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其他方面,就此电影对现实的意义来说,该影片不只停在6.9分,当然只看一方面是很片面的。一直很喜欢印度的电影,或许每个电影能反映一个关于社会的主题,反映一个社会问题。根据问题给人以启发。让观影者能看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可及时改正或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该电影反映的问题和三傻……的有些问题差不多。大的背景还是教育中的压力问题,那么最大的现实意义是用影片的一句台词总结就是“我们教会了孩子如何庆祝,却没有教失败是怎么面对”
听说是《摔跤吧,爸爸!》的导演拍的新电影🎬,而且还是阿米尔汗强烈推荐的,如果大家如果想看轻松励志喜剧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
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轻松愉快的,整个故事从男主的儿子因为自己没考上印度理工而跳楼开始,儿子的朋友告诉男主是因为自己的爸妈都很优秀,害怕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自此男主便跟儿子讲述自己上大学时的失败者联盟的故事,请来了当初一起被贴上失败者联盟的朋友。这是我认为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们被分到学校最差的宿舍楼,年年在冠军联赛中垫底,在男主的推动下,大家开始纷纷发毒誓放下自己最喜欢的人或事,为冠军联赛作出努力,然而结局并非完美,只差一点点,与冠军失之交臂。但这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失败者了,他们通过努力完成了曾经不敢想象的事,这是成功。谁说成功一定是完美的呢!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
男主上大学的故事是整个影片的核心,立意很好,但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用男主的故事类比儿子考大学的失败略显单薄了。肯定的地方是男主所在失败者联盟的友情,他们的这段故事有趣又令人感动,联盟中的他们有各自的特点,色鬼、妈咪、酒鬼……虽然有各种奇怪的毛病,但各自都很善良。妈咪的妈妈做好吃的经常都是做他们几个人的量,色鬼欺负同学也并未是殴打辱骂同学,只是喜欢搞诙谐乐趣。
在观影时,我们在场的观众也是一直在笑的,这段故事的喜剧成分我觉得做的很好。影片中有前后呼应,还有最后妈咪给自己的儿子打电话说,即使你没有考到好成绩也无所谓,一样也会给他买自行车🚲。这是从男主的故事对自己进行了深刻反思,教育孩子并非只为了成绩让他们一往直前,人生中是不是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可以做,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人生中有无限的可能,敢于尝试,哪怕并未成功,你也是值得称赞的!
吃外卖的时候找下饭剧恰巧看到了这部剧,开头那几分钟剧情并没有吸引我,本来没抱期待能有多好看的,能看就行,下饭剧嘛。结果!我看完之后疯狂安利我朋友,任何人没看过这部剧我都会伤心的!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的叙述手法了,通过中年时期的主角们的口,讲述他们大学时期的“loser逆袭”,大学时期与中年时期相错出现(也许我没有形容错?)给我一种很惊喜的感觉,是我第一次看过这种叙述(也许是我见识薄浅哈)。让我瞬间代入,如果十年后我能一通电话就叫出三两好友相聚,在孩子们面前讲述我们大学时那有些傻缺的但快乐的其中也不乏励志的大学时光,然后回忆起有点傻的事情时也还是一样会想十年前那样哈哈哈哈大笑。我想,这是一种幸福吧。(当然我说的并不是在主角那样的情况下相聚)
这部电影有几个标签,但在我眼里排第一的是喜剧,身为一个社畜,我得寻找些浅薄的快乐,而看喜剧电影是我寻找快乐的一个途径。大笑吧社畜。
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但这电影对教育意义的处理非常顺滑,一点也不生硬,不是按着你的头让你生吃,你不吃还得被怪没品味没审美的那种。是的,我在内涵但我不说。
“成功固然开心,但失败又怎样呢,坦然接受然后再出发,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想摆脱失败的决心。”这是我所理解的关于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希望这部电影能给一些人力量,虽然现在我没有对此有多大的感触,但是也许在以后的某个时间里,在我陷入失败的悲伤时会接收到来自这部电影的力量。
说到印度电影,你会想到什么?
是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欢快?
是答应时左右晃着脑袋的萌萌哒?
是面对不公与惨淡人生的嘶吼?
是直面人生的鼓舞人心?
