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一下今年北影节放映之后的主创交流环节,这场观众的提问都很有质量。再过一周多在院线就要上了,想给更多影迷朋友们分享电影里的一些细节和背后的故事。反传统叙事比较吸引我,但剧情走向其实很明朗,也略微平淡。个人认为百花目前在豆瓣上被低估了(但不多),毕竟很大程度上也是私人记忆的电影,有更多了解之后我会给它加一星。川村给我的印象很好,对答如流,而且非常勤奋,北影节排的这几场他都参加了,有感觉到在卖力宣传。观众的问题是随机的,但有些川村明显事先准备过,肯定做了不少功课(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唯一的遗憾是访谈以后导演就从侧门离场了,也没有签到名(冲在前面的我被工作人员拦下来了…) 1. 关于选角?
电影改编自导演自己写的同名小说,其实是半自传性质的,因为川村的奶奶就得了阿兹海默。据导演说,小说问世以后,苏打看完很感动,哭得稀里哗啦,主动打电话联系川村,认为自己和泉非常相像(我理解是性格上),希望拍成电影以后可以出演男主角。美枝子则是因为她自己的母亲也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没有人比她更了解病人,所以是非常合适的人选。至于长泽雅美,因为她是非常负责的演员(没有故事呗)。 2. 电影名为什么叫百花?
片子里穿插出现过几次泉给百合子买郁金香的模糊镜头,实际上是母亲半失忆以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几个片段之一,包括关于半朵烟花的诠释。所以百花其实是指这样的记忆片段,当一个人得了阿兹海默,记忆的时间维度就崩塌了,只剩下几百个平行的片段在脑海里闪现,所以百花就是记忆(这里忍不住吐槽,为什么中文名要改成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啊,真的太俗了)。 3. 人物衣服的颜色变化?(佩服这位提问的观众,我只注意到苏打总穿紫色的衣服,还驾驭得这么好…)
如果大家观察得比较细致,对颜色敏感的话会发现,泉常穿紫色系的衣服,而百合子常穿黄色系的衣服,主要是利用黄色和紫色的对比效果,如果大家看颜色图谱就会发现,它们处在对角的位置(类似黑和白),且搭配起来是协调的。这里有一些母子之间隔阂的象征意味,虽然两个人物日常戏的时候站在一起,但通过衣服的颜色对比可以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里还有一个设计,大家会发现百合子年轻的时候衣服颜色非常鲜艳,到后面逐步失去记忆穿着也以素色为主,接近白色,也利用颜色变淡表征记忆的变化。最后刚出生的孩子穿的也是明黄色,代表了一种传承。这些是动画界常用手法,与导演动画制作人的背景相关(川村是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等作品的制片人),这里想尝试用在电影里(我是觉得耳目一新,看完以后去翻豆瓣上的剧照发现确实是这样)。 4. 如果没有发生地震,母亲还会回去吗?
现实里对应阪神大地震,抛弃孩子,在外面独自过了一年是导演奶奶的真事儿,和片子里的情节类似,奶奶老年痴呆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川村,她年纪大了以后觉得很罪恶,但并不后悔,也是因为发生地震以后才回家。导演说地震(或者说集体创伤?)在日本很多作品里有体现,比如他和新海诚最新合作的铃芽之旅(我还没看,无法评价),发生大的灾难之后人会自然地排出内心的优先顺序。 5. 父亲这个角色后面就消失了,他去哪了?
父亲在片子里是以一种幽灵的姿态出现的,他只穿灰色的衣服,拍戏时川村让演员平缓地走路, 不要有上下的波动。其实还原父亲的形象在片中只是根据百合子的日记描述,导演说自己小时候写日记都是假话(这里非常可爱),谁会在日记本里记录真实记录呢,所以浅叶只是出现在日记里,而不是其他地方。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包含多种可能性,可能受地震影响他离开了(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优先级?),也可能根本就是虚构的,在百合子的一声大叫中,幻境就结束了。 6.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有物哀的美学,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失去才会珍惜(和我理解的物哀不一样啊喂!),导演也是利用这个契机,思考记忆是什么,母亲对于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母亲是蒲公英或向日葵,失去了才会珍惜(这个问题感觉有点答非所问)。川村的第一部小说《如果世界上没有猫》也是这样的一种哲学(很诧异,高中时候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没想到是他写的,世界线收束了)。 7. 金鱼代表什么?为什么想到半个烟花?
