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片剧作内容保持着极其清晰对立而中立性的思辩与剖析,以一个无法通过音乐才华与外界沟通能力而不得志的小提琴家(片中提前过他的交际范围)对权钱和人情两大共存的社会性与个人间的相互关系做出了例证。
小提琴配乐从开头幽魂般地从塞纳河飘到男主角的梦魇,此后如影随形地映射着他焦着的思绪贯彻其中:在被象征权钱的姑妈因人情重拾再因与表哥的情分(基督徒)比较下舍弃其继承权产生的悲愤;在因钱权的意外降临努力拉笼友人间人情关系却又因失意后将情分换不得救命钱而自哀。2个月间他耳畔的脚步声,内心撕裂的提琴声不断在情理迂回的路上将选择耗尽。他饥饿,漫步,流浪街头,至此音乐家的分身埋藏,提琴配乐消失,流浪者的假面看似重新找到另一种情分象征的伙伴共同争取最底层的要钱权力。
在财产得而复失前,坠落谷底的他意外重逢提琴,压抑的自我渴望通过情绪的释放得到回应。然而通过旧友发觉再度重拾两度死亡累计的财产,正如如“天命”般的自我预言,他再度放弃了“发声”也再度开始庆贺,拥抱了他一路沿途唾骂的人情与钱权社会,听命于人言下星宿指向的社会命运。
片中有关人情的部分几乎涵盖于所有人物关系中,利益从属是诱发主因,但本片历害在每个人物角度看都在情理之中,正如皮埃尔偷窃之时同情的众议声与店主的叫骂声。而最主要的讽刺性在于皮埃尔艺术家身份所注定带有的反社会和控诉性倾向所造成的完全和大众想象相反走向,因放不下身份而困惑,再由此不断瓦解人格自尊,最后在本人第二次拿起提琴演奏之时,却在财产回归而果断地回到开片还没清醒的派对梦,对自我价值属性见利忘义与背叛,加上象征功成名就的星宿预言应该是本片最大的悲剧。
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名寄居巴黎的音乐家皮埃尔获得了一份意外的遗产,这似乎是他命运的转机。但很快,这转机就从正面转向了负面。遗产落空,而好友此时都在外地。就在一次短短的旅途中,他一步步沦为了流浪汉。这几乎是侯麦的电影中最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但这戏剧性情节在影片中也仅仅只是一次契机。 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在一天天的窘迫中丧失,他的尊严也几乎荡然无存,周围的一切对他而言也已经完全不同了。在这里,事物呈现出的是对于不同境遇的人而言的相对性。主人公的境遇可以使得周围一切事物的意义发生改变,商铺小贩的叫卖,也许平时在主人公耳朵里只是噪音,而对于已经食不果腹的主人公来说却像是欲望的引诱;而周围的游客们的怡然自得对比的是皮埃尔对巴黎的咒骂。影片最后,转机再次降临到主人公身上,主人公仍如前一次一样振臂高呼。结尾给出了不断叠化、不断逼近的狮子星座的图案,似乎是在对应影片的名字,对应皮埃尔对自己命运的笃信。 但命运如同星座一样不甚可信。星座的命名由人所赋予,如果没有人的命名,它们只是散落在天空中的亮点,更不可能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几乎所有的旅游地吸引游客的地方就在于此,如果不能赋予这些风景超出日常生活之外的意义,它们便与其它的地方没有太大的差别。一块石头、一棵树、一片沙滩当然会有所差异,但至少没有主人公们想象的那么大。故事所给出的训诫,并不是情节所讲述的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内隐于情节与主人公所想象的自己的命运之间。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个“道德故事”。正如影片中皮埃尔的画家朋友弗莱德所说的,钱也许会埋没皮埃尔。当然在这里,侯麦并不是要重复一个古老的谚语。关键是,对于皮埃尔来说,他的价值会存于何处? 皮埃尔的奏鸣曲被那封带来遗产的电报所中断,而也正是那首未完成的奏鸣曲才让他的好友认出他来,摆脱了厄运。或许也正因如此,那首奏鸣曲可能永远无法完成。而这与遗产的得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面向,情节也因此并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最终,主人公的命运好像真的应验了,但那也未尝不是一个圈套,抑或一种障眼法。 在巴黎街头,皮埃尔对着石筑的墙壁捶打、咒骂。他并不知道,他攻击的正是他自己的名字(在法语中,他的名字Pierre与石头pierres完全相同)。石头正像一面无法照见面孔的镜子映证出他自身的存在。皮埃尔在沦落中,几乎沉默不语,没有人能认出他来,即使是就在他身边的朋友(画家弗莱德和皮埃尔坐在路边同一条长凳上,却都没有
从未看到过侯麦电影中的角色,特别是主角,需要在贫穷的生存线上挣扎
挣扎着爬起来,还会有点风骨的拨了一下头发
所谓感触,无论如何都需要时间来蕴酿
侯麦的是大段大段的波澜不惊的语言,或是自然环境的连续切换伴着音乐;相对的,塔可夫斯基的是长镜头
