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外之中淘到这部阿B80年代的片,看到是与张艾喜的主演,又是关于上海的,就尝试买下看看,导演还是徐克。
此片不乏搞笑,虽然有趣之多,但是也是在这艰苦的大环境下自得其乐。
阿B来演绎如此贫民角色,小人物再合适不过了,逃难,遇上张艾嘉,两人相约战争胜利后在大桥下见面。
于是阿B当兵,张做了舞女,在河边碰上无依靠的叶,收留他与他一起住,阿B就住在他们楼上,叶爱上阿B,阿B不知张就是十年前的女孩,但是也深深喜欢他。
最后一段不顾一切叶挣扎要不要告诉阿B张去了火车站,上了火车去找他,真是感人,令人心酸。。又一个貌似叶的女孩来上海。
整个旧上海的背景很熟悉,黄沾的那首晚风真是好听至极,上海味道极浓厚,阿B拉上小提琴,憨厚老实的形象令我心动,他是如此有才华,如此令人有安全感。
鬼才徐克,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领路人,他所导演和监制的武侠电影广为人知。像《蝶变》、《蜀山剑侠传》、《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以及《新龙门客栈》等,都曾引领了华语武侠电影的新潮流。但作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上海之夜》,知道且看过的人却并不多。
其实这部影片曾获得过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最佳女演员”、“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导演”等8项提名,说明它影片质量绝对有保证。
今天,鹿鹿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这部“徐老怪”的沧海遗珠之作,让你去品味一部不一样的“徐克电影”吧。
这部电影上映于1984年,是徐克与施南生成立电影工作室后拍的第一部作品,他尤为看重。因为在此之前,徐克在新艺城拍戏时,就对当时统一的香港电影风格已经产生了厌倦感,他想尝试一些新东西,但新艺城担心票房受影响,没同意。
这次,徐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当然热情很高,想拍一部“有自己想法”的电影。徐克说这部电影的构思是他在旅途中完成的,里面许多小片段,都是听身边朋友讲述的故事。他自己也想把自己对于喜剧电影拍摄的想法和理念放在这部作品中。
这部电影设定的时代背景是民国时期的抗战年代,讲述了一群在上海生活的底层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
因此徐克和施南生为了拍好“旧上海”的韵味,还专门去上海实地考察了一番,但因为时代变迁,为了影片拍摄效果,最后还是决定部分用实景,部分背景用模型和图画布景来呈现“老上海”的风格。所以,这部电影在细节上既有向早期上海老电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的致敬之意,又带有五、六十年代港片的感觉。
在音乐上,则找来当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来配乐。黄霑虽然没去过上海,但对于写过《上海滩》的黄霑来讲,这又算啥难事,于是一顿酒的功夫,就给了徐克十二个主题旋律让他挑,最后他挑中了《晚风》作为主题曲。
这首歌由叶倩文演唱,结果歌比电影红。这部电影也成就了徐克、黄霑、叶倩文得以结识的一段影坛佳话。
一面是大人物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一面是却是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艰难。有钱人在歌舞厅里寻欢作乐;底层老百姓有的沦落街头。这些都用一种夸张、癫狂的喜剧风格体现在影片中。让你看起来喜中带忧,乐中有泪。
既为男女主人公十年后“对面相识不相认”而着急,也因为看到他们苦中作乐的生活而开怀。
尤其是钟镇涛与张艾嘉淋雨归来,在屋中换衣,又加上叶倩文跳窗而入,屋中还有一个四处躲藏的小偷,后面还有来添乱的朋友。这一狭小空间的场景转换,动作腾挪,观众看着十分过瘾,却也着实考验了导演的调度功力。
片中还有许多这样诙谐幽默的桥段,比如“钟镇涛吹大喇叭”、“张艾嘉跳舞”、“叶倩文参选月历皇后”,都让人忍俊不禁。
相比当时同类型的香港电影,这部《上海之夜》的构思在当时也颇具独创性。也难怪在2009年,徐克电影工作室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中,徐克还表示,“在过去的二十五年来,他最满意的作品首选第一部作品《上海之夜》”。
希望徐克这部冷门佳片,能给你送去夏日微凉!
我是鹿鹿,给你品评好看的电影,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咱们下次见!
觉得不错,请给我点个赞!