影片开始就出现金鱼的镜头,结束时又出现了金鱼缸,上面提到对于老年痴呆没有时间跨度概念,记忆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把神户买的金鱼剪到现在的场景里,是复现的手法(可能泉给百合子献花之类的场景也是一样的手法)。金鱼的红色表现她自己的舞台,所以每次金鱼在的时候男人也在,和她一起喝下午茶聊出轨的朋友也是穿的红色(这也行?)。关于半个烟花,也是川村的私人记忆,小时候住在小区里,夏天有花火大会,也是看不到完整烟花,于是问妈妈怎么样才能看更完整的。长大以后去朋友的豪华公寓,在最高处欣赏烟花,确实好看,但没法打动导演了,总觉得小时候的更加感动,更美一些。所以比起永不凋谢的假花,川村更喜欢真花(电影里是借百合子的口说出的);比起人工智能,还是经常忘事的朋友们更加可爱(居然蹭上了chatgpt这个热点,印象中片尾泉的同事有提到ai的问题恰恰在于它不会忘记,实际上与泉母亲的境况作对照了)。
实在是后劲很大的一部片子。也是参加的第一场映后。 剧本编排比较简单的故事,主要讲的就是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后,如何和曾经抛弃过的儿子泉和解的故事。 母亲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母职,她会坚持把家里的花瓶插一支当季的单支鲜切,也会抛弃儿子去到海边城市追求婚外的恋情。 很喜欢母亲在海边生活的那段日子,在租住的房屋阳台上,听着附近的有轨电车呼啸着穿过天空的零星,实在是带着海风的一段画面,无法用文字说尽。
“半朵烟花”的意象用的动人,百合子一直念叨的半朵烟花,原来泉和妻子认为是烟花大会上,绽放的烟火和水里的倒影形成完整的景象,但其实是母子相依为命的某一天,坐在地板上看到被高楼遮住的“半朵烟花”。你以为她忘了,其实她是换了一种方式记得。而泉真正明白的时候,百合子的记忆已完全消弭。 这个结尾当时看的特别难受,导演映后提到意象的时候,海提到了关于片中一个钓鱼场景是在湖里还是海边(指导演和母亲的原型记忆出现冲突),在亲子关系中,记忆出现混乱和错位是件常事,过往的具体事项早已模糊成情感的指代,而关于人的部分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实。
用鲜切花指代生命状态也不罕见,但导演用的有灵气且不生硬,花的种类变化,和最后花消失了、仅剩一堆空花瓶被作为遗物收检,线性的明线收束很成功。所以用《百花》作为中文译名明显更好啊导演…… ps人工智能着实有点败笔,导演在映后讲到自己想用人工智能被植入无数记忆却没有灵魂vs母亲的记忆在渐渐消失但情感仍存这一对比,但在亲情片里出现元宇宙实在让我出戏。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啊!长泽雅美真的好美!!!
