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aron Hunt / Filmmaker(2020年12月11日)
校对:覃天
译文首发于《虹膜》
2017年4月,章莹颖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交流学习,进行为期一年的光合作用和作物产量研究。她当时正考虑攻读博士学位,并打算在当年晚些时候嫁给男友侯霄霖。她在日记中写道,「人生苦短,不该平凡」,她渴望尽自己所能实现抱负,但却在那年6月失踪了。后来官方证实她的生命已被夺走。
《寻找莹颖》的导演施佳妍陪着莹颖的家人一起进行了最初的搜寻,以及随后的起诉和善后工作。与大多数讲述「真实罪案」的纪录片不同,施佳妍与受害者的家人和朋友十分亲近,只有当她觉得这对莹颖的故事很重要时,她才会扩大视野和范围。施佳妍在莹颖身上看到了更多的自己:她们都用日记记录了自己身处美国的疏离感,而且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两人甚至长得很像——正如莹颖的母亲在镜头中对施佳妍所说的。施佳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她发现自己是讲述莹颖的故事的有效而恰当的媒介,并意识到自己太沉浸其中了,不可能保持一种置身事外的心态。施佳妍甚至还为莹颖的日记配了画外音,以至于通常情况下导演、摄影机和拍摄对象之间的那种分界线变得很稀薄,甚至几乎没有。这一界线可以保护导演,但施佳妍深陷其中,几乎没有任何保护。她向我们讲述了在一桩令人憎恶的罪行之后,她如何以一种敏感而亲密的方式,将莹颖、她的家人和朋友人性化。
记者:关于「真实罪案」的纪录片往往会与拍摄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当他们在解开谜团时,就更容易检查事实。这种方式总是让我看这些电影感到不舒服。但你在拍摄《寻找莹颖》中与莹颖的家人保持着亲密接触,而且完全沉浸在莹颖失踪的事件中,我觉得你不会为了颠覆或反驳你的拍摄对象——主要是莹颖的父母和男友,而编造一个故事。你认为记录「真实罪案」的导演在接近受害者和调查这种令人发指的素材时有道德义务吗?
施佳妍:我认为这要视情况而定。第一次接触莹颖的家人时,我更多的是出于志愿服务的初衷,而不是作为一个想和他们拍一部长片的导演。而第一次听到莹颖失踪的消息时,我还是西北大学的一名学生,我是通过微信校友群得知她失踪的消息的。当时,我就像其他中国学生一样,四处转发她失踪的消息,看看是否有人能找到她。后来我才发现莹颖和我在中国上的是同一所大学。我们的相似之处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所以我密切地关注着这件事。当莹颖的家人到达美国后,我去了香槟分校,想看看我能做些什么。那时候,我还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自然地,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都很好奇。
我通过志愿者团体拜访了他们——有很多志愿者在帮助他们。我有时会帮他们翻译。然后我遇到了另一个志愿者,他是伊利诺伊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孙仕凛,该片的联合制片人和摄影指导)。他对拍电影感兴趣。我们开始考虑是否应该把正在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因为已经有很多记者了。但这个故事跟我们很接近,跟我们自己的身份很接近,所以我们决定跟进下去。
三周后,联邦调查局逮捕了一名嫌疑人,而且认为莹颖已经离世了。就在那一刻,整个故事向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向发展。我们原以为我们会找到她(处于安全状态),或者她自己会回来。但整个局面失控了,我们亲眼目睹了莹颖一家的绝望和无助。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处理这些镜头。我向莹颖的家人和男友提出了这个想法,希望他们能记录下他们在美国的行程,以及莹颖曾经学习过的地方。我就是这样开始的。我并不是一个调查记者。更多的是自愿参与,见证了故事的发展,等着看会发生什么。这就是我们与莹颖的父母和男友建立信任的方式。2017年她父母在美国的头五个月里,我们和他们相处的70%的时间里都没有带摄影机。莹颖的母亲其实很高兴看到我,有我这个看起来像她女儿的女孩培在她在身边。我不会说我给她带来了安慰,但不知怎么地,她为有人能陪在她身边而感到高兴。我也很乐意这么做。
每次开机之前,我们都会先问他们。「我们要拍安静地拍十分钟,可以吗?」我们就是这样开始拍摄以及处理道德问题的。当他们情绪变得激动的时候,我会自问是否应该继续拍摄。我也一直在问他们这些问题。
记者:在影片中,你与莹颖一家如此亲密,以至于观众可以感觉到他们有多依赖你。然后,调查过程发生了如此可怕的转变。当你深陷于如此沉重的事件中,并且对拍摄对象有情感上的义务时,你如何保护自己?
