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9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戈达尔导演的《随心所欲》,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donnie
《随心所欲》3星。这样的女性角色比《罗妈妈妈》更进一步堪称典范,引用豆友cuckoo的一段话“不像她的朋友 Yvette 和 Yvette 代表的大部分妓女,认为自己做妓女纯属无奈,被糟糕的老公和嗷嗷待哺的小孩,被悲惨的生活所逼迫,娜娜觉得她成为妓女是自己的选择,和他人无关。她是自由的,她有权选择,她也为自己所有行动负责。” 拍技女的顶级(电影)。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3星,整体短小精悍,篇章式碎片化的叙事手法细数娜娜的生活,几处室内戏调度非常有趣,这次算是get到戈达尔了。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2分,八卦的新闻记者戈达尔,不停地追问妓女为什么卖淫,因为不想拍电影嘛,只是生活没得选啊!(看来是我浅薄了)总之疙瘩儿就是很八卦小报。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这样评价戈达尔的《随心所欲》∶“虔诚与殉道的价值被移植到了完全世俗的层面上﹐戈达尔提供给我们的是蒙田﹐而不是帕斯卡尔,是某种类似布勒松式的唯灵式的倾向和深度的东西﹐但没有天主教色彩。”
电影一开篇戈达尔就将蒙田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思想嫁接到了这部电影里来“把自己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简单来说就是女主人公娜娜献出了自己的身体但留下了自己的灵魂,你认为娜娜是自由的吗?如果你认为她是自由的,那么她的自由体现在什么方面?如果你认为她是不自由的,那她又被什么而束缚住了呢?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我真的对“圣女”这类的东西很无感,所以我看到的多少她的束缚和迫使,没有太多她有意(无意)献身的感觉,我感兴趣的是戈达尔如何拍摄女人,拍摄安娜·卡里娜。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不是完全的自由,她被妓女这个职业给束缚了。我觉得是她选择这个职业之后,有其他的事情没办法做这样。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电影里好像没有说她是为生活所迫才做了妓女,结合结局的描述我更倾向于是她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娜娜和其他为了老公或者孩子被迫出来卖的妓女其实不一样,那些妓女就是肉眼可见的没有自由,没有灵魂,但是娜娜的眼中你会时不时瞥见一瞬的自由。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这个倒是没错,但我依旧觉得她没有那么的自由,可能只是精神上的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精神上的自由其实是本片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存在主义妓女罢了。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我想苏珊桑塔格说的“虔诚与殉道的价值被移植到了完全世俗的层面”的理解方向,必然会导致桑塔格最后觉得疙瘩不够彻底地还要为自己与安娜的关系留一手后手。但虔诚与殉道的价值如果能所谓“移植”,那疙瘩想说的就是即便是温和的唯名论,也会解构所谓价值,所以第二个问题,自由就一定是个伪命题,所以桑塔格最后才会觉得疙瘩在结尾的处理不妥。
不过疙瘩终究还是个左翼加尔文主义者,即便现在年老的他也是那种非常强硬的左棍,当然讲究灵魂和身体一起毁灭或者拯救。
特邀嘉宾 千橡
从最浅层的角度看妓女这个职业:我觉得妓女这个职业很方便讲戈达尔对爱的看法。因为娜娜这个妓女对性和爱是分开的,她在做着她的工作的同时,会去憧憬坠入一段她理想的爱情。但是戈达尔的看法是相悖的,所以在娜娜讲灵欲分开的时候她就死于枪下了。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她是不自由中寻找自由的,借钱的桥段可以看出她的选择不多,但她仍然依照存在主义的观点进行了主动的选择并为此承担后果,我觉得这部片恰恰显示了存在主义也就是萨特那派的局限性。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灵魂和肉体在《随心所欲》里我认为是一体的,要带着身体去看灵魂,身体的自由也就是灵魂的自由,反之亦然。
特邀嘉宾 千橡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超越,娜娜能不能超越她的肉体的桎梏(对primary desire 的追求)。那么成为妓女就是对其的双重肯定(肯定男人对性的渴求和娜娜觉得性是有价值的服务)。没有超越,停留原地导致了枪杀。