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映后交流,真的是高质量论坛了,关于AI、情感、创作细节等等,导演川村元气也是知无不言了
嗯,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前面的时候会有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奇怪,也觉得有点“荒唐”
母亲患老年痴呆后,带出了一段过往的记忆,那是一段对儿子来说痛苦的回忆,对母亲来说是不愿提起的往事,但电影中母亲也说对自己的决定未曾后悔过
长泽雅美和菅田的对话很好,大概意思是,为人父母也会犯错,也会想要逃离,也会在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的时候慌张或者有些后悔
对菅田来说,母亲所做的事情让他与母亲疏离,母亲也时常会把菅田错认成那个人,最后握起母亲的手,对一些事情的回忆突然涌出,啊,原来是我没记得,但是妈妈记得,原来我记错了,但是妈妈记得
导演说,记忆的偏差和忘记才是美的,很同意,妈妈会忘记很多事,但跟儿子有关的,也许儿子会记错,但妈妈不会,最后就是母亲会忘记一切,包括儿子
交流会时,导演说这个影片是菅田看完之后打电话给他说如果要演电影,一定要请他,他对这本书很有感触
妈妈的扮演者说,自己也经历过家人有阿尔兹海默症,导演也一样有过类似的经历
很喜欢电影中医生说的话,大意是,作为家人一定要支持理解病人,要尊重他们
为什么英文名叫百花?导演说当时他的家人(应该是外婆),剩下的记忆大概一百多个,每个记忆都是一朵花,喜欢花是因为鲜花的美是因为有凋零,所以更美,人的记忆也一样,不会记得所有事情
走出电影院后,后面的小姐姐们聊天“所以啊,亲情才是人最重要的感情吧”
川村导演说,他看过最美的烟花,永远都是在高高的家属楼中间,跟妈妈从楼缝里看到的不完整的烟花。
百合子想要看的半个烟花,也是这样的吧,是儿子记忆掩埋的美好回忆。
那个由记忆组成的机器人、不是叫KOE吗?声こえ?
她不会遗忘,所以她永远无法变成人。
在生命的流动中,我们无法掌控自己能够记住什么,也无法理解别人能够记住什么。
日记记录下的,是记忆,是生命,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果日记被偷走了,那些记忆还会在吗,那些曾经的日子会被抹去吗?
影集和纪念品的消失,或许是好事吗?至少它们的消失让百合子继续生活了?
川村导演说,自己的奶奶也得了阿兹海默症。
奶奶说他们曾经在湖里钓鱼,但他记得是在海里。
但照片证明,得了遗忘症的奶奶是对的。
我们为什么会遗忘呢?
人总是会遗忘的。
我们能记住什么呢?
人总是会记住什么。
这个略显单薄的故事,在充沛的情感和细腻的叙述中变得磅礴。
我在电影院泪流不止。旁边传来细细簌簌的抽泣声。
但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
可能是因为最近精神状态欠佳。
但我十分感谢这个公共又私人的空间,感谢一起流泪的观众。
胜有言。
最后,菅田将暉真是太好看了!!!完全戳中我的心巴巴!!!
泉最后的释怀仍然让我觉得有些突然..
在神户的地震发生前,百合子抛弃了儿子泉一年,与一个有家室的男人相恋。地震发生以后,她忽然意识到泉对她而言是重要而不可失去的,因此又回到了泉的身边。那时泉尚在读小学。这场地震,本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剧情转折,但是导演给出的解释却有些轻飘。大意是说,自然灾难有时是会给人带来一些冲击,使得人骤然萌生出某些念头或体悟。因此在影片里,百合子感觉到儿子所牵系的亲情比一时越轨的爱情更让她难以舍弃,所以选择了回去。这样的解释固然合情合理,但总让我无法顺畅接受..😢
半朵烟花确是一个非常巧妙而美好的意象,因为被居民楼挡住了一半,所以只看见一半的绚烂。但这在记忆里长久无法忘却的半朵烟花,不正衬托得那场一年的抛弃有些荒谬了吗..还有被泉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母亲的花,也成为百合子心里始终坚持的“花不能断”的执念,如果这些和儿子一起度过的过去那样重要的话,为什么曾经还选择离开呢。尤其是患了老年痴呆症后,百合子在超市里仍然看到“浅叶的背影”会不顾一切追出去,更让我困惑:那么在百合子心里,究竟是泉更重要还是浅叶更重要呢..
