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倒霉的都是最没能力的人
大家都知道1840鸦片战争英国鬼子武装到了牙齿,把天朝打的溃不成军割地投降。这电影就告诉你,其实在英国征服世界的过程中,1847年,男一号打完了阿富汗战争,也许也参加过鸦片战争,发现他的家乡最没能力的农民阶层是多么的苦逼,和他去征战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农民一样的苦逼。
大地主说了,我继承我爹这个土地的时候是濒临破产的,没办法,只好减少人口,把不是我土地上的农民都赶走。这样可以少缴济贫税。被赶走的爱尔兰农民呢,刚好遇到百年一遇的大饥荒,冻饿交加中,大批人口虫子一样的死去,其中就有男一号的全家人。男一号从阿富汗战场为国征战回来见到这样的场面,怎么可能不暴走,暴走也没有办法。他杀的每一个人都特么没有办法,第一个干掉的是那个收组的,是他母亲的亲戚,说他母亲坚决不去喝英国国教的救济汤,饿死了,爱尔兰都是天主教吧。他一个收组的,有啥办法。第二个是法官,法官说我按照法律判刑,你弟弟捅了警察,捅人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判死刑了。第三个是大地主的土地管理人,估计是负责拆房子的。一环套一环,总之都有理。男一号对雨果维文说,我杀人他们说我是谋杀,他们杀人就是战争,正义。如果没有我这样做,我全家人的正义谁来给?
反正死了一堆人,下命令发动战争的没死,下命令征收济贫税的没死。死的全是最低端,最没能力的人。那意思就是赤裸裸的告诉我,别做最没能力的人,否则当不可抗拒的力量(天灾也好人祸也好)来临的时候,最早死的就是自己。
全片都很喜欢,唯一不合理的就是男一号在兄弟媳妇房子被拆的时候遭到逮捕,杀了六个人逃出来以后,发现他弟媳妇冻死在老房子里。这才过去几天啊,就算警察局很远,也没几天路程吧。更何况,男一号给了弟媳妇一些钱,她完全可以付钱住在其他人家里吧。为了渲染悲剧,让弟媳妇死,感觉很遗憾。毕竟,男一号一开始的计划是带着幸存的家人去美国,并不是一杀到底。假如弟媳妇没被冻死,那他为了家人的安全,也会立刻终止仇杀,带着家人离开的吧,但那样一来,电影没法演下去了。
雨果维文最终的选择不得不说拍的很好。两个路口,一个是跟上去杀掉年轻的上尉,继而陷入到爱尔兰这个大饥荒的死循环里。一个是跟着一帮要去美国的难民去新世界,开始新生活。他考虑再三,,,电影结束。
不得不说,爱尔兰大饥荒造就了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啊,忘不了美丽的苔丝。还有《飘》,郝思嘉的爹就是爱尔兰移民到美国的。
没能力的人,其实还有项本事,迁徙,从利润低的行业迁徙到利润高的行业。从不适合居住的地域迁徙到适合居住的地域。改变很难,难就难在思想上,并不是行动上。雨果维文一开始为什么被关监狱要判处绞刑?因为他保留了当兵时靠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失手杀掉了一个嫌疑犯。最后的路口抉择,是他在经历了这一场事件之后的思考,我暴力,所以我从警察督察变成差点被吊死的囚犯;菲尼暴力,杀光所有人,最后还是全家死,自己死。而造成爱尔兰被英国占领的原因,造成自己征战阿富汗却一无所得的原因,造成菲尼杀人被杀的原因,甚至造成自己暴力和菲尼暴力的东西,又全都是个人改变不了分毫的。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赐于我分辨二者的智慧。这是圣经上的一句话,是凯文科斯特纳在那个人格分裂杀手电影里杀人前的祷告语,也是几个月前开导我的好友用她曲折的人生历程总结出的一句话。
很难啊,真的很难,但我想改变。
又看了几遍,原来他被抓挣脱后,回到石屋看到冻死的母女,未发现大女儿,回头看到屋外寒天雪地的脚丫印,深感绝望痛心…
片尾戴着军帽手握钱袋的大女儿,坐在马车后…
…
我杀人被称之为谋杀,他们杀人,称之为战争除恶。
我的家人的死亡,谁为其主持正义!
