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鬼魂为第一视角看入侵的创意满分,期待二刷!
在这个真相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心酸的故事,蕴含着一个普通家庭对战争的控诉。当一个人对生仍有留恋,死得痛苦,死得怨恨,死得不甘,死得冤枉,那么是否会真的如电影中的Grace一家那样,逃避自己已死的现实,宁愿相信只是做了一场噩梦?Grace爱她的两个孩子,毋庸置疑,她说“I will die first.”的时候是如此真心实意,那又是什么迫使她狠心亲手杀死孩子?是丈夫阵亡的噩耗对她的打击太大,导致精神崩溃,失去常性,还是为了避免孩子落入纳粹手中遭受凌辱,又不愿向纳粹屈服,这才痛下杀手?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压抑与悲伤。在Grace一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所信奉的耶稣和圣母没有解救他们,当他们死去,灵魂没有到达所谓的天堂、地狱或是往生。生前的幸福生活因为战争而彻底摧毁,死后不但延续着生时的痛苦,还要与活人分享同一个生活空间,生前没有被鬼吓倒,死后倒是要适应被活人吓,哪来的解脱?抑或是痛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阳界与阴界根本没有宗教中所宣扬的区别。
失去亲人的悲情,会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一个堪称“多面手”西班牙导演,说他是导演感觉也不是很准确,毕竟编剧,诗歌,作曲甚至配音他都有涉及。
抛去其他不谈,在电影上,他是一个无比大胆的导演。在大家对于snuff movie(凶杀纪实录像)有所避讳的时候,他的处女作——《死亡论文》问世,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暴动的多巴胺盛宴。
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亚历杭德罗就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在调配惊悚、恐怖、悬疑这三元素上的卓绝功力。
而2004年夺得西班牙电影史上第四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伦理片《深海长眠》,一部关于安乐死与诗歌的电影,更是画风一转,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收获一般观影者。
他的代表作《小岛惊魂》也是这样。
他在这部电影里,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叙述着关于爱,关于面对,关于真相。
《小岛惊魂》,由Nicole Kidman(妮可·基德曼) 担任主演,她曾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而《飞跃地平线》更是让她得到了美国整个电影界的认可。
妮可·基德曼4岁开始接触银幕,专业水准毋庸置疑,在这部电影中她依然展现了她精湛的超高演技。
女主的神经质,矛盾体,回避心里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都说看的演员眼睛会演戏,她就是这样,从她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对孩子真实的爱,是对现实的惧怕,是对真相的自我的封闭。
“侵略者”is coming soon
故事从三个神秘的佣人莫名来到格蕾丝(尼科尔•基德曼)家开始。
二战时期,战争造就了众多家庭支离玻碎,格蕾丝和她的孩子居住在英伦一个寂静仿佛被人遗忘的小岛上,等待着长年在战场上的丈夫,由于孩子们无法见阳光,所以家里只要孩子经过的地方都必须常年拉着厚厚的窗帘。
阴暗又古怪的古堡里,自从来了这三位不请自来的新佣人后,就连接出现了怪事:地板莫名其妙的会响,门无故打开,钢琴自动发声,甚至连窗帘都失踪了,并且格蕾丝的女儿安经常在屋子里看见陌生小男孩......