场刊嘉宾 donnie
我也觉得没有能超越。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有一个疑问,做妓女代表身体的自由吗?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能自己支配身体,当然是自由。
特邀嘉宾 千橡
身体的自由绝对不是灵魂的自由。这种意义下的支配身体会限制你的灵魂。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其实(灵肉一体)不是个推论,因为人必然是自由的。
特邀嘉宾 千橡
我觉得人类最高的境界就是灵魂和肉体一体,所谓知行合一。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自由的。
场刊嘉宾 donnie
这个结尾人都死了身体和灵魂都没有归处了。毕竟技女还是高危行业。我觉得这个一体的自由是不能分割的,不是说一方自由了另一方就也自由了,灵肉并不分离。试想她服务于她人时,他人不把她当人时她什么感觉。正因为被迫的分离才会在看《圣女贞德受难记》时流泪。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灵魂如果有所谓外现,一定会建基于整体的活人。
特邀嘉宾 千橡
如果一方自由不代表另一方自由,不就恰恰说明了两者的自由形式不相同吗?圣女贞德被火烧的最终原因就是有人觉得她不是处女,而“圣女” 必须是以处女之身面对上帝。这种传统女性意识的贞洁概念也是娜娜哭的原因之一。
场刊嘉宾 donnie
对啊,那感受到自由就是自由的,给艾德林的诗说的应该就这个意思。
我们上面谈到了娜娜是自由的,因为她不断地抛弃着自己的旧身份从而去探索着自己的新世界,她通过成为妓女来解放自己的内心,当她再次转换新的身份之时就是她的灵魂现身之时,
她为自己保留的灵魂就是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因为做不做妓女是她的选择、是她的自由,她是有尊严的,并且为自己的尊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怎样看待这个荒谬而无奈的结局,这是否可以看做是娜娜摆脱世俗束缚而真正走向自由灵魂的唯一途径?
特邀嘉宾 千橡
摆脱世俗束缚的意思是她被枪杀了吗?我觉得你要是相信天堂地狱说的话,她死了确实摆脱了世俗束缚,但是灵魂去哪也就...鬼知道。
场刊嘉宾 donnie
被枪杀是被剥夺了自由权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被妓院束缚,她最后死之前被束缚了,因为她逃不走啊。
特邀嘉宾 千橡
她从来没有被妓院束缚,最后想和男的私奔也是因为她对她职业的背叛和信念的更换:不再认为性爱分离,想要爱某一个男的和离开自己性的场所。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其实算是灵魂的升华,她变得更自由了,但是这个社会剥夺了她肉体的自由,因为这个社会不允许妓女从良。(话糙理不糙吧?)
场刊嘉宾 donnie
刚说(灵肉)一体来着,她肯定也感到了灵魂的不自由。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被杀了不就被剥夺了肉体的自由吗?可以这么理解吗?所以死亡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不自由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呢?感觉产生之前可能会带有想象,这种想象又从妓女本不应该有自由的概念而来,妓女本不应该有自由又是社会某种“共识”。
特邀嘉宾 千橡
我觉得自由和不自由,一定要分你是肉体和灵魂。从自由形式这个角度来说,肉体和灵魂应该是分开的。死亡是解脱,它不一定是自由的,因为我觉得除非是自己决定的死亡方式,没有几个死亡是说我想死了,至少被枪杀肯定不是娜娜说我想去死了,那在这一个形式上,她的死亡形式是不自由的,但死亡本身对娜娜来说是自由还是不自由呢?我觉得无论是从西方还是东方,大家好像都不认为死后肉体和灵魂同时都能自由,因为西方有这种所谓的灵魂意识,那东方还有这种死后变成鬼魂,然后抱有冤屈的这种《倩女幽魂》式的逻辑。
在一个传统妓女形象的底色里一定要保有她圣洁的人性和含辛茹苦的母性,但是本片打破了这个设定,娜娜作为妓女的形象更多的被关注于个体的自由,这是否可以认为戈达尔在创作角色时抛弃了固有的男性凝视?谈一谈你对这个角色的看法。
特邀嘉宾 千橡
这个问题其实和拍摄的幕后是有关系的,戈达尔在拍完《精疲力尽》之后和安娜·卡里娜结了婚。但是在拍摄《随心所欲》之前,安娜怀了孩子然后流产了,所以我觉得《随心所欲》没有特别提到母性,也有可能是因为戈达尔怕安娜受刺激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对,我之前有看到这个内幕,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形成的这个角色是很有趣的。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多少还是有点男性凝视在的吧,我感觉他把娜娜拍的好美,比如跟嫖客在房间里的戏。所以这个男性凝视的定义是什么?
