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 不少宗教信仰本是讓人解放,然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宗教卻是壓迫的源頭。也有不少例子是不同的有信仰者互指為壓迫者,並自認為解放者。其實那也不限於宗教,也見於不同的民族之間。這些都屬於政治活動,皆同時牽涉到人們的心靈和身體。《吉米的舞廳》(Jimmy's Hall)是一個宗教與政治權力合作打擊反叛者的故事,而他們的眼中釘是一個民間自發的舞廳。
電影改編自二十世紀初愛爾蘭左翼政治家占美格拉頓(Jimmy Gralton)的事蹟。編劇抽取了占美在一九三二至三三年間的一段時間來改編,歷時雖短卻十分曲折而關鍵,因為早年參與愛爾蘭獨立戰爭的占美一度逃亡到美國去,返鄉後因為舞廳的事情又被驅逐出境,從此未能再踏足國土。電影風格平實,然而因為有關占美的史料稀缺,這齣戲虛構成份也不少,不算是寫實作品,但若說這是導演Ken Loach繼續言志之作,絕不為過。
的確,占美的舞廳不是普通的一個跳舞的地方,因為占美不是普通人。相信共產主義的占美曾活躍於政治,其舞廳以爭取愛爾蘭獨立的領袖James Connolly和Padraic Pearse之姓氏命名。對政權來說,他是權力上的麻煩;對教會而言,他是文化上的敵人,因為他引入了「道德敗壞」的爵士節拍和舞步,荼毒青少年;在地主眼中,這個共產主義者更是讎寇。不過這次占美回家,最初的確有隱歸之意,陪伴年邁的母親安靜過日子。但他不知去國十年,已成為當地青少年仰慕的傳奇人物,老朋友們也支持他重開舞廳,因為那不只是一個消遣的地方,也是他們在一個令人窒息的宗教與政治管制之下能輕嚐一口自由空氣的公共空間。舞廳其實是一個民間自發的社區會堂,他們除了跳踢踏舞、聽爵士樂,也開兒童畫班,或一起唸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的詩——當然,他們也會商討時政。這在當地天主教會眼中就是直接的挑釁,因為文化事務一向是教會「獨家經營」,確保青少年走「正路」。占美和Sheridan神父是老對手了,革命思想和來自美國的自由開放風格是宗教的敵人。占美曾被驅逐過一次;這一次,則要他永不回來。
可以說,教會跟政權聯手;也可以說,教會在那處境中根本就是掌權者之一。神父所作的,是公開羞辱那些參與舞廳活動的年輕信眾,當一個把羊趕走的牧人。不過他的伙伴的手段可遠超那程度。占美是一頭不願當作「乖乖寵物貓」的老虎,只可惜他鬥不過惡龍。舞會被槍擊、舞廳被焚毀,然後占美被追捕、繼而被驅逐。掌權者沒有施行公正的司法程序,占美沒有公開申辯的機會,只有行在暗角的暴力行為。十分諷刺的是,占美被指為「非法居留的外國人」而被迫離開家鄉——也許他真是個「異類僑居者」,生於愛爾蘭卻有改變愛爾蘭的心志;Sheridan神父相對而言則「在地」得很,跟地上的政權扭在一起,「讓中央放心一點」。後來神父終於確認到自己的敵人有可敬的情操,而盟友則一直幹著下三濫的行為時,一切己無可挽回,而他對後者的責難某程度上也顯出其偽善。當宗教處於權勢中心之時,自由於其看來並無價值,因為人們都必須相信。那麼,宗教自由作為自由之一種也是無價值——倘若人沒有不信的自由,其實也沒有認信的自由。
(原載於《時代論壇》1406期,2015年8月23日)
男主名叫吉米,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故乡,已经是时隔十年的时间了,这里曾经熟悉的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朋友们有的结婚,有的生子,亲爱的母亲已年迈,昔日的舞厅已成过往,最让他痛苦的是那位他最爱的女孩已成为别人的妻子!
回来那天朋友们都来探望,吉米更是为昔日的女友准备了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已为人母的她刻意保持着距离,表面的冷淡已经让吉米略知一二,十年的离别寥无音讯,难道要她等到黄脸婆吗?更何况吉米的出逃还和政治有关,吉米也不愿牵连到她!
