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如果是由小说原著改编的电影,那么应先看书再看电影,书能涵括的更为深刻,而电影是很难把人的思想印盖在画面上的。读完书自然对电影的情节内容了然于胸,也就有更大的空间衡度两者的差别——情节是增还是减?表达是深还是浅?这都会使之成为同个物体的两个不同面。
毛姆的原著《面纱》与电影的《面纱》可谓是不同着重,各有好劣,性质不一样所以各自讨彩——毛姆的原著是真实而酸冷的,从女主角凯蒂的角度写着她一个人的事,写她的虚荣、自私、娇惯,写从她的视野片面看待其他人的自我观点,写她对自己、爱情、婚姻、灵魂、宗教信仰、精神等的困惑,后期更着重于她对“道”的寻索;而电影却俨然只是一个“爱与宽恕”的典型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没有或者应该说是无力表现她如何从一个虚荣自私的女人变为一个愿意在孤儿院里帮忙甚至开始思索的求道者。然而电影却因不局限于凯蒂的视野,反而扩展到不同人物的丰富刻画以及真实再现1926年中国与外国的一些矛盾冲突等,使得它的结构更严谨合理以及为影片中男女主角从不爱到相爱的剧情做了密实的铺垫。
尽管电影其实算是享用了小说的情节和背景来讲述另一个方向的爱情故事,但我既喜欢原著的酸冷,又喜欢电影的浪漫,所以两者的区别我还是想仔细写一写。
【一、结构与情节的区别】
{小说}:从凯蒂和查理在房间内偷情,而沃特在门外停留写起。故事很简单:流连在英国上流社会的女子凯蒂为躲避母亲的催婚匆匆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细菌学家沃特,跟随他到中国香港,遇到了香港布政司查理,两人迅速打得火热,搞外遇的事被沃特知道了,沃特就要求凯蒂与他一起去正在闹霍乱的湄潭府。凯蒂向查理求救,但被拒了,看穿他虚伪一面的凯蒂心灰意冷的跟沃特去了湄潭府。
与电影不同的是,凯蒂虽然在湄潭府的日子里发现沃特品德高尚的一面,但始终没有爱上他,得知怀孕一事的两人更是冷漠尴尬。书中是凯蒂一直希望沃特能原谅她,但沃特至死都没有原谅她,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死的却是狗”。这句话出自戈德 史密斯的诗《挽歌》的最后一行,诗的大意为: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起初人狗和谐相处,但有一天两者结下冤仇,狗发疯病把人给咬伤了,人们预料被咬的人将会死去,但是人活了下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
沃特临死的遗言表明他把凯蒂带到湄潭府确实是为了报复她,有意让她在此得霍乱而死,他自己也是刻意寻死。电影是写他染上霍乱而死,但小说里写他可能是在做实验时被感染的,而他一直在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他的心是碎了。
沃特死后凯蒂回到香港,以一个备受崇敬的医生寡妇的名义,得到在香港上流社会里生活的英国人的同情和热情接待,其中就包括旧情人查理的妻子。借宿在查理家的凯蒂,虽然早已看清查理是个怎样虚伪的人,凯蒂却没有抵挡住诱惑,又跟他滚床单了。羞愧难当的凯蒂事后坐船匆匆回到英国,这时她母亲已经死了,她决定跟她父亲一起生活……
所以小说是很真实的,毛姆文笔的尖酸刻薄也可见一斑。
{电影}:从凯蒂与沃特已经在去湄潭府的路上开始叙事,再慢慢用回忆来倒叙她与查理的外遇。地点从香港换成了上海。情节被大幅度的更改,换成了一个从不相知到相爱的浪漫爱情故事,点点滴滴的铺开凯蒂和沃特的情感之路,得知怀孕消息却无法确认孩子之父究竟是谁的两人甚至还柔情拥抱在一起,最后成功地把凯蒂塑造成为一个情比金坚愿为亡夫独自抚养幼子的深情女子。电影结局是凯蒂回到英国偶然在路上遇见查理,查理示好,而她表现得忠贞不渝的拒绝了他旧情重燃的暗示,并不屑的对儿子说“他谁都不是。”
