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有段时间,每晚睡觉前爸爸都会拿着本《三毛从军记》的漫画给我讲上几个,印象中,《三毛流浪记》也是这么讲完的。之所以对前者更有印象,是因为三毛一个可爱的小盆友穿不得体的军装的形象太传神了!有人会奇怪怎么不是妈妈给讲故事呢?是啊是啊,其他故事大概都是妈妈在睡觉之前讲的,可是都不记得了,真的都不记得了,唯独把三毛给记住了,于是顺带着把爸爸也给记住了,可见《三毛》确实深得小孩子的心,而且漫画的教化功能远胜于文字。
十多年前那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电影版《三毛从军记》(贾林饰三毛)大概可归入邪典电影,面子上的幽默与里子中的讽刺相得益彰,老少咸宜。而今天看到的这部《三毛流浪记》,则是60年前的老电影,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但却同样老少咸宜。这片子有些情节似曾相识,记得上个世纪末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过电视剧版《三毛流浪记》,曾创下全国儿童片最高收视率,演三毛的孟智超和我同龄。
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是1949年,看之前我就有个疑问,它到底是民国的电影还是共和国的电影?看片子时感觉是民国的,“四四儿童节”上还有蒋介石的声音。不过到了片尾突然出现“上海解放”,挺突兀的,我就想难道是后来给加上去的一段光明的尾巴?查阅资料发现:本片在拍摄过程中一直受到官方的阻挠,拍完了也没能公映。直到上海解放后,夏衍提议将原来的结尾再加一个三毛欢庆解放的结局,作为庆祝解放的献礼片上映。因此,这部影片成为中国目前为止唯一一部“跨时代”影片,也是唯一一部有着“双结局”的特殊影片。
看片子的时候我就在想,像这种反映民国时代社会底层且结局悲惨(当时没想到会有个好结局)的片子大概也就民国那会儿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可以出现,要放在共和国,不管是反映什么时代的黑暗面,最后肯定都得有个光明的尾巴,不然没法公映。结果不幸被我言中。其实我不反对片子有个光明的尾巴,只是就本片来看,这个尾巴实在突兀(通过花落花开转换时空),一个流浪儿突然说出了“我们穷人翻身了”这样的话语,本来挺好看的故事一下子就被意识形态给压倒了。其实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现实主义作品,悲惨的结尾反倒更有感染力,继续流浪生活的这么一个开放结尾不就很好吗?非要光明,那拍续集吧!
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不照样还有三毛这样苦命流浪着的孩子么?三毛的那些遭遇现在不还是在重演么?想到这点,于是片子就看得格外亲切和感动,虽然有那些搞笑的场景,但未必笑得出来,反而有哭的冲动。不仅仅是哭电影里那个时代的三毛,更是哭现实生活中的三毛们,这就是现实主义的魅力。
三毛是可怜的,也是可爱的,小演员们都演的不错,特别是王龙基小盆友,最让我感动的是推车那段,着实表现出了最纯洁的童真。名不见经传的王龙基小盆友也确实幸福,这么一个片子里,有那么多大上海的电影明星来给他跑龙套,基本上能来的都来了。最后一场戏镜头里出现了很多明星:上官云珠和她的女儿姚姚,赵丹和黄宗英、沈浮和高依云、应云卫和程梦莲、魏鹤龄和袁蓉、项堃和阮斐、凌之浩和沙莉、刁光覃和朱琳七对夫妇,王龙基的父亲王云阶,还有孙道临、吴茵、林默予、蓝马、朱莎、中叔皇、奇梦石、高正、汪漪、王静安、蒋天流、应萱、王蓓、吕薇、林子丹、金淑之、徐薇、徐曼、徐缓、郭玲、黄温如、梁明、许兰、章曼苹、张劭、张乾、张婉、张逸生、傅惠珍、张庆芬、农中南、熊伟、关鹏、蓝优心、苏英、苏茵、苏曼意、谭云等50多位……我多少还能认出几个。三毛这个公认的经典电影形象得以流传至今,王龙基功不可没。
这片子基本上是和张乐平先生的漫画同时进行的,并不是像现在流行的漫画火了出电影或者电影火了出漫画的做法,可谓是导演眼光独到。本片拍摄过程中,张先生也常来片场,片子有他的心血。剧本由阳翰笙完成第一稿,陈白尘接力第二稿,最后由李天济定稿,经过三次修改才终于将漫画原来的正剧改为了最后呈现出来的喜剧,而后两位甚至没有留名。1981年5月,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举办中国电影日,放映了本片;2005年9月,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设“中国电影秘史”单元,也放映了本片。可见本片的艺术魅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
