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谜踪

HD中字

主演:约翰·赵,米切尔·拉,黛博拉·梅辛,约瑟夫·李,萨拉·米博·孙,亚历克丝·杰恩·高,刘玥辰,刘卡雅,多米尼克·霍夫曼,西尔维亚·米纳西安,梅丽莎·迪斯尼,康纳·麦克雷斯,科林·伍德尔,约瑟夫·约翰·谢尔勒,阿什丽·艾德纳,考特尼·劳伦·卡明斯,托马斯·巴布萨卡,朱莉·内桑森,罗伊·阿布拉姆森,盖奇·比尔托福,肖恩·奥布赖恩,瑞克·萨拉比亚,布拉德·阿布瑞尔,加布里埃尔·D·安吉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网络谜踪 剧照 NO.1网络谜踪 剧照 NO.2网络谜踪 剧照 NO.3网络谜踪 剧照 NO.4网络谜踪 剧照 NO.5网络谜踪 剧照 NO.6网络谜踪 剧照 NO.13网络谜踪 剧照 NO.14网络谜踪 剧照 NO.15网络谜踪 剧照 NO.16网络谜踪 剧照 NO.17网络谜踪 剧照 NO.18网络谜踪 剧照 NO.19网络谜踪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网络谜踪》有哪些精彩的细节和伏笔?

男主被弟弟提醒去查pam的通讯录的时候

第三张名片就是Robbie Abolt

notes里有写:parent in SVPD, divorced family, had a crush on Margot

(家长在硅谷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过玛戈)

Robbie是Robert的昵称

警探vick也确实是在SVPD工作(男主第一次搜索Vick警探的时候第一个链接就是Vick获得SVPD优秀警员奖)

最后喜欢过Margot也跟Vick被捕后承认Robert也从小喜欢Margot前后呼应了

这也算一个神仙伏笔了!!!

 2 ) 【剧透慎入】二刷惊现细节!导演早就暗示了关键线索

当David老爸发现了Magot在直播平台上拍摄的湖是Bobosa Lake,

这个时候他第一时间起身乘车赶去湖边,并且在路上给Detective Vic打电话

当时Vic还在睡觉,所以David的电话直接到了留言信箱

注意老爸David这个时候透露的信息:

I know why she was at the intersection (我知道她为什么经过那个路口了)

She wasn't leaving town (不是要出城)

She was driving to the spot she's been visiting for the past 5 months

(她去了一个在她在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

It's 3:45 AM (现在是凌晨3:45分)

I‘m headed there now (我现在赶过去中)


镜头戛然而止~~下一画面就是切换到了 4:22 AM (也就是 37分钟后了)

这次David呼叫的facetime 把Vic吵醒了

Vic 从睡梦中醒来接接电话第一句话问的是 Hey where are you ?

(再次证明了David 并没有告诉Vic关于他发现Bobosa Lake的信息)

这个时候David显然已经发现了什么,情绪复杂的他没有回复上面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有指责色彩的话:

你说她是离家出走的。

注意!!高能预警!

这个时候, Vic 用试探性地口吻问:

Are....you at the lake??

问题是,Vic第一反应怎么会猜到David在湖边???除非。。。。。


第一刷细节的时候只觉得在湖边打的这通电话有种迷之诡异的感觉,

但是Vic和David的演技都太太太自然了!!所以根本就注意到这些导演早就埋伏好的剧情线索!

有兴趣二刷的盆友可以回去看看这一段,很精彩了

不得不说,Vic的演技爆裂了,她一边呈现压抑住地慌张,在语音中保持镇定试探David知道多少了

同时间手部动作一直在收拾东西马上准备出发了~

细节都暗示了Vic绝对不仅是一个太过机敏办事认真负责而已,而是她提前知道了关于湖边的事



.

 3 ) 《网络谜踪》,今年必看的悬疑惊悚感人亲情电影

这部电影如果有汁源之后,一定会引起大波澜,《网络谜踪》一定是今年必看的电影,新颖的镜头语言,环环相扣的悬疑剧情,感人至深的人物关系,再来是帅约翰赵的颜值和演技,这部电影大聪安利定了。

今天《网络谜踪》分两点来分析,一个戏外,一个戏内。

在戏外,《网络谜踪》是制片人Sev Ohanian 和导演 Aneesh Chaganty共同完成的一部极小成本电影,并且这是他们在读书时候就开始制作的学生作品。

《网络谜踪》原本只是一部毕业作品,极小范围上映,但影片参加完圣丹斯电影节(一个让独立导演进入主流好莱坞商业跳板的电影节),斩获了“下一代观众奖”和“阿尔弗雷德.斯隆长片”两项大奖,这引起索尼旗下的幕宝公司买下版权,进行全球宣发。

《网络谜踪》当初拍摄只用了13天,2个礼拜都不到,而且全部只用了5位有名字的演员,可以说,这绝对就是约翰赵的独角戏了。

制片和导演当初原本想要拍摄一部有植入的商业短片,拍完拿到投资人的钱就走人,但最后投资人听完他们的故事,拍板子说干嘛不直接拍一部长片呢!