特邀嘉宾 千橡
先不加性别前缀,你看电影的镜头多半拍的都是娜娜的侧脸和侧边,本身就是一种观测视角,电影几乎就没有正面直视娜娜,而是带着角度(观点/偏见)去拍娜娜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戈达尔没有拍娜娜的裸体。
特邀嘉宾 千橡
没有拍女性裸体意味着什么呢?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意味着是正常的拍法,没什么可置喙的,笑死。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所以这个男性凝视的定义是什么?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导演是男人,然后他凝视了,可能他只是瞟了一眼,也没用力凝视。不如说男性蔑视(《男性女性》+《蔑视》)绕回疙瘩了。
特邀嘉宾 千橡
我觉得男性凝视对我的定义是以异性视角去观看女性。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也是规避了本可以博眼球的东西。我知道男性凝视是只拍身体部位。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尤其是特写吗?比如说从脚开始往上拍那种。戈达尔应该还好。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反正看到男导演拍大篇幅拍女性裸体,说是男性凝视肯定没错。这个词其实有被妖魔化,我问题里的是比较极端的含义。
场刊嘉宾 donnie
就是把女性切割成可以替代成任何女人的部位。这是视觉上的,叙事上是女性被男性拯救,不参与叙事。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男导演大篇幅拍男人裸体,算男性凝视吗?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算同性恋福利。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有女性凝视吗?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钢琴课》里面女主挑逗老公那段感觉有点这个意思。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女性在电影业不占主导,就算凝视的话也没有任何意味。我只知道柯俊雄为了猥亵舒淇加了好几场床戏。回到《随心所欲》你们觉得娜娜这个角色是女性主义的吗?(我其实很讨厌用各种主义去解构角色)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舒淇好惨。(女性主义的话)那我只是觉得他把娜娜拍的很美,甚至不像个妓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这个角色本身没有什么性意味,应该说法国新浪潮大部分电影我都觉得是性冷淡的,摸上去感觉非常干。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只想谈恋爱但是不想做爱的意思吗?法国新浪潮的浪漫有。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忘记以前是不是看雷乃还是谁,拍男女互相赤裸爱抚但是看着像两块大理石,很冰冷惹。
特邀嘉宾 千橡
做爱是性是欲望,恋爱的想要建立社会关系。
谈及戈达尔的创作,苏珊·桑塔格认为《随心所欲》是戈达尔所有电影中文本做的最到位的一部,电影里很多发人深思的台词体现了创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底,体现在娜娜阐述生活与责任那一段的独白尤为精彩。你怎样看待戈达尔在本片的创作?
他本人也曾提到从《精疲力尽》到《随心所欲》是他在无意识状态下拍摄的作品,《随心所欲》后他会逐渐拍摄更多写实的、实质性的电影,沿着这两条创作轨迹,谈谈你对戈达尔创作生涯中不同的文本符号的理解。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戈达尔的作品我看的不多,有些对白挺有趣的,有些就看不懂。把这个问题留给其他人先。
场刊嘉宾 donnie
我挺喜欢他的文本的逼逼叨都可爱。
特邀嘉宾 千橡
我就根据兴趣看了8-9部,和他几十部的库存比也没啥能做出结论的量。我觉得戈达尔给我的印象就是这种用意识叙事的感觉,后期的电影虽然更好懂,但是我觉得我要是为了看懂就去看这些,我为什么不去看特吕弗呢?
场刊嘉宾 donnie
只能大概说这个时候他还很相信文字,后期不信了。我也不太喜欢特吕弗。
说完戈达尔的创作历程,我们来简单说说本片的拍摄。苏珊·桑塔格认为戈达尔并没有直接去展示娜娜是如何保留自己的灵魂,因为戈达尔认为展现人物内心的方式就是不去挖掘她的内心。整部电影的镜头避开了所有心理刻画,像是采用了伪纪录片的拍摄形式,让人难以琢磨。你认为这种拍摄方式是不是对本片最好的呈现方式?缺少心理刻画会不会影响你的观影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关系到摄影机的位置,包括前面千橡说的一直从侧面拍摄,摄影机的视点是外人观察她的视点,而不是主观视点。你不能看到她心理刻画的部分,才是你生活中接触一个人,通过行为来了解她的方式。大量的独白和心理刻画更适合用文学来表达而不是电影。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心理刻画就比较像是被“加工”,有时候显得很多余,该片没有用这种手法是挺好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戈达尔用了最简洁的电影语法,创造出了一个最复杂的妓女形象。
场刊嘉宾 donnie
而且电影本身给到的信息量已经巨大了,从布景到表情到动作,这些都和心理息息相关。
同时在12幕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镜头的推移十分简洁灵活,没有过多花里胡哨的炫技,并且《随心所欲》最大的贡献就是延续了《精疲力尽》的跳接剪辑方式并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些简洁灵活的拍摄技巧恰恰是法国新浪潮受到全世界注目的原因。法国新浪潮是浪漫而反叛的,请你根据自己的观影体验谈谈对新浪潮的感受。比起旧好莱坞的传统古典叙事,你更青睐于哪一种?