电影虽然把故事源起地点从香港改为上海(减弱了殖民地的背景),但在情节处理上却加入了不少1926年中国反帝国主义的形势,英国人开枪射杀罢工的中国人,此事导致同为英国人的沃特和凯蒂在霍乱中的湄潭府所遭遇的工作困难和生活危险,正是这种矛盾冲突的激化下,使得人物的性格更饱满(在湄潭府民众的不信任下解决霍乱的饮水问题显出沃特的聪明才智),也使得两人的情感融接与深入更合情合理(凯蒂受反帝国主义者的侵扰,危急之际沃特救了她)。
小说甚少写出沃特的工作情景和困难,只是通过修女对他的崇敬得知他的艰辛;而电影却通过他执着的用一口破中文对群众说:“这水不好,不好,不喝,不喝”以及机智的从凯蒂无聊中做的小风车联想到把上游的水用水车引渠到村里等等让观众对这个男人有了喜爱、怜惜之情,观众甚至会嘟囔说凯蒂这个不认美玉的家伙怎么还没看上这个绝世好男人沃特(当然这跟男主角是爱德华 诺顿扮演的脱不了干系),自然而然地凯蒂在后来慢慢爱上他也是观众喜闻乐见之事了。
【二、人物刻画的区别】
{小说}:从头到尾都是凯蒂的视野与观点,从毛姆笔触来看,沃特确实不是一个人物——严肃寡言,毫无魅力,何止无趣,简直就是——“这人没什么好说的”。而凯蒂却是个活跃在舞会、打高尔夫球、调情说笑的女子,虚浮且幼稚,天真又可笑。这两人的确是一对性格不合的表面夫妻。
小说中有个讨喜的人物韦丁顿,算是沃特的助理,也是他们的邻居,而想来他是毛姆的关键人物,韦丁顿率性坦言、聪敏活泼甚至诡计多端,言谈间能把所有事情都逗乐一番,令人愉悦,他敏锐的看出凯蒂与沃特之间的不自在,也是他令凯蒂在沃特的冷暴力下得以消解苦闷;而他也搭起了凯蒂与修道院的桥梁,引荐凯蒂去参观修道院并认识了院长,使凯蒂开始思索自己是否该做些有用的事情。书中的韦丁顿背后还有一个神秘的中国爱人,一个因缘际会被他拯救的清朝格格——而这也引发了凯蒂对东方神秘色彩的探究。毛姆借韦丁顿之口提及了中国的禅——“道”,说:“有的人从鸦片里寻求这个道,有的人从上帝那里,有的人投奔了威士忌,有的人想从爱情里寻个究竟。而有了道,你还是什么也没得到。”电影里把这个人的情节全部弱化淡化掉,好似可有可无成为了路人甲,但在书中这个人却是引导凯蒂思索自我与灵魂的启迪之师。
{电影}:片中把凯蒂的虚荣全部替换为她对快乐的真实追求,把沃特的无趣替换为他的认真可敬,使得一个本应是酸冷充满压抑苦闷纠结的故事变成一个慢慢开始出现暖色调的罗曼蒂克爱情片。不过片中增添了小说中没有多说的人物(于团长改为黄秋生扮演的国民党)、没有出现的人物(护卫兵宋青与清朝督军头子)。黄秋生这个角色真是神来一笔,电影改编的最大亮点。借沃特与黄秋生的对话显出中国人民(无论哪个党派)的真心话“中国人的地方还是要中国人自己管”;在与清朝督军头子谈出动士兵搬走霍乱死者尸体一事,黄秋生夹在诚心为民的英国人沃特与摆官架子腐朽不作为的督军头子中间做翻译,气定神闲的篡改两者的对话,达成共识,这一段简直就是精彩绝伦,当然黄秋生的制服诱惑装扮是不容错过的。而书中的韦丁顿在电影中就是一个小老头儿,机灵聪敏全无,他的清朝格格就变成个抽鸦片的寻常女子,这点我就有点不满了,但全片都没把主题引进“道”上,估计是导演无心也无力吧。
【总的来说】
毛姆的原著和电影于内在的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都各有所好。把电影当爱情片看你不会失望,在小说中领悟毛姆的尖刻与直率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电影中那些经典台词,如:“如果一个男人无力博得一个女人的爱,那将是他的错,而不是她的。”、“一个女人不会因为男人品德高尚而爱上他”、“你就那么看不起我吗?”“不,我看不起我自己。”“为什么?”“因为我爱你。”等等这些都是出自于毛姆笔下。
按个人喜好程度,把爱德华•诺顿的作品中有AB双重性格的角色做个盘点。算作给Edward Norton2009年8月18日40岁的生日礼吧。
另一份生日大礼链接地址:
http://www.mtime.com/my/zhouliu/blog/2306912/ ■■■ No.1 《一级恐惧》Primal Fear (1996)
角色A:一名残忍杀害大主教的教堂少年Aaron
角色B:一名声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被告Aaron
“人不轻狂枉少年”,电影中的角色是足够狂了,爱德华因为这部处女作,也有了少年狂的资本。
