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是一个九岁的安静少女。
虽然家里姊妹众多,但她话很少,性格有些孤僻,常常一个人躺在草地里,导致家人得到处找她。虽然已经九岁了,但她还会尿床,学习上也有些困难,跟同学相比有一定差距。她在学校里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朋友,甚至还被姐姐的同学叫做怪胎,而她会默默忍受着这些,实在受不了了,就逃课跑掉。
这样的一个女孩,放在周围人的视角里,或许就是一个“问题”孩子,一个需要被治疗的“病人”,一个可能会被送进心理咨询室的孩子。
凯特的父亲嗜赌又要面子,出轨甚至都不避讳孩子;母亲陷入贫困的生活、无穷尽的家务和新生命即将降生的繁乱当中,也没有任何心力分给她。这样的家庭,连她的存在都常常被漠视的,自然是不可能送她去做什么心理咨询的,甚至在一个暑假被送到了远方亲戚家里暂时寄养。父母似乎都不想要她了,亲戚“想养多久就养多久”。
命运似乎为凯特关上了门。
姨妈艾琳温柔而恬淡。她细致的照顾着凯特,用小刷子一点点的帮她刷净脚指头缝里的污垢,轻轻的一遍遍帮她梳头,带她去品尝井水的甘甜,想要给凯特家里一些金钱帮助时会询问凯特的看法评估她父母的体验,睡觉时会仔细询问她想要的光线,在发现凯特尿床之后会说:“这些老床垫总是在哭泣”。
这些都是凯特从未有过的体验。一个人如此温柔而专注的看着她,考虑着每一个细节中她的体验,在她可能感觉羞耻难堪的时刻,轻轻接住她,“这不是你的错”。当她被爱着,被好好的照料着,没有那么多情绪需要被压抑,也不再需要用躯体化的症状来表达,她不再尿床了。
姨父约恩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一开始他都不太搭理凯特,在每次凯特跟他道晚安时,都有些不置可否的模样。姨妈不在的场合,姨父甚至有些坐立难安,总是急急的走开了去。他也似乎有些不善言辞,某一天干活儿的时候突然发现凯特不见了,他发疯一样的到处找,找到之后很生气地说:“你不能这样一声不吭的就跑掉!”明明那么的担心在意着凯特,但却用了责怪的方式来表达。凯特以为自己又做错了事情。
直到他默默的拿出了一颗马卡龙,放在凯特面前的桌子上,这个男人的温柔终于开始得以显现。两个同样沉默寡言的灵魂是相互懂得的,凯特显然一下子就收到了这份歉疚的心意,她和姨父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亲近了。她帮着姨父干农活儿,一边干还一边比赛,脸上有了笑容。姨父叫她“长腿姑娘”,鼓励她去做她擅长的事情——奔跑,还为她计时,关注着她的进步,“比第一次跑的时候快了十秒”。
没有人愿意等待她的语言时,她是那个读书都读不通顺的女孩。在这个安静的家庭里,终于有人愿意等待她。她的话越来越多,甚至会十万个为什么式的向姨父提问:“为什么要给小牛喝奶粉?为什么不给它喝母牛的奶?”絮叨到姨父要用“你来喂”来让她稍稍安静一会儿。
姨妈曾说:“这个家没有秘密。“”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这个家不需要羞耻。”她曾深深的被安慰到。而这一天,她终于发现了这个家庭令人心碎的秘密。原来,她是一个替代性的儿童,连姨妈日常给她穿的衣服都是他们早夭的儿子的。原来,她就是这个秘密的一部分。姨妈对她的爱与照顾,是真的吗?在她心里,一定这样怀疑过。虽然无法直接表达,但她用不愿意再穿某些衣服来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这时候,是姨父的爱托住了她。她有专门带她去买的,只属于自己的衣服,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承认、被看见。在爱尔兰乡村橙黄色的夏日阳光里,郁郁葱葱的大树阴影间,她一遍又一遍大步的奔跑着,迎着风,带着笑,那么自信而快乐。与初到这个家里时的畏缩与无措,判若两人。
