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风云》是讲述戚继光抗倭事迹的,我一直觉得这样一部电影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对于一个香港导演来说。香港导演拍历史题材电影,硬伤在于格局,拍着拍着就成了黑社会火并了。《荡寇风云》截取的是岑港之战到台州花街之战这一段史实,清朝修明史修得很详尽,片中的主要事件都有据可考,包括戚家军的阵法、武器都有比较认真的还原,从成片效果上来看,陈嘉上导演做得比我想象得要好。 也许会招致明粉吐槽的地方在于主要人物的人设方面,如戚继光、俞大猷和胡宗宪。明史中的党争很复杂,对战事进程影响也很大,影片中有所涉及,但很肤浅。尤其是为了衬托戚继光,同为一代名将的俞大猷被大大弱化了(开场俞大猷帅军做自杀性攻城的场面太糟糕了,跟过家家一样)。不过如果要在一部电影的篇幅中深入体现这些东西,确实有难度,这也是我前面说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原因,《大明劫》在这方面做得稍好一些。但中国的古装历史电影的叙事、台词、表演、包括服化道各个方面都受电视剧影响太大了,无论是人物塑造、叙事效率还是视觉系统上,我们距离中国自己的《鸣梁海战》都还差得很远。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我觉得《荡寇》的创作初衷和态度都是值得尊敬的,而且对于这样中国电影中的稀缺片种,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但从目前的票房来看,无疑是被《加勒比海盗5》和《摔跤吧爸爸》碾压了,这也注定不会是一部能迎合主流观众口味的电影,至于会不会像《湄公河行动》那样翻盘,我也很悲观,因为除了题材和制作上的差距,这个电影本身也确实有它很尴尬的地方,这让它在市场上难以自处。 这个电影有两种拍法,一个是战争片,一个是动作片,两种类型,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也谈不上孰优孰劣,把类型做扎实了就好。而《荡寇风云》尴尬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战争片的底子,却夹杂进了很多动作片的元素和讲述方式,而这两种类型元素又没有很好融合,形成了电影的两张皮,最后两边不讨好。比如戚继光去锦衣卫监狱探望俞大猷,没来由的要比个武,对人物塑造还没什么用;戚继光去义乌征兵,要把村民打服了才行,这个思维逻辑放在战争片里很奇葩;最不能忍的是最后一场,倭寇头领剩一个光杆司令了,戚继光还要跟对方大战300回合,从长刀打到短刀打到肉搏,这非但在情节上没有合理性,在情绪上也没有必要性,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中国将领对一个毫无胜算的日本武士的羞辱,这跟《精武风云》中陈真只身犯险虹口道场踢馆是两码事,纯粹是为打而打,因为请了仓田保昭来就是要打一架的。 所以要么就做一个戚继光帅特种部队直捣敌军大营的动作片,类似《突袭》、《飞虎》那样的,只要有基本史实做背景就可以了,要么就扎扎实实做一个以场面、奇谋、阵法、武器为视觉元素,以朝廷党争为人物命运走向的战争片,把类型做纯粹了,都好过现在这样戏不够、打来凑的格局。 还有就是那个结尾是怎么回事?怎么我一低头看时间的功夫就出字幕了?现在我连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啥都不知道。
有一类可爱的影评人是汉语词汇运用的大师。 他们发明了一个词叫“诚意”,的确,狼筅是诚意,枪炮是诚意,红缨枪和长短棍也是诚意。 你谈《太平洋战争》,他们跟你谈“预算”; 你谈《铭午海战》,他们跟你谈“中华情怀”。 你说剧情无聊,他们告诉你“这叫三线并行叙事结构必要的剧情失重”;你说台词(演技)尴尬,他们反问你“武侠与历史战争的恢宏巨制,需要台词(演技)?” 辱骂不得,批评不得,跟其他影片比较也不得,即使词汇运用穷尽,也可丢下一句“你行你上啊”功成身退。留下我等买了票的吃瓜群众徒呼“卧槽!”其可怪也与!
