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对这一题材有不同的期待,于是也便有不同的打分,我说我的:
1、编剧将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与挚爱体现在了取材中。 2、编剧有诗人气质,片中不乏大量写意的创造。很恰当,很提气,很美。有雾化效果,诗意弥漫。 3、能将“肩着黑暗的闸门,把他们送到光明的地方去”这样写意的语言用镜头表现出来,敢写实,很险,但濮存昕实现得并不突兀。这么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创作,固然不能说戏保人,也绝不能单纯说人保戏,只能说很赞刘志钊与濮存昕这一对CP了。 4、濮存昕演得很好,当松弛则松弛(比如轻弹落在身上的烟灰),当紧绷时又张力十足。戏骨不是盖的。与萧红的对手戏分寸拿捏得好。大家。 5、有弹幕夸萧红,大意说这电影多数都是她写的。对此表示理解,说这话的人大概是想说编剧的取材更多借力了萧红怀念鲁迅的那篇杰作,没办法,珠玉在前,为什么一定要绕过?况且,绕不过。 6、张瑜很美,比起《小街》,几乎冻龄。这版许先生,有较明显的七情上面,大概是想放大妻的属性,而不是单单是助手,学生。 7、影片给了瞿秋白大量镜头,看得出编剧的偏爱。私心喜欢。海婴镜头也多,喜欢看与海婴在一起的鲁迅,心都要化了,怜子如何不丈夫。 8、片中鲁迅有时像一根线,穿起一些人,可惜这线有点短,真希望片子再加一小时,多看一些人。 9、萧军演得一般般,形神都一般般。那么个性鲜明的人,本来演起来应该很讨巧的,不知是编剧不给力,还是从选角就错了。 10、冯雪峰演得一般般,没更多存在感。遗嘱那段,表现得太平了,就是口述实录。可能是戏份给的不足。
电影的鲁迅好像跟大连挺有缘,有的是大连编剧,有的是主演,奇妙。
这部电影一开始是以b站的片段形式出现在我眼前的,所截取的是那段在师范大学的演讲,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阶级。这段演讲无疑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真正的知识阶级应该是敢于质疑权威的,敢于打碎一切偶像的。演讲结束后,一堆学生高喊口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鲁迅就从一堆学生的簇拥下冷漠地穿行而过,正如青年巴金在深夜与鲁迅一同散步即将分别时问的那样,先生,让我们和您一样做个暗夜的人吧?鲁迅低头沉默了半晌,说道:暗夜的人不容易做的,因为他时常孤独…而你们并不孤独。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于鲁迅本人的大无畏勇气,而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对于人之存在的彻底认知。在电影中,穿插着鲁迅与各种人物的交往,与朋友,与妻子,但事实上他一直都是孤独的,这和物理距离上和人的远近无关,也与孤独的心灵感受无关,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所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鲁迅在精神世界中是没有朋友的,也不需要朋友。
要打碎一切偶像的鲁迅成为了偶像,在笔者看来,是有些讽刺意味的。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剖析,却换不来国民更多的觉醒。国民觉醒了没有呢?我想是没有的。而问题就在于许多人以为自己醒着。当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挥起破旧立新的大旗之时,国人也却从来没有从封建意识中醒来,如果说封建社会将人从名称上分为了三六九等,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平民阶级如同蝼蚁一般,那么到了现代社会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随处可见的阶级意识充斥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不过现在不叫做君臣了,而叫做老板和社畜,在就业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甚至成为了一种赏赐,自我剥削成了一种常态。而传统的亲子关系或者姻亲关系同样受到了经济地位带来的自然而然的阶级差异感所带来的挑战。于是,君主至上这类的逻辑看上去在社会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永不眠。这世界最难唤醒的永远是人心,尤其是那些被金钱,欲望,各种各样或旧或新的价值观所层层包裹着的本应该闪闪发亮的人心。
