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妈妈经常说谎,喜欢消失,让儿子一直耿耿于怀,总追要她说“对不起”。疏离多年,直到妈妈寿命将尽,才了解她的一片苦心。
真的没什么委屈的啊,妈妈在尽最大努力营造一个童话世界给你,在你看不到的背后,咬着牙流干最后一滴血。
妈妈最终没能登上万里长城,儿子抱憾终生,但搂着她的骨灰盒,牵着女儿的手,他终于不再负气,也充满魄力担起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这就是妈妈送你的最后一份礼物。
千万别被这粗俗的片名吓退了脚步,虽然不知为何换掉了原名《大手牵小手》,但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值得静心一看。
目前各大视频网站皆已免费,国语配音略生硬出戏,最好看粤语原声版哦(^_^)。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已在“维权骑士”确权,如若喜欢,转载请留言联系,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最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式温情,亲情。要哭惨了.
王宛之真的好丑。鲍起静赚起眼泪从不马虎。
Wish List 是西方的野,放到中国一样的感人
小年的角色(年长版)演员的功力似有不迭,用力多了些,不太自然
李好(年轻版)演员是连诗雅,靓女来的
万里长城是多少海外游子的魂萦梦牵,虽然在马来西亚已经扎根开枝散叶,但始终心头放不下故国家园,流淌在血液之中
祝愿所有海外华人幸福美满
年轻时候的女主很漂亮,有点邓丽君的甜美~~演技也很自然。说到影片,感触很多,大部分人总因为忙工作赚钱养家之类的事情而很少陪伴家人,沟通也少,但是两者只能择其一吗?我现在还不大,比较偏理想化,但如果真的是这样,找个特定时间,适当陪伴家人也是可以的吧。
我不喜欢影片后半部分,其一是因为老年的女主神神叨叨,个人因素,演员还是很喜欢的,还有就是很不喜欢男主的态度,也许是因为只有当事人才更能体会那样的感觉吧。所以,沟通真的很重要,母亲可以因为孩子父亲欠债不得不独自打工还债,而欺骗不亲自照顾儿子,但是他慢慢长大了,能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去照顾一下对方呢?小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适当的时候献出适当的爱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所以,天大的怨恨,都在死亡前的那一刻化解了吧,因为那些都不是事儿。珍爱身边的人。
人生和生人的意义,大概是世间最难琢磨的两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少,对妈妈的耐心也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内心纠结而又矛盾,有时候觉得很爱妈妈,有时候又觉得妈妈是个偏心的人。感觉童年很缺爱,求而不得,心里会十分荒凉。今年自己刚做了妈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能够陪伴儿子长大,希望他是个活泼乐观的孩子,希望时间慢慢走,让妈妈陪我的时间长一些,也让我陪儿子的时间长一些。
《我的妈呀》用片中的话来说,就是太戏剧化,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李好是个沈梦君式的人物,年轻时霸气蛮横,年老时粗野无理,但是脸蛋好看,青涩秀气,神似大S;小年,粉雕玉琢的人儿,懂事,乖巧,一面看不惯母亲的泼皮耍赖,一面期望永远牵着她的手。虽然姨妈待小年视如己出,但他终归还是外人。在他一次次地听到汽笛声飞奔而去扒栏杆时,他的内心是苦涩的吧——“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每每失望,小年终归忘记了母亲的样子,习惯了姨妈的亲情,再相聚时,已是陌人。母子之间的感情浅薄至此,阿年的心中多少是有些怨恨的,也就刻意疏远,母亲只能垂泪懊悔……
一方面,我觉得剧情挖掘的点不够,蜻蜓点水,应该更深刻些,否则前后的连贯性差强;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很现实,我们大多数人跟父母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小时候总归有些美好的记忆,但是也有些难以忘怀的痛楚,长大了若即若离,说不上几句话,到了关键时刻方显真情。两位主角的演技很好,可能在他们眼角含泪,款款相望时,真的惦念起了家中的至亲吧?否则怎么会这么逼真?