有好的故事题材和优秀的导演,《荡寇风云》却拍不成一部热血优秀的英雄传记电影,实在好可惜。
不是说这部电影烂,而是觉得它本来应该更好的。
陈嘉上大家肯定不陌生,《逃学威龙》《精武英雄》都是耳熟能详的影片。近些年的《画皮》《画壁》《四大名捕》虽然口碑一般但也取得不错的票房。我感觉到一点,陈导在电影艺术上都颇具功力,但就是拍不出一个很棒的电影。
《荡寇风云》也是如此。
电影中的场景、混音、画面和动作其实都挺不错的,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鸳鸯阵、虎尊炮、盾牌冷兵器、巷战、打斗……至少能够感觉的到那时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但即使制作如此精良却无法获得观众能够的好评,不单单只是故事讲的不好那么简单。
我想很多人都会想起前两年很火的《鸣梁海战》,这部韩国电影同样是抗击倭寇,但它却很好的展现出了韩军英勇神武、运筹帷幄的气魄。故事虽然简单,却让人记住了李舜臣这个民族英雄。
包括前些年国产《大明劫》《绣春刀》,虽然没有庞大的战争场面,但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都让观影者有一种震撼的历史感。
而《荡寇风云》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历史电影、英雄传记该有的豪气。
纵观整部电影,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了,这样不但让剧情过于拖沓,也因为人物太多以至于不够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我们算算吧:导演想突出胡宗宪的清正廉洁;也想塑造戚夫人的巾帼英雄;戚继光的左右手,兵器专家戚继美的豪气鲁莽和楼楠的冷静沉着;义乌矿工首领陈大成的义气奋勇等等,甚至还要去顾及倭寇副将熊泽的日本武士精神和他的军事才能。
如此多形象导演都想去塑造好,结果导致的是没有一个英雄形象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戚继光自己。
历史中的戚继光不但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对排兵布阵、战事谋略都非常了得。但影片除了看到戚继光的义和仁,还有一腔热血之外,始终没有让人感觉他的谋略。好像就是冲啊杀啊,倭寇就被打败了。我都还不知道两千人怎么打败两万人的,全靠一腔热血说赢就赢了。
其实观众允许电影稍微的夸张,也允许主角和英雄能够做出超乎常人的行为。在影片中赵文卓的演技是可圈可点的,导演却始终没有给他安排一些力挽狂澜足智多谋的桥段,这也让观众感觉不到他的英雄到底英雄在哪里,和其他角色相比并没有任何突出的光环。
很多电影都过于塑造个人英雄主义,但《荡寇风云》过于淡化了影片的观赏性,优秀的制作却让观众看得如此平淡,这也是我对这部片子惋惜的地方。
就像我开始说的,它本来应该可以是一部很优秀的抗战英雄作品。
首先名字就很拉胯,不知道啥原因改这么个原因。是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没错,也有描写他们新的训练方式,新武器装备,没看出战术有啥进步。就像巷战那部分,被别人压着打,除了写戚继光很牛逼就完了,感觉像古代战狼。倭寇站在房顶用箭狙杀,戚继光自己在那反杀,也没跟手下士兵转达战术,反正自己牛逼就完了。在遇到敌方首领以后,别人用竹篙挡住他们,他们就完全出于防御,被动挨打,一点办法都没有。要不是后面两门炮救他们,他们就嗝屁了。看不出任何战术上的脱胎换骨。最后就是价值观,船上杀到最后,小虾米没抵抗能力了,就放过了,大头目你比完武就结束了,还让人自己从容走过去拿剑自杀。搞的好像戚继光他们是坏人,而那个倭寇头目是英雄一样。就算不抓回去公开处决,那也应该是我方杀掉他,这是士气。难道跟士兵讲,他们杀我们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讲仁慈?这里一点都没有虽远必诛的霸气,反倒好像我们在欺负他们,放了他们才显得我们大度。真的就很拉胯。
还有一个细节要吐槽,是不是非要写死几个人才显得这场战争的残酷,吴越那个角色,一招大力抹杀,击杀了倭寇头目,就为了把他写死,被抹脖子的倭寇头目居然把他反杀了,这种烂俗桥段不加上是不是电影播不了?
那么好的题材给弄成这样。。失望。
征兵过程竟然是将军和地方官去拜请矿工,矿工爱答不理的态度让我尴尬的要死了,这尼玛是十字军东征去请得道的大法师么?还是武王拜倒在姜太公的门下?几个糙汉子好么?戚继光当时招民夫就是取得他们“简单,好调教,不怕死”么,这边成了请大爷了。。。事逼五六的还拿起堂来了。。。
还有,戚夫人的戏,也离题比较远,为了写女人而写,掰手腕。。。醉了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我们好多的角度了解戚继光将军,我觉得比较客观还原了那段历史。日本人组织严密,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让我们吃了大亏,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戚家军后来的鸳鸯阵武器改造和对于部队焕然一新的管理和改造是致胜的最终保证。
本来抱着很大憧憬座进了影院,然鹅,影片该有的以上这些,都非常巧妙地躲过去了,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胖胖的身影和文卓兄在人潮人海中拿把剑砍来砍去,然后赢了。。。日本人跑得跑,逃的逃,剖得剖。。。完了。
文卓的原音配音让我想到了他的巅峰之作,“满汉全席”。。。是的,他不用拳脚的片子反倒是挺好看。
以上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好片啊,剧情也是合乎历史的,没有胡编乱造
宜将剩勇追穷寇,痛打他个落水狗,犯你大明虽远必诛。最近看了一圈国产雷片这个真的还行,难得没有把倭寇符号化处理,几位日本演员都真不错。
完全没有叙事的一部电影,各方面都很电视剧,感觉像看了两小时的电视剧片花,反而日本人的部分更有电影感,尤其是表演层面。
一群不了解历史就说雷到不行打一星的和跟风黑的,你看过《纪效新书》吗?你了解本片的顾问郦波老师吗?你见过哪一部“雷”的电影会仔细说作战战术?还有说历史电影不应当看重历史细节的所谓“影评人”,试问诸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不看是否反应历史看什么?观于华谊兄弟影院。
戚继光带着老婆去阅兵打仗?Are u Kidding me?