现在你已成为他们头号通缉,不要和他们斗争,走,去美国。
历史上很少有什么影视做品反映这段特殊的故事,大概就这一部吧。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反映的是当时爱尔兰与英国之间的战争。当时的那场大饥荒,历史上认为是由于主食马铃薯受到病虫害减产而导致的人民没有了生存食粮,但是还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英国统治者的不作为才导致的。不敢正视的历史,被搬上大荧幕,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本片的主人公是一个退伍的'军人,以前是帮助英国在外征战的。当归乡后,他发现自己的母亲已经饿死在了家中,而自己的兄弟也被英国人残忍的杀害。这一切都让他不敢接受,绝望下的他放弃了移民美国的机会,走上了对抗英国人的复仇之路。这是似乎是一个人的战争,但确实民族觉醒的前夕。在英国的高压下,爱尔兰人民在这段历史的冲击下,看到了自己亲朋好友的离去,看到了英国政府的无效统治,终于鼓起勇气来反抗英国。 男主的复仇之路,并不是单纯的就是对杀害他兄弟的英国人的复仇,有复仇但不是盲目杀戮,也不仅仅是复仇,更像是在对抗这样一种统治。电影中的经常出现猪,任人宰割的模样像极了被压迫的爱尔兰人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还有一处场景深深震撼人心。男主骑着马走在小镇的路上,四周群山连绵,景色优美,丝毫看不出这个国家正在遭受这样的饥荒。但是在路上是饥肠辘辘的人们,衣衫褴褛,心中只为了一口吃的。这一幕下,是震撼的,还原了当时的那段历史场景,更显得男主的悲壮。 影片的另一个高潮是男主与曾经的兄弟兵刃相见,同一个战场的兄弟,因为各自的信仰不同而变成了敌人,这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无法避免的一种矛盾。男主明白自己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但是如果没有千千万万像男主这样开始有了反抗意识的人们,那么这个国家就彻底完了。 影片下还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件事件,才让更多的被压迫的人民醒了过来。如果爱看历史题材类电影的人,不妨看看这部电影吧。
1847年,在大饥荒发生两年后,一位叫费尼的士兵为英国打完了战争后逃回到爱尔兰,看到一片挣扎与混乱,发现亲人全部死去,便下定决心复仇。同时英国派出了汉那去阻止费尼,而费尼和汉那却又是当年的战友……母亲饿死,弟弟阻止拆房夺地被绞死,仅剩的弟妹侄子,也在他眼前或被法警打死,或被庄园主的人拆房冻死。费尼就此走上复仇一个孤胆英雄怎样号召其更多的人起身反抗强权、暴政和富人阶级
从片名即可看出本片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一部剧情电影,时间点安放在爱尔兰历史上那场恐怖的大饥荒时代,这段历史对爱尔兰人的独立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关键作用,之前将剧情对准此段历史的电影并不多见,本片并非像《勇敢的心》那样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巨著,没有宏大的场面安排,没有震撼的战争场面,本片将矛头聚焦到一个普通的游骑兵,相比于普通历史题材电影强调群体的独立和反抗,本片则将重心放在了个体的反抗和复仇上,一场痛快淋漓的杀戮,一条血流成河的归途,本片以两条剧情线展开,在结尾处完成了两条故事线的交融和升华。剧情的设置上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瑕疵存在,节奏把控上也与剧情发展紧密融合,紧弛有度,畅快自如,多处密室杀人的动作戏份干净利落但不失血腥渲染,场面不大但处处张力十足。本片没有刻意去强调自由和反抗,但剧情处处所呈皆为自由之火种,两位昔日的战友成为相互猎杀的对象,有人说这场复仇从昔日战友开始相互猎杀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小编则认为这场复仇在两位昔日战友相互猎杀开始就已经注定成功,对于一个人可能是失败的,但这种反抗的力量一旦产生就会被永远继承,当普通士兵拿起枪对准警察要求开仓放粮时,当普通人民在贵族面前痛斥傲慢和无知时,当菲尼放下对准罕的枪时,这种反抗的火种已经在每一个普通人心中埋下,当傲慢和冷漠充满统治者的内心时,菲尼这样的勇者才是勇于点燃希望之火的战士!