开始时看夜空,不带劲的说星空无聊,看不到什么星,随意说了说金星启明星,事实上皮埃尔的星座就是金星。此时已打下基调:皮埃尔的巴黎生活就像巴黎黑幕般的夜空一样的涅灭
小提琴也好,星宿之命也好,都只是借喻,挽救一个人的可能是命运,毁掉一个人从绝境而迸发出来的精神涅槃也更是命运
结尾的片段,有点尘归尘土归土的意思
一些有趣的片段:
把音乐的某段重复播放去冥想,这样的沙龙有意思;不过随后的来回踱步更得我心
以前的女性说“我有朋友”就能躲开纠缠;现在的女性说“我有丈夫”都不顶用
美德的历史演变无可争议,关键不是是否同意的问题,而是漠视和搁置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2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三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侯麦的导演首作《狮子星座》,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2星。很意外的侯麦处女作,带着精英的视角,俯瞰巴黎。看呐,又是那个无产阶级流氓!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1星,相比侯麦的其他电影,这个反到戏剧性十足,不过再故事如何发展,也不如戈达尔的客串来的印象深刻。
场刊嘉宾 IcrusJoe
3星。对侯麦无感,但这片里的巴黎挺漂亮的,比高达的好看。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狮子星座》我觉得和侯麦后来那些电影不一样的地方是,你看起来这个男人经历的戏剧化过程,是带有很强烈的社会性或者说现实批判性的,但其实他自己单独有一个真空,你像后来《秋天的故事》那种女主一个人避世住在葡萄园里,但其实她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性的牵绊,和《狮子星座》这个男主刚好是两种状态。电影其实被拍的有点像一种“天外来客”的感觉,虽然他的社会身份、阶层属性都被设定得明明白白的,但你感觉他其实不属于这里,他是一个身处“入世”之中但有“出世”气质的人。
《狮子星座》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根据男主人公皮埃尔的视角来审视巴黎并拍摄了侯麦眼中的巴黎浮世绘,从一开始皮埃尔还没有落魄的时候他眼中的巴黎既时尚又浪漫,后来巴黎依旧还是那个时尚而浪漫的巴黎,但是皮埃尔却几近沦为流浪汉与这个城市而格格不入,到最后甚至把镜头对向了两个流浪汉的街头卖艺,巴黎还是那个巴黎,但是似乎变得肮脏了起来。
你怎么看待本片对巴黎的描写?这其中是否包含了侯麦对巴黎的批判和讽刺?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每一个城市都有那个肮脏的部分,真实的描写肯定是好过被修饰的,但同情的话我觉得基于导演其他的作品是没有的。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侯麦这种小布尔乔亚,他从来都是批判和质疑,没有什么平民视角,要说贫民视角主角就多半是那个乞丐了。侯麦描绘巴黎,和伍迪艾伦呛纽约一样嘛。
场刊嘉宾 IcrusJoe
与戈达尔的巴黎对比,侯麦的巴黎有一种精致的脏乱。
特邀嘉宾 宫阁的小可爱
我觉得整部电影里描绘的精英场景都非常虚伪。但是又带有侯麦自以为是的真诚。他拍小人物,让我觉得很做作,这种什么从天到地的生活,根本不是他能体验的,感觉他就是在猎奇一样。因为他没有穷过,写穷人对他来说很假,但是对巴黎来说又有可能很真,这是一种很矛盾的东西。
场刊嘉宾 IcrusJoe
一个富人能理解穷人的困境么?即使他每天都能离穷困的环境很近?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都是带着一种假定性,假如他突然一无所有了……他会不会上街要饭这类的。
皮埃尔即使在落魄中也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沙丁鱼罐头洒掉时他最在乎的是那条裤子变脏了,6法郎的面包支付不起就不要了不吃了,但80法郎的除污剂不生效就直接扔掉了。他还曾提到自己无法通过满腹的音乐才华与外界沟通,看起来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形象。
