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窗外正是一片晚霞,可惜有防盗窗挡着,我冲下三楼,拍下了这一刻,因为稍作犹豫,它很快就过去了。
这是我这半年里的第二次搬家,搬家是劳身劳心的工程,特别是随着年纪渐长,随身的物品越来越多,往往打包这一项,就足够让人身心俱疲。
3月的时候,我看了《就爱断舍离》,这是有点傻的电影名字。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2019年的影片,它还有一个翻译的名字-《时光机》。我不懂泰语,不知原名更像哪一个,电影内容呢,隐隐有与两个译名都有点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导演讲事情的方式,摄影的风格和人物的设定。上一个让我着迷的是他2017年的《死于明日》。与之相比,《就爱断舍离》有了简单的故事梗概,剧情不复杂,看了开头,便知结局如何,也是,普通人的生活,走向一直都很明晰。
长大,离家,租房子,买房子 ,离开一座城市,继续租房子,换房子,漂泊的人,始终不安稳的心。身边的熟悉的人,窗边相似的晚霞,会在某个瞬间让人觉得,始终没有远去,还在那个你长大的地方,仿佛一转身,叫一声妈,她就能从门外进来。
更多的时候,思念其实是附着在那些一直带在身边的物品上面。几件衣服、几双鞋子、一张照片,一件电子产品,一条手链,甚至一床被子。
大学毕业的时候,是两千年刚刚走过第一个十年。母亲给我做的褥子,我从湖南带到贵阳,又回到西安,用了好几年,直到她又做了一床新的,我不舍得丢掉旧的东西,是因为它们依旧完好,因为它们在是重要的人给予我的,因为它们是我努力换来的,因为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电影里,女主觉得旧物会牵绊人的生活,让人沉浸在旧日已经不复存在的美好时光里。幼时坐在旧钢琴前弹奏的父亲,已经完全听不出电话里女儿的声音,儿子的工作间依然贴着全家往日开心的合照。女主离开家乡,觉得思念一种负担,便生硬的掐断了和前男友的所有联系。回来之后,她粗暴的以扔掉所有旧日物品的方式,与自己的过去切割,却发现一切都没有像扔掉旧物那样简单,于是以和解的方式规划那些无用的物品,给自己疗愈的同时也帮助别人。可人的感情最难捉摸和揣度,换句话说就是,不是人人都领你的情,你想和解的时候,别人未必肯释怀。你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并不会因为你的放下而结束,有的时候,怨恨比爱更持久。物品可以扔掉和归还,感情却不可以。
电影似人生,人生仿若电影。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们无数种生活态度中的其中一种,有人因此而放下过去,但不是人人能做到如此,感情是复杂的,悲伤里也有欢喜,此时的欢喜谁能料到彼时却成了悲伤的过往,甜蜜往昔不复存在,不代表她没有存在过。割舍--本身就是残酷的,如果心底仍有缱绻滋生,人生即使切割成碎片,情愫依然流淌在血液里。
我的抽屉里保存着好几条手链,有爱人和朋友送的,也有我自己买的,它们有的伴随了我很久,纵使我很少戴上,可是依然保存着,它们并没有成为我感情的负担,看到它们时,并不只是有离别的伤心,更多的是那些人,那些把酒言欢人生几何的场景。
想想,也许对于有些难以释怀的过去,并不需要去关闭它们,这是人生的一部分,在我们浩瀚的心宇宙中,总能找一个小小的空间和角落,就让那些往昔静静的待在那里,既然存在过,何必抹掉呢。
如果不能遗忘那就丢东西吧…在这个过程中我挖掘了自己的强大。
断舍离原本只是一个快要被喊烂的口号,《时光机2019》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还可以这样断这样舍这样离,有过程分步骤,有人物内心的挣扎,有单眼皮女主加持,高级感充斥。
她不能直接丢弃,我能。本以为是我的境界高于她,错了,她才是对自我人生的颠覆性设计,通盘考虑了全局,亲情友情爱情捋顺了,在自己的天地经营爱好,搞事业,这是彻头彻尾的大女人。内心要多稳多有力量,多没有杂念,才能替妈妈做主,丢掉承载母亲一生所爱、一家四口的过去的甜蜜和幸福的父亲的旧钢琴;不用寒暄不问现状,擅自跑到前男友家归还旧物,做了前任爱吃的饭和现任一起吃,这就算了,还提出要见前任妈妈,人家是给你写过卡片,虽然但是…都过去了呀姐妹儿…
甚至偷师学艺,拍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我顶你。姐妹儿
