用,这似乎也成了丧葬圈的潜规则,一般主家少给的话丧葬圈也不好意思再要。2来,主要都能是街坊邻里捧场,丧葬团自己也是要抢生意抢地盘的,表演的时候如果自己这边冷场,可能这个村子后续有人死的话都不会找他们家了,都会去找热闹的那家,等于损失了大量的潜在订单。所以对棚的胜负对于丧葬团可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腰包和饭碗,以至于一旦对棚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对出火气了,女的脱衣服,男的自残都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就跟打架一样,得失已经不重要了全争一口气,甚至早年间因为对棚子剖腹什么的死在台上的都偶有发生。葬礼变成了血腥变态的狂欢。听到这些我就问那个聊天的丧葬团主事,现在也有这些?他倒是说现在也会,但反正我没见过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是早年间生存不易,各行业抢生意抢地盘,打打杀杀还是自残剖腹都有发生我是了解的。
再谈电影,演员演技都挺不错,自然到位,3个乐团女孩稍显青涩但也不尬,真的好喜欢男主老何的演技,真实自然,不像其他演员虽然演技到位但总是感觉端着跟自然生活有距离感。题材很新颖点子好,可惜剧本细节不行,感觉什么都是点到即止,给不到太大触动,特别是方叔本来就没啥戏份又只有几句台词,他死的时候真的是传达不到我不舍 悲痛的情感。再后面经纪公司不让去参加方叔葬礼,你干嘛非去问公司?公司不让,你偷跑去不就好了?有人拦得住?演唱会都在筹办了还能因为这种事跟你们解约不成?最多被骂一顿。方叔也太凄凉了吧,妻,子双忘连个亲戚也没有?唯有的朋友就是公司里的几个同事?3星是有些少的但是4星又感觉给多了,有些纠结。
看到首页推荐去看了一下。意想不到拍的很不错。电影以唱丧为主题,故对歌曲的质量、电影情绪的把握,还有严肃、煽情、欢乐的部分的平衡都有更高的要求,而电影在这些方面做的都很不错。
剧本写得挺好,切入点丧葬业也很独特。而且并没有一些尬片切入点为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的毛病。电影把主人公因为唱丧的经历才使得自己的歌曲更有重量这点表现的非常自然。台词既不装逼也不空洞,虽然杂了少许网络词汇,但是并没有多到影响观看。在第二次唱丧被搞砸时,何傲怒斥女孩的台词也是掷地有声。这种台词既不是有些装逼片中那些假装思考其实狗屁不通的废话,也不是空洞的朋友圈鸡汤。随着人物情绪喊出毫不违和,还能让人印象深刻。
五个妹子都非常可爱。山山leo的情绪表达很流畅柔和,春花和刘翠的表现非常抢眼,令人印象深刻。宫芯作为队长似乎没有什么身为队长的主动性,在整个影片表现得很被动。不过从故事来看也不是很需要突出她的队长设定。何傲、方叔这些人物虽然平凡,却也有一颗平凡朴实的心灵。演技方面我已经很满意了,可能是我昨天兴起看了一部演技简直为负的智障网络剧所以底线变低了……但正如我一个朋友所说,一部好的片子可以提升演员的演技,故事讲的好也能弥补演员演的尬。所以电影在这方面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故事确实讲的不错。
整个电影中的几场表演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无地自容》的选曲点在女孩子们心态变换的转折点上可谓再合适不过。最近很多片子,无论中外,无论是大电影、乐队片还是轻音部活片,有的人为了宣传请了演员明星来唱歌,或者让声优来唱摇滚,让声优唱彩虹头发的纸片人偶像歌曲,贡献了一堆又一堆令人反胃的“视听盛宴”,仿佛只要是某个艺人、某个能捏出高冷或傲娇音色的声优都可以来唱歌,唱的砸那叫暴走,唱的走调那叫天籁。以至于我都习惯了以音乐为卖点的片子没法听音乐的荒诞状态。
而《哀乐女子天团》的歌声不禁让我想起多年以前看《蓝狐》时被歌声打动的情景。当初,一首《为谁疯狂》令我至今难忘,即便现在来看影片有众多瑕疵,舞台上的少女想来还是那样闪亮。《哀乐女子天团》想必也将许多经典歌曲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阵阵回响。
在三俗当道、狗血横飞的网大圈,能出现这样一股清流真的实属难得。虽然从恶趣味的片名到闹剧式的剧情还是保留了网大的一贯特色,但这也是为了保证一定的收视率而做出的妥协,除此之外,带给人的更多是情怀和感动。看过本片,让我想起了韩国的《阳光姐妹淘》和《和声》。身为音乐片,选歌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片中出现的歌曲都非常好听,而且大部分是原创,真是难能可贵。另外,秦勇的客串,以及男主角居然是《和校花同居的日子》的作者,都蛮让人感到意外的,算是彩蛋吧。
区别在于放在哪个环境里比,单纯网大方向比的话是不是还得给个力荐五星,好于99%的内地网大之类的.....