施佳妍:我从两个层面去思考这个问题。一个是这家人对我们拍摄他们的感觉。这取决于每天的情况:他们可能今天愿意拍摄,但明天不行,即使这两天的情况没什么不同。我必须真切地体会他们每一天的感受。有时我觉得莹颖的家人太好了。他们不想拒绝前来支持他们的人。所以,我们之间也出现过误解。有几天拍完后,他们会说:「今天不适合拍摄。」我们会向他们道歉,并确保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拍摄他们,与此同时一直询问他们的感受(是否接受拍摄)。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情况一直在变化。一开始,他们不知道莹颖在哪里,后来发现她可能已经去世了,最后才了解到她遭遇了一桩十恶不赦的罪行。他们的感受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我们所拥有的联系以及如何维持与他们的关系都非常谨慎。我不希望给他们压力。我在学校学到的原则是「成为墙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译者注:多用于指代观察型纪录片,如实反应片中人物的真实生活,不会因为拍摄而影响人物的行为),所以我以为人们会忘记摄影机。但事实并非如此。(笑)它一直都在那里。所以我们认真地考虑了这家人的感受。
另一个方面是我作为导演的感受。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片。我从来没有报道过关于调查搜救的故事,或是悲伤的一家人绝望地寻找女儿的故事。对我来说,这真的很有挑战性,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和他们待在一起。有时候,我无法承受这些情绪,不仅来自于莹颖一家人,也来自我自己。我经常质疑自己的道德,在某一天我到底是对是错。此外,我也时常会想莹颖想要什么,还有我自己的身份,我自己的父母。当我的父母听说莹颖失踪的消息时,他们非常担心我的安全。我的父母在中国;你也知道这个案子有多重大。作为一个导演,我需要处理很多情感问题。这对我来说十分具有挑战性。
在拍摄莹颖的家人时,我并不是独自在处理自己的情绪。庭审期间,我们的制片人布伦特·E·霍夫曼和黛安·库恩每天都会给坐在法庭里的仕凛和我发短信,看看我们的状态还好不好。我还得到了Kartemquin电影公司的整个团队的大力支持,包括戈登·奎恩和蒂姆·霍斯伯格,他们经常在我面临道德困境时给我建议。《寻找莹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记者:你参与了剪辑工作吗?如果参与了,你如何应对处理这些素材带来的情感负担呢?
施佳妍:我们最终聘请了剪辑师约翰·法弗拉西。在我们攒够钱雇剪辑师之前,我一直在做编辑工作。虽然都是我拍的,但对我来说,要从头到尾看完所有镜头是非常困难的。特别要提到的是,有一个场景是莹颖的母亲到达美国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哭泣并完全崩溃。我用这个场景做了一个三分钟的小样,但开始剪辑它对我来说甚至都很困难。我想我花了两周的时间来控制我自己,确保我自己的情绪不会影响到创作选择。
记者:你有删掉一些太过私密、危及家庭隐私的内容吗?