在这部电影中和前段时间的《深海》中都选择了舒曼的梦幻曲作为电影插曲,而且两部影片都探讨了母子关系,颇有一种巧合。泉小时候、百合子在神户生活的一些画面剪辑稍显混乱,有一种断续的观感。
不过映后的交流环节,导演真诚地分享了很多创作的思考,解答了我的一些观影疑惑,能感觉到这是部真挚用心的作品。
《百花》残留的记忆恰似百花缭乱:以王牌制作人亲身经历为灵感的创作故事
电影的原著作者,为经手《电车男》、《告白》、《恶人》、《你的名字。 》等话题名作的制作人──川村元气,有着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祖母将自己忘记的亲身经历,因而动笔创作挑战人类记忆之谜。 在采访超过百名失智症患者后,形塑书中要角,完成这本小说。 而电影的诞生,全因景仰的山田洋次导演一句话:「这会成为很有趣的剧本。」
这才让川村元气亲自下海筹划,自编自导。 川村在一篇访谈中提到,开始写这本小说时,认为记忆的消逝是寂寞的,但实际和祖母对谈后发现,这过程更近似于「百花缭乱」的狂乱感。 幼时的记忆、恋爱时的故事、为人母的时刻,祖母不停说着这些印象深刻的事。 彷佛去芜存菁般,只留下对祖母来说重要的回忆,如此美丽。 这份触动,也是作品取为《百花》的原因之一。
尘封记忆里的母子时光。
《百花》片中重复交叠的画面,是场记忆与忘却的拔河
电影一开头,百合子优雅地弹着舒曼的《儿时情景》,重复绕圈的画面和旋律,隐隐暗示着阿兹海默的病情。 接续下个场景,失了神的百合子坐在公园的鞦韆,看到心急如焚的泉前来,扑进怀里,娇羞地说着「好寂寞啊」,却反被泉一把推开,表现强烈抗拒。 这两段就已点出母亲的病情与亲子间的隔阂。
这部电影并非以明确的起承转合叙事,而是透过记忆与现实不停交迭的画面为线索,让观众自行填补,拼凑出当年的真相。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百合子发病时,以情节重复的画面引发狂乱的氛围,重现阿兹海默症患者脑内的混乱记忆。 以及百合子紧抓着为数不多的清醒时刻,向香织说:
「我,得不到泉的原谅了吧?」
那一刻,以为混沌不明的内心,其实清楚知道自己犯下的过错。 也回应了医师在诊断时所说的:
「虽然得了这个病,但也不会忘记所有事情,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原以为湖上烟火是百合子念念不忘的「半片烟火」。
「我只想看半片烟火,和你一起看的半片烟火啊!」
片中百合子一直嚷嚷着要看半片烟火,但泉不明所以。 贴心的香织建议以湖上烟火了却心愿,但百合子却在烟火结束后持续重复喊「半片的烟火」。 直到最后百合子已失去回应环境的能力,母子俩坐在老家的檐廊下,泉才发现百合子心心念念的「半片烟火」,其实是两人过去相依偎所欣赏的烟火。 此刻,家中永远插着一朵花、儿时其实是去湖里钓鱼、母子俩人一起吃着动物饼干,这些回亿倏地涌上泉的心头。 对比影片前半,说不知为何家里插花总只插一朵、和妈妈争执钓鱼是在海边不是湖畔,原来忘记这些细节的是泉,原以为陷入失忆风暴的百合子却其实都记得。
菅田将晖、原田美枝子电影《百花》互飙演技
纠结着妈妈为何抛下自己的泉,受够百合子片段回忆的胡言乱语而与其起争执。
饰演百合子的原田美枝子,演技果真了得。 和儿子在一起的真心开怀,和心爱的男人在一起时的娇羞期待,最后忘记一切的空洞不安,这些神情都掌握得恰到好处。 且时而失神,时而回神的转换,也十分流畅。 菅田将晖也明确诠释泉的纠结,到最后豁然开朗的神情也相当动人。 整体台词不多,但透过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而丰富了起来。
以记忆之名探讨亲职的不完美,《百花》影评心得感想:留下珍视的,无论苦甜
「即使是父母,也不会永远正确。」