制片和导演听完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们看到投资人给的资金后笑而不语,但又无法拒绝拍长片的诱惑,于是就有了故事非常好,同时也看得出成本有限但很惊艳的《网络谜踪》。

《网络谜踪》除了拍摄仅有13天,最重要是它的呈现方式,整部影片只用各种电子屏幕来显示,这样看起来很前卫,但是对于我们如今移动互联网屏幕时代,可以说是十分亲切了,毫无违和感。

光用这样的方式去呈现一部电影,这俩哥们就用了3年的时间去做剪辑处理,心疼这2位剪辑师3秒钟。

这也让主角帅赵第一次面临表演上的挑战,因为他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对着空气在表演,没办法和其他演员有互动。

而且为了让演员更好理解这部电影,当然也让投资人花更多钱去买为这部电影买单,导演先自己自导自演这个故事。

导演自己演男主,演女儿,演警察,演路人,到网上扒各种素材,然后自己剪辑出一个长达90分钟的内部版本,供投资人和演员观看,已达到拍摄时候最佳效果。

这样的操作,和之前韩延《动物世界》把动作戏份用乐高小人拍出来让投资人掏钱,有异曲同工之意。

而且《网络谜踪》更极端的是把整部影片剧情都制作完,也算是很大胆的尝试,因为如果投资人看了内部版没兴趣,可能就会导致影片真正拍摄的流产,得不偿失。

无独有偶,前几天大聪看的《解除好友2:暗网》,一样采用了电子屏幕贯穿始终的呈现方式。

这让大聪想起前些年伪纪录片拍摄方式风靡的时候,有讨论度很高的《科洛弗档案》,《鬼影实录》系列,国内去年还有一部《中邪》等等。

而今年,连续两部以电子屏幕作为镜头语言,去除传统电影分镜头的结构,给观众一个全新又熟悉的屏幕视角,可以说真的很新鲜了。

这也让大聪看到电影如何表达故事的多种可能性,也从《网络谜踪》看到了实验性的成功,用导演的话来说:

——“这部电影的表现形式之所以不违和,是因为现代人都有手机电脑,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对于这些不是电影媒介但我们每天接触的电子屏,让它们成为电影的最佳素材。”——

聊完戏外,我们来看戏内。

《网络谜踪》讲述的是约翰赵饰演的父亲,在某日发现17岁女儿突然失踪,于是配合警方开始找寻失踪的女儿,在寻找的过程中,父亲通过打开女儿的社交网络,渐渐发现女儿的日常,开始真正去了解女儿的生活。

故事类型是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结构,剧情真相像洋葱一层层剥开,故事反套路反高潮反转玩得666,难怪影片之前小规模上映时,口碑能炸裂。

目前影片全面上映之后,烂番茄依然保持93%的新鲜度,IMDB7.9,最严格的Metascore也有71,豆瓣目前高达9.1

其实精彩好看的悬疑片不在少数,但大聪觉得《网络谜踪》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在悬疑的主线上,很好的建立起父女之间的感情,有几处情感的泪点很好被导演把握住,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影片节奏下,还能让观众敞开心扉去和角色之间产生共鸣。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很明确,寻找失踪女儿的悬疑线只是影片的一个钩子,真正的让影片升华的是父亲以爱之名对寻找女儿的不懈努力,以及父女之间的重新审视与和解。

《网络谜踪》给观众抛出一个亲情之间的深思讨论,那就是为人父母自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往往误会最深的,就是亲情之间的代沟。

影片通过一个强烈的失踪案戏剧冲突,还有新颖的拍摄手法去阐述故事,但最终在故事的编织上,依然回归传统能激发观众情绪的原始性。

所以说,电影的故事编织,不管外在的表达多么试验性,最终还是通过人们最原始的情绪去直击人心,故事说得好,大家都会买单的。

说完《网络谜踪》所有的好,影片也有让大聪觉得遗憾的地方。

比如影片全程用电子屏幕虽有创意,但有几处还是让人更愿意看到发生的事件,如驱车去找女儿的路上,用Google地图做显示,还有看着Facebook好友名单一个个打电话只有人声没有角色表演,从而导致影片其实只有声音没有画面节奏。

通篇使用电子屏幕,就像一部电影从头到尾使用一镜到底,或者一直使用摄影机伪记录形式拍摄,这些实验性的表现形式,随着片长的推进,必然会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

不过《网络谜踪》在导演的努力下,已经把电子屏幕运用到极致了,从网络视频到直播,从电视新闻到针孔摄像,从电脑email短信到视频聊天无所不用,这比同时间上映的《解除好友2:暗网》想到的电子屏幕多得多。

如今《网络谜踪》虽然全球上映,但影片依然属于独立电影等级,上映规模有限,国内的小伙伴,估计要等汁源才能看到,但到时千万别错过,这样反传统又好看的电影不是每年都有而且能好看的。

今天就先到这吧,大聪要去二刷了。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4 ) 《网络迷踪》中蕴含的魔鬼细节

《网络迷踪》无疑是一部教科书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导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将真相铺垫在所有的细节画面之中。本文将通过解析影片的魔鬼细节,重温剧中那些蛛丝马迹。

《网络迷踪》无疑是一部教科书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导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将真相铺垫在所有的细节画面之中。相信很多人会自作聪明地宣称自己早就猜到了真凶。然而对于本格派推理的作品,“猜”到真相并不是本事,尤其是这部电影涉及人物寥寥无几,结合时长利用排除法都能想到谁是凶手。真正的有趣的是,当编剧和导演在初期就把所有线索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否和主角一样拼凑起所有的线索,逻辑严密地得出真相。

看完电影,真正让人恍然大悟的,便是那些在电影中呈现的魔鬼细节在结局中一一得到印证。本文将通过列举这些细节,与大家一起重温这些蛛丝马迹。

1、Margot的情感线索

《网络迷踪》绝不仅仅是一部侦探片,Margot的情感线索在这部电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前5分钟铺垫了Kim一家的背景。从最初WindowsXP的开机画面,建立Margot的个人用户,一家三口幸福的照片和视频一一展现。而直到2015年12月6日,母亲Pamela Kim因癌症复发去世,Margot和David的生活也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就在这短短的5分钟快闪画面中,其实也隐含着两个关键的细节。

首先,Pokemon是父亲David带进了Margot的生活:

David向幼年Margot展示Pokemon

Pokemon在日后一直陪伴着Margot,也是她最重要的爱好之一。一方面Margot随身携带的精灵球挂饰成为David找寻她的关键线索,另一方面Pokemon也是fish_n_chips与她搭讪的话题。而Margot最爱的Pokemon又恰恰暗示了她与父亲之间难解的心结。

