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战争,很多事情都会显得不一样,例如敌机对伦敦空袭,竟会让小孩子们热烈欢呼,因为这样他们就白白赚到了假期不用上课。本片是英国导演约翰.保曼的童年回忆,主人翁是九岁男孩,因父亲到前线打仗,他得以享受到野孩子般的自由生活,跟情窦初开的姐姐之间也有了十分妙趣的互动关系。全片虽无有鲜明的故事情节,但透过丰富的趣味性细节描写,却是以让观众感受到二次世界大战刚爆发时伦敦的战地气氛,兼具幽默喜趣与细腻人情,是教人惊喜的战争文艺片。
这个种类的欧洲电影,浪漫温馨的战争片,我这种入门级影迷当时很爱很爱的。小男孩的乡村生活的后半段,记得很多的,好像十放专门讲过后半段。想起来另外几部类似的电影,在河上划船的欧洲片,剧情好像是:一个喜剧,男的在划船,想要去亲吻女主,结果被河面上的伸出来的树枝挂下了船;男的和女的都是一身欧洲式的打扮。好像也是在十放看的,是哪一部就忘了。二是一个片子,小男孩跟女孩划船,在船上亲了女孩的电影,叫什么又忘了。是什么都不知道。再标记另外一部电影吧,一个有关大鱼的,是不是就叫《大鱼》,我去看一看剧情吧。我的记忆原来是有偏差的,以前记得,说的是学校炸了,孩子们大呼小叫然后就跑去抓鱼了,然而这却是最后一段才有的剧情。
我想这部片子英国人并没有故意想要:“让全世界都理解并且爱上英国。”出于日不落帝国傲慢的自信,认为自己的常识全世界人都应该清楚。当然不清楚的话,他们也傲娇到不愿解释。
片名来自英国的第二国歌land of hope and glory 荣耀与光荣的土地,经常作为丘吉尔的出场自带BGM。故事很简单,就是是编剧兼导演写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不吹不捧,英国人在自己希望与荣耀的土地上,为小事而哭泣,对灾难以微笑。可以说:不爱比利的就不懂英国人。
开篇对1939年9月3日的描述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天气开始打仗真是太棒了!注意,用的是fantastic,奇幻一样棒!一开站就注意到天气,整篇讨论家庭、友谊、爱情、成长、死亡、音乐、教育……各种问题都谈到了,展现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战时状态。并没有好好打仗,刻意描画战争的场面,而是详细特写生活进行中各种鸡飞狗跳的细节,台词居然都敢感谢阿道夫了!简直就是儿戏国际公认政治正确。但讲清楚有关战争中一切,反思了一切,甚至还有人类的美。
46分开始接近一分钟的史诗般壮丽长镜头:油画一般的夕阳下的光线下面邮差往斜着的红色邮筒里面送信,有人在帮助抬伤员,哭泣的老妇人,从废墟中找到亲人的照片邻居,男孩子排成队走在小山一般的废墟上探险。伴奏是肖邦的前奏曲op28-4,来自母亲在爆炸中受伤的手弹奏的“老弗雷得”(不叫肖邦就算了,弗得里克都舍不得叫全了)。没有出现那张著名的海报,我一个外国人也知道,这就是画面版的:keep carm and carry on
作为英国人一贯来对待诸如母亲去世、房子被烧,战争的态度是:即使在巨大的损失面前,依旧讨厌成为众人眼中以同情目光关注的焦点——从公民到国家,无论如何也要秉持老派资本主义的体面。这是他们的荣耀,他们的glory。在大事面前举重若轻,在小事上小题大作。他们认为前者是理所当然的责任,而后者是出于负责任的见微知著。英国人民对战争反思,对和平的爱,并不是通过体现战争的残酷来的。他们是思考这些战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并且深究自己面对战争时候的姿态。
所以英国的《荣耀与希望》比的法国《美丽人生》更为高明而含蓄,比德国《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坦荡而含蓄,比中国《红星闪闪》幸运而含蓄。只是方式太含蓄了——核心主题贯穿在自始至终反复出现的黄玫瑰上。这对于没有英国人园艺闲情的基础的人,是看不到的。
开篇第一个镜头
对德国宣战
外公的总结