百合子成为大学教授的外遇对象,抛下年幼的泉,离家一年,让泉只能用冷水泡麦片充饥,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日后亲子的鸿沟。 然而从回忆片段,却也可感觉到百合子对泉的关爱。 只是除了「母亲」外,百合子也还是个人,是个羡慕能毫不犹豫吃掉一整颗草莓的人,是个想好好谈场恋爱的人。 最后或许是因为依然太过寂寞,也或者是走过阪神大地震后的废墟唤醒她对儿子的牵挂,最终又回到儿子身边。
年轻的百合子曾为了爱人远赴神户而抛下泉一整年。 当时对两人生活充满甜甜的期待。
无论原因为何,电影其实也无意进行道德审判。 反而再多藉由泉与香织孕育下一代的安排,描述为人父母不完美、可能会想逃走的心情。 不如传统亲情剧般地去歌颂亲职、尤其母职的神圣,反而是提醒观众思索每位母亲其实也是人,有私欲也有自己的情绪。
「给她加上遗忘功能好了,或许这样会更像人。」
片中出现的 AI 偶像,拼凑许多记忆从中学习,对比百合子的逐渐失忆显得正面。 然而,企划结果却不如预期。 或许过多的记忆过于杂乱,适度遗忘一些,或许更像人。 也回应到川村导演当初执笔的触动──宛如去芜存菁般只留下重要的记忆。 过去多会把「遗忘」当作老化的象征,看过《百花》后,或许可视「遗忘」为精练的过程,留下珍视的,无论苦甜。
3 整体太空,氛围是有的,但是剧作整体有些乏力,表现上也不如《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白白浪费了原田美枝子这么卓越的演技。
完全不煽情甚至不温情的家庭片,讲述儿子照顾患了阿兹海默症的母亲的故事,却更多地展现母子之间的距离与疏远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抗拒,过去的伤痛和遗忘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母子之间复杂却深刻的情感。导演如同拍摄悬疑片一般,和剧中角色一起在遗忘之前拼凑着记忆的碎片,探寻着“半朵烟花”的意义。
真的太惊喜了,首先是在视听上,大量的运动长镜头使用,不仅表现影片的真实感,还最高程度的调动银幕内外的情感共鸣,例如开片10分钟,却单单只有5个镜头,看似漫长,却充满内容且情感十足。还有就是在桥段设计方面,影片对表现阿尔兹海默症的内容很类似《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用大量地时空错位与桥段的故意重复,用画面去表现这种老人们无法言表的“失忆”感,还有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母亲“心理地震”桥段,惊喜又吃惊。其次是主题方面,不仅是母爱与家庭,还有记忆和遗忘。演员方面,因为大量长镜头的使用,对演员的演技要求十分高,但主角们用影帝级别的表演完美演绎了出来,尤其是母子二人,甚至母亲的演技更加炸裂。《百花》这部电影是我目前上来日本几个月中看过的最棒的一部,也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一部日本电影。
大概是为了表现阿兹海默症的那种状态,以及母子间微妙的关系,全片大部分的镜头都给得特别朦胧,或者我们说虚化得厉害,一开始肯定没法适应,加之穿插过去记忆的蒙太奇频繁出现,说实话直到放了几十分钟之后我明白过来到底这是谁的视角以及为什么这么拍。效果是有的,可是观影体验说实话一般。剧情方面,母亲过去那一段不好的往事里过多得细节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反而男主儿时的镜头太少。整体来说中规中矩吧。
上周末就看了,一直没有来评论。感觉这个影评需要一些心理建设,晚点长评。本来以为都忘记了的其实都记得,本来以为都记得的其实都忘了。
当看到导演将儿子的冷漠归结于母亲儿时的出轨时,我和菅田将晖的反应是一样的,真的令人作呕。