无论哪一种,相信,总有一种会打动你的心,
而今天分享给你的这部电影名为《最初的梦想》
也是《摔跤吧!爸爸》导演涅提·蒂瓦里的新作,
电影采用现实+回忆,两条时间轴,构成了整个故事。
在现实中,帕塔克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精英,
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帕塔克的老婆也不妨多让,同校校花,美貌与智慧并重。
两人堪称龙凤呈祥,儿子拉加夫自然备受期待,
可奈何,天赋欠佳,每天努力学习18个小时,
为父母争光,结果……考砸了。
拉加夫立马受不住了,崩溃、哭诉、跳楼,一贯三连。
旁边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操作没见过呀!
幸好,编剧没强调几楼,拉夫幸运地活了下来,却失去了意识。
帕塔克受到内心自责,受到老婆埋怨。
为了唤醒儿子,为了让儿子重燃对生的渴望,
帕塔克掏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故事会”讲了起来。
帕塔克在年少就才华横溢,
顺利考入印度最顶尖的孟买国立理工大学。
成为了全村人民的希望,
怀揣着梦想来到大学,却被坑在了分宿舍,
H4宿舍,学生里的最底层,
也是怪咖的聚集地,
有满嘴黄腔的SEXA
有缺乏男子气概的妈宝男MUMMY,
有满嘴尖酸刻薄话的ACID
有满脸痞性的体育特长生DEREK,
有嗜酒如命的BEVDA
不过,帕塔克与这些人的相遇相知,
逐渐组成了H4的LOSSER联盟,
细细想来,每个人都透着大学男生的影子,
同宿舍的哥们,整天泡在一起,欢喜打闹,
一个个春心萌动,不时嘴里说些黄段子,
看些限制小电影,追着漂亮的姑娘,
遇到兄弟被欺负,哥们一起讨回公道,
脱离父母的管制,摆脱高考的紧箍咒,
青春期的男生,大抵如此,
可这些男生也有梦想——来一场屌丝逆袭,
拿到学校运动会的总冠军,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电影画风立马一变,
向《灌篮高手》的既视感进击,
但梦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金牌总数一直和地面亲密接触,
实力不足,何解?
帕塔克眼珠一转,那就出歪招,
第一招,压力锅,
在比赛之外营造排山倒海之势,让对手自乱阵脚,
简而言之,就是在场外瞎BB,
对方发球,兄弟们齐齐喝倒彩,
对方罚球,兄弟们就要代表月亮惩罚对方,
对方击球,兄弟们就大呼小叫,
别说,还真有效果,
H4的LOSSER联盟立马再接再厉,
第二招祭出,美女疲兵之计,
针对重点目标,化身粉丝,来个深夜电话粥,
常言道,最难消受美人恩,挂也不是,睡也没法,真难呀!
结果,对手一个个被熬成了熊猫眼,
LOSSER联盟再下一城,
离目标越来越近,
第三招亮出,影帝附身,
看着球场,对手左突右晃,一顿过人猛如虎,
我方惨叫一声,一触就倒,再下一城,
LOSSER联盟凭借不懈的努力,以及阴招连连,
胜利即将触手可及,可一场变故,
让胜利变得扑朔迷离。
此时,帕塔克的故事会也翻到了最后一页,
两条故事线也融为了一体,
帕塔克向儿子说出了语重心长的一句话,
“你的成绩决定不了,你是不是失败者,重要的是你努力过。”
接着儿子就被送进了手术室,
印度电影习惯以大众的视角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再通过普世的价值观使故事内核升华,让人印象深刻,
而《最初的梦想》所聚焦的是,压力的副作用,
从帕塔克的言行,你能看到了大多数家长的影子,
遇到困难,就鼓励说“不用担心,你是最棒的,相信你一定能行。”
遇到大考,就安慰道“你这么聪明,成绩一直不错,不用过于担心。”
无数的父母,总在谈成功,总在给孩子打气,“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你很棒”
却少有父母谈失败,谈失败该如何面对。
为什么?
还是期盼越大,则越害怕失望,
任何父母都期盼儿女成龙成凤,
任何父母都不甘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
孩子成就的高低成了评价父母好坏最有力的KPI,
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
他们在“社会”这口压力锅中,
感受过事业压力、中年危机、健康警报,
因此,对孩子更加关爱,
却不明白什么是教育,
即便帕塔克在儿子跳楼后,
反思是自己没有给予儿子战胜失意后的武装,
但真是这样吗?