一般黄玫瑰是用来代表友谊和激情(devotion)的花语的,而英国人认为被地球上众所周知:世界排第一的花是玫瑰花,而最著名的玫瑰是他们在二战结束后英国培育出的“和平”。
![]()
这一切,都是它。英国的二战之后著名的园艺培育玫瑰品种“和平”
在从头到尾反复暗示的核心是“和平。”
而这样如此含蓄的情节还要有意无意地掩埋在柴米油盐和田园风光的生活日常中,自然表面上看起来就显得太过寡淡不够深沉。所以也就不奇怪在奥斯卡输给了末代皇帝这样的扯淡黑暗版同人电影。
比利母亲的名字是优雅,她的姐妹们分别叫仁慈,信仰,希望。外祖父说是外祖母说他欠缺的品质。而祖父有四个女儿拿来干啥?弦乐四重奏啊!这是英式幽默黑自己,也是在委婉说英国人毕身追求有的四种品质,在一起升华成的艺术。
虽然我是中国人,我还是要说,论审美与境界,美国人在英国面前,真的还是差太远了。
真的是很好的片子,之前看有人评论说这是最好的战争片,不明白,觉得钢琴家全金属外壳大兵瑞恩现代启示录都看了,各种战争片都见了,怎么能算是最好呢。看完之后发现还真是这样。这是最好的战争片,因为它不是关于战争的,而是关于人的。
评论不多写了,前面的评论很多也很好,只记三个让人莞尔的小细节好了:
小男孩加入另外一群十来岁小孩组成的小黑帮,有一个资格考试,老大问他会什么骂人的话,他把自己早上听来的唯一一句脏话说了出来:fuck。结果所有小男孩“呜”地倒吸一口冷气,对他说,这是最严肃的词,我们只有在最重大的场合才用它。
小男孩抱着五六岁的妹妹在钥匙孔看姐姐和大兵做爱,小妹妹说,他们不停变来变去,肯定是不会做。小男孩反驳。小妹妹说,她看到爸爸妈妈做事的时候,总是妈妈躺在下面不动,不会总换来换去,那才说明他们会做了。
小男孩的外公是个老男孩,暴躁而可爱,他一边打棒球一边对小男孩说:你知道你外婆为什么给她的四个女儿起名希望、优雅、信仰和慈善吗?因为她觉得那是四种我没有的美德。
看这部电影的经历太特殊了。8月的一个下午,在家里无聊的上网,电视机也无聊的开着,突然我被电视里小孩子的吵闹声惹得很心烦,刚准备去关电视,走进发现是电影频道放的一部外国片,片名很有意思,叫希望与荣耀,本以为是一部英雄类的二战影片。但是我看着看着发现其实是一部记录二战伦敦一家子尤其是主人公billy(小孩)的战争时代的快乐时光的童趣往事,并且后来知道了电影的导演就是根据自己童年的往事拍的。这部电影虽然也拍出来一些苦难的场景,但是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苦难的存在,有的只是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如同电影里父亲的四个女儿的名字一样:Grace, Hope, Charity,Faith 。让我难忘的是爷爷让billy和sue去抓鱼那段;波兰人擅离职守与姐姐在船上会面那段;以及最后爷爷1万个不满意送billy去学校,后来得知学校被炸,billy高呼感谢希特勒那段。最深刻的几个摄影定格是 1.billy和sue去抓鱼,德国战机丢下的炸弹掉在水里炸死了好多鱼,billy从水里探出头来惊喜的表情 2.波兰人被军队宪兵带走,汽车开动了,大家朝他挥手加油 3.billy偷了苹果送给姐姐,sue抱住哥哥,姐弟妹三人的幸福场景 4.爷爷得知billy上不了学,高兴的坏笑的表情
经典的电影,几年来从电影里收获的为数不多的感动。
不知战争愁滋味
《希望与荣耀》 Hope and Glory 年代:1987年 / 国家:英国、美国 / 导演:约翰·保曼 / 主演:萨巴斯蒂安·爱德华、莎拉·米尔斯、大卫·海曼
战争总是会跟苦难、伤痛、死亡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所以把孩子当做影片的主角,往往会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太阳帝国》《黄石的孩子》等都是如此。然而《希望与荣耀》也是以二战为背景,可是却片中的孩子不仅毫发未伤,而且还在战火中过得十分快乐。