观影中我也经历了不一样的心路历程,从不理解、讨厌到佩服。我做不到:没有的东西,多此一举,有用的东西,我厚着脸皮用,有价值的,我更舍不得,我可以做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粹用物质和价值衡量了,但我做不到女主的大局观和圆满。
断舍离—-删掉承载回忆的东西真得有用。至于心里的残星点点也许只能交给时间。
名字叫断舍离,表面上物品也在做断舍离,但内容却是情感的“反向断舍离”。女主的性格本来就是一个极简的性格,从情感上来说是一个很自我没有同理心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自私的人。而她此次建设工作室进行断舍离的过程,让她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开始在意别人的感受,开始怀念过去,这虽然给一些朋友带来了一些幸福的会议,但也给一些朋友带去了不好的回忆和影响。而面对妈妈的回忆,她却最终还是残忍的卖掉钢琴。虽然最后换的了空荡荡的房间,但这不是我喜欢的“极简生活”。就像她妈妈讲的“不要干涉别人的生活”,自己一个人的极简,不能强迫家人进行;另一方面,女主也为了自己情感的愧疚之心,却是对别人的再次伤害,与其这样不如继续保持原来那个冷漠的自己、极简的性格。
而女主最后离开让弟弟帮忙处理掉所有物品,并在酒店里撕碎照片,大概也是在经历了这样的周折之后,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初心吧。极简也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自己与否。
之前看过《天才枪手》,觉得还不错,增加了不少对泰国电影的好印象,最近又出了部很火的《时光机》,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茱蒂蒙气质超好),海报就有一种让人很想看的冲动,加上主题和极简主义挂钩,渐显疲态的观影兴趣貌似又回来了;本以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文艺小清新这种青年调性已经逐渐免疫,但看完这片还是挺喜欢的,甚至有点找回了当年看片的感觉。
近年来极简主义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流行词,特别是从日本一些居家和收纳达人提倡开始。。“当一样东西不再让你感到怦然心动,说声谢谢,扔掉即可”;很多人开始果断加入“断舍离” 的庞大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文化趋势,甚至代表了一种追寻自然有点佛系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不少影视剧也开始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创作,非常的治愈系;《时光机》在呈现如何“断舍离”的方式方法中就很恰当的探讨了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牵绊,这也是这部电影最为触动我的地方。
最近我在b站一口气看完了两组关于极简主义的视频,一组叫“ActNormal”,两个在洛杉矶生活的女孩,她们的标语就是极简主义的实践者,会给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推荐;另一组其实是UP主从管油上照搬过来的,一个韩国的单身女孩heejo施行极简主义的过程,贯穿始终的就是遵循纯天然和环保的理念,将家尽量做到“化繁为简”后,开始精致讲究的生活,不是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舒服和自足。看完,人会变得异常的平静和安定。
自从老妈去世后,我也开始逐渐的实行极简主义,大量的丢弃、转送或者转卖家里闲置的东西,顿时觉得人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也容易有打扫的动力,之前简直生活在狗窝一般;当家里的面积变大后,过上简单纯朴的生活,人也会变得更加的舒心和自在;终极梦想是只要有个包就能说走就走,毫无负担和牵挂。相对应的,现在买东西都会思前想后半天,会不会用?用的频率?一定要实用!尽可能的做到物尽其用。