接连不断地怪事让本就敏感的格蕾丝更是陷入了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当真想慢慢解开,面对真想,孩子和格蕾丝又将如何接受………
到底谁是侵略者
我不喜欢看那种非常纯粹的恐怖片,总是觉得那种血腥、暴力再加上全程无内涵只有怎么恶心怎么来,怎么吓人怎么做的片子并不能吸引我。
但悬疑不一样,悬疑片总会不知不觉的带领着观看者成为影片故事情节中的一部分,慢慢去走进真相,《小岛惊魂》就是这样一部心理悬疑,相比较中文名,我可能更喜欢叫他《THE OTHERS》,这个名字更能体现影片的中心。
对于《小岛惊魂》这部影片,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那出人意料的结局。其实,他并不是此种故事结局的鼻祖,很多的悬疑片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比如《第六感》所以,我不再去说他的结局,而我更多的是想去深思面对结局的过程中那些不可忽视的爱。
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电影,刚开始我一度以为格蕾丝应该是个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母亲,她对孩子关心但却又刻薄,她总是要求必须关了一道门才可以开启另一道。
故事中间不断地出现的怪事,这些事情似乎又与新来的佣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看似是这三位新来的佣人正在酝酿着极大的阴谋。
在细节上,管家太太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这座古堡的熟悉,后来格蕾丝找到了死亡相册,管家太太也并不惊奇,直到格蕾丝找到了三个佣人的死亡照片和安看到了管家太太的墓碑,才知道原来这三人是再战争中得肺结核,早已死去。
这令我更觉得格蕾丝一家陷入的不幸就是这三位灵异佣人导致的,然而结果并非如此,真正的结果却是,却出人意料,原来不是她的房子里有鬼,也不是三个佣人捣鬼,而是她自己是鬼。
爱与格蕾丝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格蕾丝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她身上那浓浓的母爱和深深的宗教信仰。
首先,电影开篇的引语是格蕾丝给两个孩子讲上帝创造一切的故事。
她努力传授给儿女基督的教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儿女不受来世炼狱之苦。比如片中对儿女解释那些为宗教信仰而献身的孩子会上天堂,而亵渎信仰的孩子落入边狱,一种专门惩罚小孩子的地狱。
所以,虽然很难压抑自己人性的母爱的一面,但也正是出于对儿女的深爱,她会忍住泪水惩罚冒犯耶稣的安,也会恋恋不舍地抛下尼古拉斯让他独自在房间中背诵经文。这是一个基督徒母亲的无奈,但是,权衡利弊,格蕾丝清楚,她这样做是值得的。
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才意识到,也许影片第一个镜头其实是格蕾丝自杀之后重新“醒来”的时候。
她没有办法面对自己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所以一直都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电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活着,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世界。
在格蕾丝的意识中,也许自杀不过是一场梦,可那却是(常人眼中的)事实。这个电影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和异次元骇客,总有一种庄周晓梦迷蝴蝶的意味。
我很佩服这部电影的编剧,他不在是单纯的制造恐怖效果或是抛出一个疑点,让人了解真相后也不会想去深思,他高在把情感埋伏于灵异的氛围之下,瞬间煽动使人寒中带暖。
虽然格蕾丝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但她对孩子的爱对家人的爱是真实的,可能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现实社会让她不得不做着的决定,但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是想要成为一个慈祥的母亲。
生与死的平行世界
而电影的画面也做的很细致,在故事发展还没有走进真相的时候,画面总是弥漫着大雾,好似格蕾丝的心里,充满着不安,迷茫,而当真相被解开,画面也逐渐变得清晰明朗,阳光普照大地,这一切都过去了,因为格蕾丝面对了现实。
看似平常的电影名字,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他从头至尾只有7个人出现及一个主要场景,两个次要场景;影片中寥寥几个场景和人物不仅不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反而给人很强烈的孤独感。看完本片后深受启发。突然对死亡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人类对于活着这种感觉只是相对于他们所看到的死亡。而生与死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定义。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非常不建议先看剧透,这样会很破坏代入感,幸好之前我没看剧透、没看简介,而愚笨的我一直把自己的恐惧和疑惑按照导演的需要保持到了最后!
此部影片没有刻意在视觉上制造冲击,没有血腥镜头,没有恶心画面,而是依靠在心理的压迫来制造悬念。它就是发掘了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它所营造的气氛与故事发展时刻牵着你走,让你无助与惊心。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我有着很多疑问,然而在最后一刻,所有谜底揭开,让我恍然大悟。这无疑是恐怖影片史上最为精彩的结局。之前的惊悚已经不再,只有对其无助与孤寂的感伤。
他以丰富的细节让人无尽的揣摩和玩味,你总是在揣测谁是鬼,谁是人,甚至你根本搞不清楚互相受到干扰的两个世界到底谁更畏惧谁。这部片子或许在表达,鬼吓人的同时,人也吓着鬼,生死共存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行世界。
看过此类片,一种感觉油然而生。到底我是谁?谁又是我?我在哪里?谁属于我?我又属于谁?