暑假要结束了,凯特得回家了。纵有千般不舍,也无法抗拒别离的到来。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凯特长成了一个可以去表达爱的女孩。她依然不善言辞,如同姨父姨母一样,习惯于用行动去表达。她想为这个家再做些什么,比如在他们忙碌无暇时,帮他们去深井边打一桶水。感恩导演的温柔,虽然让凯特落水了,但没有再重蹈这个家的覆辙,她爬出了井,湿漉漉的回来了。
虽然凯特还是回到了那个阴暗逼仄的家里,回到那个喧嚣繁乱的环境里,但有些东西已经在她心里生长了出来,被爱的阳光照耀过,她可以为自己而奔跑,如风一般的女子似的,追上姨父姨母的车,扑到姨父的怀里,轻轻的叫一声“爸爸”。
与姨父姨母共度的这个暑假,这些被爱过的时刻与经验,已经印刻到了她的心里。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可以被调用,“我是值得被爱的”。
虽然她没有机会走进心理咨询室,但这样的经历同样也是一次治愈之旅,心底的伤痛被抚平,爱的种子发芽了。
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父母。
生我们的人,是父母;养我们的人,也是父母;陪伴过我们的人,爱过我们的人,都可以是父母。
哪怕原生家庭再糟糕,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仍有机会遇到一些更好的人们。也许是某个亲戚,也许是一位老师,也许是一些朋友,也许是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温暖和爱,来帮助我们长成更好的自己。
好喜欢这些画面啊
很安静很有力量
喜欢电影里的奔跑
树下的阳光穿梭
死亡的安详
牛奶的探讨
男人不值得
她在原声家里像黑矮星一样存在
却对他们俩来说是太阳般的温暖
-
偷喝同学牛奶🥛
妈妈不让我晚上喝牛奶🥛
为什么我们不喝奶粉让牛宝宝们喝鲜奶呢🥛
餐桌上有牛奶又有橙汁
她收到了爱与关怀
被很好的照顾后
她也从黑暗中跑出来
拥抱属于她的光茫
《夏日细语》的结尾后座力绝不亚于其他剧情片,包括之前也描述非典型家庭的《小偷家族》,前者天才童星最后一幕的演技,深刻度直逼《小偷家族》安藤樱被审讯的眼泪,美到你只觉得当下风吹树梢, 而它的短暂正因它足以永恒。
或许我们在新闻或广告上看到的孩童多半是被关爱的,甚至有时有些吵闹。 让我们有时会忘记在这世界上的确有小孩童活得非常安静,尽量不占用大人的时间、空间与资源,自己像角落的仙人掌一样,默默地趋光长大着。
《夏日细语》里的凯特就是这样的小孩,在被生活琐碎给压垮,且无节育的父母面前,她在一堆大女孩之中,吃不饱且活得战战兢兢。 彷佛得占最小的地方、讲最少得话,尽量减低自己的存在感,才能好好的活到「长大」。
凯特只是这样动物性地靠本能直觉活着,看姐姐们在不住孕吐的母亲面前必须想办法多占点资源、多伸手要糖,甚至视自己的手足为「物竞天择」的敌人。 在那个乏人打理的家,灰尘比人还有存在感,身为父亲的不断抱怨生活难过,仿佛全世界都在与他们为难。
才九岁的凯特只认识这样缺乏善意的世界,自己总是习惯屏息承受着自己是否又惊动了谁,她整个人生都是沉默的,语言如铅块掉进了大海里一般。
呼兰河传
这样的一个孩子让人想起了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里,都是一孩子在快要荒芜的一角独处着,她们习惯着自己也是那里的「静物」,这样看着四周的世界,于是角度都跟人不一样,她们看得懂尘埃,也早早比起爱更了解的惆怅本质。 我记得《呼兰河传》中爷爷当时烤着橘子这样安慰着萧红:「只要长大就好了。 」
「长大」在这里简直像个尽头,难以想像的「另一个世界」。 在这之前,她们都必须不动声色地长大着。
原本凯特会像小萧红一般,在长大前就因失去了唯一爱她的爷爷而失去了盼头; 如果她没有在那年夏天的回忆的话,她很难在长大前感到生命的温柔,只是尝到日子无尽的粗砺。
而那段寄养在他人家庭的夏天,则会像风一样,不断地温暖她日后的生命。