第二,钢琴课是Margot与妈妈最重要的情感连接:

Margot日程表

在快闪而过的日程表中,我们看到,所有学习钢琴的时间都备注这Piano with Mom。可见Margot每次钢琴课都有妈妈的陪伴。而妈妈临终前的视频中也看到Margot为妈妈弹奏曲子。

这为Margot退出钢琴课留下了重要的情感铺垫——因为在钢琴与妈妈联系紧密,参加钢琴课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在影片后期叔叔Peter的话中得到了印证,而这一点David并不了解。

叔叔Peter在影片中一方面是嫌疑人,误导主角和观众的同时也在影片节奏中引出了一段小高潮。而另一方面,Peter其实很大程度上交代了Margot的情感暗线。细节方面,前期视频时,Peter桌上的大麻以及头像中Fins的球衣不必赘述,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注意到。另一个细节是,Peter对David欲言又止:

Peter要说什么被打断

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想象,其实由于与父亲没有办法正面沟通,Margot将叔叔Peter视为倾诉的对象,很多没能向父亲敞开心扉的话都在与叔叔一起吸食大麻的过程中说过。不过也许是他们答应彼此keep the secret,叔叔也只是希望旁敲侧击地告诉David,只是没来得及。

那么Margot与David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影片通过一些细节展示给观众,那就是在妈妈去世之后,他们始终无法提起她。这成了父女俩之间难解的心结。在Margot的一段视频直播画面中,我们看到,在母亲的生日,父亲敲门进来,本欲提起这一话题,最终欲言又止,转移了话题。

欲言又止的David

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在影片第一段父女的聊天对话中,David本欲发送一段Mom would be too. 却又删除了。而影片最后,经过了一切,这句话终于送出,父女之间终于打开了心结。

Mom would be too

简单的四个单词,蕴含了无数情绪。看到最后,心头的暖意油然而生。

2、真凶线索

之所以把破案线索放在第二段,一则是避免快速剧透,二来我真的认为情感线索是这部电影更值得欣赏的地方。而关于真凶——也就是警探Rosemary Vick和她的儿子Robert,其实导演也在很早期就把线索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我不赘述男主一开始检索到的Vick与替罪者的合影,这张照片在影片最后得以再次交代。这里主要解释其他的一些线索。首先是Vick的犯罪动机,很明显是来自对儿子Robert的溺爱和随之而来的包庇,在影片初期导演便通过男主角的视角向观众交代了这一切:

Vick的Facebook主页

Vick的Fackbook主页Banner上,写着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而她的头像也是与儿子的合影。可见Vick对儿子有无比的溺爱。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暗示David,Margot有可能是离家出走,Vick讲述了自己与儿子的故事。在这段故事里,我们看到Vick作为警察为了儿子有违正义与原则的行为。初期我们和David一样,把这当做一个玩笑一笑置之。而当真相揭示出来时,我们发现Vick对Margot做的一切与之前替儿子隐瞒诈骗行为如出一辙

Vick告诉David自己帮儿子欺骗了邻居

而当我们回看电影,不禁发现更多线索实际上早就指向了Vick。当David报警之后,Vick第一时间联系了David,在电话中,Vick担心David会擅自行动,说道“We'll handle the ground inverstigation”(我们会负责基础调查),并且在David擅自找嫌疑人麻烦时几近失控地愤怒。我们以为她是作为警察受到谴责而震怒,而回想起来,恐怕她是担心David调查到儿子之后采取过激行为

而在David开始整理Margot的人际关系表格时,Vick不忘提醒David将表格SHARE给她。

share that with me too.

SHARE而不是SEND,镜头甚至意味深长地给到SHARE几秒钟。回想起来,这一举措尤为关键。Vick需要实时了解到David的调查进度。甚至由于Vick深知儿子在Margot的Fackbook联系人中,SHARE的行为是否帮助Vick掩盖了儿子的线索,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至少镜头中我们在表格里没有发现Robert.

实际上Robert确实在影片早期就交代给了观众。当David打开尘封近两年的Windows XP查找过去的联络人时,在中学时期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字。

Robber Abolt

导演证实这就是Vick的儿子Robert。这个喜欢过Margot的男孩子或许一直暗恋着Margot,以至于日后发生了一切。这也许是导演玩的小技巧,但是另一个小技巧如果观众能够尽早识破的话,其实早就能够发现真凶了。

在David凌晨发现Margot的目的地后,第一时间联系Vick未果,而当4:22分接通FaceTime的时候,Vick露出了关键的马脚:

are you at the lake?

回想David给Vick的语音留言,只是提到了“she was driving to the spot she's been visiting for the past five months”(她是去她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只字未提任何湖。而接通FaceTime时画面指向天空,根本不可能发现湖面。所以第一时间意识到“the lake”的只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

而彼时David盛怒之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漏洞,而导演通过画面导航引导,提前让观众脑海里印入了lake的概念,这使得这一漏洞得以蒙混过关。恐怕这也是本格派推理的魅力。

有意思的是,回看这段画面,Vick的表现显然是慌乱紧张多于焦急的,甚至于画面中Robert在门后窥视,显然是做贼心虚。而这一细节却非常容易让人忽略掉。

3、其他细节交代

除了情感与探案线索,更重要的是影片几乎没有一个无用的镜头。不少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画面其实都对整个故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信所有人都会记得,在影片中段,出现了一段新闻报道的视频画面。

暴风雨延缓搜寻

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仅仅是交代搜救工作的困难。可是谁也想不到,这其实Margot得以生还的救命雨。恰恰是这场暴雨,让荒野中的Margot可以补充水分,坚持到救援人员到来。

而在影片初期,David不经意的浏览新闻画面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关键细节:

徒步者被困9日获救

或许正是这则新闻给了David心理上的信心,而在影片初期出现,也暗示了电影会以Margot获救的喜剧结尾出现。

另外我们通过David对Margot社交媒体的检索,也逐渐窥视到失去母亲的Margot的内心世界。她的孤独感,以及周遭的疏离,都让这个女孩不得不自己面对一切。在转投Tumblr的第一天,Margot发表了第一条状态:

Decisions...