当然,有些东西还是会舍不得,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中拥有和留下的,被赋予珍贵的含义。搬家整理东西时,很多东西都会让昔日的点点滴滴盘旋于脑海,当时的情景、对话甚至表情,抑制不住的思念便会涌上心头,睹物思人。很多时候物品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甚至可以说是有“生命力”的,交织着记忆和情感,遗憾和幸福,快乐与悲伤。不过当我看到老妈留下的东西开始破损时,才意识到人也好物也罢,终究都是留不住的;而有些人事物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想要彻底的摆脱过去重新生活,就容不得半点犹豫、后悔,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决绝。
就像片中对于如何”断舍离“给出的几大要点,一定要狠、一定要果决、不要留恋……,昨天清理柜子时发现了一个唐老鸭的摆件,是几年前我和朋友去超市买东西,中奖得来的,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东西一点用也没有,但当我扔进垃圾桶的瞬间又想起了当时在超市说说笑笑的画面,立马从垃圾桶里拿了回来,自叹还是不够绝情;保留着不忍舍弃的还有CD机、录音机、两箱DVD,或许哪天心一横一并处理了。道理都懂,做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就像片中的那架钢琴,物是人非,曲终人散,最终都是要舍弃的。
一张照片,一张唱片、一对耳环……或许可以给他人带去久违的欣喜和笑容,但一张卡片、一把大提琴、和一张CD也会让人伤心和难过;不经意的舍弃、归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打乱别人的生活或加深别人内心的伤痛;凡事都有两面性,很多事情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的容易和美好,人都是自私的,只是分不够自私和足够自私;当事实没法改变,人心不能挽回,遗憾无法弥补,情感难以释怀的时候,或许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着感伤和无奈在心中选择彻底的告别;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对于彼此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首发 | 公众号:yuchishangjiu ,欢迎关注!
这是一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答案。
好像从2016年开始,人生进入了一种常常回头的状态。活在的不是当下,而是过去。
我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和情绪,当时重要的人相关的事情,记忆尤为清晰。就像三岁时一脚踏在门口的大石墩上,腼腆地问邻家白发小哥哥明天会不会来找我玩儿时那种心情都会记得。
但有时又好像很健忘,总是一而再再而三撞上南墙。直到痛了,有可能还会想再试试看能不能从墙这里打个洞开出一条路来。
嗯,下次要不要换一堵?
其中的原因我也有问自己:是不是现实生活闲得无聊?是不是过于苛责自己总会想“如果当时……就好了“?是不是对现状不满意,才会一次次回想当初?
回忆一层覆盖一层,它不是伤口结了痂然后我再撕开,它更像是,蚕自己吐的丝,一层一层把现在的生活自我的现在包裹起来,22年回顾21年和以前的美好时光,21年回顾20年和以前的美好时光,5月回忆4月,4月回忆3月……但时间的跨度越来越大了——因为新的美好总是那么稀缺。所以时光相册的时间轴像是指数型跨越的。
所以,今天在看到这段对话,感同身受。
但好像又不是,因为我已经不知道,我放不下,是因为我还爱着,还是因为最终没有得到。大概率是后者,但回忆时那种感情又让我觉得不是。
关键是:我到底想不想放下。
这好像进入了一个dead end,或者说一个循环。
我深切地知道,放下,流出空白,然后可以用美好填满。沉溺过去,结果就是现在产生空白,永远只有过去。
但回忆的沙漏总是把平凡无奇的过去中闪闪发光的点滴筛选出来,然后让自己捧在手心抚摸一遍又一遍,打磨出花纹的石头,让我这样一件衣服可以穿8年的人,怎么扔走呢?