当吉米和大家回归到平常的耕作生活后,他也只想过这样的安稳日子了。可是村里的孩子们,那些在吉米脑海里只有读小学模样的孩子现在都已长大成人,要知道在他们小的时候,吉米叔叔创办的舞厅是给他们留下了很美好的记忆,当时村里的大人晚饭过后就会聚在舞厅里学习舞蹈,交流思想。孩子们则在旁边做功课,老人安详的织毛衣,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这是一副多么美的画面啊!
自从吉米叔叔离开后舞厅就被当地教会查封了,教会限制人们的娱乐活动,言论和思想!人们的日子过得枯燥无味,特别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当他们看到回来的吉米后都争先恐后地要他“复出”,吉米开始拒绝了,可他如实了解到人们生活的现状,他开始思考,愤怒并且行动!有很多朋友都闻讯过来帮忙,就这样在大家的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很快舞厅又有了往日的“生机”,在人们的脸上重现了欢乐的笑容。
当吉米和心爱的女人在舞厅,她穿着吉米为她选的漂亮合身的连衣裙,他们在舞厅激动地相拥着,跳着。他们没有做出格的事,他不但是个勇敢的人也是个善良,有原则的人。吉米爱她也很尊重她!
可好景不长,很快教会联合政府开始阻止舞厅的一切活动,人们的抗议,示威,使吉米作为带头人又成了头号罪犯,当然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在做之前他询问了年迈的母亲并得到了支持。这次吉米没能那么幸运逃脱,被软禁并遣送到美国,在途中很多朋友都来送行,他们的目光充满着敬意,而吉米始终保持着坚定地微笑!
大雨伴着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连续下了三天,可真正的影迷还是会提前准时前往的,因为值得!就像吉米坚持做值得做的事。
小镇上的年轻人骑着单车,追赶着驱逐吉米的吉普警车,制造出一场颇有情绪燃烧点的送别好戏。而这也是我们在肯.洛奇一贯的左派电影中常见的“燃点”,《寻找坎通纳》、《风吹麦浪》、《天使的一份》、《自由世界》、《爱之吻》……或许框于影片所表现1930年左派政治的式微事实,这样的燃点已经远不如以往提神,而在之前的《舞厅》时间中,能起到提神作用的,也只是挽救乏味故事的爱尔兰踢踏舞。
本名詹姆斯·格拉尔顿(James Gralton)的吉米,是惟一一位未经审判就被驱逐出爱尔兰的“非法居留外国人”,而他自己,却是一个地道生长于爱尔兰北部利特里姆郡的土著。作为一个天生富有领导魅力的人,他经历了1920年代爱尔兰脱离英国的宏大独立运动,却并没等到真正参与到哪一党派,就已远走美国。
对绝大多数并非国际共运史研究者的观众而言,吉米是个需要在维基百科里搜索才能略知一二的“亚名人”。肯.洛奇选择其人生中最为精彩的短短归乡一年,进行再现。土地与劳工、共产党与保守派,看上去确是一个可以激发肯.洛奇电影最荡气回肠“燃点”的故事。而故事的舞台,也被较为集中而聪明的设置到一间一度荒废的舞厅中。
1932年3月,爱尔兰内战结束10年后,在纽约也呆了10年的吉米还乡了。虽然曾经的女友Oonagh Dempsey早已嫁人,但老爸老妈和一切老友都还好好的在着,并且期待着他——这个天生的活动家——给愈发沉闷的乡村带去活力。即便吉米强调着自己是想回来踏实生活,但包括紧张的Sheridan神父和活跃的年轻后辈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小心他静得下来。荒废的Pearse-Connolly舞厅,立即唤起了吉米的美好记忆,也证明着他从未冷却的社会热情。经过一番清扫打理后,这座舞厅在一个周六晚满血复活。从美国带回的留声机播放着拉格泰姆爵士,从黑人那儿习来的Shim Sham和林迪摇摆舞让爱尔兰乡村年轻人兴奋尖叫。第二天,敷衍做完周日弥撒的教区民众立即投入舞厅,见此情形,慌乱的神父开始警惕这些青年文化为共产主义思潮的萌芽。