施佳妍:谈论拍摄对象和导演之间的权力动态总是好的。在这部电影中,我想要创造这种亲密感。这就是这部电影与大多数真实的罪案故事不同的地方:我们想让观众站在这个家庭的角度,真正看到他们在过去三年里经历的困苦。这正是主流媒体所缺失的。每当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或悲剧发生时,重要的是要看到谁被遗忘在了幕后。捕捉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尊重莹颖父母想让我们公开表达到多大程度的意愿也很重要——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不懂英语,只懂中文。莹颖的母亲都不太能读写汉字。某种程度上我的权力高于他们。所以,当我和莹颖的父母在一起时,我对问题的类型和尺度都非常小心。
一开始我并没有特别询问他们的感受,我只是开着摄影机,让他们在镜头前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2018年我回到中国时,我们有很多亲密的对话。莹颖的父亲只想和我私下谈谈。所以这些都没有出现在电影里,我也没有把它们拍下来,但这些是关于他在莹颖出事后要做什么的坦诚对话。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家庭的未来是什么。他们仍在挣扎。即使在审判一年后的今天,他们仍处于挣扎之中。所以,优先考虑他们的感受和隐私,以及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对他们表示尊重是很重要的。
记者:莹颖的父母有没有影响你讲故事的方式?
施佳妍:我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电影的结构也不确定。拍摄到一半时,我们决定用这部电影来缅怀莹颖的一生。我们发现了她的日记,还有很多她童年时的照片和家庭录像。那时候,媒体的关注渐渐淡去,于是我们有了机会来突出莹颖,让她「活过来」。她的父母知道这是故事的核心,所以他们非常支持。
他们没怎么插手。事实上,在我们给他们看初剪之前,他们什么都没问。我们本打算在西南偏南电影节首映这部电影,但电影节后来因疫情取消了。我们那时已经订好了机票,拿到了他们的签证,想让他们飞到这里参加首映。我们打算在电影定剪前给他们看,因为我们想确保电影里的一切对他们没有不好的影响。但后来疫情爆发了,所以我让我在中国的朋友拜访了莹颖的父母,并在她的笔记本电脑上播放了这部电影。我和孙仕凛通过Skype和莹颖的家人一起在线上同步观看了这部电影。对于莹颖的父母来说,这部电影很难看完。电影一开始,莹颖的母亲就开始哭泣。莹颖的父亲在看电影的时候并没有说什么,但是他们都在谈论电影中出现的认识的人。给他们看的时候我真的很紧张,因为电影里有一些家庭矛盾。在中国文化中,我们并不太想把家事公诸于众,但莹颖的父母却对此表示同意,因为他们觉得事情就是这样,这是事实。
他们问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针对大学的民事诉讼。他们想让我们在这个事件上展现更多。但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想确保这部电影围绕着莹颖本人,我以这场官司作为结束。于是,在莹颖讲述了她的梦想,以及她的男朋友讲述了她是一个怎样平凡又不平凡的女孩之后,我在最后加了一个字卡。莹颖的父母,作为这部电影的参与者,基本上信任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事实上,下周我们将在中国放映这部电影。这是他们想做的事情。我们想把莹颖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记住她和这家人的历程。它将在莹颖和她男朋友上大学并相遇的城市进行放映,所以这对他们来说很有意义。
记者:我知道你在拍摄之前就发现你的生活和莹颖的生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你什么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会成为故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施佳妍:一开始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这部电影里的内容的一部分。我第一次想到这个问题是在芝加哥Kartemquin电影公司安排的一次试映会上。那还只是一个20分钟的小样。我把我在十周内拍摄的片段拼贴在了一起。大部分画面都是关于这个家庭的,还有观众问我是否在消费这个家庭。在这个小样中,你无法真正判断这部电影要讲什么,或者是谁在拍摄这部电影。所以,我开始考虑我是否应该揭露摄影机后面的人是谁。
如果不是我——一个和莹颖身份相似的人来拍这部电影,情况会大不一样。如果是外来者或美国记者拍的电影,感觉就会大不相同。后来,随着我参与得越来越多,莹颖的父母开始在镜头前直接跟我说话。有很多情感和事实,是没有我的亲身体验说不出来的。而且,我和莹颖的父母、同事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我就越了解莹颖。她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人。读她的日记时,我完全被震住了,因为她写的很多文字——她的感觉,和我刚来这里时的感觉一模一样。我和她有很多共鸣之处。
在这部电影中,我也试着从一个国际学生的角度切入,而作为一个来自那个社区的人,我很适合从那个角度来讲述这个问题。我们直到后期制作阶段才想到让我入镜,所以我们没有太多拍摄我的片段,只是收集了所有我们已经拍了的。
记者:你为莹颖的日记配了画外音,这个原因很好理解,但为什么要用英语读呢?