另一件觉得十分讽刺的事情是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经常被后人作为师生恋的范本所津津乐道,在笔者看来,这也确实看上去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诸如要打破旧的时代,打破对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就要追求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解放之类的。但这真的代表了自由嘛?就像是看到的很多娱乐圈的各种声色犬马的新闻,这是真的快乐了吗?其实,从某顶流男明星塌房入狱这件事,可见一斑。那欲望带来的焦虑感,使得这些新的权贵阶级一次又一次地以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去排解,然后焦虑一直存在,于是犯罪行为也持续不断。如果不论这些犯罪行为,单是违背本心出卖肉体这类的事,也和焦虑感脱不开关系。而这种焦虑感往往最根源处在于对于死亡的恐惧。
鲁迅必然是不怕死的。妻子和孩子的存在从某方面来说延续了他的生命。只是后来人在看待他的家庭生活时加入的所带有的滤镜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美化师生恋的效果,我想,这完全不应该是鲁迅所说的要打破旧的时代应该要有的态度。就近日频繁发生的大学师生恋传闻来看,大学多采用包庇的姿态,而坊间也大多持一种看戏的无所谓态度,这是很令人寒心的。当大学教授成为知识型权力,对于学生的利益具备一定支配性,或者基于在教学环境下一种知识魅力对于心智尚欠成熟的大学生的吸引力,如果因此获得了性资源,其实质都是一种父权压迫,属于建立在阶级差异之上的剥削行为。这在欧洲的大学属于有违师德,可以直接解雇,而在国内却以一种风花雪月的姿态存在着。这点和个人主义的野蛮生长是分不开的:一个欠缺信仰和内心自律的所谓个人自由这棵树上,极容易生长出人性的恶果。绝大部分人对于什么是自由,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理解,进而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达到一种逻辑自洽,同时又缺乏反思。
如果鲁迅还在世,他必然不会惊诧于如今的世界与昨日的世界竟然分别不大,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在暗夜中始终坚持孤独行走的人始终还是如此少的!
也只能这样截取与鲁迅有关重要片段。试图尽量表现鲁迅温情的一面。瞿秋白形象离我想象的较远。
挺好的片子,挺和谐。但是看了感觉不满足
鲁迅,如果你活在现在,你也不是鲁迅,你是周树人,在大学里上课,学生叫你周教授,参加全国文代会,你坐在主席台上,寒暄,鼓掌,举手,就是看不见你抽烟斗——陈傻子
形似。故事太散太碎,而中华民族之脊梁断不是这样的。濮氏特征明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展现了鲁迅生前在上海的最后三年的生活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 妆容挺好的 几次生病的手挺细致的 基调有些舒缓 濮存昕的演技赞 人物没有那么刻板 我们一直赞颂鲁迅的伟大 可也不能忘了 他不仅属于人民 还属于他自己的家庭 也属于他自己 他有一种倔 撑着将要垮掉的皮囊 他是孤独的 他是属于这精神世界的斗士
想起来高中时代看过的=.=
那个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少年郎 不仅仅是中学课本上那个说着听不懂的话的老头子啊… 先生千古😭
节奏没有把握好,显然有太多话要说,太多感情要表达,太多意象要呈现。虽然时间上选择1933~1936这三年,可还是觉得中间穿插了太多事情,以致于影响了整部影片的结构,让鲁迅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有些模糊。不过作为纪念鲁迅的作品,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濮存昕的表演。
只能片段式展示迅哥儿…
以电影之短展现如此复杂丰富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编剧做到了截取的先生生活片段的精华,梦境部分是有诗意又有力度的象征。濮演得好,但话剧风太强烈了。可贵是已经在竭力摆脱主旋律了,对左联之流的不满就差明说了。
#2021.103#电影资料馆#我父亲周树人的晚年生活,周海婴
牛逼闪闪的两个人
四遍系统
别被评分误导。拍得非常好。对许广平讲上海话存疑。
一星给还原度超高的内山完造
极其喜欢开场
整部作品在最后所带来的直观冲击不容小觑
不像。不知所云
剪得太硬了。那么左,辜负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