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最早的记忆来自童年,隐约记得我在电视台上类似《正大综艺》的节目上看过这部电影,但那时大概也就是小学生,只依稀记得Meryl Streep披着大斗篷,还有 Jeremy Irons深邃浓情的眼神,故事情节一概不知。我对Jeremy精湛的演技的了解就是来自这部1981年的电影。30多年之后,终于让我找到了这部片子,让我欣赏到这样一部惊世骇俗、迷离断肠、魂牵梦绕的追求心灵自由与爱情的动人故事。
主人公是Meryl Streep扮演的Sarah,她忠于自己的内心、灵魂,凭着一腔热情,想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与自由。她最开始碰到的法国士兵对她略有撩拨,使她对他怀有爱慕,她不顾当时封建保守的社会风气,主动去镇上到旅馆找这个法国士兵,可是没想到他找了一个妓女,根本心里就没有她。但是她内心之火已经被点燃,她喜欢自己可以追求向往的东西,她沉醉在能够拥有别人爱慕的感觉,哪怕这违背世俗社会对淑女的要求,哪怕世人都说她是疯子是娼妇,而她又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下等人,人人弃她但她却若无其事,表面应承而内心坚持己见,因为她觉得她追求世人所不理解的自由——放飞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社会对她的压迫而体现出来,外界对她越是诋毁和辱骂,她越是要坚强,她越能感受到冲破藩篱、内心自由的喜悦,所以医生说她是没有理由的“忧郁症”。
她梦想拥有一段干柴烈火的爱情,她梦想能随心所欲的绘画,抒发她表面平静怯懦实则压抑激动的情绪。幸运的是,她碰到了Jeremy Irons 饰演的上流人物Charles。Charles家底殷实,完全不用考虑生活用度,业余挖挖化石自娱自乐。在那个年代,婚姻是为了强强联合,有点像今天的中国,只要门第匹配,家庭财富、年龄相仿即可,这就是理所当然好的婚姻,不用考虑是否真的有爱情,都是为生活嘛。可是Sarah的惊鸿一瞥,掠取了Charles的心。之后他由好奇到同情,逐渐“走火入魔”般的迷恋上了Sarah,直到医生当面问他“Do you wish to hear her, do you wish to see her, do you wish to touch her?” 他才意识到原来他已经爱上她了,甚至为她不惜撕毁婚约,侮辱名声。这就是爱情的魔力,我相信Charles是真的爱上了Sarah,那个时候绅士的名誉可是堪比生命的,但他还是放弃了声誉,因为他找到了打开心灵的爱情,他不再愿意过假模假样的婚姻。而他的未婚妻口口声声说爱他,愿意为他做一切,可是得知他为了一个“whore”而抛弃她时,就立马变成了他的敌人,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多么虚伪!多么可怕!他们在小棚子约会,感情突然迸发第一次接吻,以及在旅馆的情不自禁都十分动人又真实。他们都是处子之身,却顶着狗男狗女的污名;而那些绅士却背地里胡作非为,小姐们背后说人闲话。
而Sarah对Charles,我感觉倒复杂一些。她希望献身于这样一团火的爱情,她善于用自怜自残招式一步步魅惑吸引Charles,她希望他被她所俘虏,明知她可能会毁了他,但是她仍像是飞蛾扑火一般投入进去,她希望他亦是,而他也做到了。但在得到他之后,她却全身而退,也许因为她内疚,也许因为她迷恋“抗争”的苦与甜,也许她知道这爱情还不是她最想要的东西,于是她一走了之,开拓了新的生活。整整三年她知道他一直在找她,但直到3年后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内心终于安静下来,主动联系到了他。我为这个女人的蛊惑魅力、自我掌控、冷酷决断而感到一丝丝寒意,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富裕的上层男人,愿为一个低等女人抛弃一切,朝思暮想地等了三年,夫复何求?他对她的爱,在我看来,远远多过她对他的感情,而当他质问“Are you saying you never loved me?” 她的回答" There was madness in me at that time." 显然,她没有简单的回答"I loved you. 直到她寻到了她的自由,她才来寻求他的原谅。影片最后,他们两个人从一个黑暗的桥洞下来到阳光明媚的湖面,象征着从过去见不得人的地下,终于可以沐浴着阳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他们生活是否会幸福我不知道,她对他的热烈爱情甘之如饴;他对她的神秘莫测、可怜可爱而魂牵梦绕,但他们如若像普通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神秘、热情都会慢慢消失在柴米油盐的琐碎消磨中。我希望他们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但我真的不知道!
这是一部关于勇于面对自我内心的呼唤,敢于撕破社会世俗道德规则,追求心灵自由的故事。两位主演演技都十分出色,Meryl Streep年轻时好美,湖绿色的眼睛如一泓清澈的池水,有着小鹿乱撞般的闪烁;Jeremy Irons眼睛虽不大却深邃有神,他把Charles的复杂感情表现的真实自然,让人非常同情这个欲罢不能困于情网的男人。好多年没有写这么长的影评了,只是未到动人处。I hope It is worthy.