上海之夜 / Shanghai Blues /1984 徐克到底是徐克,沪上背景故事也拍得有情有义,没有吴侬软语的弄堂故事倒也像大浪淘沙的江湖 十年前桥洞下的短发姑娘变成歌舞厅里精明的金大班,活脱脱像白先勇笔下的一把青 弄堂阁楼里伸出头的叶倩文和大街上办成小丑的钟镇涛对应《马路天使》里的周璇与赵丹。天真烂漫的青春一笑纵也要在璀璨动乱的大上海禁受磋磨 “这里是上海吗” “祝你好运” 时代是个轮回,好像上海都不曾有变过。霓虹闪耀,流萤千千 作为时代曲迷也列下其中的插曲 1.香格里拉 欧阳飞莺 2.苏州夜曲 白虹 3.玫瑰玫瑰我爱你 姚莉 4.那个不多情 姚莉 5.湖畔情侣 吴莺音 6.秋的怀念 姚莉 7.月儿弯弯照九州 邓白英 8.十里洋场 李香兰 9.醉人的口红 白虹
很意外这样的一部电影居然是喜剧,结合了沉重的时代背景,战争不断,物价上涨,要卖血来换饭吃,这样一个乱世里,每个小人物都在努力的活着。
这个电影里最喜欢的就是张艾嘉,不知道是不是妆容的原因,穿着白色睡衣的她慵懒万种风情,穿上旗袍的她端庄典雅,很适合做月历皇后。总觉得张艾嘉饰演的角色都是倔强和独立的女性,不会等待男人的照顾,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没有背景的她挨了耳光也还是对初到上海的小板凳说:不要做寄生虫。
这个电影的爱情线在今天看来是有点狗血的三角恋,张艾嘉饰演的舒姐和钟镇涛饰演的董国民在十年前的战乱中偶遇有了桥底之约,因为光线太暗所以两人不知道对方的样子。十年后他搬到她楼上,但彼此没有认出对方,但是相处中渐生情愫,而舒姐收留的小地方女孩小板凳却张扬的爱上了董国民,舒姐为了成全选择离开,而最终董国民追上火车才没错过的故事。总觉得,这个重逢的爱情故事可以再温暖和浪漫一点,而不是俗套的成全三角恋。
最喜欢舒姐和董国民的部分,就像老夫老妻,默契又温暖,张艾嘉的五官圆润,民国扮相很有气质,因为这个电影get到钟镇涛的帅点,很有安全感的荷尔蒙男性气质。
两只的部分台词都很委婉,但是意味深长。
钟镇涛这强壮的身材和正气的五官本身就很撩了呀。
两个人终于知道对方就是彼此找了十年的那个夜晚,是因为一次停电的意外。这个场景拍的挺唯美的,月光皎洁,夜风徐徐,两个人在天台说起自己的十年前,才发现彼此就是对方找的那个。
然后来电了,她默契的递给他一块大砖头,他意会的把灯砸了。😂
除去两个的爱情,电影中还有很多有趣的部分,可以窥见当时的上海风情。
配乐也很好听,总之,是值得一看的休闲电影。
上海电影博物馆,光影双城展,8.3分 曾于2017年香港影展观看过,此次为大荧幕二刷
1,虽然我个人不是很热衷香港电影,但对《上海之夜》却是非常喜欢
2,有两点在重温之际依然让我惊叹不已:
一,那种无限狭小空间内对镜头调度的想象,把控与走位,以及对人物的塑造。几场难度极高的(五人最多!)室内戏/天台戏(何思颖老师在映后特别提醒我们五人戏中对小偷人性的刻画);
二,喜剧外衣下对纯美三人爱情的刻画(无论心理发展还是逻辑都水到渠成)足以让人最后感动至泪奔
3,那出天台京剧的确是香港电影人骨子里的顽皮
4,闸北虹口那幕血红色的背影让我想起马修·伯恩《灰姑娘》的轰炸舞美(伯恩承认自己会从好莱坞经典老片中找到制作的灵感)
5,香港电影资料馆何思颖老师在映后还提到,饰演睡余主席的男人,是67年《英雄本色》的导演龙刚
6,如果我来列举电影史上对漫长十年时光的等待刻画最痴情浪漫的佳作,《上海之夜》无疑是候选之一。而小提琴奏出的,便是连接永恒与逝去的音符与回忆
《上海之夜》上映于1984年,这部电影以八项提名领跑,徐克更凭借这部电影第二次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
作为香港数一数二的导演,徐克有衆多经典作品。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影坛的辉煌时期,也是徐克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上海之夜》正是徐克的代表作。
影片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徐克当时的一种生活感受。80年代的香港社会笼罩着一种很特殊的气氛,就是关于97回归这个主题的讨论。它激发了徐克对于关于对移民这一种现象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当时,战乱笼罩整个中国社会,很多人都想着移民,想逃离这里,去国外,去香港。所以,影片最终的呈现给人感觉仿佛和当下的社会气氛同步了。
这是关于两个女孩的故事。在一个非常严肃的背景之下讲述一个爱情故事。阿雪(张艾嘉饰)和董国民(钟镇涛饰)在苏州桥下一见钟情,那是一个战火连天的夜晚,他们连对方的样子也没有看清楚就匆匆分别了,不过,他们约定战争胜利之后再见。十年之后,董国民常常在桥下徘徊,渴望与她重逢。
阿舒为了生计,成为了一名舞女。一天,她在河边遇到无依无靠的少女凳仔(叶倩文饰),见她可怜,于是好心收留了她。碰巧的是,阿雪,凳仔和董国民成了邻居。两人都对董国民产生了好感。不久,阿雪和董国民说起当年的往事,意外地发现对方就是自己当年要寻找的人。
