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大独裁者:教教某些搞影评的喜剧该怎么评
我觉得,很多艺术方面的东西都不是晦涩的,再高深的想法都可以很简单的表达出来,并且让听众明白。很多搞影评的喜欢挖掘什么深刻的人性,潜在的内涵,并且动辄把一个电影放到历史的高度人类的前途这些层面上来进行定位。翻来覆去,玩弄句式,胡言乱语,自以为是。我的观点是,谁信他们谁完蛋!
评论一个电影,就直白的讲出哪里好,哪里不好,让读者了解你的观点,对这电影有个宏观感觉,这个影评就是成功的,虽然未必高明。而很多影评的特点就是讲了半天,不知所云,
每当读到这种东西我都种有要杀了他的冲动。
大独裁者是最近看了好几遍的一个电影,我特别喜欢反复观看里面的一些经典场景,诸如独裁者高速生活的描写,两个独裁者在一起的一段,以及卓别林发表公众演讲的一大段。
卓别林的表演非常的到位,完全可以说是激情澎湃,他的神经质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让人百看不厌,完全不同于普通喜剧片里的让人看一遍想笑看两遍无聊的噱头。听到属下对自己统治控诉时,因为害怕下意识的放下双手,听拿破罗尼(影射墨索里尼的另一独裁者)跟自己玩弄手段讨价还价时狡黠诡诈的眼神,煽动群众时的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卓别林在把海因凯尔(大独裁者,影射希特勒)塑造成喜剧史上最成功的喜剧角色的同时,丝毫没有削弱他作为独裁者的特性。
本片的配角表现不错。宣传部长伽贝之(音似垃圾garbage,影射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表情阴郁,善于迎合独裁者,玩弄手腕,堪称人物原型的再现。而另一个常被提及的女主角,被称为是卓氏作品里仅有的拥有女性自主意识的角色,然而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这可能属于典型的没文化不知害怕。
此文所提不及影片经典的十分之一,我的观点是一个经典镜头能提升一部影片的地位,照此观点,大独裁者应该有珠峰那么高了。
总之一部经典,耐看, 满分。
2 ) 人性之贱,贱在凤姐的风骚很值钱
卓别林,一生最精彩的演说,道出了人性永恒关切的本质。战争仅仅是这些内在的表象,而已。
影片中,无知残害的大独裁者和善良失忆的理发师是同一个角色,在大独裁者最后演讲的那一刻,阴差阳错,角色转换。不仅卓别林自己向往真的转变,而具良知的人都渴望:站在台上,留着一撮小胡子,精力非凡的战争狂人,若是一个具有善良情怀、悲天悯人的家伙多好。
大独裁者远去了,战争停息了。当我们生活在这个表面和平、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是否可以多一点温度,让彼此感受的不完全是冰冷。
“我们发展了速度,但是我们隔离了自己。机器是应当创造财富的,但它们反而给我们带来了穷困。我们学得聪明乖巧了,反而变得冷酷无情了。
我们头脑用得太多了,感情用得太少了。我们更需要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性。我们更需要的不是聪明乖巧,而是仁慈温情。缺少了这些东西,人生就会变得凶暴,一切也都完了。”
七十年过去了,他的担忧没有丝毫递减,反而变本加厉。科技发展飞速,物理距离越来越近,时间越来拉长,却,人性越来越暴漏恶的本质。
贪婪、自私、放纵、空虚、物质至上、信仰缺失、奴化、被奴化、仇恨等等的一切,都在滋生,都在世界各地发生,都在指示着人类的纵欲。
我们的记录方式越来越多,经典的思想却越来越少。我们的交通工具越来越便利,相聚却越来越难得。我们的沟通设备越来越真实,知心话说的确越来越虚伪。
我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发自内心的快乐却越来越贫乏。我们的衣服越来越花样,想给别人看的确是穿的越少的。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眼前却越来越迷茫。
时间转移,一刻不停,美的事物不断产生,但人们关心却往往都是总统的绯闻、艳照门、芙蓉的风骚、凤姐的故事会、初中学的家暴、高中生的扇巴掌......
这是什么心理呢?猎奇、 嘲弄、还是在寻找真理、勇敢揭露丑恶?还是我们本性的恶促使我们本能的嘲笑、挖苦别人的缺点无知陋习愚昧下贱?
“战士们!你们别为那些野兽去卖命呀——他们鄙视你们——奴役你们——他们统治你们——吩咐你们应该做什么——应当想什么,应该怀抱什么样的感情!他们强迫你们去操练,
限定你们的伙食——把你们当牲口,用你们当炮灰。你们别去受这些丧失了理性的人摆布了——他们都是一伙机器人,长的是机器人的脑袋,有的是机器人的心肝!可是你们不是机器!
