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
很久都没有吹过那样的风了。
恕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毕竟他本来就没有形状,我也没办法描述它,风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不停地吹,永无止境,也不会停息。
呼啸着不停逼问着我。
恕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
我在喜马拉雅,雪的故乡,风驻足的地方。
当地人告诉我,这里是风驻足的地方,在遥远的山头,风在那里回旋,在那里,你可以洗涤自己的生命。
有幸的话,还可以看见自己的灵魂。
恕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但我能听见他的声音,却也是这样的单调,他不停的吹着,他不停的催着,不停的逼问。
恕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但我能,告诉你他的声音。
“呼……呼……”
他就像这样那么单调,不停的吹着吹着。
“呼……呼……”
耳中充斥着他的聒噪。
我的脸被吹的快没有了知觉。
但风还是这样不给情面的,不断的吹着吹着,
我竟感到有一丝熟悉
她就像母亲的手
抚摸过我的脸颊
重复,但不厌其烦
抚平我心中的伤痕
老先生的经轮转啊,转,如轮回一般,风还是这样走过。
拍打着我。
你为什么要来这?风问我。
她打从我身边走过。
去寻找什么……
这是风的声音,还是我的?
我无法辨清。
风不停的吹,想揭开什么?
经幡飞舞,描绘着风的踪迹。
她带领着我,想带我走进灵魂的深处。
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
风推搡着,朝我涌来,将我包裹。
我一时不知
我化作了风
而或风融入了我
风打那山巅上来过,在此回旋
吹拂着我,将我吹彻
好吧,我其实在家里,脸上的风感是因为电风扇吹着,耳机里的风声不停的呼啸吹拂过。
说实话,本来不想这么矫情,但只要一想起,就总觉得耳边传来风的声音。
我也不能聊,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
但它吵着我,不停的走来,不停的逼近,想听我说出什么,想叫我认清什么?
我竟有一丝恍惚,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为了什么。
如寒风吹拂,被寒风吹彻。
乌烟瘴气熏得眼睛发酸,臭味一股股的扑鼻而来,屋顶上空跌宕起伏着厮杀声、谩骂声、鼾声、哈欠声,旁边操着东北味的大妹子不停的管我借火,吞咽突雾间还尽情“得瑟”着QQ视频里那条她所谓的狗……这就是凌晨4点多中国北京某个网吧的景色。当然,这个繁华世界里少不了我。
每每有失落感时,我总想突破重围,闯进另一个世界,寄希望那里没有这里乱七八糟的纷扰。这次我来到了尼泊尔,透过这个繁华的网吧Ctrl x Ctrl v 瞬移到了尼泊尔。
如果不是心情配合,我宁可看三枪也不能忍受这闷片的压抑。电影专业方面的知识我不太了解,但记得有种“生活流”的说法,我看这部片子就有点这意思。很多镜头场景跟剧情毫无关系,似乎就是为了记录一些琐碎生活,而剧情又很简单,全片根本没有戏剧性成分。所以看着看着我都忘了这是一部电影,要不是旁边大妹子不停借火,我真以为自己到了尼泊尔。不过这到表明影片的代入感不比那些剧情跌宕紧张的美国大片差多少。
说道“生活流”,就不得不说是哪儿的生活了。我相信如果现在拿出手机把网吧里的景色录下来,绝对比老舍的《茶馆》还要人生百态,再放给尼泊尔兄弟看看,他们肯定从我这写实主义的生活流中看出超现实主义来——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我们的奥运口号,也是我们面向世界的呼吁。可我怎么看都觉得这口号本身永远就是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没问题,但世界不可能只有一个梦想。尼泊尔人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尼泊尔人怎么想的我不敢妄加揣测胡说八道,但可悲的是我竟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此生为了什么?死亡的刹那我会遗憾没能实现梦想吗?从这种意义上讲,梦想是有关死亡的终极问题。
在有宗教信仰的尼泊尔人心中,死亡是去另一个世界兑现梦想——此生做的业(karma)到来生兑现(轮回与因果报应)。所以尼泊尔人都会平静的对待此生,恪守朴素,没有更多欲望。我想这也是所有重来生的宗教文明地区都看似不那么“现代化”的原因吧。反过来看看我们这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伟大祖国。我们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啊,凭着一本好斗的《马主义》斗来斗去,接着又上演《猫和老鼠》,大家都挤破脑袋争做那只能抓到耗子的猫——甭管是黑猫白猫好猫歹猫。
写到这里,网吧顿时嘘声一片,原来又断网了,耳边响起了“他妈”和“草”的混音大合唱。突然间我想起了影片里的“风”——也是导演要诠释的主题意象。此刻混音大合唱的声波带起的一股股的戾气,不正是我们的“风”么。尼泊尔的风吹向来世,我们的风只留在此生;尼泊尔的风是永恒的灵魂,我们的风是稍纵即逝的时尚风潮,是女人的风月,是男人的风流,是众生向钱看的风标,是TMD销魂今生的疯癫——谁叫我们没有来世呢。
