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7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松野空松,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纽扣战争》,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4分。我太爱里面所有的孩子视角,非常真挚(此处想拉踩jojo rabbit)。那种不想成为严肃的大人或是其背后冰冷的institution的感觉非常天真炽热。玩乐&战争的音乐都很棒。
场刊嘉宾 曲有误
纽扣战争3星,完全的儿童化表达,没有成人方方面面的过多干涉,非常美好的童年回忆。
场刊嘉宾 林大兴
《纽扣战争》4星,非常非常喜欢,真挚、童真。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王,或者需要每个人拥有同样东西的平等;我们可以把公狐狸变成母的,也可以为了受伤的敌军停止战斗——虽然自危时终于抛弃友兔告别童年。结尾的“老友纳特!”“老友乐巴克!”真是点睛之笔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发现那个最大的孩子我可以,我想教会他体验人生的第一堂必修课。
纽扣战争并不是单纯的孩子嬉戏,每次的争斗都有变化,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为何导演要如此做?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变化可以是一个公和果的建立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可以,能细说他们公和体制是如何完善的吗?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他们后面挺共产主义的。
场刊嘉宾 林大兴
对面最后试图动用大人的拖拉机(无法控制的)来占有绝对的优势?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之前还有马,还有马和驴的对比。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你们是否有感受到战争的升级呢?比如开始用手,后面丢石头,再到手制武器,出现树上的侦察兵等等。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有,感觉交钱的那段很有趣 一部分小孩说交不起 最后建立了一个共产。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有的,从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叫“会费” 才能加入公和果,因为有人给不起而开始的对话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
场刊嘉宾 林大兴
那段argue我觉得大多大人都无法达到。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对对!“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平等?”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是的,一方面是战争的变化,一方面是体制的变化,这部电影两条线并行,但是结尾却落在两个小孩子在封闭学校相遇,这是一种怎样的宿命?其实战争的升级大人是有参与的,那个拖车我们可以视为坦克,而大人的手雷则是核弹的隐喻。
场刊嘉宾 林大兴
结尾设计得很巧妙啊,莫名的真实?两个人见面是喜出望外地互称老友,从敌对关系到朋友关系,其实就是身处的环境不同——或者谁先认识后认识,并不是对人真正有恶意什么的。比较贴切的例子就是比如我们两个班级是死对头,但出了学校又作为校友关系相互support。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结尾的封闭学校,有点像成人世界的“institution”?成人世界的系统。
场刊嘉宾 林大兴
我以前没觉得寄宿学校这么坏,看了这个以后感觉可能真的会剥夺天性。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关系都是相对的,微观宏观的。
场刊嘉宾 林大兴
几个大人出去找小孩最后一起喝酒聊天,那段也挺感人的,童真再次出现的感动。
在我看来,大人也出现的“战争”,虽然很快和好了,结合之前小孩的战争,我们可以得知这群大人曾经也出现过这样,这是否意味着战争永远不会结束?导演的喜剧外衣下隐藏这样冰冷的结局?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感觉好像《逃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常说喜剧存在悲剧的一面,在这里两个头头在寄宿学校相遇,前面的大人也有说,不能让他们两个多接触,电影更聪明的提前截止了。这两个小孩的后续内容显然不会好过,这是体制的消亡,体制的创建者们,也就是共产制创建者被驯化,其实在那个年代,欧洲正兴起共产主义,mao的思想以及反越战争。而从战争角度,大人的炸弹爆炸后,他们立马和好,这种和好很像美苏的冷战关系。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62年冷战开始了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实际上战争的形式发现也恰恰是从石器战争发展到冷战,接下来没过多描述了,影片的年代也正处于冷战背景,1947-1991是冷战时期,所以基于此,我才觉得导演是有这个暗示的。大人们经历了一遍石器到冷战,小孩子在一次经历,同时也是一种警告,如果冷战最后彻底爆发,最后只能回归到石器战争,战争不过是一种循环的形式。
场刊嘉宾 林大兴
你说的有道理,但感觉不愿意这么去想,唉!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其实这些比较悲剧的预兆都是在影片后期出现的,导演其实也是非常温柔,将尽可能多的美好呈现给大家。
能拍出《母亲的城堡》和《父亲的荣耀》的导演就是可以童心如此啊!在这个时间点看就是可以在无比寂静的时候感受独属于屏幕里和屏幕前的快乐,苹果村和微软村(这个翻译我是服的)的世代对立,孩子之间的after school战争。搁置学习一起调皮打斗甚至建立自己的王国还会用“平等”这一观念治理这个国家,期间这个小王国对国家制度的模仿比真实的历史可爱,早熟又稚嫩地面对世界。孩子王“星巴克总裁”乐巴克、小可爱小吉布和叛徒马才等形象简直熟悉飞起,童年玩伴肆意成长。很多场景已经在记忆里“胜却人间无数”,这种快乐在《伴我同行》里感受过。放飞的鸟、砍倒的树,孩子们要在成长边缘前拥抱自己的意识觉醒和乐天玩闹,这个“星巴克总裁”一百昏哦!
