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的花瓣舞,只属于青春,属于这些默不做声的女孩们。
她们的幽幽心事,需要慢慢扩张。她们还在路上,不用慌张……
石川宽的《花瓣舞》,在2013年的日本有否真下过如此静谧的雪,我很怀疑。但它耐人寻味。
片名很容易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童安格唱过的《花瓣雨》,但片中意味更似他所唱的《梦开始的地方》。
少女原木所打工的商店关门大吉,她被另一个好心女孩飞身扑救,原来是虚惊一场。于是,她们和另一个女孩,相约一起前往北部的海边,看望另一个多年未面的女孩。
但影片并没有一个完整故事,甚至说压根儿就不想叙说什么。情节在这只是一段恍惚地旅行而已。乃至一路上都没有言语,到达冰冷大风之地,也没有言语。言语成了奢侈品。
只有原木一直兀自嗫嚅,而京子则喃喃“渴望消失不见”。
风都吹乱一地,皆难以辨析,或是为了失去的爱情,也为了期盼的梦想。
游离之中,并未指明清晰的前路,哪怕一点依稀的微茫也没有。影片所奢求的只是让她们存在于一段盲目地旅行中。
海边掀起的恶浪喧哗,好似要粉碎一切。她们就一直晃荡地站着。只有凌乱的头发,只有远去的凛冽寒风。一切处于女孩们的花语中。
零散的花瓣舞,只属于青春,属于这些默不做声的女孩们。她们的幽幽心事,需要慢慢扩张。她们还在路上,不用慌张。
2014、10、23
首先我要承认,如果不是因为我爱小葵到这种程度,我也许不会看完这部电影,更也许不会找来看它。不过在我看完之后,却是十分喜欢,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在VR这种媒介下的电影的一种表现的可能。
《花瓣舞》在拍摄方法上有一些很不一样的地方,它几乎是自然主义的,也就是,摄像机只是提供一个视角,没有很多镜头上的处理,特写也几乎没有,让人感觉不到,整个的故事是沿着时间线,跟随电影里面的角色,角色也没有任何刻意表演的成分,仅仅是表现出一种日常的状态,有一种纪录片的印象,但是和纪录片不同的是,里面的角色似乎从来都没有看到摄影机。
其实前面说的是很多电影的风格,包括很多现实主义的,或者文艺的电影都有类似的手法,但是花瓣舞还是有一些非常特别的地方,比如,你无法确定电影里面的主角,或者人人都可以是主角,或者没有一个人是主角,镜头一直在几个人之间游离,一会儿你是主角,别人都是他者,一会儿忽然另一个人又成了叙事的主角,你又成了他者。
比如在海滩的那一段,最后离开的时候,镜头几乎是在等着每个人经过,每个人经过的时候她就成了我们的焦点,在我们观察每个人的时候,都会从这个人的视角感受到整个世界的冷漠,或者一些值得期待的美好的憧憬,仿佛你成为了她,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中心,但是忽然又换了一个人,这个时候刚才的那个人,或者你,又忽然成为了别人的他者,成为无法理解自己的人,成了世界上无关的风景。
比如在小葵接到表白电话的时候,你会代入进去,就像你自己接到了这样的电话,世界忽然变得明媚,抑制不住的笑容。但是这时候镜头又聚焦到了另一个悲伤的人身上,她刚刚从一次自杀中幸存,这时候你忽然会感觉到,一个人的幸福忽然成了别人痛苦的映衬,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忽然被从自己身上抽离,转移到了另一个你身边的人身上,你的快乐变成了别人的残忍,或者你的残忍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毫无关系。
从我看电影的经验来说,很多都是想要讲一个故事,一般比较大众化的电影都是有丰富的情节,有叙事的主线,有主角,然后所有剧情和台词都是为了这个故事服务的,而且它的焦点和关注点都集中在一个或者两个人身上,其他的人本身都是无关紧要的,是为剧情而生的。
花瓣舞放弃了主角和主线,或者你也可以认为,这部电影里面的四个人都是主角,但是它并不想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一种刻意,似乎并不关心观众能否知道事情的缘由,她们在发自己的呆,想自己的心事,就像是你偶然在大街上跟上了几个人,跟随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你的存在。
当然,电影里面也有少量的台词,或者一些举动,可以给你诠释和想象的空间,比如自杀未遂的人对同学的到来感到意外,然后小葵又对她的意外感到意外,这是因为,一个彻底绝望的人,是不会相信别人也会在乎她的,或者说,她已经感觉不到别人的存在。
