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雪风 (首发于《正点观影》)
在《英雄》上映时,很多人非常武断地将分析的视角框定在它的价值观上,最终你能看到的,是壮阔却又单调的批判浪潮,充满着某种刻板的政治正确的傲慢。可能也正是这种只见一点不见其余的诛心杀伐,让这部影片的风评在若干年后,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
但无论是以往的过于严苛的口诛笔伐,还是现在的口碑回温,都是同一审美上的来回拉锯,而对这部电影真正的问题却少有涉及。
简单来说,即使到现在,《英雄》仍然是张艺谋美学上最为分裂和混乱的作品。
这种分裂来源于张艺谋对于“酷”以及“礼仪”的误读。
从影片的语言风格上,我们就能看出张艺谋对于酷的追寻。
影片通片充斥的是那种古龙似的语言,那是一种把每一句话都要当成一句话来使用的语言,它追求语言的机锋,对话从某种程度就像一场文斗,里面没有多余的废话,讲究一剑封喉的快感,和剑走偏锋的机巧,以及峰回路转的惊奇。
这种语言剔掉了所有生活本质的芜杂和毛刺,去除了惯常人有的情感的起伏与变化,呈现出一种简洁、清癯的美感。
这种语言本质上也就是去除了煽情,它要用冷峻、冷酷的语调来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它将生死日常化,又将日常仪式化,制造出一种迥异于现实世界的异世界。
在这一点上,张艺谋还是完成了对古龙的临摹,我们基本看不出影片主人公无名的心理变化,他始终语调如一地去刺杀去赴死,如同一块岩石。但张艺谋忘了,这种古龙式的风格,并非只是人物的语言方式,它涉及到人物的世界观,剧情的推进方式,以及电影的表现形式。它们需要这些东西的高度匹配。
简单举个例子, 古龙的打斗场面,往往是他人没动,对方已经倒在了地上。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表现的是高手,高手之间的决斗往往在电光火石之间,如果这两个人,如同两头发情的公牛般打斗半天,古龙所营造的奇诡孤傲而又潇洒的境界也就荡然无存。所以古龙的世界里,往往很少有招数,因为一旦两个人开始数十招的套招,这两人就无可避免地与那些街头杂耍街头卖艺成为同类。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能理解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这部显然也在向古龙致敬的武侠片处理动作场面的方法。在这部影片里,所有的打斗都是被王家卫的高速抽格的方法加工过的,呈现出一种模糊而又凌厉的效果。
王家卫用模糊掉它的方式,来保持影片的空灵。
而反观张艺谋,根本没有理解古龙“省略”的妙处。在影片中有一段无名和长空两人意念比武的场面,这么古龙化的场景,他居然把它实拍出来了。
这一实拍,其实也就让那剧本那一点玄妙的趣味荡然无存了。
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渲染不止让张艺谋离古龙很远,也与他所追求的酷离题万里。
除了影片的台词,影片其余的部分,如同琼瑶附体,是成吨的形容词无差别也无目的的随意投掷。
它们体现在影片动作场面中那些不厌其烦的慢镜头,体现在影片中无处在不地的煽情音乐,体现在影片无数次对于悲壮的不知节制的渲染上。
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是张艺谋他们学着古龙写了个剧本,然后要演员们向像古龙的小说一样讲究节制,然后自己像个要死要活的琼瑶一样动容地拍起来。
这种不知节制,让张艺谋试图拍出先秦时代中国人的风骨也成了个笑话。