不仅影中影的双结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更主要的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感人心扉。人物刻画得饱满真实,复杂心理也演绎的很好,我心目中的五分电影。
没必要故事套故事,故弄玄虚之嫌。其实一个故事讲扎实了,就很好。
2008-11-9 19:53:34 7/6.8(3565) 自我误识……
戏中戏提升了整个故事
1.套层结构戏中戏,基本还原了原著自我暴露的现代主义叙事,剪辑精妙。2.遗憾的是电影改编无法复制那股神秘暧昧的气格,而导演也没有完全脱离将女性妖魅化的男权视角。3.戏里戏外的几组呼应对称的镜头与调度,在视觉语言上暗示了双方由近及远/从远至近的亲疏关系演变。4.反向双重误认+1。(8.0/10)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爱情电影,它虽然也讲风俗讲道德,但归根结底是讲男女心中的那份取舍对于爱情的结局的影响。导演将原著变为“戏中戏”,又交织着“戏中戏”的演员的感情纠葛,既做到了不同选择的对比,又显得自然和熨帖。制作电影的人同样是可以被“观看”的,电影的那种魅力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
巨丑的斯特里普又出现了~~~~~~!!~~~
对我来讲真的是一部好老的电影 不过叙事方式很创新啊 故事的确像男主所说既是第一个结局也是第二个结局 但是关于微博上有人以情色电影的分类来推荐这部电影 我觉得很无语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1、捷克裔英国导演Karel Reisz,此人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悍将,此片1982年奥斯卡5项提名无获奖,包括品特的改编剧本,堪称最大杯具。2、据说小说异常NB,电影则着实有些平庸,处理成黑色电影式的故事而失去了原著的实验结构。3、梅姑的表演自然是给此片4星的唯一理由。
看海报以为是部带有悲情色彩的影片,没想到却是女性题材的爱情片。两条线索交叉叙事,戏里戏外别样动人。一喜一悲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两条线索的最终走向,戏里的完美落幕终止到了戏外,不免令人唏嘘。此时梅姨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为影片增色不少~
苏牧老师《荣誉》这本书中指定需要拉的影片,值得一看,特别是要拍现在和过去穿插叙事的两条线索时导演应该多次观看。
刚开始时还以为是个古典爱情片,越往后越有意思,是个精彩的电影。
各种蒙太奇。一开始我就茫了一下,还以为分轨出了问题。Merly Streep的回眸基本不错符合我对于原著的想象,Irons大叔除了性感的小卷发一点都不像查理叔叔。但是结构非常让我满意,不拘泥也不穿越。
好年轻的两张面孔。喜欢这种交错的形式,两个结局都很好。ps我终于发现Jeremy的美了!
高度道德化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人都是淑女绅士,举止端庄,品行优良,却遍地都是妓院。女主角是个有趣的反抗者,她为自己虚构了一个身份:法国中尉的女人。戏里戏外,女主角都在找寻自我,真是一个经典的文本啊。
不是博尔赫斯式的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电影和小说一样没有在“小径交错的花园”中迷失,而是驻步在小径的交叉出,并标明方向。通过套层叙事和破坏性重塑故事,将这个经过双重陈述的爱情故事,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张力,并且在魅惑与延宕间为影片添加了一种现代韵味。
①没落的贵族与新兴的资本新贵之间微妙的阶层关系;②女权话题的讨论既符合时代远胜于去年大火的某部女同电影;③-你为何不去伦敦过新生活?-如果我去伦敦 我知道我会变成怎样,我会变成莱姆有些人已经称呼我的。我很脆弱,我有罪。你无法想像我所受的苦,我只在睡觉时才能安乐。我醒来时恶梦就开始了:我怎么是我,我怎么不是费里曼小姐!不是嫉妒,而是不理解。④1857年 据估计有八万名妓女在伦敦郡,六十间房子之中有一间是妓院,当时伦敦男性人口有一百二十五万,娼妓每周接客达到两百万人。⑤济贫院,贫苦女工所,妓院最好的背景是伦敦的阴天和夜晚。⑥家庭教师一旦失业被赶出去,很可能沦为娼妓。
我就知道品特编剧总会弄些花活儿,形式感强的作品会运用形式说明一些问题,老人总说,时代不一样了,言下之意人也在变,品特的意思应该就是以前的人和现代的人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吧,以前的人甚至玩儿的更过火。
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看来关锦鹏的《阮玲玉》形式创新评价要降一点了,戏中戏的效果不光是将两个故事叠加整合,而是间离观众,使其远距离的审视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令这个故事成为推动“现实”中男女主演情感进程的工具,虽然“现实”戏份时间相较于“电影”时间少,但“电影”时间却反向的将“现实”中男女感情发展的过程展示的无比细致自然,这种特殊的手法是极为奇妙的。当这两个故事并列看时,就凸显了时代的变革感,维多利亚时代严苛的宗教法则与世俗目光,对照当代情感中的隐秘的悱恻缠绵,前者的有性突出了对时代的批判,后者的无性描绘了未吐纳出口爱恋的苦涩,结尾处“电影”团圆结局和“现实”悲惨景象的对照也划分了荧幕与真实的差别,而情节化的“电影”剧情与平淡着笔少的“现实”生活也验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