这部片子不仅感动了演员,也提醒了观众:亲情无价,在可以珍惜的时候,何必要变成想念?龙应台的《目送》写得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来没有一种爱,相聚是为了离散,除了亲人之爱。在能回报的时候,就要尽量回报,既然他们失去了追逐的能力,我们何不转过头来拥抱他们?即使互有嫌隙,但是血缘的羁绊难以斩断,当父母的皱纹爬上脸颊,当他们风华不再,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唯一要思考的,就是竭力尽孝。阿年为了母亲驱鬼唱歌,是一种个性对亲情的妥协——
也许长辈庸俗市侩,他们追名逐利,他们贪生怕死,他们拿你炫耀,他们封建迷信,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为了他们开心,暂时放下身段,低下头颅,违心地做一些傻事,听一些傻话,又有何不可?我们总是对他们的叮嘱问候不耐烦,总是对他们的愚昧无知不理解,从心里就排斥起他们,与他们划起了一条线;却忘记了,时代的局限性就是如此,而他们所做的求神拜佛转发谣言一系列可笑的事,都是他们坚贞不移的信仰,只求我们平安健康。
没带妈妈了却心愿,是阿年的遗憾;若是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吾等也。影片结束了,大半观众还不舍得走,啜泣拭泪声不绝于耳;灯光亮起了,众人缓缓站起,自发鼓起掌声……我相信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群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光这一点,它就值得一看。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我更喜欢看些“小众”影片。
今天下午,就看了一部《我的妈呀》,一部慢悠悠、细腻情深的母子大戏,赚足了在场的所有人的眼泪。我似乎不擅长讲结构与逻辑理论,观影后只愿谈些感受。
一部小成本电影的情感力量如此之深厚,看得到李昌勇导演幕后的用心与功力。
母子亲情,是个亘古不变、又很宏观的主题,宏观到如空气般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习惯了他的萦绕,变得很少去关注、去审视它。所以很少有电影导演去做这一类选题的影片。可见我看完这部影片的欣喜之感。
试问每个人的内心“爱妈妈吗?”想必得到的都是肯定回答,而这部影片的中心矛盾就在于一对母子,长达半生的误解和遗憾。而这半生,恰恰是母亲只能陪我们一起走过的半生时光,悲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
“若有时间,何必挂念”姨母的话点醒了记恨母亲多年的年仔。误解,也就在妈妈被查出子宫癌后,时日无多的岁月中化解。时间的残酷也许如此,又有几人真正做到常栖母亲左右呢?
往往此般影片开始处都是欢快轻松的度假调调,而后才揭晓母亲是将阿年寄留在姨母家,此部分始终以年仔的视角讲诉,在孩子眼中生怕被要强的妈妈抛弃,而无时无刻的粘在妈妈身边,甚至用绳子和妈妈的手捆绑一起。而这些点滴温馨正是后文误解产生的根源——在一个深夜、熟睡后被妈妈抛下。
在影片的前半部,都在以插叙的结构方式讲故事,现实时光与儿时的童年时光巧妙的切换,两代人角色地位也随之互换,老年的母亲变成了依赖年仔的“小朋友”,而年仔变成了能够处置母亲晚年归宿的“大人”。就像小时候年仔对母亲的依赖一样,老年的母亲生怕年仔将她送入老人院,每次趁年仔与老人院的医护交谈时都殴打老人院的老人,而后又佯装精神病说见到鬼来抓她。但每次的戏谑都是为铺垫那个不得已的“抛下”——门缝中一样的摇晃紧锁的大门、一样的惶恐无助的眼神。
高潮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一封体检报告查出母亲已经癌症晚期,知道真相的年仔泛起了原谅而遗憾的泪光。长达半辈子的不解与怨恨似乎在生死面前土崩瓦解,生活的无奈不就如此吗?我们没办法选择一副好牌,只能学着把手中的烂牌打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一家三口完成母亲心愿的感人大戏就这么开始了。老辈人很像任性的小朋友,她只愿接受她认为对的事情,比如她封建迷信、喜欢求神拜佛、相信世间有鬼。而我们想要走进她心里,就只有变成她能看的懂得角色、听得懂得话语,比如驱魔道士,观世音大士……这又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小时候我们时长受到自己母亲的影响,变成她想要我们成为的样子,当我们明辨是非后才知道,她的话也会有愚昧和谎言,成长中的不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成熟后的理解,半生缘的浓厚亲情正由此得来。