在鲁迅的《铸剑》中,眉间尺二话没说将自己的头颅割下来送给黑衣人,这是真正的先秦风骨。它的凛冽之处在于,它的发生并没有预兆, 文章也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冷静地把它写了下来。这件事的骇异,与写作者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照之中,让你生出一种森然的敬意。这种骨子里的热血,却又不以这种热血为意的平常,就是先秦人风骨的精髓。
而在张艺谋的处理中,比如最后无名的死亡,镜头无数次的切换,他像一个荣归的英雄般死去。这种大办丧事的处理方式,将影片本身的悲壮消弥于无形。真正的猛士,不需要世俗的那种夸张的处理,任何夸张,都是歪曲,任何以头抢地的恶俗,都是亵渎。
简而言之,一直无所不用其极地向观众骚首弄姿,这一点都不酷,真正的酷,是当这一切都是常事,任它就这样发生。
张艺谋特别不擅于表现酷就是这个原因,无论是《英雄》,还是他最近的《狙击手》都是这样。当牺牲发生时,他总是忘了影片整体的冷峻基调,而是像民间的白事一样马上唢呐齐飞地大操大办起来,将一种庄严,瞬间化为一种滥情的揽客手段。
从这一点来说,现在新晋的武侠片导演徐皓峰做得就好多了。
所谓的酷,所谓的规矩,所有的礼义,说到底,就是一种节制。对自我的欲望的节制,对讨好别人的节制,对迎合自我的节制。不放大的自己的苦难,更不可能以苦难作为由头,所以他的戏里,所有的人都是冻死迎风站,饿死打饱嗝。他们也不可能将自身的技艺作奇技淫巧式的卖弄,所以你在他的电影里,看到的功夫都是在人体极限内的日常动作。而徐皓峰,也知道任何滥情,其实都是对这种节制的羞辱,所以在他的电影中,冷调的冷感,极简主义,才是表现这一切的最佳手段。
张艺谋擅长表现的是压迫,这种压迫让人性产生的扭曲,以及这种压迫所导致的让人瞠目的暴力。而酷,本质上却是一个自由人面对这个世俗世界的不屑一顾。前者会导致强烈,所以无论《红高梁》还是《影》,你都能从中看出一种从人与兽结合处迸发出的伟力。而后者,却需要的是一种平常心,一种不想去取悦别人的从容,一种并不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矜持自守。
化用别人评价《南京南京》的一句话,世上事皆可原谅,但远远轮不到一个导演想个蹩脚的理由来替别人原谅。
秦始皇伟大不伟大?一统天下,修长城、设郡县、统一度量衡,乃中国第一个皇帝,当然伟大。这对现如今中国有什么影响呢?起码不必像欧洲那样分裂;加快了历史的进程;促进了文化发展等等等等,所以我们现在提起秦始皇一样要报以尊崇的态度,
但,这不代表当时的百姓也愿意和我们一起尊崇他。
战争是会死人的,秦王朝为统一六国发起了22场战争,死亡人数达两百万人,对于那些生活在战争中的百姓而言,那些失去了家中亲人、顶梁柱的人,他们真的会如电影中那些侠客一样去尊重秦始皇吗?有人会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宏图霸业自然少不了白骨累累;也有人说个人的性命比起国家的繁荣来说又算的了什么......
这话你去跟死者家属说去。
平时各位公司里加个班没加班费都咋咋呼呼地,谈人权啦,谈法律啦,骂老板不人道啦,这不是为集体作贡献吗?怎么千年前打仗的士兵死得、修长城的百姓死得、被坑杀的方士儒生死得,你连自愿加个班都不愿意了呢?
作为历史车轮的受益者,想当然的觉得推动历史车轮的人死的应该,恶不恶心?
我这人不太懂人际交往,但是当我分不清对错或者把握不住分寸的时候,我就做一件事:换位思考。我把自己放在各个位置,想彼此之间的分界线放在何处最合适,这让我对大多数人宽容,但我不能忍受将客观存在的东西直接抹掉。
当我看着无名本来有机会杀掉秦王却不杀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期间,一个中国好汉摸进了日本天皇的宫殿,然后大说特说了一番和平与统一,最后日本天皇被感动了,说,好吧那我就统一中国吧,等我统一了中国,我要实现大东亚共荣、要整个东亚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我要修建长城,抵御来自俄罗斯的军队......