你们是人!你们心里有着人类的爱!不要仇恨呀!只有那些得不到爱护的人才仇恨——那些得不到爱护和丧失了理性的人才仇恨! ”
战士们,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成为一个个自私权利机构的工具。在组织鼓吹仁义道德理念下,被统治被奴化、被教养被丧失。
在中国,战争远去了,可奴役的手法依然盛行,贯彻到底。盛行到,成为了民族基因来遗传,成为了人生信仰来束缚。中国人,永远都是生活在自欺欺人中。
我们耳边听到的都是被告知:你要忍耐、你要听从指挥、骗子太多了、社会复杂、工作很难交到朋友了、你要学会看领导的眼色、想往上爬就要学会和领导沟通、没钱连媳妇都没有......
可,谁能来告诉我们点真善美的追求呢?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这会儿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看呀!抬起头来看呀,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出来!我们正在离开黑暗,进入光明!“
也许,改变就在刹那间,从告知自己好好做人,真诚待物,开始。
不要再让中国式的丑陋再遗传到你的下一代了。
3 ) 卓别林
其实不如卓别林默片巅峰时期的几部作品艺术成就高,但在纳粹最嚣张的时候拍这样一部电影还是需要勇气的。作为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最后七分钟的演讲却已经是公认的卓别林演艺生涯中最好的演讲。
但是作为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影响已超越了一部电影。但笑点与故事桥段或许因为年代久远,在我看来并不怎么出彩,因其影片拍摄于纳粹最为嚣张的年代可谓勇气可嘉。片中那段芭蕾舞蹈和那个由第五匈牙利舞曲伴奏一气呵成的理发片段也堪称经典。
4 ) 影片分析
故事有两条线索,看似无关但是休息相关,两条线索的主人公都由卓别林扮演,充分展现了一个全能喜剧表演天才的功力,而剧情的设计,尤其是许多喜剧情景的设计,堪称经典。
一、剧情梗概
一战期间,犹太理发师在前线参加同盟国军队中服役,在紧张的战争期间他错误百出:作拉炮手时差点把自己人当了炮灰;丢手榴弹却不小心扔进了自己衣服里;拿着武器在烟雾中闯进了敌军的阵营……不过他也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救下了一名盟军飞行员,不过这个飞行员已经身负重伤,导致两个人在飞机上历经惊险,比如说飞机倒着飞,飞机突然没有油……最终飞机着陆,两人得救,同时得知战争已经失败,而理发师却失去了记忆。
失去记忆的理发师回到了自已在犹太人聚集区的理发店,并且对纳粹政权对于犹太人的高压政策一无所知。因此,当两个突击队士兵窗外标记“JEWS”的时候与他发生了斗殴,在这场斗殴之中,他得到了一个正直勇敢的女孩汉娜的帮助;然而,大批突击队士兵马上赶到,正准备将他用绳子吊死的时候,一个高级军官出现了,这个军官就是在战争中被他救下的飞行员舒兹,他命令所有的突击队不得骚扰此处。
与此同时,妄想统治世界的希特勒准备占领奥地利,出于资金压力,他想向犹太籍银行家借款,于是不得不暂时放松对犹太人的压制。理发师在一时的平静生活中和汉娜坠入爱河;然而好景不长,希特勒的借款计划失败,重新发动压制犹太人的暴行,而舒兹也因为反对这个政策遭到监禁;理发师和汉娜在一次约会之中得之了这个消息,大为失望,而此时冲击队正准备冲击犹太聚集区,而舒兹也逃到了这里,并且计划了一场轰炸皇宫的暗杀,不过这次暗杀被女孩否定,而在一次追捕行动之中,两人同时被抓并关进了集中营,而女孩汉娜和她的家人则逃往奥地利亲戚的葡萄园。
正在希特勒准备发动对奥战争时,传来了意大利纳粹头目墨索里尼已经在边境集兵的消息,墨索里尼还提出要前来德国进行谈判,其内务部长和宣传部长提出的对策就是在心理上压倒对方。
墨索里尼的到来也闹了不少笑话,两个独裁者为了在心理和国家利益上压制对方而明争暗斗:比如谁更高一点这;谁在镜头前更风光一点;虽然身在德国,但是墨索里尼也想尽办法占上风,不过最终以希特勒在先撤兵的协议上先签字作为妥协的条件,而德军立即入侵奥地利,女孩和家人的家园再一次遭受蹂躏。
在集中营,理发师和舒兹两人成功逃出,而在野外打猎的希特勒则被误认为是逃犯被带走,装着德军制服,身边有高级军官的理发师迷迷糊糊地就被当成了希特勒本人,并且在最后发表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演讲,这次演讲传到了她爱人的耳朵里。
二、喜剧性格的设计
希特勒:野心勃勃、阴险狡诈、情绪不稳定、通过艺术装B、说一套自创的演讲语言;老出错,做一些幼稚的事情;
海军部长:傻胖个,老出错,而且老让希特勒丢脸;
内务部长贾必基:富有头脑、阴险、冷静的家伙;
墨索里尼:好斗、好开玩笑、粗鲁(让我想起了赫鲁晓夫)