场刊嘉宾 donnie
我更喜欢新浪潮,戈达尔前期的简洁比较受巴赞的影响吧。旧好莱坞真的信息量太少故事太好猜。对新浪潮,我觉得开启了所有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特邀嘉宾 千橡
旧好莱坞是多旧啊?这是要旧到20年代的卓别林和基顿的默片,还是30年代的喜剧,还是40到50年代的战后无脑剧?还是60、70年代的好莱坞作者呀?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1967年《雌雄大盗》和《毕业生》开启了新好莱坞时代,旧好莱坞主要指1967年之前吧,因为新好莱坞有明显的时间划分界限。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只要在能看明白的前提下,我会更喜欢新浪潮的表现手法,我只是说形式上比较喜欢,旧坞的表现手法太谨慎了,而且都大同小异。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这么说的话,好像60年代末的新好莱坞电影是有意思一点,比如《毕业生》结尾那个怅然若失的味道,那就不是好莱坞的东西。包括约翰休斯顿在那段时期的作品。
场刊嘉宾 donnie
其实55年《无因的反叛》也不好莱坞了。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那时候更多是明星效应,詹姆斯迪恩的电影都有很强的个人特质,50年代美国大明星太多了,怎么拍都有意思,60年代大明星不是死了就是不红了,拍的电影贼拉没意思,直到1967年新好莱坞。
场刊嘉宾 donnie
五十年代同期好莱坞也就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斯。
特邀嘉宾 千橡
两个赫本引领全球时尚的年代。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么说来旧好莱坞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大明星的衰落让好莱坞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新的时代,这一切都离不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谈回法国新浪潮,让-吕克·戈达尔无疑是这里面最为闪耀的一个跨时代大导演,《随心所欲》作为本届法罗岛电影节的新浪潮代表,我们已然瞥见了这个自由、浪漫、新奇、独立、翻涌的年代,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不及新浪潮影像的半分光彩,希望你踏进这个新世界的大门时依然保持最纯真的幻想和最隽永的头脑,随心所欲地在《随心所欲》里徜徉吧,也期待这部电影可以在最后的颁奖典礼有所收获。
别跟我扯什么存在主义,别扯什么民主、自由,别扯什么马克思。。。
骗局,统统都是骗局。
近二百年来,人类唯一的“进化”,就是发明了一大堆华丽的辞藻,来粉饰自己的欲望。
难道不是吗?“理想、梦想”——你不就是想要台兰博基尼吗??“马克思”——打砸抢烧你还有理了是吧??“民主”——你丫不就是想痛痛快快骂人吗??“爱情”——不就是下半身觉醒了嘛??有种你领证啊
你要自由是吧,good, 你可以。随心所欲吧,live your life吧,你是自由的。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事实上神偏偏没给人装上翅膀。没错,人只有一双腿,人注定只能劳苦一生,奔波忙碌,汗流浃背,换取口粮。
你要“自由”,可以啊。但是,得到这“自由”的同时,你也失去了人的身份——不再是人,不再享有人的待遇了。
“别以为我不会向那女孩开枪。”“我忘装子弹了,你来吧。”黑帮分子与其说冷酷,不如说不耐烦。因为,不过是个“妓女”,不是嘛?没错,你再怎么清纯无辜,再怎么楚楚动人,你终归不过是个妓女,是特殊身份的人。对你,实在难以激起同情心枪下留情(我脑中闪过那句老生常谈”命运的礼物和标价“)。
你自由的同时,你也变成了一个“物品”。你可以不理神,但你不能指望神仍眷顾你吧?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4904.html
起先是低着头,是侧着脸,甚至是背对着身,但是转了过来,舔着嘴,说着话,还抽着烟,那一刻看见的是什么?又说出了什么?她问:“你把我分在女人的特殊种类里了吗?”其实没有回答;她问:“如果做妓女怀孕了怎么办?”其实知道有答案;她问:“想和说是同样的事情吗?”她后来就真的做了。说了而且做了,是无奈还是自由?是错误还是真诚?是对现实的妥协还是对生活的抗争?