时间是2016年12月30日,几乎是案件发生前的半年前。而钢琴老师说Margot半年没来上钢琴课了。结合照片恐怕那个时候Margot痛下决心放下钢琴,同时也放下对母亲的执念。可惜一切并不容易。影片的最后,Margot重拾钢琴,申请了钢琴专业。而与父亲打破隔阂,也真正放下了对母亲的执念。

Margot的电脑壁纸一直是与母亲的合影,而经过了一切,Margot换上了与父亲最新的合影。

Margot的前后桌面壁纸

 5 ) 反转频出,细思极恐!今年的超级大爆款来了

年度超级大爆款终于来了!

本片今年1月在圣丹斯斩获两项大奖之后,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引爆网络,烂番茄新鲜度开局就是100%。

口碑,已经爆到了夸张的地步。

《滚石》杂志称电影让人神经紧绷,悬疑惊悚。

The Playlist 网站更是盛赞该片媲美悬疑大师希区柯克。

《好莱坞报道者》称其新颖成熟;The Verge表示电影在制造张力和营造情绪上都很有一套;

罗杰·埃伯特影评网称它用简单的空白屏幕就能带来过山车一般的体验。

不卖关子了,它就是——

网络谜踪

Searching

导演: 阿尼什·查甘蒂 主演: 约翰·赵 / 米切尔·拉 / 黛博拉·梅辛 / 约瑟夫·李

《网络迷踪》在豆瓣大受欢迎,近万人打出8.9分,高于98%惊悚片的成绩,虽然略显夸张,但不会掉落太多。

毕竟IMDb已经给出了7.9分的答卷,豆瓣最终分数可能稳定在8分左右。

而《网络迷踪》的故事,几乎全部在屏幕上发生。

是的你没听错,所有画面都来自电脑或手机,形式新颖,成本很小,质量却非常惊人!

1

大卫一家本是幸福温馨的三口。

可惜大卫的妻子因淋巴癌去世,导致女儿玛戈在成长的时期里缺少了母亲的陪伴。

大卫和大多数父亲一样,对女儿爱得深切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

好奇女儿的生活却又不好意思主动开口询问;

对女儿严加管教的同时也感到愧疚。

女儿一直没有从母亲去世阴影中走出,大卫不知道如何开导女儿,只寄希望于时间可以平复一切伤痛。

就这样,父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两人为数不多的交流都是通过冰冷的键盘打字回复。

直到有一天,大卫发给女儿的信息一直没有得到回复,电话也无人接听。

大卫心急如焚,如坐针毯,这种心情恐怕只有当过父母的人才能体会。

眼下只能求助警方,别无他法。

但警察的办事效率你懂的,苦等无果,大卫觉得自己出马,利用社交网络搜索关于女儿的一切。

记得在今年年初,腾讯新闻在《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中,

针对18-29岁的年轻人(作为子女),以及4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父母)做了一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2%的受访父母要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孩子;

片子的大卫也是如此,通过各种“朋友圈”去了解自己的女儿。

可是,随着查询的深入,大卫发现,自己竟然对女儿一无所知。

我们真的能够通过网络就能了解到一个人的真实生活吗?

女儿的脸书上有300多个好友,却没有一个知道女儿的行踪。

在他眼中,活泼开朗的女儿实际上是一个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人;

在他眼中,女儿不爱表露心迹,但在网络上竟然能把所有的故事和秘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

看着屏幕上女儿的照片,大卫既熟悉也陌生。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有种《消失的女人》的味道了。

我们自认为了解的,到头来只不过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翻看女儿的视频时,大卫发现了女儿经常到一个湖边散心。

女儿会在哪里吗?

但结果大大超出了大卫的承受范围。

从湖里打捞出的车辆,证明是失踪的女儿曾经驾驶的。但女儿并不在车里。

车内的血迹表明事态正在升级,有可能不是失踪,而是绑架!

媒体的报道让这件事一下成了热搜,讽刺的是,周围的人对待大卫女儿态度转变之快就像龙卷风。

之前还是漠不关心,上了热搜后,一个个陌生人就都成了女儿的“好朋友”。

祈祷,转发,评论好不热闹,但屏幕外,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帮助大卫找女儿。

还有人想蹭热点乱带节奏,说犯人根本就是大卫。

更令人想不通的是车内发现了2500美金,这笔钱是拿来做什么的?

玛戈究竟在湖边遭遇了什么,目前又身在何处。

大卫如此大费周章的寻女,背后是否在隐瞒什么?

此时的进度条告诉我,一切都没那么简单,后续的反转多到让你尖叫。

一切的秘密都隐藏在了网络之下……

2

很凑巧,前不久的《解除好友2:暗网》在影迷中成了小爆款,大家已经早一步见识过了这种”屏幕叙事“的新形式。

实际上,《网络迷踪》与《解除好友》系列出自同一家制作公司,导演也承认是在《解除好友》基础上的再探索。(这家公司似乎很爱做这种电影)

虽然没有推陈出新,但仍然做到了颠覆式的改变。

这种颠覆,首先在剧本。

演员在拿到剧本的时候,懵了。

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剧本,绝大部分都不是对话,不是人物行动,到处都是类似于这样的话:

“电脑光标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

这样的剧本,对演员提出了极高的“无对手、无实物表演”的要求。

于是,老戏骨成了必备品。

片中饰演金的约翰·赵,虽然宛如周杰伦失散多年兄弟,但可算是好莱坞的老江湖,交出过《美国派》、《美国丽人》、《星际迷航》等代表作。

而饰演女警探的黛博拉·梅辛,之前在《威尔与格蕾丝》、《头号前妻》都是喜剧类的角色,演技出众。

据约翰·赵和黛博拉·梅辛透露,TA们有80%的时间都是对着一块绿幕在表演。

其次,是电影语言的颠覆。

它用光标活动引导观众的视线,情节推动、信息揭露全靠电脑屏幕的一次次点击。无限弱化了镜头调度的作用。

推拉摇移作为技术手段,几乎只作用于不过15寸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

演员大部分时间都以特写镜头出现,表情、眼神一不注意就会成为打破第四面墙的惨案。

本片的导演、编剧阿尼什·查甘蒂,和男主一样是亚裔。《网络迷踪》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但却有“颠覆电影”的野心。

在此之前,他曾经拍摄过一部全程发生在谷歌眼镜上的2分钟短片,被谷歌看中,在谷歌广告部工作了两年。

他自己也强调:我们的电影是一部很革新的电影,是在用一种打破传统电影语言的叙事手法。我想把一个非常经典、非常传统的、充满戏剧化的悬疑惊悚故事,嵌到这个全新的、打破传统的叙事形式当中,这两者的结合能让《网络谜踪》有最大的赢面。

最后,是美学风格上的颠覆。

将电影作为画面的意义剥夺,只留下窗口的作用。

“美”、“赏心悦目”“上镜头性”统统抛弃,只有一堆功能性不同屏幕视窗,为叙事服务。

观众面对着一个冰冷的机器,却在接受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形式极简和内容丰富带来的反差,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新鲜感。

3

小编二刷之后,总结出看《网络迷踪》的五个注意事项,切记切记。

1、先别看豆瓣和朋友圈!

为了防止各个社交网络上网友影评人剧透,破坏剧情观感,自然要主动屏蔽看完的人们。

(当然,把本文转到朋友圈还是很好的。)

2、一气呵成

《网络迷踪》不建议暂停或分开几次看。

时间拖得久,很多小线索会忘,体验大打折扣。片长很友好,不如抽出一个半小时,一次看完它。

3、全屏观看

电影本身全部在电脑屏幕上讲完故事,看的时候,窗口小了看不清楚,大了又不能完全体会主角心情。

全屏观看,是跟随主角一起感受惊悚情绪的最完美角度。

4、关灯

虽然不是传统的恐怖片,但片中对惊悚悬疑的气氛相当好。

关灯后沉浸到案件中去,感受片中类恐怖片的打光,才最有细思极恐的感觉。

5、仔细看细节

片子里藏了很多微小的细节铺垫,比如说聊天时打字的内容、表情,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等。

看到谜底揭开时再与之前的细节一一照应,会获得极大的解谜快感。

本片拥有极其优秀的“紧张因子”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全程让观众细思极恐、神经紧绷,观感倍爽。

如果你怀念《看不见的客人》带来的酸爽,那《网络谜踪》可以让你重温那份震撼。

年度最好看的惊悚片,你值得拥有!

文/三石一

 6 ) 新瓶装旧酒,却别有一番滋味

好久没去电影院,昨天照例去看了周二晚上的sneak preview,感觉收获了意外惊喜。总体来说是值回票价的好片,而且从情节、节奏、技术创新、演员表演、镜头语言等各个方面来细看,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至于关心这部影片到底吓不吓人的朋友,我可以负责任的回答,这部电影在德国的分级是12岁以上,影片中没有暴力血腥鬼怪凶杀之类的画面,胆小的朋友也可以放心观看。

鉴于这是一部悬疑片,本文就不具体分析故事情节了,以免剧透。

视觉呈现的创新

我喜欢这样介绍Searching这部电影:它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惊悚片,却是用一种非常不典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Aneesh Chaganty, at LAAPFF2018 【1】

导演Aneesh Chaganty在2018洛杉矶亚太电影节上接受采访时如是介绍他的第一部长片。之所以说“非常不典型”是因为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出来的电影。换句话说,观众面对的银幕就好像是自己的电脑桌面,所有的情节展开都是通过屏幕上发生的变化来传递的。这部电影在2018年度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了“下一代观众奖”,备受赞誉之处莫过于它在电影的视觉表达上大胆创新,是第一部用我们生活中早已离不开的电子设备和科技产品来挑大梁的电影。

导演Aneesh Chaganty(左)、联合编剧Sev Ohanian(中)在2018洛杉矶亚太电影节接受采访,出处见文末【1】

然而,如果抛开大银幕这一限制来看,Aneesh Chaganty并不是吃螃蟹的第一人。早在2015年初,现象级热播美剧《摩登家庭》就已经在第六季中尝试过这种视觉表达的方式了。标题为 “Connection Lost(失去连接)” 的第六季第16集就是完全用电脑屏幕上的画面来讲述了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女儿的手机关机导致出差在外的妈妈紧张不已,她使用iMessage和FaceTime与家人、亲戚一一取得联系,并试图黑入女儿的Facebook账号以获得女儿的社交信息,结果引出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受制于该剧的温馨喜剧定位以及20分钟左右的时长,这样独特一集并没有在气氛和悬念的制造上有多少发挥,但依然在IMDb上获得了9.5的高分,被许多粉丝视为《摩登家庭》中最喜爱的一集。虽然Searching的主创在电影节上和访谈中并没有提到《摩登家庭》的珠玉在前,但是观众不难发现他们在使用电脑屏幕这一媒介时存在的一些相似之处。这里并非讲他们之间的借鉴关系,而是想要指出在电影语言中使用新媒体的这种尝试,不是一拍脑袋就有的灵光乍现,而是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细致体会,而后才能把使用这些科技产品的体验一一转化为电影叙事中元素。换言之,如果观众本身并没有使用这些产品的日常体验,那么主创们费尽心思设计的一些令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极恐的细节就容易被忽视掉。又或者,如果观众是爷爷奶奶辈几乎不使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笔记本电脑的人群,那可能真的看不太懂到底发生了什么。