理发师:糊涂、直脑筋、贪生怕死但是心中有大爱;
三、经典喜剧场景
1、吃果冰那一幕:理发师如何紧张地千换百换自己的果冰;吃到了硬币后又如何千方百计想掩饰;最后又如何倒霉地把三个硬币全部吃进肚子里;打嗝的时候硬币如何在肚子里响;而正直的老人如何坦然自己吃到了硬币时又全部吐出来;女孩最后又跳出来说这是她的圈套……有好笑又感人又合理出人意料,可称为经典。
2、丢手榴弹那一幕:向同时请教如何丢手榴弹,他努力地学习如何丢,正式丢的时候不小心丢进了袖子里,从袖子滑进衣服里,又从衣服滑进裤子里,然后长官还跑进来说:喂,现在不是抓跳蚤的时候。这真是经典的设计!别林兄太有才!
3、两个教授的那一幕:第一个教授说自己发明了防弹衣,公务繁荣的希特勒一枪把他打死在地上;第二个教授说自己发明了降落伞并且从窗户外跳了下去,希特勒往低下看了一看说:为什么你总是要用这种方式浪费我的时间?不用画面,一切都在不言之中。同样搞笑的方式还有阅兵那一幕,用演员的表演来反映飞机出事,让观众去想象,这是高明的幽默感。
4、通过反映体制的愚蠢搞笑:四个军官看到炸弹出了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安排任务,最后到了理发师那里,后面已经没有人了,反映了一种社会现状,事情层层摊派,最后都是基层的人做了,这种搞笑方式值得学习。
5、飞机快要挂了,驾驶员还拿出烟说:嘿,兄弟,来一根吧。在一种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角色还能够如何轻松,反差带来搞笑。
6、希特勒的演讲:讲到高昂之处要咳嗽;讲一套完全自创的语言(关键是观众都假装懂,而报幕员在一边翻译重点);中间还要喝水,不是喝水,而是把水倒进裤子和衣领里;话筒似乎也被他的气场影响;最后被大屁股挤下台(严肃场合的出丑是别林大师常用搞笑手段)
7、吃芥茉一幕:两个独裁者吵得不可开交,希特勒在先吃到芥茉,辣得在沙发了打滚;墨索里尼哈哈大笑,马上自己在做汉堡时也吃到,两个人一起辣得打滚;不能说话,还要对骂。而两边的参谋官、记者的设计不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强了喜剧效果,越真实,越喜剧,这是厉害的设计啊。
8、鸿门宴一幕:宣传部长设计了连环的心理战术来打击墨索里尼,听起来天衣无缝:矮子座位、雕像、长长的走廊;最后全部被一一攻破;优秀的喜剧是从厉害中看到更厉害,从愚蠢中看到更愚蠢,此为证。
5 ) 大独裁者——卓别林真了不起
还当希特勒的气焰非常嚣张,英法两国的首脑还在对希特勒实行怀柔政策时,卓别林就敢于拍出这样一本电影,用搞笑的艺术手段,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匪徒极尽讽刺挖苦嘲笑,对他们灭绝人性地残害犹太人和一切对法西斯不满的人;对他们妄图霸占全球实行法西斯统治作了无情的揭露鞭挞和抗议,非常了不起。尽管卓别林身处美国,拍这样的电影仍要冒着被希特勒纳粹和国内外的法西斯分子辱骂甚至加害。卓别林大义凛然,甚至不怕生命危险,真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在影片的结尾,卓别林扮演的犹太理发师被当作那也是卓别林扮演的独裁者发表的演说,即是深受希特纳粹残害的犹太人的心声,是世上正义人士的呼唤,也是卓别林的世界观阐述;就是人类要“博爱”。
6 ) 影片最后卓别林的演讲
影片最后片段卓别林的演讲:
我很抱歉...我不想当什么皇帝.那不是我该做的事.我也不想统治或者征服任何人.我想尽可能地帮助所有的人...犹太人, 非犹太人, 黑人, 白人...我们都要互相帮助, 人都应该这么做.我们都愿意生活在彼此的幸福之中,而不是彼此施加痛苦.我们不愿意彼此仇恨和鄙视.这个世界容得下你我.大地丰饶...可以供养我们所有人.生活本来可以变得自由和美好.但是我们迷失了方向.贪婪毒害了人们的灵魂...仇恨阻隔了世界...让我们一步步走进同类相残的苦难深渊.我们是在快速发展, 但也自我封闭起来.大工业带来了物质文明, 却让人们变成赤贫者.我们的知识让自己变得乖僻,我们的智慧冷酷而无情.我们野心太大却缺乏感受.相比机器, 我们更需要人性.相比才智, 我们更需要仁慈和善良.没有了这些品质, 人生就将变得残酷无情,最终一无所有.飞机和广播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些发明的本意就是用来唤起人类的善良...唤起全世界人民的手足之情.让我们团结在一起.现在, 我的声音能够遍及全世界...数百万绝望当中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制度下的牺牲者 受尽折磨与禁锢的无辜人民.我要对那些能听到我的人说: 不要绝望.我们现在承受的苦难是由于贪婪所致...是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所种下的苦果.