■■■ No.2 《魔术师》The Illusionist (2006)
角色A:从小便爱着Sophie的木匠之子Eduard
角色B:到大依然爱着Sophie的魔术师身份Eisenheim
魔术与爱情有太多相似之处:过程很复杂,结局很圆满;秘密再多,也都会水落石出;明明知道是虚假的,也愿意信以为真……诺顿表情的凝重与神秘,像极了一个真实的魔术师。
■■■ No.3 《美国X档案》American History X (1998)
角色A:对有色人种极端仇恨的Derek
角色B:浪子回头,反思过去,并避免弟弟重蹈覆辙
这样的人生一定荡气回肠,这样的角色也绝对是个挑战。一个人的改变,在外人看来就是一段时间的问题,对自己而言,却是一部罪与罚、得与失的档案。诺顿用电影书写一段历史。
■■■ No.4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1999)
角色A:患有严重失眠症的Jack
角色B:做事极端,几近疯狂的Tyler
这是典型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其实就是一种极端的人格分裂。Jack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几乎吞噬了他,令他窒息。直到遇见另一个自己……可以想像到生活中的诺顿也许就是这样。
■■■ No.5 《大买卖》The Score (2001)
角色A:海关门卫智障人布莱恩
角色B:野心勃勃而且很有天赋的盗贼新手泰勒
不到最后不知道谁是赢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好莱坞的偷盗大片历来都是一道上好的美味佳肴,明星扎堆、悬念迭出。
■■■ No.6 《面纱》The Painted Veil(2006)
角色A:用沉默寡言来报复妻子出轨的医生Walter
角色B:一直深爱妻子的Walter
从浮华却又空虚的伦敦社交圈,到跨越到霍乱横行但风光旖旎的中国南方小镇。烟花散尽,在寂寞中看清爱的真谛,爱情是在各种“经历”中才变得越来越醇香。诺顿的儒雅完全和中国南方的景色融为一体。
■■■ No.7 《第25小时》25th Hour(2002)
角色A:曼哈顿叱咤风云的毒品贩子Monty
角色B:入狱前的最后24小时里试图回归家庭、朋友、爱情的Monty
电影刻画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男人形象,同时还有纽约这个城市里肮脏的空气、人们的悲伤愤怒。但绝对不是在讲一个“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这种老掉牙的剧情。
■■■ No.8 《自豪与荣耀》Pride and Glory(2008)
角色A:引以自豪与荣耀的纽约警察世家中杰出的一员Ray
角色B:在荣誉与正义间、家族与真相间做取舍抉择的Ray
“荣耀”向来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都飞了出来。
■■■ No.9 《爱在山谷下》Down in the Valley(2005)
角色A:活在自己编织的理想的牛仔梦中的Harlan
角色B:现实生活中是个杀人犯、绑架犯得Harlan
当一个人分不清理想与现实的时候,他就会有无数的不合时宜的言语、行动。我身边也不乏这种人,我对他投去不可理喻的眼光,他抛回来的依然是他活在理想世界中的孤芳自赏。
■■■ No.10 《无敌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 (2008)
角色A:神奇绿巨人Hulk
角色B:科学家Bruce
不是每个人都想变成一个强大的人,至少,有人愿意做个普通的一员,可以爱,可以恨。没有绝对的脆弱,也没有彻底的勇敢。
■■■ 其他电影暂未归入上类:红龙、赌王之王、人人都说我爱你、性书大亨、男人爱美神、天国王朝;以及我还没看过的:偷天换日 、日落之后 、弗里达 、美国炸炮。
Happy 40 birthday, Edward Norton!