二战时的英国虽然饱受德军的狂轰滥炸,但是德军的铁蹄却并未踏上本土,于是英国人至少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就展现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反差状态,比如德军的轰炸,在小女孩的眼中就像是烟花表演;学校里搞防空演习,孩子们要躲在防空洞里戴防毒面具,还得背小九九,但大家都兴高采烈;比利不仅喜欢搜集炸弹的弹片,而且炸弹炸到河里,他还能捞出很多死鱼;甚至学校被炸毁了,孩子们也高兴得不得了。战争对人们有震慑作用,可是对于心性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战争可没那么吓人。而成年人也因战争而被异化成了孩子:一个德国伞兵降落到菜园子里,小镇居民像看外星人一样围观;参军归来的父亲带回来一桶德国的果酱,母亲还因担心里面有毒而不敢吃。这里没有辛酸也没有绝望,相反,观众还会时不时地莞尔一笑,这在战争片中实属罕见。影片之所以把“希望”冠于战争,就是因为尽管它导致了死伤,但生命依然要延续下去,就像片尾罗恩生孩子那样,注定生生不息。
笑点
第31分钟,当“崽子帮”要求比利说一句脏话来作为加入帮派的条件时,比利现学现卖,把在路上听到的那句“Fuck”说了出来,换来了小伙伴的一致震惊。“这是一句很厉害的话,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会用。”闹了半天这帮孩子会说的脏话只有滚、王八蛋、该死而已。
亮点
第109分钟,学校被德军的炸弹炸毁了,校长和老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孩子们却欢呼雀跃,还不忘感谢希特勒,在比利心中“一辈子也没经历过如此快乐至极的事”。影片在比利和反对学校教育的外公的笑声中结束,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猛一看海报真像波兰斯基的雾都孤儿 电影真美好 这样让人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的电影是绝对不会差的 就是看的版本很奇怪 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语 ps:剧情简介还真复杂啊
温情又有喜感的战争题材,以二战英国后方孩童为视角,战争的残酷就在他们身边,纯真被这残酷一点点消磨殆尽。“They blew up the school! Thank you Adolph!” 辛酸又讽刺的一句台词,战争改变很多人的生活,但愿苦难不再降临。
儿童视角的战争故事,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这种题材很常见,但本片的主旨却与同类题材大相径庭。让人想到这样一些主题词:熊孩子,没心没肺,商女不知亡国恨。诸多情景令人不适:邻居孩子妈妈被炸死,大家只是好奇地询问求证,并无半点忧伤与同情;一群小男生付费后排队观看女生的下体;学校被炸毁后孩子们欢呼雀跃,甚至喊出阿道夫万岁……伪装成幽默豁达的麻木冷漠,有三观不正之嫌。
这个题材和故事是真好,只可惜被生涩的表演和调度拖了后腿。可惜。
靠细节动人的电影。但是做起来真他妈的难啊。这么多人、一整条街烧起来、巨大的氢气球的陨落,这是什么调度难度啊!现在看到过得有明显象征性的大东西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还有《尤利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雾中风景》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独特的二战题材的电影,也是我看过的除了喜剧之外最乐观的战争题材电影了。本片通过家庭和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二战初期英国本土的状况,正如片名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心中随时都充满了hope,使得这部影片非常独特也非常有味道,战争仿佛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而作为观众也很难不被影片的乐观氛围所感染,影片的结尾也非常有意思,学校被炸后孩子们欢呼雀跃,虽然多少带点讽刺意味但和影片整体的基调也是相当吻合,我个人是十分欣赏这部电影的。本片虽然都是一群不知名的演员,但群戏却非常到位,小男孩的表现很不错
