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表演的功力值得认可,毕竟有好些个老戏骨和中生代。但是剧情还是较为平铺直叙,看不出重点的矛盾冲突。相较老版缺少了叛军搜查录音带的高潮,阿南剖腹时也没有了壮烈肃穆的氛围营造。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本片距离日本战败已经过了七十年,当初的痛心疾首,深刻反思淡去了不少,如今再来回顾过去,导演宁愿使用大批的暖色调和温馨的家庭伦理情节来烘托出人本主义情怀,也正因如此,阿南大将变成了风趣幽默,顾念家庭,有大局观的完美形象,天皇更是成为了十全十美,怜惜民众的圣君。这样的电影语言既迎合了日本当代普通民众回避集体战争责任,追念历史功勋的历史观,也符合日本上层精英的既得利益。只是,当役所广司饰演的阿南唯几愉快地向家人提及他在长沙会战时高呼的口号"冲冲冲,不要停",乃至于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也用相同的口号回忆他时,日本的观众和导演本人又何曾有同样的人本主义精神替中国乃至全世界饱受战争苦难的军人民众考虑呢?这种只要本国人民得利,他人不必顾惜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军国主义亡魂的延续,时至今日仍然在日本主流观念中留存。
对于1945年8月的日本来说,手里的牌根本没有烂到需要做出无条件投降的选择。
只有畑中健二、椎崎二郎等政变派军人才是真正纯粹的爱国者,连陆军大臣阿南也因为考虑到天皇裕仁的个人尊严而妥协了。日本的天皇体制在战后是有被废除的可能的,所以说内阁所有政治家几乎没有绝对的爱国者,不过他们虽然十分不负责任最终却又幸运地赌赢了!
假如裕仁天皇最终被以战争罪审查,估计当时的日本至少会有十数万政府人员自杀谢罪,而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几率大约是百分之40吧。铃木总理、陆军阿南等人的提前自杀也可解释为努力不够或心有愧意吧。所以总的来说日本政客真的是缺少自身的民族精神。
关于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有点难评价,起初是把它看作“日本815投降纪实”的严肃题材,并带着审视态度去观看;当然也晓得但凡涉及政治、立场、价值观之类的话,都很受争议。 2015年8月日本终战70周年公映了这部新版的《日本最长的一天》;这是翻拍自1967年冈本喜八的同名影片,黑白原版片源各大在线视频网不难找到,只是片长有点吃不消。 本片以2小时10分钟的篇幅讲述二战史上:日本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向盟军投降前一天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与其视为“历史”,更确切应该叫做“秘史”。又从拍摄阵容、格局来说,或许能喻作日本的《建国大业》制作,除了不爽好几个非常跳跃的剪辑段落,整体品质算不上差。 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能感觉偏沉闷,毕竟它的意图是力求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真相。可惜看完之后,会不自觉地把《日本最长的一天》与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对比,相同点显然都描写两个法西斯帝国的最后时刻,不过制片的态度截然相反。所以我认为:这部《日本最长的一天》拍得既圆滑尤其缺乏诚意。 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可以把最后十二夜的希特勒刻意丑化未必完全真实,但是《日本最长的一天》却几乎只把日本昭和天皇的形象格外美化。无论日本民族对天皇持有敬畏也罢,既身为侵略战争发动国一方,又摆出一副善行品格,这点我比较难理解。 又及,其他军官角色一身“热血”、“忠心”的光环加护,显示日本军国主义的盲目性,同时也麻痹到无法自省的地步。 从影片中看到,日本内阁商议决定投降是基于自身的“利益立场”出发,包括受到两枚原子弹和各处大空袭的促使;然而最重要戏幕集中在年轻军官畑中带领的“反投降”政变“宫城事件”上,继后是军人权力最高代表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切腹自尽。