人与人的仇恨终将消散,独裁者终将灭亡...而他们从人民那里攫夺的权力也将返还给人民.只要人类不灭亡, 自由就永不消失.士兵们, 不要让那些衣冠禽兽...轻视你们, 奴役你们, 操纵你们的生死...不要让人规定你们该做什么, 该想什么, 该接受什么...不要被那些整天让你们操练、洗脑的,待你们如同牲畜的人, 再把你们当成炮灰了!不要听命于那些心理扭曲的变态...和铁石心肠的战争机器!你们不是机器!你们不是牲口!你们是人类!你们心中都怀着人类的爱.你们不应怨恨,只有无爱的人才会怨恨...那些无爱的人和疯子变态!士兵们, 不要为奴役而战, 要为自由而战!《路加福音》第十七章是这样写的...[《圣经·路加福音》, 新约四福音书之一. ][卓氏饰犹太人, 则引新约言或有不妥. ——译者注][《路加福音》17. 21, 原文为:...for, behold, 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此处引KJV版英译本. ]"上帝的国就在人们心里. "不是一个人, 也不是一些人,而是所有人——就是你们!你们是有能力的人——制造机器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你们有能力让生活变得自由和美好...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那么, 就让我们以民主的名义, 使用这些能力!让我们团结起来!让我们为了新的世界而奋斗,一个美好的世界...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孩子们都能憧憬未来,老人们都能安度晚年.那些衣冠禽兽就是靠这样的许诺而爬到权力之巅.但是他们谎话连篇. 他们没有履行承诺, 从未践诺!独裁者们是自由了, 但他们奴役了所有的人民.现在就让我们自己为了实现这希望而奋斗!让我们为了全世界的自由而奋斗...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消除人类的贪婪...消除仇恨与狭隘.让我们为建立理智的世界而奋斗,一个能够带领人类..奔向幸福小康的科学发展的世界.士兵们, 让我们以民主的名义团结起来!!!
=======
影片最后,卓别林已经不是在演戏,他抛开角色,义正言辞的道出心声,呼唤民主和良知。
看得出卓别林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他在电影中往往饰演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充满人性的光辉。这些人物并不是高大全式的,他们有缺点,有局限性,同时也有善良、质朴的高贵品质,他们被生活压的抬不起头,但仍然对生活保持希望。
这是社会大多数人的写照。
在影片《大独裁者》中,卓别林看穿了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的本质,生动的表现了纳粹主义的丑恶,描写了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其中希特勒玩弄地球仪的场景,尤为经典。
前期的影片并不是特别出彩,按通俗的笑剧片发展,主要是一些笑料堆砌,批判也并不是特别深刻。全片的高潮集中在最后5分钟,卓别林的演讲极具震憾力,足以载入史册。
再加上时代背景,接下来马上发生的二战进入高潮,人类历史进入了最惨痛的时刻。让这段演讲的社会意义进一步放大。时至今日,卓别林的这番演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时刻惊醒,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8.5分
最后一段演讲肯定是败笔。正如怀尔德所言,“卓别林在默片时代从不哲学化,有声时代却是总不停地在哲学。他用声音表达思想就好像小孩试图为贝九添词!”……但只要不是台词直告,卓别林依然表现出了他的喜剧天赋,哪怕需要利用到声音。1、配合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刮胡子;2、三便士的歌剧,吞下之后叮当作响。此外,查理收钱都是空按钱箱实际装进自己口袋,舒尔兹逃亡救国居然还要随身携带高尔夫球杆,也都是针对特定族群和阶层的巧思妙讽。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343804165/
现在看仍然有意义
对独裁的痛恨在于对自由的渴望,独裁者的逻辑矛盾在于、明知道自己不能永远执政却硬要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幻觉中寻求永恒的帝国。这就是贪婪、野心和控制欲所提供的错觉,因为他们本身也是错觉。屁ass:这哪是卓别林扮演希特勒,这分明就是希特勒在扮演卓别林!