意料之中的结局也会降临。万里长城的飞机怎么也坐不上……我的妈妈其实跟剧中的妈妈很像,一样要强、一样以她的方式给我们最好的、一样支持我们梦想,比如我离家几千公里的异乡漂泊。她也曾给我打过这样的电话,说要出去旅游,要去爬长城,去海边或是来深圳,可是我却总没有时间陪她或她因为种种理由不来我的城市,不用想也知道,她舍不得花钱买机票也舍不得我给她买。而深明种种的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努力成长,去实现她的“愿望清单”,代价一样是不能常栖于她的身边。始终不敢想我们之间的悲剧情节点何时会到来,但真的不希望会有那一天。若无所爱,便无所恨。那些细碎的点滴,会融进我们的性格深处;那些要强而果断的背影也将映刻进我们的一生;那些粗糙的话语,多年后会成为我们判断是非、抵挡一切复杂事故的保护伞。而演绎这一切的人正是世间每一对的母亲与孩子,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每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都应该记得那句“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关于 V . V . 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鲍姐再次奉献影后级表演,太动人了。
鲍起静演技已值满分 8/10
剧情真的很不错,立意很赞很感人。
在北大看的点映,有小孩时不时大声说话,家长也不管,体验较差。片子中规中矩,鲍起静影后级表现,其他几位也是演技在线。不知不觉桃姐已上映五年,再看同类型的作品,眼泪不知不觉流的更多,约摸是老了。
很工整的香港温情小片,导演很“坏”,一个劲的使劲挠你,非常刻意的煽情,可是,到头来这种故事又是谁都躲不开的泪点再加上鲍起静碾压式的精湛演技硬是把这个故事讲的暖心泪奔,想起我也有一个咬着牙坚持半生的倔强老妈,眼泪就根本止不住了。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变成挂念呢?四星,7.5
被解开的是绳结,解不开的是血脉。你在我梦中离去,我也在你转身后离开;你将我丢在陌生的地方,我把你关入漆黑的小屋——我做一切你对我做过的“残酷”的事来报复你,直到你不再能目送我远去,窗上的报纸一片片飘落透出阳光,被遗忘的愿望也为你一项项完成。你缺席了我的成长,我却不能无视你的衰老。
—— 鮑姐牌催淚彈「有大蛇屙尿.」「你呀,真係麥芽糖托世,咁鬼黏身噶.」「你走啦,希望來世我仲可以做你阿媽,希望你到時冇嫌弃我呢個做阿媽嘅.」「原來我都係一個開空頭支票嘅人,對唔住,姨媽.」「有得把握嘅時候,點解要一定要將佢變成掛念呢?」「媽,冇掟低我啊 好唔好啊.」「每當變幻時 便知時光去」
在飞往温哥华的飞机上看到的,越到后面看得越是流泪,到最后,脸上的泪已经成了河,想起了自己已逝的母亲。每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都是一棵默默撑起华盖的大树,大爱无言,荫蔽子孙却不一定被理解。
#想看很久却没有排片系列#终于出了资源,却是拙劣的国语,削弱了我爱的鲍姐和一众演员的感染力。这个配音听起来像新世纪初的亚视剧,又像是台湾的一些吊着嗓子的古装戏,很奇怪。本该煽情和感人的剧情,被国配“连累”得浮夸和流于表面了。等粤语资源。
#柒捌捌〇看电影#1、大手牵小手;2、大手牵小手;3、大手牵小手
3星半。1.珍爱生命远离国语配音。2.又是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3.角色情绪转折逻辑上处理的不是特别好,剧本也略煽情,好在两位主演表演没问题。4.鲍起静预定金像奖提名。5.黄浩然为何没红?6.妈妈许的那些愿啊,全部都和你有关。7.本片排片少到你怀疑人生。
大手牵小手被改成这个片名,感觉直接减了半星,有太多表达欲,但是却过于直白或者说是强灌鸡汤。好在有唱歌的戏份压场
鲍起静的演技是年轻演员的教科书了。和妈妈一起看,所以选择了国语配音的音轨,配音实在违和感太强,尤其是王菀之的声音,听的我起了鸡皮疙瘩。大手牵小手,这是甜蜜的责任,刻意的煽情让我对电影的好感度下降很多。黄浩然还是适合演电视剧,而且他和王菀之毫无CP感,他搭配黄翠如更好些。
老了的她,就像小时候的我,最害怕的,就是分开。如果可以,牵着她的手,就像我小时候那样,带她走路。你用你的青春,安放了我的童年,长大以后的我,陪你到老。你实现过我那么多无聊的愿望,我也想实现你的那些愿望,因为没有别人可以。我们停不下时间,但我们还可以过好剩下的每一天,为什么要让可以珍惜变成只能想念呢。你依然是我的盔甲,也逐渐成了我的软肋。出去之后才知道,最美味的,是你做的饭菜。“你走啊……希望下辈子,我还可以当你妈……希望到时候,你不会嫌弃我这个做妈妈的……”泪如泉涌一个小时。演技满分。
这部电影整个是我的一个大型凌迟现场,不是说拍得怎么样,题材真的太感伤了。虽然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为自己而哭,但是最后几分钟,眼泪也为鲍起静而流。
电影故事剧情颇煽情,加上主角们,特别是鲍起静演得入木三分,想不催泪都几难。片中好几场戏的背景音乐过于“澎湃”,略嫌干扰观影……有时候配乐多或者大声不一定就好,应该见好就收吧。王菀之扮观音那场戏颇搞笑。
为了煽情而煽情,虽然克制了很多,但总感觉有些平庸。黄浩然王菀之等人和鲍姐的表演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某种程度上倒也像极了母子的差距。
三星半。拍来拍去还是这类电影更能打动人,尽管仍有很多刻意和不完美的地方。鲍起静的部分太催泪。
喊到我收唔到声...
我还挺喜欢大马这种土农土农八婆的风格的感觉。很温馨。鲍起静的演技炸裂。僵尸一部就可以横行天下了,这部和黄浩然飙戏,明显觉得黄浩然还是演的痕迹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