我也期待着生活中发生一件什么震撼我心的事情,然后猛然醒悟,把握当下。
但人的自我认同和安全感来源之一,或者说缺乏安全感的我的安全感来源之一,可能便是那些回忆,发生过的事情和情绪。
把那些玩儿到发光的小石子,收到盒子里。不是扔掉,不是否认。
然后去捡些新的小石子吧。
以“断舍离”的禅意的名义、把生活过成“极简主义”的现代“面具人”心底却是满满的、难以亲自面对的“断舍离”。
空荡荡的房间,被回忆绑住不能飞,亦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作祟,《时光机》的切入点可谓一发入魂。
譬如《打扫》中的吟唱:“这屋子里有太多你的好,恐怕一生都不敢去打扫。当无助一层一层笼罩,明知道是种煎熬还不肯放掉。”
影片开场不久竟然听到了泰语版《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此处应该是编导暗藏的伏笔与情怀的巧思吧。
所谓的“断舍离”哪有那么容易。因为你永远不会预先知道,在某个时刻、有某件物品会突然让你“怦然心动”。
其实还是女主的老妈早就看得通透:“空成这样有病哦。”
快乐或可伪装,悲伤从不说谎。
或许,每一个自私的人性下面都埋藏着一个孤单的灵魂。
思念如燕,它飞舞舌尖,若是真爱,配尝几分苦甜,意念婆娑,时间里推摩,追随到何处才结果。
人世间睁眼眨眼一闭眼就过去了,没那么多人会等你去犹豫。
不忘初心,勿念过往。
最终,轻语一声:
你好,旧时光,后会无期。
影片的主题曲超赞。
納瓦彭的正常發揮。情緒上面比較像是延續《死於明日》那種調子(但因為劇情片為主,節奏不會比《死》慢)。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該片的調子已經很不像之前《戀愛診療中》那種隨時會讓人心臟病發的情緒把控。而這轉變的確會讓人輕鬆不少。從丟棄舊物開始到聯繫到兩者之間的感情,主要是在徘徊著那種反覆錯過與後悔的滋味當中,但還好。很讚賞納瓦彭在處理愛情題材上還堅持著不拍親密鏡頭不拍床戲不譁眾取寵這點,值得讚賞。希望能保持下去。
纳瓦彭的片子总是这样,看起来充满了挠人的小心思小情绪,但是回味力却无穷。这部差不多是目前看过最喜欢的一部,它在所谓“断舍离”的主题基础上加入了一点新的解读,把那些自私的、拒绝释怀的、难以和解的东西剖开来给你看,但是在戳穿每个人后又不带批判的安慰你,没关系人之常情,继续往前走就好了。一部讲述回忆的电影,但是全片几乎没有出现一处闪回(只在一个关键地方出现了两个镜头),而是利用瞬时的照片还有空镜头来积攒能量,不耽溺于某种具体的情境,而是让想象力自由生发。对待时间的记忆的态度没有俯瞰也没有仰视,镜头就是这么平平的环绕着,仿佛在场的无形幽灵,审视着一切。包括结尾收拾房间的场景,瞬间穿越回死于明日,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系依旧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文本上有丰富的延展空间,情感上更是展现了丰富的多维层次,喜欢。
事实是,被伤害的人不会永远站在原地等你,连回忆和岁月都变得不堪重负
很像一个自私的人进行的自我感动仪式
断舍离不是有一条说,不要试图扔别人的东西吗?妈妈哭天抢地,还是把爸爸留的钢琴扔了,还把一干朋友搅得鸡犬不宁,如果这也算断舍离,那爸爸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也是断舍离了。
1.5 / 老了,无法欣赏这种《奇葩说》大电影了。假如说前作还能用短片拼接的形式坦承其血肉稀薄,这部改为单线叙事后就几乎是在千方百计遮掩内部堆砌的无能。哪怕演员的表现仍能在局部形成有密度的情绪流,但整体结构的贫瘠肌理依然主导着种种表意需求。因而观影过程无法让观众进入差异化的人物,而必须依赖观众自身调用大量的个人记忆来接合。不论对于观者还是对于其自身试图探讨的意识形态,最终的效果都既空洞又谄媚。
我早已为你种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到凋谢人已憔悴,千盟万誓已随花事湮灭。
1.浏览照片仿佛搭乘时光机回到照片里的时光;2.扔掉东西意味着扔弃一份又一份情感和回忆;3.这或许就是我房间里总是乱糟糟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念旧的人。