血流成河的复仇,
并非漫无目的的杀戮,
黑色的天空,
并非无人欣赏的美景,
当傲慢和冷漠充斥,
当死亡和绝望环绕,
那一声划破寂静的枪响,
那一个路口的抉择,
自由的声音从此将永远唱响!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诗词里的影院》
这么好的电影,没想到影评这么少,忍不住要在这为死去的爱尔兰人喊怨。想想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是何等辉煌,女王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可是在这荣耀的背后是殖民地人民的血与泪。狄更斯曾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男主杀的每个人都该死也不该死。因为他们只是忠实的执行了女王的制度罢了,苛政猛于虎啊!在加上百年一遇的天灾,要想活着要么就得学会忍气吞声,甚至放弃做人的尊严,要么36计走为上去美国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像男主那样选择去复仇最后走向的只有自我的毁灭,虽然他改变不了什么,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有这么多的热血男儿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日子,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人间惨剧的畸形社会与反抗英国统治的联系,有些过于敏感的是看片时不知是否真把片中的family听成famine…
整个片子都非常的荒凉,如果你以为是两个男人大战三百回合那种爽片就找错门了,尽管主题是复仇,但节奏真的非常非常慢,慢得我看的途中我一度不知道导演这么慢究竟想要表达什么,Hugo Weaving的气质真的很英伦,都快忘记他是澳洲人了
竟然有看水浒的感觉了
要我爱跟英狗一起办世界杯???
干净、冷峻,有种东方刀客的感觉。最后,开放式结局,我希望“果叔”踏上希望之路,而不是毁灭之路~
极端精致的摄影和音乐营造了一种末世般的苍凉感,几位主角的表演与电影风格完美契合,雨果维文的眼神与面部表情尤为突出。饥荒、瘟疫与民族压迫将爱尔兰变成了人间地狱,道貌岸然的牧师与贵族们始终有着残酷之心,当家园毁灭,亲人逝去,复仇与反抗是一个士兵的出路。反抗注定会失败,恶行仍在继续,但影片结尾的小女孩乘车离去之时,希望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而叛国者则将在复仇与寻求亲的生活间抉择,爱尔兰的自由路途尚远。如果结尾的复仇戏如《切腹》中一样失败,前半部分表现的更深入一些,想必电影会更完美吧。
手起刀落,冷峻利索。看的时候一直觉得这就是《双旗镇刀客》fit《老妇还乡》。没有表情的男主角外表是冷的,熊熊燃起的复仇火焰又烧得人睁不开眼。他空空而来,不到血流成海绝不离开,既让人毛骨悚然的孤魂野鬼,又是无法不敬无法不畏的英雄。结尾收得太赞,为我们爱尔兰老中青天团打一波电话。
爱尔兰第一滴血,老兵秘密潜入大杀四方
英伦有三岛,事情真不少
难怪爱尔兰苏格兰那么讨厌英格兰人. 英国当时的统治政策完全漠视爱尔兰人的生存需要.
英伦血债
当殖民时代后期,人民只有通过「以暴易暴」来获得正义,被同化或者离开(移民)成为最后的出路,却毫无意外都属于灭亡,在21世纪回望弱小民族的消亡史都不胜唏嘘。
烧警局,割猪头,吊法官,狸猫换地主,举枪开粮仓;饥荒年间爱尔兰Rambo还乡打英国佬除恶霸,挺过瘾
19世纪爱尔兰还需要英语翻译,你现在想找到个会说爱尔兰语的爱尔兰人已经很难很难了。Famine题材必须灰暗,电影色调确实很灰。这成了一个游侠报仇的故事诶?
服化道美加一星。人命如草芥,土豆哩语的来源吧
弱历史背景下的复仇故事。节奏稍嫌和缓,色调偏冷,几个血腥镜头,不够cult,情绪调动不足,动作戏还行。整体普通水准偏下而已。
太爽了。爱尔兰人费尼被英王应招入伍,打完仗回到爱尔兰,母亲饿死,弟弟阻止拆房夺地被绞死,仅剩的弟妹侄子,也在他眼前或被法警打死,或被庄园主的人拆房冻死。费尼就此走上复仇,从警察署到法官到庄园主狗腿子一路杀过去,他服役时的上司则被派来干掉他。全片对白极少,干净利索,氛围极其到位。
调色过度,配乐简单粗暴。而且一不留神,饥荒及恶政的背景逐渐失效,变成了侠义故事。
三星半。反而是柏林主竞赛影片中稍微惊喜的一部。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放置在凛冽的爱尔兰地理背景下,便增添了几分力道。阶级上的贫富分化与爱尔兰/英格兰之间的国仇家恨,重叠在一起,一个孤胆英雄怎样号召其更多的人起身反抗强权、暴政和富人阶级,是一个很热血又血腥的故事。
#Berlin2018# 画意摄影确实不错,不过这片儿怎么看都是个没什么观众缘的主旋律商业片,主打爱尔兰反抗英国统治,有肯洛奇[风吹麦浪]等等一堆在上,这片嘛……还好有个复仇和追杀的强情节,包括几场动作戏都拍得很清晰明快。来主竞赛展映(就是官方展映吧),看看也就看看了,搁平时很难多看它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