施佳妍:莹颖的写作有中文也有英文,但出于多种原因,我们决定将所有内容翻译成英文。我真的很想把莹颖在美国的故事展示给讲英语的观众。在中国,这已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案件,每个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她的父母在美国寻找她有多么困难。但在美国,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经历。还有在视觉上,我们她的笔迹动画化了,如果我用中文配音,我们还需要加上字幕。要让人们同时阅读两种文字是很困难的,我们知道需要展示莹颖的笔迹。
记者:你在这部影片中展示了凶手的画面。你怎样在不影响莹颖的故事的前提下引入他,尤其是考虑到,他觉得志愿者和媒体围绕此案的关注都是为了他而不是莹颖?
施佳妍:这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挑战之一。我们采访了检察官、联邦调查局的官员等等。我们本可以拍一部讲述「真实罪案」的电影,但后来决定不这么做。我们不想大肆展现像他那样的人。我们现在报道犯罪故事的方式,总是会忘记受害者。这些人被抛在了后面,最终在「受害者」的标签下被剥去了人性。我们想确保观众了解罪案的基本事实。只有当观众了解到这个案件的滔天罪行,他们才会明白莹颖的生命损失是多么的巨大。所以,我们必须涵盖基本的事实,但不能在这个方向上走得太远。我们确实有一些秘密录音,其中被告讲述了他如何杀死莹颖的细节,但我们没有将他的话放进来。我用自己的话简要地描述了这个过程。通过我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这桩令人发指的罪行,但我仍然让你们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影片中有一个片段,他谈到了莹颖受困时如何努力地反击。我们的意图是,即使当他谈到犯罪的时候,其中也有莹颖是如何为自己的生命抗争的部分。这是她性格的一部分,我们仍然在展示她,即使那是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有一段时间,我们想和他的朋友和家人谈谈,但最终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是一部关于莹颖的电影。
原文链接:
刚看完寻找章莹颖(以下简称章)的记录片,流了好几次眼泪。没办法控制住。任何一个以身体会的父母或亲人都无法不被章的遭遇痛心、难过!
美国的司法制度与我国相比,差距之大,没法对照。在案发后的6天里,已经找到嫌犯,还有其女友提供的录音(非常赞成女友的做法,这样的男友太可怕了!),因为嫌犯不开口,找不到尸体。一拖就是两年。最后的审判,因陪审团的意见不一致,居然只是终身监禁!之后,私下的口供说分尸,扔到垃圾场,但这样的口供却是不能再作为证据。
片尾其男友对此发言“今天的审判结果让我相信,我可以用任何残酷的手段残害任何人,也不会因此被判死刑,我个人永远不会认同这样的判决”。是的,永远不认同!
《十二怒汉》把美国的陪审制度演得很成功(香港和大陆都有类似翻拍的)!我曾经以为这样的司法制度可以减少冤案,但我现在更相信它保护了罪犯!香港号称法治国家,大盗张子强的例子还不能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法治吗?!1992年抢劫运钞车被抓住,就因为请了个钻法律漏洞的律师(认为律师是维护法律,而不是钻漏洞,但事实是律师认钱的很多)不仅没坐年,还因关押得到赔偿。后来才引出1996年更大的绑架案,1998年,如果不是在大陆抓住,还不知要用炸药干啥大案呢!
综上,我相信美国所倡导的民主、包括香港的,主要是保护富人阶层,如果你够有钱,或许可以尝试在美国居住。如果普通民众,在中国是最好的选择!我爱我国!