作者 曼小诗
2000年很有的名电影,一直都没有看,也保持着不看评论不被剧透的状态。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好好的观赏这部电影。 尽管看过几千部电影也看过很多恐怖片。但《小岛惊魂》现在看来依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 在已经有很多后来者进行过类似剧情创意衍生翻拍情况下,这部电影依然好看,尤其在那么早的年代拍出来,作为这类情节创意的先驱,就更为可贵。
影片的几处疑点和伏笔,在这里整理一下,闲聊随记并不考究措词,大家分享捡取有用信息吧。
------------------------------以下有剧透
三个仆人:
三个仆人是很多年以前的鬼魂,肺结核的时代死掉的。肺结核的年代应该是几十年前,三个仆人甚至说了“上个世纪”。他们是早先庄园里的仆人,后来大家知道了,他们的墓地就在庄园旁边。仆人小心照顾着女主三口,是“前辈”对“后辈”的体贴,希望他们能够慢慢接受死亡的事实。因为他们三个也是由于某种原因,停留在了边狱,不能进入阴间,而年轻女仆因为知道自己死亡受到了刺激,变得不在说话。老太太和老头仆人并不希望女主三口重蹈覆辙,希望能够慢慢解释给他们听。
边狱: limbo
女主为了管教孩子,骗孩子说:“说谎话就会进入边狱”,也就是“地狱边境”,也叫作limbo,中文翻译叫做“边狱”是很贴切。有个同名游戏就叫做limbo,也叫作《地狱边境》。风格同样是灰暗,阴霾。这个地方是哪里呢? 很多鬼片有体现,最著名的就是《寂静岭》了。 这里是既不是人类世界,也不是阴间,而是两个世界中的夹层。所以更容易受到两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会与人类世界相互影响。其标志性的状态就是永远阴霾的天气和雾霾(北京雾霾不算),而《寂静岭》里面是烟灰,那里也是边狱。 在这里的人是鬼魂,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进入阴间,因为和人类世界的陈设一样,很多人也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寂静岭》 也是如此,还记得《寂静岭》1的时候,故事也是整个镇子的居民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而最后女主角带着孩子逃出寂静岭,回到家中,也是和人类世界的丈夫同在一个房间,却彼此不能见面,边狱阴霾灰色的天空,人类世界却是光彩明亮。这就是边狱。
而边狱也是通往地狱的桥梁,很多地狱的恶魔,破坏力强的,往往可以进入边狱,控制甚至吃掉这里困住的灵魂。比如:我想不起叫什么名字的电影了,应该是个恐怖合集里面的短片,讲的是一个恶魔控制了房间里死掉人的灵魂,而且还会定期吃掉这些的鬼魂。它会杀死来到房间的每一个新住客,(这恶魔好像是长头发的什么样子)。这些鬼魂既被恶魔奴役,又是它的食物,很悲惨的。而那个故事里面的鬼魂一直在试图保护主人公不被杀死变成和它们一样的命运,它们通过吓唬主人公的方式警告他离开。它们没有能力对抗恶魔,有一定的人类意识,但是又无法变得像人类那样和蔼可亲,偏执且有一定的善心。 那些鬼的等级就和《小岛惊魂》里出现的这几位一样。而恶魔级别的,就更加厉害,也更有恶意。比如《招魂1》和《招魂2》里面出现的那种就是恶魔级别了。那些恶魔进入边狱,控制边狱从而影响人类世界。 小岛惊魂里的这几位,女主三口加上仆人,其实是不那么有害的。这也就是维克托一家可以没经历“房子爆掉,椅子乱飞,莫名抓伤,画中鬼脸, 镜子破裂,恶鬼附身” 等事情安然离开的原因。
窗帘:
影片里有解释。仆人说,是外来者把窗帘收走了。可以想象,正常的鬼片比如《招魂》《驱魔人》之类的,灵媒来到家里会想各种办法证明鬼魂的存在,会试着跟鬼魂沟通,乃至限制鬼魂,做出各种可以影响到鬼魂的举动。而收窗帘,就是这次灵媒做的事情之一。
因为平时,女主和小孩经常关窗帘的缘故,以人类的视角———也就是维克托以及他父母和灵媒老太太来的人类视角,窗帘总是被莫名其妙的拉上。 鬼魂小女孩半夜总是看到窗帘被拉开,而人类小男孩,却总是看到床帘被拉上。说到底,这就是“我怕亮,你怕暗”的冲突,你吓唬我,我吓唬你,两边都害怕着呢。
小女孩画画说,灵媒老太太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14次之多。 那是当然的,是因为灵媒老太太是灵异体质,是灵媒当然要通灵,试着进入边狱与鬼魂沟通。
灵媒老太太多次进入limbo,所以小女孩能多次看到老太太。至于小女孩变成老太太,实际上也是老太太招魂的结果,并不是老太太附身了小女孩,而是小女孩在那一刻附身了老太太。 这部影片,以鬼的视角来进行,但以人类的视角,可以想象,几个人看到老太太坐在屋子中央通灵,突然苍老的她用小女孩的口吻和声音说“我就是你女儿啊!”,那也怪吓人的吧!