可见战争责任几乎都卸在军人身上,所谓的战争反思态度十分模糊。 这部电影是乏味的平铺叙事方式,因此提早了解电影里出现角色职位,最简单是记服装颜色,有助于观影快速入戏。 皇室:戴眼镜的 * 天皇:昭和(本木雅弘 饰演) 海军部:白色军服 * 海军大臣:米内光政 * 军令部:丰田副武 陆军部:绿色军服 * 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役所广司 饰演) * 陆军大将:东条英机 * 陆军少佐:畑中健二:战末期“宫城事件”的主谋者之一 近卫师:负责天皇宫城护卫 东部军官区:东日本地区防卫部队 内阁:黑色西服 * 总理大臣:铃木贯太郎(山崎努 饰演) * 内阁书籍官长:迫水久常(堤真一 饰演) 温馨提醒,戸田恵梨香和莲佛美沙子仅酱油几个镜头(不到5分钟),所以不要抱看偶像的期望了。
在《波次坦公告》发布后第二日,片中裕仁天皇表示「朕欲效法明仁天皇,吞下三国干涉还辽的苦果,忍受非常之耻辱,祈求将来日本的再次崛起」而接受盟军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似乎战败对于日本而言只是一个耻辱,而何以发动战争,在所不问。本片仍然是那个永恒的主题「反战败而不反战」,只不过这次加上了更加深沉的悲怆色彩,日本二战电影永远都无法偏离这个主题,这也反映了日本自二战至今的心理。
役所广司本片中饰演的阿南惟几和其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中饰演的山本,举止神态如出一辙,无论面对什么环境都带着一副蜜汁自信、胸有成竹的微笑,面对死亡也极为「超然」、「洒脱」,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演员极力塑造了一个近乎于超脱的主角,以「一己之死换国体之完整」的“气度”,借主角之口道出了日本人眼中终战的本质:「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裕仁天皇“顶着空袭录制玉音”则是将这一切推向高潮,企图将天皇为国献身、爱民如子的心理表露无疑地展示出来,似乎二年前那个歇斯底里要求大本营不惜一切重夺瓜岛的天皇是另有其人,也似乎迟迟不肯谈判、眼看东京陷入李梅火海的天皇也是另有其人。
日本的”反战片”值得警惕,这些电影通过融合人性、亲情、大义等主体,让观众在终战时天皇和下臣的“献身”中逐步颅内高潮,甚至在部分人群中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很好地掩盖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本质和原因。
无论是福泽吉喻「脱亚论」理论,还是山县有朋的「利益线」提法,近代日本一直致力于削弱甚至毁灭东海另一端的国家,在加藤阳子的《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一书中作者甚至不作任何掩饰地描述了日本对于大陆国家资源、利益的永恒渴望。日本至今未能认识到发动战争的错误所在,日本只是不断地重复其所谓遭受的”屈辱“,和当年将太平洋战争美化为受害者对帝国主义的反击,如出一辙。日本至今依然认为自己才是战争的受害者,对二战日军对亚洲各国造成的惨痛伤害视而不见,依然保持着「日本超脱于亚洲各国」的”脱亚论“的影子,通过压迫亚洲其他国家而彰显自己地位、向西方示好的内核从来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再动容的表演都没法掩盖本片的本质。这也不怪导演和演员,这是刻在大和民族基因里的思维。
我尽量摒弃“国恨利益关系”去思考里面主战派的一个观点:“本土决战才是战斗的开始,如果我们投入2000万神风特工队,那么我们一定可以胜利。”支持主战派从上层官员到下层民众,都认为为国牺牲是英雄好汉,求和妥协是懦夫叛徒。值得注意的是,其实主和派只不过是认为日本在战场上输了,为了避免更多无谓的牺牲才选择妥协,而不是他们反对战争。
我上网查了一下,二战时期日本有7000多万人口,也就是说如果主战派的观点要实行,有将近30%的人口都要开赴一线,这还不算后勤和后方军需供给链的人。我想,肯定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希望成为神风,有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也有被迫去当炮灰的懦夫叛徒。那么,为什么一部人就可以像主战派那样,轻易代表千千万万的人做决定,并且是事关这千万人自身生死的决定???