还有在海滩上,在很大的海风吹拂之下,小葵提议说要画画,当大家画好之后问她然后的时候,她说没有然后了。这个情节也许和这个电影给人的感觉有些相似,就像你看到最后,她们一起开车很远去看了她,她们去了海边,然后呢,然后也没有发生什么。
小葵指着自己受伤的手指说,我已经开始喜欢它了,因为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在这里了。就像我之前也经常说,其实受伤也没什么不好,不然我现在感觉美好的东西,也不会存在了。也许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因为你也不能说,那些没有发生过的生活,就一定不好,但是至少,对于一切后果的接受,这样的一种欣喜的感恩的态度,比后悔怨恨要好很多,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也许真的是因为这些不好的事情才造就的。
还有在车站,小葵以为陌生人想要自杀,然后就上去阻止,也许是因为,她知道了自己同学自杀未遂的消息,如果在平时,她可能就不会这样去想了。如果没有这个误会,他们也不会认识。
说回来,说一下我本来想谈的一个题目,就是在VR这种媒介出现之后,视角不再完全由电影控制,而是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时候的电影表现,还有我们的感受是否会更丰富呢,这部电影似乎提供了一种回答。
如果把电影中移动的镜头换成全景的VR视角,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同时关注电影里面的不同角色,而整个的电影时间线是同步的,比如同一个事情,你可以像在现场一样,同时观看每个人的反应,也可以通过切换视角选择关注特定一个人,比如发生这个事情之后,我只关注小葵的反应,然后我的意识会和小葵同步,或者我可以切换很多视角,取得一个上帝的视角,或者我可以只关注两三个人,这样一个电影就像一个时空的标本一样,有了无数种可能,你可以选择从这个人角度看一遍,也可以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一遍,或者你可以把镜头拆分,一点点的剖析对比分析,就像你成了某一个时空里里面的鬼魂或者上帝。
和《海曼》一样有冬日清冷的海与寂寥的雪,故事只是四个女生一起去海边如此简单,没什么野心与目的。穿着轻薄的大衣与靴子,系着温暖的围巾,踩在柔软的雪地上,偶尔有湿润的海风吹乱她们的发丝,却好像是要传递什么讯息,趁所有人不备一样,在彼此嬉笑间,悄悄抚慰了那些躁动不安或迷茫无措的心。
意味不明的旅途情感
整个电影就像是从生活中截取的片段一样,导演并不试图让观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同之前的作品一样,石川宽用大段的留白给予了观众想象的空间,而他那标志性的缓慢节奏也依然明显。
很一般,很失望
整个电影里面的故事都仿佛只讲了一半,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留给观众自行脑补吧。。。。可取之处还是有的,摄影很唯美。。
美好浪漫的点缀
一看就知是石川宽,一部《喜欢你》让我看了不知多久才看完,风格明显是好事,但起码得把故事讲好。相反是出场不多的韩英惠令人印象深刻,尤其那句我希望可以消失。宫崎还是要这样打扮才好看,安藤樱这样看来很有气质。
故事平淡,年轻女性的叙述,平淡而温暖,女孩们各种美和可爱。要是动漫就好了。再见了吧。女孩们
果然是跟喜欢你同一个导演
很适合静下心来看,无奈已经静不下心来了
菅野洋子的作用很大。
乘着风
“手指30°指向天空”这一招,7年前由瑛太传授给了宫崎葵,如今宫崎葵又传授给了忽那汐里……还是熟悉的导演,熟悉的配乐,熟悉的横颜和熟悉的慢节奏……宫崎葵和大海,真是对我百试不爽的麻药。
90%的特写侧脸,再加上冷色调,空镜头搭配固定镜头,人物对话用远景,台词零而散,我就知道和《喜欢你》,《东京变奏曲》一定是同一个导演。石川宽的作品本来就不是看剧情的,琐碎的情绪,舒适的留白,原来生活一直都是乘着风。。
有些尘埃终将落定,有些悲伤终将升华。
安眠药
典型的日本文艺小清新片,节奏非常慢,忽那汐里挺可爱的,京子真像韩国人。原来在日本处理个手指骨折就要120块人民币,好贵。冲飞机许愿的梗不错。其他就没什么有价值的了。。。
aoi在里面是典型的她很美丽的状态,故事可以只看看最后的十分钟,一起去海边,意味不明的对白和动作,但慢慢就能散掉烦恼。
不好看。温吞矫情。白瞎那么美的海了。
加长版森女系MV,花90分钟看四个人开着车去看海,to be honest,是宫崎葵让我坚持了90分钟,不是电影。(doge)这美景美人好歹写个故事进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