那一句“我爱你”是从娜娜的口中说出的,然后相拥,似乎一切的疑惑在那一个房间里都变成了真实的现实,但是这是一间妓女接客的房间,但是面前的男人正在看一本小说,但是她是对着空镜头在说。两个人说的话没有声音,它以字幕的方式被打印出来,说着却似乎永远听不到,她说“我爱你”然后和男人相拥,她说:“为什么不来一起住?”然后和曾经的男友真的分开,但是在这无声的说话中,没有人听到,只有字幕,仿佛故事永远在电影里发生。
而且,男人在读一本小说,一本打开的小说,就是一部正在放映的电影:关于画家,和画家面前的画布,和画家后面的妻子,画家说,“我的眼睛没有欺骗我。”因为他画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因为年轻女子让他有了一种想象,甚至在他没有离开画布的过程中听到了年轻女子的心在跳动,“这才是它真正的生命。”这是画家说的?还是读着小说的男子说的?画家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看到了爱,感受到了爱,读者在小说的世界里看到了爱,感受到了爱——他们似乎就重合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绘画和小说,在虚构的世界里变成了无声电影的一部分。
于是,画家在年轻女人的面前发抖,惊骇,终于他找到了灵魂中最真实的东西;于是,读书的男人在小说里体会到了一种真正的生命,可是在小说之外的娜娜呢?说出“我爱你”的娜娜呢?拥抱他并且希望住在一起的娜娜呢?她其实被隔离在外面,就像身后墙上贴着的嘉宝海报,永远以一种旁观的身份看着这里发生的一切,看着在虚构世界里的他们,所以对话是无声的,所以小说和绘画取代了生活,最后的最后,“画家转身去看身后的妻子,她死了。”
生活中的妻子死了,是因为画中的年轻女子带来真正的生命,而对于娜娜来说,也像死了一样,因为她永远只像背后墙上的海报一样,贴在男人读着的小说之外。现实死了,对话死了,爱情死了。这是关于娜娜生活的第12章,是关于“有一个年轻人”,是关于“椭圆形的人像”,而在之前还有第11章,以及第11章之前的开始和发展,就像一部小说一样,在被隔开的段落里沉浮,她属于不同的主题,属于不同的男人,属于不同的生活,当然也属于不同的自己。
“把自己借给了别人,而自己却埋头于自己。”蒙田的这句话,被引用在屏幕中,和12章的标题一样,总是以黑屏的方式呈现,它和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段落区别开来。那是第1章,属于埋头于自己的哪一个部分,娜娜只有一张向左的侧脸,她的目光向左,舌头并非不小心地舔了一下嘴唇,然后咽了一下口水;之后是正面的娜娜,眼睛向下望着,然后又是舔了舔嘴唇;后来是向右的侧脸,目光向右,没有舔嘴唇,就那样眨了眨眼睛。左侧的脸,正面的脸,以及右侧的脸,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娜娜?只有50秒,如何能描绘一个女人的情绪?但是50秒之后呢?是长达8分钟的对话,他说:“为什么分手?”她说:“你可怕。”他说:“我不可怕,我难过。”她说:“我不难过,我害怕。”像是鹦鹉学舌一般,总是难以绕出关于分手的来由,在来由被阻止的时候,似乎出路也被挡住了。
而且,挡住的还有视线,8分钟,两个人坐着,却没有正面的脸,他们背对着摄像机,背对着观众,他们的对话,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都被隐藏了,当观众的观看权利被剥夺,是不是这个世界仅仅要求对话?没有了侧脸和正脸,没有了50秒的沉默,不管是娜娜还是男友,似乎都在“埋头于自己”中把自己借给了别人,借给了看见他们的观者——就像他们可能的爱情。娜娜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真可恶,因为你没有把我当成特殊的人。”在爱情中,女人总是想成为特殊的人,想成为举足轻重的人,但是在只有后背的分手中,他们的爱情的确在隐匿中失去了自我,但是这种被剥夺的权力,仅仅是男人没有把她当成特殊的人?