与《美丽人生》在集中营里父亲用带泪的欢笑包裹着残酷的生活保存孩子心中最后一份童真不一样,它纯粹以喜剧的形式传达着一种纯净和童稚,甚至连外公的疯癫都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以至于最后德国鬼子的轰炸让学校停课时,孩子们高呼“希特勒万岁”的欢笑也那么富于传染性的感染力,让你想说教也无从说起
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戏谑,苦闷,赞美,感动,各种感情互相融合得非常和谐。不仅展示历史风貌,同时阐述人生哲学。此片无一处我不喜欢。两个小演员的表情语言真是绝了,特别是小男孩每次看到感情戏的那种不屑。这俩孩子太可爱了,特别能激发为人父母的欲望。
只能说,Billy的童年太幸运啦!故事离我太远,无法感同身受。只有影片开始时的一段触动到我——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上午,Billy和妹妹在院子里玩耍,姐姐吵闹着要干什么(估计是情窦初开了),这时广播里播放了英国向德国宣战的新闻。父亲走到院子里说:(大意)今天天气多好啊,正适合做宣战的日子!——是啊,很多人想象中像战争这种重大事件的发生一定是有很多征兆的。其实是不会有的。战争,对于个体而言,往往都是在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上午开始的。
表面上看是家庭生活琐碎剧,混杂一些狗血的中年老年甚至儿童情感戏。往深了看,这简直就是英国人戏谑战争的教科书。也只有英国人才拍得出这样二逼作死片子,但最后那句“thank you Adolf”点睛之笔让我在黑暗的教室里狂笑不止,于是我被英国佬同化的笑点不允许我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
丰富的声音 废墟中弹钢琴 战时也要维持的平常生活 傍晚邮递员从歪倒的埋了半截的邮筒中取出信件 生命之河与stolen days 小小年纪看透一切的双眼 别人的爱恨情长没意思 但还是要给小外甥偷摘果子
拥有战争记忆的成长,笑中有泪,与众不同,看似轻松而不轻松并且诙谐的阳光永在。
少年不识愁滋味 很独特的观察角度 更喜欢前半段 到了该懂的时候总会懂的
果酱就是果酱,全世界都一样,多简单的人生哲理
小男孩眼中的战争记忆,当记忆中的痛苦和仇恨时间冲淡了以后,是否还能保留纯洁。导演隐喻了生活中的虚伪性。各种各样的谎言都在这个奇异而又普通的生活中存在着。而孩子则在成人世界的谎言中学习、成长。
对温暖人性不遗余力的鼓吹,如何在战争中活得有尊严、有乐趣,大团圆结局让人心生感激。想起汪曾祺的《跑警报》和一些文革叙事,大乱中总是有小静。
用儿童式的戏谑风格来呈现战争生活,儿童视角,全片洋溢着希望与欢乐的论调。最让人难忘的是对战时生活细节的展示:手电筒、飞艇、防毒面罩、果酱、“国王的演讲”等等,即使遭遇不幸,电影最后总是转折为幸运,开学第一天,学校被炸,感谢希特勒,在孩子的世界里,战争永远都只是场游戏。
这是一部以小孩的视角来描绘二战初期伦敦生活情况的片子,画面中虽不出现传统战争片血腥场面,但还是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两位小演员出色的表演令人难忘,特别是扮演主角妹妹的小萝莉,因为台词不多,所以全靠眼神!国配版被剪了大概4分钟的戏,不影响总体剧情但有损主题表现。
war from kid's perspective. Thank Adolf, how similar to the CR, when chaotic becomes fasinating
962M .D9.3Audio.MiniSD-TLF.m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