真实历史中,1932年6月,因为爱尔兰共和党(Fianna Fail)扣押下给英国的土地年金,而引发关税贸易战,严重影响畜牧出口大户的生意。同时,共和军对共和党的选举支持,也导致了军队同志协会(ACA,即蓝衫党)的形成。在国家警署的退休法西斯头子Eoin O’duffy领导下,蓝衫党获得了众多利益受损农场主的支持。与此同时,曾经自由多元的报业开始加强了审查,同样激进的共和军也渐渐与左派政治拉开了距离。
10月份,英国共产主义者Tom Mann,因支持和发动失业者游行示威,被北爱贝尔法斯特当局逐出岛屿,爱尔兰不少教区的神父也开始在布道中,宣称所有共产主义者都该被驱逐出境。
电影中,吉米和他的小伙伴们跳着摇摆舞,谈论着叶芝诗歌,训练着拳击,活络了青年文化,却也不可避免的开始探讨乡村和工人阶级的出路,确凿酝酿着共产主义理想。Tom Mann被逐出贝尔法斯特的个案,也加剧了利特里姆郡的教会和地方警察对青年聚集讨论现象的零容忍。共和军也开始利用吉米的演讲才能和团结能力,让他帮忙替一户被畜牧业地主逐出屋舍穷人家庭出头,这显然有助于共和军巩固乡村革命据点,而备受教会和军警压迫的吉米,也确实这么做了,发表了挂怒财富和阶层对立的演说。
毕竟是乡间的爱尔兰舞厅,热烈的圆圈舞和踢踏舞,也就伴随着欢快的凯尔特民谣《Bridie Morley》一次次欢快跃起,也像是对抗迂腐教父的有力武器。
好景不长,圣诞前夜,舞厅被保守主义者烧毁。1933年8月10日,在藏匿了六个月后,吉米被捕,2天后,遭到当局未审驱逐,去往纽约的单程船票,是用其被抓获时身上所有的现金买的。
肯.洛奇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对立双方,在《吉米的舞厅》里也显而易见存在并冲突着。可无论怎么戏剧化书写,居民与教会的矛盾,始终不可能如他以往作品里那么剧烈,不至于形成西班牙内战中弗朗哥法西斯军队和国际纵队(《土地与自由》、社区居民与敲诈他们的黑社会(《寻找坎通纳》)那般的冲突。因此,很多时候,在剧情积蓄不起爆发能量情况下,就只得用一场场精彩的爱尔兰歌舞替代,以及做出稍显无谓的情绪发泄。
电影和真实历史中,吉米·格拉尔顿的还乡,发生在肇始于1929年的那场全球经济大萧条后,爱尔兰也连带着遭受致命一击。而今作为欧猪五国之一的爱尔兰(PIIGS, 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可谓与吉米的爱尔兰,有着相似的群体困境和挣扎。年轻人看不到未来,居民没有安全感,左派依然寻找不到自己的政治舞台,只得继续甘做右翼政党竞争中的无聊摆设。
不管是基督也好,还是共产主义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平等。上帝爱我们每一个人,影片中的极端基督徒们不断迫害追求人类平等与自由的共产主义者高尔顿,这是一种什么行为,他们的信仰已成为危害这个社会的毒瘤,显示出他们的极端、愚蠢与恐惧。
这无关信仰的问题,不同的信仰就一定要相互攻击吗?共产主义与基督之间一定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吗?我觉得这之间是可以协调的。我们也不必用自己的信仰来左右他人的信仰,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希望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吗?我们渴望自由、幸福、平等,希望世间少些辱骂、嫉妒、谎言、不平等以及杀戮。
那些一边迫害同类,一边高唱着伟大的主的人,不知道你们在上帝眼中是什么样子?
3.5;色调真是美得如梦如幻,如此迷人的爱尔兰却从未停止抗争的脚步;受限的是肉身行动,无法禁锢的是渴求自由的心灵。整体拍得平稳有余,精致有余,但缺乏些许素来的震撼。
洛奇大爷标志性的粗粝写实主义完全看不到了,结局太温吞!不过舞厅飘逸出橙黄灯光的感觉确实很美:有时候自由就是一支轻快的舞。
看这影片,就像中国前三十年或者前苏联的影片一样,主人公的众星捧月,高大全的模样,而敌人总是那么阴险狡猾无耻狠毒。肯·洛奇一辈子都在资本主义英国,拍摄共产主义的影片,他不觉得很荒谬么?