直到昨天看了《克拉克森的农场》,我突然发现即使我没有他有钱,但我也可以有和他一样绝妙的想法解决上面那个问题,真是个天才。
这个想法就是发明一个传送机器,叫英雄懦夫选择舱。
这个舱只能进入舱内后控制,且每次只能进入一个人。然后进去的人面前有两个按钮,一个叫战争无畏超级英钮,一个叫妥协懦弱胆小懦夫。当你按下英雄键,你就会被传送到神风英雄竞技场;当你按下懦夫钮,就到胆小懦夫沙发室。竞技场里面每人一个红裤衩和一根狼牙棒,进去就开打,用最原始的方式厮杀。在沙发室里,你会有一台电视24小时直播竞技场。
每当遇到需要打仗的时候,交战双方的所有人都排队挨个进选择舱里自由选择是成为英雄,还是懦夫。然后选择成为懦夫的人就在沙发室里看着英雄们在竞技场厮杀。交战双方人数会公平匹配,比如一方有100个英雄,另一方只有10个,那么竞技场会自动生成90个匹配平均战斗力的虚拟英雄帮助人数落后方,当然虚拟英雄也会胆怯受伤死亡完全仿照现实人体。最后赢得一方可以提出他们的要求,如果对方的懦夫同意,战争结束,如果懦夫不同意,就继续打。最后直到失败方的懦夫同意胜利方的英雄提出的条件。万一全打死了,就再排一次队,要是没人选择当英雄,大家就开始和谈。
如果这个发明实现了,请给我这个有天才想法的人留一个永久懦夫沙发外加10箱快乐水。
陆军和海军的相互倾轧,唯尊天皇的愚忠,底层军官动不动就哗变。这部电影将历史书上的短短一句“日本战败投降”,扩充成了一个从对方角度讲述的详实故事。原子弹都快扔到东京了,陆军军官还在叫嚣一亿玉碎,军国主义真可怕啊。
不管历史真相是怎样的,片子本身对人物的刻画很不错
电影节奏很不错,演的也都很好,特别是山崎努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势,阿南惟几活脱脱一个悲剧英雄,传递日本在战争中也很惨没有错,但这片子有个很大的问题,看完是觉得“日本不应该战败”而非“日本不应该挑起战争”,中下级武官在终战日的作为也远没有电影渲染的这么大,裕仁也不是这么单纯的为国为民
6/10,日本右翼人士(大多数人)作品,应该叫《军人最后的挽歌》更贴切。阿南惟几应该是中国人最痛恨的吧。
东条英机的复原真乃力度千钧,阿南惟几的忠诚让人泪洒东海。关于玉音讲稿的词语推敲令人印象深刻,安冈强调的“义命之所传”有着得体投降的愿望,告诫后来的政治家要有主宰民族命运的灵魂,不要做时运所迫的二流角色,然而最后还是被否决,暗示着日本地位在后世的低落和民族的迷茫。
论如何把刽子手塑造成悲剧英雄。德国还没有这个胆敢这么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霓碰!又做到了!
节奏拖沓,群戏设置有问题。粉饰历史。
松坂桃李还可以
军国主义招魂歌,不知为何看起来这么真实,看到最后居然也会为贼掉下来几滴眼泪。如果抛开自己的民族情感,大概会打四星吧。
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啊,只好长叹一声,自叹不如。#201601018
5.5,让裕仁登场是个大败笔,然后阿南惟几切腹的也比原版差的多,连点血都没喷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战争涉及每个人的命运,剧中人物内心的不苟且不妥协,这样民族意志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即使没有老版的珠玉在前也可以感受到这部真的很不怎么样。全片像是被一个右翼开的广电总局(而且对电影艺术的理解远不及我大中华广电总局)胡乱剪了一番。你看看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军官,一亿玉碎你倒是到前线去碎啊。老是号召国民去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为国民好?
细节到位,东条训斥年轻参谋和刺杀森纠两场尤其好。
仁心爱民大帝圣断 满门忠勇陆相归天
如此低分的纪录片豆瓣难见,仅仅因为是日本人拍的二战历史题材吗?
1. 远不如1967年那个版本,全靠役所广司、山崎努撑场面,其它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弱。1967版本差不多当时日本顶尖的演员全都出现了,而且各个精彩。2. 天皇这次露脸了,而且还着陆军军服。3. 那个片子气氛营造,节奏感都好的不行。4.日本电影60年代,应该是黄金年代吧。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人物的肢体语言,铃木贯太郎在天皇面前请求圣断的两次鞠躬,肢体语言有张力,仪式感非常强,本木雅弘饰演的裕仁,以及畑中健二等少壮派军官一板一眼的鞠躬行礼,骑车赶路的动作,刻板有富有时代特色,军国主义影响下的人物性格表现得非常好。
算是基本还原历史吧,比较客观。那个总理大臣让我数次想起了李鸿章,国之将破,老残之躯即便背负骂名也要硬扛着上啊
「天皇无责任,是终战不是战败。别国的伤害无人在乎。我们为国奋斗。日本也是受害国,不是我们的错,都是战争的错」,看了多年日本二战片基本是这态度,有时觉得这个民族也挺可悲。国产历史片偶尔博眼球不可怕,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淡忘淡漠和回避症结所在才可怕,且随时间流逝只会越来越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