在电影的开始,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的背景是红色火苗,并且两人的剪影像在哭泣。这个场景像史诗片,有点像西方电影《乱世佳人》的意境,但这是喜剧片。
而背景却是处于日本侵华时期的中国,社会无比动荡。在这样严肃的背景之下安排这样一个喜剧故事,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使得电影的风格更趋向超现实的喜剧。徐克喜欢将所有东西咬合在一起的感觉,就像我们进行着与一个导演同样的行程。
徐克有辗转多地的生活经历,而这些生活经历给予了他丰富的生活灵感和广阔的视野,再加上徐克擅长创新的性格,所以在他导演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天马行空的桥段。例如,《上海之夜》中,凳仔误打误撞地成为“月历皇后“这一桥段就十分滑稽。
即使有前人的经典作品,经徐克之手,也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例如, 《倩女幽魂》中,徐克除了谱写出动人的书生和女鬼的爱情故事,在格局和立意也颇有创新,变得更加宏大,多了千奇百态的地下世界,并且借冥界来映衬人间的丑陋面。
相较于徐克其它的喜剧电影,《上海之夜》具有一种怀旧的气氛。徐克参考《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这两部电影,展示两个女人在生活日常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拍摄这种怀旧色彩的女性喜剧。
从剧作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徐克的风格。既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又能继承传统中的浪漫元素。带着自身对喜爱电影的敏感,模仿电影《飞机之问》,在内部的摄影棚拍摄可以发生的故事,所以徐克的创作团队也搭建出这些场景来拍摄《上海之夜》。
原创性方面,徐克又在电影的立意和主题上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对当下社会,对人性,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在当时,有些导演以97爲主题拍摄了一些电影,来表达对未来的惧怕和愤怒。而在这个话题上,徐克则倾向于搞笑和幽默。
电影中出现各种搞笑的场景,例如两位女主角初始见面,刚被人抢了钱的凳仔在河边哭泣,被经过的阿雪以爲她要自杀。于是,阿雪过去劝阻她,由于听到不清楚,凳仔反而以爲阿雪想自杀,最后跳下河救下不小心跌落水的阿雪。
这样弄巧成拙,啼笑皆非的片段充斥着整部影片。在那个百姓受苦的年代,物价飞涨,仅隔一天,物价可以升数倍。在片中,董国民的几个朋友甚至要靠沦落卖血来换取食物。但在这种恼怒的时刻,人是必须是生存下去的,愁眉苦脸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徐克要刻画一些有很强生命力主角。
片中地通过旋律优美的音乐来表现这种写意的意境。在此之前,徐克拍的大部分电影是没有主题曲的。而《上海之夜》这种如诗如画的喜剧是绝对需要主题曲来增加电影的感染力,所以他特邀黄佔写出引人入胜的励志主题曲。
《上海之夜》是徐克带有强烈感情的电影。每当片中的主题曲响起,观衆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一个点上,彷彿是所有事情的开端。希望在明天,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明朗起来。
擅于营造娱乐气氛几乎成了徐克电影的标配。必须要说,徐克的确是一位喜剧大师。人在生活中是需要娱乐的。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常常会通过喜剧的演绎方式来表现心中所追求的浪漫和理想,表现人物很强的生命力。在《上海之夜》中,凳仔和董国民唱京剧的场面就十分经典.,一男一女你一唱我一撘的场景真是妙趣横生。
整部电影都呈现出苦中作乐的生活气息,伴随片中人物一连串不可思议的经历,背靠着多灾多难,充满变数的三四十年代,构成了怀旧,略带哀伤而有点放浪情调的风格。
在我看来,《上海之夜》这部电影不仅代表了徐克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而且从人物设计,片中细节到戏剧衝突的构建,无不渗透着对生活那种细緻入微的观察力。虽然那些事情在生活中不会发生,却通过接地戏的细节给予观众震撼。