竟然有人觉得最后的演讲是败笔?我觉得这是使影片的最妙的升华!这演讲单独拿出来都是永不过时的经典!艺术需要唤醒麻木!特别是当下!不能一见到艺术和政治挂钩就反感,艺术可以和政治挂钩,为政治服务。我们需要更多的这样的作品而不只是娱乐至死。
作为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影响已超越了一部电影。但笑点与故事桥段或许因为年代久远,在我看来并不怎么出彩,因其影片拍摄于纳粹最为嚣张的年代可谓勇气可嘉。片中那段芭蕾舞蹈和那个由第五匈牙利舞曲伴奏一气呵成的理发片段也堪称经典。★★★☆
太好看了!原来我和古人笑点这么想通,笑死了!配乐也太赞了,整个随着故事走的,画龙点睛!另外,愈发觉得喜剧演员身上的悲剧色彩很浓,比悲剧角色还浓。
搞笑的动作语言是属于默片时代的,激情昂扬的反独裁演讲是属于有声电影的,因为《卓别林》传中关于本片的点滴描述激发了完整观影的冲动,能在纳粹独裁最猖狂的时候,在法西斯的施压下,拍出如此作品,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的勇气和正义之心。——“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
两个士兵把元首认成了逃犯,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就敲晕了他。元首推行独裁和暴政,用灭绝人性的制度奴役人民,最终却死于这种灭绝人性的制度,等于是他自己杀了自己,可能这就是因果循环吧。
笑疯了。怪不得卓别林说只要能让他知道希特勒对这片儿的观感,无论让他付出啥代价他都愿意。
9.5分,1940年正是希特勒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卓别林却敢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部讽刺希特勒的电影,这正是一个电影人的气节!卓别林以喜剧闻名,但实则以讽刺类电影为主。把政治讽刺电影当成喜剧看太荒谬了。比《虎口脱险》强太多太多。
是「身分交換」最經典的一部電影,也是二戰期間最讓人難忘的電影。如果沒有那場演說,這部片的評價一定普通:就是用那場演說來收尾,前半段的笑話看起來才不僅僅是七十年後電視上仍很流行的政治模仿短劇而已!
居然还有人给加上了默片的标签。。。
他是人类灵魂的翅膀。Fight For Liberty
最后一段演讲争议最大,但仔细想想这是二战时期拍摄的电影。放在那个时代之下来看,这样的演讲是人们对正义和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呼吁以及唤醒,是对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分子的讽刺以及对抗。人类通过视听艺术表达反战思想、对自由以及和平的追求,这放在现在,对于处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说同样有划时代意义。
卓别林说:喜剧用远景,悲剧用近景。而卓别林的肢体语言远甚于面部表情。最后一反滑稽荒诞的基调,用一场严肃,大气的演讲收尾。出乎意料。
卓别林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心中一定是愤懑不已的,否则也不会做出富有煽动力和实效性的电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化身形象就像两个小丑,但这股愤怒却也对电影本身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力,没有了之前无声时代那么完美的平衡感,那几乎是卓别林本人内心告白式的收场来得过于急促了。
1940年的电影啊,看完后看到这个年份,更加无语凝噎,结合它的历史意义,除了“伟大”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词。真正的用戏谑和诙谐温柔地包裹最深最重的苦难。硝烟与绝望的风雨中,这电影像天上的太阳,那么坚定地传达着乐观,播撒着希望。
“遗憾得很,我并不想当皇帝,那不是我干的行当。我既不想统治任何人,也不想征服任何人。如果可能的话,我倒挺想帮助所有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我们都要互相帮助。做人就是应当如此。我们要把生活建筑在别人的幸福上,而不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我们不要彼此仇恨......”9
该片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摄于希特勒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片中对他辛辣讽刺跟丑化比比皆是。本片荣获第13届(1941)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音乐5项提名
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有声片。笑点一箩筐,看片时始终合不拢嘴。结尾演讲感染力十足,时至今日仍掷地有声。卓别林分饰两角,将纯朴善良的犹太理发师和色厉内荏的元首演绎得活灵活现。本片虽没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那么令人笑中带泪,但却因喜剧与政治批判的完美结合而成为经典。(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