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都带有一定的叛逆性质。创作者抓住原作中人情味最浓的部分,紧紧围绕何翠姑赵永生和赵小花三个人物的命运,在一个情字上做文章,渲染了兄妹之情姐妹之情母女之情同志之情。叙事方面改变了以往平铺直叙的方法,大量运用了闪回,将过去的回忆与眼前的现实形成对比,带着人物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抒情的同时叙事,使叙事重点突出,浓淡有别。 这部影片高度发挥了摄影艺术造型表现力的作业,学习外国电影的经验,使色彩也成为一种叙事手段,将彩色片与黑白片交插,形成对比,沿着人物思想感情的线索结构全片。 在影片中,共有12段黑白片插入彩色片中。 在表现战斗场面时,影片制作者用了红的单色来处理,不用枪炮的效果声,而用抒情的音乐来衬托。 影片最后,翠姑中弹抱着小花倒入水中,溅起无数郎花钱,翠姑浮出水面,仰望城楼,翠姑带着欣慰的微信,渐渐沉入水中,此处用的慢动作,天空出现彩色的光圈。这一组镜头拍得很美,是一种理想化了的、诗情画意的悲壮美。 影片在内容上尽管力求沿着人物命运去书写战争以求新意,但是它的故事,毕竟是个老故事,并不给人新鲜感。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绘之以声色,动之以情感,使观众产生兴趣,这是导演在形式上所探索的问题。
《小花》这部影片取材于小说《桐柏英雄》 讲述了1930年桐柏山区一户贫困人家被迫卖掉亲生女儿小花 之后又收养了红军留下的女婴 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 十几年后,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失散的亲人终于团聚,共同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战歌。
影片讲述了十八岁的赵小花到部队中寻找二年前为躲避抓壮丁投奔革命队伍的赵永生,没想到赵永生负伤掉队。小花没有找到哥哥,却遇到团部卫生队的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周医生把小花认作干女儿。再说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以后 ,被何向东收留,改名何翠姑 ,此时已成为游击队队长,一次战斗中救了负伤的赵永生,但并不知是自己的亲哥哥,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小花与哥哥相遇,在与养父的交流中 才得知自己被卖的身世。后来翠姑在一次战斗中营救小花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小花和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奄奄一息中 断断续续的呼喊着哥哥,众人不禁热泪盈眶,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昨天补看了《十三邀》许知远采访陈冲,今天晚上突发怀旧之情,认真地看完了《小花》。 当李谷一的《妹妹找阿哥泪花流》和《绒花》响起,我也跟着唱了起来。这两首老歌的出处原来在这里啊。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也用了《绒花》,想必是有致敬的意味。 越往下看越是惊喜,电影里小花的哥哥原来是唐国强饰演的,唇红齿白,浓眉大眼的,而且那么年轻,当年也是俊小生一枚啊。 翠姑的饰演者刘晓庆,那时候的她还很年轻,笑起来真的好好看,掩饰不住的青春靓丽。 记得小时候在外婆房间(那时还是老房子)的墙上,看过一张海报,海报上有一个穿着红色古装的漂亮姐姐,她的大眼睛泪汪汪的,饱满有情,让人看了忍不住又看。直到六年级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海报上的红衣服姐姐就是刘晓庆啊。 “假”小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董红果,18岁的陈冲饰演的。圆圆的脸蛋,不施脂粉,还有一些婴儿肥,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标准美少女了,性感的健康,看起来很舒服。 让我惊叹的除了影像留住的青春模样,还有剧情的拍摄手法,现在看来也觉得出彩。 这部电影是转型时期的代表作,拍摄于1979年,正值新中国电影复苏之际,运用了很多创新的方式,如黑白镜头、隐喻蒙太奇,以及大量的跟拍镜头、特写镜头,甚至还有表现兄妹俩亲密有爱的旋转镜头等。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电影表现手法,真是不俗。 洗澡完出来的妹妹说,爸爸以前也看过这部电影。顿时觉得,在精神上,又和爸爸妈妈近了一些。 20200503.深圳
1979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 导演张铮 取材于长篇小说《桐柏英雄》 军事题材 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当代电影有着很多启示作用的成功之作。通过三兄妹的命运,谱写了一首革命战争的浪漫曲。
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切入人情,以自己的眼光判断生活,选择题材,将人物命运,情感突出于银幕之上。摆脱了英雄人物的概念化,公式式程式,将战争背后的故事推向了银幕。
1. 结构上改变了平铺直叙的交代,借助人物活动,心理,情绪推动剧情。以一系列富于生活流程感的运动镜头代替呆板虚拟的交代场面,不求内容的完整,有意冲破有头有尾的习惯。
受法国新浪潮影像,讲意识流小说的手法与技巧大量代入电影领域。对意识流手法的吸收,融合,和出色运用。
以独特的视觉感染力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节奏,给影片以内在动感,突出了视听表现力。
影片以情为主,奠定了写意多于写实的艺术风格。
刘晓庆抬担架上山那段配着李谷一的绒花,太难忘了
唐国强不是奶油小生,是巧克力小生吧。白巧克力==太标致了==几乎要晕厥!