观看纪录片的整个过程我都是非常难过与悲伤的,莹颖这样一个天使一样的女孩会遭受如此残酷的对待,就像把一样很美好的东西在你眼前用残忍的方式去破坏这样的美好,就觉得上帝非常地残忍,这么好的女孩,她有种光明的未来,她未来会成为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并在自己所在领域有所成就,现在就把这一切的一切都毁灭掉了,真的太残忍了!而且莹颖家也是很普通的家庭,她可以说是家人的骄傲、希望与支柱,现在她不在了,她的家人一直都沉浸在悲痛里,特别是她的妈妈,一想到自己的女儿就忍不住流泪;她也曾是为弟弟指明方向的人,现在她不在了,她弟弟也仿佛失去了方向般;虽然没有像莹颖妈妈这样情绪崩溃,一直隐忍着自己情绪的莹颖父亲相比是把很多的痛苦与压力都深埋到心中,只有香烟能给他一丝慰藉。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此时,我只想祈求上帝让莹颖的尸骸能尽快被找到,让她能尽早地落叶归根,也祈求上帝不要再伤害这个家庭,让他们能在怀念莹颖中继续生活下去。 其实通过这个案件,我们也能对美国的刑事司法制度有一定的思考,比如像米兰达原则,如果那个凶手永远都保持沉默,我们是不是将永远都不知道真相?或者这么说,这个凶手他做了这样具有法益侵害性的事情,他是不是因为他的先行行为而有这样的义务去揭露真相呢?他不说的话,外人很难了解清楚整个案件过程,也不利于后续的审判,而且万一这些真相中有可以用于抗辩的事实与理由呢?总的来说,无论是从义务还是有利于审判与罪犯本人受到公正审判的角度来看,中国现行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有如实告知案件事实的义务要比米兰达原则更为合理。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看了ABC的《20/20》讲莹颖案子的那一期。ABC用了传统罪案实录的拍法:案发,锁定嫌疑车辆,找到嫌疑人,探员用审讯技巧让嫌疑人从满不在乎到抖如筛糠…当然,还有警方如何获得案件突破:让嫌疑人的女友带着窃听器录下二人的对话。
ABC拍得非常好,资料翔实,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但这部电影还是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
当我们用罪案实录的方式来拍摄,重心很容易就会落在罪犯和警方的身上:作案动机,作案手法,警方如何抽丝剥茧,最终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但这部片子选择了另一个角度,着重讲了受害人和她的家人的故事。从这些片段,观众更能感受到一场悲剧是如何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有几个片段很触动我:
莹颖爸爸说,当初莹颖还在的时候,别人都羡慕他们家。后来莹颖走了,别人又都开始瞧不起他们家。
莹颖妈妈一直想见见凶手的妈妈,让她劝自己儿子说出莹颖的下落。她说,她也是母亲啊,她应该知道养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
莹颖弟弟说,这件事后,他的父母变得很容易争吵。镜头前,他们又因为这件事吵了起来,莹颖妈哭着摔了盘子,莹颖爸默默地抽烟后又默默地收拾了残局。
伊利诺伊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小座莹颖的纪念碑。冬天的傍晚,一片肃杀。莹颖生前的同事看着纪念碑说,希望等莹颖家人来美国参加庭审的时候,这个纪念碑旁边能多一点绿色,看起来更美好一些。