1.川村元气导演首作,但他作为制片人也是大家的老朋友了(嚯竟然看过十部!)全片围绕“记忆”结构,用了大量长镜头来展现记忆混乱之人大脑的思维过程。现实与记忆、想象之间没有色调区分(因为记忆不会褪色),时空混淆,加上日记自带骗人属性,故事里的真真假假很难厘清。很多电影都说,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记性太好。但忘性太大,也会把美好的瞬间忘记了,片名百花,就是那一百个珍贵的记忆。2.苏打和麻酱不像夫妻,更像姐弟。二人逛街,挺个大肚子的麻酱手里拿了一堆东西,两手空空的苏打说要帮拿,结果只拿过一朵花!(我超介意的) (0422百老汇导演交流场)
是每个国家都领了要拍一部阿尔兹海默症代表作的指标吗
在游乐场那一天,她抛弃过他一次;在巴士驶离养老院的那一天,他抛弃过她另一次。这对母子,他们从此扯平了。从今往后,那半朵烟花,记得住了,忘不掉了。
烟花,废墟,夜幕里大屏上的人工智能,错杂的时空与记忆碎片。拍得很稳,很有“匠心”,而不是单纯的匠气,几处强烈情感的宣泄点也处理得非常克制,某些时刻好到不像日本电影。不足之处就是还是有点太端着了,缺乏一点生活的质感,长泽雅美和菅田将晖也太不像夫妻了。
苏打跟原田阿姨在一起时并不像母子(原田阿姨太优雅了) 跟麻酱在一起时也并不像夫妻(麻酱真的太美腻了~)然后我本来以为神野三铃会是在跟原田阿姨share同一个男人但看起来好像又不是 最后一半的烟花还是挺令人感动的QAQ
节奏很慢,后劲很大的一部电影,很多秘密埋藏在漫不经心的细节中,也许评分太低正是因为不少人没看明白。当然,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三观不正”。可是只在乎三观的人,真的能看明白一部电影,并且过好自己的一生吗?
小偷只盗窃相册和纪念品,母亲执着于看半朵烟花,记忆随着时间错位和消逝,家里必须有一株花,当往事渐渐浮出水面,才明白我最爱的人已经忘记了我。【耀莱成龙影城(迎宾路店) /1 person attendance/19.9¥+300积分】(好黑的影厅,几乎啥也看不清)
川村元气是真心想当导演
听完映后交流加一星 真的有很多导演的细腻想法是很难单凭看感受到的
结尾处的“半分の花火”劲超大!开头一个长镜头就展现了困在时间里的母亲。接着一个长镜头就是儿子回家发现母亲不在家,冲出家门捂紧衣服,交代时间是冬天,女主病了很久。不寻常的母子关系,让人一度很讨厌男主,但预告片已经告诉观众母亲遗弃过孩子。地震那场戏让人好担心电影院真的遭遇地震啊。花和工具人长泽雅美用来表示时间流逝。男主很美人,但是谁演都行啊。而且他们两个的情侣真的很像志村妙和新八姐弟乱伦。
体会最强的不是儿子年少的创伤也不是妈妈得病 而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心酸 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母子关系 她都像一半烟火 永远是不完整的 她也是曾经喜欢一对金鱼的女人 她让儿子看的可能是说不出口的自己
又是阿尔兹海默症题材就已经很腻了(全球各地影视剧真的很泛滥很泛滥了),叙事手段还这么老套。那几处蒙太奇真的俗不可耐。圣赛虽然看在导演几个突出的镜头设计上发了导演奖,但整个视听依然非常没有个性,都像是从别的电影里刚学来的。菅田将晖也演得有点划水。
避雷警告!故弄玄虚,节奏拖沓,本来还不错的本子拍成这个德性,苏打和长泽雅美一定非常后悔:)儿子承诺会一直记住的半边的烟花,最后却成了认知障碍症老母亲心中最深刻的记忆,这种错位本来多么动人啊,所以为什么可以呈现得如此差?!温馨提示,不要为了苏打入场,看完你只会心疼苏打:)
拍得真诚、细腻,讲得是曾经被“抛弃”、缺失母爱的儿子如何通过目睹“一半”的烟火从而理解母亲的故事。现实的母子虽迷失记忆但“恨”得有感情,屏幕里的机器人虽能存储记忆却冷漠无情,一场记忆中的烟火将她们带回最美的瞬间,那一刻对照此刻,她们终于放下了包袱。导演用单场长镜头调度,让悄悄逼近角色的镜头将观众带入他们的内心,每一次丢失和找寻都是贴近真相的尝试。儿子学会聆听琴声里的奥秘,洞悉了母亲的为爱奔赴,当他也为人父,便明白了母亲的苦衷,面对身边已然呆滞的她,子欲养而亲不“在”,偷偷爬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