From SATurday!
片尾曲几近终了,没动,“再坐会儿”。
走出大门,温热与寒凉遭遇,下意识地把挽起的手塞进他的口袋。
“回去再买张碟”。我总是这样表达我的喜爱。
“恩”。
“只是...不喜欢那个画面,凯蒂坐船离开湄潭府,船上升腾起的黑烟,弥漫开..是[黑]烟...我宁愿那是[白]烟...”。
“那种*船是烧*的,冒的就是黑烟...”。他总是那么理性,保持他的清醒和现实。
黑烟随着缓缓远去的船,在那么纯美的山水间升腾、沉降,污浊弥散,似一位蒙尘的清丽女子。已看不见船,那烟,依然浓郁,仍未消散...
或许这正是某种隐语。
?的面纱。
这是近期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永世经典的主题,关于爱。承诺与背叛,惩戒与救赎。情节、结构、画面、音乐都可以高分值。
票房向来是电影观众择片的主要参数。然而对票房而言,无所谓大众小众,只要坐到影院,不管是自己想来的还是口碑相传来的还是骗来的还是忽悠来的,都是“观众”,是一个被物化了的定义和数字。《面纱》国内受众面不宽,并不属于大众电影,尤其是不属于那类只用眼睛瞪着、屁屁撑着、不用智商就可以看得心满意足的路人皆知的大众普及型庸俗美育教育“产”品,并受到营销策略严重失误影响:孰不知现实直接赤裸当道,妆不浓人不艳还豁不出去,在那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玩含蓄,人家都懒得费心琢磨,还非要这时候凑上来和铆足了劲儿的熟女同台死磕。遇冷在所难免。
票房的分值简单归结为两方面:好影片和好营销。对于观众而言,真正意义在于前者。《面纱》应该属于前者,但愿真正的受众不要因后者与他失之交臂。
碟没买,倒是看了毛姆的原著。
看过之后,才发现,电影《面纱》背后,是一张被重新粉饰过的脸。
A:地点
故事的发生地从毛姆的作品中的香港改为上海。上海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其作为中国商业中心城市的特殊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比香港乃至北京更能代表中国的一个元素。剧情中凭添的看京戏亦有意玩味中国元素。
B:相关人物
韦丁顿:
原著中对韦丁顿勾勒很细致丰满,镜头中的人物鲜活起来,令人印象深刻。电影中把他留在湄潭府的原因归于官命难违,原著中却是“总得有人留下收拾后事吧?”。一个乐善好施的“好人([吕燕]语)”。
“他有着高高圆圆的额头,额头以下的脸很小,但是圆圆胖胖的,毫无棱角,脸色也十分红润。这张脸很像猴子的脸,虽然难看,但是不乏魅力,因为它十分逗趣。他的五官里面,鼻子和嘴大小跟小孩的差不多;眼睛不算大,但是又亮又蓝;他的眉毛是浅色的,十分稀疏。远远看去,他活像是一个老男孩儿。他不停地给自己倒酒,随着晚餐的进行,凯蒂越加觉得他这个人一点也不郑重内敛。不过,就算是他喝醉了酒,也没有说出什么酒过伤人的话,反而是兴高采烈,样子颇像一个酒过三巡的好色之徒。”
韦丁顿的女人:
原著中为爱韦丁顿的“满洲女人”,仅是一个没有任何延展描写的词汇。电影中称被救的汉口姑娘。饰演者吕燕戏份不多,但一颦一笑,只言片语间把诡异神秘、慵懒迷离的感觉附身人物,和那个精明滑稽的酒鬼韦丁顿简直是绝配。搞不懂改成汉口女人的用意,但觉得“满洲女人”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及氛围更贴近,一眼看上去就让我想起十多年前看的那本溥仪的《我的后半生》,里面有张慈禧太后的照片,伺前两个宫女饱满的脸、平静中带着几分困倦的五官和吕燕的角色造型神似。
于团长:
原著只在沃特临终之时以很少的笔墨提到他,“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穿的卡其布军装显得极不合身,他的眼睛正看着瓦尔特。她发现他的眼里含着泪水,不禁心里一惊。这个黄脸平额的男人凭什么流泪!”电影中增加了许多情节。包括封闭水源,反侵略等。