秘密录音并帮助检方定罪的Terra也接受了采访。她承受着巨大的恐惧,在和凶手朝夕相处中录下关键证据,随后又在法庭上被凶手的辩护律师反复诘问,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创伤。Terra用中文朗读了写给莹颖家人的一封信。莹颖妈妈说Terra是个很勇敢的女孩,而且就像她的莹颖一样,是一个很善良的人。Terra听后流出了眼泪。
电影结尾,莹颖的尸体还没被找到,但嫌疑人被抓,案子也已宣判。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件事已经结束了。但莹颖的妈妈喃喃地说:美国人不会放弃我的女儿吧。
最后,莹颖真的好美,从内到外都是。从她生前的照片和录像,我看到的是一个无比阳光自信的人,没有一点丧的气息,浑身都散发蓬勃的生命力。如果去世的人真的能变成星星,她一定是很亮的一颗。
当年关注过章莹颖的案件,但是坦白说也只是当做一起社会新闻去跟进,对于一个普通人,无法真正对留学生活产生共鸣。尤其是读研期间我也有过出国的机会,但是因为经济以及恐惧的原因放弃了,对于留学生或许更多了一份看客的心态。这部片上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激起我的兴趣,今天也只是偶然点开。或许是这样,看完之后对我的触动才如此之深。
感谢导演提供了如此之多的细节,让我看到了章莹颖作为一个普通家庭走出来的普通女大学生的孤独,纠结,挣扎,责任,愿望,以及坚持。她和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又是如此不同。如此地有活力,如此地顽强,如此的勇敢。就像片中说的她是如此的普通又不普通的一个女孩。一个会写下,life is too short to be ordinary 的女孩。她真的比我优秀太多。
看片的时候留意到了一个小细节,在章莹颖生前最后的一段公开视频中,她上了公交车刷卡之后,向着司机露出了一个善意的笑容,只是擦肩而过的瞬间,即使是那样模糊的画面下也异常清晰一个笑容。多么善良的女孩。再看她的其他照片,那始终不曾缺席的灿烂笑容,还是会觉得很温暖。
此前,一直觉得作为社会新闻,罪犯伏法后,对于大众来说案子似乎就结束了。尤其是这个案子,持续数年的等待后,罪犯前女友的挺身而出,似乎是吊足了胃口后大快人心的反转。但是现在我再也无法这么看待这件事了,罪犯伏法并不值得拍手称快,因为此案没有结束,也似乎永远无法结束了,因为章莹颖并没有被找到,因为我不再只是一个看客,现在我成为了章莹颖的朋友。虽然我无法为她做什么,但是感谢她带给我的触动和温暖,我会为她和家人送上我最真诚的祝福。
最后,我只能说,也只想说,章莹颖,能认识你真的很高兴。
还有,你笑起来,真的好美。
“应该美国不会把我的女儿,不会把我女儿放弃吧?”叶丽凤躺在旧沙发上自言自语。
你也许不认识叶丽凤,但你一定知道她的另一个身份:章莹颖的妈妈。
如今距离章莹颖的失踪,已经过去将近三年零四个月了。
2017年6月,来美国不久的访问学者章莹颖突然失联,后经证实被害。两年后,凶手克里斯藤森被判处终身监禁。
克里斯藤森直到审判末期才透露莹颖遗体的下落:垃圾填埋场——时隔两年,莹颖的遗骸上已经堆积了超过9米的垃圾,面对陌生国度和家境窘迫,章家人至今无法带莹颖回家。
去年美国制作的新闻调查片《卧底女友》介绍了案件全过程,但对莹颖本人及其家人却着墨甚少。
莹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的亲友们现在如何?为什么一个普通女孩的失踪会引起这么多关注?