就像《三毛流浪记》的结尾是后来加的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三毛的漫画也遭到了多次删改,如果说尾巴续的还差强人意的话,这种删改则是面目全非,好在现在看到的漫画版是还原了的。只是不知道,在这个日美动漫当道的年代,还有多少小盆友知道有个和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叫三毛呢?我想,经典应该是可以永流传的,机器猫或者孙悟空,忍者神龟或者葫芦兄弟,丁丁或者三毛,一个都不能少。
背景发生于解放前的旧上海,讲述的是流浪儿三毛的故事。
在影片中,极富讽刺的平移镜头。衣服,文具用品的出现,话外音对儿童的关怀发言,再联想同为儿童的三毛等流浪儿,一切都是那么可笑。
在社会上,三毛被人嫌弃,甚至可以说是被唾弃。即使这样,他也依旧保保持一颗纯良之心,不偷不抢,卖力气来换口饭吃。虽然在那个年代,大都身不由己,但三毛的所作所为值得敬佩。
印象深刻的一场戏,三毛在宴会闹剧结束后,披上麻袋走上街的那一镜头,第一反应是,他是自己世界里的英雄。在经历过境遇的大起大落后,三毛依旧选择回到自己的天地,没有迷失自己的心,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的高尚。
中国人讲究轮回。临近结尾,三毛再次在垃圾车中醒来,但此时的他有朋友。他们兴高采烈来到街上参加游行。这时,新中国即将成立,伟大领袖带领人民走向更好的明天。跳舞的女演员招呼流浪儿们加入游行,这与先前的一幕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许这也暗示了三毛这些流浪儿们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身处不公的世界,但心依旧如初。
小时候看的更多的应该是漫画还是动画片来着,这个应该是长大之后才看的,好像当时我还感慨过,怎么这个演员找的真的和漫画里面好像啊,尤其是那个鼻子实在是太传神了。小的时候不懂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贫穷,还觉得这个是搞笑的,挺好看的,等到长大之后才知道,穷人的世界真的是难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刚从萤火虫之墓来,那里影评很多,这里却少的可怜,都在同情日本那两个兄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同时期中国的三毛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可能影片受限于当时的创作环境,只能披着喜剧的外皮来表达吧,其实这是部讽刺剧啊!三毛三毛,流浪流浪,赤脚走过弄堂。对比作为侵略者被打击后的日本的孤儿兄妹,中国们的孤儿过得凄惨多了,为什么就没有人关注了?怎么就不能再让老艺术作品焕发新的生机了?人家就那点苦难还时不时的出来那么多感人的作品,我们名副其实的苦大仇深怎么就不能再出一些优秀动漫了?影视机制应该真的再宽容一点,那时候光是挖掘老作品的内涵都够我们拍出好作品了。忆苦思甜。
1949年的《三毛流浪记》:这部电影根据张乐平漫画改编,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他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卖报、拣拉圾、帮别人推三轮车……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个钱夹,好心的三毛把它交还了失主,而失主反诬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顿。流氓爷叔见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坏事。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爷叔利用时,宁可饿肚子,也不再乾爷叔教他的坏事。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收养了三毛,给他穿上皮鞋,对他进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愿在富人家过寄生虫般的生活,在一次为他举行酒会的时候,他捣乱酒会,撕破华服,和往日一起讨饭的小伴一起,走向属于他们的流浪生活。解放后,他结束了流浪,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饿着肚子看三毛流浪记真是别有一番同理心啊~那么多粗口的儿童片怕是再也没有了~PS.上官云珠母女好灵!