娜娜甚至也没有把自己当成特殊的人,她没有钱,这是娜娜陷入迷失的一个原因,她在唱片店为客人挑选商品的时候,问女同事:“你有2000法郎吗?”没有。她想成为演员,和剧组的男人在咖啡店的时候,她问开着阿尔法罗密欧牌汽车的男人:“你有2000法郎吗?”没有。她问背对着镜头的男友:“你有2000法郎吗?”也没有。作为普通售货员,她得不到2000法郎,想成为演员,她没有2000法郎,面对爱情,她更没有2000法郎,于是,在一个女人买杂志的时候,她看到了女人掉下来的1000法郎,她用鞋子把钱踩住了,但是女人却回过头来找钱,娜娜把钱还给了她,女人却告了她。借不到2000法郎,甚至在1000法郎面前,她都可能成为小偷,“她真是卑鄙。”于是,在被2000法郎困扰的生活里,她真的低下了头。
她站在街上,抽着烟,等待着男人向她走来——她成了妓女。妓女是很容易得到2000法郎,只要在卫生部门体检之后就能拿到确认证,就可以用肉体赚钱,一般情况下一次是300-1500法郎,如果是一个晚上,就是5000-15000法郎不等,那个叫伊维特的女人告诉她:“做了妓女,钱来得容易。”也是男人离开了她,也是为了养活孩子的生活所迫,于是她说:“生活很沉闷,但不是我的错。”撇开了道德,没有对错,生活下去,为了2000法郎或者更多,娜娜便把身体交给了各种男人。
进入房间,谈好价钱,脱掉衣服,这便成了生活,但是这是不是比“埋头于自己”更大的迷失?只是做了,但娜娜却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是负责人的,她只是生活,钱和肉体也是生活本身,所以她对伊维特说:“我想我们总是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是自由的。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他们本身。”只是本身存在,存在即是合理,合理便是自由,于是,盘子就是盘子,男人就是男人,还有生活就是生活。
但是当成为自己本身的时候,是不是就不需要爱,不需要精神,不需要思考?只有当娜娜成为妓女想到了生活就是它们本身的时候,她才想到要抬起头来不埋头于自己,才想到将背面的世界转过来,甚至才想到不为2000法郎而成为迷失的人。她给“亲爱的夫人”写信,想找到另外的工作,那时候男友又找到了她,她还是问他“你把我分在女人的特殊种类里了吗?”男友说:“世界上只有三种女人,她们具有不同的脸型。”不同的脸型是向左侧的脸、正面的脸和向右侧的脸?还是回到了那个背对着的分手一刻,于是他们对望,于是他把烟吐进了她的嘴;她开始看周围的男人,在餐馆里她看到一对男女在聊着天,又看到一个单独的男人,那时和伊维特在一起的男人问伊维特:“她是妓女还是良家妇女?”在那个桌球室,娜娜围着三个男人跳舞,或者抱着柱子,或者踢着脚,活着扭动着身体,但是他们看着,打着台球,却始终在她之外,甚至有个男人在他面前做着吹气球的动作,他们也只是他们,娜娜也只是娜娜。
甚至,在接客的房间里,那个男人却提出要再找一个女人,娜娜挨个地去敲门,有人正和男人一起,有人刚做完事,一个妓女答应了,回到房间里之后,男人却阻止娜娜脱衣服,他和刚进来的女人在一起。那一刻,娜娜成为了旁观的人,她抽着烟,穿着半脱的衣服,疏离在别人发生的故事里。他,他,甚至她,都在她之外,都是他们,当他们成为他们本身,娜娜也只是一个和别人无关的人,于是那个关于自由,关于责任的观点,多少变成了讽刺。而且,一切正在发生的故事似乎都在镜头之外,只有娜娜一个人被限定在画框里,她无法逃脱,无法成为那个从别人那里找到自己的人。
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她起先看的是《贞德受难记》,里面的贞德问:“怎么死?”他们说:“烧死。”接着问:“你怎么能认为你是上帝派来的?”贞德说:“上帝知道我要去那里,我是他的孩子。”上帝的孩子,被他们赶了出来,而且还要以宗教的名义宣布她死刑,到底谁亵渎了上帝?一部电影,在那里发生着,贞德流下了眼泪,而在电影之外的娜娜也流下了眼泪,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被驱赶出来的自己,看到了被生活亵渎的自己,看到了被审判的自己,没钱的窘困,肉体的出卖,在越来越趋向于堕落的世界里,也许只有把自己当成上帝的孩子,才能自己拯救自己。