人物的设计是讨喜的,电影的立意和主题也是那样的动人。人生很长,我们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柳暗花明又一村,任何事情会有有它积极的一面。就如片中的爱情,儘管过于理想化,却代表着一种意识,象徵着人的理想。
在《上海之夜》中,徐克营造出一种很自然的间离感,通过主人公抒发理想的生活想象,往往是使人物身处一个黑暗的年代。《倩女幽魂》,《刀马旦》也是如此。在动盪不安的时代,理想如风雨飘摇中的小船,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正因爲如此,方显出人物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一方面,徐克从宏大叙事的角度出发,严肃思考现实,宣传一种理想化的人生观。另一方面,用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对人的关注,对个体的生存境遇有着深刻的洞察——这种关注与洞察,也正是《上海之夜》最感人的地方。
徐克不愧是备受推崇的风格家,敢于突破和创新,探索属于香港的影像表达,积极向世界推广属于人性的光明和浪漫,在香港影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看到一名艺术家应有的创新精神。
港片真不是我的菜,受不了那么夸张的表演,刻意的搞笑和烂俗的桥段。
很喜欢。故事没什么好嚼的,重要的是徐克的拍法和小心思,还有选角,第一次发现钟镇涛很有魅力
港式狂想曲,古典浪漫,借古抒怀,暗喻九七。有必要照着本片致敬的三十年代老上海电影去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楼上楼下》等片全部搜寻来看看。徐克:“我着重去写一段爱情——那份分离之后重认,又再分手,那种久不接触而又突然重认时所产生的感觉,大家都很矛盾、彷徨、惆怅的心理。”
比我年纪还要大的电影,很青涩旧的东西发生在旧的年代,才有味道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真是回憶無限好。戰後坐火車去hk,再見上海
片子是个好片子,不过有个小BUG,这片子的故事应该是解放前吧,海报里的《南太平洋之恋》可是1958年的片子
不曾存在的苏州桥,大桥下面的抗战士兵。电影有历史感,但终究是喜剧。
故事非常非常乱七八糟,这正是港片一贯优良作风,看的我这个正宗港片迷高潮一浪接一浪。爽快、锐利、生气勃勃,往高点说,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B级片的粗糙、即兴,虽是缺点,但何尝不是优点?想拍就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还能花哨无比,现在有几个导演能做到?
只因我不爱张艾嘉
#bjiff#俗套又闹腾,尴尬。还在片尾字幕里看见了以前CM的老师蔡甘铨。=_=
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即给出了一份很有水准的作品。说是喜剧,但是从头到尾都处处显露出悲剧的色彩。战乱的流离失所、投奔的无依无靠、桥下的苟延残喘、屋内的相依为命。但徐克聪明的是,没有一味的煽情买苦药,而是用欢快音乐带动节奏,穿插各种喜剧场面,承载出那个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又极具浪漫主义,阳台上那场戏,巧妙的色彩构图,浪漫又令人神往。上海之夜是美的,但终究这美却不是属于所有人。
李丽珍演张艾嘉的贴身丫头
真的不好看,不好玩,有些笑料已经太老了。
“能不能给我一点希望啊?”“希望只有一个,给了你我就没有了。”——原来拒人可以这样说
电影工作室开山之作,奇趣幽默。饿殍流民,伤残军人,物价飞涨,美国大兵……有历史感,全靠室内布景对老上海的还原,惊为天人,张艾嘉,叶倩文真美,李丽珍还没长开,却也玲珑可人。施南生女士的十大港片第一名就是本片(见《香港电影百年》一书),足见其地位。
开场桥下战乱别离之重红,仿佛看到了乱世佳人。可进入正片之后,情绪却急转为神经闹剧?痴情/退让的徐氏三角恋主题,各种类型标配的误会桥段,以及霍克斯的破洞、刘别谦的睡衣等一干好莱坞经典元素……应该说,徐克经典作品中该有的概念技巧本片已是一应俱全,只是运用时机和火候把握地明显不够成熟。两星半。
3.5 神经喜剧混搭后台音乐片类型,出来的效果时而惊艳时而灾难,大家都像没吃药就出来混的。物价飞涨的国统区上海,即便只是轻浮地嬉笑怒骂也能带来一丝悲凉。莫名却又奇妙的一面之缘与十年等待在断电之夜尽显魔幻时刻,徐克用最大条的方式展现底层的浪漫,俗套却感人。张艾嘉当年灵气逼人。
乱世小儿女的悲欢离合,爱情胡闹电影的典型。徐克早年的电影真是五花八门,新鲜有趣。
施南生的十大港片之首,这是她和徐克的爱情乐章。他们的事业始于灼热的八十年代,新世纪一路北上仍能屡创神话。可惜爱情没能跟来,中途走丢,死在苏州桥下,掬一把月光,仅表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