勇敢的卫兵宋青、医生(夏雨饰演):
原著无。
C:主要人物/情节
原著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便是凯蒂和查理偷情被沃特发现的情节,因此整片失去了悬念。电影中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使悬念和冲突凸出,更富有表现力。
原著是以一种客观理性的角度来进行描写和叙述,以真实的笔触勾勒其中的主要人物凯蒂、沃特、查理,不夹杂褒贬及道德层面的暗示。电影的改编遵循了传统道德和真善美原则,让人物更趋于理想化、完美化,一定意义上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失却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意义。
凯蒂VS沃特
原著中的凯蒂始终没有得到沃特的宽恕和谅解,即使到沃特最后一刻,凯蒂真心地向他忏悔,企求他的原谅。
“他当初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把她当成无价之宝供奉起来,后来发现她其实是金玉其外,就再也不肯原谅自己,也不原谅她。他的灵魂已经裂成两半儿了,他苟活到现在纯粹是一派假相。当真相豁然摆在眼前的时候,他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完了。明摆着的事,他不会原谅她,因为他根本不能原谅他自己。”
“她意识到瓦尔特就要死了,她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消除他心里郁积的怨恨,让他安安静静地死去。如果他原谅了她,那么就是原谅了他自己,也就可以心平气和地瞑目了。她全然没有为她自己考虑。”
沃特临终时只说了一句话“死的却是狗”,一句令人费解的话,原著并没有给出解释,只是后来提到是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的最后一句。这首诗我无从找到,沃特的遗言的含义也姑且只能是个迷了。(谁知道请跟贴哦)
沃特没有瞑目,余团长为他合上了双眼。
凯蒂直到沃特死乃至他死后始终没有爱上他,虽然“不希望他死去”,但也并不为他的死而哀伤,并因为沃特的死感到了身心的“解脱”。
影片中的凯蒂不但得到沃特的原谅还在他身上找到了爱的感觉,沃特的离去更让她懂得珍视珍爱。
其中的一些增添的小小的片段颇有意味。同吃蔬菜色拉——同归余尽;寻求沟通和解的晚餐;特制的马爹尼;与韦丁顿和他的女人同饮让爱回归的酒。
凯蒂VS查理
情人查理由原著中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改为英国政府驻上海副领事,升官了,自然场面更有观感(原著中有对查理小而简单的办公室的描写,显然这不合导演的胃口)。
凯蒂与查理办公室找他的那场戏,润色添彩。心虚的查理带着凯蒂一心想找个避人之处谈话,一次次推开门、拉开门,都是众目睽睽的场景!查理惟恐奸清败露的惶恐焦虑和无法掩饰的尴尬引人失笑。原著中有一个小细节,凯蒂到了查理的办公室,看见查理戴了一副眼镜。这还是凯蒂第一次见到他戴眼镜,以前她不知道他还用这东西。他注意到她在盯着自己的眼镜看,就把它摘了下来。这个细节似乎也有些隐喻,这个她爱的男人,其实可能有更多她不知道或想不到的东西。
原著中凯蒂也最终看清了查理。从湄潭府返回香港的凯蒂,领受了因亡夫带来不曾有过的礼遇,自己也被赋予上忠贞勇敢的光环(攻于心计的韦丁顿为她写了“表扬信”),并在多箩西·唐生的盛情邀请下住进查理家,然而凯蒂却禁不住查理的诱惑和他再度亲密,事后凯蒂羞耻懊悔不已,决然返回英国。临行前向查理表达了她对他的极度鄙视和厌恶,并极力否认(她自己也觉得是欲盖弥彰)腹中是查理的女儿(查理欣喜地直言希望是女孩,并暗示孩子会非常象他)。
有趣的是电影中添加凯蒂和查理多年后邂逅街头的情节,她领的那个孩子确实象查理,但是男孩。
凯蒂和她的父母
影片中除了开头略表,对此几乎全部略过。