电影中她坐上车离家的那一段路,凯特看着沿路树梢的阳光,虽然胆怯害怕,但听着父亲一贯不住地怨声载道,她自行与阳光独处了一般,仿佛大自然屏蔽了父母的焦虑。 心感受前所未有的温柔,那来自大自然的善意,比她家里的明确许多。
寄养在他人家庭的夏天,则会像风一样,不断地温暖她日后的生命。
但那时仍是懵懂的,当她回到了人的面前,仍是害怕的。 记忆中留下的只是家人彼此的竞争与学校如莽原般的野生本质。 这时她面对寄养家庭的夫妇,仍然维持她趋光生物的本能,只求静静地躲在一角。 但那家夫妇面对她多年来已成块的沉默,并没有用言语对她晓以大义,而是让凯特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温柔与善意。
那对夫妇给的关爱是非常日常的; 且持之以恒地让她放心。 比方第一天到的时候,艾琳就为她洗去脚趾间的泥垢跟满身的灰尘。 隔天发现凯特紧张到尿床时; 艾琳很自然地说:「看我有多糊涂,竟给你这麽潮湿的床垫。」
艾琳说他们家的相处没有秘密,于是当凯特一步步发现他们家的秘密时,都是彼此走进了对方内心的时刻。 那些关键时刻被纪录得很美,仿佛你就是凯特,一起感受到了被照拂的瞬间。
这部电影以孩童视角,因懵懂打造了美好的构图。 尤其当凯特被穿上那户人家的男孩旧衣时、当凯特在洒满阳光的窗户旁被艾琳梳着头发、当她们一起喝着听说可以美肤的井水时、当艾琳带她去买第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洋装时。
那对夫妇给的关爱是非常日常的; 且持之以恒地让她放心。
她的身体终于被好好对待了,她第一次有了热的洗澡水、吃到了冰淇淋、被好好洗了澡、穿上了新衣服,这些仪式似乎没什么,但凯特因为这样的过程,终被当一个个体看待,而不是一直附属于什么的害怕着。
这部电影让人同步感受彷佛凯特「初次」为人的种种,观众也一起经历了这世上并没有来由的温柔。
而那家的男主人原本看似冷淡木讷,他起初像抗拒回忆一样地疏远凯特。 但看着这个悲伤的女孩,似乎也共振了他的悲伤。 于是他留了一块夹心饼干表达他的善意,并且让凯特每天要跑过牧场小路去拿信。 每日凯特在奔跑时,都可以知道有人在身后等着她,她于是跑得更欢快了。
后来他们打扫农舍。 如果艾琳唤醒了她的身体感受,那么男主人则是在生活中接住了她。 甚至凯特因为走进了那对夫妇深层痛苦的秘密,彼此有了最接近家人的联系。
九岁的凯特体会到了中年人的手足无措、慌了手脚的哀痛与隐忍。 这是艾琳原本说的:「我们这一家没有秘密。」 ,他们三人共享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伤痛」。
他们三人共享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伤痛」。
这或许才是日后真能接住凯特的「力量」吧。 不是看着父母力求给子女的最美好的一面,而是包含他们力有不逮的一面。
而独一无二的「夏天」终会过去,童年的夏天总是感觉漫长,但不知为何它总是会成为一个「抽手」的意象。 于是你日后回想起来它都非常短促,有如装了你人生中总留不住的「最初」感受。
凯特终要回到那原生家庭里「废置」的生命状态。 原本那原生家庭问题不在于穷,而是两个主人任由他们的人生如事发现场一般,还活着就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哀悼期。
因此当光影照到凯特的亲生母亲时,她近乎是枯萎地抱着初生儿,力不从心地只能喂饱手上这孩子了。 流理台的脏乱、桌上的灰尘、总是暴躁不平的男主人,还有着看着脸色红润的凯特归来时面露忌妒的姐姐。
那集体像是一处已无人气的荒置风景,离「家」这个字太遥远。
《夏日细语》与《亲密》、《日丽》一样都是孩童视角,因尚无成见,于是从他们看世界最是锋利。 《夏日悄悄话》的运镜与光也非常洗练,有如内心风景的折射,格外的美丽。