我看到的只是想当然,与自以为是,
给予安慰,直面失败,越挫越勇,是一种教育,
但鼓励孩子,施加压力让其获得成功,难道不是一种教育,
它能让孩子明白,压力也可以转变为动力,
两者并无高下之分,
正如,感受当下的每一分钟,感受四季的缤纷,感受日升日落,是生活。
忍受地铁公交上的拥挤,埋头苦读发奋学习,锲而不舍地追逐梦想,也是生活。
两者并无好坏对错一样,
简单地否定一边去认可另一边,本就大可不必,
这都是生命的韵律,成长的节奏,有起伏,亦有波澜。
教育同样如此,
可更令人可笑的是,
帕塔克的同学深受启发,打电话给自己的孩子,
重复了之前的鼓励,并且,加上了后半句:
“还记得我的承诺吗?
如果你数学考了A+,我就送你一辆自行车
我只想告诉你,不管你成绩如何
B+,C-,都没关系
我还是会给你买那辆自行车。“
难道害怕压力击垮孩子,就要因噎废食?
难道不担心没有压力,孩子会缺乏上进心,变得懒散,
这种故事实在浮夸如中学生写的网文,
刻意制造的廉价笑话,卖力地熬了一锅咖喱味的鸡汤。
帕塔克与儿子之间真正缺少的是持续的沟通,
他单方面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却屏蔽了儿子的反馈,
这才是帕塔克教育的症结所在。
而在电影的最后,
影片更是给出了看似美好的良方,
我们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胜败输赢
我们都忘记了怎么样过好人生
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就是生活本身
我只能说,站着说话不腰疼,
没有结果,何谈过程,
没有成败,何谈获得,
没有成功,何谈生活,
精英阶层已然获得这些,自然说要注重生活的本质,
而平民还在与生活搏斗,还在被生活打得鼻青脸肿,
对于他们,不注重输赢,就是最大的自欺欺人,
人生本如负重担而行远路,偶尔停歇,擦把汗,
然后继续赶路,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着,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里是因为热爱所以日记的Ywan,
如喜欢,请给个三连,点赞、评论、关注哈,谢谢!
推荐评分2.0/5.0分,看完电影后只有失望,或许《那些年我爸追到的女孩和拿到的金牌》才更符合电影的主题。
还不如,戴上耳机,听听范玮琪《最初的梦想》,更令人享受。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
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
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
拥有隐形翅膀
把眼泪种在心上
会开出勇敢的花
首发于:
头条号:Ywan电影日记
微信公众号:随便写写的Ywan
“我们总是太在意输赢成败,但却忘记了该怎样度过一生,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生本身”。 . 故事很老套,和《三傻大闹宝莱坞》有着类似的命题,但差距明显,可这似乎并不重要,宝莱坞总是能把“陈词滥调”拍得让人热泪盈眶,这是它的能耐。 . 故事讲述小男孩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认为自己是“loser”(失败者),无法面对对他充满期待的父亲而选择了自杀。而父亲为了唤回儿子的生存意志,守在病榻前讲述了他大学时作为“失败者”的故事。 . 全剧最让我反思的其实并不是开头那句话,而是“我们只准备为孩子庆祝成功,却没有教他如何面对失败”。是呀,想想我们的成长过程,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永远是激励人心的“成功学”,我们被教导要努力读书学习,要考高分,要上大学,要获得一份好的工作以及丰厚的收入,要实现所谓的“成功”人生!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要如何接受失败?但当我们进入社会,我们渐渐地认识到其实“失败”才是人生常态,它,再寻常不过。幸运的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已经在一次次挫折中学会了如何面对,而很多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在无形的压力与过度的期待中,上演着一出出遗憾的悲剧。 . 那,到底什么是“成功人生”? 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各人皆有不同,也不能用“工具理性”来计算。 . 刘擎教授曾说,现代人的人生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赚钱,第二个是赚更多的钱。第一个赚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第二个赚钱则是赚给别人看的,从别人的眼光里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他并不是否定金钱的重要性,金钱是获得人生幸福(人类终极追求)的手段或者说是桥梁,但却并非目的,只是我们很多人努力着努力着,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一如这部电影的名字《最初的梦想》。 . 关于“成功的人生”,是各有各的判断,没有对错,也会随着人的阅历而一直改变。在我看来,成功一定不是输赢成败,更不是金钱换算,而是内心的富足以及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对比金钱算计的“身价”,善良,正义,勇气,智慧…这些无法用钱来衡量的品格更加难能可贵。不是说金钱不重要,它再重要,也只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因为金钱永远不能给我带来终极永恒的幸福感,而最多只是短暂的快乐。 . “最后的结果并不能决定你是不是失败者,重要的是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你已经拼尽全力。” .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承受失败,并因此否定自己一蹶不振。失败也不代表耻辱,因为它和成功不过是硬币的两面,我们没有人能够一辈子并在所有事情上都掷到同一面不是?这不仅仅是能力,其实还有运气! . 推荐~
电影《最初的梦想》是导演涅提·蒂瓦里继现象级影片《摔跤吧!爸爸》后拍摄的励志喜剧,在本次拍摄中,导演保持了他扎实的叙事风格,将严肃的现实教育议题以喜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引人深思。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他本次拍摄时所表现出来的拍摄手法。(以下内容如有不足,请大家多多包涵)
影片中采用了较多的低调光和软调光来表达人物的内心,特别在拉加夫的高考成绩出来的前夕。影片大多运用低调光,来突显拉加夫内心的迷茫与忐忑。而拉夫在与父亲相处时,他的不安与迷茫更是达到了巅峰。如图所示:
整体光线呈现低沉、暗淡的效果,引导观众感受到拉加夫此时的焦虑、忧郁的心理。而在拉加夫与母亲相处时,则多采用软调光。如图所示:
由此可看出,拉加夫在与母亲相处时的状态是放松的、没有压力的。所以导演采用软光调来表达拉夫此刻比较放松的心理。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众多含有景框与框中框的画面。特别是拉加夫跳楼前夕,在查成绩时的画面:
这两张图都运用了“封闭景框内的危险”概念,特写电脑屏幕。再者,景框的出现把人物框在了一个固定的框中,在带给观众压抑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了观众脑海中封闭空间的概念,传达了危险的信号,预示了拉加夫即将跳楼。
框中框的运用,能强调导演想要强调的人或事物。下面两张图,就是以书本之间形成的缺口为框,形成框中框的景象。强调了男女主“偶遇”的惊喜与快乐
镜子有能够反射出“真实”的功能,它提醒观众,对镜子内外的人或事要进行二次判断。而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不少拥有镜子的场景。如打水仗前,有这样的一幕,镜子照映出的阿性的身形、脸部及动作,这刻意的强调,暗示我们他将是这次“打水仗对决”的始作俑者,以及他的重要地位。
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使得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故事,人物的过去以及现在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如,在拉加夫做手术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与过去比赛前夕帕塔克他们的反应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却又形成对比。过去与现在勾连在了一起。
总之,导演在导这部电影时,导得非常平稳,各种摄影技巧和手法都运用的非常经典,是一部平稳的佳作!
所有的套路都猜中了,我是不是该转行去做导演?
一部不需要歌舞的印度电影
时间还真是长,一个简单的道理花了两个半小时来讲。原来赢得比赛全靠啦啦队啊,我还以为使用了《孙子兵法》里的“田忌赛马”的策略呢。
从父亲同一班大学基友给自杀重伤的儿子讲他们甩掉loser标签的奋斗故事起,就是各种套路,关键里面的奋斗之路还充满了“不正”手段。虽然不需要价值观时时正确,但一面教人积极向上,不要在乎一时的成绩,一面又是耍手段赢取比赛,这鸡汤杂质有点高,编剧太随意。
印度套路对我已经无效了。
印度高考也能逼死人啊。电影讲了三件事,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不是要求太高了,父母只会说达到要求有什么奖励,那万一达不到怎么办呢?二是失败不可怕,人生难免失败,重要的是不能甘心失败,要去改变;三是万一全力以赴的努力仍然失败了也是人之常情,人生还保留着其他希望。寓教于乐,父亲大学时的故事很有趣,而且失败者联盟想的那些损招也很搞笑。怪不得能成为印度今年本土最佳电影之一。这部电影算是失败者之歌。