被老公拉着看了62年的老版,确实挺可爱。但更让我觉得可爱的是老公看这部老电影时开心的样子,一定是唤起了童年的回忆,估计就跟咱们今天重看“小兵张嘎”,“鸡毛信”的情形差不多。
非常棒的儿童电影,童年的单纯和快乐。两个村子的小男孩天天打仗,看的版本俩村子翻译成苹果和微软,笑死。苹果的小头目又帅又man,号召大家一起采蘑菇逮狐狸钓青蛙抓蛇赚钱当作基金,还把从对手那缴获的纽扣收集放在他们盖好的大本营。爸爸们和孩子们一样,结尾萌爆了,说好就好说打起来就打起来
哈哈哈,非常可爱了。只有小孩子才打架,成年人都是一起喝酒。苹果村这个小伙子还挺帅的。只是字幕太差,时有时无,影响理解。
10——8分
une des répliques les plus célèbres du cinéma : "Si j'aurais su, j'aurais pas venu"😁.Raymont Savignac, l'auteur des affiches de films d'Yves Robert La Guerre des boutons, Bébert et l'omnibus
再好一点就可以推荐
自由平等自小就深入孩子的心灵
真实,生动,可爱,现实,我小时候也被大人让喝酒睡着了....感觉是1994年 the war 剧本来源 La.guerre.des.boutons.1962.1080p.BluRay.x264.Hun-Jethro
法式儿童经典电影,男孩子们的童年就是打打杀杀、战斗到底。
打打打 那个年代的小孩玩得够high的
从孩子们的游戏中徐徐展开时代大背景战争的残酷,两者又有一种相映成趣的感觉,让人想到,战争的根源来自于人性中永远无法消除的部分,毁灭和攻击的欲望,只是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可以把自己玩死的可能性越来越多了。
paris premiere, 2009/6/16
太可爱了,虽然喊叫着“自由或是死亡”,共和也不过是场游戏嘛,战争中也有尊严和人性。但唯有一点无论怎样都需要承认:战争总是令人心悸。
7.9 战争的形式在不断升级,从石器到一战,中间有段真实的战争武器乱入,可以视为核战,那颗炸弹爆炸后双方和好如初,目前的大人就是曾经的孩子,那段最恐怖的是,战争似乎永远不会结束
字幕组萌翻啦!😁少年儿童的成长纪事,剧情一波三折、生动有趣,角色塑造立体丰满、个性鲜明。两波村童斗智斗勇颇有看点,孩童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贴切。争强好胜同时追求朴素的平等民主,既注重集体荣誉又维护个人自尊,捉兽逮鸟但也怜命放生,打打闹闹也讲规矩义气。。。都曾经这样倔强过、调皮过、争执过、和好过,大约每个人都能从片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吧!
一群熊孩子,真是调皮又可爱。
这部1962年的法国儿童片 黑白色调和充满年代印记的运镜让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1963年出品的优秀国片《小兵张嘎》那些属于孩子特有的欢乐记忆 不打不相识的没心没肺 连同自行车在乡间小路上响过的叮铃声 一起沉淀在岁月的掌心里
75/100 #FIFF22# 有一些战争阴影下象征自由的片刻,借助孩童更容易传达出来。
「等我們長大了,就該變成大人那副德行了。」⋯⋯小朋友們太可愛了!~“兩軍”對壘,卻因為要救治一隻受傷的小兔子而暫時休戰。想起小津那部《我出生了,但⋯⋯》,裡面也有對小兄弟,裡面也有探討“父親”這一話題。從大樹上拋下兔子夥伴,犧牲它為自己打掩護;從口袋裡掏出小鳥朋友放飛它⋯⋯這都是成長之痛和變成大人的必經之路吧。