#戛纳电影节# 精美而平庸。到目前为止看过的竞赛片里最无感的一部。
上海电影节#8#,金逸影城上海虹口龙之梦IMAX店。爱情欣赏无能,故事压抑,爱尔兰乡村风光不错。
因为无知而讨厌政治片的人是有点抗拒ken loach的,但看大银幕的机会太少,而且我知道只要不直接政治,他拍的就会很好看,所以前半很好看,让我这种憎恨一切聚会无法理解having fun概念的禁欲主义者都感受到了载歌载舞的美好。。后半因为男主实在很可爱别的演员也基本上挺好看还算可以忍受。。
肯洛奇的御用编剧保罗·拉弗蒂真是厉害,这样一个因为理想被自己国家驱逐,终生未能回家的很心酸的故事,被他注入了许多幽默的元素(警察上门那段真是哈哈!),加上漂亮的风光和摄影,显得都有点温情了。不仅仅是爱尔兰,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有红色浪潮,他们的热血都令当局胆寒。现在呢?
事实证明只有你国可以拍好你党,因为拍的不好也要说好
政治背景太特么深了!片头那点子字幕哪够啊!姐撸了那么些纪录片都看得晕晕乎乎的。没把大背景的利益关害交待清楚就往上铺各种事件总是不够「水到渠成」的自然。英国佬和教庭这两座压在爱尔兰人民身上,至今都余暗未消的两座大山都未及精绘。风情民俗的细节也无。
浪漫的音乐和舞步浸透在朴素的叙事中,少了现实的残酷,多了命运的遗憾。
三十年代风情画,精美却平庸的一部肯·洛奇,轻快背后不乏深意。虽然有一些讨巧设定,但依旧没丢失他那股切入实处的质朴力量。
轻松的调子来讲沉重的政治故事,甚至抓捕一段都用上了喜剧桥段,颜色调子太漂亮洗眼了。
这么精致细腻的肯洛奇真是想都想不到,色彩和光影的运用简直美到不行。矛盾的积累与爆发,理想的幻灭与传承,都用温柔坚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冷静克制,全无煽情痕迹,对冲突各方的立场也是抱持着尊重的基本态度,这种沉稳笃定的气质极其真挚动人。另外男主角太!帅!了!!!
Jimmy's Hall 是一部有趣且发人深省的电影。懦弱、政治虚伪和屈从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像 1933 年一样重要。洛奇根据他的长期合作者保罗·拉弗蒂 (Paul Laverty) 的基于事实的剧本创作,提出了一个贯穿其作品的主题:政治对个人的影响。我们习惯看到人们在抗议中变得暴力的叛乱,但这部电影非常温和,似乎也是洛奇一直教给我们的。导演没有将谢里丹变成一幅漫画,而是将他描绘成一个有原则的人,他相信自己的世界观,就像格拉尔顿对自己的世界观一样坚定。尽管吉米的经济和社会观点如此,他并没有被描绘成一个教条主义的共产主义者,吉米显然回避了苏联共产党人所支持的暴力,正如我们在接近武装冲突边缘的对抗场景中看到的那样。如果说洛奇电影中的情节有时接近死记硬背,那么情感通常是饱满而令人满意的。
看不下去啊
肯.洛奇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对立双方,在《吉米的舞厅》里也显而易见存在并冲突着。可无论怎么戏剧化书写,居民与教会的矛盾,始终不可能如他以往作品里那么剧烈,不至于形成西班牙内战中弗朗哥法西斯军队和国际纵队(《土地与自由》、社区居民与敲诈他们的黑社会(《寻找坎通纳》)那般的冲突。
3.5 反而是更喜欢业余演员的表演,脸孔够真实。色彩和光影迷人。
Keep dancing, keep dreaming,琴棋书画欢歌笑语的理想主义小舞厅,对抗封建官僚地主压迫,简单动人
3.5 肯洛奇电影最动人的部分始终在证明那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真正懂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人士只可能来自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开玩笑的说,建议有关宣传部门再拍建党建国伟业的时候考虑下肯洛奇同志,不放心的话可以找汪晖同志担任历史顾问。
少见的不吵架且好好说话的肯洛奇……似乎是[风吹麦浪]的一个轻松加愉快的回声,影像非常精致乃至带了少见的(相比肯大爷其他作品温和许多的)怀旧气息,男主角跟肯洛奇惯常写的人物一个路子,同样有着比较复杂的背景(人民/共产党vs教会/保守派,再加上爱尔兰共和军),夹缝里面舞厅倒是显得极其的乌托邦。实话说剧作非常套路,但是歌舞还算不错,加之乌托邦蛮令人感动的。能入围戛纳已是最好结果(2014年戛纳主竞赛虽然只有18部,但是也很强!!!达内兄弟、阿萨亚斯、河濑阿姨和西萨科都没混到奖!何况爆款[蛮荒故事]也没混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