写到这里,旁边大妹子的手机响了(真TMD应景),小沈阳在她手机里“哈嗷”呢:人这一生可短暂了,有时候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哈嗷~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哈嗷~
据说小沈阳以前兼职“哭丧”,这可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职业!“哭丧”这行当我有过亲身体会,上次回农村老家给太奶奶办丧事,家人就请了几个惊天地泣鬼魂的职业哭手。哎。现代化程度比尼泊尔高不了多少中国村庄,咋对死的态度就那么不一样呢?影片里的那个尼泊尔的传统丧事虽然也显凝重肃穆,但更多的还是种平静和超脱,那里有我们的鬼哭狼嚎。。。
那个死在韩国的尼泊尔人回家了,那个落寞的韩国男人也回家了,天快亮了,网吧里的人包括我也该回家了。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全秀一导演的作品,与第一部《粉色》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看到这一部时,明白导演善于组织朴素的叙述与写实拍法,但同时又能将完整的故事引线就于人物内心的描摹以及画面的艺术表达上,实在难得可贵。我国近几年大多较为艺术片情形的导演都会采用较为写实的拍法,无奈像全导演这样台词寥寥无几,但同时又言之有物并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实在不多。
故事
故事实际并不复杂。一位韩国人为了告知自己公司亡故的尼泊尔工人家人死讯,而唯唯诺诺滞留在死者家属家中,并展开的一段心性之旅。这种漂泊的意向略微有点儿像一次心灵的放逐,让繁忙而充满成就的人生成为虚无。但同时,谜语一般的画面切换的背后,又隐藏了角色们复杂的情绪。
拍摄
拍摄是全导演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有些镜头的艺术性品位极高,但同时丝毫不会伤害叙事上的表现。而实际上许多导演在艺术化拍摄之后,往往会使得观众仅仅只注视到画面本身而忽略叙事部分。导演的影片在叙事上虽寥寥无奇,但反倒艺术化的镜头更容易让人贴近叙事本身,这一点实在令人倾服。另外有一些场面是相当特别而难拍的,虽然乍一看不明所以,但是却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而那些有难度的场景都给人巨大的冲击力。例如宰羊以及白马的场面。
音乐
有当地的音乐取材,但同时也有一首看似阴郁的拨弦。在影片片尾曲中,这首音乐的完整版出现了,化为一道美丽的旋律……
虽然是在喜马拉雅的拍摄,但却丝毫没有因为拍摄场景而忽视了关注的对象。也许这是关于尼泊尔以及藏地的、最为人性与平实的优秀之作了。风驻足的不仅仅是业力流向的山谷,同时还有因为各种业力因果而聚合离散的人们的心中。
平静朴实的镜头。一切因果报应在此消逝。。
没逻辑~没感觉~也没把喜马拉雅的壮美表现出来~感觉在河南的农村也能拍
7.5分。最少高原的气质拍出来了。那匹游走于高原的白马,一看就是多吉的灵魂回家了。没有渲染,也无虚幻,非常写实的一匹白马,进入画面走向远处,表现了两次就更朴素了。
偏远天外之地,无论名字是否叫喜马拉雅或者其他,文艺创作者们往往会以某种天马行空的臆想来渴望物质成为精神解脱的钥匙,作为观众也不过是某种顺心(或否)的精神洗涤而已,一种现代人类的形而上学,或者心灵鸦片而已。
崔岷植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说,为了去往拍摄地,坐在直升机上面,从窗户里望出去,下面到处都是飞机残骸。
有些人就算只有寥寥几句台词,也可以撑起一部电影,比如崔岷植
真正的剧情都在音乐和歌声之中,风会带着我们找到答案
我喜欢长镜头。定焦。发呆式的“观看”方式。旅行是得到启示不是看风景。
这算韩国文艺片?
小孩的英文很好。英语真是神奇。中转站一样
哀伤和空灵一起飘向喜马拉雅之巅……
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不管是电影还是书籍,都一样,是否有呼应
6.7分。虚无主义和藏式生活相结合倒是有点特别。崔岷植这次戏接得有点意思。
这个怎么能漏 当时可是看得津津有味来着。。。
画面很真实,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样子,雪山,碎石,白云,蓝天,似乎能触碰感觉到高海拔上干燥而凛冽的风。但大量的留白以及过慢的节奏,不知导演想要传达什么
基本没有情节,本身就是为了“停留”的意义。
这么闷的片子我还看完了,佩服一下自己.当然我本来就是冲着尼泊尔的风光去的...
高原的风也许不能洗涤灵魂的罪恶,但有疗愈的力量。
风,她吹散我的头发, 撩过我的脸,但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灵魂,她引领着我哭,引领着我笑,引领着我寻寻觅觅,但我不知她是什么样子?观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带着我默默看完,带着我思绪如风,但我真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我只记得风好大,山好高,天很远,那个喜马拉雅男孩说,风,会把我们的业力带走...
很喜欢的文艺片,不仅仅是因为崔岷植,而是喜欢这种朴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