这是一个人吓鬼,鬼同时也在吓人的过程。
维克托:
由时间线可以知道,这些故事和事故的发生,是人类维克托一家搬来以后的事情。一开始,其实老太太是不在的,而最早出现的是小男孩维克托。 其实小男孩维克托也是灵异体质,正因为从他来了以后,人鬼之间才逐渐多起了交集。 也是因为人间和边狱之间的各种异象,人类的男主人也就是维克托他爸,才请来了灵媒,从而加剧了双方的交集,也加剧了双方的冲突。
维克托离开的时候盯着大房子的样子,好像他正以他们家庭的视角作为主角讲了一个传统的如《招魂》一般的鬼故事。
女主杀死孩子:
可以知道鬼魂的时间其实和人间并不是一样的。比如三个仆人死了好几十年,乃至一个世纪甚至更久。而维克托一家显然来自战后好多年以后。 男主从战场上出现的时间,也和现实的时间线不相符。而女主杀死孩子的时间,应该就是战争时期。女主说,有一天,突然所有的仆人都走了,他们连招呼都没打。她还说,当时连纳粹德国都没让他们进到房间里来。 我相信女主人杀死孩子和战争以及纳粹德国有关,或许是纳粹冲进了房子杀死了仆人,而此时女主用枕头捂死了孩子再饮弹自尽。
即便情况当时不是那样危机,那么女主的自杀也和战争的阴霾有关,显然纳粹占领这个岛之后,他们是去了生活希望,甚至生活的来源。至于仆人离开,我想要么就是他们死亡以后,就看不到人间的仆人了,要么就是仆人也一起死了,但是他们直接去了阴间,没有因为留恋徘徊在边狱。而女主恰恰就是因为对人世间的留恋,因为杀死孩子的懊悔,让她在死亡后期待这是上帝给她的“一次重来的机会”,从而这份留恋让她们停留在了边狱。
影片中,小女孩说“我看过书,并不是说谎的小孩才进入边狱” ,而影片的最后,再次提起边狱,女主说“我并不比你们知道的更多”。其实真正进入边狱的方法,就是不肯放弃人间,对人间还有留恋,从而进入边狱,变成了所谓的“孤魂野鬼”。 这样的情节不论中外文化,各种影片或者书籍里都有描写过。
关于男主人:
关于男主人死没死的观点。有一种说法是男主人死了,也徘徊在边狱,被女主遇到领回了宅子。 后来男主人认清了现实进入了阴间。
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即男主人没死,而是受了重伤徘徊在生死边缘,因为思乡之情,灵魂进入了边狱。
1、三个佣人看到男主,表情诧异,因为他们看出男主人还没死。其中老头仆人还问,“他发现了么”老太太说,“没有,他在不知道自己在那呢。”
2、 男主人提到我在流血。即受伤,正在生死边缘。
3、男主人说,我要回到战场上去了。女主说,战争已经结束了,我猜想,要么是阴阳时间线不一样,要么就是男主昏迷的时候还是战争当中,他受伤了,但他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久。
总之男主最后走了,是被救活了,还是死了去到阴间,并不确定。但至少他回来的时候,还活着。
最后我要说,影片的结尾真是精彩,很好的一个反转,场景是美国鬼片里常见的“围坐招魂”,而招魂真的有效果,边狱的一家三口清楚的看到了“外来者”坐在自己的屋里。小女孩是鬼魂里的灵异体质,她最先看到阳间的事情,而瞎眼灵媒老太太是人类的通灵体质,她们之间建立的交流最频繁。灵媒老太太疯狂的在纸上乱写,助手大胡子在把灵媒鬼画符一般的字体,翻译出来给人类也就是维克托一家三口听,诡异而似曾相识。而最后发怒的鬼魂,也就是妈妈爆发出鬼魂应有的“气势”晃动桌子,撕掉灵媒写下的字迹,至此真相大白! 原来主角是鬼,可惜他们只是困在边狱的普通鬼魂,和《招魂》《死寂》《安娜贝尔》《妈妈》《潜伏》《鬼影实录》《驱魔人》里的怨灵或者恶魔差太远了,能做到的仅仅就是拉窗帘,锁钢琴,顶多就是发怒时候晃晃桌子撕纸片而已。
但就这,也把活人吓得够呛啊!