所以在2000法郎的挣扎之中,在肉体的交易里,行动之后是思想,那个本来在镜头之外的“哲人”终于出现了,而且和娜娜进行了对话,关于《三个火枪手》,关于说话和思维,关于爱和错误,关于真诚,以及关于他们。那个像是哲学家的老人说,《三个火枪手》里的Porthos,高大,强壮,但是有点傻,因为他一生中从没思考,但是当他必须把一枚炸弹安置在一个地窖来炸掉它的时候,在行动之后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在迈一只脚前先迈另一只脚?所以在思考面前,他停了下来,那时炸弹已经点燃,他却不能继续前行,于是炸弹爆炸了,地窖塌了下来,他用他的肩膀去顶,一两天后,他就被压死了。
“他第一次考虑事情就害死了他。”是思维阻碍了行动?但是娜娜却问他:“人为什么总是必须交谈?人不应该常常交谈,而应活在沉默中。说得越多,话意味着更少。”那么说话是不是思维?当说出话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一起干那件事?“那想和说是同样的事情吗?”老人说我们应该能表达自己,而且必须思考,因为思考使我们说话,说话是我们的人生。其实,思考指向的是自我,说话指向的是他人,“我相信,只有当一个人暂时已经放弃生命时,才学得好交谈,那就是代价。”所以说话或者交谈或者沟通,就不再是自我行动的一个部分,“说话是几乎关系到生命复苏的,说话是来自当一个人不说话时的另一个生命,那么,生活在对话中,人必须无声地通过生命的死亡。”
没有禁欲主义者,也没有超然于世的存在,但是娜娜的问题是:说出的一切是真实的吗?为什么有谎言?老人说,谎言也是我们寻求的一部分,“凡事中皆有对的成分,即便在错误中。”于是提到了爱,娜娜问他的是,爱是不是唯一的真相?爱中有谎言也是也是沟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你知道任何马上知道他所爱为何的人吗?不。当你20岁的时候你不知道。你所知的都是些零碎的东西,你会武断地做选择,你的‘我爱’是不纯的事务。但要完全的去爱你所爱的,你需要成熟——意思是探求。这就是生命真谛。”老人这样说。爱是探究真相的一个过程了,它通向无限接近的真相,但有时候爱会变成随机的真相,它容易被掩盖,甚至容易犯错,但是一定是从这里找到生命的真谛。
和哲人对话,本身就是一种说话,一种仿佛看见真相的言说,也许从那一刻起,娜娜发现了说和做的同一性,认识了他人面前如何保留自我的途径,也或者正是从这里开始,娜娜把行动当成了说话的实践,于是在那个年轻人进入房间之后,在那间本来进行肉体交易的地方,她说出了“我爱你”,她拥抱了他,她甚至想要和他住在一起。只是说出的话却是无声的,一张画,一部小说,取代了生活本身,或者说,对话在镜头之外了,那么,这一种实践是不是反而变成了再一次的迷失?
第12章,年轻人之外是男友,当他再次带走了娜娜,却是娜娜返回那个困境的重演,还是关于钱,还是关于人肉体,还是关于他们,“我做错了什么?”没有人回答,在她面前的只有枪,一把没有子弹的枪,和一把有子弹的枪,对准,发射,倒下,当男友开着车逃走,当街上只有她死去的尸体,最后的现实就是那个年轻人读着的那部小说,“画家看到了画中的女人,他惊骇,他发抖,他说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当他转过身去问妻子,她死了。”
所谓才华,就是做什么都对。
透析生活的娼妓,命运如纸薄,禁不起这么执着的追问。形式感更强,零散碎裂,又精光毕现。
疙瘩儿的娼妓——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Godard月,16号晚在BFI终于见到了我多年女神Anna Karina,一位健谈、和蔼可亲又有趣的女士,对了话,如梦似幻……
“说话越多,没有意义的话也就越多…不用说话也能生活,一想到这点我就觉得很惊讶” 第二部戈达尔,感受好一点了…喜欢“吹气球”、“桌球室跳舞”、“妓院抽烟”三场戏。娜娜的美,是镜头都不足以构画的!