举个例子,在聊天的对话框中打字,刚打好一句还没来得及回车,对方就发来了一条新的消息,于是把刚打好的那句删掉,重新打一句;这句还没发出去,对方又先一步发来一条,于是又删了重打;反复好几次,才终于发出去一条总结性的回复。又或者,当你非常生气或者非常激动的时候,手速如飞打了一条充满情绪的、几十上百字的长信息,然而思前想后觉得不妥,又一个一个字的删掉。再比如,跟老妈视频聊天,她一直在唠叨你生活中的小毛病坏习惯,你一边心不在焉的听着一边随手打开了某宝的网页,突然老妈问了一句“你眼睛看来看去看什么呢?”吓得你赶紧把目光从某宝上移开连连否认“我没看什么呀!”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能够在电影叙事中让故事生动起来,令人感到可信,让观众有共鸣。然而对于Searching的主创来说,如何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它们,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难题。

Debra Messing(左)在采访中讲述她的拍摄体验,出处见文末【2】

饰演女警官的Debra Messing在访谈节目中说,她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觉得干巴巴的,净是一些什么“鼠标光标从左边移到右边”之类的描述,让她觉得很不可思议,然而导演给她看了一个Google搜索引擎的广告片之后她惊叹不已,原来真的可以这样拍出一个故事。【2】导演Aneesh Chaganty也在不同采访中多次提到这个标题为“Parisian Love(巴黎爱情)”的广告片,大致意思就是展示男主角使用Google搜索不同的内容,借此来叙述他和一个巴黎女孩相爱的故事。这个Google于2010年制作的广告片跟后来的Searching电影比起来真的算得上干巴巴了,因为观众看到的只有不断变化的Google搜索条目和结果。可是它的创意非常厉害,以至于当时让人看了有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因为它把自蒙太奇技术问世以来的电影语言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这个精髓就是观众的脑补。我们看到Google搜索条目里出现“教堂”就自动脑补了男女主角结婚,看到“婴儿床”就脑补了他们有了孩子,诸如此类。以至于导演Aneesh Chaganty说了一句非常高的评价,他说他看完这个广告只觉得“Wow”,他发现原来自己懂得一门新的语言,而以前甚至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掌控了它,这门语言就是科技的语言,就是我们每天如何使用网络工具。【3】

导演Aneesh Chaganty在采访中提到自己被Google的广告片醍醐灌顶,出处见文末【3】

无论是Google的那支广告片,《摩登家庭》的第六季第16集,还是Searching这部电影,这种视觉呈现方式的创新都有一个清晰的方向,那就是改变科技产品在电影中的参与方式。以前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人物使用电脑和手机,后来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短信内容配着提示音以对话框的形式在人物的旁边显示,或者偶尔短暂的以电脑屏幕的画面充满整个画框以引导观众的目光和视角。而Searching的主创们在尝试的,是要让那些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科技产品以一种更加互动、更加深刻的方式参与到电影叙事中来。这中参与的背后,不仅是由于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科技产品和社交媒体,更是因为它们的出现和发展逐渐改变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方式,用科幻的词语来表述,就是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变成赛博格(cyborg)。这种电子化的生活,当然应该有一种更加电子化的视觉呈现方式,虽然观众可能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电影,但是这样的画面大家都很熟悉也都能理解,于是这种视觉呈现的创新在接受一方来说应该是毫无障碍的。这就好比第一次看动画片的孩子也能毫无障碍的接受蒙太奇的运用,能够理解断裂的时间和画面背后是一个连贯的故事。有趣的是,近年来3D电影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和电影人在努力拓展CG特效的逼真程度和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大概他们不会想到Searching这种回归二维的尝试给观众心理上带来的真实代入感不亚于逼真的3D场景在视觉上起到的作用。

电影语言的运用

如果说Searching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噱头是“从头到尾发生在电脑屏幕上”,那么它能够赢得观众的认可靠的就是对于电影语言的成功运用。主创们在各种采访的场合纷纷表示,为了能够把这个创新的想法变成电影,他们的拍摄和制作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有太多问题无法从既有经验中找到对策,只能边摸索边前进。比如饰演女警官的Debra Messing和饰演父亲的John Cho在整部电影中戏份最重,他们二人有很多隔空对手戏,在拍摄的时候只能假装面前有对手;不同于通常的舞台调度,导演经常给出一些让演员的目光从屏幕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之类的“目光调度”指导,对于二位主演来说这都是全新的表演经验。【2】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导演、编剧,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主创,他们就是剪辑。在2018圣丹斯电影节上,导演Aneesh Chaganty在电影首映后的观众问答环节中激动地介绍两位剪辑师,说他们的工作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剪辑,所以在制作人员名单中加入了一个新的分类,叫做“屏幕摄影总监”。【4】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在拍摄的时候其实是已经提前制作好的画面,因此在实际开机前,剪辑人员就已经做了七周的“剪辑”工作,并且他们在之后一年半的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中贯穿始终地起到了核心作用。【4】Searching在IMDb条目上的制作人员名单中这两位剪辑师的名字,Nicholas D. Johnson和Will Merrick,不仅作为剪辑出现,更是和总摄影师一同出现在“摄影”一栏里,职位是“Director of Visual Photography”,可直译做“视觉摄影总监“。【5】

在主创们的尝试和努力下,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部电影的确是叙事流畅、一气呵成。开场的几分钟里,观众看着电脑屏幕上呈现出的照片、视频、日历等等信息,既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事件的背景,又像一个独立的小单元,情节上有完整的起承转合,节奏的张弛有序又恰到好处的渲染了情绪,让人不知不觉中泪目。对于电影院中的观众,这个楔子的段落又像是一道前菜,让人慢慢适应这种新的视觉呈现方式。由于我看的是sneak preview(就是看之前不知道今天放的是什么),自己之前也没有了解过这部电影,所以开头几分钟暗暗担心,“不会整部电影都是电脑屏幕吧?”毕竟《摩登家庭》的成功示例也只是一集20分钟的情景剧而已,而且楔子段落的泪点又让人隐隐觉得后面不会是喜剧片。