毛姆对凯蒂家庭的描写分明地揭示凯蒂不幸的根源。
一个尖酸刻薄、野心勃勃的母亲造就的一个没有温暖的家庭和家庭悲剧。
贾斯汀夫人一心将漂亮的女儿嫁入豪门而费尽心机,为了给她撑排场,多年一再举办家庭宴会,几乎倾家荡产,然而凯蒂一再浪费机会,已经到了二十五岁,还是单身未嫁。贾斯汀夫人怒不可遏,经常毫不留情地给凯蒂脸色看。她问凯蒂还要她的爸爸养她多久。不想落在即将嫁给准男爵儿子妹妹多丽丝的后面,凯蒂一气之下迅速嫁给了沃特。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她的母亲一手造成的。然而一个曾经叱咤风云、野心勃勃的女人,如今未竟夙愿却一声不吭地躺了下来,多少也让人感慨几分。一辈子工于算计、勾心斗角,而追求的却是那些低级、无聊的东西。凯蒂觉得她妈妈世俗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使她感到惊讶。”
凯蒂的父亲——一个生活在妻子阴影下,负担着全家的衣食来源,却因为薪俸寒酸无法提供更为奢华的生活而受到家人的蔑视,而依旧和蔼、谦恭的可怜的男人。他知道家人都对他厌烦,反过来他对她们的感觉也是一样。妻子去世没有让他悲哀,他感到解脱,如释重负,并意外地获得了妻子在世时渴望看到的事业的成功和过去彻底决裂,新的自由的机会。
历经磨难的凯蒂重新回到家,见到去世的母亲和将要离开英国赴任巴哈马首席法官的父亲。她幡然醒悟,请求和父亲在一起,弥补对他的亏欠,获得他的爱。父亲最终接纳了凯蒂,他们一起憧憬并开始新的生活。
“呃,父亲,我经过了太多的事,太多的不幸。我已经不是离开这儿之前的凯蒂了。我依然非常脆弱,但是我绝不是曾经的那个卑劣无情的人。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吗?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谁也没有,只有您了。让我试着使您爱我吧。呃,父亲,我是如此地孤独,如此地悲惨,我渴求您的爱。”
“当我想到我们一辈子都在靠您养活,可是却没有回报您一点东西,我感到非常愧疚。我们甚至对您一点情意都没有。您的一生是不幸福的,您能让我对过去做出一些弥补吗?”
D:音乐
音乐是无法用文字和画面具像表达的。然而它赋予人心灵的抚摩却是那么真切细腻。
这部《面纱》里的钢琴和歌声也是如此。
无以言表,那就去用心听吧。
那里也有一块纱,希望可以拂去爱在心头的尘埃。
--------------------------------------------------------------------------------
修道院长打开了会客室的门,正要出去,忽又迟疑了一会儿。她再次意味深长地看向了凯蒂,一只手轻轻地搭在凯蒂的胳膊上。
“你知道,我亲爱的孩子,安宁,在工作中是找不到的,它也不在欢乐中,也不在这个世界上或者这所修道院中,它仅仅存在于人的灵魂里。”
过去结束了。让死去的人死去吧。这样的想法无情吗?她希望她已经学会了怜悯和慈悲。她不清楚未来有什么在等待着她,但是她在心里准备好了,无论发生什么,她都会以轻松乐观的态度去接受。这时,她突然想起了什么,好像是从她的意识深处无端地冒出来的。那是在他们——她和可怜的瓦尔特去往那座叫他送了命的瘟疫之城的路上,一个早晨,天还黑着他们就坐上轿子出发了。天色渐亮后,她看到了——亦或是在幻觉中出现了一幅令人屏息的美丽景象,它瞬时抚慰了她饱受磨难的心,她似乎觉得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不算什么了。太阳升起了,驱散了雾气,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它穿过稻田,越过小河,在广阔的土地上起起伏伏,一直延伸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如今她明白了,假如她沿着眼前这条越来越清晰的小路前行——不是诙谐的老韦丁顿说的那条没有归宿的路,而是修道院里的嬷嬷们无怨无悔地行于其上的路——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毛姆《面纱》