其实我一直觉得始皇陛下对中国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作为一个活在因他而受益统一的国家里的百姓,至少在面对历史时,我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你不可否认,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中原大地上确确实实的存在的是七个国家,至少在他们的统治者看来,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现在的中英美日俄法意之间的关系没什么区别,秦国动用了强大的武力将七国合一,如同今日某国统一全球,或许千百年后会有“球民”赞扬这个统一全球的领导者,但作为此时此刻被统一的国家,或者说,活在战争中的你我而言,这个发起战争的某国领导者,绝不会受到我们的爱戴(假如发起者不是中国)。
秦国是战争的受益者,千年后的我们更是受益者中的受益者,但因此而给战争的发起者戴上围光正的帽子,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侥幸心理——幸好前人把中国统一了,我们不用做战争中的难民了。
回头再看《荆轲刺秦王》,荆轲明知此行有去无回,但他依然前行,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理由:”我不能让他再杀燕国的孩子。“当荆轲刺秦失败,秦王照样在刺客面前说起自己的理想,他问:“你为什么要杀我,你知不知道我有一个多么伟大的梦想?你知不知道我想要把天下都变成一个国家?”荆轲只是凝视着不知名的某处,说:“有人要我给你带句话,他说‘大政宫里的秘密,他谁也没说‘“
我们歌颂他伟大,那是我们的事,你可以拍部电影展现现代人多么尊崇秦始皇,但你不能替那些死在战争中的百姓原谅秦始皇,不能替那些失去国家的人原谅秦始皇,更不能替一个刺客去原谅秦始皇,其无理程度几乎不亚于替伊拉克人原谅美国总统。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有些人,尤其部分作家和导演,都觉得这姑娘是街上卖的彩陶,一片纯白,就等着自己去上色,可偏偏历史姑娘其实是天生迷人色彩的,真的用不着你去夹带私货。
我从没发过一片影评,但是这次一定的发 重新看了遍张艺谋导演剪辑版的《英雄》,才知道自己误解了这部片子太多,小时候看时只是觉得画面很好,今天再看才明白这部片子绝对是我看过最好的中国电影,而且是一部只有中国人能真正看懂的片子。
影片确实对话不多,因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悟,是多说无益,是懂。况且有画面的支撑,很多东西不用说,就能懂。
李连杰是刺客,面见秦王,因为他杀了秦王最担心的三个刺客。他给秦王讲他如何杀死这三个刺客的故事。
第一个是甄子丹。对决之地,无明显颜色,有琴瑟相伴,有雨,勇士之间有礼教,这些无不在暗示他们之间的知己之情。最后李连杰赢了,赢在快,赢在技精。
【无色,技精,这是影片的第一层 】 然后片子的核心开始,李连杰讲述如何杀死梁朝伟和张曼玉这段侠客。红色的赵国字馆,书法,中国文化的代表,里面说书法和剑意境相通,正如前面和甄子丹对决时说的琴瑟与剑法相通一样,中国的文化本身就是在意相通,万物归一,而这份相通靠悟。
红色在这里代表着欲,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两人相残让李连杰有机可乘,最后逐一击破。
【红色,人欲(占有欲,嫉妒心,报仇),影片的第二层】 秦王说你小看了我,于是他开始讲述他认为的这三个人情况。
影片开始用蓝色为主题,蓝色代表着理性(计谋),代表着情义。
所以张曼玉和梁朝伟为了知己之情,为了国家之情,用自己的性命成就李连杰刺杀的计划。
【蓝色,理性,情义,影片的第三层 】 之后李连杰讲述了第三个故事,在书馆之中,梁朝伟组织张曼玉和李连杰刺秦,只是阻止失败,被张曼玉所伤。这里画面白色为主。白色,我认为有两重,一是平静,理性和欲望的平衡点,第二重是留白,无意义,为第下一层做铺垫。
【白色,理智与欲望的最佳平衡点,中庸之道(不是中立平庸,那是理解错误了),影片的第四层】 在李连杰出发去秦的路上,梁朝伟拦住他,给写了两个字,【天下】。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刺秦,自己为了天下,最后放弃了刺秦,因为他相信只有秦王可以结束战乱,一统天下。这里画面绿色为主,绿色,自然的颜色。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里的绿色代表着顿悟与悟道。梁朝伟悟出了“道”,对天下的义,比国家的义大,比个人的得失大。