8.4 十二幕剧,正侧面看个遍,就后脑朝着你,妓女行业介绍,绕台球室独舞。她看圣女贞德看哭了,她不是个妓女,她是个存在主义妓女。
本该给观众留下些什么情感的故事,最终却给观众留下一堆思考,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但是,戈达尔本人无疑也是个矛盾体:他一方面强调着语言和交流,另一方面又显而易见地拒绝着观众,无论他怎么诡辩;一方面让一切都发生在最表象的画面上,拒绝给予解释,另一方面却又因为他的影评人身份作祟,不断地通过引用/反对他者来构建自身。不如这么说:当他试图站在电影反面的时候,也一定丢掉了一半电影。
安娜卡里娜乃至全片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优雅与忧郁,台词间的微妙联系,圣经般的摄影,极简却细节丰富,戈达尔精确的调度水平可见一斑,和精疲力尽时期区分开来但还完整保持了自己的风格,美妙。
她说:"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它们本身."其间,不经意地舔着嘴唇.
桑塔格那篇著名的影评,其实也只是点到为止,开了一个小小阐释的角度。但是结论却很清楚,这是一部除了结尾,几近完美的电影。
“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人生在世”。戈达尔镜头里的安娜卡丽娜永远美丽又充满灵气,她就算变成卖淫女我也觉得她纯洁得像天使。。“把自己借给他人”原来是这个意思。。。天啦噜一天之内看了两部这么不同却各自精彩的电影,我愿意死在影院!
戈达尔让观众忘记了女主角的妓女身份,就像卡拉克丝让观众忘记男女主人公以外的世界一般,两人都拥有专注的叙述力量,叙述,叙述~
[2019年10月戈达尔√] 奖项收割机时期的戈达尔。可能做得最有趣的还是声音,技巧用的比较节制(跟他最具挑衅的片子比起来)但是不少地方依然很新颖(旁白、音乐、完全静场等等用的都很不错,皮条客朗读法国妓女现状那段太讽刺了,戈达尔应该自己还担任了一段配音[imdb显示未署名])。除了有趣的小标题之外还用到了字幕技巧。把女主角的脸跟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激情]混剪非常好。最后拐到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上其实有些跑偏了。
法国新浪潮时期各种刻意标新的手法看着真是特别烦。
戈达尔对其跳剪、宣言等独特手法最为节制的一部电影了吧。可能真是太爱安娜,以致于不舍得“随心所欲“的雍破坏一切的新浪潮思想和政治化电影做法,去破坏贞女与妓女的形象平衡度,以及那些从中蔓延开的完整悲剧。
资料馆…看到好几个戈达尔哲学退场的朋友…还有好几个戈达尔美学屏摄的朋友…还有好几个在戈达尔式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时义务配音的呼噜兄…
戈达尔第3部长片,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12幕分段,依镜头次序拍完并只取初拍镜次,镜头运动宛若人眼般活力四射,好奇主动。2.内外多重文本,女性欲脱离边缘地位"男性化"只有死亡,一如[圣女贞德蒙难记][椭圆画像]与火枪手波尔多斯。3.中断的配乐与突然静默,机关枪抖动式跳接。4.第11幕,语言与爱。(9.5/10)【2021.1.9.上海影城2K修复版重温】还是在玩混搭与解构,如纪录片式拍摄风格+各种游戏式间离手法;分章节/分幕制造断片感,却又在每一幕开头写明情节、人物或环境的关键词;突兀却点题的哲学论文式探讨,对语言的反思与声画分离实验上承[女人就是女人],妓女议题则下启[我略知她一二]。消去配乐的[圣女贞德蒙难记]与咖啡馆窗外的假街景很间离。从后方与侧面多角度拍卡里娜,果然真爱。其他迷影梗:露易丝·布鲁克斯式发型,[祖与占],墙上的泰勒。
《圣女贞德受难记》的片段——对肩上脸部的突出、《朱尔与吉姆》的海报,遮挡乃至背对观众的对话与消除环境声配合主角的思考和给观众留下空隙。和哲学家对话、爱伦坡的故事,以及爱上想要摆脱后的突然死亡,都完美的融合在影片的叙事氛围中。当然此片最动人的还是Nana的神情——如此神秘如此迷惘。
2021-1-9重看;特写、移镜、长镜、空间、构图、阴影。开场酒吧里背部的来回凝视,《圣女贞德》的面部互文,谈论《基督山伯爵》波多斯的哲学家,跑过《祖与占》的海报,爱伦坡的故事,结尾与《精疲力尽》的呼应。十二个章节的结构与随性灵动的调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