丧葬版《琳达琳达》、《摇摆女孩》,非常的日系,几场戏导演也承认模仿《海街日记》。电影还差1、2场丧葬故事的时长,5个妹子人设应该再多点细节深挖,方叔作为重要人物前面的铺垫也太少,细节的缺失导致电影有佳章却成不了佳片。但是细节真的很用心,不敢相信一部网大却能秒杀一众院线片。推荐一看。
看第二遍忽然明白为啥很喜欢这部也不能说那么优秀的电影了,青春是一路狂奔着的辅线,主线是对告别和失去的围观,围观了中年摇滚精神,多元的人生和爱,沉默的终将告别。三个少女有没有成长好像不是最重点的,全片有一种对逝去、边缘、离去的自嘲和体谅感,觉得有一点点高级。
作为国产大电影,质量是超出一般水准的。刘翠的演员是表演最好的,秦勇的客串是惊喜,FTgirls,哈哈,是对应TFboys 吗?
演技差,不接地气,情绪铺垫不到位……但是有诉求不三俗的网大,真的比圈钱的院线烂片要强。至少是枝裕和要是知道自己被这么致敬了,应该不至于骂娘。LGBT支线处理得很好,比起某些还在宣扬直男癌价值观的院线片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网大其实最需要这样的作品,而不是一群牛鬼蛇神和爆乳肥臀
主创们蛮有勇气的!题材新颖噱头也足,虽然还是逃脱不了靠塑造歇斯底里的人物来制造低级冲突从而推进情节的老套手法,卡司的演技有时也很让人捉急,但瑕不掩瑜,在网大里质量已经蛮出挑了,上院线估计情况可能会很不乐观…《闪光少女》再加这部,今年看到了国产青春片的诚意满满,还是有人在干正事的…
“连给死人唱歌都唱不好还开什么演唱会”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并被故事深深打动了,想要问下你的青春有没有如此惊心动魄?
可惜是按网大做的,也就是说,最终收束到了一个非常俗套的解决上去。有点可惜了好题材。
人来人往皆殊途,歌声同归终入土。奈何桥上唱生死,哀乐天团送摆渡。
创意不错,剧本也过得去,就是拍得太文气,太稚气,日系小清新模仿痕迹太重,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网络大电影气息,故事架构、人物气质不太符国情,这个片子要是拍得野一点,学习一下快手上面深得城乡结合部杀马特精髓的各类视频,在黄天厚土里尬舞、飙歌、撒野之类,会很棒,三星半,70分推荐。
中国版《入殓师》的《海街日记》。用是枝裕和的风格,讲述了一个有点禁忌小众的故事,将她们对这个行业从嫌弃到被迫接受到后来的理解付出再到最后的敬畏尊重的心理变化很好的呈现了出来,有笑点也有泪点。很可贵的是她们最后没有为了哀乐狗血的放弃眼前的梦想。缺点是人物太扁平,但作为网大,五星鼓励
虽然时间太短情绪没推上去,但是整个氛围真的很棒了,吊打二十部国产组乐队青春片没问题
比很多院线片好
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网大中算最好的,叙事流畅,故事相对完整,演员造型好看,表演在线,打光充足,看得出想往好处整,题材很好原本应该很有故事但却跑偏,对题材本身应该延伸的心理改变,成了粗暴的两个组合争宠。题目用了谐音梗,好评。最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女孩们爱的是什么音乐,原创?摇滚?还是只是看不上普通的唱跳女团区?总说要“坚持自我”,但这个自我到底是什么样子并不分明。他们所追求的“做自己的音乐”不过就是要个“大舞台”而已,依然彻底流俗。理想和坚持统统成了叙事符号,显得空洞而虚弱。黑豹那段的镜头表现力堪称薄弱到炸天了。年轻帅哥葬礼突然改变音乐风格由于没有任何动机和有力的铺垫甚至显得好笑,这不就是普通的女团吗?而且制服小清新。刘頔形象立体相对女孩们太薄弱。F的话:要不是听帅导讲讲这片我觉得这下午白浪费了
作为一部网络大电影值得五星推荐。有一点巧思,有一点催泪,有一点燃……淡淡的故事,好听的歌,认真的镜头和表演,网络大电影都应该是这个样子!
题材挺有趣的,从丧葬文化入手,谈的是生命和生活的重量,摄影也有日系电影的风格,甚至某种程度上很像是枝裕和,属于网大中比较认真的一部,但是在叙事和剪辑上出现了较大的脱节,典型的有佳句但整体不成佳章,不过几首插曲真的是不错,确实比很多院线电影的完成度要高,网络大电影当中的一股清流
正经的不像个网大,故事三观也都还不错,但总是感觉好像在哪里看过。当然,海街日记里的多处场景,导演也坦诚说是借鉴了,但这个故事本身还是太俗套了,肯定之前有看到过,或者有类似的结构和人设。勉强三星。但即使这样,也是可以秒杀一众院线烂片。
没到5星水平,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完成度也可以更好。但是在现阶段网大浮躁的环境下能够做到这个程度,这么少的钱,尤其作为全部90后导演和主创团队的处女作,不媚俗、不功利、不浮夸、不急躁、不走极端,尽可能追求普世价值的温婉表达,也有年轻人的新想法新思路,不陈旧。加油吧!
前面蛮好的 结局还是趋向了价值观 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