6/10。相似故事日本拍了很多版,但都没有泰国这个独特的气质。演员选的好。真正该断舍离的是电影的时长,治愈和催眠混合在一起。看似漫不经心,其实设计感很强,尤其是收旧货老板的出现。前男友线过重,反而弱化了亲情和友情。
整个电影的感觉有些许日本,淡淡的,慢慢的,小的情绪,包括断舍离这个主题。抛弃过去那些旧的物件,其实也是对曾有的回忆的重寻与放弃,最终告别过去,重新开始,都是小情绪与小伤感。
人生总是事与愿违,要放下的都是放不下的,要逃离的都是逃不开的,向别人道歉只是为了自己,最后活成了讨厌的你的样子。钢琴可卖,照片可撕,关注可取消,装修可极简,但时光记忆抹不去,心里的杂物丢不掉。|音乐真棒。
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还是很想被你保护我心里的惨痛。喜欢我一定很辛苦,其实我全都清楚,放心这世界很坏,但我记得你的叮嘱。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牵着我的手看最新展出的油画。无人的街道,空荡的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开狂欢的party。目光投向旧物是沉浸的,投向故人则是躲闪的,如镜头同样在摸索与人物对视的方式,远探、侧颜、背影,直到睹物思人的“人”真实出现在眼前,才得以诚实地面对自我。几次对话都是以多人全景为始,待崩裂之时转为正反打,以空间的撕裂宣告孤单的终局。女主以“舍弃”为刃保护自己,却终被“舍弃”自伤,时间的回溯同样成为情感的回旋。
[死于明日]导演新作,关于记忆与遗忘的动人小品。1.以搬家清理旧物作引子,再用断舍离六步走(每个小标题都似反讽)的极简主义教程串场,实质上还是落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我能断舍离,对方却不舍;我至终挂念他者,殊不知早已被遗忘。2.照片成为牵系起过往回忆的关键,恍若时间的幽灵。3.对道歉行为中双方心理的洞析(宽恕、不原谅或遗忘),令人想及鲁迅[风筝],个体的自私与罪疚感相互交织。4.情感表达并未堕入滥情俗套,沉静克制中力道千钧,往事只存在于对话之中,无闪回,依靠观者的想象与共情来重构记忆。5.哀而不伤的点滴配乐一如前作,多以浅景深的近景或特写镜头呈现人物,稍带虚焦肩背的对切镜头则缔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略为飘渺的氛围。6.几次平移的匹配转场;在缓缓的移镜头中,往事并不如烟。(8.8/10)
导演错误估计了自己的编导功力和女主演技的感染力。“你来道歉时,我很生气。感觉就像是道歉之后就不必负责了,所以我只好原谅你,对吧?如果我不原谅你,就是我的问题,就不再是你的问题了。仿佛你把所有的罪恶感全加诸在我身上,然后你就一走了之。”
丑八怪女主,家人的东西舍得丢,自己和前男友的就不舍得,送你2个字,活该
极简主义是幌子,讲的还是时间、记忆和情感。
物件可以丢弃,记忆却无法删除;记忆可以篡改,心灵却无法说谎。最后一镜直直推到眼前,我们就是这样微笑着说谎,甜蜜地虚饰,总有办法为自己的怯懦和自私寻到一个磊落而具有自我说服力的理由。那些承载着往事、浸润着情感、寄托着心意的零零件件,在经过物理形式的断舍离之后,当真能离开我们的生命吗(做过这些蠢事的人表示绝对不会:撕碎的照片,淡去的字迹,卡带的音轨,陈年的明信片。);舍弃,归还,甚至是道歉,其实最终都是迎合自己的心意——“就像是道歉之后就不必负责了,所以我只好原谅你。”剖析得很是深入,为照见自己蠢笨丑陋的灵魂而汗颜,代入感过于强烈。切入点小而准,格局精微,手法处理轻盈;前景遮挡的对切构图,如半明半昧的现时与过往对比,空间内的横移如水漫过。
索然无味的故事和生无可恋的女主。
近年泰国电影的典型处理方式,用情感空间取代环境空间。用极简去除掉空间层次,又用垂直推轨作为主运动方式,极大地弱化掉透视关系。其实是一个如何彻底拥抱数字时代的故事,从原始的书籍/音乐/图像,转向数码初期的数字介质(CD/硬盘),最终去介质化成为云上的一串数字。无法处理的实体物件则将移到废纸篓,停顿,倾倒废纸篓。末尾两处更是明显,母亲多余的哭诉杂讯被降噪的反向声波抵消,烟火是电视图像,时间是手机数字。
感覺就是設計師拍出來的廣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