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是一部探究依赖性和成瘾的电影,其中几个细节的铺设很有意思,比如张静初,古天乐饰演的吸毒者在往自己的身上注射毒品的同时,镜头切换到刘德华饰演的大毒枭却因为“糖成瘾”往自己身上注射胰岛素。两者同样都是drug addiction,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大毒枭从不触碰毒品,甚至对吸毒者内心有抵触,觉得他们全死了这个世界才会干净,但他同时却面临着因为suger addiction而导致的肾衰竭,这是一个很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为什么糖成瘾,酒精烟草成瘾的社会问题并不比毒品小,却依旧没有让社会引起重视,甚至媒体都刻意去避免这方面的报道?!suger addiction是一个近几年红透欧美的新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自从工业糖代替自然糖以来,人们的身体遭受了多么大的健康危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中风,肾衰竭,心脏病。。。每一个现代人都是一名糖成瘾患者,沉浸在冰激凌,薯片,汉堡,糖果,巧克力等工业食品带给他们的满足感中无法自拔。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并没有糖成瘾这方面的问题,不妨参考一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食谱,看看自己能够坚持几天。
除此之外,还有酒精和香烟的成瘾问题。据科学研究,香烟的成瘾性和危害性均高于大麻,但是大麻被列为毒品,而香烟却能大模大样的登堂入室,吸烟者旁若无人的吞云吐雾,和清朝时期抽大烟的瘾君子有什么本质区别?而让一个终身吸烟者戒烟的困难性无异于戒毒。虽然体会不到吸烟的快感,但是我却很喜欢酒精,虽然不沾烈性酒,但无论是啤酒,葡萄酒,cidar,cocktail,还是掺杂着雪碧的radler,或者经过酒精发酵的葡萄汁,我都很享受它们所带来的微醺的快乐。酒精当然对人体有害,即便最少量的,葡萄酒也并不能软化血管治疗心血管疾病,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喝。怀孕后不能喝酒,虽然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生理成瘾的不适感,但是心理却很痒痒,我相信这种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过。
说回到电影,既然其细节扯到了成瘾性,那么随即抛出一个问题:毒品泛滥仅仅是因为几个吸毒者所造成的市场需求吗?!海洛因的合成史很有意思,医生发现了鸦片良好的镇痛作用,为了降低其成瘾性于是合成出了更纯依赖性更强的吗啡,并用于临床。而后吗啡的成瘾性又被发现,于是拜耳制药又研发出了药力更强,依赖性更高的海洛因。如果不是这些治病救人的医生和制药公司一系列的骚操作,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遭受海洛因之苦。所以问题是,毒品如何会成为药品?在合成药物用于临床之前,为什么其副作用的发现总是会慢一拍?而作为一个缺乏医学知识的消费者,如何才能了解药物副作用所带来的危害?比起成瘾问题,我其实更担心整个社会的药物滥用。我的童年就是一个抗生素滥用的时代,那时候无论感冒发烧医生只有一句话,打肌肉针还是吊针?而现在医生只会给我开些鼻腔喷雾或者止咳药。但是怀孕后,我还是对医生的骚操作感到隐隐担忧。我的家庭医生在得知我怀孕后还是给我注射了流感疫苗,而我的妇科医生却说一般不建议在孕期注射。医生在孕期给我开了很多药品,比如防孕吐的维生素,止痛药,镁片,铁剂和叶酸,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健康的药罐子,每天都在服药,说实话我很担忧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这些药品,而这些被目前认为安全的药品到底对我和胎儿是不是绝对安全有益的。制药行业的利润不亚于毒品行业,因为海洛因臭名昭著的拜耳公司如今仍是德国数一数二的制药商,我也没少服用该公司的药物。贩毒的集团遭受法律制裁,但是研发出毒品的公司还在赚钱,现实往往就是这么讽刺。
最后在说回到电影。毒品交易的利润那么大,到底谁把钱赚到了?吸毒者和金三角地区的种植者显然是其中最贫困的一环,毒枭成昆团伙赚到了钱,但是却如履薄冰。影片中金三角地区的军阀表面上看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实际上片中那些一心想着升职的警察呢,他们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谁可以解答,为何卧底吴彦祖交给上司的毒品最后真的流通进入市场?为什么海关人员在明知吴彦祖是卧底的情况下还要装聋作哑截缉毒组的糊?到底成昆等人的落网有没有让吴彦祖的上司得到梦寐以求的升职机会?至少从片中看来,吴彦祖还是回到了那个破败的小屋,隐喻着他在此次行动中没有得到任何晋升。如果说普通人drug addiction是病态的,那么当权者的power addiction也好不到哪去。权力者制定游戏规则,操控着这个世界,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谁又能知晓其中究竟是不是正义。我想吴彦祖在片尾的空虚就是由此而来,他为了正义出生入死,但是到头来换回的是不是他心中的正义,值得玩味。他缉毒,却没能挽救普通吸毒者;他抓了成昆,但是市场中仍有海洛因流通;他所做出了努力,最后的受益者却仿佛只有他的上司,所以他最后鬼使神差的竟举起了针管。。。
当然电影在此刻就结束了,吴彦祖最后到底还会不会给自己注射毒品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电影之外我们这个现实世界,还有毒品,还有药物滥用,还有成瘾性问题的存在,当然也还有权利欲望的黑洞。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给予这部电影五分的原因。
《门徒》的视听语言四平八稳,摄影没有像《伤城》那样盲目炫技,最后落得胶片上只剩下七零八落的明星大头照,为了突出影片灰暗的气氛,在一些场景刻意增强光的对比,用侧光突显人物的心理状态,用光还是比较讲究的,美中不足的是一些段落的对比度后期调的过高,显得过于刻意,与其他段落的视觉风格格格不入。影片的剪辑也是规矩中带着惊喜,廖叔捣毁毒品工厂、吴彦祖被逼跳楼那一段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屋内屋外两条线交叉剪辑的条理十分清晰,紧迫感十足,廖叔扮演的警察手被砍下的片段也给人很大的震撼。
不是无间道,不是教父,不是湄公河,而是空虚。
全片下来,似乎没有很激烈的冲突。死了两了两个主角,昆哥是死在厕所,阿芬是死在一个肮脏的小屋里舒适的沙发上。一求死,一作死。而就连海关的抓捕,也显得略有搞笑,队长断手,队友误伤,简直就像一帮乌合之众,跟我们听到的警察遇上毒贩如临大敌的情况十分不同。去泰国的时候,我竟然觉得游泳池的激情,比一群士兵,遍地罂粟田来的刺激。片里对阿芬昏暗肮脏的住宅,描写甚多,就连一楼一凤的小巷也比工厂出镜率高。有种底层的无奈与压抑,在这种环境下,有什么比针头里面的刺激,香唇吹出的烟雾,能使人从头皮到脚趾都是高潮呢?