【绿色,道,天下大义,这是影片的第五层】 最后梁朝伟让了张曼玉一剑,死在她剑下,最后两个人双双自尽,【这一让就是影片的第六层】。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层次,而这部片子做到了这一点,一层进一层,也讲究境界,一层是一个新的境界。
最高是让,让国,让天下。其次是天下大义,但终究还是以暴制暴。然后是谋。最后是欲和技。
这就是中国文化所传承的最高精神,所以史记以让国开始,我们都熟知孔融让梨的故事。《英雄》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层层的阐述和递进,张艺谋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野心很大,愿望也很好,这部片子是中国自己的电影,因为除了中国人没人懂。张艺谋一定是希望这部片子可以开启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电影的风格的时代。 当然影片的口碑不理想,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画面大片来看,而没有看出里面的意境。书法和剑法的想通,舞剑时在水面上的招式正是书法的落笔方式。那些如画的风景,也是在帮助观众进入他所希望大家看懂的意境。 还有这不是一个刺秦的故事,张艺谋只是借助了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所讲的是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对天下道义的感悟。
太多的人懂技术,但是不懂美,懂美,但是不懂文化,所以豆瓣评分只有6.4。我认为至少9分。
这片拥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一定位置,但是作为武侠电影,不能没有灵魂...
一部被低估的电影,堪称绝唱。时间会证明这是一部好电影。
老谋子学王家卫不成功之作,但这部片子在欧美的影响相当深远。分叙的主题感和武打设计部分不错,值得一提的是画面、音效、色彩等,在国外常常被拿来当作家庭影院的试机片。
至少是中国影史的里程碑,把《东邪西毒》和《卧虎藏龙》学了个遍,可惜色彩再浓烈,情感却不足以打动人,即使是同一拨演员,表现亦是天差地别;不断反转地转述故事,除了推进剧情功能外,编剧是有点野心的,不过台词仍是蠢;特效和大场面,与其后来的作品,几乎就是各种翻版。
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每次看到有人骂就想站出来为它说话.
片子本身还行 但影响太坏……
在片里位置很固定的陈道明说,《英雄》是著名导演对我的一种考验。我希望这种考验以后最好别有。
搞什么搞,想打想搞霸权就搞,还给自己找借口,一副“其实我是为了天下百姓才发动战争你们都不懂我的心”的狗屁表情,陈凯歌你真是为了秦始皇煞费苦心啊
没有感情的电影,怎么能打动人呢
其实没那么差的,只是他出现在一个基本没什么烂片的时代,那时候虽然我天朝的票房还未爆发,但观众的底线还很高,如果放在被大大大烂片虐惯了的今天估计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无论有多少人骂,但是《英雄》是让我真正开始喜欢电影的一部影片,是一种启蒙,从喜欢到狂热,一遍又一遍,台词滚瓜烂熟,记得第一遍看的时候,生怕错过一个镜头,这种感觉,之后再也没有了。
看过“十面埋伏”和“无极”后,调高评级
我觉得要是把张艺谋的名字换成一个老外的名字,估计这电影能拿满分了。然后一群人又在叫:这电影真是神作,中国就是出不了这种导演。【看透
秦地飞雪,夜挂如月。一曲长天,霜冷残剑。干戈无名,狐悲秦王。
我认为是被严重低估的片 天下与侠这样抽象的大概念 在电影中也用象征性与概括性的大概念来描述 同时也将情感与行为简单化 整个故事建立在这个逻辑上 在我看来是非常妙的
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似的作品。从此,国产商业大片在中国的电影土地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如果导演不是国师,这片子在豆瓣至少8分以上。
2星—3星—4星-百看不厌
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至少视觉上是过关的
不比无极夜宴好多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