纪录片《寻找莹颖》将告诉你答案。
《寻找莹颖》的导演施佳妍也是留学生,曾帮助过章家人,因此得以从更近的距离了解莹颖本人和她的亲友。
影片摘录了莹颖的部分日记,跟随导演的镜头,这个女孩不再以“受害者”这样冷冰冰的标签出现,而成了你我身边最亲近的朋友、姐姐和女儿。
“今天和老爸老妈打电话,他们都在辛苦地工作。我怎么能只考虑我自己呢?想爸爸,想妈妈,想要他们健健康康的。所以我要多多赚钱,也要照顾好自己,强大自己,才能照顾好爸爸妈妈和家人。”
——莹颖日记,5月7日,失踪一个月前
最初,莹颖曾纠结过要不要去美国。
她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在一家公司当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弟弟中学辍学。
从南平到中山大学,再到北大、中科院以及出国,家庭一直无法给她实质性的帮助,她靠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她是“别人家的孩子”,自信、自律,热爱音乐,与男友侯霄霖相恋八年,一起从中山大学保送北大,打算在2017年10月结婚。
她也有很多普通人的困扰,也曾为学业忧虑、害怕孤独,也曾责备自己偷懒没有完成计划,亦曾陷入迷茫不知道怎么做选择。
如果没有克里斯藤森,她大概会在2017年秋天成为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生,按照自己的计划“发Nature级别的高质量文章”,然后“回国,成为学术牛和好老师”。她在计划末尾还添了一项:“我还想生个宝宝”。
可惜没有如果,克里斯藤森让计划停在2017年6月9日。
莹颖上车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接受一个事实:这个一直“逆流而上”,勇敢挑战新生活的女孩被恶魔带走了。
破案的关键在于克里斯藤森的女友特拉·布利斯。这个勇敢的女孩主动戴上窃听器,为警方提供了男友犯罪证据的录音。
影片没有从悬疑的角度讲述这段“卧底”经历,而是平实地展现了一个女孩对另一个女孩的共情。
“莹颖是一个女儿,一个姐姐,一个女朋友。而我也是一个姐姐,一个女儿,一个女朋友。如果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也希望大家都想办法帮忙。”
特拉略显微胖,头发偏黄,语气温柔。
但现实并不温柔,为了窃听克里斯藤森,特拉不仅冒着生命危险,还要承受长期的精神折磨和道德指责。
因为被拍到与凶手一起出现在为莹颖举办的集会,网络暴力朝她汹涌而来;而亲耳听到男友兴奋地讲述作案经过更是让她害怕、反胃。
此事过后,特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工作、无法面对人群。
莹颖的家人在离开美国前和特拉见了一面,特拉特地向导演学了中文,给章家人念了自己写的信。
叶丽凤夸她:“你是跟莹颖一样的,心很善良,会帮助人。”
特拉哭了。
福建南平,导演跟着莹颖的父亲来到她的卧室,章父翻出莹颖小时候的照片,自责当初没有阻止她出国。
另一个消息更让他们愤怒——克里斯藤森在犯案两个多月前,曾跟大学的心理咨询师透露过杀人计划,但学校并未重视。
这一步步的“差错”让章家陷入困境。
莹颖失踪三年了,但她真的消失了吗?
“其实对于我来说,莹颖一直是一个活跃的存在。这些经历依然会指导我现在的生活,以及我之后的生活。”
莹颖的男友侯霄霖语气诚恳。他在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陪章家人来到美国,当翻译,找律师,奔走两年。
他在北大的宿舍里,还留着莹颖的吉他。
博士毕业后,选择到广东支教,替莹颖实现梦想。
审判结束后,章家人为莹颖在她最后停留过的树下立了一块纪念碑。旁边的大树上挂着莹颖的照片,时不时会有人来放上纪念物。
莹颖的同事离开前来到这里,挂上一个铃铛,拍了照留念,抿了抿嘴,告诉导演“我很希望看到这个花园春天的样子”。
莹颖从未消失,这个出身普通,却一直坚持努力、不断向上攀登的女孩影响着太多人。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ordinary”,莹颖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送给所有不甘平凡的人。
红棉酱有话说:
纪录片《寻找莹颖》是GZDOC 2020金红棉影展拟展映影片,在12月,你将有可能在影展见到它! 近期我们也会陆续公布更多金红棉影展片单,敬请关注~
作者:成彦、张汩 编辑:觅君
这看着令人唏嘘却又细思极恐,心疼章爸章妈,所以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还是需要加强啊,妹子们,无论在国内外都如此,宁可有被害妄想症也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异性)!