影片的最后,妈妈抱着孩子站在窗口,凝视远方,目光坚定的说“这是我的房子,谁也别想抢走”,两个孩子也跟着说“这是我的房子,谁也别想抢走”,隐约感知到了,鬼妈和鬼娃子一家三口在怨灵之路成长的气势,从level1 升级到了level2 。那么接下来可预计到的续集,新买房子的一家如果有个灵异体质,那么人鬼大战必将升级!
第三代鬼遇到二代鬼
从不看鬼片,不过这部电影打破了寡人的陈规~~~真的非常好看~~~
结局不赖。前面看得昏昏欲睡
以往恐怖片都是“闹鬼”,而小岛惊魂则是“闹人”,影片破天荒的从鬼魂角度解读老宅发生的灵异事件,看到影片最后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口中不断碎碎念“This house is ours”,突然明白了为何以往的恐怖电影中鬼魂总是对老宅恋恋不舍,对于这些留恋尘世不愿离去的Ghost来说,其实搬进来的人才是入侵者吧。
小户型才是王道!
居然有点反类型片的意思,用传统的手法一直进行着铺垫,对观众善意的误导从始至终,直到最后来了个反传统的起底:人吓鬼这种事情真是太可爱了;雾霭/晴朗的天气对比用来暗示两个世界的不同颇有好莱坞老电影那种黑白/彩色对比的韵味。
你能很确定自己的存在么?你能很确定自己没有死在某一个瞬间?你能很确定周围看到的人都是活着的么?OMG……哲学的存在观本身就是最大的恐怖点了!
我们害怕的也许是自己.我们逃避的也许是真相.
看完«第六感»再看这片,索然无味啊。反过来,估计效果也差不多~~
因为听说是另一部第六感,所以从片子一开始就不停纠结到底谁死了谁死了姐姐死了还是弟弟死了还是妮可死了还是女管家死了还是哑女仆死了还是大家都死了……结果……好吧
比希区柯克式的电影强的地方在于注重了演员演技的诠释,弱的地方是父亲的出现,没有起到渲染恐怖、引发悬念或深化主题的任何一项作用
除了最后结局看着还有点感觉(类似第六感),前面都太过冗长。看的我毫无耐心。相比第六感,吸引力减低了很多很多。很多地方只是故弄玄虚,很没有意思。妮可的演戏的感觉,还真是很符合她的长相。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总觉得抬手之间,有点话剧一般的大起大落,在电影里这种演法显得很不自然
与《x6x》为同一套路 xxxxx 但在运作上却仍有差距 妮可基德曼的演技可圈可点 “唯己不知”的惊悚感觉 表达很到位 只可惜珠玉已成 次席只能抱憾了
新版doctor who第一任胡博士Christopher Eccleston演亡夫,还真有点认不出来。演小女孩的Alakina Mann跟孤儿怨中的Isabelle Fuhrman颇有几分相像,都是那般老气横秋。
我觉得这部片子可谓经典,那是的我,只觉得这片子的结尾怎的如此精彩。
说实话我想给六颗星。这根本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惊悚恐怖片,也并不属于《闪灵》的同类。它惊人且震撼。其中对生的眷恋悔过以及对死亡和孤独的恐惧让我看到最后甚至掉眼泪了。同类型的片子里这部算得上是翘楚。
Nico太美了啊啊啊啊啊啊
比起直白控诉纳粹的作品,我更喜欢本片这样的呈现方式,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罪孽深入一个时代的骨血。人们之所以喜欢鬼故事,是因为那其中有至死不改的执着和留恋,我们宁愿世上有鬼,死后有灵魂,是因为活着的人不愿忘记,不愿这样纯粹的精神和感情无所寄托。
人和怪物遭遇,人吓得大叫:鬼呀。同样,怪物也吓得大叫:人呀。各自落荒而逃。这一桥段被拍成了喜剧,就是《东成西就》同样的桥段如果处理成悲剧,则是《小岛惊魂》。
话说这片名翻译得实在太次了(▔/﹏\▔) 差点因此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