又一出“三傻”式喜剧。全片以四宿舍的成败与儿子的生死双线并行,情节点上的关联不断给到观众新鲜感,涉及成败与生死,却也回归生活。对于现实话题点到为止,将更多手笔放在了在第四宿舍生活本身上。电影笑料十足,大笑之中思考“胡闹”的寓意也挺有意思的。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真的,建议你去印度一趟
现在对印度片有点过誉的感觉,还是类似三傻一样的框架,来讲校园废柴励志的故事,拖沓冗长地讲了两个半小时。也就化妆值得一表。
有油腔滑调的地方,但总体的喜剧效果和教育意义都不错,很适合亚洲诸个考试大国上映-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失败?(第一次在影院看印度片,发现竟然有中场休息)。
儿子都跳楼成植物人了,父亲还要硬说自己逆袭成功的故事,假装和治愈有了正面的联系,这不是一种变态的压力,他的儿子那么美好,在父母两边说对方的好话,这是应该正视的婚姻问题完全不提了,好像回顾一遍成功就是真的心灵成功,这种就类似夏洛特一场大梦也是真的成功,既否定了失败的意义,又错误的给出成功的定义,这样的电影空余执行。
安里刚开始讲述LOSERS的青春回忆时给我一种「阿甘」在聊关于《三个傻瓜》陈年往事的感觉。随后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就不太符合我的预想(部分剧情编排不甚满意):为了摆脱“失败者”的标签,H3舍友们不是通过考试成绩/知识竞赛/发明创造,而是参加校园运动会(把理工学院拍成体育学校的赶脚)。前面他们为了赢而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总觉得有些胜之不武,结果对手H3后面也跟着使用阴招,好在最后不是两败俱伤,而是促成双赢的局面(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获得成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失败)。虽然电影里展现更多的是压力击垮孩子的一面, 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压力,孩子可能缺乏上进心,变得懒散、没有学习动力等,难就难在如何平衡压力,减弱其弊处,发挥其长处。
第三世界国家中年直男成功学心灵鸡汤
整整十年了,阿三都可以照虎画猫的再拍一部“三傻”,我们呢?我们呢?连个耗子都没有~
印度鸡汤也愈发油腻了,跟三傻差的不止一个数量级。几个兄弟看似个性鲜明实则单薄无比,被标签订得死死的,表演还很浮夸。故事也是扯淡,还有以心爱的东西起誓这种远古俗梗哈哈哈哈。看完开头就能望穿结尾。另外跳个楼感染了尿毒症是什么开天的属性?……
这才是真正的励志电影——不言轻易成功,只谈如何面对失败。
笑点不少 没啥悬念 看海报还以为是穿越片 😂
哈哈哈哈 夺取冠军赛的三个策略太搞笑了感动性傻 酸酸 妈咪 酒鬼 老大同男主的友谊最后的三分球没进挺好的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好结果 问心无愧最重要人生有遗憾才会念念不忘才会为了下一次的胜利继续往前冲另外说到教育讲真没有几个家长是单单抱着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的心态来抚养孩子吧多多少少到后面就开始希望对方好好读书 找个好的工作 催婚催生...男主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每次都等成功了 赢了才庆祝 奖励成年人失意都会通过买买买 大吃大喝来解忧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反而如此苛刻呢当然了 这个度要拿捏好不然孩子也许会觉得我努不努力都不亏哎 总之父母也好 儿女也好 都难~
有剧透。一般吧 和三傻的距离不是一星半点 但看下来觉得还行 毕竟正能量的电影太容易得人心 关于何为成功 如何面对失败等,而且也看得出是走心也有烧经费 场景布置和镜头剪切都能看到精良制作的影子。然而又感觉这片子很俗很虚 人物面谱化严重 完全被框死了的性格特征 显得整个剧太电影化毫无立体感而言,另外 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法赢了那么多比赛也实在是不光彩完全没办法跟他们一起高兴。青春片需要搭上【解放自己】这个词组 但解放不代表就是撸管喝酒骂粗口 这就是我觉得这电影最最最狭隘导致扣分的点。顺便多一句 女主挺美的 反派比男主帅 酒鬼长大后反而更年轻了 找个厨师当教练那里真的笑惨了ww。
换个口味,看了这部印度励志鸡汤电影。说是《摔跤吧,爸爸》的导演的新作,但是还是差了些。思想很正确,演员们也卖力,都要演20和40岁两个年龄段;只是30多岁的明星们装嫩演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实在难受。两个半小时,最后大歌舞场面,典型的印度大众娱乐电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