如今回看,陈冲+刘晓庆+唐国强这样的演员阵容就是王炸。摄影画面的处理上,也很有一套。解放战争的现代时主线用彩色,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高潮的激战与负伤段落用鲜红色滤镜渲染,刘晓庆的小花弥留之际的波光、树林、飞鸽、想象画面之间剪辑,很有些像苏联式诗意手法。李谷一老师的两首插曲听上去特别清澈,尤其《绒花》很好听。
她就是她女儿,她就是他妹妹,他就是他弟弟,他就是她仇人!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密度同质性的肥皂剧式角塑思路。虽然黄健中解释说在小说桐柏英雄的改编过程中有意做出大幅取舍,淡化主线突出情感。可问题这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脉络感还是较为明显很难改变。力求形式出新固然值得推崇,仍需讲究因材施法追求风格统一。没错,小花留下了金曲塑造了明星,可这些却都是局部上的闪光亮点。整体而言,本片还是更像一部技法初探的生涩习作。黄健中抒情写意个人风格上真正成熟作品还要再等上几年去看他的如意、良家妇女……三星半。
就一个哥哥,看你俩怎么个分法?【当时我就邪恶了!】
唐国强真嫩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舞台化表演…
转型时期的片子 中国人终于开始低头看自己了
电影语言很丰富,艺术性比较高。情节现在看起来的确比较老套了。但是现在国产片没有多少有那么静心地拍摄了。
看完24城记才想起自己儿时看过这部电影。妹妹找哥泪花流,一步步在阶梯上攀登的小花。
陈冲和刘晓庆还带着萌萌的婴儿肥,纯真的美,唐国强帅的秒杀韩国欧巴。片子整体还是浓浓的主旋律。
7.8 陈冲18+刘晓庆24+唐国强27。这就是当年的偶像剧啊。这三个人后来一个成了皇妃,一个成了女皇,一个成了皇帝……原来男女主角在一起转啊转的拍摄手法那个年代就有了。
年轻时候的陈冲真漂亮
吸收了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时空交错式的结构,将过去、现在和幻觉相互交织,而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意识流战争片。同时突破了文革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爱情禁区而成为最早一部较为明显地涉及性意识的影片,以一种隐蔽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叙述着男女主人公欲说还休的性爱意识
电影语言很新颖,和人物场景搭配相得益彰,今天很多国产片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1.曾经看过一遍,对“小花”这个名字印象蛮深,也一度因此与那部《晚春》弄混过片名;2.导演是有多爱变焦镜头,画面各种伸缩,还有很多镜头的摇移不够顺畅自然,……;3.那时候的表演风格还是有些作;4.如今就会怀疑里面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比如救陌生人要跪出血的举动;5.葛存壮爷爷一人饰演两角;……
新时期第一次创新浪潮,以“情”为中心,以心理活动为线索,内容形式均标新立异。大量运用闪回时空交错,摄影灵活多变,有强烈主观色彩,亦可见隐喻与意识流;学习国外经验使色彩成为叙事手段,彩色与黑白交叉形成对比。刘晓庆陈冲两生花
小时候农村的露天电影看过无数遍,记得很多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刘晓庆跪在地上抬担架。因为太小,再则露天电影声音效果很差,里面好多情节也根本没看懂。今天因为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陈冲,突发怀旧之情,认真看完,也终于在四十年后弄懂了故事情节。本片时代的烙印很深,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我认为整体的故事架构很有吸引力,如果现在以此架构重拍一次的话,我会很期待的。
我小时候的感受:“陈冲姐姐真美,唐国强大哥哥真帅!”
有必要重温一遍了,老妈说当年她们最爱看的就是小花了,老爹最爱看的是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