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推镜与自动书写:洪尚秀尴尬美学的一种理论读解
引言:
德国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始于艺术家马克思·恩斯特,他在于巴黎超现实主义者密切接触后,发展出一种绘画技巧,将现实主义作品与各种各样梦境彼此冲突的结合在一起。比方说,有一幅插图,前景处走着一个年轻女人,肩膀上停着一只巨大的鸽子。背景似乎是空旷的博物馆房间,但房子里还有一个植物园,远远地有三个男人站在塔上。画面充满了视觉寓意,但确切的意思很难说清楚。通过这样的拼贴,恩斯特希望实现当年布列东和菲利普·苏波在文学领域里主张的“自动书写”,让事物自发且出乎意料地相遇。
洪尚秀电影特质与主题可以归结为:日常琐碎时间与虚假、梦境、反复交织的共时时间感(《时间之丘》、《这是对那时错》);推镜为标志的对某种日常生活的事件化强调;从剧本的文学白描移转为碎片化拼贴电影摄影式自动书写。
很多人将洪尚秀与法国新浪潮五虎将之一的侯麦作对比,把二人都归为某种文人小品。但二人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对于洪尚秀,他的电影的指导思想是布列东的超现实主义目标的电影化表达:叙事混乱带来的感知错乱。从早期的文艺青年性压抑下的尴尬表达,到近期作品一贯的日常时间混乱的呈现,洪桑秀从性压抑转导为对时间意识的呈现。值得思考。。。。
会去找《自由之丘》来看,完全是因为中了加濑亮的毒。看完之后,我又中了洪尚秀的毒。
应该又是某个大脑莫名活跃的深夜,怀春的少女不顾第二天是工作日,单纯从欣赏美色的角度走进这部片子。一开头就觉得很不一般,不是常见的黑底白幕配悠扬的旋律,而是少见的柠檬黄跳蓝字辅以灵动的钢琴声,活泼明亮极了,仿佛在深夜照进心里的一片阳光。
整个电影讲了一个由加濑亮饰演的日本男子莫里来到韩国找女友权的故事。莫里在来韩国的飞机上就开始给权写了第一封信,权病好后回到住所,循着这些信的内容线索最终找到了莫里。
《自由之丘》取名于一个咖啡馆,离莫里租住的民宿不远。全片时长只有一小时六分钟,片中的主要人物除了莫里和权,还有民宿男老板相元,相元姑妈以及咖啡店女老板英善。相元会带着莫里逛逛小镇,认识新朋友,两个中年男人从陌生到慢慢交心,他们有共同的关于爱情以及生活的困扰。相元姑妈是个成熟智慧的妇人,跟莫里常常进行天马行空的对话。英善跟莫里的联系占本片最多的份额。莫里常常带着同一本书到“自由之丘”边看书边喝咖啡,之后还帮英善找到了狗狗,就这样慢慢熟络,会彼此分享,两颗孤独的灵魂撞击出爱情的火花。这是有互相取暖意味的爱情,短暂而微妙。莫里在韩国暂居的一切终止于跟心心念念的权的团聚。
加濑亮曾公开表示自己是洪尚秀的影迷,而这部两人首次合作的作品,也是有强烈的洪尚秀风格。其间很多点,我们在《独自在海边的夜晚》、《之后》等影片中都能发现相似之处。首先是剧情发展具有迷惑性,电影场景的变换没有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因为权到信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信零乱地散在了楼梯上。剧情只能按着权毫无头绪的读信顺序开展。而每一封信就是一个片段,最终才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让是部分观众表示“看不懂”。其实,熟悉洪尚秀的朋友都会发现,他的电影里常常出现结构打乱组合的现象,充满了实验性意味。其次是依旧日常琐碎的对话,如散文般的。此片中低幼化的英文对话,也就是小学英语水平,一百个词汇量就能搞定的。在观影过程中,给人一种的可爱的感觉,让人冉俊不禁。 当然,仍然有洪尚秀最爱的固定机位闷骚长镜头+尬推拉摇镜头。
当然,此片跟以往洪尚秀电影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全片中还穿插着莫里的内心独白,一方面使得意识流的叙事更平顺,一方面也增强了情绪表达。洪尚秀的电影大多落点在爱情上,此片的有爱情但不止于爱情,那种生活流的琐碎直白的感受更强烈。人与人之间的或亲密或生疏,平淡无趣的生活日常,仿佛在反映生活本身的无力与悲剧性。 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最有一个镜头,莫里和权衣着朴素,合撑一把伞,留给观众渐远的背影。画外音“Wehavetwochildren.Onedaughterandoneboy.Thefirstonedaughterisverystrongandbig......”
题外话:
任何一段爱情,过分执着都是悲剧的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会逐渐变成奢侈品。
年轻的时候,动了感情,顶多就是流流眼泪。
上了年纪之后,再动感情,可能半条命就没有了。
人生的大智慧往往是一些很简单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是甜。”
阿森一定知道这个道理,否则怎么会不远万里去找权。
在洪尚秀过往的电影中,多数男主人公都不那么长大光明。
当然,这样的设定符合人性的特点,但也很容易让角色脸谱化。
在《自由之丘》中,洪尚秀收起了自己对男性的讽刺,给影片中的角色和剧情赋予了更多生活气息。
什么叫生活气息?