阿力善良,却内心也在挣扎,也许装毒贩久了,也慢慢变成毒贩了。而警察这一行,做久了也就像海关队长,苗警司一般,成了官僚。
关于毒品,有个想法,究竟是因为有害健康,还是会成瘾才被禁呢?如果有种物质,能带给你无限快感却无害身体,是不是就没有问题呢?毕竟我选择过什么生活,不危害社会吧?我有手工作可以赚钱,我用其它器官工作就不可以了呢?
是不是人总要去相信什么?践行些什么?如果信仰被击败,努力却白费,强大如萨格拉斯也堕入虚空,高贵如阿尔萨斯也握住霜之哀伤。呵, Mortal!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吴彦祖,他的正义让他显得那样冷酷。张静初的演技太叫人震撼了。
张静初演的好~
到底是毒品恐怖,还是人的空虚恐怖 。刘德华秀了把老艺术家级别的演技,张静初也非常入戏。
编剧好,刘德华的演技有很大进步,导演功力较弱。
近年来少有的港片佳作!华仔和古仔都有突破性的演出,张静初更是让我刮目相看~~
当年看完时有个疑问,阿力最后有没有吸,后来看了港版有了答案。
张静初真TM性感
最棒的一段就是阿坤被抓后,想叫老婆来交代后事,可能本意也是不会说出去避免家人被害,但是没想到他老婆第一句就是“你一定要走(死)”,那瞬间刘德华的眼神表情变化简直绝了
林昆得了那么重的病也戒不掉糖,平常钱一点也不敢花,看见秤就生气,他知道自己在作孽,但他不停。他死之前他老婆说的收了钱,证明后面的人有更大的。阿力做了那么多年卧底,没有朋友没有亲人,自己大哥都是自己送进去的,他混了那么久的黑,回不了彻底的白。阿芬和古天乐说着同样的话,谁也不知道真假。最后阿力没有事情做也找不到意义,一辈子都心里有阴影,阿芬满是老鼠的尸体,林昆自己割破的动脉。这部电影,没有人好好的活下来。别让生活空虚,找自己的意义,无论爱情还是亲情,都是生活。别碰毒品,一辈子也别碰毒品,有的东西毁的不止是自己。
感觉张静初为了这部电影里的吸毒者特意减肥了,看上去特别瘦,而且演技极佳。古天乐虽出场不多,但无论化妆和演技都让观众看不到古仔的身影,刘德华也贡献了上好演技,只是本身形象缺少大毒枭气场。男主角吴彦祖也好,看到张静初尸体那一幕令人动容。还有仪琳小尼姑何美钿
《门徒》的惊艳并不是因为电影有着多么烧脑的警匪暗战,甚至相比很多犯罪悬疑片,其在剧情架构上还是稍逊风骚的,但这部电影难得之处一面在于出色的人物塑造,另一面更还有着对毒品生态链手术刀式的精准剖析,以此对“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着点,方才得以能如此深刻动人。
张静初演技惊人,果然有两把刷子!
今年香港电影都没有叫人失望
毒品和空虚。哪一个更恐怖。他太迷人。
吴彦祖和张静初的表演,相当中肯~~~
我居然看的是国语版……都不太像电影,像公益片……比较神的是,孕妇演孕妇……
那么多大碗的演出也掩盖不了张静初的出色
张静初简直是中国影坛近20年来最好的礼物!非常喜欢!
8.0/10。即管是部戒毒宣传片,但还是拍得太tm震撼了!对制毒、贩毒、毒瘾发作的情节都有比较全面、直观的描述,直至最后一个镜也不留余地的让人胆寒。。。“究竟人为什么要吸毒?直到昆哥和阿芬死后我才明白,吸毒是因为空虚。那么,究竟是毒品恐怖,还是空虚恐怖?”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分,也就是吸毒了的那位女主被耗子吃掉的镜头。刘德华的毒枭形象塑造在前段和中段都很成功,毕竟是个生意人,但是后段就有些主旋律化了。迷失感的话,教育意义是有,反毒的立场也坚定,但总觉得会变得有些不真实。吴彦祖那方面,乏善可陈。袁咏仪演的刘妻也是个小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