你眼中的男主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认为这种刻画是否反映了男人的劣根性?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男人才不让你觉得恶心,本片男主角有让你觉得恶心吗?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男主角的不讨喜让我观影感到十分煎熬,他只是那类里面的一种,应该还有比他更恶劣的,只是觉得他很没用。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觉得这个男主其实就不是被当作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塑造的,他是承担了极端情境的工具人,和侯麦后来那些用心思打造社会关系、情感关系的人物明显不同。
助理主持人 Carter
但是侯麦的电影就是文学性很浓,从这里和伍迪艾伦是有相似的。 这种文学性就是会导致和“真实”“现状”不靠边,(男主角)像是一个用来审视的符号。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没人骂男主角吗?)
特邀嘉宾 宫阁的小可爱
虽然男主角只是个工具人,但是工具人也被描写的这么恶心,真是难得了。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有什么好骂的,只是个假人罢了,要说值得骂的,应该是他的同事(好友),不觉得他们更过分吗?(你想)骂他就是因为戏做得到位,产生共鸣了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不是很正常吗?这里其实我反而觉得很真实。其实《狮子星座》的男主角的恶心程度让我想到了《南法撩妹记》的黑人男主角的恶心程度,他们两个都很恶心。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南法撩妹记》暴躁那个确实很恶心。
特邀嘉宾 暗夜骑士
那可不一样,《南法撩妹记》的恶心,是为了最后那一下“刘别谦笔触”打底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刚刚说的虽然有的地方很真实,但是有一些脱离生活经验的戏剧化情节。有人说本片作为侯麦的处女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戏剧性太过于抓马,本片浓重的戏剧性都来源于巧合,这种强戏剧性有没有破坏你的观感呢?你认为这种强戏剧性是必要吗?你能欣赏这种强戏剧性勾连而带来的情节转折吗?谈谈你的理解。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现在看来是太夸张了,如果是对侯麦的电影来说,这样的情节转折过于通俗了。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不必要,起码编故事要采采风吧,以现在的剧作要求侯麦,好像也不过分。
助理主持人 Carter
我觉得这种戏剧性可能是侯麦太晚拍电影,第一部对自己的一个定位,但是后期的是更具有文学性,戏剧性在这部作品里是跟接近早期好莱坞的那种。
特邀嘉宾 暗夜骑士
有必要,要不不就新现实主义了吗?新浪潮就要有新浪潮味。
助理主持人 Carter
其他新浪潮五虎将的处女作给都是和自我相当有关的。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这部的戏剧性主要是体现在有个比较脱离生活经验的强设定。他的戏剧性其实一直不弱,各种巧合、误会、偶遇,四季系列里好多人物误会都是春晚小品级别的。
场刊嘉宾 IcrusJoe
后面道德故事和四季故事好一点。
对比侯麦的其他作品,像《女友的男友》不乏有戏剧性的换妻情节,但是与本片的风格截然不同,你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侯麦?谈谈你最喜欢的侯麦作品。
如果你没有看过侯麦的其他作品,那你能不能想到和本片风格类似的电影,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没有看过这本,侯麦的电影也看的不多,但我不会喜欢《狮子星座》这种风格的,反而《慕德家一夜》我反而更感兴趣。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狮子星座》没怎么体现他后来在台词(直接文本)上的才华,像《春天的故事》里那种连篇累牍但是看得人津津有味的大辩论(才可以体现出他的才华)。我觉得安东尼奥尼和侯麦都是很懂得“人”的导演,只不过安东尼奥尼更多是用经验直觉在拍,侯麦可以给你总结方法论。
特邀嘉宾 宫阁的小可爱
侯麦后期描写人简直炉火纯青,让人相信这个人,这种事情就会发生在你的身边。并且让你陶醉其中,觉得自己也能发生。(白日做梦)
电影中很多桥段都前后呼应、严丝合缝,看似与剧情内容无关的狮子星座早在前半段的派对上一语成谶预言了皮埃尔结尾的好运,前后两次小提琴的演奏代表了皮埃尔两种天差地别不同的心境,结尾处皮埃尔大呼来我家开派对继续了他还未清醒的派对梦。你如何看待这些前后呼应?这些桥段体现了侯麦怎样的作者性?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作家?你是否喜欢这种写作手法?