如果只是忠实的录制屏幕活动,那么它就是一个直播节目,而不能成为一部电影。幸而Searching的主创们深谙镜头语言,并把这一技巧娴熟地运用在对屏幕活动的调度上。首先,屏幕活动并不是忠实于现实时间的,而是以蒙太奇的手法拼贴起来,因此有了节奏的变化。当主人公的思路受阻,或是事情发展停滞不前的时候,画面活动就变得迟滞、沉闷;当主人公突然发现重要线索,争分夺秒地搜索信息时,画面活动就明显加快,给人一种跳跃和目不暇接之感,从画面背后透出来的时间压力和紧张气氛不言而喻。这只是Searching这部电影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基本手段。

其次,作为一部悬疑片,悬念的设置和推进至关重要,这一点上剧本也是非常过硬,小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最后还有反转。个人的观影体验是,每当我觉得差不多该换成真实场景了吧,突然就发生了情节上的突破,然后我的注意力又被情节发展牢牢固定在了电脑屏幕的画面上。

第三,镜头的运动和音效的使用对于整部电影的悬念渲染、节奏把控和情节推进也都起到了推动和加强的作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镜头是固定不动的,不断变化的只是画框中的一个个对话窗口、视频窗口、网页浏览器窗口。但是在某些关键的节点,比如男主人公无意间发现了什么重要线索,镜头就会非常自然地推近,引导观众的视线去关注屏幕上的具体一点,同时配以紧张的背景音乐,让观众从一种相对被动的主观视角(一直从人物的视角看着电脑屏幕)转变为一种近似主动的主观视角,让观众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和人物的目光重叠,也让观众深入体验人物的情绪。

第四,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导演非常擅长使用停顿的技巧。这种停顿在影片中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由活跃的画面活动突然转入相对静止单调的画面活动,另一种就是打断连贯的叙事。前一种的具体体现就是对电脑屏保的巧妙运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屏保,是当主人公身心俱疲的时候。此时画面变成了电脑屏保,黑色的背景下一束彩色线条变幻莫测,它用短暂的虚拟时间替代了较长的现实时间。配上营造气氛的背景音乐,似有一种象征意味,好像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主人公的担忧,让观众有一种黑云压城的紧张感,知道这个平静的画面随时会结束,又不知道何时结束。此时主人公突然收到FaceTime来电,弹出的视频通话对话框中映出夜晚主人公的卧室,更让人觉得有一丝诡异。另一种停顿是打断连贯的叙事,使用的工具是“页面加载中”的旋转光标、主人公合上笔记本电脑后的黑屏、以及突然由电脑屏幕到手机屏幕的转换。这些停顿都是非常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却会让观众的连贯观影有一个瞬时的中段,或让人焦急,或让人惊诧,借此达到导演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的目的。

把这些镜头语言从原本的三维空间嫁接到一个二维平面的画面调度上,让观众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仿佛是自然而然的观看行为,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这不仅得益于导演的个人才华,更与整个团队的通力协作密不可分。

中规中矩的故事

最后再简单说几句故事,没有剧透,请放心阅读。

导演在多个场合表示,这是一个很中规中矩的悬疑片,只不过是用新颖的形式讲述出来。女儿失踪,父亲焦急寻找的过程一波三折,如果单看故事脉络,的确无甚特别之处。导演表示,选择这样一个“老套”的故事和这样一个新颖的形式来搭配,也是希望二者能够相互中和,让观众感到新颖的同时又容易接受。【3】演员的选择上却让人小小的惊喜:主人公一家是亚裔。而且他们的这个家庭基本上没什么亚裔的刻板印象(除非孩子从小学钢琴也算),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恰好是亚裔美国人而已。把角色换成其他任何族裔也不会对故事造成任何影响。这在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严重的美国影视剧中的确少见,以至于饰演父亲的John Cho在首映结束后的观众互动环节激动到哽咽,他说自己看完电影感到非常激动,因为他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和他的家庭相似的家庭。【4】话音未落,现场就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对于生活在欧美国家的亚裔来说,能在主流媒体上看到自己族裔的面孔作为一种主流的形象出现,对于个体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亚裔群体来说自然也是意义非凡。

John Cho(右二)在电影首映后观众问答环节现场哽咽,视频出处见文末【4】

故事虽然老套,但是涉及到的话题却是宽泛的,比如子女教育、亲子关系、人性的自私、媒体的冷血、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网络空间的安全等等等等。这些话题每个单独展开都是深不见底,如果用传统的电影形式,必然不可能一一涉及。若是一一涉及,贪多嚼不烂,显得浅薄无力。若是选一两个点到即止,也要通过情节、人物活动、对话等形式精心设计,未必能达到效果。而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视觉呈现方式决定了它可以有单位时间内更多的信息量,而不必一一通过行动或语言来揭示。比如说网络上看客们对于女孩失踪事件的各色评论,窗口滚动下去,一条条映入眼帘,明明是客观视角,却让人忍不住产生主观的评判。又例如新闻直播画面对于警察办案现场肆无忌惮的窥探,媒体追逐新闻价值的那种冷血和疯狂可见一斑。不难看出,在这个中规中矩的故事里,导演还是暗暗放入了不小的野心。

观影前半段我的确时不时有一种“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的感觉,不过这些所谓bug其实在最后故事反转后也都能勉强的自圆其说,不算什么大的缺陷。如果说故事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可能就是结尾有些强行落入俗套的感觉,这也导致了这部电影在一些评分网站上出现了两极化的评分。不过总体来说真的不算硬伤,毕竟要把整个故事和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恰当而自然地结合起来并不容易。