害怕任何关于这部片子的评分、讨论、营销都变成一种残忍,尤其是当主创说这不是关于罪案的纪录,而是莹颖的故事,莹颖的一生,她的学术,兴趣,爱情,家庭,她的努力,挫折,不安,积极。她留下的鲜活的笔记和影像,都是她在这世界上那么努力地活着的痕迹。感受到最无力的部分,是她在这样普通传统的家庭长大,在普通的好人中间生活,偶然遇到一个极恶的人,在极端的痛苦挣扎中被结束生命。世界变小,一个求学的人却还是不得不孤身前往异国他乡,一个度日的普通家庭却要被抛到无法理解的罪行前、完全陌生的世界里。面对着都是人,却好像艰难得寸步难行。我的学姐,我的同乡,我将会永远记得你,永远不放弃寻找你。希望你没有痛苦,如你所愿being outstanding...#2020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通宵观影马拉松
很克制的真人纪录片,不刻意煽情,也不会为了爆点而专门聚焦案件的细节和经过,或者聚焦犯人,很多都只是点到为止。但是你还是能从中感受到纪录片传达出 的情感,那种浓重的悲伤和绝望,还有淡淡的希望。
对这部片子的任何打分都是残忍的。
这不是一个普通女孩的事,这是所有女孩都会碰见的不普通的事。
无法想象一个人就这样消失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泪流满面。
拍得很有温度,并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犯罪纪录片,所以很容易令人共情,压抑感直击人心。那个变态真该被凌迟。
非常心碎。恍若痛失一个近在身边的人,而非看到一则远在天边的新闻。如何避免剥削他人的痛苦?导演选择让自己也成为局内人,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讲述自身的经历,揭示拍摄动因的同时,也解读章莹颖案唤起的共鸣——她的ordinary与extraordinary。摄影机也许没有做到真正的陪伴,但主创也没有剪掉章家人的抵触情绪。持续的跟踪拍摄在不断打开这个片子的维度,卧底女友用中文念信的一幕很动人,而电影没在这里做过多停留,因为煽情是不道德的。条分缕析地编排证据,呈现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只有认真、负责地拍出完整的作品,才是对逝者的纪念和告慰。
片子一般。谋杀犯或连环杀手也有女性。溶尸属于技术行为,不是靠瞎琢磨就能掌握的,可以肯定凶手在网上或现实世界中有顾问。
太心碎了。💔 刚看了主创人员的Q&A。导演说他们给Yingying的男朋友看成片,他一个人看的。💔
作为记者参与报道了章莹颖案件的始末,在法庭里亲眼见到克里斯滕森毫无悔改的样子真的好愤怒。我还记得法官在最后陈述时说,没有判死刑是人类最大的善意,给你判无期是让你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追悔莫及。
“章莹颖案”全程实录。较之前的纪录片看到了更多细节。案件发生在美国,但全片的亮点却发生在福建老家。它的内核不是找寻,不是诉讼,而是只有普通百姓才能感同身受的中式宿命。没了,最终依旧没了。
心都碎了
作为documentary来说是合格的,disclose的信息也算充分。一个观察,这种冷血的反社会人格罪犯(越来越多),头脑稍微好一点,逃脱法律惩罚是很有可能的。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平时多长点心真的是可以预防很多不测。RIP。
刚来美国也差点在冰天雪地里上了别人的truck,每次想起来都后怕… 勿忘莹颖🤍#laapff2020
因为是章颖莹的同僚(也是章父章母在美国的翻译)所拍,所以非常全面地记录了从莹颖出事到罪犯落网再到庭审宣判的全过程,就像家庭录像一样亲密,如同在现场一般震撼,没有任何煽情,但眼泪却止不住的流。你能真切地感受到莹颖这么美好、善良又坚强的女孩子就这样消失在异国他乡所带来的悲伤,但同时你又能感受其父母男友以及身边所有人的坚强。章颖莹对于我来说不再是新闻里的三个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正如她所说:Life is too short to be ordinary,人生短暂无法无为,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吧!
她说“life is too short to be ordinary”.哎,州政府都破例申请死刑。但陪审团让这个罪犯活着,此刻他正在监狱里笑吧。笑他赢了。
谢谢记录,愿逝者安宁。
章莹颖失踪遇害全回顾纪录片,尤其是记录了其家人的悲伤反馈。
流泪。愿在天堂一切安好,章爸爸妈妈和弟弟身体健康,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