特邀嘉宾 宫阁的小可爱
因为剧作还是早期的侯麦,能做到这些我觉得也不差,这些前后呼应的东西,对我来说其实很加分的地方。
场刊嘉宾 IcrusJoe
我觉得还是一种处女作的尝试吧,虽然有些刻意但还挺不错的
特邀嘉宾 暗夜骑士
暗示一方面体现半遮半掩的文学性,另一方面暗示同样也是候麦嘲讽布尔乔亚的手段,赋予观众一个全知的反讽视角,也是道德高地。我觉得这种全知的道德高地也是候麦在揶揄布尔乔亚的观众们,候麦的作者性在这就呼之欲出了,既是那种以不同视角来描写资产阶级的复调,和其拙劣模仿者洪常秀截然不同的调门与路径。
皮埃尔的奏鸣曲被那封带来遗产的电报所中断,而也正是那首未完成的奏鸣曲才让他的好友认出他来并告诉他再次继承了遗产,看上去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完结,但是你认为他在结局真的摆脱厄运并走向人生巅峰了吗?如果给电影续写一个结尾,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他这个人物并没有得到改变,即使继承财产他还是跟之前没什么两样。
场刊嘉宾 IcrusJoe
继续苟且偷生。
特邀嘉宾 宫阁的小可爱
我觉得他不会再正常生活了。
特邀嘉宾 暗夜骑士
我觉得候麦这部新浪潮发轫作如果需要一个上扬的反讽结局的话,重走上人生巅峰才有小布尔乔亚理会人间疾苦的升华。候麦的结尾很不错,我决定不作修改。
助理主持人 Carter
那我就保持“小布尔乔亚”的结局吧:(
那首未完结的奏鸣曲贯穿始末,试想如果男主角一开始并没有收到继承遗产的电报,你认为他还会完成那首未完待续的奏鸣曲吗?他的命运会如何呢?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我觉得可能会,他说不定会真正完成这首曲子。在金钱面前,人反而会迷失,会选择放弃,因为他所追求的已经有金钱帮他完成了,所以就走向现在这个结局。
特邀嘉宾 暗夜骑士
我还是觉得不会改变。
助理主持人 Carter
会,侯麦创作的主角不会抛弃自身的艺术性。
特邀嘉宾 宫阁的小可爱
我觉得按照侯麦的思路来讲,这个男主角只有经历了一系列人生苦难,才能完成这个作品。这可能是侯麦对自己体验生活写作的一种投射吧。
好似一場夢,趕在獅子座結束之前.