结语

该片的北美上映时间是8月底,德国的上映时间是9月中旬。在网上搜了一下德国版的预告片,发现后期把画面中所有的文字(比如聊天窗口打的字,网页上的信息)全都换成了德语,当时觉得OMG这得多少工作量啊!怪不得德国的上映日期要晚半个月。如果该片在大陆上映,不知道是只配字幕还是会把画面上的文字信息也全替换成中文,目前看到的预告片好像是只有配对话的字幕。

总结来说,推荐大家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虽然没有3D和CG特效加持,它也能够为你值回票价,故事性和娱乐性都算上乘;就算院线不上,这样一部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出来的电影,当然也很适合DVD或者线上购买,个别情绪渲染的时刻观影体验可能会稍打折扣罢了。


相关引用

(抱歉相关视频只有来自YouTube的链接)

【1】导演Aneesh Chaganty和联合编剧Sev Ohanian在2018洛杉矶亚太电影节接受采访的视频://www.youtube.com/watch?v=q3dN3OlMYiw

【2】Searching的主创人员在IndieWire Studio的访谈视频: //www.youtube.com/watch?v=uxY2eM-TFKc

【3】导演Aneesh Chaganty接受圣丹斯电影节官方采访的视频: //www.youtube.com/watch?v=QBEAscIDTt0

【4】圣丹斯电影节上Searching首映后的主创亮相及观众问答视频: //www.youtube.com/watch?v=KTdQLDGssCo

【5】IMDb上Searching电影页面里的全部制作人员名单: //www.imdb.com/title/tt7668870/fullcredits?ref_=tt_cl_sm#cast

 短评

其实抛去形式的话,故事本身还是比较狗血的,反转说服力也欠缺。但因为坚持把所有的镜头都用各种电子荧屏展示,除了电脑页面还有电视新闻、监控录像等等,有种奇异的满足窥探欲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好像在网上找到一个都市传说之后拼命谷歌了两小时看遍各大论坛各种留言的感觉。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篇,把形式拿捏的还是得当,甚至有些太老练了。不过这部电影和亚洲首富连看会令人思考,一部是疯狂拿自己的肤色洗脑,一部是完全隐去亚裔背景,完全两个极端啊

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全程通过一个桌面,把案件的悬疑性带到那么强的地步,佩服!有个细节很赞:当爸爸首次听说汤不热,搜索的是Tumbler,谷歌推荐的是Tumblr。嗯,细致的推理逻辑可见一斑(请点赞)~

11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非常新颖的表现形式,整个故事都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多处反转出人意料,想起前面的铺垫又觉得顺理成章,悬疑的氛围持续到结束。影片中各式social media玩得极溜,导演说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网络有时候也不全是negative的。五个主创拍片十三天却在电脑前剪了两年!

12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Bieber concert (confirmed)

15分钟前
  • R
  • 推荐

三星半。感谢google,感谢facebook,感谢twitter,感谢gmail,感谢youtube,感谢youcast,而我一个都上不了

17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不要随随便便就死掉,不然马上会有人变成你最好的朋友。

20分钟前
  • 曾良君
  • 推荐

为杰伦疯狂打call!

23分钟前
  • 惨绿
  • 推荐

这个剧本和这个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真正要亚裔在好莱坞获得尊重应该是靠searching这种硬实力,而不是crazy rich asian的stereotypes.

28分钟前
  • Sammy
  • 推荐

男主要感谢谷歌,要是他用的是某度,不但找不到女儿,还会被广告骗2万块。

3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Amazing! 剧本写得太好了,千回百转。几乎没有实景拍摄,但节奏感超强。这种拍摄方式真的太省成本了。

34分钟前
  • 香槟塔
  • 力荐

还是得瘦,从前置摄像头里看,才会好看。

3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9.6/10 不带脑子这片子可能会让你震到。仅仅是几台屏幕,外景也没多少;硬是被导演玩的反转再反转,从节奏掌握到剧情漏洞都不漏全部给弄好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帅脸享眼福,还要纠结啥深度呢? PS:影片真火了绝对又有人又要说自己早就猜到Boss,显聪明打低分鸡蛋里挑骨头的。

38分钟前
  • Seok97
  • 力荐

不用说最亲近的父母了,随便让最好的朋友随便看一下我在豆瓣上发的东西,他们都会what's the fuck!

3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形式绝赞!媒体狂欢和换女号两段最惊悚带劲,网络时代的可怖之处由此表露无遗,但故事整体落后当下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想想《黑镜》都拍到哪了,这才哪到哪。

4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确实是重新解读电影语言,节奏快且充满代入感,我们每一天不就是这样过吗。给剪辑师加鸡腿!故事本身讲得也好,情感和悬疑结合完美,铺垫好家庭背景之后所有发展都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换一个老爸能火眼金睛至此可能会显刻意。题外话:John真是英俊啊我从进剧院第一眼看到他开始就不会呼吸了妈呀

44分钟前
  • roobs
  • 力荐

为什么两个尖脸生出一位饼脸。

49分钟前
  • 六十六个猴
  • 推荐

从头到尾都是电子屏幕这个设定太酷了!导演在形式主义上做到了完美。一个父亲在女儿失踪后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各种峰回路转都暗藏铺垫、合情合理,还有亲情的对比反思。是不是今年最好的悬疑片不好说,但绝对够原创、够新颖~~~感谢互联网救命之恩!!!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码,跳转几次邮箱就可破译;看似无比相熟的女儿,连吸食大麻都未曾知。本来代表身份的头像,竟是无需版权的图库模特;本来孤立寡言的女孩,却在直播软件里袒露心扉。最亲近的女儿却比密码还难破译,最沉默的女孩却比模特还健谈。面前提供海量信息的屏幕,当你在凝视它,它也在吞食你。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评价名不符实…《暗网》先入为主,这部就一点也不惊艳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看到结尾回想起一个细节,妈妈电脑里保存的班级电话簿,上面有真凶的联系方式来着,备注写着:家长在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玛格。

1小时前
  • 马什么梅?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