堪比《大明劫》和《绣春刀》
大约是本世纪最好的陈嘉上?细节好,无论文戏武戏,比如最后的单挑戏打到二楼镜头一挪远就表现部下都冲上来;比如吴樾打中炸药一转头城墙就被突破的节奏张弛;比如戚与俞、胡交接中三言两语对明官场和人物性格的描画,这些做的都很舒服了。剧情上没有神话初出茅庐的戚继光,人尽人事赢靠天命
这个题材本来就不好拍,要不是有政府资助估计很难有人下手。看得出后期下了不少功夫,要让这部历史片变得“要商业”“要好看”,但整体还是平淡收场。
三条线同时并行,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不懂取舍,导致哪条线都没讲清楚。戚继光多场大战都是侥幸,并没有体现他的军事才能,又给了他过多的个人打斗戏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没有电影质感,更像是电视剧,结尾过于仓促。最后,赵文卓老了。
打造戚家军抗倭、戚和夫人情感、明末官场生态,三线掺杂,想说的多了,剧本反而颇凌乱。如果集中在第一条的话,戏做足,配上动作和场面应该观看效果更好。最后大战居然不是赢在戚的谋略上,让敌方主将一句话就破了阵法,前面的打造戚家军和抗倭特殊装备不就全破功了么,有点莫名…
导演说最想体现戚继光的能文能武,谋略过人每次战术都不一样,然而最重要的一场,包括戚夫人的对战,更多都只是侥幸而已。没用的戏份太多,导致了电视电影感。而且就像一句话里面不能出现两次相同的形容词一样,一部电影里怎么能有两次相同的手握刀刃流着血割断对方脖子呢。多一星给映后导演哭了。
服装道具都很用心了,觉得如果长一点拍成电视剧之类的将故事讲述完整,更有层次的话会更好一点。选择看这个大概是有一种爱国之意在此。
看完明白为啥从《战神戚继光》改叫《荡寇风云》,分明把戚将军请下神坛啊,没有连连大捷只有险胜,正面角色没有伟光正,反面角色没有脸谱化,服化道细节用心程度能联想到《大明劫》,问题也有:节奏垮,中段拖沓,战争段落缺乏点紧张感,像电视剧,结局太突然…不过在同类片里算诚意之作了。6.7/10
赵文卓是个可造之材,仓田保昭每一个眼神和脸上每一个褶子都是戏,但巷战和城墙保卫战拍的太窝囊,更像是古装版八路军游击战抗击日本正规军,简直怀疑导演到底研究过历史没,还是就拿几个戚继光名声上的元素贴个标签,好好的本子拍成英雄人物差点被全部围剿的样子,哎~还战神,日,丢人~
近来看《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明史分析比较多,赶上《荡寇风云》上映就颠颠的看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拍得很好丰富而真实,文官腐败党派斗争武将受迫,发动底层百姓组建抗倭统一战线。这么好的片儿没人看,一个是宣传不行一个是被抗日神剧拖累的吧。
看完这部对《蛟珠传》的预期放到了0。筹备和拍摄花了两年多,名字也从《战神戚继光》改了好几遍,但这些都是苦劳。从公映版来看,这更像是一个普通学生交给差生帮他完成的家庭作业,一切都透漏着应付的感觉。都说陈嘉上擅长奇幻片,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画壁质量怎么样我又不是没看过。🙄
女主选的真好
电视剧质感,甚至还不如某些优质古装剧,不过回顾陈嘉上近几年的作品,四大名捕系列,以及画皮、画壁云云,我想这应该也是他的正常发挥了吧,恩。
1.攻寨、巷战、攻城,棍、枪、刀、火枪,各种类型的战役和兵器,应有尽有,看得下去;2.没想到戚夫人承包了笑点;3.比想象中的好很多,鼓励一下。
比想象中的好,叙事方面有些脱节,主题分散,动作场面也比较常规。但很热血惨烈,尤其是冷兵器巷战,鸳鸯阵、虎尊炮都有展现,服化道加分,没突出戚家刀有些可惜。另外对反派的塑造很成功,终于不再脸谱化。赵文卓跟洪金宝首次合作,总算开打了,“振夫纲”那段挺有意思,都是民间典故,万茜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