没有掌握能力的时候获得权利只会成为一种悲剧。可以预见继承巨额遗产的男主角接下来仍会再次重现电影中一幕幕,荒诞由此反复。
肮脏的巴黎,却意外的美。侯麦处女座,原来狮子星座真的就是星座运势这个啊…😂 得意时讲究排场,失意时仍不失体面,高大端庄却又虚荣可爱的狮子星座,可能到死都不会喊一句救命。正好蒸发或度假去的朋友们,闭不上嘴的开口笑破鞋,就像是对他雪上加霜的嘲笑。没钱,就没有自由。在梦里谱写的小提琴奏鸣曲,永远就只是梦一场。
侯麦第一部 这么棒的电影不明白为什么当年在法国不受欢迎 侯麦好过戈达尔很多
因为身在巴黎,对这个故事特别有感触。这是个享乐浮华都在你眼前的城市,那些浪漫美好你都似乎可以嗅到尝到,但如果你一无所有,这一切都触不可及却又历历在目无法逃避。影片对不经意的细节处理很有意思。
侯麦长片处女作,风格并未确立,善用配乐,相较于戈达尔、特吕弗等人,本片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新浪潮烙印,甚至在表现风格上有些接近新现实主义时期的费里尼,而整体上又有点像安东尼奥尼式的“内心电影”。
如果你一无所有,那么这座城市再风情,也与你无关;页面简介比评论们更靠谱。
钱方面的戏剧性从来都不是所好。结局太没意思。看在他一路受罪的面子上吧。确实不适且余悸。
拍摄于1959年,讲述一个美国小提琴手在巴黎成为流浪汉的故事。这是侯麦的首部长片,也是他最富有戏剧性的影片。这也是一个“道德故事”,其训诫内隐于情节与主人公所想象的自己的命运之间。让-吕克·戈达尔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来参加主人公皮埃尔的聚会的朋友,似乎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喜欢试听唱片。
侯麦的导演处女作,讲述了一位被命运捉弄的现代音乐家的故事。在浪漫浮华的法国大都市,坐在咖啡馆门外的享乐者们与街头流浪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部片子估计是侯麦最不话痨的一部了吧~
以星座命名的电影反而不是在讲星座,而是讲宿命。
聚会上,拉不好的琴,坐位矮于女人,突飙提枪射星,都是自己懒、空望富而不得的好写照。一时间,别人什么都有,就我形单影只,住不得、食不得、偷不得,裤也污、鞋也破、心也碎。我也在长江边困过一夜,未见流浪的道友,未见飞来的横财,未见满天的星斗。结尾那一笔精彩。
4.5真是非典型侯麦呀,后面半部就没几句台词,核心是关于真实自我的一个寓言,主人公过着混沌的生活,沉迷在成为小提琴家的幻想里,意外之财让他膨胀,美梦破灭之后流落街头,但最后他也没能找到掌控命运的方法,在巴黎这个大都市里,他仍然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为了生活在拼命努力着
#北影节留影#看了本片,不得不承认候麦的天才,把摄影机抬到巴黎大街上,对准世态人心,如果没有对生活与社会细致的观察体会,不敢相信候麦就能如此准确的把握这个略带讽刺的故事。音乐家起起伏伏的富翁梦,周围人时好时坏的态度,社会的冷酷势利,巴黎小市民的嘴脸也就跃然纸上了。
是你吗,微信步数第一名
命运的捉弄……没对话的段落好长,一点都不侯麦
Marie Dubois太明显了,可是雷乃和梅尔维尔仍然没有下落。。。
莫测的星座运势。一个被全社会抛弃的男人,独自在巴黎的街头游荡了一个小时。拍法好任性,无怪荣膺新浪潮票房最失败的电影。接近纪录片,但侯麦显然没有新现实主义式的关注社会的热情,而是在巴黎的风光里去表现一种精神状态。怀疑这部电影给《新桥恋人》带来了灵感。戈达尔有出镜,他在反复试听贝多芬一支四重奏的相同片段。
于学校欧洲电影会议;很可爱的一部电影啊,占星与城市、个体与命运的映射很妙,那些饥肠辘辘皮鞋开花却还是要坚持行走的热天和夏夜所看到的波光与天空,与天上的狮子座或俯瞰的巴黎城形成了最具象与最抽象的两个极点
这么有戏剧性的故事不像是侯麦的,唯一像侯麦的是一样由星座说起。注定皮埃尔命运的不是星座,反而正是他对于世界的态度。一曲首尾相接的小提琴曲,让皮埃尔最后印证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喜剧的收尾,但是也隐隐有一种试图了解命运的严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