而《夏日细语》的结尾后座力绝不亚于其他剧情片,包括之前也描述非典型家庭的《小偷家族》,无论是后者安藤樱被审问「母亲资格」的眼泪,还是《夏日细语》中这天才童星最后一幕的演技,美到你只觉得风吹树梢,而它的短暂正因它足以永恒。
我想这部上映时间所剩不多,但值得人去大银幕细品。 你总会记得其中某一幕的「日常」是如此弥足珍贵。
受困的底层人民,总会错误的认为,某种条件下悲剧的活着,是合理的,全然不知努力的上限,会带来多大改变,包含多少诗意。所以,怎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反映的状态,都是父母灌溉的结果…… 善良的远亲也好,安静的女孩也罢,都经历着痛苦的当下,都需要被治愈。而大人,在岁月的侵扰下有着阅历的抗体,相较于幼童敏感的内心,尚能理性开导一番,否则,遗憾终将蔓延…… 最后,在爱的感知上,没有人是傻子……
比起翻译成《安静的女孩》,我还是更喜欢《夏日细语》这个翻译。电影我没有一次性看完,总是在吃饭的时候才看,每次都没看完,今天终于在睡前安静地看完了,也许是因为没有在恰当的时间和环境中欣赏,也许是受现在这个短视频时代的影响,也许是我每次在看它时本身的状态就很焦虑,急躁,所以我总是耐不住性子去欣赏它,欣赏这种平淡无波澜,甚至节奏缓慢的电影,所以今晚睡前看完的第一时间,我其实没有感触很多,第一想法是这部电影成为奥斯卡提名的原因在哪里,于是去看了别人的影评,试图在窥探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发现大家体会到的似乎也和我体会到的大差不差,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的色调,光线,以及画面,都很治愈,温暖(除了小主人公Cáit在自己家的时候),我看见有一个网友的影评就是从电影画面和色调的角度去分析剧情的,是我没有想到的,Cáit的家光线昏暗,气氛阴沉,而她的婶婶家光线既明亮,又温暖,忧郁的她也在这样明亮的氛围里慢慢开朗起来,也有别的网友,分析到了政治层面的东西,我不喜欢谈政治,所以这个我直接忽略。
其实在快结尾的时候,我很希望Cáit能永远留在婶婶家,但我知道剧情绝不会这样发展。嗯,总的来说,这个电影的色彩跟画面都很有感觉,如果想在睡前静静的欣赏一部静静的电影,不妨考虑一下这部。
一部讲述亲情之爱的爱尔兰影片,女孩凯特是影片的主人公,她很安静不爱说话,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又一次怀孕的母亲忙于照顾家务无暇顾及她,父亲喝酒赌博搞外遇,更不会关心她,姐姐们把沉默的她视为怪胎。夏天到了,父亲将她送到远房亲戚家寄养,男主人约恩和女主人艾琳无儿无女,承担起暂时养育凯特的责任。艾琳将凯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开始有些冷漠的约恩渐渐打开心门,与凯特一起打扫奶牛场,鼓励凯特跑步去取邮件,三个人越来越像一家人。艾琳告诉凯特,家人之间不该有秘密。但一次偶然机会,邻居大婶告诉凯特一个秘密,原来约恩与艾琳曾有一个与凯特差不多大的儿子,不幸在遛狗时淹死在泥泞中,凯特的出现让他们重为父母,唤醒了他们曾经的父母对子女的爱。然而,凯特的母亲生下了一个男孩,准备将凯特接回家。约恩与艾琳开车将凯特送回原来的家,而此时凯特与他们的感情已难以割舍。这是个一个悲伤和感人的故事,观影情绪始终在悲伤—温馨—心痛—暖心之间切换,观众们会为这个故事欢笑和流泪,悲恸和感动,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心头一暖,时而眉头一皱,时而胸口一悸。最后一幕,凯特奔向约恩和艾琳的车子,父亲在后面追赶,凯特抱住约恩时那声“爸爸”,让观众被故事结尾所感动和温暖,还有一丝凯特与约恩、艾琳重聚的期许和希望。
安静即自卑、怯懦和无助。往往是最操蛋的父母生最多的孩子。[B+]
柏林水晶熊奖,女孩版“狗脸的岁月”——同样是年代叙事,同样是从陌生人那里感受亲情。女孩很安静,导演拍得也很安静,克制而又真诚的感情。PS爱尔兰英语真是我的噩梦惹...