http://blog.sina.com.cn/u/4923a0f5010007ro
诗意的山水,咯吱作响的木屋,摇着香扇仍抵挡不住的微汗;慢悠悠的竹筏,音色不佳的钢琴,幽暗灯光里仓促炽烈的拥抱⋯⋯我爱你已久,永世不能忘。
“我曾经在莫斯科受训,如果你不喜欢说英语,咱们可以说俄语。”
爱德华诺顿果然没令我失望,生老病死前的爱情总能被放大,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模糊和平年代的不忠,死亡才可以为重燃的爱火定格,所以沃特一定要死,不然灾难过去之后的日子,被忽略的丑陋和缺憾总会不失时机地泛起,仿佛池塘里的淤泥,经不起折腾。死去了,才可以永垂不朽。记忆中的总比眼前的深刻长久
彼时,言笑晏晏的少女闯入他的眼帘,一个倩影迷醉了一生。东方山水小城,埋葬了他的一切,唯有请求原谅是他最后之言。中西方元素的结合混搭出了奇妙的味道,天堂般的山水美景下是愚昧落后疾病肆虐的炼狱。两个人踉踉跄跄闯入,在陌生的环境下重新相爱,和风景一样美好。演员摄影风景配乐故事都太美了。
美的一塌糊涂,我指诺顿,也指Naomi,也指风景,也指爱情。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根据毛姆小说改编,中美合拍的爱情片。20年代民国场景很真实,剧组真是用心了!糯米和诺顿演技依旧绝佳(两人也是制片人)。缺憾和离别总是伟大爱情的必备元素。西南的濛濛雾霭和异国的偏见隔阂终没能阻挡面纱的揭开。当爱与责任合二为一,恩典就会与你同在。ps:女神和服装+0.5,风景+0.5 (9.0/10)
这两日读毛姆的原著,时隔十年又将影片翻出重温。不得不说电影的改编提升并丰富了原著,紧凑节制,删去了叙述中罗嗦的枝蔓,但俨然却是另一个故事了。女主的悔悟和丈夫的死都更有力量。在毛姆笔下却淡漠缺乏说服力。我始终相信爱是尊敬之上生长出来的情感,鄙夷轻蔑却欲罢不能的,不过是不甘的执念。
最精彩的是配乐
刚读完小说就看根据它改编的电影,记忆清楚,区别与优劣立现。小说故事性强,适于改编。加中两国2006年合拍,在上海与广西取景,总美术师又是中国的电影美术大家屠居华,所以影片的环境、居室、服装等视觉体现都比较到位、准确;外国导演及演员则中规中矩,缺少光彩。内容上增加了中国民众对西方人的斗争及努力治愈霍乱疫情的正面情节,这是原小说没有的。主线也改为主角夫妻的最终理解和温情。只是这样就丧失了原作对人物及人性阐释的尖刻和酸楚。而这个独特的个性,正是毛姆一生所追求的。
我想你是对的,我们寻找对方缺少的品质太傻了。原谅和爱比抱怨和恨美多了。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脱去你的面纱,脱去我的面纱,让我看看你。
大概是我浅薄,可我爱这个电影多过于毛姆的原著不知多少倍。。
婚姻对于男人来说是赌自由,对于女人来说是赌幸福—毛姆
“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两个人心灵距离的拉近也许才是最令人神往的地方
东方,在老外们眼中还是如此细腻和朦胧的。
她褪下套裙,他上前吻住她那一刻。我便又泪流成河了。
诺顿真儒雅啊,太迷人了~~我发现黄秋生有英音诶!很多电影多年后再看一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次我决定给五星。
回眸时,是否还能看到你靠在门边挺拔削瘦的身影。
如果非得说女性的独立就是对男人和爱情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念头的话,那其实独立了也没啥意思。
爱到分离才相遇。
配乐很赞呢!法国民谣【在清澈的泉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