拍得相当有意思的一版,叠印神马的有点儿魔幻的感觉。可惜虎头蛇尾,如果时间线能拉长到十七年电影之后,就更有趣了
解放前夕国内腐朽的资产阶级分子、流氓恶霸的代表,和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下层人民。一边是衣食不愁大鱼大肉,一边是露宿街头饿得眼冒金星。现在看来结尾直接切GCD确实比较突兀,但内容直指旧社会残余的压迫和丧失良心的人性,特别是在喜剧效果之下格外被放大。
喜剧的涂层下是漆黑的现实,虫豸般努力活着的孩子们映射着比晚宴大闹剧更荒唐的世界。
儿童社会问题片的巅峰之作了,小演员演得非常棒。此片诞生于新旧中国交替之际,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好电影也正是诞生于这一阶段。一来由于人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不再苦大仇深地拍摄说教味浓的电影,二来政府尚未稳固,审查相对清明,因此,49年前后的片子艺术成就都非常高。此片改编于漫画,通过一个流浪儿童的经历,揭示了底层社会的残酷与无奈。同时也表明了,贫苦人民对善良与正义的崇尚,以及社会将他们推向罪恶的深渊。最值得反思的一段是,三毛参加儿童节游行,漂亮的口号与残酷的现实对称之下,令人悲愤。解放军的来临,让该片有了完成度。
虽然画质很渣,现在也大概忘了具体讲了什么,只记得每次看都特别心疼三毛,印象最深的就是三毛的大鼻头。
完整重看这部1949年黑白老电影《三毛流浪记》,猜想:要么是小时候看过但如今印象模糊了?要么可能儿时就看过2006年动画片《三毛流浪记》和1996年电视剧《三毛流浪记》。——《三毛流浪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故事片。影片于1949年开拍,摄制进入尾声时正是上海解放前夕,社会局势不稳,摄制组决定停机,保存好全部胶片,全体人员分散隐蔽准备迎接解放。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三毛流浪记》恢复拍摄。创作人员日夜加班,昆仑公司动员多位导演帮助他们进行后期制作。为了抒发欢庆解放的欢乐心情,剧组补拍了三毛参加庆祝解放大游行的结局。这也使得该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部跨越了两个时代、拥有两个结尾的影片。-百度百科 —— 来自导演的自传: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545760/
在别人地头上讨食吃上交点钱就一副谁都欠他的跩样,这都是遇上好脾气的哦...吃饱了穿暖了到该干活的时候还敢一脸理直气壮"我不干!". 无言。又脏又白痴,苍蝇一样往人家训练好了的欢庆队伍里钻,他命也是大.
特别经典的一个剧,看的让人很心疼,很感动!
很经典的一部剧,反正了当时的现状
宁愿睡大街,不做富二代。并非自觉的阶级意识,而是儿童间最质朴的情谊,这种情谊却也是一种江湖侠气。三毛这个看似可怜的小孩,因这种不卑的侠气而让人同理让人欢喜。party场景中的众人都演得极好,整个场景设计相当完美。
小时候看到三毛屡次被欺负又不屈的反抗,当时我就哭了。实景街头,太具新现实主义了,这应该是中国的《偷自行车的人》,伟大的左派电影。8.2
一点都不喜剧,都看哭了,小时候看的时候觉得三毛好可怜。
建国后第一部儿童片,小演员实在太有灵气了。把经典的漫画形象转化成了难忘的银幕形象,电影也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带有漫画感。是喜剧但格外令人心疼,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三毛也能坚守最基本道德底线,为此甘愿放弃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也让片尾欢庆解放显得极为真诚,因为孩子们真心盼望新社会的到来。
很经典 而且给我造成不小的心理阴影 看这部动画片的时候太小了 里面三毛的遭遇很让我同情 但是我又没有办法帮助他 所以内心一度很难过
其实,放到现在,孤儿也不见得能活得多好~看到了赵丹~剧情上有些小漏洞,富婆既然真心想领养个孩子,怎么会打发佣人随便上街找个孤儿来?不会去孤儿院挑?四分之三都是实景拍摄,可以看看当时的老上海~
在心疼三毛的同时也会为他微小但不放弃的信念感动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故事长片,竟然还是漫改题材,而且还是儿童做主角的电影。拍摄过程拍摄新旧两个时代,故事本身又切实贴合时代背景,属于中国的新现实主义作品。
新现实主义在战后的上海,可平行对比文华的流浪儿童题材影片《表》,得益于张乐平的原著漫画,表达更本土化和有地方特色。漫画改编片,自带一种重回吸引力电影的原初魔力,如此纯真,如此动人,带领观者再次回到童年的大千世界。昆仑出品与左翼的显露,最大的讽刺是儿童节那一天蒋介石放送的“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广播演讲。这不是一个儿童乐园,在中正小学的校园里,这是一个儿童的炼狱。客串阵容强大,能认出来的有刘琼、黄宗英&赵丹夫妇、汪漪、上官云珠。最后的一个“流浪儿攻占大公馆”的桥段,仿若一个政治的预言。
49年昆仑厂还没合并,大名鼎鼎的《武训传》还没问世,战后左翼电影的基地。剧情和漫画一致的辛辣,和谐圆满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