这大概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对我而言,“生活气息”是在某个阶段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状态和想象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时候想象着富足,体验着孤单;两个人的时候,期待着甜蜜,经受着琐碎。
这其实也是电影中阿森的状态。
导演洪尚秀并没有沿着完整的时间线来讲故事,所以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凌乱而混沌的。
没有固定的时间,甚至连白昼和黑夜的界限都不那么明显。
不过,影片中有两个元素让人回味无穷:
一只叫“梦想”的狗。
一本叫“时间”的书。
“自由之丘”是一家咖啡馆,老板娘叫善英,“梦想”是她的狗。
善英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份温暖的爱情,却找到了一个人渣男友。
《时间》是阿森随身携带的书,“时间”对阿森来说非常重要。不管是两年前的错过还是两年后的寻找,“时间”都是阿森绕不开的咒语。
《自由之丘》不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但它的乏味和诗意一样明显。
乏味:剧情简单,角色行为单调,对话幼稚,英语蹩脚。
诗意:错乱的时间恰好可以凸显人性的荒诞以及爱情的悲剧性。
洪尚秀的电影其实是值得解读和思考的,从他的电影中可以看见我们最不愿意承认,却又时刻期待着发生的事情。
有男友的善英对阿森表白,并多次发生亲密关系。
来寻找前女友的阿森一边表达着对前女友的思念和爱,一边享受着和善英发生关系。
放在现实生活中,这叫不道德。
但这的确是大多数人的状态——身体和灵魂的分裂。
《自由之丘》中的人都居住在封闭的房间中,连整个生活圈子都是封闭而单调的。
狭窄苍白的社交让人们忘记了如何拒绝和寻找。
时间的流动和个人的固定状态形成巨大的反差,人和人的感情始终处于疏离之中,最后连自己到底爱什么样的人都搞不清楚了。
亦或许感情本身就是晦暗而复杂的,爱和性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
我们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因为自己很清楚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但生活从来都不会按照我们的念头来进行。
所以,我们的生活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梦境。
既然生活这么复杂,不如和洪尚秀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喝喝酒,调调情,养一只叫梦想的狗,读一本叫时间的书。
日本男人在首尔旅社>>>法国女人在海边小镇
“我们的大脑构建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但你没必要按照那种固有的模式来生活”
你来到我的城市,走过我来时的路,想象着没我的日子,你是怎样的孤独。
两部洪尚秀看下来,依然说不清自己喜欢还是讨厌。他用的是我最反感的方式,固定机位长镜,简单粗暴的推拉,除去景别变化几乎成了舞台剧,可内容又那么可爱。烦人,敢不敢更像电影一点啊?!!
你穿山渡海来看我,我穿街过巷在看信。时间错落无序,情感若即若离。洪氏小品:妙,不可言!
终于有一部电影能够表现外国语交流的尴尬,而且尴尬得太过自然,语言本身大概就是如此。好久没看过那么短的长片了,加濑亮英文口语真不错,可以进看过的日本男演员前三了
一年一到两部的清新小品,快赶上伍迪大爷了;洪尚秀气定神闲,什么喝酒泡妞太重复什么推拉生猛太粗暴,任由君说;在拿捏男女关系和结构定位上,越来越有侯麦感觉,他根本无意解释,让本就无因无果的生活面目压缩成纸片,随手抽一张就是日子,这就是自由。
洪尚秀新浪潮看得还不够吧,抓紧再复习几遍侯麦,顺便把Garrel的新片补一下,说不定电影的精气神能再足一点。
加濑亮挺纯的,感觉跟洪的格调不太搭。导演是希望他浑一点的,这些戏还是为一个懦弱、摇摆、好面子的男人编排的,可性格使然,他就是浑不起来。
他遇到的狗叫“梦”;他在读的书叫“时间”;找到想找的人,才能抵达他的“自由之丘”。絮絮叨叨各种写实的生活,导演倒错叙事的方式很合我胃口~!
洪常秀编剧是不是太摩羯座?为了女神,全世界都可以理直气壮的成为备胎,追到女神,又纯情的像“爱在”系列里的作家伊桑·霍克。对于洪导演的片子,喝喝小酒聊聊男女之事,偶尔成功约个炮爬起来也不带什么牵绊,这次就算用书信打乱了时间的顺序,但变焦镜头一推上去,还是那么原汁原味。★★★★
深夜无人的时候左边搂着一个右边惦记一个嗞喽一口酒啪啦两口菜噗噗两口烟扪心自问不亏心吗
影迷分两种,不看洪尚秀的,和看洪尚秀的。我愿意和后一种喝点儿小酒。
遗落在楼梯的那一页是加濑亮和郑恩彩的故事么?
一页风流。
洪尚秀的电影都很舒服,把把妹,喝喝酒,抽抽烟,扯扯淡。这部片特别短,而且有一种“收到一封很厚的日记体信不小心顺序打乱了看”的新奇感受,男女主角分别是日本人、韩国人,他们讲英语,然后突然出现一个美国人的角色,讲一口流利的韩语,这种感觉真是太难形容了,大概就是“迷失首尔”吧
当一条单身狗,也挺好的。
You don’t love me, you just want to practice English with me
他们有了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个叫梦,一个叫时间。
又一部洪尚秀的作品,还是不咸不淡的感觉,还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作为一部爱情片,该片似乎是把那些咋呼的瞎扯的爱情片用开水过滤了一遍,油啊腻啊都被过滤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