【HKIFF46】她奔跑着舍不得他们离开,那段日子是女孩最幸福的时光
一个安静却十分有力量的故事。看到结尾我爆哭……有人对爱视若无睹,有人的爱却无处寄托。
在被寄养之后,她终于有了干净的衣服和新的鞋子,巧克力冰激凌和热热的洗澡水,家人的拥抱和体贴关怀,这成了她寄予希望的地方。可有一扇门,隔断了她的失望和希望,她试图用力跑,不再回到她的初始状态,那个让人喘不上气的原生家庭 ……
看哭了,仿佛又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导演最会拍片子了,懂得在观众最想看到的情节的地方和观众说拜拜。凯特会回到原生家庭还是和约恩艾琳一起离开不得而知,没有理想的十全十美,只有一些对现实未知的留白。凯特妹妹演的真的很好,回避怯懦到一些勇敢表达的变化,每一个眼神都恰到好处,约恩夫妇也是理想型父母了,这样一个阳光且美好的family,凯特和约恩艾琳都是值得的。那就让我梦一下,最后一幕是双向奔赴吧。
安静而让人舒适的电影,很常见探讨原生家庭问题的简单故事,但进入另一个家庭的过程和感情表达是可以让人共情的,其实也是互相成就的故事,善良的心意,难解的心结。我一直以为爱尔兰也讲英语···
6.5/10。静谧而舒适,让人毫无负担看完的电影,适合夏日午后沐浴阳光观看。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很高,知道了隐去与呼应。是枝裕和在他的电影中不断强调亲情并非血缘,《夏日细语》有其形而无其神,最后的分离高潮需要更多的细节和铺垫。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五部之一,爱尔兰导演处女作。又是一个像另一部提名电影《亲密》一样,是描写一9岁女孩的童年生活故事,单纯、细致,有力。数字技术取代胶片后最大的好处是解放了演员,给了导演拍摄的极大自由,不用再为了省胶片、打灯弥补感光度、对焦点等原因而分切镜头,去跳拍、断拍、棚内拍、单机拍等等,可以像本片这样自如、长久地去扑捉9岁儿童演员的自然表现,这在胶片时期是非常难办到的。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估计是“西线无战事”和“亲密”之中一个获奖。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VOD, Generation Kplus-水晶熊特别表扬+国际评审团奖。怀旧的时代气氛和农场的劳动,温情及“牵绊”的建立。
多了太多成年人的感情投射,导致完全看不见所谓“孩童的眼睛”。
喝井水不长痘是她的秘密,深夜被褥潮湿是我的秘密,穿着去世男孩衣服是这个家的秘密。我记得推销奖券的男人,也记得那一小块夹心饼干。记得海滩上马厩的门,也记得月光下为我系好的纽扣。记得制作的红醋栗果酱,也记得洗澡时给我脚趾搓掉的泥。在我练习奔跑被男孩追上之前,请让我追上这将逝去的夏天。
把某种原生家庭的苦痛陈述得异常温和细腻,但也少了一点控诉的力道。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感受的电影。
留下她吧。
摄影十分突出——导演把整部电影近乎“偏执”的交付给大光圈浅景深,营造出似梦似幻的氛围感,工整,精致,宁谧,沉默;从一开始的略显隔膜,至结尾时的心灵交融,不善言辞的老与小,慰藉了彼此敏感的隐痛,成为真正的“一家人”;短暂沁凉的夏日,润物无声的爱意,到秋天已蔚然长成。// PS. 虽然风格迥异,但我直觉联想起[冬冬的假期],真是治愈的好电影啊!
原生家庭没能感受到的却在陌生的家园中明白了,有爱的家才是家,有爱的父母才是父母,虽然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是结尾一场简单的奔跑足以触动心灵,小孩能懂得谁在爱她,我们也该知道。
十号线换五号线 金鸡百花好久不见/临场社恐近乡情怯片尾鼓掌映后交流真chill 为细腻沉静的夏天感动 做一个幸福的影迷不太舒适的点在于 以个例掩盖阶级之意象和国别之隐喻及其不可逾越 又或者是我太激烈爱多想 见山水便只醉心山水好了
女孩怯怯的声音,像树荫下的泉水,萦绕在这部简约、细腻、安静的电影之中,考究的构图(大量利用门的构图)和怡人的日常景物,让观影过程非常舒适,尽管关于儿童视角选的角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这部淡雅的片子,在追求刺激的当今电影世界中,显得分外难得。这当然得益于原小说《寄养》(克莱尔吉根),结尾的“爸爸”和《小偷家族》的那句“爸爸”,简直不谋而合。在不断强调“个性”的潮流之中,人类共通的情感显得如此隽永。淡中显味,清而不寡,平中出奇,境界高远。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故事,在任何国家都不会不过审的故事,值得静下心来,去看一看这部,清淡却会让你感动到恰到好处的电影。
电影以一种缓慢而冥想的节奏拍摄,慢慢地将你拉进女孩的世界。小演员非常棒,她在片中几乎不说话,可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睛,观众深知她此时此刻的感受。电影不是关于情节和事件的,你必须感受它的节奏和韵律,并与电影同步,最重要的还是情感,它也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隐藏着的。
可以说毫不相干,但结尾让我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家里最不起眼的那个在陌生人眼里竟成了瑰宝,安静的女孩并非在哪都安静的不想说话,最后那声爸爸太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